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20991标准讲座新

2023-06-28

第一篇:gb20991标准讲座新

《崔峦解读新课程标准》骨干教师讲座材料

骨干教师讲座材料——

崔峦老师解读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

肖玉波)

2012年的五月份,我到北京翠微小学参加为期半个月的驻校学习,在此期间,有幸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解读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讲座。借此业务学习的机会,我将这次讲座的讲稿拿来再次与大家共同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能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所感悟。

崔峦老师的讲座,从“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四条建议”这三个方面对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一、四个坚持

1、坚持2011年版的“四个”课程理念。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象形、会意、形声),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加

1 强词语教学,重视培养语感,注重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是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是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4、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四个强调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A、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B、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

C、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A、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

B、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C、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要强化练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第二学段:要求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开始用毛笔临摹,要求端正、工整、整洁。

第三学段: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用毛笔写字,感受汉字的优美。

对姿势、习惯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3、更加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以及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

价值观的引领,包括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改革时代精神、良好思想素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语文的“文”很多时候是文化、文字、文学,放大文化的因素,激发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做文章,绝对不能割裂,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的这么好。既得意又得言,得意就是内容意思,得言就是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千万不能加政治尾巴。

4、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小学六年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包括段落,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五万字,第二学段四十万字,第三学段一百万字,共一百四十五万字。

三、四个加强

1、加强识字写字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改,用更多的时间识字写字。

关于汉语拼音要注意三点:A、准确拼读,逐渐达到熟练。B、直呼不是课标要求。C、只要求抄写声母、韵母、音节,不要求背写。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一、二年级减少了认字量,写字量。认识1600个,会写800个。

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一定要区别对待。认识的字不要主动分析字形,认识“藏”绝对不会比“西”字难,一回生,二回熟,要学生用自己想的办法记字。当堂认识,当堂巩固,把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复现,除

4 了课上识字,将有师指导和无师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用几分钟时间展示在生活中识字。

写字教学:体现规律,加强指导。由独到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加强指导,抓住主笔指导观察占格、占位,注意起笔和用笔。合体字,观察部件,占格占位,下笔注意笔画的相离、相交、穿插、挪让。不求多,只求好。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加大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的分量,低年级:口语交际达到会听、爱说、敢问。

中年级:听抓主要内容,说要主动沟通,说清意思。高年级:听能抓住要点,说能清楚条理发表意见,稍有准备当众做一两分钟的发言。出口成章,善于表达。

书面表达:低年级,有话想写(一两句话),一日一句,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说话的话头。中年级,写片段。高年级一方面抓整篇,分段、开头、结尾。纪实作文要真实。想象作文可联想、可幻想。命题要出在孩子的心里,鼓励写生活中的和经历过的。一定选好内容,从内容上指导,让孩子们有话可写,“写具体”“按顺序”,内容是第一位,怎样写是第二位,加强阅读课上的小练笔。

例文1:7岁学生的作文,获得冰心作文一等奖。 【原文: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

5 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例文2:天空是棋盘,星星是棋子,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下棋,月亮婆婆输了,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赢了,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 这两篇短小的例文,都写出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

3、加强“儿童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母语写不好,其它谈不上,儿童阅读要进课堂,给时间、给机会。

4、坚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孩子,激活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回答问题不要追求统一答案,让孩子发表自己真实的感受,有自己的想法。

以上内容,就是崔峦老师对小学语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够给所有的语文老师触动,从而带动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生动、鲜活!

2013-4-10

第二篇:环境保护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

GB 3095-1996

批准日期 2000-01-06实施日期 2000-01-0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

一、取消氮氧化物(NOX)指标。

二、二氧化氮(NO2)的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由0.04mg/m3改为0.08mg/m3;日平均浓度限值由0.08mg/m3改为0.12mg/m3;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m3改为0.24mg/m3。

三、臭氧(O3)的一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m3改为0.16mg/m3;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6mg/m3改为0.20mg/m3。

GB 3095-1996

第三篇:《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

新建锅炉自2014年7月1日起、10t/h以上在用蒸汽锅炉和7MW以上在用热水锅炉自2015年10月1日、10t/h及以下在用蒸汽锅炉和7MW及以下在用热水锅炉自2016年7月1日起执行本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自2016年7月1日废止。各地也可根据当地环境保护的需要和经济与技术条件,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提前实施本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锅炉烟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及其化合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和烟气黑度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以燃煤、燃油和燃气为燃料的单台出力65t/h及以下蒸汽锅炉、各种容量的热水锅炉及有机热载体锅炉;各种容量的层燃炉、抛煤机炉。

使用型煤、水煤浆、煤矸石、石油焦、油页岩、生物质成型燃料等的锅炉,参照本标准中燃煤锅炉排放控制要求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以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为燃料的锅炉。

本标准适用于在用锅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锅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法律允许的污染物排放行为;新设立污染源的选址和特殊保护区域内现有污染源的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8号)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锅炉boiler 锅炉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或其他热能加热热水或其他工质,以生产规定参数(温 度,压力)和品质的蒸汽、热水或其他工质的设备。 3.2在用锅炉in-useboiler 指本标准实施之日前,已建成投产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通过审批的锅炉。 3.3新建锅炉newboiler 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锅炉建设项目。 3.4有机热载体锅炉organicfluidboiler 以有机质液体作为热载体工质的锅炉。 3.5标准状态standardcondition 锅炉烟气在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Pa时的状态,简称"标态"。本标准规定的 排放浓度均指标准状态下干烟气中的数值。 3.6烟囱高度stackheight 指从烟囱(或锅炉房)所在的地平面至烟囱出口的高度。 3.7氧含量O2content 燃料燃烧后,烟气中含有的多余的自由氧,通常以干基容积百分数来表示。 3.8重点地区keyregion 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在国土开发密度较高,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或大气环境

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严重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而需要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

的地区。

3.9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speciallimitationforairpollutants 为防治区域性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进一步降低大气污染源的排放强度、更加严格

地控制排污行为而制定并实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该限值的控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领

先程度,适用于重点地区。 4.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4.110t/h以上在用蒸汽锅炉和7MW以上在用热水锅炉2015年9月30日前执行GB13271-2001中规定的排放限值,10t/h及以下在用蒸汽锅炉和7MW及以下在用热水锅炉2016年6月30日前执行GB13271-2001中规定的排放限值。

4.210t/h以上在用蒸汽锅炉和7MW以上在用热水锅炉自2015年10月1日起执行表1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10t/h及以下在用蒸汽锅炉和7MW及以下在用热水锅炉自2016年7月1日起执行表1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注:(1)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和贵州省的燃煤锅炉执行该限值。 4.3自2014年7月1日起,新建锅炉执行表2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4.4重点地区锅炉执行表3规定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地域范围、时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4.5每个新建燃煤锅炉房只能设一根烟囱,烟囱高度应根据锅炉房装机总容量,按表4规定执行,燃油、燃气锅炉烟囱不低于8米,锅炉烟囱的具体高度按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新建锅炉房的烟囱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其烟囱应高出最高建筑物3m以上。

4.6不同时段建设的锅炉,若采用混合方式排放烟气,且选择的监控位置只能监测混合烟气中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应执行各个时段限值中最严格的排放限值。

5.大气污染物监测要求 5.1污染物采样与监测要求

5.1.1锅炉使用企业应按照有关法律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规定,建立企业监测制度,

制定监测方案,对污染物排放状况及其对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开展自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

记录,并公布监测结果。

5.1.2锅炉使用企业应按照环境监测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设计、建设、维护永久

性采样口、采样测试平台和排污口标志。

5.1.3对锅炉排放废气的采样,应根据监测污染物的种类,在规定的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

进行,有废气处理设施的,应在该设施后监测。排气筒中大气污染物的监测采样按GB546

8、

GB/T16157或HJ/T397规定执行;

5.1.4 20t/h及以上蒸汽锅炉和14MW及以上热水锅炉应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 与环保部门的监控中心联网,并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按有关法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

法》的规定执行。

5.1.5对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应按照HJ/T373的要求进行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5.1.6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的测定采用表5所列的方法标准。

5.2大气污染物基准含氧量排放浓度折算方法

实测的锅炉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及其化合物的排放浓度,应执行GB5468或GB/T16157规定,按公式(1)折算为基准氧含量排放浓度。各类燃烧设备的基准氧含量按表6的规定执行。

式中:

ρ――大气污染物基准氧含量排放浓度,mg/m3; ρˊ――实测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mg/m3; ψˊ(O2)——实测的氧含量; ψ(O2)——基准氧含量。 6.实施与监督

6.1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6.2在任何情况下,锅炉使用单位均应遵守本标准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采取必 要措施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各级环保部门在对锅炉使用单位进行监督性检查 时,可以现场即时采样或监测的结果,作为判断排污行为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以及实施相

关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依据。

第四篇:国家标准 GB-T14079-1993-软件维护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8/T14079—93

GUNel5量e o量80『twa『e ma5nte量Qnce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描述软件维护的内容和类型、维护过程及维护的控制和改进。

本标准适用于软件生存周期的运行和维护阶段,主要供软件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使用。 2 引用标准

GB 8567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GB/T l1457 软件工程术语 3 术语

本标准使用GB/T11457中的术语及下列术语:

3.1 自底向上法

在层次结构的软件中,一种从最低层成份开始逐级向上扩展,直到最高层成份的开发方法。

3.2 自顶向下法

在层次结构的软件中,一种从最高层成份开始逐级向下扩展,直到最低层成份的开发方法。

3.3 编译扩展

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特征。这种特征超越了该语言的标准特征,但仍可以为一专门的编译程序所接受并加以编译。

3.4 同级评审

一种质量保证方法,由两个或多个同级程序员互相检查、评估,以确保被检查内容正确,且与软件的其他部分相一致。 3.5软件维护管理机构

为评审修改带来的影响、制订维护计划、复查修改结果、管理维护工作等而设立的机构。 3.6软件维护主管

组织、管理和协调维护工作的负责人。 3.7维护管理人员

管理一个或几个软件的维护工作的技术人员。 3.8软件维护人员

具体完成软件维护的工作人员。

4 软件维护的内容与类型

软件维护是在软件产品交付使用之后,为纠正故障,改善性能和其他属性,或使产品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所进行的修改活动。 4.1 完善性维护

完善性维护是为扩充功能和改善性能而进行修改和扩充,以满足用户变化了的需求。主要内容包括:

s. 为扩充或增强功能而作的修改(如扩充解题范围和算法优化);

b. 为提高性能而作的修改(如提高精度,节省存储空间等);

c. 为便于维护而作的修改(如增加注释,改进易读性)。

4.2适应性维护

适应性维护是为适应软件运行环境的变化而作的修改,变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a. 影响系统的规定、法律和规则的变化;

b. 硬件配置的变化,如机型、终端、打印机等的变化;

c. 数据格式或文卷结构的变化;

·

d. 系统软件的变化,如操作系统、编译系统或实用程序的变化。 4.3改正性维护

改正性维护是为维持系统操作运行,对在开发过程产生而在测试和验收时没有发现的错误而进行的改正。所必需改正的错误包括:

s. 设计错误;

b. 逻辑错误;

c. 编码错误;

d. 文档错误;

e. 数据错误。 5软件维护过程

软件生存周期中的维护阶段通常起始于软件产品交付给用户、用户验收之时。软件维护活动通常可定义成软件生存周期中前几个阶段的重复。软件维护与软件开发有许多相同的活动,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a. 维护活动限定在已有系统的框架之内完成,维护人员必须在已有的设计和编码结构的约束下作出修改,一般系统越旧,软件维护越困难和越费时。

b. 通常软件维护阶段的时间比软件开发的时间长得多,但一项具体的软件维护一般比该软件的开发时间短得多。

c. 软件开发必须从无到有产生所有测试数据,而软件维护通常可以便用现有的测试数据进行回归测试。有时还要产生新的数据,对软件修改及修改后的影响进行必要的测试。

完成一项软件维护的过程是复杂的。下面按顺序列出完成一项软件维护过程的步骤:

a. 确定修改类型;

b. 确定修改的需要;

c. 提出修改请求;

d. 需求分析;

e. 认可或否决修改请求;

f. 安排任务进度;

g. 设计;

h. 设计评审;

5. 编码修改和排错;

j. 评审编码修改i

k. 测试;

I. 更新文档;

m. 标准审计;

n. 用户验收;

o. 安装后评审修改及其对系统的影响。

其中有几个步骤会经常发生循环,但并不是每次修改都要执行所有的步骤。 6软件维护的控制和改进

软件维护必须有控制地进行,使整个过程中都处于适当的管理和控制之下。除了控制预算、进度和人员,关键在于要由软件维护主管来负责控制和修改系统。

大量的编码在开发过程中并非都考虑到了维护。即使原来是良好设计及良好实现的编码和逻辑,也会因无休止的”决速排错”和修补工作受到破坏。所以一个系统不仅在开发时要考虑到维护,还要在维护时考虑到将来的维护。 6.1 软件维护的控制

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常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这是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果没有为软件维护管理制定严格的条例,或条例贯彻不力,许多系统都将蜕变到无法继续维护的地步。

软件维护的目标是保持系统功能和及时、满意地响应用户的请求。

软件维护的控制是保持一个有秩序的维护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维护请求要正式提出、评审,给予一个优先级并安排进度。

6.1.1 确立软件维护的策略

软件维护策略的确定是软件维护控制的一个关键步骤。软件维护策略应充分地描述软件维护组织的责任、权利、职能及操作,它应全面地考虑到软件系统和它的环境的任何类型变化。该策略应由软件维护管理机构制定和支持。

软件维护策略必须具体地阐述修改的需要和理由、修改的责任和步骤。规定控制修改软件的过程和步骤,使请求的修改从提议到完成有控制地进行。

为保证维护策略的贯彻执行,需进行评审和审计。 6.1.2 评审和评价所有修改请求

a. 所有的修改要求应先提出正规的书面请求;

b. 评审所有修改请求;

c. 分析和评价修改请求的类型和额度;

d. 考虑对修改的需要程度和它可预见的使用,所有修改都需有充足的理由;

e. 评价修改,以确保与原来的系统设计和用意不冲突,对每个修改都应该仔细考虑其影响;

『. 应特别强调确定所建议的修改是增强还是降低系统的性能;

仅当修改的效益超过其成本时方可修改。 6.1.3 为维护安排进度

a. 给每个修改请求分配一个优先级;

b. 为每个认可的修改请求安排进度;

c. 遵守安排的进度。

6.1.4 将代码修改限制于批准的工作范围内

软件维护主管必须监督维护人员的工作,确保只在授权的工作范围内作修改。为有效实行监督,必须将所有的维护活动记入文档,包括修改请求报告和完成修改后的源程序清单,并为系统复原做好安月6。

6.1.5 强制实施文档标准和编码约定

必须贯彻编码约定和文档标准,以对软件维护人员的所有工作进行经常不断的强制性评审和检查。在开始一项新的维护工作之前,应当为更新文档分配足够的时间。

6.2软件维护的改进

可维护性是对软件进行修改的难易程度。一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必须放在系统的整个生存周期中加以考虑。在系统最初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就应考虑到可维护性。

由于维护阶段的处理过程同开发阶段相似,因此许多技术和开发工具也可用在维护阶段。为提高软件可维护性,应在系统的整个生存周期中综合地使用下列技术和原理。 6.2.1 编码指南

编码指南和标准提供了一种提高系统可维护性的结构和框架,它使得系统以一种共同的、更易理解的方式进行开发和维护。编码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6.2.1.1 单一高级语言

尽可能只用一种符合标准的高级语言。 6.2.1.2 编码约定

维护人员首先必须克服的困难是编码本身,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编写大量源码时很少考虑到以后的维护人员,结果使得源码的可读性很差。源码一定要加注解并用结构化格式编写。下列技术可提高程序的可读性:

n. 尽量采用较简单的方法;

b. 代码的每节开始行使用行首空格把一系列代码分成段。行首空格和字间的间隔是显示从属关系的两种方法;

c. 用有意义的注释来适当地为代码加说明;

d. 使用有意义的变量名,以表达此数据项是什么以及为何要使用它;

e. 避免使用相似的变量名;

『. 在程序的过程/函数之间用参数来传递数据;

在变量名中使用数字时,应放在末端。用作程序序标签或标号的数字应按顺序给出;

h.·逻辑上相关的功能应集中安排在同一模块或模块集,尽可能使逻辑流向自顶向下;

5. 避免使用程序语言版本的非标准特征。 6.2.1.3 结构化和模块化

应采用自顶向下的程序设计方法,使程序的静态结构与执行时的动态结构相一致。

模块化是指用一组小的层次结构的单元或例行程序构成程序,其中每个单元或例行程序集完成特定的单一功能。模块性不是仅仅将程序分段,模块的结构必须遵循下列设计原则:

a. 一个模块应只完成一个主要功能;

b. 模块间的相互作用应最少;

c. 一个模块应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 6.2.1.4 标准数据定义

一定要为系统制定一组数据定义的标准。这些数据定义可汇集于数据字典。字典项定义了系统中使用的每个数据元素名字、属性、用途和内容。这些名字要尽可能具有描述性和意义。正确一致地定义数据标准,就会大大简化阅读和理解各模块,并确保各模块问的正确通信。

6.2.1.5 良好注释的代码

好的注释可增强源码的可理解性。除了提高程序可读性,注释还有两个重要用途,即提供程序的用途和历史信息、它的起源(作者、生成和修改日期)、子程序名和个数以及输入/输出需求和格式,其次也提供操作控制信息、指示和建议来帮助维护人员理解代码中不清楚的部分。

6.2.1.6编译程序扩展

使用编译程序的非标准特征会严重影响系统的可维护性。如果编译程序更改了,或如果系统必须移至新机器,则以前的编译程序扩展很可能与新的编译程序相冲突。因此最好限制语言的扩展和保留语言基本特征的一致。如果需要使用编译程序扩展,应编制良好文档加以说明。

6.2.2 文档编写指南

一个系统的文档是良好维护的基础,文档编写工作应贯穿系统的整个生存周期。应有计划地建立和及时地更新文档,使维护人员能很快地找到所需的信息。应参照GB 8567编制文档。

文档合格的关键不仅是将必需的信息记录下来,以保持文档的及时更新和一致;而且必须使维护人员能迅速地获得它。对于维护人员来说,具有受控的存取和修改能力的联机文档是文档的最佳形式,如果不能提供联机文档,应保证有一机制使维护人员在任何时候能取用硬拷贝的文档。

6.2.3 编码和评审技术

本条列出有助于提高软件可维护性的设计和评审技术。 6.2.3.1 自顶向下/自底向上法

应将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的方法组合起来使用。

6.2.3.2 同级评审

同级评审是一种质量保证方法。参加评审人员务必明白他们不是要评价其他程序员的能力或表现,而是分析和评价编码。评审内容应包括可维护性。 6.2.3.3 审查

审查是一种质量评估技术,在软件生存周期中检查各阶段工作,然后产生一个报告指出发现的错误和提出错误改正要求。 6.2.3.4 走查

简单的走查方式是让两个维护人员一起讨论正在进行的工作,复杂的走查方式可以有一份日程表、报告书和一位记录秘书。不论何种方式,目标是通过公开直接的交流,提炼好的主意,修改原来的方案。 6.2.4 测试标准和过程

测试是软件维护的关键部分,因此测试过程必须强调一致性,并以合理的原则为基础,测试计划要定义预期的输入,测试有效的、无效的、预期的和出乎意料的情况。测试要检查程序是否执行预期任务,测试的目的是发现错误,而不是证明错误不存在。

只要有可能,测试过程和测试数据均需由其他人完成,而不是由做系统实际维护的人来完成。

6.3 软件维护人员的管理

管理是改进软件维护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管理必须指导怎样维护软件,行使对整个过程的控制,并保证使用高效的软件维护技术和工具。

为确保实现成功的维护,在维护过程中要有效使用良好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必须建立软件维护组织机构。

软件维护机构由维护主管、维护管理机构、维护管理员和维护人员组成。

软件维护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审批维护请求,制订并实施维护策略,控制和管理维护过程,负责软件维护的审查,组织评审和验收,确保软件维护任务的完成。

软件维护人员的素质对于有效地进行维护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应为维护项目选择合格的各级人员。

下面列出挑选软件维护人员和进行维护管理的要点:

a. 维护与开发同等重要,同样具有难度;

b. 维护人员应是合格的、有责任心的人;

c. 维护不能当作初级人员“放任自流”式的培训;

d. 全体人员应轮流分配去做维护和开发工作;

e. 出色的维护工作应同出色的开发工作一样受到奖励;

『. 必须强调对维护人员进行良好的培训;

轮换分配,不应让一个系统或一个系统的主要部分成为某个人的专有领地。 7 软件维护与软件宣新设计

维护是一种不断进行的过程,但有时也应考虑是否要重新设计一个软件系统。当一个软件已变得易出差错、效率降低和耗费增大,再对其继续维护的成本/效益比可能会超出重新设计一个系统时,应考虑是否要重新设计一个软件系统。下列特征可帮助管理人员决定是否应重建软件。 7.1 软件经常出错与性能恶化

代码越久,则经常的更新、新的需求和功能增强就越会引起系统的故障和性能恶化。 7.2 程序结构和逻辑流过分复杂

具有部分或全部下列属性的软件通常很难维护,需重新设计:

a. 过多使用DO循环;

b. 过多使用IF语句;

c. 使用不必要的GOTO语句;

d. 过多使用嵌入的常数和文字;

eo 使用不必要的全程变量;

『. 使用自我修改的代码;

使用多入口或多出口的模块;

h. 使用相互作用过多的模块;

5. 使用执行同样或相似功能的模块。 7.3过时的代码

过时的代码严重影响新系统的性能发挥。 7.4 在仿真方式下运行

采用仿真方法,常阻止系统发挥全部能力和所有功能。仿真系统往往介于功能上尚可实用,但效率较低这二者之间。 7.5 模块或单个子程序非常大

此时,大模块结构应重新构造,分成较小的、功能上相关的部分,这可增强系统的可维护性。

7.6 过多的资源需求

需要过多资源的系统会成为用户的沉重负担,因此需考虑是增加更多的计算机设备还是重新设计和实现该系统。

7.7 将易变的参数编在代码中

尽可能对程序进行更新,以使它们能从输入模块或一个数据表中读入参数。 7.8 难于拥有维护人员

用低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尤其是汇编,需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维护。一般这类语言不为人们广泛了解,因此要寻找了解这类语言的维护人员日益困难。 7.9 文档严重不全或失真

文档不全、过时或失真,将造成维护工作极其困难。 7 软件维护与软件宣新设计

维护是一种不断进行的过程,但有时也应考虑是否要重新设计一个软件系统。当一个软件已变得易出差错、效率降低和耗费增大,再对其继续维护的成本/效益比可能会超出重新设计一个系统时,应考虑是否要重新设计一个软件系统。下列特征可帮助管理人员决定是否应重建软件。

7.1 软件经常出错与性能恶化

代码越久,则经常的更新、新的需求和功能增强就越会引起系统的故障和性能恶化。 7.2 程序结构和逻辑流过分复杂

具有部分或全部下列属性的软件通常很难维护,需重新设计:

a. 过多使用DO循环;

b. 过多使用IF语句;

c. 使用不必要的GOTO语句;

d. 过多使用嵌入的常数和文字;

eo 使用不必要的全程变量;

『. 使用自我修改的代码;

使用多入口或多出口的模块; h. 使用相互作用过多的模块;

5. 使用执行同样或相似功能的模块。

7.3过时的代码

过时的代码严重影响新系统的性能发挥。

7.4 在仿真方式下运行

采用仿真方法,常阻止系统发挥全部能力和所有功能。仿真系统往往介于功能上尚可实用,但效率较低这二者之间。 7.5 模块或单个子程序非常大

此时,大模块结构应重新构造,分成较小的、功能上相关的部分,这可增强系统的可维护性。

7.6 过多的资源需求

需要过多资源的系统会成为用户的沉重负担,因此需考虑是增加更多的计算机设备还是重新设计和实现该系统。

7.7 将易变的参数编在代码中

尽可能对程序进行更新,以使它们能从输入模块或一个数据表中读入参数。 7.8 难于拥有维护人员

用低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尤其是汇编,需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维护。一般这类语言不为人们广泛了解,因此要寻找了解这类语言的维护人员日益困难。 7.9 文档严重不全或失真

文档不全、过时或失真,将造成维护工作极其困难。

第五篇:国家标准GB/T12402-2000《经济类型分类与代码》

注:①卫生行业经济类型仅采用GB/T12402前两位代码;②卫生行业暂不使用代码

15、

23、

24、

29、

33、

34、3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用vbnet制作滚动字幕下一篇:三星note3掉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