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信息选编“八字诀”

2022-09-13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是当前舆论斗争的主战场, 互联网舆情信息工作是服务全局工作和领导决策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舆情信息工作,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在有关舆情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对加强和改进舆情信息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各级党委办公厅 (室) 和舆情工作部门要充分认识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准确把握工作方向, 切实增强责任意识, 做好舆情信息监测、收集、研判、编报工作, 为党委决策担负起“哨兵”“耳目”和参谋、助手作用。

一、舆情监测要广而专

舆情监测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基础。现在我国有400多万家网站、6亿多网民、微博用户3亿多人、微信活跃账号7亿多个, 每天互联网上产生300亿条信息。做好舆情监测, 要像鹰眼一样, 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捕捉到有关的重要信息、敏感信息。

(一) 从监看内容上, 做到浏览范围广与注意力集中的统一。既要密切关注国内国际大事, 重点关注舆论对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反应, 涉及党的建设的观点、意识形态领域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左”和右的社会思潮和理论动态舆情,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的看法以及对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又要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 捕捉舆论对本地区本部门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及工作新举措、新做法的反应, 与本地区本部门相关的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舆情, 涉及本地区本部门党员领导干部的负面舆情等。

(二) 从监看对象上, 做到关注传统媒体与聚焦“两微一端”新媒体的统一。当前, 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深刻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 这既为舆情信息监看提供了新渠道新资源, 也增加了困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特点, 积极拓展信息来源渠道, 既牢牢盯住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媒体不放松, 又强化互联网思维, 切实把注意力转移到互联网和“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上来, 防止信息漏看漏报。主要盯紧三类新兴媒体:一是传统媒体开设的社交媒体账号, 比如, 微博账号、微信公众账号等。二是传统媒体开设的移动新闻客户端, 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智能终端, 它们凭借随时随地可用、移动便携性等优势逐渐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三是媒体从业人员开设的自媒体及具有媒体属性的“大V”账号。同时, 还要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 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 从中发现社会性舆情。

(三) 从监看手段上, 做到人工搜索与专业工具相结合。目前, 许多单位有专人负责舆情监看工作, 但舆情监看要想做得好, 光靠人工, 没有好的工具是万万不行的。一是要加强人工搜索。指定专人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监看工作, 有值班制度、有工作网络, 确保有人管事、有章办事, “第一时间”发现和报送舆情信息。二是要充分发挥科技手段的作用, 借助舆情监测信息系统通过相关的专业舆情软件监看舆情。舆情监测系统能够避免人工监看的局限, 对重大舆情及时发现、及时预警, 提供定性定量的研判分析, 自动生成舆情报告和各种统计数据, 将大大提高舆情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与互联网科技公司、有关研发机构等“智库”合作, 开发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舆情监测信息系统或者建立合作机制购买服务。三是要强化信息立体收集。整合本部门本系统信息工作力量, 加强与相关部门间的沟通, 培养一批专、兼职舆情信息员, 形成全方位、广角度监看舆情的工作格局, 保证信息渠道畅通。

二、信息筛选要新而趣

舆情信息筛选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关键。时下舆情信息量巨大, “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必须在海量的信息中“浪里淘金”, 在做好舆情监看的基础上, 为各级领导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有新意的舆情信息。如何做好信息筛选工作, 归纳起来, 关键是要把握好“高、新、趣”的特点。

(一) 站位要高。舆情信息工作主要是为党委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既包括本级党委领导, 也包括上级党委领导。舆情工作者决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选自己“喜欢”或“偏好”的信息, 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善于“兵谋帅事”, 跳出工作的小圈子在大局中找位置, 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和高度筛选信息, 切实提高信息收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深谋远虑, 善于“登高望远”, 能够从政治上、宏观上、战略上、理论上看问题, 挖掘普遍性、规律性、关键性的舆情。

(二) 角度要新。要关注新的信息、新的观点、新的事例、新的动态、新的思想, 不能把信息变成工作简报和成绩反映。如果有些舆情信息服务对象事先已经从其它渠道知道, 我们提供的舆情信息就要体现新的角度、新的动态, 或者更具体、更深刻, 做到“老话新说、新话巧说”。“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 有些事情看上去小, 但却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 要注意选编这些反映发展大势和趋势的信息, 既关注可能发酵的舆论热点, 又关注那些可能落地的行动性信息。要敏锐捕捉国内和国际上方方面面的新观点, 特别是那些有启发性、建设性的观点。

(三) 内容要有趣。这里的“有趣”, 不是“八卦”, 而是社会关注度高、又有价值的热点事件和社会趣闻, 这些事件和趣闻能够反映社会变迁, 能够为领导提供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这就需要增强敏锐性和鉴别力, 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现热点和焦点话题, 从这些话题中发现了解社会大众在关注什么以及价值取舍在哪里。比如, 2015年“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这个事件, 就体现了好多法律问题、社会问题。首先是男打女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其次是舆情24小时内彻底反转背后体现的舆情传播规律, 接着是网民人肉搜索的法律问题, 还有女司机个人私生活很乱体现的社会普通人道德问题。从这样的社会趣闻中能够发现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值得领导关注。

三、分析研判要准而深

分析研判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点。对纷杂多变的舆情不进行深入分析研判, 就不可能抓住舆情的本质, 也不可能写出好的舆情信息。

(一) 要抓住“准确客观”这个生命线。舆情是民意的反映, 对同一个事物, 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某一特定舆情时, 要注意综合性、层次性, 把不同群体的反映都收集起来, 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 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 这样才能防止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才能完整反映出舆论取向。

(二) 要抓住“利益”这个本质。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 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 将不会准确研判出舆情变化的走势。这里所讲的“利益”是广义的概念, 它既包括民众的直接物资利益, 同时也包括民众的精神利益。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主要矛盾, 反映舆情的本质。要想早、想深、想前、想万一, 见微知著, 由表及里, 透过现象看本质, 并尽可能提出建议或处理意见。

(三) 要抓住“苗头性、倾向性”这个要害。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 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某项舆情, 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 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背后所隐含的内在政治态度, 要善于发现舆情中隐藏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只有善于对零散的、初级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提炼, 才能把民众的表面看法同背后包涵的政治诉求联系起来, 才能抓住要害, 形成有情况、有思想、有深度的舆情信息。尤其是在特别事件的即时分析研判中, 各种信息交织、情况复杂, 演变转换、转瞬即逝, 要提高捕捉关键信息、把握本质、识破意图的能力。

四、信息编报要快而精

信息编报是舆情信息工作的核心。有了好的信息素材, 还需要进行观点的提炼加工和文字的编辑处理, 才能成为一篇好的信息报送领导。因此, 提高信息的编辑处理加工和报送能力, 对提高信息质量非常重要。

(一) 编报快速。时效性是舆情信息区别于其他类型材料的根本特征之一, 时效直接决定舆情信息的价值。同一件事情, 报得快、反映及时, 它的价值就能更好地得到体现, 越有利于领导及时了解、把握情况, 准确预测趋势, 从而掌握主动权。一条再好的信息如果错过了报送时机, 就为时已晚、难有大用, 甚至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对舆情信息工作者来说, 做舆情信息要与时间赛跑, 抢时间、抢速度, 做到收集快、编写快、报送快。探索建立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快速反应机制,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二) 语言精炼。信息语言要求精炼、简洁, 惜字如金, 不铺陈、不过多叙述, 从标题到内容都充分体现短、平、快的特点。总体而言, 一篇完整的舆情信息, 应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基本要素, 但每一篇舆情信息并不都要具备所有要素, 有的可能只包含其中的部分要素就足够了。“题好文一半”, 拟定标题, 要鲜明、准确、独特、简明, 一目了然。导语要以精练的笔墨反映舆情信息的要点和轮廓, 使读者很快把握舆情信息的主题。主体部分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 把信息的主题叙述和阐释清楚。背景起着重要辅助作用, 但不是每一篇信息都一定要交代背景, 运用背景材料时, 既不能拖泥带水, 更不能冲淡主题。结尾是全文的概括、总结, 但也并非每篇信息必需的要素, 但凡有结尾, 都要注意避免头重脚轻, 意尽而言不止, 讲空话、套话, 落入俗套。

(三) 分门别类。要把握好不同类别信息的编写要求。通常来讲, 根据内容、性质和编写要求的不同, 舆情信息大致可以分为:“动态类”“经验类”“分析类”和“观点类”等不同类别。对不同类别的舆情信息, 要按不同的要求去编写。“动态类”舆情要突出时效性, 一般以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动向为主, 即“是什么”“结果如何”, 通常不需要在“为什么”“怎么办”上做文章, 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原则, 尽量做到简明扼要。“经验类”信息要突出特色性, 把最有新意、最有特点、最能反映工作成效的内容凸现出来, 以区别于一般工作报告和总结材料。“分析类”信息要突出深度性, 提炼总结、归纳升华、预测走势, 突出思想内容的深度性。“观点类”信息要突出对策性, 介绍有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便于工作中借鉴吸收和执行落实。

没有一流的舆情信息工作者, 就没有一流的舆情信息。培养舆情工作者的软实力, 是提高舆情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舆情工作者要勤奋学习、注重积累、知行合一, 不仅敬业, 而且专业, 使舆情信息真正成为重大决策的“情报部”、发展趋势的“晴雨表”和社会问题的“预警器”。要执着追求、自我加压, 只有付出“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努力, 才能收获“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摘要:本文论述了新形势下舆情信息选编的工作要点。主要包括:舆情监测要广而专;信息筛选要新而趣;分析研判要准而深;信息编报要快而精。

关键词:舆情信息,选编,要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下一篇:民用飞机转弯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