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业联动”构建经管类人才供给侧“五态融通”的生态系统运行模式的必要性

2023-01-28

1 构建经管类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增加, 尤其对就业范围宽的经管类人才更加青睐。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培养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 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显现出很多问题, 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多数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特别是经管类人才, 市场需求多样, 受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影响极大。因此如何以就业为导向, 不断提升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人才“需求侧”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 (五业) 和“供给侧”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 (五态) 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需求端的变化和把握协调起来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五业联动”的协同发展模式, 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五态融通”的生态运行, 推进经管类职业教育与行业深度对接院校供给端相衔接, 并借助政府孵化平台资源, 形成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生态系统运行模式。通过构建需求侧“五业联动”和供给侧“五态融通”的人才生态链系统培养模型, 证实该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经管类人才具有知识技能丰富、就业范围宽的特点, 因此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 每年毕业生人数众多, 但素质良莠不齐。同时近年来企业对人才引进的要求不断提高, 不但要求经管类毕业生具有基础知识技能, 还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应行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这就造成了就业市场中毕业生供过于求, 就业质量不高等困境。这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 也制约了经管类专业的发展。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院校对市场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了解存在时间差, 特别是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把握不够准确和深刻

师生与企业的联系多数停留于表面, 没有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这就导致教师很难准确把握企业需求, 而企业也不清楚高校的人才情况, 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 企业也很难找到适合的人才。

2.2 课程设置缺乏个性化

各学校经管类专业多采用通用教材, 课程设置相似, 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批量毕业的学生, 知识结构单一, 无法满足各行各业企业人员需要。

2.3 实践性环节处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状态

院校受到硬件条件和资金的限制, 针对行业的专门实训实验室和模拟软件不均衡、不充分, 且师生与企业的联系较少。很多实践环节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环境相互呼应, 并且很多实训课程局限于操作和应用层面, 没有很好的与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对接, 这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院校受到硬件条件和资金的限制, 针对行业的专门实训实验室和模拟软件资源不充分。

目前学校经管类专业组群经过多年发展, 正在逐步建立一个理论、实践和技能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 也初步形成了产、学、研、创相结合的培养方向。但是对于需求端发起的“五业联动”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供给端的“五态融通”协同发展还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将以此为基础, 深入研究“五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型, 探索出一条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应该充分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之路, 并逐渐推广给其他同类型的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帮助。

3“五业联动”构建经管类人才供给侧“五态融通”的生态系统运行模式的重要意义

利用政府人才培养孵化平台, 与企业构成合作, 在教学课程设置中, 有针对性地加入合作企业的业务内容和行业现状发展情况及特点, 再将理论知识利用企业实习平台向实践转化, 形成理论教学实训和企业的联动。学生通过在对口企业的实习, 可以接触到企业业务实际操作, 让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丰富学生企业实践经验, 让学生在校最后一年学到真本事。经实习单位选拔后, 企业录用定向培养的优质毕业生, 最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形成实习与就业的联动。

3.1 构建经管类人才培养供给侧生态系统运新模式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研究旨在需求侧“五业联动”与供给侧“五态融通”协同发展的培养模式下, 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具体表现为:

对学校: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岗位, 帮助学校解决实习困难和缺少实训基地等问题, 在与学校建立实习基地的初级层面合作关系之上, 还将逐步推广到联合探索、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等深层次合作层面, 促进学校的专业发展, 快速提高学校的口碑和影响力。

对企业:实现技能定向培养, 缩短企业的人才培养周期。通过与校方的不断深入合作, 既降低了人才培训成本, 又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实际情况, 找准就业方向, 降低人才流失率。促进校企双方互聘, 企业讲师可以深入学生中间, 提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校讲师也可以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带入企业, 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

对学生:实现上学、就业、创业有保障, 通过此种模式, 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 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水平, 提高就业质量, 助力经管类大学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职业梦想。

3.2 构建经管类人才培养供给侧生态系统运新模式研究的预期效果

总之, 通过强化“五业联动”的需求侧研究和改革供给侧的“五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学生的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 (五态) 与“五业联动”的相衔接的一体化新型人才生态链培养模式, 来逐步构建经管类学科人才生态系统运行模式, 真正实现经管类专业学生以学业为基础, 以职业为依托, 以产业为纽带, 以就业为保证, 以创业为拓展的高职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 最终构建学生的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一体化的“五态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研究拟达到效果为:形成一套完整的“五业联动”人才培养方案, 并撰写相关论文, 将论证和修改后成型的成熟“五业联动”经管类人才供给侧“五态融通”的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推广给本地区其他院校。预期辐射范围为海河教育园区相关院校经管类本科和高职类学生1 800余人。

3.3 构建经管类人才培养供给侧生态系统运新模式研究的创新性

该研究提出了教育改革需求侧“五业联动”和供给侧“五态融合”构建经管类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观点。其中存在诸多创新之处。其一是提出了“五业”即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的彼此协调联动;其二是提出了“五态”即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的融会贯通;其三强调了教育供给和需求平衡最终达到和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生态系统, 这里面的桥梁就是“产业”这个中间环节打通, 加速联动和融合。具体创新点体现为:

3.3.1 生态系统引入人才培养模型研究。

生态系统简称ECO, 是ecosystem的缩写, 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 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在这个统一整体中,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本课题研究的生态系统将原意引入到人才培养的人与环境———即学生和企业 (扩展为五态和五业) 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最终通过产业达到生态平衡, 以产业为桥梁撬动两个支点链接各自协调一个子系统, 共同构建一个整体。

3.3.2 五业和五态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需求侧和供给侧出现在本研究课题也是一个独特的创新的视角。

教育供给侧的产业化引发的改革即大学生的“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和创业”是贯彻了国家十三五规划教育部署和实施供给侧改革策略的顶层设计目标, 本研究课题涉及到在经管类职业教育改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 使其更贴近经管类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 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丰富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教育供给结构问题,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 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做到按“产业需求, 行业变化, 企业实际和职业的发展”为联动的链锁反应设置和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科布局结构和课程结构等。

3.3.3 创新性的引入生态系统的模型以产业为桥梁纽带达到均衡。

打破过去的研究模型。通过设置以产业为龙头、以行业变化为风向、以职业为导向, 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吻合的教学课程, 有利于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操作过程中, 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训的联动。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 加深对企业的了解, 熟悉实际工作流程, 并优先被企业录用, 实现企业实训和就业的联动, 解决了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的问题, 还将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成功率。

构建经管类人才培养供给侧生态系统运新模式研究的独特性还在于以“五业联动”的培育模式为基础, 以学生的五态 (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 的一体化作为最终效果得以体现。建立了一条以学业为基础, 以职业为依托, 以产业为纽带, 以就业为保证, 以创业为拓展的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特色生态之路, 最终实现“五业联动”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生态系统运行模式的创建。

摘要:通过分析人才“需求侧”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 (五业) 和“供给侧”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 (五态) 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需求端的变化和把握协调起来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五业联动”的协同发展模式, 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五态融通”的生态运行, 推进经管类职业教育与行业深度对接院校供给端相衔接, 并借助政府孵化平台资源, 形成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生态系统运行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供给侧,五业联动,五态融通,人才生态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天然气净化硫回收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下一篇:瞬态过程中采煤机机电传动系统动态特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