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质培养物理实验论文

2022-04-2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生素质培养物理实验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的有关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即将实验直接推出验证结论。例如:“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在八年级下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中,教材仅用一句话: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什么定量关系?立刻叙述实验方法及过程,得出大小等于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而在教学中学生势必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

学生素质培养物理实验论文 篇1:

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如何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素质,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化实验性质

新的教育观要求我们从提高学生的能力着手,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素质。这样,就迫使我们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在物理教学中,实验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只是局限于在形式上加强实验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将教学思想转变过来。如果你所进行的实验只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和验证某些事物的一些性质和规律,那也仅仅只是起了一种表象的作用。我们关键是要在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验中学会观察,自己去发现,善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式实验。比方说,在做“能的转化实验”时,如果仅仅只是让学生看看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试管口的软木塞被冲出去的现象,老师即先入为主地向学生讲解这就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虽然这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令学生信服,也能强化学生的印象。殊不知,这只是教师在给学生“哺食”。老师不妨在学生实验后,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它是怎样产生的?冲出去软木塞此时具有什么能量?这种能量是从哪里得到的?这样,让学生追根溯源,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好得多。这时的实验教学也就由“验证式”而转变为“探究式”。

二、提供动手机会,丰富实验形式

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其主要的方法就是能够由学生做的实验,尽可能让他们亲手试一试,变教师的演示实验形式为学生动手实验,或是在演示实验之后,再补充设计一些由学生动手的“探究式”实验和部分“验证性”实验交替进行。如果实验器材不够,简单的可以让学生自制,或者是找一些替代物。例如:讲解测电笔的应用。假如老师直接讲解,学生就没有新鲜感,也不能真切感受它是如何运用的。此时老师加一些语言的渲染,学生又兴奋、又好奇、又有一点害怕,此时让大胆的同学先做示范,讲讲实验后的感受,概括测电笔的作用;再让每个学生都试一下,教师不用再费力讲解,学生的学习情绪空前高涨,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得相当牢固。

三、激发长效兴趣,扩充实验内容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兴趣,不是学生即时的、短暂的兴趣,而是长远、持久的兴趣。比方说,时下盛行的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来说,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恰恰是这种先进的、科学的玩具,使青少年沉溺其间,玩物丧志,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短暂的兴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将此为“法宝”,一旦有些课的内容无法激起学生兴趣的时候,那么就将使学生消极,这就有可能会对他们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建立持之以恒的兴趣。在这一方面,我主要是发挥教材中阅读材料的作用,要学生以中外物理学上一些著名科学家为榜样,鼓励他们不怕失败、锲而不舍,以小实验和小制作为主要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在制作的潜望镜、不倒翁、弹簧秤等作品中,虽然学生也有爱迪生制作第一个糟糕的小板凳时一样难堪的境遇,但他们经过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多次修改,看到自己的得意之作被他人肯定和赞赏之后,他感到无比的愉悦,获得了成功后的快乐。这样,学生就对物理课的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家长反映,通过物理课学习,学生爱看课外科技书籍,爱听科普知识讲座,爱摆弄家里电器用具,爱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有些问题令家长和老师也难以回答。一句话,学生确实变得爱学习了,变得聪明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使学生爱物理、学物理、用物理的良好的品德素质在逐步形成。

四、培养科学态度,严格实验程序

在教学中,我时刻恪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方法论,遵循认知规律,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努力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曾说过:“在科学教学中,重要的不在于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会科学的程序。”在教学生如何测密度大于水的不规则形状固体的密度时,先教学生如何调平天平,然后接着按程序操作:称出物体质量→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计算出物体体积→利用公式p = m/v得出物体的密度。操作完毕,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先称出物体的质量而不是先测出物体的体积?这样使学生知道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有序操作。在做测电路中电流实验时,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连接电路时必须断开开关?如果不断开可能会造成什么影响?这就自然牵涉到了电流表的使用规则,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强化了如何正确使用电流表。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也就注意了:“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正负接线柱接法要正确;不能超过量程;不能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用导线接在电源上”等规则。学生由此对实验操作的有序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就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无疑,这对今后学生养成有条不紊、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大有裨益。

五、激励探索精神,蕴伏实验动机

作为一名好的物理教师,他所组织的实验教学不应仅仅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注意对科学知识的探讨,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对学生科学品质、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匠心独具,往往是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不自觉地“就范”于教师的缜密设计。比方说,在进行“水的沸腾”实验前,让学生先猜一猜,当烧瓶中正在沸腾的水停止加热后,用瓶塞塞住后立即倒过来。向瓶底浇冷水,水还会沸腾吗?它可能是什么原因产生的?这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迫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求从实验中得出答案,然后寻根究底,明白科学道理,而这些猜想,实际上是科学假说的雏形。

有些实验,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例如:做串联和并联电路实验时,可以提出,给你一个灯泡、二个灯泡、三个灯泡,如何组成不同电路?给你一个开关、二个开关、三个开关如何控制各个电路?本来就已经串联或并联好的两个灯泡,如何在不改变灯泡原有连接方式的前提下,只让一个灯泡发光?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质上,科学发明就是集小设计之大成的,我们千万不要低估这样的训练。

实验前,教师要预先提请学生定向观察某些稍纵即逝的现象。例如:用打气筒向广口瓶内充气使瓶塞跳出之时,瓶口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实验中,要允许学生失败,让学生失败之后找出教训,然后进行矫正性实验。例如:学生在做串联和并联电路实验时,有两个小组,一组串联电路灯泡不亮,一组并联电路灯泡也不亮。我只是让这两个小组的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查找原因。他们用“排除法”一项一项查找,终于发现:串联电路中是因为一个灯泡的灯丝断了,并联电路中是因为干路中的开关一个接线柱松动了。症结查出,实验终于成功。此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抓住这个典型事例问全班的同学:为什么串联电路中一个灯泡的灯丝断了,另一个灯泡也不会发光?假设并联电路中一个灯泡的灯丝断了,另一个灯泡会发光吗?并联电路中如果不是干路开关,而是一条支路的开关接线柱松动了,它会影响另一个灯泡发光吗?通过这一连串的提问,使同学们抓住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巩固了知识点。

实验完毕,我通常按惯例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充分研讨,完成实验报告,整理实验仪器。在研讨过程中,允许学生有题外的新发现,让他们发表不同意见,进行辩论,这样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科学结论。教师最后告诉学生,他们所经历的:“科学假说(猜想) →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探究研讨→推理概括→实验验证”等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就是一次科学研究活动全过程的“缩影”,科学家的科学理论也就是这样得到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程序训练,学会科学方法,逐步具备科学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这些看似平常的“芥末”之举,实则是教师的良苦用心,从教以来我一直这样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作者:陆深源

学生素质培养物理实验论文 篇2:

浅谈物理实验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的有关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即将实验直接推出验证结论。例如:“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在八年级下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中,教材仅用一句话: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什么定量关系?立刻叙述实验方法及过程,得出大小等于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而在教学中学生势必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1)怎么会想到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的液重有关?(2)为什么通过教材图示实验就能得到结论?如果不予澄清这些问题,就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不利。因此,在做“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过程中,做了适当的调整,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取得了很好的实验课效果。

基于以上原因,做到以下几点,很有必要。

一、物理实验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去参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手、动脑、动口、多思考、多提问题,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激发兴趣是成功的秘诀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应设法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知识。

三、课前实验器材的准备

上好一节实验课,准备好实验器材是关键,在做:“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时,准备好每组器材后,还得为每组实验准备大小烧杯和一些塑料瓶等器材。

四、在实验课中提出问题

用幻灯投影片展示,让学生思考;

1.是不是浸入液体中任何物体(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所受到的浮力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2.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来寻求定量关系。

3.如何设计这个实验,需要选用哪些器材。

五、分析实验问题

由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任何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多,所受浮力越大。

2.实验中必须测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中国粒大小来进行比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可用弹簧分别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视重和液体中的视重,得到F浮=G空-G液。

4.设法将被排开的液体与原液体有效地分离出来,以便测到被排开液体的液重。

六、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实验并加以指导,点拨学生的设计思路,表扬并肯定合理的设计方法。

方法一:将装满液体的小杯放进大杯,再将物体浸入小杯中平衡,读取并计算浮力大小,而溢出液体即为排开的液体,测出液重与浮力大小进行比较。

方法二:用塑料瓶做一个类似压力水壶的装置,液体装置壶嘴处,再将液体放入壶中平衡 后,读取并计算浮力大小与壶重力进行比较。

在实验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在说明教材上实验装置的简单、明了和合理。要求学生利用试验台上的仪器一起动手实验,总结归纳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变验证实验为探索、设计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开发智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对成功学习、实验及解决问题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

作者:郭艳芳

学生素质培养物理实验论文 篇3: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在不断的课程改革中,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更充分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文从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强化实验创新设计;利用设计性实验等几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创新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由于教学思想上的惯性,残留头脑中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不能立即消除,一般多注重理论的教学,而不够重视甚至忽视实验教学,这关键是没能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在促进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发展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而实际上,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養创新能力正是现代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怎样通过物理实验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做实验之前,教师要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理解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来展现给学生,这就是演示实验,虽然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尽可能的将演示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可以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过程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将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强化实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物理实验的优化与创新既包括以新的视角对原有实验的思考,找出不足或缺陷给予矫正,也包括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通过探究来确定实验仪器、装备和操作方案等。主要有实验方式的改进和实验装备、实验方案的改进。

高中物理教材上的实验有些地方可能比较抽象或者与现实有偏差,加之大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教材中说明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验的创新设计,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对现有实验进行大胆创新。我们可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适当改变实验方法、实验装置,优化原有的实验,进行新的实验。

例如在高一物理教材“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节的实验教学中,课本上参考案例所给出的前提条件是水平板必须光滑,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摩擦是不能忽略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实验,结果用拉力来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力,实验不能验证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学生由此提出疑问,在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又如何用拉力来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力呢?提出解决的办法,再次实验。

通过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这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常规的教学实验,主要是理解实验原理、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正确实验结果的一种实验形式,基本上属于继承和接受前人的知识、技能。审视传统的物理教学,我们的观念总是强调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而弱于求异,其结果往往是墨守成规,缺少创新。要真正塑造创造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需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发问,即便对那些已成定论的东西也不妨去重新审视或争论一番,使之不成为僵死的教条。诚如笛卡尔所说:“科学产生于怀疑”。充分利用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测量性实验为例,由于每一种测量仪器都有其基本的固定的作用,如用刻度尺测长度、用天平测质量等,但如果要求突破测量仪器固有的功能(局限性)去测量一些看似没有因果联系的物理量,这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无疑是一条“绿色通道”。

四、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物理实验室是学生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的重要场所,如果实验室只是用来做一些课堂实验,其利用率是不高的。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望,有些学生则动手能力不强,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做不成功,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施展身手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便利。这样做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能有效地拓展学生创造的空间。

具体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定时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实验的操作,自主选择实验方法或自主选择身边的材料去做各种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小实验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和基于何种目的,这些实验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开放实验室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仍然是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教师要检查、修改学生的实验方案,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操作,质疑、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更高目标和要求。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新课改下,作为物理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实践,努力培养出更多的能够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宏亮.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究[J].教师(综合版),2013,3(01):125-126.

[2]丁双良.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综合版),2013,2(03):798-799.

[3] 袁晶.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J].读写算,2012,9(02):314—315.

[4]林明耀.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37):799—800.

[5]迟元宏.关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策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3,2(24):383-384.

[6]张建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J].教师,2013,6(01):965-966.

作者:王家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欧盟银行信贷市场分析论文下一篇:银行并购协同效应陷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