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经济转型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东莞经济转型范文

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思考

09土木1班200941201111李俊

中国经历了30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型”。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广东这块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把“焦点”对准东莞。 “东莞制造”曾是“中国制造”的领跑者,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莞外贸出口仅位居深圳、上海之后,排名全国第三。这对一个地级市来说,成绩彰显辉煌。然而,不期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东莞制造”上了生动的一课:一方面警醒东莞——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另一方面鞭策东莞——以迎难而上的雄心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大潮流里,谋划一次华丽转身,再为中国许多地级市提供一条可借鉴的变革之路。

东莞北接广州、南临深圳。借改革开放、广东先行一步之“天时”,凭毗邻港澳之“地利”,东莞诞生了首家对外来料加工企业,创新出“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正是这种模式创新,让“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外向型发展模式一度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东莞因此也率先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从一个无名的农业小县,一举跃升为颇具影响力的新兴城市和国际闻名的制造业加工基地,全世界需要的多种初级消费品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有统计显示,全国五分之一的服装由东莞制造;世界每10双运动鞋就有1双产自东莞,超过30%的玩具在东莞生产,每5部电脑就有1部来自东莞。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主要由“出口”拉动前进的东莞,开始受制于发展惯性与路径依赖,在创造“东莞发展模式”这个奇迹的同时,也暗藏着由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劳力紧张等问题组合而成的风险与考验。

2007年1月召开的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确定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即推动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转变,把东莞打造成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东莞由此开始了以“转

型”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历史,启动了一个谋求真正“脱胎换骨”的科学发展时代,开始在政策调控与市场力量之间寻找发展平衡点与未来空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推进“双转型”的过程中,国际金融危机于2008年突袭而来,东莞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弊端和风险表露无遗,东莞镇村级经济与出口企业更是首当其冲。30年来持续两位数增长的东莞GDP于2009年一季度史无前例地负增长2.3%,对外出口下降了25.9%。

在关键时刻,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提出“四个忍得住”: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确立结构调整优于速度增长的发展理念,化“危”为“机”,全力闯关经济社会“双转型”。2009年底,东莞经济最终冲出了重围,获得了稳步的复苏,GDP同比增长5.3%。2010年,东莞经济全面复苏,多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GDP突破4000亿元,增速重返两位数。与此同时,三产结构、引资结构、企业结构、创新结构以及布局结构都借“机”得到了有效的优化。

经济社会双转型是在东莞经济社会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提出的,是高瞻远瞩与未雨绸缪的决策,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会对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实施这一战略将会改变公共资源配置、公共产品与服务投入方式等,将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将对所有市民、企业、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产生影响。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境。

在经济社会双转型过程中,政府无法创造有竞争力的产业,只有企业自己才能办得到。政府的适当角色是催化剂与挑战者;它应该鼓励或促使企业提升想象力,迈向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即使这个过程先天就具有痛苦和困难。政府政策能否成功,取决于它是否能创造一个企业能从中获得竞争优势的环境,而非政府直接介入整个过程。企业,永远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东莞的产业升级转型,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经济社会双转型是一场主动引导的变革。被动转变是一种无奈适应,而主动变革是一种积极引领。相对被动转变而言,主动变革遇到的阻力更大。这场变革将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变革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各方利益相关者会产生不同的压力,都需要政府的强势领导,利用公共资源的配置手段,扮演好社会领导者这一角色,进行高效管理,才能全面系统地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应对变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是保证双转型顺利推进的系统方法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方面,政府大有作为,而且必须作为。相应的制度政策应该由治标过渡到标本兼治,即由过去的优惠扶持等减低企业成本的政策为主转变为鼓励企业创新提高附加值攫取能力从而提高收益的政策为主。

作为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催化剂、推动者和领导者的政府,其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社会,一是管理自身。前者属于公共行政管理范畴,后者属于一般组织管理范畴。政府自身管理好了,才能统一步调,相互协调,各司其职,避免政出多门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形成整合的一致的社会管理组织。为了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这场社会变革,必须强化政府管理能力,从政府自身组织管理着手,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实现高效社会管理。

第二篇:东莞市长被追问扫黄和经济转型 回应:嘿嘿

扫描到手机

2014年03月04日04: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正文 我来说两句(3991人参与)

 手机客户端 保存到博客

本报北京讯 3月3日下午,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广东代表团召开第一次全体大会,东莞市长袁宝成一露面就被记者追问“扫黄”和“经济转型”问题,他一面匆匆下楼,一面简短回答:“正在处理中。”

会后,袁宝成再次被数名记者“盯梢”,原本打算从左门出去他不得不大步流星跨过好几排座位快速向右门走去。有女记者眼疾手快挽住他胳膊要求“说两句”,他没有挣脱但也没有停下步伐,直到会场外的数十名记者将他团团围住,他才不得不在人群中艰难地一步一步往电梯口挪动。

“请问扫黄对东莞经济是否有影响?”袁宝成:“嘿嘿。”

“请问东莞经济的下一个支撑点在哪里?”

袁宝成:“嘿嘿。”

“今年东莞GDP增速目标是9%,请问能否保‘9’?”袁宝成:“嘿嘿。”

他试图从左边电梯下去,一直紧紧贴着关闭的电梯门。等了两三分钟电梯不开,“怎么电梯不来?”他不得已挪到右边电梯继续侧身紧贴电梯门。

“请问能否保9,能还是不能您好歹说一个字吧。”袁宝成:“你们辛苦了!”滴的一声,电梯门打开,袁宝成快速闪入电梯,另外一名代表帮他挡住了试图跟进电梯的记者群,电梯门关上了,留下一众记者。

“刚刚又有人被记者堵住了。”旁边一名代表对另一名代表说。“谁被堵住了?”“宝成啊。”

先前拦住记者群的代表接过话茬,笑着说:“还是我帮他脱身的呢。”记者丁婷婷

第三篇: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看法

东莞是我国吸收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最早的城市之一,经过30年发展,东莞已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加工贸易制造业基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全市拥有外资企业14700多家,合同吸收外资58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66亿美元,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市外贸进出口87%以上,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75%以上(规模以上)。但同时也应看到,东莞加工贸易产业整体层次仍然偏低,产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加工贸易企业“加工装配为主、产品出口为主”的单一经营模式特征明显,对国际市场、原材料成本、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依赖性较强;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土地过度开发,资源环境、社会管理压力大等等。

而造成东莞力推加工贸易转型的原因是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倒闭逐渐呈上升趋势。据了解,这些倒闭的企业中除了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外,跟企业自身的密集型模式和传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有密切关系。这种现象在纺织、鞋业这类加工产业中表现较为突出。财小气短无力应对外贸风险。

东莞海关监管的加工贸易企业就有1.3万多家。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靠订单生存,在生产质量和产品方面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由于企业规模小,财力弱,无力应对外贸风险和留住熟练技工,结果失去大量订单。再加上成品油价格上升、电力供应紧张、用工紧张、人民币汇率上升、配额成本增加和反倾销税等外贸“瓶颈”因素,都在东莞这些企业中迅速产生了成本增加等连锁效应。据了解,欧盟对我国皮鞋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进一步压缩了东莞皮鞋业的原本只有10%的毛利润空间。对于制鞋厂家,除了负担4%的临时反倾销税,还要负担6%的关税,这已经把10%的毛利润挤净,其中还不包括燃油发电成本增加、汇率增加和工资成本增加的影响。企业再投资逐渐移出东莞调查还显示出最近东莞本地部分企业再投资有逐渐转移出东莞的迹象。

长期以来,东莞自身没有形成一个集加工、物流于一体的工业园区。随着外贸成本的逐渐增加,东莞依靠香港自由港的加工贸易渠道已经逐渐失去竞争力,尤其对于那些“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企业,频繁往返莞港之间,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企业再投资的时候考虑搬迁也是可以理解。加工贸易企业不能及时升级转型,东莞经济的发展方式就无法根本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东莞市转型后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抢占国际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有利于破解外经贸发展难题,推动外源型经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实现外经贸创造财富方式的战略转变;有利于推动优质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型发展,不断做大做强;有利于探索经验,创造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全新发展模式。

东莞率先转型升级显示初步效应,经济外向度一度超过200%的东莞,如今内源型经济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已超过60%!被认为只会赚加工费的东莞企业,这两年新增品牌610个,占到全市品牌总量近1/3;被指称缺乏自主创新的东莞制造,在2009年专利申请猛涨六成,总量跃居全省第二。

第四篇:东莞调研报告:中国制造的转型样本

大企业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引进高端设备,更新工艺流程;中小企业不断被兼并收购,成为大企业的代工厂,没有被吸纳到大企业产业链条上的则大批搬迁或倒闭。王延春|文

东莞走在中国产业转型的最前沿,被视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缩影。东莞尽管面临着全球需求疲软、中国经济减速、产能严重过剩的重重压力,但东莞制造业的转型已初露曙光。机器换人、设备更新、互联网应用、商事制度改革等技术面和制度面的革新,激发了制造企业的创新热情。

业界专家均表示,经济低迷、压力叠加的时刻,也许正是催生技术革命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好时期。

东莞已经站在了转型的风口,正经历着一个“痛并快乐”的蝶变之旅。

机器换人+大鱼吃小鱼从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开始,经历七年的“腾笼换鸟”,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已走入深水区,制造企业出现明显分化:那些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转型企业,已经从工业1.0走过2.0达到3.0,进行了几轮升级迈向中高端;一部分企业这两年受成本等综合压力难以支撑,开始转型求生;一部分有国际市场的代工企业外迁中国中西部或东南亚、非洲等地,寻求低成本洼地;一些挣扎在微薄利润边缘的企业无力转型已经倒闭;仍有一部分企业在各种因素夹击下依然纠结,“不转会死,搞不好会不会转死”,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转型升级的能力。 东莞上世纪80年代主要承接香港纺织、制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制造业;90年代,台湾及日韩IT制造业大举进入,东莞逐渐形成以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并成就了“东莞塞车,世界制造告急”的制造工厂地位。然而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让“东莞制造”从30年欢愉之梦中惊醒,欧美订单萎缩,人工成本攀升,没有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没有市场渠道,成为“东莞制造”之痛。

思略特大中华区总裁徐沪初表示,2008年暴发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积累的潜在产能过剩压力逐渐显现,然而随后的“四万亿”经济刺激,使产业错过了一次较好的转型升级契机。如今制造业企业面对的转型空间更为逼仄。

关停或外迁企业大多是当年从台湾、香港等地转来的,以服装、纺织、鞋帽、家具等传统加工贸易为主,也有部分电子代加工企业。东莞1万多家外资企业,每年都有从事低端代工生产的外资企业关停或搬迁。2015年,台资企业万士达、联胜关闭东莞工厂,为三星代工的东莞普光相继停产。 然而,在这些企业关停的背后,一场技术革命和制造业革新也正在进行。以石碣镇为例,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采取机器换人、引进技术等方式就地升级。 东莞石碣镇被称为“中国电子产业名镇”,云集着一批电子企业。2015年机器换人和机械装备自动化在这个镇蔚然成风。走进五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轰鸣的车间,墙上贴着“机器换人”的前后对比表,改造前产量7200支/天,改造后11.7万支/天;合格率改造前90.2%、改造后98.5%,提升了8.3%。电脑控制的机器手在有序地摆动,偌大车间工人很少。 该公司董事长蔡志浩指着一排控制电脑说,“过去这些活全靠手工操作,员工容易打伤手,眼睛也容易疲劳。”他计划继续改造工艺流程,将来要搞类似丰田汽车那样的组装车间,机器自动作业,几乎无人操作。

这家生产高端多层电路板、HDI手机板、柔性电路板等产品的企业1993年创办,拥有梅州、深圳、东莞三大生产基地,5家子公司,员工6000多人。从2008年金融风暴开始,这家企业就开始转型升级,以高品质和新工艺的开发,控制成本走出了金融危机。2010年投资10亿元成立东莞市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定位为手机HDI电路板高端产品,实现了整体升级。最近三年,五株投入了十几亿元引进最新设备,替换掉了三分之一的工人。

蔡志浩算了一笔账,人工总成本每人每月大概是5000元左右,两班倒一个岗位就是1万元,一年就是10多万元;而购买或改造一套设备需投资30万至50万元,差不多三年多可收回成本。 蔡志浩说,“我微信朋友圈的很多同行都是早期一起从作坊开始打拼起来的,经过几轮爬坡转型,一些无力投资技改的退出去了。”

在制造行业,有品牌、有市场,或者有资本实力上规模的大企业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引进高端设备,更新工艺流程,活得不错;没有资金和社会资源能力,没有自主品牌的中小企业则被同行大企业兼并收购,沦为品牌企业的附庸,成为它们的代工厂。成为产业链条上的代工厂还算幸运,那些没有被吸纳到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则只能搬迁或倒闭。 “市场就那么大,小企业被挤死了,目前行业寡头经济的趋势值得关注。”蔡志浩说。

在生产着全球30%羊毛衫的小镇——东莞大朗镇,传统织机在几年前纷纷改为半自动织机,最近两年又多改为电脑织机。记者看到车间里每个工人可以操控七八台电脑,每台电脑可操控近十台织机。自动化控制设备改造了工艺流程,也让私人定制的小批量羊毛衫销量很好。

东莞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已有六成工业企业进行了“机器换人”,2014年东莞启动“机器换人”计划,总投资超过62亿元,减少用工约4万人;2015年1月-11月,东莞全市工业技改完成投资额204.4亿元,同比增长114.5%。2015年预计东莞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2%、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7.0%、36.0%。

高端设备和更新的工艺流程更使东莞形成的区域性产业集聚效应突出。

长安、塘厦、松山湖、大朗、虎门各镇产业聚集各具特色,区域内上下游合作的产业群优势更为明显。由于东莞制造业机器换人市场大,一些专门的机器人生产企业搬到东莞,针对不同的集群生产不同的机器人设备,研发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和工业机器人装备制造商约70家,机器人企业数已占全国总数的10%。如今松山湖已是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力量集聚区,这里寄望打造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松山湖长盈精密技术公司今年还计划打造东莞第一家无人工厂。 “机器换人”缓解东莞制造业企业用工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局面,这只是表象,自动化设备的大量应用,使工业服务业和工业互联网逐步渗透到工业体系,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经历着一场变革。如今制造业周期犹如过山车,传统程序被抛弃的速度越来越快。东莞一些企业开始向工艺设计、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等下游延伸。

受访的一些业界专家表示,中国必须借全球产业转移之机,以中高端制造占据一席之地,嵌入全球产业链中,这是未来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而网络技术正在催生新的生产模式。目前,东莞有跨境电商企业4000家,超过7000万家制造企业从事跨境电商交易。 德国技术嫁接中国制造景色宜人的松山湖南部国际总部区,道路宽阔,绿意盎然。两栋新楼拔地而起,正在建设的13栋楼就是中以产业园的一期工程。

据获悉,今年10月一期工程完成将对企业开放。该园区主要从以色列引进水处理技术应用和孵化水处理相关企业,帮助即将进驻的以色列企业更好对接国内市场。

这个由广东中以水处理环境科技创新园有限公司建设的环保与水处理产业园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水处理技术国际创新园”。园区规划面积380亩。目前已经有20多家合作企业签约。

“以色列的水处理技术全球一流,但他们的技术不一定适合中国需求,我们在园区进行改造,让它更接国内地气。”园区工作人员黄振强对《财经》记者表示。

在东莞,为了吸引国际先进技术,采取中外合作工业园区的方式,将国外技术与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业完备基础嫁接成为一种趋势。松山湖类似这样的园区大约有四五个。东莞与英国气候变化部的合作项目“中英低碳产业园”也将落地清溪镇。

东莞中德创新产业园是北京百年融投资集团、OHK中德创新合作中心、欧洲天鹅湖投资公司合作成立的园区,计划打造一个集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德国教育培训等的工业示范园区。东莞中德创新产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友伦对《财经》记者说:“我们的新产品将来都与行业龙头企业对接。”他的名片上打着一句话:“德国技术,中国制造。” 园区已将德国机器人开发团队60多个工程师引进中国,帮助企业量身定做;采用德国环保技术,引进饮用水过滤、海水淡化技术、城市污水净化项目以及德国物流装备4.0技术等。“希望中国强大的制造体系能够嫁接德国工业4.0。”东莞中德创新产业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袁柯灵表示。 张友伦的想法是,将占德国企业总数90%、拥有发明专利80%的家族式中小企业作为合作重点,中方企业出资金、供土地、建厂房、购设备,德方企业出技术、出管理、出品牌,双方合作办企业、拓市场、创效益,打造出一条中德合作的制造业升级捷径。

“这些家族式中小企业看好东莞制造业链条完备,港口和交通便利,东莞制造业又处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前沿,相当于改革开放最前沿时期,营商环境相对不错,并且中国拥有庞大市场的潜力。”张友伦说,他们的目标是三年就将引进的德国技术孵化,同时在河南等地设立欧洲制造之窗,在欧洲收购企业,引进技术,在中国注册公司。

“更重要的是引进德国工程师来中国培训中国的工程师,培训技术人才。”目前园区已经派出几批技术人员到德国实习,并请德国专家到园区工作;将在园区建立培训学校,将技术标准与欧洲学校对接,按欧标培训的技术人才服务于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德国先进技术推广中心和德国先进装备国产化中心,高位嫁接德国管理、智力、品牌和技术,走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技术种子长成参天大树需要30年或更长时间。而我们这种方式则是拿到了中树,大幅缩减了程序,这正是后发优势国家在技术进步上的优势所在。”张友伦说。

据东莞商务局透露,去年东莞在美国硅谷建立了一个以引进技术、人才为主的办事处,下一步还打算在欧洲建立类似的机构,中德、中以产业园这样的模式是一块探路石。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吕铁提醒,研究表明,企业对于外部技术的吸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已经具备的内部创新能力。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通过并购获得核心技术仍然是比较困难的。

对这一点,袁柯灵深有感触,“德国的技术轻易不给中国,有时候一个项目需要磨合十年或更久,才能获得德方的信任。德方工程师反复到中国考察,他们派来专业公司的人员进行尽职调查,最后才同意转让技术。如果磨合不深,他们只给你工业1.0、2.0的技术。”

不缺大学生、缺技工另一个趋势也在东莞呈现:机器人慢慢占领工厂,东莞制造业的人才结构开始嬗变——低技能、高危险的一线普工岗位需求降低,机械调试、维护和控制的技术性人才走俏。

东莞巨冈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光景表示,现在找高技能技工很头疼。学校毕业的大学生短期不能用,必须进行二次培训,在社会上招聘,大多数是农民工,只适应劳动密集型的流水线工种。高技能蓝领工人一时不好找。

在东莞,有近800万外来人口,他们被称为“新莞人”。他们是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近些年,针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东莞市启动了新莞人培训工程。在日本,蓝领工人收入甚至超过白领工人,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远远超过大学生,这也使蓝领工人有着不断钻研的动力。日本的普通学前和学校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对技术钻研的兴趣。因此,采访的许多专家建议,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还无法与转型升级中的制造业契合,中国的教育制度亟待改革,应引导和培养蓝领工人的精神和价值观。

据人社部统计,中国技工劳动者1.5亿,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39%,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19%;高级技能人才3762.4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2%,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5%。

不过,国务院参事陈全生在东莞调研后表示,2亿多农民工不能一下子成为科技知识分子,中国制造业产业大军的主力军仍是农民工,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要有的,转型还不能操之过急。 知识产权保护弱、融资难东莞厚街镇相关负责人说,厚街镇几家代工企业前几年选择“走出去”,不过,去年又搬迁回来了,因为这里有东莞经过30年形成的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在厚街造鞋、制家具,从皮革、钉子、设备、油漆、木材,一应俱全,更让企业感到政府服务意识较强,企业增资扩股,政府帮着跑手续。东莞的技术创新之所以在全国领先,更重要的是创新制度的红利释放。推行三年多的商事制度登记改革,持续激发出东莞市场主体的活力。

根据东莞市工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东莞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2.3万户,同比增长7.7%,总量突破71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5.5万户,同比增长20.4%,总量达到25.6万户。这两项指标均位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位。

东莞一些企业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由于普遍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企业对转型升级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因此制度环境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晨风集团董事长尹国新曾直言,中国各级政府应该扭转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像德国一样以制造业为根基,致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让从事制造业的企业能看到未来。

吕铁亦表示,东南亚虽然具有低成本优势,但市场规模和要素供给有限;印度虽然同时具有市场优势和要素优势,但受制于体制掣肘和基础设施短缺,短期内还不能形成对中国制造业的替代。中国制造业的战略方向,在于发挥既有的市场规模优势和产业体系优势,加快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在良性的市场竞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国制造业自身的独特竞争能力。

基于经济史的比较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很可能在于模块化架构下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市场规模+产业体系+独特能力”是中国理想的三维竞争优势框架。当前,关键是通过体制建设形成第三个要素,即独特能力。

国务院参事汤敏等一些专家提出,在企业转型升级痛苦的过程中,东莞政府还亟待克服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等制度弱点。还应通过普惠性的政策降低绝大多数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制造业行业的各类标准,严打假冒伪劣制造企业, 让创新者有力前进、山寨者寸步难行。

东莞的中小企业众多,中小企业从银行直接获得融资升级设备存在一定难度。广发银行东莞分行去年推出“机器换人技改前贷”,专项用于设备按揭贷款;推出“五金模具特色行业设备贷款”,专项用于支持东莞市重点行业设备抵押贷款;“机器换人技改后贷”,专项用于企业技改后经营性流动资金缺口补充;并申请支持东莞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的“智能装备企业贷”。同时东莞还采取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基金等资本运作方式帮助技术更新。

在融资租赁方面,东莞通过“省市共建专项资金”,来撬动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智能装备升级。广东省财政每年拨款1亿元主要用于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贴息补助,东莞市财政每年匹配1亿元主要用于设置融资风险池。东莞将通过融资租赁补贴、融资租赁风险补偿和融资租赁业务奖励等多项措施,推动中小企业设备升级。

从全国产融情况看,金融抑制以及创新激励机制缺位等现象普遍,制造业企业发展不仅面临高税费和整个生产与流通环节的高交易成本,而且深陷高额的贷款成本和无融资渠道的困局。

张友伦表示,目前最艰难的是融资,除了自有资金就是民间融资,但是由于中国经济低迷,民间融资萎缩,通道不畅,即便发私募基金,但基金一时看不到项目进来,也不愿意投,资金到项目落地之间的空当没办法跨越。希望金融部门能对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设计金融产品鼓励企业去国外并购高端制造业和高端科技企业。“寻找德国高科技企业并不难,难的是前期融资,资金不到位,好项目也难以引进。” 目前,私营企业没有资金实力搞研发,引进技术政策环境和融资渠道不通畅,国有企业有实力,但是按照中国技术研发的流程走,从立项、研发、临床试验到推广非常漫长,如今制造业周期犹如过山车,这样的程序无法匹配。

因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杰表示,“中国制造2025”最应该强调的是制度革命,而不单是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也不光是财政补贴多少,而是制度和环境的营造。否则“中国制造2025”的前景只能是死路一条。 同时张杰提出,产业生态链的整体转型升级是关键问题。大中小微企业如何协作,使整个产业链向中高端推进。企业单打独斗很难成功,只有月亮企业带领星星企业的整体配套,上下游链条协作提升才是出路。

中国制造业转型已经走到十字路口,企业在彷徨间寻找定位,政策上亟待营造转型升级的大氛围。如何度过转型爬坡期,让制造业成为托举中国经济最强的支柱,是摆在与制造业相关的企业和政府面前的共同课题。

第五篇:创新引领发展,转型成就未来——东莞移动公司的转

型发展之路

一、形势不断变化、发展面临挑战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东莞移动伴随着移动替代固话、东莞经济腾飞等浪潮,在08年以前实现高速发展,成为全国首个超越千万的地级市;也正是这种高速增长,掩盖了一系列问题和隐患,使得企业的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东莞移动已经意识到主动谋变、创新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经济环境之变。东莞的经济腾飞主要是凭借区域位置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发展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而成为著名的“世界工厂”,产业“两头在外”、经济结构不牢,很容易受到市场变动的剧烈冲击。08年1月1日新的《劳动法》颁布实施,紧接着东莞又在广东“双转移”(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战略的部署下开始紧锣密鼓地谋划“腾笼换鸟”工作,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进入4季度以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开始冲击东莞:海外订单减少、大量企业关停并转、大量的外来工流出东莞,东莞的整体通信客户规模出现了连续多个月的负增长,流失客户规模接近

200万。东莞移动认识到,不改变增长模式,企业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行业形势之变。东莞在08年的移动通信卡号普及率已达145%,是一个较早进入高普及率、高渗透率、高竞争度、高离网率的饱和市场。随着3G牌照发放、行业重组定格,三足鼎立的全业务竞争时代拉开序幕,东莞移动面临的市场竞争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激烈,电信和联通利用TD尚未成熟的时间窗口,不断加大资源投放力度,希望尽快提升客户规模。公司必须尽快的在新领域、新业务、新市场形成新的增长点。

企业管理之变。由于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客户规模、业务规模等方面的快速增长,市场运营和组织管理还比较粗放,人力资源增长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东莞移动必须尽快的理顺和完善基础支撑、业务流程,提升运营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服务水平。

二、持续深入创新、锻造核心能力

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是摆在东莞移动管理者面前的严峻课题。公司温乃粘总经理认为,“决定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不是一时的业绩,更关键的是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开始持续深入的推进公司在几个重要核心能力上的创新与变革。

营销服务创新。温乃粘总经理认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的生态环境。基于这样的认识,东莞移动将营销服务要与当地政府的热点、难点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提出“文化营销”的理念。公司从08年开始相继推出“感动广东,和谐东莞”、“我爱广

东,为东莞加油”和“创新广东,成就新东莞”十大新起点工程等年度文化营销主题,形成企业发展、政府认同、社会赞扬、客户满意、行业和谐的良性的企业生态环境。其中,“关爱100”新莞人服务品牌受到政府和外来工的欢迎,成为巩固和发展外来工客户群体的重要手段,在克服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运营创新。运营好千万级的客户群,必须要精细化的运营支撑手段。东莞移动从08年开始全面推动CRM(客户关系管理)、数据业务精益营销体系等精细化运营支撑建设,结合系统化的IT支撑规划和建设,搭建起市场运营的强大数据支撑,实现了基于数据分析的客户需求细分和满足,促进整体营销效率提升一倍。

服务管理创新。东莞移动在08年初提出的卓越服务链构建工程(DESS)成为抵御危机、顺势而上的坚实基础。他们认为,客户所接触到的服务只是整个服务链最末端的环节,要想提升对客户的服务,必须从服务链的上游着手,从根本上实现提升。在这一项目的推动下,东莞移动开始了持久而深入的管理优化,通过在全公司树立“内部服务”的理念、全面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全面建立内部服务承诺和考核体系,公司的运行效率提升40%以上,受到管理学界和社会的肯定,先后荣获“中国管理学院奖十佳管理创新奖”、入选《哈佛商业评论》和《北大商业评论》的优秀案例库,帮助企业荣获“亚太最佳客户服务奖”和“中国最佳客户服务管理奖”的殊荣。DESS工程与安全运营体系、质量安全盾体系共同形成了东莞移动的卓越的管理优势。

员工关怀创新。东莞移动始终坚持“人才优势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温乃粘总经理认为,“传统的员工关怀更多的注重人文关怀,在公司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除了做好人文关怀,提升员工素质能力、提升员工价值更加重要。”从08年开始,东莞移动从人文关怀、组织支持、发展激励、学习交流四个方面,着力建设“关爱100”员工关怀体系,以打造高价值人才队伍。其中,员工互助基金、内部服务热线、沟通下午茶、阳光心态训练营、班组精神家园等举措,进一步扩展了企业人文关怀的范畴;员工学习发展体系实现了基于岗位素质能力模型和员工个人能力特征的员工价值提升,改变了“学习就是培训”的传统观点;三维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员工业绩、能力、兢业综合全面的考核,改变了单一的员工评价方式;抓住金融危机契机,组织“全员动起来”行动,有效提升员工危机意识和责任感,提升组织的凝聚力。

东莞移动近年来完成3个国家级创新成果,获得2个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6项科技项目转化的国家级专利,先后有16个QC小组获得“国优“称号,在近年的东莞市质量管理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优秀领导者等共15个奖项,占表彰数量的1/3。今年,东莞移动将打造“创新能力提升体系”作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工作,将通过系统化的建设,打造敢于挑战、结合实际、贴近客户、贴近一线的创新环境,充分释放员工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活力,把公司的全面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坚定转型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近年来,东莞移动相继提出了“保份额、促增长、求突破”和“保格局、促发展、强优势”的发展目标。在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时期,凭借扎实的管理和服务,东莞移动反而更加巩固和提升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环境的变化和冲击中,找准了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经过推进提升核心能力的各项创新,并经历金融危机、全业务竞争等深刻环境变化的考验和锤炼,东莞移动已经稳健的迈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正如温乃粘总经理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说的,“东莞通信市场已经进入动态饱和与传统通信市场萎缩并存的阶段,寻找新增长点将是各运营商未来布局的重点。如果说前十年是话音移动化,移动话音加速替代固定话音,那么今后的十年将是数据移动化、宽带移动化的时代。去年我们在无线城市、医疗信息化等方面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为我们加快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坚定了信心,我们要看到在语音市场饱和的同时,信息消费的边界几乎是无限的。我们正进入向移动信息专家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新领域、新业务、新市场,需要高度关注,要着力打造第二条增长曲线。”

东莞移动早在金融危机等环境变化中,就已经结合城市发展、行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在不断夯实传统通信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公司迅速投入资源在无线城市、物联网等信息化领域大胆创新实践。

09年,东莞移动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无线城市平台,如今已融合各类信息业120多项,合作的政府机构、行业、企业近百家,使用客

户超过10万,访问量近200万,通过推动成立无线产业促进会和无线产业联盟,正成为发展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平台。

东莞移动在医疗、教育等行业信息化领域也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09年开发推广的智慧健康管理平台,在全省首次将医疗卫生资源与移动信息化平台实现整合,有效缓解“三长一短”的社会难题,提供各类服务超过500万人次,受到了卫生部及省、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推广,荣获了“第四届全国信息化应用、通信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全国银奖。

此外,校讯通、政府移动OA、无线视频监控等一大批信息化应用已经广泛服务城市的方方面面。

在此基础上,公司大胆提出要在机器市场、家庭市场等七个重大新领域、新市场取得突破的发展目标,经过近年来的耕耘,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的发展,这些领域的规模发展,已经成为了东莞移动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曲线。

纵观东莞移动的转型发展历程,就是一次主动创新、创意进取的企业变革历程,企业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危机,反而更加坚定了东莞移动转型发展的方向和信心,成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机遇。在当前持续快速变化发展着的通信行业,东莞移动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研究、思考和借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代理协议个人范文下一篇:电脑报废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