电影分析的白鹿原

2022-07-09

第一篇:电影分析的白鹿原

《白鹿原》电影的观后感

《白鹿原》电影的观后感利用2013的元旦,看了 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现做一个观后评论。因为没看过原著,故只就电影说电影。

电影以时局的动荡起。白鹿原是一个地名,处于西北地区,电影开头以一大片麦地开场,说明在西北某地,人们的收成还是不错的,这里的人民淳朴,过着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可某一天,按世代的规矩交皇粮的队伍的粮食被抢了,是被当兵的抢了,世道发生变化了。

从抢粮的几个片段来看,人们一开始按传统主动交皇粮;后来民国了,开始逼迫人们交粮,人们开始反抗,但骑着高头大马的当局没敢杀人,只是逮捕了几个人,最后人们交粮了事;后来军阀派兵入村抢,甚至为此还杀了不少人;最后,当人们又开始丰收的时候,日本的飞机来了,可见时局是愈发的凶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点评价几个人物:

白嘉轩(张丰毅),这是一个族长,也是白鹿原的精神人物。顺便说一下历史,秦以前,处于诸子百家的时代,产生了很多的思想家,以及对后事影响深厚的思想,比如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等。如果按西方封建的概念,中国到秦以前,封建社会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君主集权制,一直到今天。汉武帝以后,实行的是儒家外表,法家统治的模式,而且,当时的法家,不仅仅包含了国法,也包括了阴谋诡计和权术。所以,从中央开始,表面上是有国法可依的,但具体到普通的农村,实际上实行的是以儒家为准绳的宗族统治,村里大小事情,都要由族长来解决问题,实在消化不了的,才会涉及到

告官。所以可以看出族长在当时生活中的重要性。

白嘉轩,我觉得特别令人佩服,他虽然是族长,但是他重规则,感觉他非常的正直,且大公无私,如果抛弃他的旧社会的烙印,他绝对是我们当下社会的楷模。几个例子:他对儿子严于管教,不惜管教到大儿子长大了性功能出了问题。村里的鹿三(刘威)为原里抗粮做了牢,他压低了自己的身份,让儿子管鹿三叫干爹。儿子把祖上传下来的祖业变卖了,他说“他愿卖,你愿买,与我何干”,真是佩服。寻仇的来了,被人挟持了,还劝鹿三要事实就是。虽然如此,在军阀的威逼下,他被迫让大伙交粮,但还留个心眼,让人赶紧把女眷藏起来,简直是有勇有谋。对犯了错的儿子的血脉,依旧按规矩镇压与塔下,情愿他白家的血脉永镇塔下,永世不得翻身。这个放在今天,都没人能狠下这个心。放眼当下的新社会的干部,谁可以做到旧社会所孕育的他所做的一切?

田小娥(张雨绮),这是一个主线人物。原来是老秀才的女儿,漂亮,是城里人,追求自由和幸福。她嫁给了有钱的老举人,但不能得到自己的“性福”。恰好黑娃来了,黑娃年轻,有体魄,干活卖力,于是和黑娃偷情。她刚烈,被老举人发现奸情后,宁死不屈,最后他们为老麦客们所救,返回了白鹿原。按规矩,这样的婚姻不为白鹿原所接受,她为了自由和爱,不惜和黑娃住进了多年失修的窑洞。黑娃因为参与农会的事情跑了路,只剩下一个守活寡的女人,她没办法,自己下地收庄稼,结果她被毒蛇鹿子霖奸污,从此坠入了下坡路。不但中了鹿子霖的陷阱,她恨上了执行家法的白孝文,并直接导致白孝

文的彻底堕落。鹿子霖绊倒了白家,可田小娥却和白孝文好上了,甚至这个熟女还“治好了”白孝文的阳痿早泄的毛病。从此让白孝文对她痴迷,甚至为了她不惜变卖家产,抛弃妻子和他老爸白嘉轩。这一切,让鹿三痛恨不已,是田小娥毁了鹿三他亲儿和干儿,他不顾干儿的一再嘱托要照顾好田小娥和她肚里的孩子,直接用一把匕首结束了田小娥。

田小娥是悲剧人物,但不能因为悲剧人物就要同情她。就是放在今天,她这样的性格在农村不能被人认可,就是在开放的城市,我想也不会被认可。可她这样的女人的故事,却现在还在发生着,为了钱,情愿找个老头,找到老头后,物质生活满足了,可生理上又得不到满足,于是现实社会中的风花雪月的故事,一再反复的重演着。

鹿子霖(吴刚),这个老头虽然孕育出了一个共产党的高官儿子,但自己阴险毒辣,见风使舵。美丽的田小娥送鸡蛋给他,求他打听黑娃的消息,他表面上仁慈,背后却奸污了田小娥,而床上那点本事只是“打湿了田埂”而已,即使如此,还是田小娥还是与他勾搭成奸。他陷害白嘉轩,和白孝文,甚至设法夺得白家祖产。最后只能落得个发疯了为止,可以设想,日本人来了以后,他一定是个汉奸。

鹿三(刘威),这是一个耿直憨厚的传统打长工的农村男人,我相信现在的偏远一点的农村,他这样性格的人依旧存在,他心中追求的是传统的道德,老封建思想是自始自终都存在。他不剪辫子,被儿子剪了辫子,就如割了他的头,最后面对儿子和自己的决裂,两气夹攻下他绝望的上了吊;他是个表面粗鲁,内心温柔的父亲,干儿子白

孝文沦落到狗一样的地步,他表面上骂他,恨他不成器,但还是给干儿子送粮,希望他不要去当兵做炮灰。他幸亏遇到了白嘉轩,如果是鹿子霖,不知道要被人家耍过多少回。想想现在50岁以上的父亲,很多都和他一样吧。

黑娃(段奕宏),代表了年轻的农民,他为了女人,死都不惧,结果利用替人家收麦子的机会,从老举人哪里,把人家的三姨太田小娥给拐来了。他只是个苦力,没文化,性格和他爹鹿三一样,比较杠头。农会来了,他极端,把白鹿原的宗庙都给砸了,甚至因为自己和田小娥的婚姻进不了宗庙,砸起来更卖力;还把当官的都抓起来,要铡刀了人家。党代表都劝不住,可见当初的农会都做了些什么事情。结果“四一二”以后,农会被人家清剿,搞的他家破人亡,他直接导致了田小娥的死。之后他成了土匪,因为田小娥的死,和他爸断绝了父子关系。

鹿兆鹏(郭涛),这个念了几年新书,信奉马克思主义,崇拜苏联的新时代人物,是个很典型的老革命。他反对婚姻包办,虽然结婚有了老婆但依旧离家出走,这个老革命,貌似就是绝大多数老革命的翻版,只是可怜原配妻子了;他回白鹿原闹革命,成立农会,领导了黑娃等激进的无产阶级。他宣扬“带领人民共同富裕”,面对黑娃的提问“那苏联有农民不?受苦的还不是农民不?”,也只能搪塞。农会遭到清剿,黑娃问他:“那别的人怎么办?”,他说:“共产党是杀不完的!”,然后撒腿跑了。这可能是对历史最好的诠释了。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很多事情更本无所谓正义、义气,一切都是流行的

产物和利益。而且,今天这样的事情依旧还在发生。

白孝文(成泰燊),这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从小就被老爸严格管教,不能越雷池半步,且还被老爸寄语厚望。他从小一切听老爸的,甚至婚姻也要听老爸安排。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注定了小白是个较为懦弱的人,幸亏有黑娃,他的干兄弟,还能带他一起去烧一会麦田,让他这辈子能有一件畅快的事情,这次的快意,看着满天的大火,他高兴的可以撒尿了。这是一种精神的压抑,这是一种人类原始能量的迸发。可此事过后,一切又归为平静,可后来,田小娥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能有了男人的本事,他也彻底和他爸走向了反面。白孝文的一切,似乎就是我们年轻一代的缩影,从小被父母严格管教,长大了还要承担起父母的期望。但结果却总让父母失望,更多的一生懦弱无大用,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有的走了极端。

为了给田小娥,他彻底的沦落了,他去赌场,去窑子,抽大烟,体验了花花世界的一切。可这一切是要有强大财富来支持的,结果他穷的像狗一样的回到了破窑洞等着被饿死。最后他为了田小娥和他们的孩子,他卖掉了自己也要让田小娥活下去,把孩子生下来。在开拔的路上,一个老兵油子告诉他,别担心,把自己卖了是好事,等一打起来,你就赶紧跑,之后再把自己卖了,还能拿到钱,实在不行,就投奔共产党,人家管吃管住,不干了,还发给路费。

综上,白嘉轩是个君子;田小娥,漂亮的女孩要以她为戒;鹿三就是我们每一位父母的写照;鹿子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人;黑娃是我们从小的玩伴;鹿兆鹏是当下那个劝你理财的那个;而白孝文

就是你和我!!

第二篇:电影《白鹿原》影评专题

中国最难拍、一波三折才上映的电影《白鹿原》终于在停映风波还不到三天突然现身影院。不少电影院连选传海报都来不及更新,或者打在昨天报纸媒体上广告里还没有《白鹿原》的片名,而在下午电影院却上映了。不少充满期待的观众都还没明白过来,这第一天的放映已经结束。昨天,主要城市的影院都在下午到晚上给《白鹿原》排了片,场次和《蝙蝠侠》以及《普罗米修斯》差不多,然而由于影片仓促上阵,不少人知道消息时已经错过第一天的场次,可以预见,《白鹿原》第一天的票房应该是很不理想。基于对影片的渴望已久,今天星期天,大批观众将会前去看《白鹿原》。

如果说一波三折对《白鹿原》是件好事,那么就是深深地吊起了观众的胃口。观众期待的电影《白鹿原》的原因很明确:原著的厚重和精彩,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严重匮乏。尤其是这几年中国电影患上严重虚妄之症,很难见到有一部很文艺但很震撼的中国特色影片HLOD住观众,再加上好莱坞接连不断的科幻电影天马行空,让人腻味,中国观众更是对《白鹿原》充满期待。

作为迫不及待的观众之一,笔者昨天第一时间赶往影院看了第一场《白鹿原》。由于有数次读原著的比较,加上心里充满期待,观影时生怕漏了哪个细节,并不由自主和原著一一对号入座。两个多小时很快过去,心里有惊喜也有失落,五味杂陈。一时间难以给这部电影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好片还是烂片呢?

我认为,影片有很明显的三个亮点和三点遗憾!亮点

一、影片很陕西、很地道,有着浓烈的陕西关中乡土气息。这一点和原著的精神基本符合。片中的田小娥、黑娃、鹿子霖、白嘉轩、白孝文等人物的扮相和表演也比较接近原著。演员们的陕西话和所处的环境以及行为细节极具陕西风味。除了陕西话,影片中时时出现的陕西景、陕西戏、陕西饭„„总能无声提醒所有观众“请注意,这部电影来自陕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阴老腔是影片亮点之一当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老腔响起,和影片中人物故事极度贴合,这种很有历史价值却根植于陕西乡土的地方艺术形式非常有震撼力,成为电影特色的点睛之笔。有意思的是,段奕宏饰演的黑娃数次端着大老碗大快朵颐吃油泼面的场景也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大老碗和油泼面也是地道的陕西关中文化符号,历史悠久。

亮点

二、画面靓丽,麦田壮美,很有张艺谋风格。《白鹿原》以一片金黄色的滚滚麦浪开场,在宽银幕的展示下十分震撼,随后多次出现壮阔麦浪,有观众迫不及待边看电影边发微博,“正在看《白鹿原》,场景震撼!镜头下关中大地的苍茫与力量让人心驰神往!”多次出现的麦田和符合历史时代的人物妆容造型,都和现代人所处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自然美和鲜明的民族风貌。

亮点

三、演员表演可圈可点。影院上映的《白鹿原》基本上是以女主人公田小娥为中心展开故事的。张雨绮饰演的田小娥是全片灵魂人物。她的扮相基本符合原著,表演这次可谓是前所未有的突破,基本上做到了行止、语言、内心和心理都收放自然,鲜有败笔。这将是奠定张雨绮演员地位的转型之作。另外,段奕宏饰演的黑娃、张丰毅饰演的白嘉轩、吴刚饰演的鹿子霖、成泰燊饰演的白孝文、刘威饰演的鹿三等主要角色都很出彩。毕竟都是一帮实力派演员,且有文学原著撑底气,他们都圆满完成了对角色的塑造。这部折腾十年之久的电影《白鹿原》不可能是部差片,但就是这三番五次的折腾,却也折腾出不少遗憾,最明显的有三处。 遗憾

一、删减过度,支离破碎!50万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堪称史诗巨著,至今在当代中国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反映的是一个关于西安白鹿原地区的历史长卷,有着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更蕴含着丰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要用两个半小时表现这一史诗著作谈何容易。电影从4个多小时删减至两个半小时,导演试图只留下精华,结果把很多过渡、铺垫和人物细腻表现的地方都给咔嚓掉了,最后就像贴瓷片,一片片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裂痕遍布,硬伤处处,以至于在一些情节的衔接上出现突兀和顾此失彼的情况。这样使影片看起来不连贯不紧凑,有些闷;尤其有一种浮在表面而深入不下的感觉,和原著的气质距离较远。

遗憾

二、成也情欲戏败也情欲戏。原著小说《白鹿原》关于情欲戏场面的描写有5万字之多,这可不是个小数。可以说,如果要用影像准确地表现5万字的戏份,估计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这些情欲戏基本都是发生在田小娥和黑娃、鹿子霖、白孝文等几个男人之间。嫁入大户人家做偏房的田小娥因为经常独守空房,性生活得不到满足,和麦客黑娃产生恋情并越过雷池偷情。奸情被发现后,田小娥被逐出夫家,和黑娃回到黑娃所在的白鹿原老家。黑娃和田小娥的丑事不为白鹿原的族人所容,田小娥的人生就此发生逆转和改变——命运把一心追求幸福生活的她推向一个悲剧境地。在白鹿原,田小娥在长辈鹿子霖和黑娃的兄弟白孝文之间周旋,成为男人的玩物。战乱和瘟疫,使田小娥用身体最终换来的却是怀着孩子的冤死。和几个男人的情欲戏是原著中最能表现人性和田小娥悲剧的点睛之笔,无奈受审查和无分级制的限制,这些情欲戏在影片中被删得剩下寥寥几笔,可谓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还不如以前其他过审的电影丰富。没了这些缠绵,影片的悲剧气氛和人性表现大打折扣,大伤原著之元气。 另外,影片在上映前,把情欲戏当卖点来大肆炒作,这样的宣传背离整个原著精神,而在影片中却鲜见情欲戏,这样未免让观众很失望,这对影片的品质和观众都是一种伤害! 遗憾

三、田小娥的戏份太多,整个影片虎头蛇尾。田小娥戏份之多让人摸不着头脑。她周旋在黑娃、鹿子霖和白孝文之间,是一个关键人物,但是原著中的田小娥是个悲剧人物,是男人们的玩物,因此她才一边渴求爱情又一边不由自主地委身于不同男人以求安宁。而电影中的田小娥,似乎对性爱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由原著中二度无奈变成电影中二度轻浮和不检点,这也成了影片遭人诟病之处。不过电影《白鹿原》最大的问题在于删了大儒朱先生和白灵两个人物,朱先生是贯穿这部小说的关键人物,后者则为白鹿原的居民们提供了另一种生活态度,难怪有网友评论称:“电影《白鹿原》没了朱先生,就像《三国演义》没了诸葛亮。”另外,可能是由于删减不当或者难以取舍的矛盾所致,电影《白鹿原》前一个小时戏份相当精彩。不过到了电影的后一个半小时,节奏竟然变得拖沓无比,而且让人感觉毫无高潮。更让观众难以接受的是,或许是因为审查删剪的原因,整部《白鹿原》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鹿兆鹏掀起的土改没有交代清楚,原著中的黑娃从农民成为了土匪,后来又拜朱先生为师改邪归正,但电影仅仅讲到黑娃当上了土匪就戛然而止,影片在日本军机轰炸中莫名其妙的结了尾„„结局仓促而不知所云不知所指,这些都使得公映版本的《白鹿原》和史诗电影之名不符。

第三篇:电影《白鹿原》观后感

今夜下了点滴小雨,看完《白鹿原》已经夜晚十一点半了,但我依然觉得很精神。

我觉得它是继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之后又一部耐人深思的优秀华语电影,展现了王全安导演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这个故事如果硬要抽出一个模式的话,那就是情欲与道德,或者说人性与教条。白嘉轩代表道德,田小娥代表合理欲望,又是一个法海一个妖孽的模式。法海虽然可敬但也着实让人讨厌,如果白嘉轩当初不恪守白鹿原的规矩成全黑娃和小娥的婚事,也就没有后面那么多纠结。妖孽虽然是妖,但让人怜悯,她只有最朴实的愿望,希望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田小娥就像白鹿原上一颗美丽的炸弹,又像一个照妖镜,照出了一群人的丑恶、自私。换一个角度,是不是男人天性爱美女?亦或美女无敌?除了“法海”白嘉轩,几乎人人都在她面前溃败现形。而白嘉轩的不成全,被鹿子霖解读成嫉妒,在鹿子霖的挑唆下,引爆了她邪恶的复仇行动,也直接导致她死亡,她成了白鹿原邪恶私欲的牺牲品。

给我印象最深的三个演员,分别是白嘉轩、黑娃和田小娥的扮演者。尤其是白嘉轩的扮演者,演得水乳不分,似乎他就是白嘉轩本人。黑娃的刚烈和血性演得很充分。田小娥的扮演者张雨绮很年轻,刚开始感觉有些在演,但拿捏得很到位,好在她死死抓住了人物的核心,那就是一个朴实的愿望——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她把自己个性中对爱的坚定和人物对爱的坚定融在了一起。

而影片中的政治风云变换和《霸王别姬》《活着》类似,但侧重点各不一样。白鹿原的变迁是政治风云在普通百姓身上的残酷反映。政治风云变来变去,老百姓却没有得到实惠,人们只想过简单有吃有喝的生活,管他城头变幻大王旗,哪方唱罢哪方登台。

如果略有不满,就是它的结局,在日本人的轰炸声中结束,被释放的鹿子霖回来了,他似乎期望着日本人的飞机炸掉白鹿原的一切,这个愿望充满了他个人的私恨。也许一切还会重复上演。

《白鹿原》真是这几年来不可多得的好影片!

第四篇:《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的分析

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吃人史。这是鲁迅先生一个世纪前发出的呐喊。在传统道德下人性光辉的后面,同时也隐藏着封建礼教邪恶的嘴脸。整个一部白鹿原,既有温情脉脉的人道关怀,更有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白嘉轩是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出现的第一个人物,也是读完整部小说之后,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之一。小说从他的青年一直写到晚年,我们说白嘉轩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丝毫也不为过。在小说中,白嘉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既不同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鲁四老爷、冯老兰、钱文贵等地主形象,也不同于闰土、朱老忠、梁生宝等农民形象。我们无法用好坏、善恶、正负来评价他,更无法用阶级的眼光分析他。正是在矛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物独阿特的个性。在此,笔者试引用小说中的有关情节分析一下白嘉轩这个人物形象。对于白嘉轩个体人格的分析,首先是对白嘉轩个体价值的肯定,同时也有助于对白嘉轩其他内容的分析。

白嘉轩是一个有着多重文化内涵的复杂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和多重性。

他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换地迁坟、种植鸦片、兴办学堂送子女进学堂读书,他的身上体现出中国文化宽厚仁爱勤俭自律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他是仁义好德正直开明的绅士,他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依附权贵,清静自守,远离是非纷争。表现的是一种超出常人的意志力与使命感坚守白家的社会地位,他的行动都是为白家的生存着想。

作为一个以维持封建礼教的族长,具有宗法家族制度所赋予的有形无形的至高权力,他是祠堂内众人拥戴的有形的执法者,是伦理道德观念最具权威的监督者,他在族中乡民的社会心理具有一种不怒自威的心理畏惧,这也是作为族长的政治魅力与风范,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重要。他的言谈举止具有示范性与感召力。他的要求与感召构成乡间的宗法力量,维系着小农经济下的封建秩序。

相对的,他又是时刻算计明争暗斗的豪狠角色,他心计过人巧取豪夺,设计换地滴水不露,广种鸦片聚敛财富,和鹿子霖明争暗斗,处处维护自己利益和名声。他把名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对违反封建礼教的人痛下杀手,毫无人性。以封建卫道士自居,但却在私下里干着借嗣求种的勾当。他在竭力维护宗法制度存在、家族利益的同时,又奇特而微妙地与现实政治势力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从三个方面重点分析白嘉轩的形象:

一、他是善良仁义的人。

“学为好人”这四个字是白嘉轩的姐夫也是他的精神之父朱先生最给人常题的四个字,而纵观白嘉轩的一生,也无时不在努力实践这四个字。

鹿三是白家唯一的长工,白嘉轩待他像亲兄弟一样。他资助鹿三的孩子黑娃读书,荒年时,将孝武、孝义兄弟俩从山里辛苦背来的粮食让弟兄俩给鹿三家送去,并嘱咐弟兄俩说:“孝武孝义你俩听着,你三伯跟我相交不是瞅着咱家势大财大,我跟你三伯交好也不是指靠他欺人骗世,真义交喀!我今日个把话说响,你三伯要是死在我前头,不用说有我会照看好;若是我走在你三伯前头,就指望你们兄弟俩照顾看好你三伯了„„”(1)由于小蛾鬼魅的附身,鹿三的身体大不如前“白嘉轩有一次发现兔娃在铡墩前训斥老子鹿三,弹嫌鹿三放到铡口里的干青草总是不整齐。白嘉轩冷着脸对兔娃提醒说:“说话看向着点儿哇娃子!那是你——大!”并在一家聚餐的晚饭桌上,白嘉轩瞅到了一个机会,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和鹿三的儿子兔娃一并嘱咐说:“你们三伯你大老了。人老了就是这个样子。从明日起,孝义兔娃你俩接替三伯抚弄牲口。你三伯能做啥活想做啥活儿由他做一点,他不想做啥活儿都不做,你们谁也不许指拨他,更不许弹嫌他,拿斜眼瞅他沮嗓子吼他都不准许!听见了没?”(2)这种关怀不是亲人,但比亲人还亲,无论是孝义新娶媳妇,还是浪子回头的白孝文领着新媳妇回家,白嘉轩都要儿子、媳妇跪拜鹿三,并介绍说:“这是你三伯。”正如白嘉轩的母亲白赵氏说:“你爸向来把你三伯当咱屋里的人。”

对待鹿三的儿子黑娃,白嘉轩更是表现出了以德报怨的大度胸怀。黑娃在当土匪时指使自己的手下兄弟打断了白嘉轩的腰,致使他走起路来“活像一只狗的形体。”可是当黑娃被保安大队抓去以后,白嘉轩还是决定去县上:“探监。看看黑娃,给送点吃食。再问问你哥,把黑娃放了行不行?”连他的二儿子孝武对这事也难以理解,而白嘉轩却说:“孔明七擒七纵孟获那是啥肚量?我要是能救下黑娃。黑娃这回就能学好。瞎人就是在这个当口学好的。”(3)这种超出常人的度量连被称为“圣人”的朱先生也赞叹不已:“单是你这心肠这度量这德行,你跟白鹿原一样,宽广深厚,永生不死。”当改邪归正的黑娃想回家祭祖时,白嘉轩以白鹿村最高规格的迎宾仪式来迎接他。新中国成立后,黑娃被抓,还想找儿子孝文,要为黑娃担保。他一反常态去参加镇压黑娃的集会,文中写到:“在解放军战士押着死刑犯走向戏台的混乱中,他浑身涌起巨大的力量,一下子挤到台前,头一眼就瞅见黑娃焦燥干裂的嘴唇和布满血丝的眼睛。黑娃瞅见他的一瞬,垂下头去,一滴一滴清亮的泪珠儿掉下来。白嘉轩没有再看,转身走掉了。他没有瞧和黑娃站成一排的田福贤和岳维山究竟是何种面目,他跟这俩人没有关系。白嘉轩退出人窝,——他背抄起双手离开会场,走进关门闭店的白鹿镇,似乎脚腕上拴着一根绳子,绳子那一头不知是攥在黑娃手里,还是在孝文手上?他摇摇摆摆,走走停停,磨蹭到冷先生的中医堂门口,听到了一串枪响,眼前一黑就栽倒在门坎上子,绳子那一头不知是攥在黑娃手里,还是在孝文手上(4)我们不禁要问,白嘉轩为什么要去参加这次集会,并且还因此得了气血蒙眼症。可见白嘉轩是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注着黑娃的。在他看来,黑娃是学好了的,人学好了就该容得。他是因为为黑娃打抱不平而又无力可施而气血蒙眼的。这是他善良仁义的表现。

二、他是儒家思想的实践者

《白鹿原》中有两个重要人物——朱先生和白嘉轩,都是坚持儒家思想的。如果说,朱先生是白鹿原中儒家思想的精神领袖,那么,白嘉轩主要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在他身上几乎承受着传统民族文化的全部负荷。白嘉轩严肃、正直、善良、执著,这位识字不多、一生敬勤勤恳恳的族长,虽然没有从理论上系统地接受过儒家思想的教育,然而他所出生的那片土壤却熏染他浓厚的儒家文化底蕴。

也许是因为族长的特殊历史使命使白嘉轩必须保持严肃的面孔,不苟言笑

白嘉轩生下来就注定了是族长,从小接受“耕读传家”的教育,接受壮大家族的任务,因而白嘉轩的责任感比较强,形成了踏实、沉稳的性格;

作为一族之长,作为在农耕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的代表人物,白嘉轩运用手中的巨大权威,重修祠堂,强化村民的宗法意识及其对道德伦理的情感与信念。辛亥革命后,随着皇帝的下台和封建政体的崩溃,白嘉轩敏锐地感觉到传统文化正面临严峻的威胁。为此,在朱先生的指导下,他满怀激情,用族长的权力,在白鹿村的祠堂中推行“乡约”,使之成为每个村民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而对白兴儿等赌徒和烟鬼的惩戒,让村民们更实在地感受到了“乡约”的巨大威慑力,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为了延续儒家命脉,他又积极倡办义学,使下一代能够系统地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树立起做人的准则。而作为传统文化的自觉维护者,白嘉轩更多地表现出自己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虽然罂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但在朱先生的劝说下,他还是带头犁毁烟苗,并周济李家寡妇。

家训,族规,木匣子的故事,白家历史上涌现的几位为族人而献身的族长的故事,这些是进行传统儒家文化的最好的乡土教材。因而,白嘉轩能把“仁、 义、礼、智、信”完全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典范行为为村民树起了一个楷模。

白嘉轩所追求的儒家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白嘉轩对待儒家的复杂过程,使带有儒家文化色彩的白嘉轩具有独特之处。

儒家文化本身是复杂的,重仁义、厚人伦是它的核心内容之一,并围绕此形成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爱人”、“以德报怨”“忠孝”等都是很有价值的道德要求,人们形成这种观念并遵循它的目的在于让人生活得更幸福。

白嘉轩将儒家文化推广至子女及整个白鹿村的人,对不符合儒家原则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连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在这里,为维护那“温情脉脉”的文化制度,白嘉轩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冷漠、不讲情面的“封建卫道士”了,在白嘉轩眼里仁义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对那些违背儒家精神的人,白嘉轩是十分厌恶的,也是毫不留情的。

受儒家文化负面影响,白嘉轩他身上也具有狡诈、贪婪等诸多缺点。小说一开始就描写白嘉轩“六娶六丧”的故事,这样写目的并不是故意渲染以吸引读者眼球,而是意在说明我们的主人公所受儒家传统思想的负面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为了人财两旺,自己的子孙多福,不惜用计将长有根部似白鹿草的鹿子霖家的坡地换成自己的。在他自己导演的这场戏中,充分表现了他的狡诈。先是卖地,中间才是换地。卖地是为娶亲,换地是为面子。在当时的情形下,这些都是正当的、无可非议的理由。而他的真实目的却无人知晓。而且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他甚至不惜背上败家子的罪名。在这场戏中,说白嘉轩是一个阴谋家,也许并不过分。他的手段和智谋为人叹服。为了牟取暴利,他又第一个在白鹿原种植起鸦片,他并不考虑种植鸦片带来的后果,虽然他深知鸦片的危害,深恶痛绝吸食鸦片的人,他身上人格的两种表现。实际上正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个方面。“仁义”是儒家的立身之本,提倡忍让行善。几千年来,所有中国人包括耕田的农民都已被此规范浸泡透了。这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白嘉轩无疑是这种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这种文化的缺陷是压抑人情人性,可造就一批坚毅、正直、仁义的人,但要以扼杀美好的人情、人性为代价。因此,它无法造就按照自己真性情行事的人。

综上所述,白嘉轩是一个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人,一方面具有正直善良,坚毅刚强的美好品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迷信、自私、压抑人性的弱点。

三、白嘉轩是坚强的命运悲剧。

纵观白嘉轩的一生,可谓忧患重重,创巨痛深。青年时六娶六丧;他为反对横征暴敛发动过“交农事件”;大革命时他被游街示众,事后并不参与血腥报复;他被土匪致残;他经受过失女之痛,丧妻之悲,破家之难,不肖子孙的违忤之苦„„但这一切的灾难并没有击倒他。

白嘉轩是一个悲剧人物,晚年的时候只能叫身边的人陪着喝酒,他的内心是很悲痛的,在瘟疫以后,三位老者跪到白嘉轩的面前,要求秀苗塑身,而白嘉轩只是洗手洗脸而不说话,最后只有冷先生稳坐着说:“嘉轩,你老弟比我还冷。”白嘉轩说: “你既然来了就甭走,更我到祠堂去看看热闹。”

白嘉轩走了一趟白鹿书院。“白鹿村就剩我一个孤家寡人咯(5)

在土被匪打断腰之后,他在床上躺了一百零七天,仍然要求和鹿三去犁田耕地,以证明自己还行。黑娃说:“我嫌嘉轩叔的腰挺得太硬太直。”尽管后来腰弯成了九十度,但精神上的“腰”始终挺得太硬太直。白孝文因堕落而卖房,白嘉轩表现出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拆房的人说:“快拆快拆,拆了这房就零干了,咱一家该谢承你子霖叔哩——”其实他的内心应该是十分痛苦的,本期望成为未来族长的长子却堕落到要卖房,他对自己二儿子孝武说:“人说宰相肚里能行船。我说嘛„„要想在咱原上活人,心上就得插得住刀!”瘟疫的蔓延造成妻子仙草和众多同族人的死亡,而白嘉轩经历这场灾难之后,变得愈加坚强,对人生进行着哲人般的思索:“平常的日月就像牛拉的铁箍木轮大车一样悠悠运行。灾荒瘟疫和骤然掀起的**,如同车轮陷进泥坑的牛车,或是窝死了轮子,或是颠断了车轴而被迫停滞不前;经过或长或短的一番折腾,或是换上一新车轴,牛车又辙印深凹的土路上吱嘎吱嘎缓慢地滚动起来了。”“死去的人不管因为怎样的灾祸死去,其实都如同跌入坑洼颠断了的车轴:活着的人不能总是惋惜那断轴的好处,因为再也没有用了,必须换上新的车轴,让牛车爬上坑洼继续上路。(6)”他因而也对人的生死变得超脱。

尽管时代昭示着变革,白嘉轩依然试图以不变应万变,把自己理想的价值持续下去,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家园。白鹿原写的不仅是民族的秘史,农村的历史,儒家的衰败史,同时也是人物的个体抗争史。就白嘉轩而言,《白鹿原》是他在乱世之中为实现自己心中目标,建立心中理想家园而进行斗争的历史。为建立心中美好的家园,他“在白鹿村实践《乡约》,家民以礼仪,以正世风”;严厉惩罚赌鬼和烟鬼;生不许田小娥进祠堂,死后还盖镇妖塔;严惩儿子白孝文,儿子饿得吃不上饭也不管;还多次以德报怨解救曾经伤害他的人,要在原上树立一种精神„„,尤其是在原上闹瘟疫那次,田小娥死后以瘟疫来报复伤害她的人们,原上死了很多人,所以人们都祈求族长要为田小娥修庙,连将来要当族长的二儿子孝武也出于人命的考虑同意修庙。白嘉轩家里也死了人,田小娥还借鹿三之口宣称要让原上的人都死了,只留白嘉轩和鹿三两个人。在这种情况下,白嘉轩顶住了压力,坚持要造塔镇妖,虽然评论者大都以此来批判儒家的吃人本质和白嘉轩的无情残酷,置活着的人于不顾,连死人也不放过。但在笔者看来,白嘉轩对于他所坚持的那一套礼教是深信不疑的,坚信邪不胜正,在只剩孤家寡人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其执著可见一斑,也是正气凛然的。尽管白嘉轩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且在现代的观点看来,儒家文化早已经过时,白嘉轩的很多坚持也很是迂腐的,但他的个体斗争历程和执著的精神却是让人感动的。而且白嘉轩的理想中有一些仍是有价值的,并不能完全否定。仁者爱人、重义轻利的思想仍然是和谐人们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孝顺长辈仍然是每个人都得做到的,只是这种孝顺已经不是盲目的绝对服从了;对婚姻不负责与他人发生婚外情,仍然为人们所唾弃„„。一生为之努力的目标被时代所不容,只能无奈得看着时代朝着自己难以理解的方向而发展,却无能为力,这是白嘉轩的悲剧;白嘉轩所坚持的一些东西确实已经过时,但在为反对而反对的乱世里,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却要一并否定、抛弃,这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悲剧。

研究白嘉轩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不要盲目否定曾经影响数代人的儒家文化,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们生活得如此悲惨,根本不在于制度而在于使用维护制度的人。在反思制度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反思人为什么会使自己沦落到这样一种境地,怎么会被自己创造的制度压抑成变形的人,使自己创造的制度成为杀人工具。

《白鹿原》中的人物,圆润丰满,内涵丰富,具有多重文化含义,是传统文化多元性和多面性的极好体现。其复杂性和多重性还原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和榜样。白嘉轩、朱先生、鹿子霖、田小娥、鹿

三、白孝文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是对现代文学艺术画廊的杰出贡献。陈忠实笔下的这一组光辉人物,也将长久的照亮现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白鹿原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鲁迅杂文集》之《狂人日记》

【3】《白鹿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第五篇:电影音效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电影音乐能解释、烘托、揭示电影画面,有补充情节、扩大容量,激发情感的作用;电影音乐还能渲染气氛(背景气氛、环境气氛、时代气氛、地方色彩);电影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在情绪和感情上的概括能力,使其它的任何艺术门类不能比的。

[关键词]电影音乐 作用功能

正文:电影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和将来都是影响我们思想、道德、情感的最具生命力的艺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人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人类借此来表达爱与恨、生与死、灵与肉等矛盾,达到审美满足。音乐也是一样,人们用音乐表达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一切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反映人类的思想感情。电影音乐,则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利用视听的结合,更强劲更完美地反映人类的思想感情。

电影音乐,是音乐范畴中的一个分支,是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同时又是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在一部影片中的非自然音响,包括(情调、情景)配乐、插曲、主题歌之类,它是由作曲家在看了影片后根据影片的基调创造出来的用以表达影片画面情绪,补充画面内涵,辅助画面传达导演的艺术理念、思想境界与增强艺术效果,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在一部影片中,电影音乐非常重要,也非常活跃。自从有声电影诞生以来,电影艺术便被称为声画艺术,它是通过“视”与“听”相结合的形式传达,并为人们所感知、欣赏——画面天然选择了音乐作为搭档。所以它不是单纯的听觉艺术,它是和画面牢牢的粘在一起。人们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听到电影音乐的,“看”和“听”同时进行着。因此,音乐是对画面的诠释、渲染;画面亦将音乐具象、延伸,二者的奇妙结合,使观众在欣赏电影时产生强烈的感受。可以说,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中,音乐与画面紧密结合为一体,缺了画面,音乐也就无所谓为“电影音乐”,缺了音乐,画面就会枯燥。

作为构成电影艺术的重要元素,电影音乐能有效地发挥其对电影画面的解释、烘托和揭示功能,起到补充情节、扩大容量,激发情感的作用。世界著名电影理论家明斯特贝格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研究一下音乐,那么我们就能更了解电影艺术在美的世界中的真正地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E·吉甘也曾说过:“与画面动作配合得适当的音乐,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有高度感染力和深刻思想涵义的音乐视觉形象。”在电影《特洛伊》中阿喀琉斯带领希腊联军与特洛伊人的首次交锋是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这段音乐是运用奏鸣曲式的交响诗。以阿喀琉斯的个人主题音乐作为引子,进而发展为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配乐上以铜管乐器做为铺垫,营造整体气氛,以木管和弦乐奏出主题,表现希腊人必胜的信心和英勇。副部主题以尖锐的管乐呈现,表现赫柯托耳带领特洛伊人准备迎战的紧张气氛。在两军交锋时,音乐进一步展开,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双方大军都英勇作战,奋勇抗敌。希腊人步步逼近,特洛伊人则紧张而有序地抵抗。两个主题难分难解,经过一番较量后,阿喀琉斯的主题越演越烈,明显压过了特洛伊人的音乐主题。最终以阿喀琉斯的英雄主题结束,暗示希腊人初战告捷。管乐器在这里充分展示了男性的勇敢之美。交响诗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壮观场面。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就像战争中英雄的每一次挥剑。

电影音乐还能够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一般来说,一部艺术作品,作者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对作品所展示的现实生活、人物命运,阐述自己的思想立场、感情态度。不同的艺术作品阐述的方式不同,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最适于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心微妙的情绪波动, 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体验,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在情绪和感情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的艺术所不能及的。因此,影片在表达感情和抒情的部分使用音乐是最合适的。《我的父亲母亲》背景音乐的烘托,也起到了极大的渲染作用。伴着悠扬的曲调,配着电影情节,很有煽情的意味,舒展的电影节奏与它很是匹配。在片子的开头它是高亮的,象征着“母亲”萌动的心,她懵懂地一步一步,追求爱情。在“父亲”的去世,“母亲”的悲伤中,搭配一段二胡的独奏,更能体现当时的凄凉,使人内心颤动。,烘托出母亲受到的内心与生理上的痛苦与折磨。当父亲去世后,音乐变得缓慢悲伤,突显了章节的主题。还有,《我的父亲母亲》里奔跑是贯穿整个影片的元素。从最开始初见先生的兴奋,到追先生的急迫,再到雪野中的焦急,最后是通向幸福的奔跑。每一种奔跑的姿势都各不相同,心情也不一样,但都传递着一个相同的主题,这就是爱情。招娣仿佛跑过了一年四季。每一次奔跑的音乐或舒缓或浅悲或哀戚或活跃,同样的奔跑,不一样的音乐表达了主人公不一样的内心情感,扩大了电影画面所能表达包含的内容。影片的最后把这几组奔跑剪接到一起。音乐的高潮与奔跑的节奏配合的极为巧妙,浑然一体,让人的血液也沸腾起来,心中无限向往。最后招娣奔向路的尽头,消失在远方„„

电影音乐还能够准确地渲染气氛,能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包括环境气氛,时代气氛,地方色彩或民族特点等等。在电影《特洛伊》中巧妙的运用女声哼鸣的音乐主题贯穿影片始末,营造了一种悲剧性的气氛。四声调式的运用及多次转调,形成了特殊的希腊式和声。灵巧的转音充满了异域风情,又如天籁之音。在电影的开场及片中每一位英雄面临死亡的时候,主题音乐的哼鸣便会响起,犹如命运之神的无奈叹息,又如无辜的女人们对战争的控诉。这样的设计相当巧妙,也非常符合古希腊文化中的悲剧情结。包括那些恐怖片,不管是日本的还是香港的,基本除了叙述性的言语,演员更专注于表情的的表现,恐怖情绪的调动全都借助音乐来营造气氛,如果没有音响效果,多恐怖的片子也都失去些表现力度。

音乐音响不仅能营造与影片贴切的气氛,还能诉说一些无从表达的心理纠葛,还能传递人物的心灵感受,强化和突出某种动作和动态,恰当的音乐呈现对观众理解电影的情感有促进作用。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许多地方都用了插曲来衬托来抒发人物的情感。比如当“母亲”打井水偷看“父亲”时,音乐体现了“母亲”内心的羞涩和期待。在“母亲”急切等待“父亲”时的插曲又让人感受到“母亲”心中那种淡淡的失望。《我的父亲母亲》中还大量的运用了“父亲”教学生的读书声,这对影片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母亲”很喜欢“父亲”的读书声,而“母亲”每次都是以读书声来做引导者,正是这些读书声让“母亲”产生一种“父亲”一直陪伴着她的感觉。用电影音乐的听觉效果之间直接让观众感受到“母亲”的内心情感,电影画面所没点出的父亲的平淡却又不平淡的一生,也让观众循着音乐的线了解了父亲母亲之间简单纯朴却又深沉绵长的爱情。

电影,有了音乐的进入,才使其作为视听艺术更加丰满,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品位。音乐的美使电影产生了新的力量,静态的画面借助动态的持续不断的音乐达到了完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音乐与电影画面组合成不同的音画关系,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一部影片,音乐、音效、语言的有机结合,交替互补,可以形成单一声音元素所没有的张力和强烈的震撼力。电影音乐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的特殊作用,能给受众带来完美的享受,使其在影片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广播电视新闻新闻学

2班18号

刘亦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动员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党员干部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