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舞蹈范文

2023-09-13

苗族舞蹈范文第1篇

一、幼儿心理

1、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能力最基本的因素, 是感知和听辨音乐音响形式的能力。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条件, 而它却不能影响事物发展整体, 知觉才能影响事物进行整体和直接把握的心理条件。譬如在《有个地方叫西江》歌唱活动上, 教师在教唱之前, 创设出一个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江的图片、播放苗族飞歌、播放西江苗寨的视频, 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幼儿学习歌曲之前, 让幼儿先了解西江、喜欢上西江。在此过程中允许自由谈论西江, 使得幼儿的视觉和听觉巧妙融合, 熟悉身边的事情, 小朋友们爱说、喜欢说和敢说的活动氛围。再加上该歌曲音律特点是音域宽, 也就是说高音不上, 低不下, 有必要创设一个幼儿放松舒适的歌曲欣赏情景, 从整体上感受和体验音乐要素, 对于心理发展方面有着密切联系。

2、音乐记忆能力

音乐记忆能力是大脑听觉思维的音乐表象存储能力, 表现为对音乐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记忆的过程需要多个感觉通道参与, 例如, 《有个地方叫西江》歌词83字, 虽然幼儿记得快, 但容量达到上限。尽管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和身体动作增强记忆, 通过重复练习、弹奏将音乐保持在长时记忆, 是强人所难。根据以上因素, 歌曲采取分段记忆, 前半部分学习, 后半部分欣赏。幼儿再现歌曲时, 教师可播放西江美景配合幼儿的演唱, 使幼儿更易投入感情, 从而更快记忆歌曲。

3、音乐想象能力

英国学者科林伍德说过:“我们所倾听的音乐是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 其他艺术也是如此。可见储存在大脑的音乐映像并不是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材料, 而是经过大脑主动地、自由地、活跃地再造后形成的与当时情景、情绪密切相关的声音。”如全苗语歌曲《春之歌》, 歌词描写全是苗家幼儿熟悉的情境, 譬如一层层新犁过的波光粼粼的梯田、一簇簇随风涌动的青葱嫩绿的树叶、一阵阵清脆悠远的虫鸣鸟叫声。教师在设计这首歌曲活动时可与图片结合;教幼儿年一遍歌词, 如第一句可先请幼儿想象和讨论“波光粼粼的田水”是怎样的景色, 再播放展示图片给幼儿欣赏, 加深幼儿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 (图片选用动图或者播放微风拂过的水面的短视频为佳) 。在幼儿熟悉歌曲后, 可鼓励幼儿根据音乐编动作, 或者通过现有曲调创作新歌词等都可以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

4、音乐运动能力

音乐运动能力一般又称为节奏感。苗家幼儿天生和自然界万物产生共鸣, 随身万物灵声而起舞, 这是人的本能。播放《春之歌》旋律, 让幼儿在春天里随风起舞, 万物复苏, 主要表现在身体对音乐的表现力以及多节奏感的把握上。

5、音乐情感

俗语说:“言为心声”。任何语言都是为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想服务的, 音乐是一种很富感染力的独具特色的语言, 他通过歌词、曲调、节奏、音响等来表达人类丰富的情感活动。歌曲《有个地方叫西江》中“千户苗寨”、“吊脚楼”、“芦笙”、“雷公山”这些熟悉地名、事物和歌曲的骄傲的情感基调, 让幼儿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而“血肉相连多少代”这样有难度的歌词教师须用幼儿可以理解的方式向幼儿解释, 让幼儿产生民族归属感, 激发幼儿的责任感。基于幼儿的整个情感都源于生活, 并高于生活的特点, 良好的音乐教育生活, 可熏陶幼儿健康的审美和满足幼儿的美好情感需求。

二、音乐教学方法

中国教师以综合思维为主导,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幼儿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把幼儿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 教学方法也要综合运用方能有效。

1、讲授法

以教师为主导向幼儿描绘西江苗寨、雷公山、吊脚楼等事物, 并运用这些事物穿插在一起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使幼儿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这种方法可以唤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 启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 但是切记, 讲授内容要贴近生活。

2、歌唱教学法

歌唱教学法主要是要求幼儿模仿学习的方法。它涉及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分别是姿势、呼吸、发声和吐字。在歌唱《春之歌》的时候, 要求幼儿坐如钟, 精神抖擞;部分幼儿要求站起来唱, 全身通气, 站如松。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 活动目标对呼吸的要求并不准确, 只要能发声即可。但4岁是幼儿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关键期, 在教授幼儿全苗语歌曲时, 咬字吐字方面要求必须得准确、清晰。为了更好的营造活动氛围, 建议懂苗语的教师可在活动中使用苗语教学。

3、演示法

演示法在音乐教学中应用较多。主要包括四种, 而由于教师能力和技能有限, 主要采用只有两种:一是聆听音响、观察动作。播放《有个地方叫西江》视频, 美丽的画面和歌声飘扬, 幼儿视觉和听觉受到刺激, 他的特点是能突破时空界限、使静态的乐谱变成动态的音响、图像, 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具体化。二是用实物等直观性教具做演示, 使幼儿获得感性知识。让幼儿看苗家服饰、芦笙,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丰富感性知识, 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

4、音乐欣赏法

该方法以欣赏音乐为主, 教师创设苗族节日情景, 利用一定的教材内容及艺术形式, 歌曲中提到的“雷公山、吊脚楼、千户苗寨”, 让幼儿观看和触摸模型, 幼儿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 陶冶情操、培养兴趣, 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获得崇高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除了以上教学法外, 还有很多教学法, 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教学法的使用应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 在音乐教学中将这一原则加以利用并结合本园的实际条件整合资源, 使教学活动设计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综上所诉, 幼儿园苗族音乐教育活动设计必须要遵循良两个原则:一是氛围和情感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两个重要条件。教师有必要创设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 感受到乐趣才会积极参与活动。二是图片和视频是不可缺少活动辅助条件。黔东南地区3到6岁幼儿基本不识字, 只有图片和视频可以给他们直接的感官刺激。

摘要: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名副其实的阵营。从幼儿心理特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设计幼儿喜爱的苗族歌曲活动, 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心理,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增强苗族文化开发研究。

关键词:苗族歌曲,活动,心理,方法

参考文献

苗族舞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苗族传统文化;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在于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因此民族自治地方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不能脱离民族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历史渊源等特质。

一、苗族文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述

(一)苗族文化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因战乱等原因,几经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等地方。在迁徙中孕育的苗族文化,也在文化中反映苗族的迁徙历史。苗族文化的“五缘”特色, 就反映了苗族在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中一败再败, 一徙再徙的苦难历程中, 所造就的依靠血缘、地缘、神缘、文缘、俗缘来维系自身一体性的文化特色。

苗族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从语言、服饰、发型到饮食、交往再到建筑、村落布局、民间信仰、仪式、婚俗、葬俗、祭典、节庆, 乃至更深层次的宇宙观、 生命观、 自然观等深层的文化观念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原生态的文化仍然影响当地苗族人的生活。松桃苗族自治县地处黔、湘、渝两省交界处,这里依然保有着浓郁的苗族文化,有苗族傩戏、“上刀山、下火海”绝技、四面鼓舞、寨英滚龙和形式多样的民族节日等。

(二)社会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社会治理不同于传统的统治、管控和管理方式解决社会问题,而是强调民主与法治,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包括政府、市场主体和公民社会等,运用新的治理方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二、苗族文化对松桃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影响

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无形的,但是它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市场和公民群众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苗族文化对松桃苗族自治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影响,主要也是通过政府、企业或公司和公民群众的“行为表现”而反映出来。

(一)苗族文化对松桃县政府治理的影响

首先,对教育政策的影响。松桃苗族自治县拥有自治权,可以结合本民族特点制定地区教育政策。通过建设苗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 在中小学开展“双语文”教学,编译“双语文”教材,将四面鼓舞、苗舞、苗歌等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开设地方课程

其次,对宣传政策的影响。松桃苗族自治县投入了近900万元资金用于搞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新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松桃苗族自治县平头镇通过“连心饭”、火坑会、群众会等方式,大家围在篝火旁参与脱贫攻坚政策有奖竞猜活动,正是政策宣传与苗族篝火晚会这一传统文化方式的巧妙结合。

(二)苗族文化对松桃县企业行为的影响

苗族文化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市场主体——企业的活动来体现的。首先,松桃非遗文化的影响。松桃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有苗族婚嫁、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医苗药等。近年来,松桃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苗绣作为一种特色文化产业来打造。企业通过培养文化傳承人,挖掘、开发苗族文化资源,对苗绣进行旅游工艺品的开发打造。

其次,松桃苗族餐饮文化的影响。松桃苗族自治县保存很多古老的文化习俗和富有神秘色彩的传统文化,其中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苗族餐饮文化吸引了旅游开发公司和中外游客。苗族饮食以酸辣为主,制作过程传统考究,餐饮形式原始古朴,特色民族小吃通过现代网络销售平台,使得苗族餐饮文化享誉四方。松桃的“米豆腐”、“卤鸭子”、“苗家长桌宴”不仅吸引四方食客带动餐饮产业,有的特色小吃还通过网络平台远销海外。

最后,松桃苗族傩文化的影响。苗族傩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揉合了宗教仪式、杂技艺术等元素,“上刀山”、“下火海”、傩面具歌舞等表演都是傩文化的一部分。傩戏表演不仅吸引游客观赏给居民带来收入,还会带动周边产品比如傩戏面具、服装等的销售与传播。

(三)苗族文化对松桃县居民自治的影响

首先,对公民的道德约束。苗族文化对公民具有道德约束作用。松桃县苗族人的主要信仰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他们信奉鬼神和巫傩文化。对祖先的崇拜影响着苗族人的伦理道德,使得他们讲究家教家规,十分敬重长辈;苗族人信奉鬼神,认为鬼神有“善恶”之分,这种信仰使得他们“行善,少恶”。苗族文化通过宗教信仰、祖先崇拜、苗族傩文化等转化为对松桃县公民的道德制约。

其次,对法治不足的补充。基层社会治理中既存在着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制度体系,如成文的法条法规,也有着依靠伦理道德来规范的非正式制度,如公共舆论和风俗民约。苗族的社会组织制度主要包括寨老制、议榔制以及鼓社制,其中,寨老制是当前大部分苗族地区采用的组织制度。比如松桃 “双语”审判模式,当事人可以用苗语在法庭上辩诉。这些村规民约和议榔制以及鼓社制在家庭治理、财产继承和婚恋嫁娶等基层社会自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弥补了法治的不足。

三、关于苗族文化对松桃县社会治理现代化影响的思考

苗族文化通过政府、企业和公民等多元化治理主体,利用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方法,影响松桃苗族自治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政府、企业和公民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苗族文化的浸润,他们有时会与文化影响形成冲突,导致苗族文化对社会治理现代化不都是正面积极的影响,值得我们思考与防范。

(一)基层政府治理与苗族文化影响的冲突。政府治理追求民主、公平,但是苗族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宗教信仰等形成的小团体有时会给政府治理带来不良影响。

(二)苗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苗族文化独具民族特色又带浓厚的神秘感,但是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化带来的影响值得探讨。市场不具有文化辨别功能,会将优秀文化与落后的文化一同传播出去。

(三)苗族文化对群众自治的阻碍。苗族文化对基层群众具有道德约束作用,能够弥补法律的不足,但是也可能束缚和禁锢人们的思想,与法治观念形成冲突。

四、如何充分利用苗族传统文化推进松桃县社会治理现代化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渐改、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苗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凝聚了松桃县苗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也更是松桃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生资源。

(一)政府主导,加强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松桃县自1956年以来,县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条例,加强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如条例规定,松桃苗族人民遇到法律事件的纠纷,在法庭上可以使用苗語、苗歌等形式为自己辩护。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长时间的接触汉族文化后,苗族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变得薄弱,加上苗族文化协会形同虚设,松桃县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松桃地方政府应不断修订和完善条例,最大限度的让那些优秀的苗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

(二)苗族文化进校园,加强苗族文化与教育的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松桃县陆续在15个苗族聚居的乡镇开展了双语教学,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苗族文化、培养民族情怀。松桃县过去在双语教学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后期由于各种原因,这种教学手段逐渐弱化。松桃县的苗族文化蕴含了苗族人民的坚强不屈、勤劳朴实、诚实守信等内在精神,因此,应强化苗族文化进校园的教学手段,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三)推动创新苗族文化与松桃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融合途径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推动松桃县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松桃县的苗族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传,苗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当前,虽然松桃的苗族花鼓、上刀山、下火海等苗族绝技绝活被搬上了舞台,然而一些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比如苗医、苗药、“驱黑”、“烧蛋”等。松桃县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把新媒体技术运用到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比如打造网红一条街,把这些优秀的苗族传统文化全部搬到这条街中,营造浓厚的苗族文化氛围,利用新媒体技术,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参考文献:

[1]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刍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03):20-23.

[2]袁定基 ,刘德昌.苗族五缘文化论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4):52-59.

[3]王良范.文化复兴与文化认同——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变迁与现代转型[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03-107.

[4]牧风.松桃:苗乡文化生根之旅[J].中国民族教育,2016(02):32-33.

[5]刘振斌.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发展态势、问题与对策——以松桃苗族自治县为例[J].中共铜仁市委党校学报,2013(01):20-22+25.

[6]徐英.文化扶贫助力贵州脱贫攻坚[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9(03):12-17.

[7]陈运鹏.民族特色文化: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内生资源[J].学习月刊,2016(12):10-12.

[8]施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地区乡村治理融合路径研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1(01):71-75.

[9]任怀玉.苗族文化的民族学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29):267.

[10]龙家雄.浅论松桃县苗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贵州大学,2016:5-5

[11]龙谣芬.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以贵州省松桃县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5(08):43-43

作者简介:

田晓飞(1991.01),性别:女,民族:苗,籍贯:贵州松桃,职务/职称:助理讲师,学历:研究生,单位:中共碧江区委党校,研究方向:城市与社区治理。

苗族舞蹈范文第3篇

一、苗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研究

1、几何图案

几何图案是苗族服饰中运用最广泛的图案之一, 苗族服饰中的上衣、裙装、围裙以及腰带大多运用织花或者挑花的工艺进行装饰, 其图案多为几何图形并且覆盖整套服装, 给人一种节奏统一、韵律协调的装饰美。苗族服饰中的几何图案包括锯齿纹、十字纹、水波纹、雷纹、云纹、井纹、回纹以及几何化的自然景象所衍生出的太阳纹、卷草纹、骏马纹、铜鼓纹、八角花纹、星纹以及鱼纹等图案类型。这其中“十”字纹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基础的图案结构。

以“十”字纹为基础, 苗族创造出了更多较为复杂, 且更美观的几何纹样, 包括星辰纹和江河纹。星辰纹的构造由一个比较大的图形和五个小方块或者小平面图形构成, 五个小方块或者小平面图形镶嵌在比较大的图形上面, 象征着在广阔的天空中, 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位置, 也象征着天空中的无数星辰。但由于所运用的制造工艺不同, 其在造型上也截然不同。江河纹据传说是苗族祖先曾经在迁徙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江川河流, 并且都惊险渡过, 因此苗族人将大小河流并为九曲河流花纹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热爱。江河纹由大小不一的菱形相互叠织而成, 象征着故土河流永远纵横, 永不干涸, 也象征着苗族人民的生生不息[1]。

2、动物图案

在苗族图案纹饰中, 动物形纹以其独特的造型在苗族服饰中应用比较广泛, 特别在制作过程中, 其独有的工艺手法的运用, 使图案纹饰看起来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更加显示出了其具有的魅力和韵味。苗族服饰中的动物图案包括龙、凤、象、狮、虎、鹿、鸡、兔、鼠、鱼、山雀、乌龟、蝴蝶、蝙蝠、蜜蜂、猫头鹰等动物纹饰, 其中以禽鸟纹和鱼图纹的应用最为广泛。

“鸟服卉章”是鸟类图案在苗族服饰上留下的亮丽记载, 充分说明了鸟图纹造型的悠久性。鸟图纹是苗族纹饰中造型最为丰富的纹饰之一, 通过刺绣的技艺将其绣在衣袖、衣身、衣背、围腰以及挎包中。关于鱼图纹的运用, 相传是因为鱼与苗族的生活关系密切, 苗族的祖先曾经生活在“左彭蠡之波, 右洞庭之水”的水乡, 至今苗族人仍然保留着稻田养鱼的生活习惯。鱼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生物, 被称为多子的象征, 比较符合苗族人的观念。苗族服饰中的鱼纹图案呈现正圆形, 图案中的两条鱼紧紧相贴, 呈现弧形的状态, 或者一条鱼的头部与另一条鱼的尾部相连, 形成抱合状。并且图案中的两条鱼并非完全相同, 而是尽量描绘出差异性, 充分展现出其独特性。

3、植物图案

苗族服饰中植物图案的纹饰包括菊花、荷花、向日葵、石榴、葫芦、辣椒花、鸡冠花等花卉植物。由于不同工艺技巧的运用以及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 苗族服饰中花卉的形态也不尽相同, 使得植物图案纹饰的运用呈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以及地方特色。在苗族服饰植物图案的应用中, 云波纹是最常见的一种图案。

云波纹不仅作为苗族服饰中最主要的配饰, 也是部分苗族支系的象征纹饰, 比如苗族女装的左肩、衣袖以及围腰的刺绣纹饰, 通常以云波纹为主要纹饰。

二、苗族服饰图案的美学分析

1、苗族服饰图案的构成要素

苗族服饰图案的构成要素主要由写实与写意并用的形象要素、对比强烈的色彩要素以及种类繁多的质地要素组成。形象决定着服饰图案的外在形式, 苗族妇女根据写实与写意两方面综合考量来进行图案的创作, 从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的描绘, 深入对历史的延续以及文化的传播等具体的描写, 并运用幻想与真实交织、抽象与具象并用的手法进行深层次的描绘。强烈的色彩搭配会给人呈现出深刻的印象, 苗族服装中的色彩搭配经常以高明度的形式出现, 比如红配绿、红配黄、黄配绿等。古书中就曾经记载“苗族爱好五色衣”, 充分体现了苗族服饰高明度的色彩搭配。质地是通常意义上讲的客观形象所呈现的具体属性, 不同物质的质地, 可以通过其质感特征来体现。苗族服饰的质地主要是由苗族妇女的制作工艺所决定的, 一代又一代的苗族妇女通过不断的摸索, 掌握了精湛的刺绣、染色、蜡染、以及纺织的工艺经验, 为苗族服饰的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

2、苗族服饰图案的美学法则

苗族服饰的图案是一种具有美学价值以及使用功能双重价值的视觉符号, 它的美学价值具体体现在其整体构造的和谐统一。在艺术创造中, 和谐统一是设计者们始终追求的最重要的艺术标准。和谐统一的图案可以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 比如色彩鲜艳的图案与五颜六色的衣裙、鞋帽和谐统一, 给人以热烈、温暖的感觉, 并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有机整体中的部分变化, 可以使图案有条不紊、和谐统一, 给人以稳定踏实、庄重整齐的美感, 保证图案在不失美观的基础上, 还具有深层次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三、总结

保证服饰图案整体的平衡感也是苗族妇女所要遵守的艺术准则。平衡所呈现出的和谐、秩序以及条件可以给人呈现出愉悦以及舒爽的视觉体验。平衡的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同一稳定的整体中寻求不断的变化, 使图案更加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摘要:在中国各民族的服饰中, 苗族的服饰以其美观性、历史性以及艺术性的特点在所有服饰中占据一席之地。基于此, 本文通过对苗族服饰上的几何图案、动物图以及植物图案的细化分析, 进一步阐述了苗族服饰图案的美学分析, 包括图案的构成要素以及美学法则, 对苗族服饰图案艺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苗族服饰,图案纹样,美学法则,艺术分析

参考文献

[1] 曹方远.海南苗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及其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海南大学, 2016.

苗族舞蹈范文第4篇

在我国悠久历史中,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和多民族休戚与共的生活经历,使得56个民族之间,始终进行着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盛行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武术,早就与苗族传统武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苗族传统武术”,是指那些源于苗族祖先原创;或虽然明显是从汉族武术中引入,但这种外源性武术,在引入后已经与苗族武术、苗族传统文化充分融合,具备了鲜明的苗族传统文化特征武术运动方式。

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流行较为普遍,安顺、紫云、镇宁、兴义、贞丰、望谟、安龙、威宁、平坝、松桃、思南、铜仁、都匀、凯里、镇远、黎平、榕江、从江等广大苗族居住区,大都有开展。尤其是松桃苗族自治县坪块乡麻旦村,凯里市鸭塘乡青虎寨、青曼乡青冈林,麻江县龙山乡秧塘寨,安顺市七眼桥镇小关口和凉水井及三股水苗族乡,普定县补郎区以及台江县五里河乡等,都是开展得较好的地方。

1984年,笔者在参加贵州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及多年来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查中,接触和了解、认识了苗族传统武术,发现这种武术的内容十分丰富。不同风格和结构的苗族拳种套路有100余种,如:苗族拳、四门拳、杨家拳、张家拳、花拳、矮拳、猴儿拳、猫儿拳、犟子拳、八门拳、六合拳、小令、五虎闯优僧、八步赶蝉、八门擒打、八路连环、娃崽拳、养身拳等等;器械套路有苗族棍、牛尾棍、四门棍、三步棍、八方棍、排棍、桥棍、苗刀、苗族双刀、环首刀、双环刀、环钩刀、竹刀、苗族镋钯、三解阴叉、苗族刀矛、苗族双锤、竹条镖、烟杆、棒棒烟、苗族刺、苗族斧、苗族鞭、苗族戈等等。

不论是拳术套路还是器械套路,总体上说来,苗族传统武术的主要风格如下:

一是动作小巧多变,注重实战和交手,动作艺术化处理和夸张程度相对于现代武术说来不强,多数套路精短;手法多讲究短手短打,追求寸劲,手法和器械使用方法多而腿法相对较少;步法注重闪躲多变,游走四方捕捉战机,讲究一攻、二防、三变、四合。从运动量、套路结构与内容上看,有动作较多、内容更为丰富、难度较大的武术套路,又有内容相对较少、难度也不大的武术套路运动。这一特征决定了苗族传统武术也具有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的人练习的广泛的适应性特征。

二是此类武术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十分鲜明。无论是拳术套路还是器械套路,较少有大跑大跳的动作,行进的路线多直来直往,完成套路所需场地面积远远小于汉族武术。这显然与贵州苗族长期生存于山地的自然环境有关,使苗族传统武术比汉族武术更容易在贵州农村开展。在所用的武术器材上,除常见的枪、棍、铛钯等与汉族武术所用的器械结构相似外,还有形似日本战刀的“苗刀”、用于生产劳动的“弯刀”,柄长6~7尺、顶端为小镰刀的“钩钩刀”等。这些在苗族武术活动中常见的器械,却在汉族武术中极为鲜见,甚而几乎不见。

苗族历史上不乏有名的武林高手,如柳邓、杨岳斌、张秀眉等。近年也涌现了一些优秀的苗族武术人才。安顺市民宗局的王华,其表演的苗拳,曾在1982年贵州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优秀项目表演奖”;1985年参加全省为做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而组织的武术比赛,获“三献二等奖”;1986年参加为做好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而在徐州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国家体委颁发的“雄狮奖”。(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体育系)

苗族舞蹈范文第5篇

苗族银饰包括头饰、颈饰、手饰、背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等, 其种类之多, 造型之奇, 工艺之精, 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瑰丽多姿的艺术世界。据史料记载, 苗族人佩戴银饰是从明代开始的, 并且从清代开始才有了正式的苗族银匠, 但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苗族银饰的发展与丰富, 对于苗族人来说银饰伴随着他们一生, 始终扮演者“长命富贵, 驱鬼辟邪”的重要作用, 尤其对于苗族女性来说, 银饰在其定情, 出嫁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甚至人们通过其所佩戴的银饰来区分女子是否婚配。“以银为结, 以银为彩, 以银为荣, 以银为贵”, 这也是苗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 素有“以大为美, 以重为美”的特点。在苗族的风俗习惯中, 银白色是吉祥色, 象征着美丽与富贵, 因此苗族银饰的制作材质只是单纯的银, 并且银相对于金或别的玉器宝石来说更低调, 适合日常佩戴。苗族银饰的造型结构也大多呈对称式、连续式、均衡式等特点, 其图案则多为寓意美好的花草动物等等, 造型生动活泼。

二、苗族耳饰的分类及造型特征

耳饰是苗族银饰中款式最多的, 光博物馆的不完全收藏就已经有上百种。苗族耳饰在所有苗族银饰中其体量虽小, 却方便佩戴且易于搭配, 更能在无意中释放耳畔的独特魅力, 因此耳饰不但被各个时期的人们所喜爱, 对于苗族女性来说, 耳饰更是日常必备首饰, 甚至有少部分男性也会佩戴耳饰。由于苗族分布很广, 在耳饰的佩戴方面各分支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且同其他苗族银饰品相比而言, 苗族耳饰小巧精致, 用银量少, 一般家庭都能负担得起, 因此, 苗族耳饰成为了苗族银饰体系中数量最多的一支, 这也是苗族耳饰款式丰富多样的重要原因之一。

苗族耳饰主要分为悬吊型, 环状型、钩状型, 圆轮型四种。其中以悬吊型和环状型为多。苗族耳饰通常呈环型, 环形下方或是周围悬吊着菱形、扁长型或塔状等各种小饰物, 上刻细小且精致的花纹。苗族耳饰在造型上大体分为四个特征, 其一, 苗族耳饰大多呈对称状且装饰上主次有别, 疏密有致, 在保持大的特征统一的同时又不缺乏独特性, 每一个都有其点睛之处;其二, 苗族既统一简洁又复杂多变。其虽大体造型统一, 但在元素选取上, 银匠们稍作变化, 或堆叠或重复或抽象或具体, 稍稍一动即可变化出上千种样式来;其三, 苗族耳饰在造型上大量地运用了仿生题材, 如蝴蝶、花鸟、鱼虫等动植物形象, 这充分表现了苗族人崇拜大自然, 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四, 苗族耳饰相对于其他民族的耳饰而言较大体量较大, 且以大为美。

三、苗族耳饰的艺术价值

苗族耳饰不仅仅具有很强的审美性, 在其所饱含的艺术价值与内涵上也具有很强的探索意义, 其艺术价值简单的可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 苗族耳饰保留了它的文化价值。苗族耳饰不是单纯地装饰品, 其审美意义与象征意义并存, 在传递苗族人对美的追求以及独特的审美性的同时, 耳饰作为一个苗族银饰中并不起眼的一支, 也同其他所有的苗族银饰一样承载了苗族人对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以及对大自然深深的崇拜与热爱。

其次, 苗族耳饰传递了该民族的文化信仰。苗族作为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支, 其从古至今特有的自然崇拜物、图腾以及其祖先所具有的的独特主体地位作为苗族人的一种文化信仰, 一直伴随并发展传承至今, 即便是在苗族银饰中并不起眼的耳饰, 也丰富地表现了这一信仰, 且并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被替代甚至是消逝, 它始终作为这些物品的灵魂所在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

再次, 苗族耳饰代表了民间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苗族银匠虽发展较晚, 却丝毫没有影响其精湛的技艺为苗族银饰增添色彩。银匠们将苗族文化中“人至上”“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价值观通过各种或抽象或具体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这不仅仅是表现了苗族银匠们超高的技艺, 同时也表达了这些手工艺人们不俗的思想水平。在没有文字记载的苗族文化中, 口口相传与代代相传是其继承发展祖先文化的途径之一, 苗族银匠们在这些的基础上将苗族文化进行总结归纳与表现, 充分地表达了他们的智慧与技艺。

四、总结

苗族银饰华丽却不张扬, 苗族耳饰素雅却不失变化。这其中承载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关于神话的, 关于祖先的, 关于他们的, 这些美丽的故事通过美丽的银饰代代相传, 它们是艺术学习的模范是艺术创作的缪斯, 但愿它们能在当今的时代茁壮成长。

摘要:苗族银饰作为苗族最具特征的装饰品之一, 不仅拥有别具一格的造型, 同时其所蕴含的内在价值也是现今很多装饰品无法比拟的。苗族银饰一方面凝聚了苗族银匠们精湛的技艺, 同时也凝聚着苗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更有苗族俗语描述说:锦鸡美在羽毛, 苗女美在银饰。苗族的银饰俨然已成为苗族的一张名片, 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了解。

关键词:苗族耳饰,艺术价值,文化信仰

参考文献

[1] 田爱华.湘西苗族银饰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09.

[2] 张杨.浅谈苗族银饰文化的价值与保护[J].科技信息, 2009, (27) :185.

[3] 张宗丹.苗族银饰的特性及其史学意义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09.

上一篇:舞蹈症下一篇:彝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