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定义

2023-01-24

第一篇: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定义

我国化妆品行业的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我国化妆品行业的竞争优势

——基于波特的钻石体系理论

市营2100805021022生产要素和需求状况

市营2100805021031 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

市营2100805021008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状态

市营2100805021028 机遇和政府

市营2100805021047 撰写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长期按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在纺织、服装、玩具、机电等相关产业显示出较强的比较优势,化妆品是否也具有具有竞争优势?下面从钻石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一、生产要素状况

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化妆品行业需要的生产要素和技术分别是原材料,劳动力,高素质人才,高资金和科研技术。而我国的化妆品行业就具有初级要素的优势。首先,自然资源丰富,原材料多且便宜,简易包装、简单产品线造就的低成本。其次,劳动力成本远比国际水平低,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体现为“价廉”;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则为“质优”。所以,我国在劳动力的综合竞争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最后,我国有多种气候,适宜化妆品的研发和生产,从地域分布上看,京、沪、粤、杭有较好的生产基础,尤其值得注重的是潮汕地区,近年来成了大大小小化妆品生产企业的聚集地。便于产品联合生产和研发,减少交通费用和租金,利于走绿色化妆品道路。

同时我国化妆品行业具有高级要素。首先,我国化妆品企业为了发展化妆品,为了能拥有自己独立的知名品牌,投入大量的资金。其次,高素质的人才,有大量的留学生回国创业,给中国化妆品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如聚美优品。最后,

先进的技术,如2002年l月23日,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芦荟专家齐聚“中国芦荟之乡”云南元江,对我国自行开发成功的芦苔膜分离浓缩技术进行国际认证。但目前,中国化妆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科研水平较低,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科学配方研制和开发仍处于仿效阶段。

二、要素状况

波特认为,国内市场的需求会刺激企业的改进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同时,内需市场的大小对企业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安全、健康、有效的护理方法更加关注。化妆品的消费结构是护肤品占37%,洗发用品占27%,美容类占26%,香水类占10%,护肤用品仍为主流,尤其防晒美白用品成为市场关注热点。而中国的需求也是护肤品占很大的比重。

时间差:我国化妆品市场大、需求增长迅速、需求层次差距大的优势。全国化妆品企业4000多家,市场潜力巨大。从消费者消费趋势来看第一市场层次化日益清晰。我国化妆品市场层次更为丰富,如普通化妆品市场、专业护理用品市场、儿童用品市场、男士用品市场、中老年用品市场、高档或低档护肤品或者换个角度,如洗发水市场、洗面奶市场、美容院市场、特殊护理市场等等。第二,消费层次化日益个性化。化妆品的消费群体正逐步年轻化,随着资讯的日益发展,女性对美的理解不断加深,对产品提出了更多、更为个性化的要求。

规模差:美国人喜欢护肤的化妆品,所以美白的化妆品在美国很畅销,但在韩国却不是,因为韩国女性比较喜欢裸妆。所以我国会根据与不同国家外贸然后大力生产其国国民偏好的化妆品。

三、关联和支持产业

相关产业的支持能力较弱。化妆品产业同精细化工、生物科学、细胞科学、材料学等学科门类密切相关,而我国在上述领域的优势并不明显。生产中、高端产品的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在包装工业、广告制作等相关产业链上也不具优势。可以看出我国化妆品产业有待发展。

四、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状态

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往往随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国化妆品行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品牌是层出不穷,市场也愈演愈激烈。目前有美加净、六神、大宝、郁美净、舒蕾、欧珀莱、隆力奇等等品牌。但法国欧莱雅、美国CCL公司和玫琳凯、日本资生堂、德国妮维雅等在高端市场处于寡头垄断地位,因此我国的化妆品品牌很难在高端市场立足,而在中低端市场确是“霸主”。

国内化妆品企业竞争程度高,厂商所受压力就大,会时时有落后的忧患意识和超前的欲望,技术改进与创新要求迫切,有利于建立国际竞争优势。首先,我国吸引国外的高级要素流入,从而使我国的各种闲置低级要素得以充分利用,如我国原料的丰富,有利于化妆品的研制。其次,我国化妆品企业有长远的战略,对市场的长远发展的预测和对长远竞争优势的投资。如我国知道在高端市场比不上其他国家,就集中投资在中低端市场,并开发新市场:农村市场、男士化妆品市场、养生品市场、化妆品咨询市场。再次,化妆品企业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如:聚美优品、草莓网和乐蜂网之间各出奇招来制止对方的营销“攻击”。最后,我国化妆品行业的管理机制完善。化妆品行业是出于竞争状态的。

五、机遇和政府

1) 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产生了对化妆品的大量需求,这给广大的本土生

产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外资品牌的广告攻势无形中担任了教育消费者的任务,培育了我国消费者更为成熟的化妆品消费理念,创造了更广阔的消费空间。外资品牌的进入给我国生产企业带来了学习先进治理、营销经验的机会。

2) 加入WTO,我国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

验提供便利,促进我国化妆品产业结构升级、产品质量提高,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面对更为直接和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将成为市场规则,这会迫使化妆品行业发展科技,加强创新,提高质量,在竞争中求生存。同时,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法规强化化妆品德管理。而这种微调能力,恰恰是国际经济生活的潮流。

综上所述,虽然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市场,法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出口国,中国已成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八大化妆品市场,行业品牌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但是也要不断进取与创新,本土企业现阶段在低端化妆品领域取得的优势,却在

高端市场处于弱势,加上上面的分析,表明我国化妆品行业是具有国家竞争优势。

第二篇:询价、比选、竞争性谈判定义

一、询价

询价特指一种政府采购手段,即询价采购,是指询价小组根据采购人需求,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中确定不少于三家的供应商并向其发出询价单让其报价,由供应商一次报出不得更改的报价,然后询价小组在报价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并确定成交供应商的一种采购方式。其程序如下:

(一)采购预算与申请:采购人编制采购预算,填写采购申请表并提出采用询价的理由,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提交财政采购管理部门。

(二)采购审批: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采购项目及相关规定确定询价这一采购方式,并确定采购途径——是委托采购还是自行采购。

(三)代理机构的选定:程序与公开招标的相同。

(四)组建询价小组:询价专家应随机抽取,这有别于招标性采购。询价小组由采购人代表和有关专家共三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其中专家的人数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五)编制询价文件:询价文件应对采购项目的价格构成、评定成交的标准等事项做出规定。

(六)确定被询价的供应商名单:询价小组根据采购需求,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名单中确定不少于三家的供应商,并向其发出询价通知书。为邀请更多的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参加报价,可通过网络发布询价文件。

(七)询价:询价小组要求被询价的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报出不得更改的价格。

(八)确定成交供应商:根据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应商,并将结果通知所有被询价的成交供应商。

(九)评审结果公示:公示的内容包括成交供应商的名单、各供应商的报价、询价专家的名单。

(十)发出成交通知书:公示期满无异议,则应立即发出成交通知书,这才能确保询价方式的高效。

二、比选

比选是指比选人事先公布条件和要求,从自愿报名的比选申请人中,通过比较、选择,确定中选人的行为。

(一)比选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比选申请人,不得对潜在比选申请人实行歧视待遇,不得对潜在比选申请人提出与比选项目实际要求不符的过高的资质等级要求和其他要求。比选人提出比选项目、编制比选方案,进行比选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比选方案包括比选的范围、对比选申请人的资质等级等要求、邀请比选申请人的数量、拟划分合同段的数量、项目比选计划草案等。需要中选人提交履约保证金的,应当在比选方案中注明。

(二)比选人应当在比选公告发布 3 日前将比选方案报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并抄送有关行业主管部门。

(三)比选申请人是响应比选要求、符合比选公告规定的资格等条件并参加比选竞争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比选项目 提供勘察、设计、监理、咨询服务以及有股权关系的任何法人及其任何附属机构(单位),不得参加该项目的施工、设备和材料采购的比选。法定代表人为同一个人的两个及两个以上法人,母公司、全资子公司及其控股公司,不得在同一项目中同时参加比选。

(四)必须进行比选的项目,应当在省发展改革部门指定的公共媒体上免费发布比选公告,同时该媒体公开在电子数据交换网络上代为接受比选申请人自愿报名。比选公告应当载明比选人的名称和地址,项目的性质、数量、实施地点和时间,比选申请人的资质等级、强制标准等报名条件以及报名办法、比选方式等事项。比选公告规定的报名时间最少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 。比选申请人凭资质等级证书等比选公告规定的条件报名。比选人可以确定2个或者3个比选申请人为比选被邀请人参加比选竞争,也可以事先公布项目的固定价格,从自愿报名的符合条件的比选申请人中随机抽取中选人。比选人进行比选时,应当通知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到场监督,有关部门应当到场监督。符合比选公告规定条件的比选申请人在2个以上等于或者少于预先确定的比选被邀请人个数的,比选人应向全部比选申请人发出比选邀请。符合比选公告规定条件的比选申请人超过预先确定的比选被邀请人个数的,比选人在监督部门以及自愿到场的比选申请人的现场监督下,按预先确定的比选被邀请人数量从比选申请人中随机选择确定,当场向其发出比选邀请。比选人应当将比选项目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书面告知比选被邀请人。

(五)比选被邀请人根据比选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并提出报价。比选人组建的评审委员会与比选被邀请人进行谈判并进行评选。评审委员会由比选人选派本单位有关技术、经济、招标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成员人数为3人或者3人以上单数。

评选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1)制定比选规则。比选规则应当明确比选程序、谈判内容、评审标准、合同草案等事项。

(2)比选谈判。评审委员会所有成员集中与单一比选申请人分别进行谈判。在谈判中, 谈判的任何一方不得透露与谈判有关的其他比选申请人的技术资料、价格和其他信息。

(3)确定中选的比选申请人。评比结束后,评审委员会应当要求所有参加谈判的比选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最后报价。比选人应当按照符合项目要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合理低价的原则通过比较、选择、确定中选人。

二、竞争性谈判

竞争性谈判,是指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直接邀请三家以上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的方式。

(一)成立谈判小组。谈判小组由采购人的代表和有关专家共三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其中专家的人数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二)制定谈判文件。谈判文件应当明确谈判程序、谈判内容、合同草案的条款以及评定成交的标准等事项。

(三)确定邀请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名单。谈判小组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名单中确定不少于三家的供应商参加谈判,并向其提供谈判文件。

(四)谈判。谈判小组所有成员集中与单一供应商分别进行谈判。在谈判中,谈判的任何一方不得透露与谈判有关的其他供应商的技术资料、价格和其他信息。谈判文件有实质性变动的,谈判小组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参加谈判的供应商。

(五)确定成交供应商。谈判结束后,谈判小组应当要求所有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最后报价,采购人从谈判小组提出的成交候选人中根据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应商,并将结果通知所有参加谈判的未成交的供应商。

第三篇:CRM系统理论定义

关于CRM的定义,不同的研究机构有着不同的表述。最早提出该概念的Gartner CRM系统

Group认为:所谓的客户关系管理就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活动面向长期的客户关系,以求提升企业成功的管理方式,其目的之一是要协助企业管理销售循环:新客户的招徕、保留旧客户、提供客户服务及进一步提升企业和客户的关系,并运用市场营销工具,提供创新式的个性化的客户商谈和服务。 HurwitzGroup认为:CRM的焦点是自动化并改善与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领域的客户关系有关的商业流程。CRM既是一套原则制度,也是一套软件和技术。它的目标是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的市场和渠道以及提高客户的价值、满意度、赢利性和忠实度。CRM应用软件将最佳的实践具体化并使用了先进的技术来协助各企业实现这些目标。CRM在整个客户生命期中都以客户为中心,这意味着CRM应用软件将客户当作企业运作的核心。CRM应用软件简化协调了各类业务功能(如销售、市场营销、服务和支持)的过程并将其注意力集中于满足客户的需要上。CRM应用还将多种与客户交流的渠道,如面对面、电话接洽以及Web访问协调为一体,这样,企业就可以按客户的喜好使用适当的渠道与之进行交流。而IBM则认为:客户关系管理包括企业识别、挑选、获取、发展和保持客户的整个商业过程。IBM把客户关系管理分为三类:关系管理、流程管理和接入管理。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客户关系管理(CRM)源于市场营销理论;从解决方案的角度考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是将市场营销的科学管理理念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集成在软件上面,得以在全球大规模的普及和应用。作为解决方案(Solution)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它集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它们包括Internet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等。作为一个应用软件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凝聚了市场营销的管理理念。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关怀、服务和支持构成了CRM软件的基石。CRM系统综上,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有三层含义:体现为新态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是创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是企业管理中信息技术、软硬件系统集成的管理方法和应用解决方案的总和。其核心思想就是:客户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客户关怀是CRM的中心,客户关怀的目的是与所选客户建立长期和有效的业务关系,在与客户的每一个“接触点”上都更加接近客户、了解客户,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和利润占有率。CRM的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它将客户价值分为既成价值、潜在价值和模型价值,通过一对一营销原则,满足不同价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客户价值持续贡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尽管CRM最初的定义为企业商务战略,但随着IT技术的参与,CRM已经成为管理软件、企业管理信息解决方案的一种类型。因此另一家著名咨询公司盖洛普(Gallup)将CRM定义为:策略+管理+IT。强调了IT技术在CRM管理战略中的地位,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强调了CRM的应用不仅仅是IT系统的应用,和企业战略和管理实践密不可分。CRM的实施目标就是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来降低企业成本,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机制,CRM系统极大地改善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

同时也带动了软件市场的新一轮升温和一批明星厂商的兴起。

第四篇: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每日一练:定义判断(2)

1、稀缺效应,是指人们因物以稀为贵,而引起的购买行为变化的现象,即当某件事物变得稀缺或者难以得到时,人们会认为此物更有价值,也更想得到。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体现稀缺效应的是: A.商店每天都挂着打折仅此一天的横幅吸引大量顾客 B.某品牌手机实行网上预约销售限量抢购,结果供不应求 C.月底经济拮据的小张靠着去超市购买临期食品度日 D.男性在临近酒吧打烊时会认为女性的吸引力指数上升了

2、互补品定价策略,是指企业为主要产品(价值量高的产品)制定较低的价格,而为附属产品(价值量低的产品)制定较高的价格,这样有利于增加整体的销量,从而增加企业利润。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使用了互补品定价策略的是:

A.甲企业推出的一款网络游戏深受消费者喜爱,带动了游戏周边产品的热销 B.丁商场销售的十二生肖系列茶杯,成套购买会比单个购买的价格更加优惠 C.丙公司新推出内存为16G、64G和128G的三款智能手机,售价差别较大 D.乙厂商生产的喷墨打印机质量好、价格低,但墨盒的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

3、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是以观念形态存在于犯罪人大脑中的犯罪行为所预期达到的结果。犯罪动机是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为了报复乙,欲通过投毒的方式剥夺乙的生命,则甲的犯罪目的是报复 B.甲担心乙对其实施打击报复,将乙非法拘禁数日,则甲的犯罪动机是恐惧 C.甲投毒致乙死亡,经查明是因为其嫉妒乙的才华,则甲的犯罪目的是嫉妒 D.甲贪图钱财,通过盗窃而非法占有乙的财物,则甲的犯罪动机是非法占有

4、价值理性,是指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即是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忠诚、荣誉等,而不计较手段和后果。价值理性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具有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为的合理性。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符合价值理性要求的是: A.积善成德 B.替天行道 C.过河拆桥 D.礼贤下士

5、辐射适应,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在形态以及生活习性上有着完全不同的适应性的现象。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辐射适应的是:

水生植物莲、狐尾藻和金鱼藻的亲缘关系很远,但由于都收到水中环境的影响,他们都具有通气组织发达,根系发育较弱等相似的特点。

B.善于飞翔的信天翁翼展超过3.4米;善于在沙地上奔跑的鸵鸟身体巨大,双翼衰退,两腿刚劲有力,它的足几乎退化为适于奔跑的“蹄”

C.斑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的黑白条纹,具有防止刺刺蝇叮咬的作用,因为刺刺蝇喜欢叮咬一些颜色单一的动物,并且会传播一种睡眠病

D.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色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相近,从而保护自己

参考答案解析

1、C.解析: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人们因物以稀为贵,而引起的购买行为变化。当某件事物变得稀缺或者难以得到时,人们会认为此物更有价值,也更想得到。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打折仅此一天”体现了事物变得稀缺难得,“吸引大量顾客”体现了购买行为的变化,符合定义,排除; B项:“限量抢购”体现了事物变得稀缺难得,“供不应求”体现了购买行为的变化,符合定义,排除; C项:“月底经济拮据”和“购买临期食品”未体现出事物变得稀缺难得,不符合定义,当选; D项:“酒吧打烊时”时人会变得比较少,女性数量也会变少,体现了事物变得稀缺难得,符合定义,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2、D.解析: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企业为主要产品(价值量高的产品)制定较低的价格,而为附属产品(价值量低的产品)制定较高的价格。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游戏周边商品”、“网络游戏”没有体现对不同种产品制定不同的价格,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十二生肖系列茶杯”只是量大优惠,而没有体现主要产品和附属产品的定价不同,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内存为16G、64G和128G的三款智能手机”这是三种产品,没有体现主要产品和附属产品的区别,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喷墨打印机价格低,墨盒价格高,墨盒是喷墨打印机的附属产品,符合“主要产品(价值量高的产品)价格低,附属产品(价值量低的产品)价格高”,符合定义,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B.解析: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犯罪目的:“犯罪人主观上”、“希望达到的结果”. 犯罪动机:“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甲希望达到的结果应该是剥夺乙的生命,因此甲的犯罪目的是剥夺乙的生命,而非报复,选项错误,排除; B项,甲的犯罪动机是担心乙对其打击报复,是一种对乙的恐惧,因此甲的犯罪动机是恐惧,保留; C项,既然甲选择了投毒,那他所希望达到的结果肯定是乙死亡,因此甲的犯罪目的是剥夺乙的生命,而非嫉妒,选项错误,排除; D项,甲是因为贪图钱财而盗窃的,促使甲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是贪图钱财,所以甲的犯罪动机是贪图钱财,非法占有是他的犯罪方式,选项错误,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B.解析: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是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忠诚、荣誉等”、“不计较手段和后果”.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积善成德的行为中存在做善事的过程,最后达到“成德”的目的,不符合“不计较手段和后果”,排除; B项,替天行道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忠诚、荣誉等,但是其方式方法可能不太恰当,而价值理性就是不计较手段和后果地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符合定义关键词,保留; C项,过河拆桥并没有体现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忠诚、荣誉等,不符合定义关键词,排除; D项,礼贤下士是指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根本不涉及不计较手段和后果,不符合定义关键词,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5、B.解析:第一步:找到关键词

“具有血缘关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导致在形态及生活习性上有着完全不同的适应性的现象”.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水生植物莲、狐尾藻和金鱼藻的亲缘关系很远,和题干中提到的具有血缘关系不符,同时都受到水中环境的影响也与题干中提到的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不符,排除; B项:善于飞翔的信天翁翅膀很长,善于奔跑的鸵鸟双翼退化,两腿有力,体现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形态不同的适应性的现象,但是信天翁和鸵鸟之间是否具有亲缘关系选项中并不明确,先保留;

C项:斑马除腹部外都布满黑白条纹,没有出现具有血缘关系的其他种类生物,也没有体现不同环境的影响,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冬天和夏天羽毛颜色不同,是同一种生物,没有体现具有血缘关系的其他种类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不符合定义,排除。

由于其他选项都能直接排除,并且“双翼衰退”可以看出鸵鸟与信天翁都是鸟类,是具有血缘关系的生物,本题只能选B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B

第五篇:竞争优势理论的特点

传统的以H-O理论基本上是一个静态的理论体系,缺乏动态的眼光分析各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了克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在H-O理论的框架之外寻求新的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选择,目前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并不象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宣称的那样简单地决定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

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又称钻石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country specific determinants)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

竞争优势理论的文献综述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们关注的问题。对于竞争优势的研究经济管理学家们主要形成了外生论和内生论两条大途径,目前主流的理论学派有以下四种。

一、竞争优势内生论

1.基于资源的企业内部可持续成长理论

蓬茹斯(Penrose,1959)以单个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影响因素和成长机制,建立起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成长的基础,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界限。概括起来,潘罗斯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能力与资源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潘罗斯指出,企业是建立在一个管理框架内的各类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成长则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而这又决定于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验。企业通过更完全、更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企业成长,同时企业的成长使得更多的管理能力得以释放,并面对新的未被利用的资源,从而推动企业新的成长。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便是通过管理能力的积累不断地挖掘未利用资源的无限过程,管理能力是企业成长速度的重要制约因素。如果企业成长过快,超过了管理能力积累和企业特定知识获取的速度,那么企业运作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企业成长也将陷入停滞。

(2)企业所拥有的特定资源所产生的超额能力(excesscapability)~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动力。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除包括有形资产外,更重要的是还包括无形资源。资源(尤其是无形资源)的不可分割性导致企业产生超额能力。

(3)企业的多元化成长常常基于能够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特定专长。蓬茹斯指出,许多大企业多元化成长和扩张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它们高度依赖于专业化制造领域积累起来的能力和技术知识。这些能力和知识是企业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以各种隐含方式积累而成的,它们一方面在企业成长扩张的进程中不断演进,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成长的方向和路径。蓬茹斯同时强调了创新能力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性,认为产品和组织创新均是企业成长的推动因素,企业成长的重要一环是发现潜在的成长机会,二者均取决于创新能力。后来的一些学者(如Wemefet,1984;Teeee;Pisano and Shuen,1990;Peteraf,1993)对蓬茹斯的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资源基础论学派。伯格?沃纳菲尔特 (Wemefet)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束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异质性资源。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创新、变革和强化管理等手段积蓄、整合并促进资源增值进而追求企业持续成长的过程。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成长理论存在这样一个隐含的假设,即资源的效用是可以脱离人的活动而客观存在,该理论把竞争优势的源泉定义在具体的作为物的资源上,完全脱离了企业中人的因素,造成了资源与其配置者之间的分离。实际上,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能够发挥多大的效用完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资源异质性的背后是人的异质性。

2.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

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Prahalad and Hamel,2001)为代表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理论对企业资源论做了进一步引申,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企业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能力体系,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多方面资源、技术和不同技能的有机组合;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来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企业能力作为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一种动力机制。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集体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以及整合众多技术流的能力;核心能力是分布于组织内部,以及跨越组织边界的特殊物质,在核心能力统领之下,许多根本不同的业务变成了可以协调一致的业务。一套强有力的核心能力的存在决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能产生出企业特有的生命线。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探寻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过程中,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强调了企业内部的资源、核心技术、技能等核心能力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性,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资源变成了资源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但显然它又忽视了不断变化的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同时,并未清晰地对除核心技术外

企业由哪些核心能力组成,每一核心能力又由什么构成作明确鉴定。

二、竞争优势外生论

在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中,曾经一度处于主流地位的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外生理论认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竞争优势是推动企业成长的主导力量。波特(Poter,1985)沿用产业经济学“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通过产业吸引力和产业定位的分析,提出产业发展前景和产业内五种竞争力决定产业吸引力。他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在位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供应商和购买者等五种竞争力量的整合。竞争优势的确立取决于竞争战略的选择,竞争战略就是在某一产业里寻求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即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种影响力而建立一个有利可图和持之以恒的地位。竞争战略的选择则包括两个中心问题:一是进入有吸引力的产业;二是在选定的产业内形成相对位势。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律的确立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战略的形成,竞争战略必须从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中产生,竞争战略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这些规律,最理想的是将这些规律转换使其对企业有利。

三、知识基础理论

德姆塞茨(Demsetz,1988)的企业知识论是对企业能力理论的进一步引申。他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产出及市场中体现出竞争优势;同时,知识具有难以模仿性,它通过具有路径依赖性的积累过程才能获得并发挥作用,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下去;而由知识决定的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的竞争优势的不竭源泉。野中郁次郎(1991)认为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尤其是一些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当前的知识存在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的差别都是由现有的知识所决定的;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识积累,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各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客观上说都完全是相同的,但由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不尽一致,所以它们所能发现的市场机会也不相同。企业知识论强调了知识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但尚未明晰知识与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尚未就知识对企业成长的经济学逻辑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该理论尚在发展之中。

四、小结

关于竞争优势的这几个流派的观点笔者认为,他们本质上是不矛盾的,它们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其持久性的问题。

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理论

围绕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中外理论界的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充分的阐述。1971年安德鲁斯构造的SWOT矩阵,可以看成是较早的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分析框架,着重分析企业“能够做的(can do)”(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和“可能做的(might do)”(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匹配。虽然这个模型有许多缺陷,但该模型事实上确立了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作为竞争优势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此后经济学与管理学在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成因方面,形成了比较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外生论和比较关注内部条件的内生论两大流派。

一、竞争优势的外生论

外生论认为,企业是同质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外部环境和市场结构决定的。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产业分析理论是竞争优势外生论的典型代表。迈克尔·波特以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为基础,把目光对准竞争对手,构建了包括(1)新进入者威胁;(2)顾客讨价还价能力;(3)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 (4)替代产品或者替代服务的威胁;(5)本产业现存企业之间的竞争等5种力量在内的产业结构分析模型。他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5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不同而各异。波特认为现有产业组织结构特征或产业吸引力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惟一来源。在产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企业要获取有利的竞争位势就要实施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主要是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别化战略。因此,企业竞争优势表现在企业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异化优势,把企业竞争力归结为企业对所在产业市场结构和竞争对手的策略反应能力,强调企业的价格、成本、规模化生产效率的竞争,其核心是效率的竞争。

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开创了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先河,他认为合理的产业政策应致力于形成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结构环境。其勾勒的5种竞争力量对于企业制定自身战略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但波特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波特的产业分析模式仍是将企业作为一个“黑箱”处理。认为产业内的企业是同质的,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这常常诱使企业进入一些利润较高但缺乏运作经验或者与主业不相关的产业,导致企业战略上的盲目多元化。其次,波特将产业定位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可是这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因为实证分析表明:产业中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主要不是外在的产业组织结构特征,而是企业内部资源禀斌差异(Rumelt,1984)。再者,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主次难分,忽视了核心能力问题。

二、竞争优势的内生论

内生论则认为企业是异质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决定于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的差异,内生论认为行业对竞争力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只是全部影响的一部分。即使在缺乏吸引力的行业中,只要企业在长期积累中形成了独特的、不可模仿和替代的资源或能力,同样可以取得竞争优势。

内生论的主要理论是资源基础理论。Wernerfelt(1984)首先提出了“资源基础观点”一词。他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所控制的战略性资源。它以两个假设作为分析前提:(1)企业所拥有的战略资源是异质的(所以某些企业因为拥有其他企业所缺乏的资源而获得竞争优势);(2)这些资源在企业之间不能完全流动,所以,异质性得以持续(也就是竞争优势得以持续)。Wernerfelt把资源定义为企业所半永久性拥有的 (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如品牌、内部的技术知识、高技能的雇员、贸易联系、机器、高效的程序、资本等。而巴尼(Barney)则把资源定义为:“一个企业所控制的并使其能够制定和执行改进效率和效能之战略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等”。在这些资源中,对企业持久竞争优势,进而对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的部分被定义为战略性资源。

内生论的另一重要理论是企业能力理论。具有相似资源的企业通常在使用资源的效率方面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企业的能力差异。而企业能力上的差异则是产生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企业能力理论中,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是理查德森 (Richardson,1972)。他在《工业组织》一文中,使用“能力”(capabilities)概念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他认为工业开展着无限多的活动,而这些活动需要由具备能力的组织来开展。其实能力理论与资源理论一样都是从企业内部出发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并且都是以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为研究主题。也正是这一原因,有的学者不区分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将两个理论通称为资源(能力)理论。但由于普拉哈拉德(C.K.Pahalad)与哈默(G.Hamel)的开拓性贡献,能力理论逐渐独立于资源理论,并且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在本质上表现为企业所特有的知识(学识),这些知识(学识)是以企业内部个体和组织为载体的。正因为企业拥有独特的知识(学识),才使得企业具有了实现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从战略管理角度看,企业战略的目标就在于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很快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不断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才能在顾客心目中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只有核心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通过一系列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不易被人模仿、替代和占有的独特战略资源,才能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

资源能力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理论,它告诉我们应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而不是从企业外部条件来寻找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它的应用价值在于使管理者把目光集中于企业自身的力量上,帮助管理者识别那些能够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并建议他们从资源与能力的角度制定企业战略和进行决策。但企业资源能力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产品市场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为前提,没有考虑资源的价值取决于需求的变化;(2)基于“历史有效性”的假设,认为因果关系会自动达到稳定均衡,没有考虑演化的历史过程;(3)机械的企业观,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4)对企业的资源能力在竞争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所知甚少,等等。

三、竞争优势分析的理论新框架

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产业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与外部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外部环境对企业管理的目标和内容,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则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基础,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基石。上述企业竞争优势的外生论和内生论对此分别进行了阐述。但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成功地单独给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全部解释:没有战略资源、核心能力构筑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支撑,企业的定位和环境分析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同样,没有对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清晰的洞察,从面形成明确的企业发展主题,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就会无所适从,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实施也会偏离方向。为此有必要运用系统的、互动的思想将环境与定位、资源以及能力等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角度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框架。

整合分析框架的简要说明:

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整合分析框架由四个模块组成,分别是I外部环境模块;II资源模块;III能力模块;IV战略资产与竞争优势模块。

1.外部环境模块

由于企业特有的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其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刚性或者说“路径依赖”,因此需要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但今天环境问题的动态性、全球性、不确定性等给企业带来更多机会与威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显然不能仅仅关注内部因素。尤其对于缺乏人力资源、缺乏企业家精神、缺乏核心能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而言,就不能仅仅限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建设问题,还要特别关注外部市场环境结构缺陷对提升竞争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外部环境不仅对企业战略的制定与成功实施有着重大影响。同时,也对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企业竞争优势问题分析时,外部环境分析与战略资源、核心能力的协同互动是最基本的思想。

2.资源模块

企业资源包括两类,一是可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二是从事经营的一般资源。所谓战略资源是那些符合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和不可模仿的,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潜在经济租并能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提供基础的资源。该模块的功能是企业资源集中识别和战略资源的培育。

应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主题,对比企业的资源存量,判断是否存在资源缺口。如果资源存量满足不了战略主题的要求,就应以兼并或战略联盟等形式从外部获取资源;如果能满足要求,则转下一环节,进行战略资源识别。如果企业资源能够产生经济租,则说明战略资源存在,自然转向战略资产与竞争优势模块;如果企业资源不能够产生经济租,则说明战略资源不存在,则要结合环境与战略的要求,培育企业的战略资源,再返回到存量资源与战略主题对比环节开始再循环。

3.能力模块

企业的能力包括能够建立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企业从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一般性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是那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性的,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潜在经济租并能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提供基础的能力。该模块的功能在于企业能力的集中识别和培育核心能力,判断是否存在能力缺口。如果能力存量满足不了战略主题的要求,则通过兼并、战略联盟等方式向外部获取能力;如果能力存量满足了战略主题的要求,就转到下一流程,进行核心能力的识别。如果企业能力能够产生经济租,表明核心能力存在,自然转向战略资产与竞争优势模块;如果企业能力不能够产生经济租,表明核心能力不存在,要结合环境与战略的要求,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再返回到存量能力与战略主题的对比环节开始再循环。

4.战略资产与竞争优势模块

所谓战略资产是一个企业特有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是一个企业取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沃顿商学院的保罗·J.H.舒梅克在《动态竞争战略》一书中采用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分析法综合确定战略资产,包括战略性行业要素。本文定义的战略资产只是指企业内部的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即战略性资源与核心能力。企业根据整合后的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即战略性资产,结合外部环境分析的结果制定并实施战略,从而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一旦形成竞争优势,由于环境与资源、能力的动态性,这种竞争优势也只能是动态的竞争优势。为了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目标,企业在执行战略实现竞争优势的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环境与内部资源能力进行评估,分析企业持续成长的资源能力缺口,然后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地补充资源与能力,从而为下一个资源、能力、战略、竞争优势的循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晓春.企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内涵、成果和趋势[J].经济管理,2004,(20).

[2]Porter,M.E.(1985),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Ne w York:The Free Press.

[3]王核成,孟艳芬.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研究[J].科研管理,2004,(6).

[4]金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孟雷.三种企业竞争优势观的整合研究[J].工业企业管理,2004,(10).

[6]罗元青.企业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环境分析[J].经济管理,2004,(22).

[7]李海舰,聂辉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J]. 中国工业经济,2002,(9).

[8]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J].管理世界,2002,(4).

[9]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10]于武,张晓文,韩培.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J].企业管理,2002,(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家发改委重点办李坚下一篇:各级骨科医生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