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三联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观察

2023-02-27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内科常见病之一, 并发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的发生率极高, 治疗上在抑制胃酸的同时还要积极抗Hp治疗, 我们就奥美拉唑2种方案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胃镜证实的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126例, 快速尿素酶试验Hp测定阳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男33例, 女30例;年龄21~70岁, 平均45.5岁;病程3个月~17年。对照组男32例, 女31例;年龄22~73岁, 平均50.3岁;病程3个月~18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复合溃疡、幽门管溃疡、幽门梗阻、胃泌素瘤、妊娠或合并严重心、肝、肾疾患的患者, 无青霉素、甲硝唑过敏史。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内镜下溃疡大小及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治疗组采用口服奥美拉唑20mg, 2次/d;阿莫西林胶囊1.0g, 2次/d;呋喃唑酮0.1g, 3次/d三联进行治疗, 连续1 d;对照组用奥美拉唑20mg, 2次/d;丽珠得乐220mg, 2次/d, 连续10d;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 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1.3 观察方法

治疗前后分别记录症状 (疼痛、胀满、反酸、烧酌感) 、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均行胃镜检查, 以观察球部溃疡愈合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1.4 疗效判断

以胃镜检查为标准:溃疡消失并疤痕形成为痊愈;原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为有效;溃疡缩小50%以下为无效, 其临床症状没有任何好转。

2 结果

2.1 溃疡愈合情况

治疗组63例, 愈合60例, 愈合率95.2%, ;有效3例, 有效率4.8%。对照组63例, 愈合43例, 愈合率68.3%;有效18例, 有效率28.6%。无效2例, 无效率3.1%, 2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2 症状缓解情况

治疗组1~6d内腹胀、反酸、烧酌感、疼痛消失, 平均时间为3d;对照组为3~10d, 平均6.5d, 2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2.3 副作用

治疗组患者有1例在服药后出现恶心的症状, 有1例在服药后出现腹胀的症状;对照组患者有2例在服药后有便秘症状, 1例有恶心的症状。上述症状均在服药前后10d消失。治疗前后复查血尿常规和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甾体抗炎药摄入, 特别是前者, 是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病因。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 均以男性为主要患病人群。抑酸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手段[1], 三联疗法是目前公认的根除Hp的有效方案。奥美拉唑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 将H+从胞浆内向胃腔转移[2], 与从胃腔进入胞浆的K+交换, 降低壁细胞中的H+-K+-ATP酶 (质子泵) 的活性, 抑制壁细胞泌酸, 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故本类药又称为质子泵抑制剂, 它有高度选择性, 可造成完全无酸状态, 同时本品可使壁细胞对任何刺激引起的泌酸作用均有抑制作用[3]。2组同时用奥美拉唑, 为其他药物能够充分发挥药效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 杀菌作用得到有效增强, 保证了治疗作用;在效果对比上, 主要反映在阿莫西林、甲硝唑和丽珠得乐的用药, 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来看, 奥美拉唑同阿莫西林、甲硝唑联合应用较奥美拉唑同丽珠得乐联合应用治疗效果好, 抗Hp作用强, 不良反应小, 毒副作用少, 值得临床使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对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种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确诊患者病例126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2组, 平均每组63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三联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奥美拉唑、丽珠得乐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有1例在服药后出现恶心的症状, 有1例在服药后出现腹胀的症状;对照组患者有2例在服药后有便秘症状, 1例有恶心的症状。结论 采用口服奥美拉唑三联的治疗方法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比奥美拉唑二联的临床疗效明显, 不良反应小, 毒副作用少, 值得临床使用与推广。

关键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

参考文献

[1] 左国文, 覃柳, 陈琳, 等.埃索美拉唑为主三联短程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2 (1) :52.

[2] 刘清坤, 杜明, 牟瑞起, 等.内科危重病诊断与护理[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39~140.

[3] 孙九玲.急性胃粘膜病变治疗进展[J].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6, 4 (4) :230.

[4] 王吉耀, 廖二元, 黄从新, 等.内科学 (上册) [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434~44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对英语教学启示下一篇:中国信息资源产业经济政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