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苗族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苗族传统文化是实现苗族自治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对苗族自治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深入地剖析了苗族文化对松桃苗族自治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影响并提出有关思考。

第一篇:苗族文化论文范文

苗族传统文化对苗族农村儿童的教育影响

摘 要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贵州省松桃苗族农村地区的儿童由祖辈、亲朋或父母中的一方监护,这使得他们从小就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同时把教育的重任更多地推给了学校。而这里的学校教育因沿袭着全国升学教育的办学模式,教育内容、方法等与苗族儿童的生活相脱节,无助于他们获得在本土社会生存中所需的知识,不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其生长的环境及孕育其中的文化,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对儿童的教育影响,以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

关键词 苗族 传统文化 古歌 教育

1 松桃苗族地区儿童教育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1.1 家庭教育

选择松桃苗族自治县作为田野调查点,是因为这里苗族人口比重大,苗族文化相对保存良好。松桃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梵净山东麓,地处湘、黔、渝两省一市结合部。全县国土面积3409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其中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8.1%。本文以松桃苗族自治县的黄板乡为考察点,对其下辖的当摆、大寨、卡罗和纳冲四个苗族村寨进行调查。

黄板乡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境内北部,东北部与松桃县长兴镇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交界,南连蓼皋镇。这里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且旱地多,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和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茶叶和中药材等。黄板乡下辖28个行政村,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此次调查对象共有152名儿童,年龄在3至12岁。其中127名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到沿海或内地的较大城市务工,余下的25名儿童的父母或在家务农,或在县城等较近的地方打短工。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儿童由祖辈或亲朋监护,父母中一方外出务工的儿童则由留下来的另外一方照顾。

这些苗族农村儿童的监护人由于年纪较大、每天忙于农活以及文化程度较低和溺爱等原因,使得他们无法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尤其是祖辈或亲朋监护,因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只是负责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至于其他的诸如道德方面的教育,他们只能进行简单的说教。而在外务工的父母由于不在子女身边,对其心灵关爱不仅少,其影响也非常有限,更多的是留在物质层面上。这种种原因致使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的家庭教育,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例如尊老爱幼、关爱父母等良好的道德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赞扬和鼓励,更得不到强化。而在其成长中出现的一些反社会行为,也因没有受到相应的惩戒和教育而得以更改。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道德行为观念的活动和亲社会行为的出现都是观察和替代强化的结果。因长期缺乏祖辈和父母的家庭教育,这无疑会导致苗族农村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这些道德行为。

1.2 学校教育

对于3至12岁儿童而言,他们很多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祖辈溺爱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产生了严重的缺陷,从而造成在苗族农村儿童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尤为重要。而在升学教育和“城市取向”的办学模式下,这里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一种“舍乡取城”的趋向,学校的办学宗旨,教学方法仿照城市教育模式又不能有效结合办学地点的实际情况,导致所传授的知识无助于苗族农村儿童获得其在本土社会中生存所需的知识和资源,与苗族社会功能脱节,在松桃苗族新农村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教育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弊端迫使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促使苗族农村儿童健康成长。

乡村儿童教育应该有效链接知识和现实社会。使儿童徜徉在文字知识和乡村社会文化底蕴中。苗族农村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环境及孕育于其中的乡村文化。乡村是苗族农村儿童成长的地方,他们在这里习作嬉戏。乡村文化渗透了他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是他们生活“智慧”的源泉。在这些乡村文化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乡村文化逐渐瓦解、衰落,但它对于在乡村成长的少年们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乡村教育离不开乡村生活、乡村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乡村少年的生活与经验又融入了乡村文化之中。

2 苗族古歌对松桃苗族农村儿童的教育影响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不同品质和富有个性的人,而这离不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每一个人都属于一个特定的民族,他(她)的成长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体系,每个人都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看待事物。松桃苗族村寨中生长的儿童从小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其知识经验、技能等获得离不开其生长的环境及孕育其中的文化价值体系。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苗族文化对苗族儿童个体成长的影响。

因没有文字,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苗族只能借助服饰、歌唱等非文字的方式传承和延续本民族的文化。其中苗族古歌就是苗族传承文化和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之一。苗族古歌也叫苗族史诗,是苗族诗歌中的一种。它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编年史”,是苗族先民的“百科全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苗族群众的生活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日常生活、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祭祀等各种活动都要传唱,是苗族群众记录历史、获得祖先遗留下来的各种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苗族社会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些以古歌等为依托的习俗,它们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反过来又渗透于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人们的生活实践。

2.1 苗族民族历史的教育

松桃苗族隶属于东部方言区苗族,旧时称为“红苗”,我们可以从古歌文本《苗族古歌·部族变迁》中追溯松桃苗族的迁徙发展史,“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众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宁/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一支苗人住旺几的城池……一支留在溆浦(今湖南的一个县)/去麻阳就住麻阳(今湖南的一个县)/从句吴的水乡迁来/沿水乡边的陆地找地方/来到吉吼(今湘西乾州)的地界/来到吉首(今湘西州府)的地方……一支去往平款/一支去往酉阳(今重庆市酉阳县)……一支来到镇竿(今凤凰县)/一支来到料高(今松桃县城蓼皋镇)……苗人又发满了盆地坝坪/苗众又发满坡满领。”这首古歌告诉我们苗族的迁徙路线和松桃苗族的发展史。通过这首古歌,我们知道,苗族在从北方在迁徙时,其中的一支留在了松桃,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演变成今天松桃苗族的分布格局。

因古歌多是在喜庆、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演唱,有着场景宏大、听众多年龄阶段性、氛围严肃等特点,很多有关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等知识在这种超自然的情景下,以唱与听的形式传达给到场的苗族儿童。它不仅丰富了个体的生产生活经验,也增加了苗族群众个体间的文化共识,更实现了苗族文化的传承。这比儿童在学校所受的单纯的说教要深刻得多,而且这些关于苗族发展的历史也是学校教育的教材中所没有的。

2.2 劳动意识的教育

松桃苗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活的艰辛迫使苗族群众为了生存而不停地劳作,这使得他们养成了辛勤劳动的习惯,并形成了勤勤恳恳、艰苦朴素、励精图治的优良传统美德。关于劳动,古歌中有这样的内容,“上得坡,下得坡,一家生活才好过;上不得坡,下不得坡,一家老少没吃喝”它告诉我们,劳动对于苗族群众生活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在《苗族古歌(二)种植歌》中,在盘古开天地后,为了生活,苗族人学会了“从恼土开始发明凿石取火,寻柴来烧,炒菜用油,吃菜放盐”,“立屋兴用茅盖/起屋用树做顶/用锅来弄菜/用鼎来煮饭/用皮带装水/土洞装米/用牛耕田”,“开荒要留沟,留沟让水流,把水引到田里,好在田里养鱼”等基本的生活知识、经验和技能。

而在调查中,80%以上儿童很少帮助家里做农活,也不会做农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些苗族儿童多是祖辈、亲朋或单亲监护,出于对儿童的关爱,可这也养成了儿童好吃懒做、怕劳动的坏习惯。让儿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习得一定的劳动技能,不仅要通过学校教师的和家长的教导,还应该充分发挥苗族传统文化及蕴含其中的文化习俗对苗族儿童的影响。在松桃苗族农村地区,苗族群众通过古歌的传唱以及生活中对子女进行相关的教育,并通过每天的辛勤劳动为子女树立榜样,让子女养成了劳动的意识和习惯。苗族儿童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由于亲身经历、感悟,很自然地逐渐形成劳动的意识和习惯,获得劳动的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苗族农村儿童适应乡村生活。

3 教育的再思考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学校教育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使民族地区的儿童在其所生长的乡村社会中变成一个完整、适应现代社会的“人”,就要在学校教育之外,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对儿童的教育影响,以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

基金项目:铜仁学院2011年院级科研立项项目“苗族传统文化对苗族社区儿童教育的影响研究”(TH 1114)

参考文献

[1] http://www.songtao.gov.cn/zjst/stjs/3412.shtml

[2] 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5(11) .

[3] 徐杰舜,吴政富.试论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 岳振国.论民族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J].安康学院学报,2010(2).

作者:吴占杰

第二篇:苗族传统文化对松桃苗族自治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影响

摘要: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苗族传统文化是实现苗族自治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对苗族自治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深入地剖析了苗族文化对松桃苗族自治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影响并提出有关思考。

关键词:苗族传统文化;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在于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因此民族自治地方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不能脱离民族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历史渊源等特质。

一、苗族文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述

(一)苗族文化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因战乱等原因,几经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等地方。在迁徙中孕育的苗族文化,也在文化中反映苗族的迁徙历史。苗族文化的“五缘”特色, 就反映了苗族在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中一败再败, 一徙再徙的苦难历程中, 所造就的依靠血缘、地缘、神缘、文缘、俗缘来维系自身一体性的文化特色。

苗族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从语言、服饰、发型到饮食、交往再到建筑、村落布局、民间信仰、仪式、婚俗、葬俗、祭典、节庆, 乃至更深层次的宇宙观、 生命观、 自然观等深层的文化观念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原生态的文化仍然影响当地苗族人的生活。松桃苗族自治县地处黔、湘、渝两省交界处,这里依然保有着浓郁的苗族文化,有苗族傩戏、“上刀山、下火海”绝技、四面鼓舞、寨英滚龙和形式多样的民族节日等。

(二)社会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社会治理不同于传统的统治、管控和管理方式解决社会问题,而是强调民主与法治,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包括政府、市场主体和公民社会等,运用新的治理方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二、苗族文化对松桃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影响

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无形的,但是它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市场和公民群众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苗族文化对松桃苗族自治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影响,主要也是通过政府、企业或公司和公民群众的“行为表现”而反映出来。

(一)苗族文化对松桃县政府治理的影响

首先,对教育政策的影响。松桃苗族自治县拥有自治权,可以结合本民族特点制定地区教育政策。通过建设苗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 在中小学开展“双语文”教学,编译“双语文”教材,将四面鼓舞、苗舞、苗歌等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开设地方课程

其次,对宣传政策的影响。松桃苗族自治县投入了近900万元资金用于搞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新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松桃苗族自治县平头镇通过“连心饭”、火坑会、群众会等方式,大家围在篝火旁参与脱贫攻坚政策有奖竞猜活动,正是政策宣传与苗族篝火晚会这一传统文化方式的巧妙结合。

(二)苗族文化对松桃县企业行为的影响

苗族文化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市场主体——企业的活动来体现的。首先,松桃非遗文化的影响。松桃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有苗族婚嫁、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医苗药等。近年来,松桃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苗绣作为一种特色文化产业来打造。企业通过培养文化傳承人,挖掘、开发苗族文化资源,对苗绣进行旅游工艺品的开发打造。

其次,松桃苗族餐饮文化的影响。松桃苗族自治县保存很多古老的文化习俗和富有神秘色彩的传统文化,其中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苗族餐饮文化吸引了旅游开发公司和中外游客。苗族饮食以酸辣为主,制作过程传统考究,餐饮形式原始古朴,特色民族小吃通过现代网络销售平台,使得苗族餐饮文化享誉四方。松桃的“米豆腐”、“卤鸭子”、“苗家长桌宴”不仅吸引四方食客带动餐饮产业,有的特色小吃还通过网络平台远销海外。

最后,松桃苗族傩文化的影响。苗族傩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揉合了宗教仪式、杂技艺术等元素,“上刀山”、“下火海”、傩面具歌舞等表演都是傩文化的一部分。傩戏表演不仅吸引游客观赏给居民带来收入,还会带动周边产品比如傩戏面具、服装等的销售与传播。

(三)苗族文化对松桃县居民自治的影响

首先,对公民的道德约束。苗族文化对公民具有道德约束作用。松桃县苗族人的主要信仰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他们信奉鬼神和巫傩文化。对祖先的崇拜影响着苗族人的伦理道德,使得他们讲究家教家规,十分敬重长辈;苗族人信奉鬼神,认为鬼神有“善恶”之分,这种信仰使得他们“行善,少恶”。苗族文化通过宗教信仰、祖先崇拜、苗族傩文化等转化为对松桃县公民的道德制约。

其次,对法治不足的补充。基层社会治理中既存在着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制度体系,如成文的法条法规,也有着依靠伦理道德来规范的非正式制度,如公共舆论和风俗民约。苗族的社会组织制度主要包括寨老制、议榔制以及鼓社制,其中,寨老制是当前大部分苗族地区采用的组织制度。比如松桃 “双语”审判模式,当事人可以用苗语在法庭上辩诉。这些村规民约和议榔制以及鼓社制在家庭治理、财产继承和婚恋嫁娶等基层社会自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弥补了法治的不足。

三、关于苗族文化对松桃县社会治理现代化影响的思考

苗族文化通过政府、企业和公民等多元化治理主体,利用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方法,影响松桃苗族自治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政府、企业和公民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苗族文化的浸润,他们有时会与文化影响形成冲突,导致苗族文化对社会治理现代化不都是正面积极的影响,值得我们思考与防范。

(一)基层政府治理与苗族文化影响的冲突。政府治理追求民主、公平,但是苗族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宗教信仰等形成的小团体有时会给政府治理带来不良影响。

(二)苗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苗族文化独具民族特色又带浓厚的神秘感,但是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化带来的影响值得探讨。市场不具有文化辨别功能,会将优秀文化与落后的文化一同传播出去。

(三)苗族文化对群众自治的阻碍。苗族文化对基层群众具有道德约束作用,能够弥补法律的不足,但是也可能束缚和禁锢人们的思想,与法治观念形成冲突。

四、如何充分利用苗族传统文化推进松桃县社会治理现代化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渐改、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苗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凝聚了松桃县苗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也更是松桃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生资源。

(一)政府主导,加强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松桃县自1956年以来,县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条例,加强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如条例规定,松桃苗族人民遇到法律事件的纠纷,在法庭上可以使用苗語、苗歌等形式为自己辩护。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长时间的接触汉族文化后,苗族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变得薄弱,加上苗族文化协会形同虚设,松桃县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松桃地方政府应不断修订和完善条例,最大限度的让那些优秀的苗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

(二)苗族文化进校园,加强苗族文化与教育的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松桃县陆续在15个苗族聚居的乡镇开展了双语教学,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苗族文化、培养民族情怀。松桃县过去在双语教学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后期由于各种原因,这种教学手段逐渐弱化。松桃县的苗族文化蕴含了苗族人民的坚强不屈、勤劳朴实、诚实守信等内在精神,因此,应强化苗族文化进校园的教学手段,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三)推动创新苗族文化与松桃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融合途径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推动松桃县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松桃县的苗族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传,苗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当前,虽然松桃的苗族花鼓、上刀山、下火海等苗族绝技绝活被搬上了舞台,然而一些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比如苗医、苗药、“驱黑”、“烧蛋”等。松桃县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把新媒体技术运用到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比如打造网红一条街,把这些优秀的苗族传统文化全部搬到这条街中,营造浓厚的苗族文化氛围,利用新媒体技术,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参考文献:

[1]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刍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03):20-23.

[2]袁定基 ,刘德昌.苗族五缘文化论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4):52-59.

[3]王良范.文化复兴与文化认同——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变迁与现代转型[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03-107.

[4]牧风.松桃:苗乡文化生根之旅[J].中国民族教育,2016(02):32-33.

[5]刘振斌.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发展态势、问题与对策——以松桃苗族自治县为例[J].中共铜仁市委党校学报,2013(01):20-22+25.

[6]徐英.文化扶贫助力贵州脱贫攻坚[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9(03):12-17.

[7]陈运鹏.民族特色文化: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内生资源[J].学习月刊,2016(12):10-12.

[8]施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地区乡村治理融合路径研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1(01):71-75.

[9]任怀玉.苗族文化的民族学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29):267.

[10]龙家雄.浅论松桃县苗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贵州大学,2016:5-5

[11]龙谣芬.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以贵州省松桃县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5(08):43-43

作者简介:

田晓飞(1991.01),性别:女,民族:苗,籍贯:贵州松桃,职务/职称:助理讲师,学历:研究生,单位:中共碧江区委党校,研究方向:城市与社区治理。

作者:田晓飞

第三篇:论苗族芦笙文化的教育功能

摘 要:芦笙是苗族较为典型的乐器之一,与苗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在苗族发展历史中,芦笙舞蹈、芦笙乐器构成的苗族芦笙文化,在苗族传统艺术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彰显着一定的教育功能。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教育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挖掘苗族芦笙文化的教育功能,使苗族芦笙文化在教育中广泛传播,不仅使学生获取较多的艺术文化信息,也能够推进苗族芦笙的弘扬与传承。因此,文章立足于芦笙与苗族文化的关联,分析苗族芦笙文化的教育价值,提出苗族芦笙文化的教育实践路径。

关键词:苗族;芦笙;文化;教育功能

苗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芦笙作为其文化的重要代表,凸显着一定的教育性、艺术性、文化性功效。基于此,立足于苗族文化,将苗族芦笙艺术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中,通过教育路径促进学生对苗族芦笙的认知与理解,能够在丰富学生艺术文化、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基础上,助推苗族芦笙文化得到良好的弘扬与传递,使更多人知晓苗族芦笙文化,并使苗族芦笙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鉴赏艺术的主要乐器。

一、芦笙与苗族文化的关联

(一)芦笙礼仪

芦笙作为苗族典型乐器之一,其具有语言交际、精神寄托、文化娱乐的功能。芦笙在苗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是一种娱乐的乐器,同时也是重要的苗族文化记忆。人们以芦笙回忆生活的点滴,以此形成了苗族的芦笙文化信息。苗族的芦笙在其发展过程中,以苗族的一种礼仪形式呈现,在重大节日、欢庆中,以芦笙为伴,通过演奏芦笙营造良好的节日景象。此外,在人们成年礼中,也以芦笙相庆,将其作为一种礼仪,使芦笙在人们生活、发展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纪念、回忆的价值。

(二)芦笙生活生产

苗族的人们长期从事水稻种植工作,在农业生产中,以芦笙为伴,来陶冶情操、渲染生产的氛围。可以说,芦笙与苗族人们的生活、生产关联密切,人们日常生活中喜欢演奏芦笙来传递自身情感,慰藉生活。例如:在每一年水稻种植以及丰收的时节,人们通过芦笙演奏,寄寓对水稻良好生活的祈盼,以及庆祝丰收成果。

(三)芦笙缅怀礼仪

祭祀作为苗族缅怀祖先庄严的活动,需要用芦笙作为礼器。在苗族人缅怀祖先的活动中,芦笙演奏是重要的环节,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总之,芦笙与苗族人的生活、生产、缅怀活动等关联密切,成为苗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并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彰显着宝贵的教育价值。

二、苗族芦笙文化的教育价值

(一)芦笙吹奏教育价值

通过进一步探究苗族芦笙文化内容发现,苗族芦笙演奏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在苗族芦笙演奏中,表演者需要手、脑、眼相互配合,掌握一定的演奏指法,才能进行苗族芦笙演奏。而在此过程中,人们通过学习、研究苗族芦笙,在了解苗族芦笙文化的同时,知晓苗族芦笙演奏的相关事项,掌握芦笙演奏技巧,促进个体协调能力的提升,这对人们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十分重要。同时,苗族芦笙演奏中,人们还要学习苗族芦笙的乐理等,从而更好地演奏苗族芦笙作品,并将苗族芦笙文化更好地进行传递。

(二)芦笙舞蹈教育价值

从人的发展层面来看,舞蹈本身对个体的记忆能力、创造能力、学习能力、注意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苗族芦笙舞蹈也不例外。苗族芦笙舞蹈的美能吸引人们注意力,使人们参与其中,享受舞蹈的艺术美。与此同时,人们在鉴赏舞蹈中,能够受到感染,一同进行舞蹈。芦笙文化作为苗族重要文化,在人们生活、祭祀、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苗族芦笙演奏、苗族芦笙舞蹈展示,能带动人们情感,使人们融入其中,烘托热闹、祥和的景象。因此,苗族芦笙舞蹈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以苗族芦笙自身优势,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从而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苗族芦笙文化内涵。

(三)芦笙语词教育价值

从教育的层面来看,苗族芦笙的语词对个体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包含智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苗族芦笙中的语词源自苗族人的生活中,其语词承载着苗族的文化信息。人们通过了解苗族芦笙语词,可以更好地探究苗族芦笙文化。同时,人们学习苗族芦笙演奏,首先应对苗族芦笙语词进行掌握,通过语词掌握,提升人们口语输出能力,彰显良好的教育成效。

三、苗族芦笙文化的教育实施路径

(一)重视苗族芦笙文化研究

基于苗族芦笙文化的教育功能、价值,应推进苗族芦笙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与应用,进而使更多的学生学习苗族芦笙文化,以此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质量。首先,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应响应非遗保护思想,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进一步认识到苗族芦笙文化的教育价值,将苗族芦笙文化融入自身教育体系中。其次,学校应在苗族芦笙文化的教育中,开展苗族芦笙文化研究活动,通过深入挖掘苗族芦笙文化信息,构建苗族芦笙文化的教育体系,并促进苗族芦笙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与运用。

(二)促进苗族芦笙文化渗透教育体系

苗族芦笙的教育功能及价值,教育领域应推进苗族芦笙渗透到学科教育的体系中,发挥苗族芦笙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尤其是在音乐教育、艺术教育中。首先,应推进苗族芦笙文化与学科教材融合,增强教师与学生演奏苗族芦笙积极性,促进师生对苗族芦笙文化的理解。其次,将苗族芦笙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中,重视教学方式的良好运用,推进苗族芦笙文化与学科教学良好融合。例如:采取探究性教学方式,以学科教学引出苗族芦笙文化,使苗族芦笙文化成为学生艺术发展的有力支撑信息,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最后,将苗族芦笙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中,重视学生苗族芦笙演奏实践评价,增强学生对苗族芦笙文化认知与语词学习的热情,进而实现苗族芦笙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良好推广,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开展多元化的苗族芦笙教育活动

将苗族芦笙文化融入教育领域中,以多元化的活动开展为导向,促进教育领域重视苗族芦笙的传承与保护。首先,应加强对苗族芦笙文化的宣传,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提升学校对苗族芦笙的认知度,使地方学校根据自身教育发展趋势,推进苗族芦笙文化融入自身教育体系中。其次,学校在践行苗族芦笙文化中,可通过多元化的文体活动传递苗族芦笙文化,使苗族芦笙文化不仅在学科教学中推广,也融入学生课余活动中,使学生践行苗族芦笙文化,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开展苗族芦笙展演活动,以苗族芦笙舞蹈、苗族芦笙演奏让学生感受苗族芦笙文化的内涵。最后,将苗族芦笙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构建中,使学生通过校园文化获取、知晓苗族芦笙文化。

(四)提升教师苗族芦笙文化认知能力

将苗族芦笙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應不断提升教师对苗族芦笙文化的认知度,增强教师艺术教育能力,使教师以良好的教学方式将苗族芦笙文化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促进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例如:教师应对苗族芦笙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挖掘苗族芦笙文化信息,将这些信息作为教学实施的一部分,促使其融入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四、结语

总之,苗族芦笙文化的教育功能探究,要立足于苗族文化,挖掘苗族芦笙文化信息,进一步明确苗族芦笙文化的教育价值,并借助教育路径,推进苗族芦笙文化的推广,使更多的学生学习、认知苗族芦笙文化,并且被苗族芦笙文化所感染,助力学生未来的艺术能力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并推进苗族芦笙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中,使学生以多路径、多形式认知苗族芦笙文化,传承苗族芦笙文化,进而助推苗族芦笙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广泛弘扬与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娉婷.苗族六管芦笙乐舞在学校音乐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探讨[J].戏剧之家,2019(33):165.

[2]何文涛.体育课程资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1):94-97.

[3]曾涛.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J].音乐时空,2020(8):18-19.

[4]任中华.浅谈苗族芦笙的创新发展助推文化产业振兴[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9(7):141.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李天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输血护士论文范文下一篇:动画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