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孩子受到重视教育论文

2022-04-2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自信孩子受到重视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边玉芳简介】1988毕业于浙江大学心理系教育心理专业,1991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心理测量方向硕士学位,200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心理测量方向博士学位,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自信孩子受到重视教育论文 篇1:

客家状元文化研究

摘要:客家状元文化是指在客家区域内,客家民众对科举状元推崇和追求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和,它是客家社会崇文重教传统最直接和鲜明的特征和表现。自然环境使然、地方政府重视教育、地方书院繁荣发展、家族的全方位支持、家国情怀和科举功名思想的影响是客家状元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凸显客家文化教育至上的追求、营造优质教育生态环境、注重教育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等几方面探寻客家状元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其传承路径。

关键词:客家区域;状元文化;形成原因;主要成就;传承

一、研究概念界定

客家状元文化是指在客家区域内,社会大众在对状元的尊崇与追求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客家地域特征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和。梅州现今是客家人最大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素有“文化之乡”等美誉。因此,本文将梅州作为客家区域的代表加以研究,通过其鲜明的区域特征来初步探讨客家状元文化的基本特点。据查梅州历史上共出现过7位状元,由于基数过小,不能形成群体效应,因此本文泛指考取到进士功名的所有学子。

二、客家状元文化的内涵及成因

(一)客家状元文化的内涵

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尊崇是在封建科举制度影响下社会民众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但对于古代梅州在明清时期能够成为一个科举事业极其繁荣、文化发展极盛的“人文秀区”,其显然有着比其他地区的教育文化心理更为深刻和积极的心理内涵。这种心理内涵反映在客家状元文化中便具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核,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兴学育才、崇文重教的向学精神

客家社会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几乎所有家庭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即使生活贫困潦倒,也要供子女上学读书。民间流传着众多的堂联、谚语、童谣、楹联等让客家子弟从小就生活在只有读书才有出头之日的教育文化氛围里。很多客家族谱中還有关于劝学、助学、奖学等方面的规定,把教育族中子弟视为全族大事,一旦考取到功名,便竖楣立坊,大加表彰。

在崇尚文化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有客家人的地方大都建有学堂,到了科举时代后期,客家区域兴办了大大小小各级各类的官学、社学、书院义学、私塾、族学、学校,形成了遍布城乡的教育网络。

2.自强不息、勤奋刻苦的拼搏精神

客家区域土地贫瘠,林菁树密,在客家人看来,想要改变境遇,走出大山,就必须要读书识字,因此,严酷的生存环境促使客家人更加勤奋好学、刻苦读书,至清初形成了“士喜读书,多舌耕,虽困穷,至老不肯辍业”的社会风气。加之科举考试需要优中选优、万里挑一,要想在科举考试中考取到功名,就要有“十年窗下无人问”的苦读和“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坚强毅力。古时民间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见考取功名之难。因此,每一位及第成名的读书人,都经过了漫长而又艰苦的求学过程,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勤奋刻苦的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子弟寒窗苦读、发愤图强,通过读书走出山门,走向仕途。

3.爱国爱乡、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

受梅州客家“诗礼传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宁愿挑担、卖柴、做苦力,也要供子弟读书”。即使是到世界各地谋求生存、寻求出路的梅州华侨也同样秉承着这种文化传统,积极兴教办学,回馈社会,促进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梅州不少中小学的创办和发展,均是由华侨同胞鼎力相助的结果。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客家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潮空前高涨,在侨胞的积极支持下,梅州全市七县一区均顺利通过广东省的“普九”验收。据统计,1978年至1987年,梅县地区侨胞所捐款物用于教育的比例高达43.2%,包括梅州地区的最高学府—嘉应大学也是在这期间在海外乡贤的大力支持下兴建起来的。[1]

4.耕读传家、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客家人推崇耕读文化,认为“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他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开基立业,通过读书开辟出一条新的生存之路,梅州经过短短数百年,到了清初发展成“人文为岭南冠”的地区,这显然与客家人开拓创新、耕读结合的精神品质密不可分。

(二)客家状元文化的形成原因研究

客家区域为何能形成浓厚的状元文化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然环境使然

梅州地处山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为了改变生存环境,“读书出仕”成为客家人最重要也是最便捷的一条道路,恰如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盛?梅州》一书中记载:“梅人无产植,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因此,客家人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出仕为官,以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

2.地方政府重视教育

梅州文风兴盛的原因,与当时府、州、县的一些官员重视教育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地方官员为了“教化风俗”,捐资兴建社学和书院,“教训其乡子弟”;另一方面,一些官员抱着“兴学德政垂后世”的观点,大力发展当地生产和教育事业,甚至出现捐自己的薪俸修学校,置学田,资助生活困难的生员等等的具体事例。[2]

3.地方书院繁荣发展

据载,到清代,梅州客家地区中,书院、学宫、私塾、义学、社学等各类学校遍及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的说法,学校密度之大,连当时法国传教士赖里查斯也在感叹:“按人口的比例来说,不但全(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据不完全统计,至清代嘉应州拥有21间书院,数量为当时广东省各州之最。

4.家族的全方位支持

农耕社会中客家人为了提高本族声望,确保宗族的社会地位,因此大力兴学助学,鼓励族中子弟读书应试,并设有学田收取租金作为办学的经费,除了提供经济上的资助和奖励以外,客家人还会为考取了功名的子弟在祖屋或祠堂前竖立石楣杆,以光耀门楣,激励后者。

5.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

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心系家国,情系故土,纵观梅州的教育发展,“热心捐资办学、捐助教育基金、投身教育慈善”等的善举屡屡出现,如“万金油大王”胡文虎30年代一人捐助了1000多间中小学的事迹,“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在金融风暴后卖别墅、贷款捐赠内地几十所学校的大爱之举,还有“领带大王”曾宪梓、“海外回乡捐资助教第一人”刘宇新等等侨胞,他们怀着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怀,积极参与办学,为梅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6.科举功名思想的影响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客家人将取得科举功名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指标,因为科举功名伴随而来的社会地位、特权、声誉等,能给个人甚至家族带来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因此“学而优则仕”被客家人奉为思想和行动的准则,他们认为读书读好了就去当官,这种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了梅州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三、客家状元文化的主要成就

客都梅州作為明清时期科举事业最繁荣的地方之一,随着时代发展遗留下许多科举文化遗产,在民众生活中仍可见到科举的烙印。

(一)状元文物砌起状元梦

1.状元桥与探花书院

状元桥“状元桥”名字的缘由,传说有二。一说是宋王象的《舆地纪胜》里,对程乡景物百花洲的记载:"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二说是为宋状元宰相文天祥于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率领勤工师抗元朝时,经过福建漳州来梅州,曾过此桥,后人为纪念他称此桥为状元桥。

探花书院位于兴宁市神光山南麓的墨池寺,是为了纪念罗孟郊宣和六年一举夺魁,高中探花所建。罗孟郊从小便聪慧好学、求知若渴,在南山上的茅屋里刻苦攻读,留下一段“神光映读”的佳话,后人便将南山改名为“神光山”。罗孟郊不仅勤奋读书,而且苦练书法,相传他洗过墨砚的山泉水都被染成了黑色,故叫“墨池”,探花书院内有副对联,上面写着:“挂榜名山池染黑,墨池书院紫薇香”,这是一种对刻苦读书精神的宣扬和表彰。[3]

2.父子进士牌坊

“父子进士”牌坊,矗立于大埔茶阳镇大埔中学校门口,是为了纪念当时饶相、饶与龄父子同中进士所建。父子进士牌坊邻傍百年历史名校大埔中学,这里的师生和民众长期浸润在客家崇教尚学的氛围下,百年来,这里走出了无数的院士、工程师、教授、华侨实业家等人才,为社会进步、祖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古老的牌坊到现在的大埔中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这是客家人文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客家区域文脉的一个传承和发展。

3.石楣杆

家族中若有人考取了功名,便会在祠堂或祖屋竖立楣杆,在杆上刻上考中者的姓名、考试名称、功绩等。这既是为了表彰考取功名的子弟,以示炫耀和展示本族声望与实力,也是为了激励子孙后代努力读书,刻苦学习,有朝一日金榜题名。

4.功名匾额

走进客家区域,功名匾额几乎俯拾皆是,上至梅州五华县武状元李威光“状元及第”的金匾,著名清代诗人宋湘的“进士”匾,下到普通人家的“秀才”府等,透过这些匾额我们能感受到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为本的厚重传统和辉煌历史。

(二)客家饮食中的状元隐喻

客家“三丸”(“三元”),古时科举如果接连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话,就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和极其荣耀的事。而客家的美食“三丸”是指猪肉丸、牛肉丸、牛筋丸三种丸混在一起的煮,寓意金榜题名,高中状元。

(三)客家民俗中的状元理想

1.婚嫁民俗

客家人对功名的崇尚意识也体现在举办嫁娶婚的过程中,在新娘嫁入男方家举行仪式时,通常使用吉祥语句,客家人谓之“说四句”,如:“新娘今日入涯家,喂养子孙一扛车,一肚养出三状元,多子多福又买田。”

拜堂前,新娘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盼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郞。”对新娘新郎的祝愿中有一句相似的话语:生出/养出个状元郎,可见读书考取功名,已成为客家人的共识。

2.信仰民俗

在客家民间信仰活动中,祈求神灵保佑读书人聪明好学、学业有成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笔者所在地梅州五华梅林镇及相邻的几个镇皆有去当地祠堂“祈福”的活动,祭拜祠堂里的神明时,由负责组织“祈福”的人在一旁唱祝语:“…读书者勤勉好学、名标金榜····”;粤东梅县水车镇小桑村的13个姓氏每年都有王出巡仪式,在祭拜公王时,祝语也是类似:“保佑读书者聪明智慧,捷步青云,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皇池”。

3.家族民俗

客家人的家族观念非常浓厚,他们往往将祖先读书的业绩刻在族谱上,以激励后辈子孙继承祖志、刻苦好学、光宗耀祖。客家人的族谱中还多有规定对考取功名者的奖励,如梅县的《黄氏宗谱》:“新进文庠领花红银二大圆,新补廪生领花红银一大圆,新仔进士领花红银七十大圆,祠门树帜费用出在当内…”[4]

4.节日民俗

客家人尊儒重教,将孔子视作读书人的祖师爷,每年孔子生日的祭孔或祭文庙都是一件隆重大事,成为一种宗教信仰式的民俗在乡里社会传承了下来。

(四)教育熟语中的状元精神

客家区域流传着不少民间谚语、童谣、儿歌等都反映了民众重视教育的良好风气,如“养崽要读书,作田要养猪”,“养子唔读书,当做瞎眼珠”类似的谚语,“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之类的童谣,还有在民间客家区域流传有多个版本的儿歌《月光光》:“·····鲤嫲背上承灯盏,鲤嫲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端)张凳子写文章。写得文章马又走,赶得马来天大光。”[5]

客家人将这些童谣、谚语、儿歌与教育融合在一起,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热爱学习、发奋读书的观念植入孩子的心中,促进了整个客家区域社会崇文尚学风气的形成。

四、客家状元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其传承

如果说客家教育文化是客家文化中一串耀眼的明珠,那客家状元文化就是镶嵌在这串明珠中最夺目的一颗宝石。客家状元文化有着非常积极而丰富的内涵,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教育资源和优秀的教育精神,如何在现代社会经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有效保护开发客家文化物质形态、充分挖掘客家状元文化的教育价值,唤醒人们继承弘扬优秀状元文化的文化自觉,从而推动梅州地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凸现客家文化教育至上的追求

1.提倡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把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位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逐渐占据了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人才资源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更是如此。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应该转变发展观念,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對于地理环境、位置欠佳的梅州市来说,更应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以此来弥补区域地理位置的不足。

2.加强状元文化研究,增进文化宣传

一方面要加强对客家状元文化的研究,深化对状元文化的认识。目前关于客家状元文化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领域,有必要在梅州市一级层面组建客家状元文化研究所,或在梅州本地高校嘉应学院内设立研究中心。

本地高校还可以设立学生学术研究的专项基金,鼓励本科生研究本土客家文化,或以客家文化为研究方向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科研竞赛,以高级知识分子的研究来带动整个社会对客家状元文化研究的热潮。[6]

另一方面要增进对客家状元文化的宣传,推进客家状元文化的大众化、普遍化。在教学方面,以优秀的客家文化为载体,对接小学至大学的课程体系,开设客家文化研究的相关课程,将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通过校本课程带进课堂,增进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客家状元文化内涵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安排各年级学生到客家文化古迹文物中参观、体验和学习;在生活方面,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宣传,如在一些网络平台开设客家状元文化专栏,让更多的年轻人发现、了解状元文化,直至热爱,自觉主动加入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队伍中。

(二)营造优质教育生态环境

自进入21世纪后,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梅州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上,忽略了教育的生态发展,加上经济、区位的劣势使得梅州的大批优质师资流向珠三角地区,打破了客家区域原有的优质教育生态平衡,梅州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得滞后,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振兴发展梅州教育,就必须唤醒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重新建立一个上至地方政府、各级官员,下到各个家族、平民百姓家庭,全社会都重视教育的立体网络。

营造一个从家庭到社会,从民众到政府,从小孩到老人都关心重视教育的和谐环境,促进教育文化氛围的良性循环,真正让家庭传承家风、言传身教,教师得以安心传道授业、教书育人。

(三)注重教育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

推进客家状元文化的传承,开展教育激励实践,要加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激励教育体系。

1.营造社会正向的激励教育氛围

梅州有很多爱国爱乡,为梅州教育发展做过贡献的教育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他们的先进事迹蕴含着客家人热心桑梓、兴学育才的精神品质,也体现了客家人崇文尚学的教育价值观,他们也是振兴客家文化教育事业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梅州曾经出现的人文历史辉煌,大力弘扬教育名人的精神和事迹,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的社会风气,激励人们继承先贤传统,发奋读书,努力成才。

2.创设家庭积极的激励教育环境

封建社会时期客家状元文化的兴盛,与客家人重视家庭教育的原因密切相关。所谓“公孙三翰林”、“父子五进士”、“一腹三翰林”,正是家庭教育促成了这种文化兴盛的现象。同时,许多客家子女对于自己作为进士秀才的子孙后辈对文化传承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到了现代,许多客家人的家庭逐渐忽视了对子女进行客家传统文化的教育,给客家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家庭中秉承以往“客家千载家家重教,梅州万里人人尊师”的优良传统,将客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坚持道德传家、诗礼传家,从而使传统文化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得到有效传承,其价值得以更好地诠释。

3.构建校园激励教育系统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客家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校园文化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形态中,让学生受到客家崇文重教历史和耕读传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对客家传统文化自觉认可与传承的情感,树立起奋发向上、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实现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可持续地传承弘扬。

4.提升个体的自我激励素养

文化传承的重任最终要落脚于个人,只有个人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梅州的人文氛围才会愈加浓烈,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文化传承的意义最终就在于激发个体自觉传承文化、发展自身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只有个体树立起自觉传承弘扬客家传统文化的意识,并对传统文化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加工,且有所创新、发展,梅州的文脉才能在将来再次兴盛起来。

(四)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传承创新

在新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物质化载体的保护开发,加大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创新与研究力度;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当下新的社会实践,对客家状元文化进行更深、更新、更广的解读,才能使悠久的客家状元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1.借鉴吸收

任何一种文化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与对话,离不开与优秀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区状元文化的优秀成果,如庐陵状元文化中文章节义、回报社会的“井冈山”精神、桂林状元文化中少壮努力、争创优先的“甲天下”精神等等,[7]这些地区的状元文化蕴含着许多优秀的精神内核,将其中的状元文化因子“拿来”,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客家区域状元文化的精神。

2.传承弘扬

政府应该重视,加大对客家状元文化中体现梅州客家人文历史方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工作,如状元桥、功名匾额、石楣杆等;同时,对梅州地区的进士事迹、民俗现象加以编排作为客家文化读本推荐给学生,增进青少年对状元文化的理解;华侨华人、乡贤人士也应该继续保持或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梅州经过千年的文化延续、传统承继,百年的兴学育才、崇文重教,才一步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资源既是客家人注重教育的成果,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汇冲击的今天,我们更要传承发扬这种文化自信,树立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

状元是全国第一,是进士中的精英和佼佼者,新时代对客家状元文化的传承弘扬,就是宣扬一种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人生态度,追求的是一种争当第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气魄。

3.创新发展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读书人的自我定位,就是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赋予客家状元文化新的时代担当,就是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胸怀天下、立志报国、奉献社会的爱国品质,在实现“教育强国梦”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梅州除了在封建时期创造了辉煌成果、涌现过一大批文人学士外,近现代还培养了许多中外院士、大学校长、专家教授,整个梅州市也被中央党史办公室认定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客家状元文化可以和红色革命文化、历史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創新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奋起追寻“中国梦”的新时代,通过增进文化的自强,树立文化担当,走出一条既有现代教育文化特色,又兼具客家状元文化内涵的教育文化发展道路,助力客家区域社会文化的繁荣兴盛,实现“客家梦”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刘向明.华侨捐资办学是侨乡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客家侨胞与梅州教育[J].嘉应大学学报,1999(01): 121-124.

[2][5]房学嘉等:《客家梅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

[3]刘加洪.河洛文化与客家优良传统[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4]杨虹.从社会民俗看广东客家人的教育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32-35.

[6]彭旭.略论客家文化对客家教育的影响——以梅州市的嘉应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91-92.

[7]熊林.桂林状元文化浅析[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3,13(02):72-76.

作者简介:

一作:彭文(1996.08-)女,籍贯:广东梅州市五华县,本科在读。

二作:杜德栎,教授,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作者:彭文 杜德栎

自信孩子受到重视教育论文 篇2:

边玉芳:自信的孩子未来更幸福

【边玉芳简介】

1988毕业于浙江大学心理系教育心理专业,1991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心理测量方向硕士学位,200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心理测量方向博士学位,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研究,致力于用科学、量化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孩子的自信源自父母

边玉芳教授是一位心理学家,除教职外,还兼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核心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常务理事等。她20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发展性评价等专业领域研究,主持过50余项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其他各类课题,是青少年心理问题权威。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记者(以下简称记):许多专家说,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相差无几,但同样是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好,有些却不够好,甚至很差,让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边玉芳(以下简称边):原因很复杂,其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重要原因。调查显示,成绩优良的学生一半以上充满自信,成绩差的学生接近90%缺乏学习自信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信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自信的孩子未来生活品质更高,经济前景更好,心理更健康。而不自信的孩子,未来出现抑郁和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更大,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低。

记:孩子的自信心是从哪里来的呢?

边:研究表明,重要他人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是影响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的“重要他人”主要指的是孩子父母。也就是说,如果发现孩子自信心不强,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的言行。

记:父母的言行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您能举例说明吗?

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父母对孩子下达考试成绩指标,并悬赏:“只要你考进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再比如,父母威胁孩子:“你要是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诸如此类的话,恐怕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说过,但是对这些话的后果不甚了解。听到父母这样说,孩子会想:“爸爸妈妈是不爱我的,至少,爱我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取得好成绩、听话等。很多家长在接纳孩子方面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很爱孩子,却在无意中附加了很多条件,并且父母更关注这些条件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这种以错误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爱,在孩子看来根本不是爱,自信心也会随之受损。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尴尬的是,很多父母常常走进误区,爱孩子而附加条件便是误区之一。

记:为什么父母爱孩子不能附加条件?

边:无条件接纳,是指父母对孩子传达的爱、关注、支持和激励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的。积极心理学认为,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挑战困难的勇气,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日常生活中,父母跟孩子说话时习惯于用“只要”“只有”“如果”等句式,就是在向孩子提条件,与孩子讨价还价,似乎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表现好是我们爱你的条件,你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就得不到我们的爱。这种附加条件的爱,非常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因为孩子会通过这些条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比如有的孩子会认为,一旦我考试没能让爸爸妈妈满意,我就是个没用的人,爸爸妈妈从此就不喜欢我了。如果长期达不到父母设定的条件,孩子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无用、失败、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因此丧失自信心。孩子自信心不足,又会制约他的学习热情,使学习效率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记:是的,许多父母告诉我,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父母心情的晴雨表,成绩好,父母就高兴,成绩不好,父母就焦虑,感觉没脸见人。家长的这些言行,无疑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但是许多父母说无法控制自己。

边: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是因为观念没有跟上,意识上知道自己的言行不妥,但潜意识认为自己的言行很妥当。这方面,我建议父母学会将“孩子行为”和“孩子个人”区分开来看待。也就是说,无论孩子的“行为”如何,父母是否赞同,都应该一直关爱、激励、接受孩子这个“人”。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悦纳,让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困难,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支持。

记:可能有的父母会疑惑:无条件接纳孩子会不会惯坏孩子?

边:无条件接纳孩子不等于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刚才说过,父母要把“孩子行为”和“孩子个人”分开,父母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而非孩子的这些“行为”,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作为父母,当然要履行职责,予以纠正引导。

夸孩子要有真实理由

记:许多父母都曾尝试过赏识教育,平时无条件接纳孩子,经常表扬孩子,很少批评孩子,但是孩子照样不自信。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边:这些父母误解了“无条件接纳孩子”这个概念。无条件接纳孩子不是一味地表扬,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感觉良好。那些建立在单纯感觉良好之上的自我膨胀是虚假自信,不是真实的自信,对孩子发展弊大于利。

记:请举例说明。

边:好的。比如,小明想加入学校的足球队,于是刻苦训练,但在选拔赛中表现欠佳,未能入选。爸爸看到儿子难过的样子,不忍责备,劝道:“参加校足球队也没什么了不起嘛!爸爸相信你是最棒的!”还说,“我相信你和入选的同学一样好。”听了爸爸的话,小明“哦”了一声,不再说话,接下来好几天都闷闷不乐。

这个父亲本来怀着一番好意,看到孩子内心受到伤害,想去安慰他,想让孩子“感觉良好”。像许多父母一样,他选择无条件称赞的方法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但该方法起了反作用。我们能感觉到,这个父亲忽略了客观事实,一味地称赞孩子的表现,让孩子觉得父亲没有真正理解他,在欺骗他。父亲毫无根据的称赞,只会使小明更加气馁,也减弱了他的自信心。

著名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不先教孩子表现良好而直接教孩子感觉良好的。”也就是说,没有表现良好,孩子不可能感觉良好,父母再挖空心思地夸奖也不能改变这个规律。

记:那么,这个爸爸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边:正确的做法是尊重、理解孩子因失败而产生的负性情绪,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孩子一起共同接受失败这一事实,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下次有良好表现,从而让孩子获得成功带来的真正的良好感觉。

记:虚假的感觉良好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吗?

边:是的。虚假的感觉良好会造成孩子虚假的自信,导致孩子过分乐观,不利于孩子发展。过于乐观的孩子往往对现实困难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往往拔高估计,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眼高手低,一旦遇到真正挑战,就会遭受挫败,自信心如何建立?因此,父母要学会合理称赞孩子。称赞一定要有真实的理由,要向孩子讲明是因为孩子在哪方面表现好才获得的称赞。称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引导和强化,父母可以借助称赞让孩子所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再次出现,从而固化成良好的习惯。比如,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孩子主动和叔叔阿姨打招呼问好,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今天你主动和邻居打招呼,很懂礼貌,做得非常好!”

另外,父母要学会控制称赞的分寸,使之与孩子取得的成绩相匹配,不要过分夸大。例如,要等孩子真正把玩具汽车安装成功后再给予称赞,并说明称赞的理由,而且不要把孩子的这个成绩当成了不起的事情,要留着去称赞其更好的表现,正所谓“留有余地”。对于孩子的某些良好行为,父母不仅可以用口头语言,还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赞赏和鼓励,比如给孩子一个拥抱,摸摸孩子的头,搂搂孩子的肩,这些方式有时候胜过言语。

总之,父母一定要明白一个原理:表现良好是感觉良好的根基,孩子通过表现良好而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建立起来的自信心才是真实的、长久的。反之,虚假的、暂时的感觉良好,长期来看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记:除了正确夸奖孩子,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父母还要注意些什么?

边:还要帮助孩子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记:何谓“乐观的解释风格”?

边: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心理学家花费20年的时间,通过对50万名儿童和成人进行研究,发现了人群中存在悲观解释风格和乐观解释风格。自信的人面对成功和失败往往有着乐观的解释风格,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有着悲观的解释风格。

记:请详细解释。

边:好的。当一件好的或坏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每个人都会本能地问自己这是为什么,给自己一个交代,这就是“解释”。解释有两个重要方面:从纵向的时间跨度看,认为事情是永久不断地发生,还是偶然暂时地发生;从横向的影响范围看,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如此,还是认为这仅仅是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如果孩子习惯将不好的事情视为“有时候”“最近”等特殊情况下出现的,是短暂的、可以改变的,而习惯将好的事情视为“总是”,认为由于自身努力学习或讨人喜欢才使好事发生,那么,孩子是乐观解释风格,更容易获得自信心。如果孩子习惯将不好的事情视为“永远”或者“总是”,认为是永久的、不可改变的,而习惯将好事视为“有时候”或者“偶尔幸运”等特殊情况下才出现,那么孩子是悲观解释风格,更容易丧失自信心,需引起父母的关注。

记:这就是所谓“归因”吧?

边:是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归因倾向可以训练,通过训练一个人的解释方式可以增强自信心。比如,一个孩子一直被同伴排斥,他如果认为“我从来就没有朋友”“没有人喜欢我”等,那么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自卑。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形成乐观的解释方式:“他们只是今天对你很凶”“他们生你的气”“你最近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太好”,帮助孩子认识到现状可以改变,从而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学会乐观地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对孩子非常重要。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归因特点。例如:学龄前的孩子容易因为一件不好的事情而全盘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青春期的孩子比较重视同龄人的看法,有乐观解释风格朋友的孩子更容易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等等。

记:最后,请总结一下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要点吧。

边: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自信心主要来自于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方面。父母学会无条件接纳孩子,就是要让孩子获得重要感;父母让孩子在表现良好中获得真实自信,就是要让孩子获得自我胜任感。父母让孩子学会恰当的解释风格,其实跟重要感和自我胜任感都有密切关系。至于外表感,孩子的相貌是客观存在,关键是如何看待相貌的美丑,当孩子的重要感和自我胜任感增强了,可以有效抵消相貌不佳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

【编辑:陈彤】

作者:小单

自信孩子受到重视教育论文 篇3:

携手家庭教育 享受教育人生

我们国家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也受到了政府、学校、家长等方方面面的重视。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家庭是教育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5年10月20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家庭教育的春天似乎已经来到了,但我们也要知道,凡是越受到重视,责任也就越大。

当教师有教师资格证,当心理咨询师有心理咨询师证,当司机有驾驶证,当电工有电工证等等,但当父母却没有提前培训的,当生命来临之后,大家才摸索着怎样做父母,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做父母,家庭教育就更加无从谈起了。很多人都是延续自己上一辈或者上上一辈的教育方式,从来不去思考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的孩子是否适用,对孩子的发展是否恰当。我们要有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独一无二的理念,家庭教育只可借鉴,不可复制,要经过自己的实践,寻找属于自己孩子的最适合的教育。

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做家庭教育的唤醒者。

没有哪对做父母的不希望孩子好好的,但怎么教育孩子,似乎很少想过。尤其是孩子进入学校以后,我们会经常听到“孩子交给你们了,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或者“这孩子就听老师的话,你帮我说说他。”“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不听话就揍他”,“老师,孩子全靠你了” 等等类似的语言,它经常发生在老师和父母的交流中。由此可以看出,在相当一部分父母心目中,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是老师的责任,父母的任务就是“配合老师”。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对孩子的教育起关键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不是老师,而是父母。老师只是孩子成长阶段上的一段陪伴着,而家长的教育是深远而长久,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教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就内容上来说,学校教育更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家庭教育重在生活的示范。如果把所有的责任都交给学校,那我们是不堪重负的,也是做不好教育的。所以,对有此观点的父母进行引导,让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认识到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不仅需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有时候我们抱怨:五天的学校教育比不上在家的两天教育,也就是5+2=0,其实这就是家庭教育更重于学校的所在。我们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家长是我们的助力,是我们教育的伙伴,家庭教育是比学校教育更长远的教育,我们要把家长的教育责任唤醒,让他们担负起来自己的教育责任,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成效。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去努力、去实践,就会有改变。

二、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孩子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后,必然会走进学校,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而学校总是要考试的,只要考试总会有优劣和胜负。这就注定了孩子进入课堂和学校后马上面临的竞争,随之而来的就是评价,一些孩子受到鼓勵和表扬,可能会学习越来越好;另一些孩子则受到打击和批评,可能会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和家长一起,不要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与家长交谈的时候也不要一味的拿孩子的成绩来说话,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好奇心,我想这样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厌学的孩子出现了。

欣赏孩子,就要会夸孩子。有一位数学老师在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上思维训练课,讲到这样一道题:三个数字相同的四位数中除6111外,与6111最接近的数是多少?

第一个孩子说:“6222。”老师说:“好,这个答案好。”

第二个孩子说:“6000。”老师说:“好,也好。”

第三个孩子说:“老师,我的结果比他好6166。”老师说:“哎呀,这个更好。”

终于有个孩子大声叫道:“6066相差45我的最接近。”老师一听就说:“大家为他鼓掌吧。这是最棒的结果。”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般数学题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可为什么老师一再给那些没有说出标准答案的同学叫好呢?因为老师明白:每个答案的背后都包含了孩子的优秀思维品质,只要孩子思考了,不管对错,都应该得到鼓励与表扬,这样他们才敢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的时候,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美化,学校花房中盛开的玫瑰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全校师生对此赞不绝口。一天,他在巡视校园的时候,看到一个大约四岁的小女孩走进花房中,摘了一朵玫瑰花,随手拿着就往外走。他见此,没有大发脾气,而是和颜悦色地问:“孩子,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摘下这朵花是送给谁的?”“先生,我奶奶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我告诉她学校花房里的玫瑰花开得很好看,想让她高兴。可是,奶奶不相信,我只好摘一朵来,让她亲眼看看,开开心。”女孩保证说,“奶奶看完课,我一定把它送回花房。”苏霍姆林斯基听完,牵着孩子的手回到花房,又摘了两朵:“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小小年级就知道关爱别人,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摘了花还能得到赞许和奖励,苏霍姆林斯基看到的是孩子身上爱的品质。

“为了孩子的成才积蓄力量”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但他们来到了一个相同的学习环境,适应性好的孩子表现优异,适应性不好的孩子表现平平甚至很差。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为孩子储备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力量,成才标准也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好的大学。我们要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发现他的长处,那就是他成才的方向。我曾看到过起初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因为喜欢打篮球,老师没有阻止他,鼓励他发展特长,他在球场上获得自信,成绩也逐渐提上来的,上初中时,几个学校争相争取的;也有成绩一直倒数,但喜欢田径,拿了很多奖,上体校的,孩子没有因为成绩不好而辍学,有一条出路,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欣赏孩子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需要我们的耐心、爱心、恒心和宽容心,不拿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改变观点来赞赏学生,你会发现生活正在向着你要的方向在前进。

三、给老师父母的建议

作为老师也作为父母,怎样做好自己的双重角色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我们很多人会有困惑:我能教好书,为什么与不好子女?优秀的人民教师,却不一定是称职的父母。原因很多,但我们往往会犯在校是老师,在家也是老师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在学校是给孩子知识的学习,在家里是生活的引领、示范,不总拿自己的孩子和最好的学生攀比,为自己争面子,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有自己的生命轨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对孩子的期望要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他自己的需求。

周慧玲老师的“教子三慎”与教子“三吃”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三慎”是:慎夸孩子聪明,多夸孩子勤奋;慎夸孩子长得漂亮,多夸孩子干的漂亮;慎夸孩子是最棒的,多夸孩子是好样的。“三吃”是:吃气,多揽责任做有担当的人;吃苦,感谢所有给自己提供成长机会的人;吃亏,讲仁心,养出大格局。

让我们:出家门,创新工作,全心全意为大家;

进家门,孝亲爱子,一心一意兴小家。

与家长携手,提升家长素质,助力学校教育,体验事业成功的成就感;夫妻和美、亲子和谐,享受家庭和睦的幸福感,这才是教师完整幸福的教育人生。

作者:严晓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内部抽样审计研究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环境会计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