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1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动态生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生成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答案。这就要求教师细心呵护学生,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动态生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1:

追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摘要: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精心预设学情,铺垫生成基础;把握语文教学的“度”,创设生成空间;捕捉错误资源,引领智慧生成。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生成基础 生成空间 智慧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宜机械呆板地确立一种教学流程,而应根据课堂教学之中动态发展,灵活调整原先的教学计划,从而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和不断生成之中。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

1.精心预设学情,铺垫生成基础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与部队打仗一样,讲究“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精心预设具体学情,能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作好铺垫,从而更好地保证教学达到一定的质量。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及课前准备程度的不同,教师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在备课时,教师要在充分熟知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情况,并能在预测可能发生的基础上,着力对策思考。如:一次去外地参加《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一课的竞赛教学,笔者进行了充分预设。《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是一篇叙事性的寓言故事课文,课文借人物夸口矛和盾的语言揭示了人物语言、行动的前后不一、互相抵触。同时,对于文言类的课文,学生接触得相对较少,其阅读也有一定的困难。在考虑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后,笔者设计教学思路:“以读带演—以演促思—思后明理”。为了保证教学流程的顺畅性,笔者几次更改教学设计,几次试讲,力争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均能有序进行。

2.把握语文教学的“度”,创设生成空间

2.1拓展宽度。如何收放自如地适当拓展语文学习的“宽度”体现在平常的教学细节之中,体现在对学生阅读的有效指导之中。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文,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笔者并没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去朗读,而是在充分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你觉得应该怎么读你就怎么读。”笔者创设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阅读宽度,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朗读,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体会。在如此轻松自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为教学生成创设了一定的空间。

此外,教师还可以适时精心策划些语文综合活动,采用多侧面拓展、多渠道贯通,使活动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任意遨游。

2.2追求深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限于生活经验和阅读能力,在阅读文章时,往往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难以欣赏领略蕴含其中的神韵。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潜心钻研教材,悉心启发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从而深入感受理解文章内容。

3.捕捉“错误资源”,引领智慧生成

3.1化错误为亮丽。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面对语文课堂中的“错误发生”,我们应确立“错误是一种动态资源”的教学观念,及时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错误信息,把错误资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动态过程,寻求改正错误的方法,从而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契机。

如:教学苏教版《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首叙事诗时,一位教师读道:“乐呵呵地‘提’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话音刚落,一生提出:“老师,你读错了,这里是‘捉’,不是‘提’。”对此,这位教师却显得从容镇定,他诚恳地说:“谢谢你,你聽得真仔细!刚才的确是把‘捉’读成了‘提’,那么你们觉得是‘捉’好,还是‘提’好呢?”且看课堂动态生成的精彩呈现:

生:“我觉得‘捉’好,‘提’可能是买回来的吧,那要花钱的。”

师:“你很节俭,很好。那你们捉过蝈蝈吗?捉过蝈蝈的同学能说说你是怎么捉的?”

生:“我先扒开草丛,瞄准目标,然后猛地一扑,一下子就抓住了。”(该生手脚并用,边说边做动作进行描述)

师:“真的一下子就能抓到吗?”

生:“不是,有时它会跑掉,得追。”

师:“那你捉到了蝈蝈,心情怎样?”

生:“高兴,诗中说——‘乐呵呵地’。”

师:“诗中的‘我’捉到了蝈蝈,想干什么?”

生:“想送给盲婆婆。”

师;“原来,这是为盲婆婆捉的呀,真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你们说,给盲婆婆的礼物是‘捉’好还是‘提’好呢?”

生齐说:“‘捉’好,因为亲手捉的比买的更有意义,这是一份美好的心意呀!”

3.2化意外为创造。在动态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尽管在课前会预备好不同的教学预案,但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课堂中出现的诸多意外情况,有经验的教师总能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巧妙引导,寻根究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从而不断引领学生的智慧生成,让教学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例: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突然一生说:“老师,窗外好像下雪了!”

顿时,学生的目光都转向了窗外,平静的课堂变得喧闹起来。与其逼着学生继续课文的学习,不如顺势调整课堂安排。于是,笔者及时引导学生欣赏窗外雪景,并要求学生即景说“雪话”、背“雪诗”,并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雪的世界》。十几分钟后,笔者再次回到了《狼和小羊》的教学课堂,此时再也没有学生关注窗外的雪景了。

总之,要把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就要立足文本,更加关注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唯此,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正如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所说:“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方敏芬,陈怡.让课堂“生成”充满诗意[J].小学语文教学,2004.

[2]陈杰.课堂: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中学语文教学,2004,(11).

[3]陈旭远,杨宏丽.论生成性教学[J].福建教育,2004,(7).

[4]刘仍轩.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李姝琼

动态生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摘要: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生成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答案。这就要求教师细心呵护学生,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要积极把握课堂智慧的闪光点、生长点和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与教师备课的预设性的关系,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才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生成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答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即时生成资源,对教学的目标、策略、资源、进程进行恰当灵活地调整,以当时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有创见的观点为契机,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引发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谈此观点:

一、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开课时。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而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

二、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开始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内容。又如:学生们读了《皇帝的新装》后,在嘲笑皇帝的愚蠢的同时,关注一个焦点问题: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为什么能畅行无阻,直至最后被一个小孩戳穿?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点评:在实际教学时,可以这一问题为探究话题,寻找动态生成点。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寻找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在做弹性预设时,应从文本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搭设舞台,畅谈对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①从文本的比较中延伸拓展。如: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让学生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爱国诗篇,在比较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②从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

四、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动态生成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受教学经验、教学情境、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的智力差异等因素影响,教学过程总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在自然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即时的表情、言行变化,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达到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本课的某些词、句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五、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重新生成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 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

六、语文课堂教学要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七、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注意反思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勇于整理反思。反思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性思维,也是一种工具,以此加深对课堂的认识,加强师生动态教学的效果。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动态生成”告一段落,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教师们常有“成败在此一举”的心态,所以不免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而评课者也常以能否在课堂上看到“动态生成”来评判课的优劣,来衡量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忽视课后的整理和反思,对课堂教学是很不利的。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可以靠课后弥补,课本里无法透彻理解的可以靠课外去深化;同样,对教师而言,成熟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并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形成、完善的,课堂教学成功了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误了更要吸取教训,自我反思,不断提高。

总之,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细心呵护学生,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把握课堂智慧的闪光点、生长点和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与教师备课的预设性的关系,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语文课堂教学才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作者:魏俊梅

动态生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但审视当前的课堂,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生成”的课堂,一味地放任学生自由地读、自主地说,一味地给学生自由学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却退居一旁,成了指名回答问题的点名人,被学生的思路牵着鼻子走,教师的引领作用有“形”無“实”,教学实际效果很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实施有效的引领以促进有效的动态生成呢?下面,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一些体会。

一、抓精彩,促生成

在课改背景下,课程资源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也不仅仅只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有“奇思妙想”;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往往会产生“创造的火花”;学生的质疑、学生的回答往往会有“惊人之语”;老师恰当的引导,往往会令学生产生“灵机一动”;这些有时远比我们课前预设的更精彩。这时,教师就应该善于捕捉,及时抓住这些“精彩”,通过鼓励和激发,将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资源放大、延伸。

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笔者正在引导学生比较“有孩子的花园的春天”和“没有孩子的花园的春天”……这时,小怡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画下来。”

“这太有创意了。”笔者情不自禁地表扬了她。

笔者为小怡的创意而高兴,暗想其他同学一定也有他们独特的想法。于是,启发他们:“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老师,我想扮演巨人这个角色,演一演。”

“老师,课文对有孩子的花园的春天描写还不够详细,我想写详细些。”

“老师,我想说出那个小男孩想对巨人说而没有说出的话。”

下课铃响了,可同学们还在画的画、写的写、说的说,忘记了下课……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课堂是活的,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应该适时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精彩”处延伸精彩,让课堂异彩纷呈。

二、抓错误,促生成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在所难免,教师既不能像对待“敌人”一样去对待,也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面对学生犯下的种种错误,教师应该适时作出评判及决定如何纠正错误。当一些有价值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出现时,教师更应善于发现隐藏在其背后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解惑、探索和创新,使学生在“拨误反正”中顿悟、提升。

如,笔者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有一学生朗读课文:“泸定桥离水面十米多高……”这时有学生指出:“老师,他读错了,他把‘十多米高’读成了‘十米多高’。”我马上意识到:这虽然是一个不经意的错误,但却很有价值。于是,我及时启发:“十米多高”和“十多米高”相比差了多少?“差好几米呢。”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那么给人的感觉一样吗?”笔者继续点拨……学生经过比较,再细读其它描写,不禁纷纷惊叹:“泸定桥真是令人心惊胆颤。”

贝恩布里奇曾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一个不经意的错误,却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泸定桥的险要。善用错误,让错误如此美丽。

三、抓意外,促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中,或许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差,或许是上节课学生的情绪过于激动还未平复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或许是天气突变等偶发的因素……因而常常会出现一些预设之外的情况。而对这些“意外”,许多老师往往视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唯恐避之而不及。这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而造成的教学误区。其实,在当今注重生成的课堂里,教师应该聪慧地利用这些“意外”,借助其积极的一面,为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服务。那么,这样的课堂将会呈现意外的精彩。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这是一节口语交际课,主题是讨论怎样过“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兴奋不已,讨论得异常激烈)

生甲:我建议我们买一些彩带、气球、灯笼,张灯结彩,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

生乙:我建议举办游园活动,让大家既能拿奖品,又能增长见识。

生丙:我建议举办一场晚会。

突然,一向沉默的小琪站起来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取消庆祝‘六·一’的活动。四川大地震,那里许多的儿童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我们应该把准备庆祝‘六·一’的费用捐给灾区的儿童。”

小琪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博大的胸怀,笔者不禁为之感动,但一时间也不敢贸然地做出决定。于是,笔者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顺着小琪所讲的话题说:“是啊,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大家说说你们从电视上了解到的情况,好吗?”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地震的情形,很多同学眼泛泪花,声音哽咽。大家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笔者趁机开导:大家能否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奉献我们的爱心,又能过一个快乐的儿童节?

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达成了共识:把准备布置教室和买奖品、糖的钱捐给灾区,大家在素净的教室里轮流表演节目庆“六·一”。

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中,当大家都顺着同一个方向去交流、讨论时,一个“逆向”的声音撞击而来。这时,笔者顺应学生而动,顺应情境而动,灵活地调整这节口语交际课的教学预案,适时引导,使课堂出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围绕着共同关心的话题,充分进行口语交际,既训练了表达与倾听,又受到了一次比较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抓争论,促生成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在新一轮课改中,争论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融入课堂,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因各自的认知水平、家庭背景和个性的差异等原因,在很多问题上往往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地“煽风点火”,让学生适时适度地争论起来,那么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将会不期而至。

如,教学《乌塔》一课时,班内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1.乌塔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太危险了;2.乌塔外出旅游能增长见识,对成长有好处。笔者趁机引导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在进行了比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展开辩论。

生:我认为乌塔才14岁,一个人出门太危险了,要是碰上坏人怎么办?要是生病了,也没人照顾啊。

生:我认为乌塔外出旅游对成长是有好处的,能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能游历名胜古迹,增长见识。况且之前她作了充分的准备,应该不会发生大问题。

生:一个人出门,父母也担心啊。如果是我,父母肯定是不会答应的。

生:乌塔的这种自立精神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双方同学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充分阐述理由来证明各自的观点,课堂俨然成了辩论场。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渐渐明白: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学习乌塔的自立精神,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合情、合理地进行引领。只有这样,课堂的动态生成才能增至“最大量”,达到“最优化”;而这种课堂上“最优化”的动态生成,将使教学更具活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作者:蔡胜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时代学校网络教学分析论文下一篇:数学思想渗透小学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