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银行信贷市场分析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欧盟银行信贷市场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监管宽容往往与监管失败联系在一起,且毫无疑问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和声誉成本欧洲信贷市场2007年七八月间开始震荡。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震荡进一步加剧。此后,银行业民族主义开始渗透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政策。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分析论文 篇1:

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通过借鉴欧盟中小企业融资的先进经验,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出现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完善国家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健全担保制度;建立银行与企业联盟,推行主办银行制度。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信用;

1. 引言

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我国,2009年9月,我国的中小企业总数达到了1023.1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3%,推动我国GDP增长贡献率利按年上升,2009年GDP总产值的贡献率58%,税收贡献51%,且为我国解决就业75%,为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立下汗马功劳。1

然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较多问题,如整体生产能力降低,订单量萎缩,融资难等。由于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是金融机构,尤其以银行融资为主,金融危机为中小企业带来了较大冲击的情况下,银行紧缩了信贷,尤其是出于对中小企业财务不规范和风险收益的考虑,银行将融资业务只针对大企业以及中小企业中的较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信贷业务紧缩,导致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融资的难度越来越大,更加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本文选择对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制约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原因,并给出对策。

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探索

2.1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

例如,我国为了扶持中小企业融资难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在《中小企业促进法》中缺乏具体的实施条例,使得其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上大打折扣。2另外,政府缺乏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许多国家在发展中小企业的时候都采用许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在中国,由于政府与金融机构制定的金融政策都是根据企业所有制的类型和行业特征为基础的,并不是以企业规模为依据,这就会在政策上使得中小企业处于劣势。

2.2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缺陷

首先中小企业信用普遍偏低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供给减少。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的自身特点往往容易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的坏账率较高,在金融危机条件下,银行为了避免自身风险,就会对融资信誉较差的中小企业加强信贷管理约束。

2.3担保环境发展不成熟

首先,缺乏有效的融资信用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目前为止,我国除了《担保法》之外,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进行明确的规定和约束。同时,现行的《担保法》忽视对保证人的权益进行保护而过多的强调对债权人的保护,加上保证人在担保中要负担连带责任,这样就形成了保证人的权利过小而义务过大的情况。

2.4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与制度约束

对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博弈结果起到影响的因素很多,其中信息不对称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企业融资获得资金的使用、收益、风险,企业比银行更具有信息优势。企业对融资资金的未来投资计划和收益、风险,对借贷资金的偿还概率等的了解,比银行更加清楚,而银行要想了解这些信息,只能通过企业主动提供的信息以及一些公共信息加以评估等间接方式获取信息。因此,为了在融资博弈中获得有益的信息优势,银行对于风险较高的融资收取较高的利息,对于较低风险收取较低利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银行总是倾向于对资金使用者征收较高利息,于是导致自信较高的企业推出信贷市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最终剩下的只有高风险投资者,导致了逆向选择。

3. 欧盟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借鉴

3.1 融资渠道多

欧盟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包括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等各种融资方式。在间接融资方面,在欧盟中小企业的初创期,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免除20万欧元以下的小额援助的预先通知程序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资助力度;欧盟为增加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机会,大力支持风险投资或天使投资,一方面为风险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方面对于风险资本进行直接扶持。在直接融资方面,规定中等规模的公司如果拥有良好盈利记录且能够提供较强的增长预期,可以获得上限为5000千万欧元的上市融资机会。此外,欧盟有欧洲投资银行(EIB),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和欧洲投资基金(EIB)等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融资服务。

3.2 融资扶持政策多样

欧盟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是多种多样的,有银行信贷、基金和风险投资等各种形式。其中,基金和风险投资在欧盟的中小企业发展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发展方面,我国政府虽然也在致力于拓宽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仍然以亲戚借款和银行融资为最关键融资渠道,而基金、风险投资应用于中小企业融资虽然已经了萌芽,但是整体的发展到成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3.3 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根据欧盟的信用担保机制,商业银行、借贷人以及融资机构三方之间都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商业银行与融资机构之间的信用分担大概在70%与30%之间实现分担。而我国的信用风险担保则基本上全部由担保机构承担(95%),商业银行很少承担或者不承担风险,这一风险分担的机制与欧盟相比还有较大差别,不易实现贷款风险的各方分担。因为这种担保不同于普通的商业担保,因此将全部的贷款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承担是不合理的。这种担保主要是为了扶持中小企业。

3.4 科学的商业银行信贷制度

首先,欧盟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信贷提供专门的信贷业务组织进行专门服务,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规模小、所需资金时间短流动性大等特殊的需求。同时,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还会有他们行业原因的特殊需求,而当前金融机构的发展是以规模经营为主的大型金融机构为主,这种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多样化和金融机构经营规模化之间的矛盾,在欧盟商业银行中通过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部门得以实现。

4.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对策建议

通过上文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在金融危机下暴露出来的问题,并通过对欧盟的中小企业融资先进经验进行了解,得出以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首先,完善国家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的作用,健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如继续加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设立的全国各地区普及,同时,还应当制定相应标准,将直接融资渠道对具有良好经营状况、信誉好的中小型企业敞开,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其次,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一是信用法律建设,可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来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公开,来减少融资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是构建以政府为导向信用管理体系。根据欧盟的信用管理经验,其信用管理机构大多是政府导向进行管理的。目前我国信用管理机构数量少且多处于初级阶段,适合由政府为主导将全社会的信用资源集合起来,以合适的价格提供给信用评估机构来进行信用制度的建设。

再次,健全担保制度。一是应当加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力度。如各级政府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二是要完善担保机构税收优惠支持政策。三是建立起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和收益分担的利益链接机制,改变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中的高风险承担和低收益状况。

最后,建立银行与企业联盟,推行主办银行制度。主办银行制度是指企业以一定银行作为自己的主办银行,并接受银行金融服务以及财务监管的银企合作机制。主办银行模式下的引起联盟是特定企业特定银行之间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主办银行不但为企业提供融资,可能还会持有公司的股份,这样,银行与企业之间进行成了一种利益联结机制,可有效地环节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并且在银行的经营参与与监督下,中小企业经营投资风险也会有所减轻。(作者单位:1;杭州运河集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狄娜.在第十一届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上的讲话[R].2010年9月26日.

[2] 罗丹阳.中小企业民间融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34-40.

[3] 唐嘉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基于银行体系的分析[D].2009:23.

作者:李明明 江云旭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分析论文 篇2:

欧洲银行联盟的可能

监管宽容往往与监管失败联系在一起,且毫无疑问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和声誉成本

欧洲信贷市场2007年七八月间开始震荡。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震荡进一步加剧。此后,银行业民族主义开始渗透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政策。这种渗透至少有七种表现:救助银行,监管宽容,监管不力,对危机的处理缺乏合作,不鼓励对内收购,国家对内的隔离保护,对欧元区出现的主权债务风险的临时特别处理。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笔者力所不及,本文只能给出一个粗略的介绍。

银行业民族主义对国家监管机构的影响

第一,对银行的救助。至少在危机发生的前四年内,欧盟政府全面补偿了银行的优先债权人、低级债权人,甚至也常常补偿受危机影响将要破产银行的股东。

类此补偿始于2007年德国政府对德意志工业银行的救助。这种以纳税者名义对银行业的慷慨救助,主要出于对金融系统稳定的考量,银行业民族主义肯定也起到一定作用。救助银行很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即如果银行倒闭、存款人受损,会使得本国银行未来获取存款时更加困难,且在跨国银行竞争中处于劣势。国家救助的银行甚至包含了一些小银行,从金融稳定性方面看,救助这些小银行可能并不必要。

相反的例子出现在丹麦。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丹麦金融危机,留下了减少政府银行救助的监管文化,使得2011年两家荷兰银行的债权人和未投保存款人的损失,并未得到政府保护,也减少了金融系统风险的传导。但是,其他荷兰银行极力控诉这样的行为,因为这导致它们在与其他欧洲国家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二,监管宽容。事实上,在大多数欧盟国家(至少是拥有大型商业银行集团总部的国家),国家监管机构明知自己的国家银行存在问题,大多情况下也不主动向欧盟机构、国内监管者或者公众披露。可以佐证这种情况的例子是许多银行破产发生在2010年和2011年全欧盟银行“压力测试”结果公布后不久,在这个测试中,曾给出了那些破产银行的健康清单。

所谓“监管宽容”,是指国家银行监管者基于对未来市场或其它可能扭转银行亏损的预期,倾向于回避强制向公众披露银行损失的行为。历史上著名监管宽容事例包括: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贷款银行监管者的行为,1992至1993年法国当局对里昂信贷银行的监管行为,20世纪90年代早期市场崩溃到2002年日本银行业监管者的行为。所有这些事例均显示,监管宽容往往与监管失败联系在一起,且毫无疑问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和声誉成本。

与银行救助一样,2007年以来的欧盟地区的监管宽容,一部分是基于对金融稳定性的考虑,另一部分可能是国家监管者认为,披露本国银行业问题而其它国家不披露,会导致本国银行相对处于竞争劣势(或者相反,国外银行相对透明,国内银行隐藏损失,就能在跨国竞争中增加优势)。在这种环境中,市场融合带来更多的监管容忍,主动解决危机的可能性降低。

第三,监管不力。监管不力与监管宽容密切相关,导致监管者倾向于降低资本充足率和信息披露的监管标准,使得弱小银行能够避免再融资或者重组。

例如,2008年10月中旬,欧盟迫使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创建了回溯性免除条款(retroactive exemptions),即IAS39,这个紧急行为违反了既定准则。另一个例子是最近欧盟将《巴塞尔资本协议》法律化时,严重偏离了“巴塞尔协议精神”。欧盟制定的相关法律叫做资本要求规定(简称CRR),这个法规在有关资本定义方面严重违反了“巴塞尔协议精神”,使得一些资本不足的银行,在在CRR下依然符合相关规定。

第四,缺乏危机管理方面的合作。过于关注本国银行业巨头,导致欧盟成员国没有采取共同应对措施。

2008年10月12日,欧元区国家和英国政府首脑的标志性会晤,既表明了欧盟国家的协同意愿,也为未来的负面发展埋下伏笔。在本次会议上,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同意采取一致的方式应对危机。这套方案以英国提出的方案为基础,包括提高流动性支持、政府对银行债务的担保,以及主要通过向大众发行混合工具的方式完成资本补充。从短期看,这可以让市场参与者重获信心,也标志着危机最为混乱的阶段结束。但是,这个决定要求每个国家用自己的方式单独处理国家银行业的问题,而没有统一安排考虑,这为最后无法解决监管松弛和监管宽容开了口子。

第五,不鼓励跨国收购。欧盟市场对公司的控制,包括跨国银行收购兼并等项目,都被欧盟委员会严格控制。所以,欧盟国家政策制定者不能在公开场合表达限制外国银行收购国内银行的政策。但是,至少在危机发生的前五年,在本国银行不能保持独立时,欧盟成员国更加希望本国银行被本国银行收购(即本土化),而非落入外国收购者手中(一个例外是法国巴黎银行对比利时富通银行的收购)。

例如,2008年前期,当交易损失使得法国兴业银行岌岌可危时,法国总理匆忙宣布兴业银行在任何情况下都会“继续是一个法国的主要银行”。这句话被广泛理解为,要是兴业银行被收购(事实上最终没有),收购者一定是另一个法国银行。

第六,国家对内的隔离保护。许多欧盟成员国的监管机构都会使用被称为“道德劝告”的方法,对本地银行施加影响,使得他们在内部融资分配的决定中对本国优先——虽然这些政策不被公开,也冒着违反欧盟条约的风险。(一个例外是对塞浦路斯的资本控制的实施,这在欧盟层面被公开审议通过)。这在经常账户赤字和盈余的国家都发生过。这种情况下,银行民族主义不是驱动力而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大家的认识是,这些“道德劝告”用于本国银行比用于外国银行的本国分支机构中更有效。也就是说,政府能够并需要为了本国利益对国内银行施加影响,这是银行业民族主义的强大推力,即使这一国家目标与欧盟利益不相符。

第七,对主权债务危机发展状况的临时特别处理。

2009年后期,当发现希腊的预期财政赤字比想象的更加严重时,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希腊可能的迅速重组会冲击到其它欧盟国家的银行,因为这些国家的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对希腊主权债券的风险敞口。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国家的影响造成了希腊政府没有迅速重组,这后来被国际基金组织批评为本次欧债危机处理的最大缺陷。(在许多欧盟国家的银行大幅缩减希腊主权债务后,私营部门债权人的参与最后也在2012年3月被迫进行)。

爱尔兰的情况则是,欧盟于2010年11月向它提供了援助,条件是所有高级债权人的利益必须保全,这表面上完全违反了爱尔兰政府想要通过“烧掉债券持有人”来保全纳税者的愿望。再强调一遍,银行业民族主义不可能与金融稳定的考虑完全分开。但可能的是,一些成员国特别不想看到由于爱尔兰银行激烈重组带来的银行间信用紧缩,导致一些国内银行的竞争劣势。

显然,银行业民族主义并不是欧盟危机的唯一因素或驱动力。本文的目的是找到银行业民族主义对国家监管机构的影响。本文总结认为,该影响是巨大的,且主要是负面的,造成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银行系统的僵化性及对有效借款者的信贷不足。

银行同盟才是解决之道

2010年以来,欧债危机变得更加复杂,许多欧盟国家的失业率达到了很高水平。财政困难使得人们质疑欧元的设计,也导致欧洲各国政府动用了大量干预工具。2011年中期,人们对风险的关注已经从边缘小国家,转移至西班牙和意大利这两个大的主权债务国,并短暂转移至法国银行。欧盟国家至少是欧元区国家的领导人终于达成了共识,认为银行业主权债务的恶性循环问题必须解决,并在2012年6月下旬作出一个朝着银行联盟方向发展的决定,这至少在表面上意味着与银行业民族主义说再见。同时,欧洲公众对政府救助银行业的行为更加不容忍,政策制定者也倾向于在银行重组中建立私人部门债权者自救机制。

与2007年危机中期以前的情况相比,欧洲市场融合度大幅倒退。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的金融系统的分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风险,而是一个清晰可见的趋势。所以市场融合和分割的政策环境之间的错配(这是欧洲银行业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和最大影响)从里到外被侵蚀——更少的市场融合,银行同盟之间更多的政策融合。

现在还难以预测,哪一种趋势最终会成为主导。从最近12个月的发展情况看,欧盟成员国之间合作共事的意愿,比起他们汇集责任、决定、资源的不情愿来的更加强烈。如果这点得以执行,银行同盟必将逐渐瓦解银行业民族主义,这样反过来会对欧盟金融结构产生深刻影响,会开创欧洲金融系统转变的一个新时期,会使得欧盟金融系统更加多元化和更具复苏能力。但是这是一个巨大的假设。银行同盟的建立和完成不可避免地依靠欧盟经济、财政和政治联盟的大环境。不管结果如何,此次危机对欧盟金融系统、其深层结构、欧盟政策制定者对银行的态度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作者:尼古拉斯·维纶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分析论文 篇3:

“一带一路”战略下加快构建多边金融市场体系的思考

摘 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不断推进,必将带动沿线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市场经济要素的相互开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快构建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体系。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快构建这一体系的必要性,同时认为中欧金融合作是构建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体系的主要推动力;其次提出应以中欧金融合作为契机,加快构建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体系的理论框架;最后给出了加快中欧金融合作以促进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发展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中欧金融合作;多边金融市场体系;构建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推动沿线国家加快实现“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建设,这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条件,就是要加快构建覆盖区域内外的多边金融市场体系。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是命脉、是激活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基于这一经济发展的客观存在,中国政府在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同时,倡议要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这一多边合作的金融机构。如何依托“亚投行”这一多边机构,强化中国与欧盟的金融合作,并以此为推动力加快建设覆盖区域内外的多边金融市场体系,显然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加快构建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体系

(一)“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沿线国家实现开放与包容性的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加快打造更加开放的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是为了谋求中国单方面利益,而是为了带动沿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沿线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使本国经济获得外部市场的推动,而且必将加快消除本国封闭制度对市场的约束,从而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加快实现更加开放与包容性的经济体制。而这一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实现,必须要加快共建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体系,因为现代开放的金融体系,是实现开放型经济不可或缺的条件,没有金融共同的繁荣,就不会有经济的共同繁荣。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需要加快构建灵活、有效的区域内多边金融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内金融合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沿线国家经济实现相互开放与包容性发展提供多方位、多渠道的资金融通平台。

(二)“一带一路”建设将带动沿线国家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投资,需要加快建立更具活力的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体系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就是要通过不断扩大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推进区域内国家之间的道路、通讯、港口、机场的互联互通,这不但单是沿线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目前,大多数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更重要的是缺少建设资金,单靠本国金融机构或少数国家的投融资都不可能改变现状,据亚洲发展银行的统计,仅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10年内多达7万亿美元,每年缺口达到8000亿美元。因此,充分利用“亚投行”这一多边合作的金融机构,加快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吸纳区域内外的投资资金,尤其是通过扩大中欧金融合作机制,以吸纳更多的私募投资基金和社会融资进入。只有建立充满竞争活力的多边金融市场体系,提供更大规模的投资资金,并确保投资的安全、盈利和可持续性,才有可能推动区域内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三)“一带一路”建设将扩大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与资本流动,资本要素的聚集需要加快发展更趋规范的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是要唱独角戏,而是要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抱团取暖,共同发展。所以,中国明确提出,要把“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起来,以加快实现国家之间的产能装备合作,提升产业发展。由于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条件互有长短,通过优势互补,加快产能装备发展的对接与合作,必然会带动各国资本要素的流动与聚合,增强各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但现阶段无论是要扩大区域内的产能装备合作还是基础设施投资,都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多边约束,也不可能建立多边的统一协调机构,唯有加快发展规范资本活动的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体系,这既是必要的、更是可行的。因为依托已经建立的“亚投行”多边金融机构,依托“亚投行”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区域内外银行机构的广泛合作,不单可以借助现有的多边国际规则,还可以建立更接地气的区域内金融活动新规则,这也将为区域内更大规模的资本流动与聚积提供更规范合理的市场条件。

二、中欧金融合作是构建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体系的主要推动力

(一)美元霸权地位的不断削弱,为中欧金融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日益显现并达到顶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利用其美元的霸权地位,只需要通过发行美元纸币就能从世界各国获取大量的实物财富,其获利的成本极其低廉,可以说玩转了世界所有国家,包括欧洲主要发达经济体,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长期伤害。欧元就是在美元霸权不可约束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事实上宣示了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希望脱离美元体系的愿望。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未来的世界将肯定是一个多种国际货币共存的世界,而作为美元垄断特权的传统基础也将不可避免地被逐步削弱。特别是以英、法、德、意等为主的欧洲主要发达经济体,在美国制造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打击,而美国却自身安然而退,这更增加了其希望脱离美元体系的决心,也为中欧金融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中欧金融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投融资载体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延续了古老丝绸之路印迹,贯穿到亚欧非,通过陆、海两条线,经中间广大腹地国家,连接活跃的东南亚经济圈、中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必然会推动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沿线国家为了加快其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以及通讯的互联互通,必然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改变其落后的现状,这无疑为中欧金融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投融资载体。当前,中欧金融合作已经日益紧密,除了欧洲主要经济体都已成为亚投行的原始股东,打造了中欧金融合作的平台之外,中国也加入了欧洲复兴银行,成为其战略合作伙伴。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初衷,就是为了帮助中东欧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化,目前业务范围已覆盖中东欧、地中海东部和南部及中亚等地区,中国加入该行后,将有力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并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在借款成员国开展项目和融资合作,共同为这些地区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提供投融资支持。此外,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商务部已在23个沿线国家设立了77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与东道国共同实施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产业投资项目、服务业合作项目等,这也将会成为中欧金融合作的投融资载体。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发展使中欧金融合作不断加深

中国与欧盟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经济体,双方合作具有“洲际效应”,中国不断拓展人民币在亚洲使用之后,将进一步扩大在欧洲的跨境使用。中国银行发布的跨境人民币指数报告指出,欧洲与中国大陆的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量快速增长,德国、英国、卢森堡、法国实际收付量同比翻番,占中国大陆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量的8%, 2014年以来,中国已经与英国、德国、卢森堡、法国分别签署了人民币清算协议,与英国、德国和法国还分别获得8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额度,如果加上与瑞士央行刚刚签订的协议,由此欧洲已经形成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瑞士“五足鼎立”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格局。另外,中国财政部于2016年5月26日成功在伦敦定价发行3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中国首次在香港以外的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国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证明中英两国将继续加强金融与经济合作。在未来国际金融领域的变局中,欧洲主要大国谁也不想失去人民币国际化这个机会,均不遗余力地加速推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中欧金融合作不断加深。

(四)英国脱欧促使英国和欧盟更需要寻求与中国的金融合作

英国脱离欧盟使英国及欧盟双边经济实力都受到冲击,此时的英国和欧盟更加需要中国,从而给中国在对英国和欧盟的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创造了新机遇。中英贸易具有互补性,英国不仅支持人民币国际化,还是第一个参与“亚投行”的西方国家。2015年习近平出访英国,中英关系升级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脱欧恰恰可使英国更灵活地掌握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决策权,脱欧后的英国更希望加大力度争取中国投资。2016年7月,在G20贸易部长会议前夕,英国已经着手与中国商讨自由贸易协定。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英国脱欧后,英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受阻,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中国作为与欧盟具有贸易互补性的国家之一,自然可分享这一效应。2016年6月,欧盟发布了新的对华五年计划,呼吁启动中欧自贸区谈判。因此中国应同欧盟继续加强双边经贸合作,积极开展中欧自贸区谈判,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三、以中欧金融合作为契机,加快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

(一)加快建立和培育多边银行信贷市场

自2015年3月始,欧洲四大经济体英、德、法、意相继宣布加入 “亚投行”, 2016年1月,中国正式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使中欧银行间金融合作不断升级。中国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和培育多边银行信贷市场。目前,“一带一路”的亚洲投融资支持体系已初步形成,除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相继成立外,以丝路基金和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我国对外开发性金融合作也已启动。接下来,应以 “亚投行”为主,积极推动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欧洲主要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参与沿线国家的部分项目贷款业务;利用中国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良好契机获得丰富经验,加强与欧洲和世界一流商业银行的合作,实现多渠道、多样化融资,并在业务品种、业务范围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加快建立和培育多边证券市场

2015年10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团、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共同投资2亿元人民币在德国法兰克福合资成立“中欧国际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欧所”,共建离岸人民币金融工具交易平台;2016年5月26日,中国财政部在英国伦敦发行了30亿人民币国债,并在伦敦交易所上市交易,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在香港以外地区发行的离岸国债。中国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和培育多边证券市场。一是要建立和培育多边债券市场:继续推进亚洲债券市场开放和区域债券市场发展,促进债券品种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发展人民币债券市场,鼓励更多的沿线国家政府和机构在香港等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优先允许重点拓展的沿线国家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研究将沿线国家更多的重要机构纳入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试点范围。二是要建立和培育多边股票市场:推动国内优质企业或在中国有大量业务的德国先进制造企业在“中欧所”发行人民币计价股票(D股),为境内挂牌企业开辟直接融资新渠道;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沿线国家企业到中国上市,同时推动中国证券交易市场到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加快中国券商的国际化。

(三)加快建立和培育多边保险市场

2016年6月15日,中欧双方签署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与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管理局谅解备忘录》,将进一步增进中欧保险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现有合作机制。中国应以中欧保险机构间的合作为契机,加快建立和培育多边保险市场。一是加快建立多边保险机构体系:推动政策性、商业性保险机构和养老基金对境外投资的支持力度,把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和资源投向“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领域;支持中国加快同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加大对各种对外合作项目的承保力度。二是加快建立多边保险合作体系:鼓励中外银行金融机构在保险领域的合作,以充分满足“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工程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和各种保障需求。三是创新多边保险产品体系:大力发展贸易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鼓励中国商业保险公司在沿线国家建立分支机构或与本地保险公司开展合作等方式,为中外合作项目提供财产、责任保险等保障。四是加快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体系: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商业环境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四)加快建立和培育多边PPP融投资市场

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20年以前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7300亿美元,这让现存的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显得杯水车薪。要满足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可以引入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鼓励机构投资者和民间资本的介入。我国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PPP模式直接参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投资建设,增强我国企业获取投资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中欧对接与合作。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投资区域都有在中东欧、中亚等地,区域重合,投资领域一致,且都有投资在基础设施上,中国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和培育区域内多边PPP融投资市场,鼓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可以通过扩大QDII额度和范围、改善外汇管理等方式,促进这些长期资金的积极参与,鼓励民间资本通过BOT和PE基金等方式参与投资。

(五)探索多边互联网金融的交互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众多项目陆续开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与金融的有机结合。目前“一带一路”战略辐射更多的是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是“一带一路”互联网化的表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伴随着大量的贸易往来,如果没有互联网,多国家、多行业的跨界融合几乎是不可能的,多边的跨境互联网金融便成为资金跨境结算和流通的重要手段。2016年8月,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与全球支付领域的领军企业法国银捷尼科公司达成合作,支付宝有望在今年年底登陆欧洲,该项合作将向欧洲的采购商和零售商提供完整的线上和店内支付解决方案。中国应以中欧金融合作为契机,加快与欧洲现有的先进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并进一步带动沿线国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构建区域内多边互联网金融体系,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先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加快中欧金融合作以促进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进一步促进双边或区域内各国金融政策的开放

中欧金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打通“一带一路”金融梗阻的重要武器。欧洲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两百多年来发展金融市场的成熟经验与制度优势,加快中欧金融合作,不仅会促进双边的金融政策开放,也必然会带动区域内各国金融政策对接与开放。比如“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三年来,沿线覆盖最广的中国工商银行已经在18个国家建立了123个分支机构,截至2016年6月底,工商银行累计支持“一带一路”项目95个,承贷220亿美元,涉及电力、交通、油气、矿产等众多行业,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区域内各国金融政策的开放正在扩大。当前,区域内各国金融机构的设置与日俱增,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资本结算的多元化也比较普遍。不断开放的金融活动,显然是建立区域内多边金融市场的有利条件。

(二)进一步扩大“亚投行”的股本规模

“亚投行”目前的初始资本金约1000亿美元,分为100万股,每股的票面价值为10万美元。中国作为发起国的持股比例为30.34%,低于最初50%的预计比例。“亚投行”现有资本结构中包含债务、可即时偿还的债务、储备金等,其预计的资本结构远低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资本规模。因此,“亚投行”在未来运营中,应通过加强中欧金融合作,不断吸收更多成员、不同形式的资本加入,例如,可以通过在以欧洲为主导的市场发行长期债券或设立各种创新融资工具(概念股、公募、保险、援助,甚至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吸引其他商业银行和私人资本投资,或根据行业和区域特点,发展多种形式的境外股权投资,以进一步扩充“亚投行”的股本规模。

(三)构筑区域内多元的资金池子

目前,与“一带一路”密切关联的四大资金池为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初始框架已经形成。然而,已有资金的累计投入不过千亿规模,相对于沿线国家巨大的基建项目投资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还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随着后续项目的陆续展开,中国应以现有的四大资金池为平台,通过加快中欧金融合作,构筑区域内多元的资金池。例如,“欧洲投资计划”中,欧盟和欧洲投资银行出资210亿欧元作为种子基金,计划在未来3年内撬动市场约3150亿欧元的投资,而中国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必将增加欧洲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将其纳入资金池子便是水到渠成。另外,还可将中国与欧洲、亚洲各国建立的近3万亿元人民币的“一对多”互换资金池引入区域内资金池子。

(四)促进区域内货币互换互通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本币互换协议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是“一带一路”规划中跨境贸易与资金融通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与欧洲央行、英格兰、瑞士、俄罗斯、土耳其等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今年1至5月,“一带一路”沿线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额近3万亿元人民币,同时,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全球化布局范围正从亚洲向欧洲等地区拓展。中国应充分利用这一良好发展势头,通过加快中欧金融合作,进一步扩大区域内本币互换规模和范围,促进货币互换互通。一是要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扩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机构;二是要大力培育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吸引沿线国家投资者投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工具,丰富机构投资者的层次,降低人民币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和管理成本,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与市场信心。

(五)拓展中欧合作的第三方市场

中国应充分利用欧洲在金融制度建设中的优势,加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多边银行之间的合作,并合力开发第三方市场。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访欧时就明确提出:“中国同欧洲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努力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2015年6月30日,中法两国率先签署了《开发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并共同在英国签署了开展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的投资,这是一项实现“三方共赢”的标志性投资项目。除此以外,中德双方企业也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机械、道路、能源管线、农业、专业服务等建设项目中增强合作,共同寻找和开发第三方市场;比利时政府表示愿成为中国企业对欧投资的重要门户,利用各自优势,推动比中非、欧中非三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中国与欧洲各国不论在资金、技术、设备及其施工能力上都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必然会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汤柳.“一带一路”金融合作需要提升的四个方面[J].银行家,2016-03-14.

[2]陈雨露.“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引入中长期资金[N].中国证券报,2016-09-21.

[3] 柳立.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对策[N]. 金融时报,2015-12- 07.

[4] 刘一庆. 创新金融合作,护航“一带一路”远行[N]. 中国产经新闻,2016-05-04.

[5] 李苑,梁敏. 中欧携手进入第三方市场,国际产能合作切入新模式[E]. 中国证券网2015-07-03.

[6] 耿明英,“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融合发展探析[J]. 对外经贸实务,2015(11).

[7]曾建中.对欧亚地区金融合作的几点思考[E].新浪博客,2016- 03-30.

[8]关秀丽.加强“一带一路”与自贸易区域战略对接[N].经济时报,2015-03-24.

作者:耿明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收入分配差距公共政策论文下一篇:学生素质培养物理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