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戚夫人成为“人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2022-12-16

历史上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在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发生的, 而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 使得事件的形成包含了偶然性和必然性因素。戚夫人成为“人彘”的悲惨事件也不例外, 它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

一、前202年以前吕雉的生活及性格形成

在刘邦称帝前, 吕雉的生活是动荡贫苦的。刘邦作为秦朝下层官吏的泗水亭亭长, 微薄的俸禄难以维持生计, 加上刘邦生性“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醉卧”1的性格, 吕雉不仅物质上过着贫困的下层生活, 同时由于刘邦的好色, 吕雉在精神上也无法得到丈夫的关怀, 很少感受到过爱情的幸福感。再加上楚汉战争时期, 吕雉被项羽当了两年多的人质, 在此期间她的自卑、不安、焦虑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吕后把戚夫人变成“人彘”的行为表现出吕雉残忍或非理性病态的心理。这一心理的形成和吕雉长期的动荡生活、刘邦的冷落是难以分开的, 这使吕雉的情感和她好强的自尊心遭受到严重伤害, 而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则倍受刘邦宠爱, 加上刘邦“常欲废太子, 立戚夫人子如意, 如意类我。”2吕后因此感到非常的担心和忧虑。这为她以后毒杀戚夫人埋下了伏笔, 同时也为戚夫人成为“人彘”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主观上的必然性。但这些还不足以导致事件必然发生。因为任何悲剧的产生都是有诸多因素的, 如果吕雉和戚夫人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那么不可能导致戚夫人成为人彘这一悲剧。

二、汉高祖刘邦的性格特点

刘邦作为政治家他所具有的为政治牺牲亲情在《史记 ·高祖本纪》中有多处记载。在战争中, 刘邦几次处于危险之中, 当自己和亲人同样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候, 他便置亲情不顾。刘邦的主力被项羽的军队围困, 刘邦带着数十骑迎着大风突围而出。刘邦只顾着自己逃走, “乃取汉王父母妻子於沛, 置之军中为质”1。当刘邦逃命时, 途中碰见了他的儿女刘盈和鲁元, 但是刘邦为了逃命, 居然几次把亲生子女推下车。“汉王急, 马疲, 虏在后, 常蹶两儿欲弃之。”3

项羽与刘邦交战, 想用烹杀刘邦父亲的办法逼迫刘邦投降。“为高俎, 置太公其上, 告汉王曰: ‘今不急下, 吾烹太公’”4。面对项羽的威胁, 高祖刘邦并没有投降。为了表示和项羽对抗到底, 完全置自己父亲生死于不顾。刘邦这样回复项羽说: “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 则幸分我一桮羹。”4这样为了自身安危和政治利益能连自己的亲生孩子和身生父亲的性命都不顾的刘邦, 怎能在群臣反对, “赖大臣争之, 及留侯策, 太子得毋废。”2仅仅为了讨好戚夫人而废去太子刘盈, 改立赵王如意呢?

但其好色的本性, 使他经不住戚夫人哭啼而决定改立太子。又处处为戚夫人母子考虑, 而这在刘邦死后不仅不能确保戚夫人母子的安全, 反而进一步激发了吕后因嫉妒而将近病态的心理。刘邦对戚夫人的过度恩宠和他对政治的追求以及其自私的本性是导致戚夫人最后悲惨结局的必然性因素。

三、戚夫人自身的不安分思想的产生

戚夫人之所以会日夜啼哭, 要求刘邦改立太子, 这与她生下赵王有着密切关系。如意的出生, 激发了戚夫人的母性, 使她不甘于只做刘邦的宠妃, “戚姬幸, 常从上关东, 日夜涕泣, 欲立其子代太子”2想依仗她的美貌及高祖刘邦对她的宠爱, 让自己的儿子如意成为太子。但她不懂得以色事人者, 色衰而爱驰的道理, 这是造成她今后悲惨命运的必然因素。

历史是不能改变的, 但是我们可以在这里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戚夫人能清楚的认识自己, 她的结果或许不会这么悲惨。若高祖因宠爱戚夫人要废刘盈时, 戚夫人劝阻刘邦, 她们母子的结局也许会是另一种情景, 但戚夫人并未这样做。再若戚夫人在刘邦死后, 被吕后囚禁在永巷时选择安于现态或者暂且忍耐, 她很可能就这样在劳动中过完余生, 虽然辛苦, 但至少能保全性命。

可是她唱了一首直接造成她悲惨命运的曲: “子为王, 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 常与死为伍! 相去三千里, 当谁使告汝?”5这首舂歌正是让吕后下定决心杀死戚夫人的导火线, 也为戚夫人成为“人彘”提供了客观偶然性。起先吕雉应该并没想过要杀死十多岁的如意, 但当她知道戚夫人整日吟唱这首曲后, “太后闻之大怒, 曰: ‘乃欲倚女子邪?’乃召赵王诛之”5。在赵王如意死后不久, 吕雉就派人砍断戚夫人的手和脚, 挖了她的眼睛, 熏聋了双耳, 并让她喝了哑药, “使居厕中, 命曰人彘”2。

四、结尾

笔者通过阅读《史记》中的《高祖本纪》和《吕太后本纪》所记载的历史事件, 从司马迁描写的事件本身, 尽量以人物的所处的历史背景, 洞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客观地分析导致戚夫人悲剧的原因。

摘要: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生前最宠爱的妃子, 但她成为“人彘”的悲惨命运却又令世人同情。反观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不仅有吕雉病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权利的争夺等偶然和必然的因素, 也有戚夫人不安分的思想和对权利的渴望等因素。除了当事人双方外, 刘邦的态度也是左右事情发展的一大因素。本文主要通过阅读《高祖本纪》和《吕太后本纪》等, 从吕雉、刘邦、戚夫人三个方面分析导致这一事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关键词:戚夫人,吕雉,人彘,必然性,偶然性

注释

1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22[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3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

4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55[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新课程数学史教与学研究及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