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认识论文

2022-11-20

公共艺术能够很好的表达当地的历史发展、人文精神、社会文化, 而且城市中公共艺术所宣扬的艺术文化能够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 得到大众的认可, 充分调动当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所特有的互动性能够将艺术作品、空间艺术、大众群体这三者进行串联, 促使三者之间能够相互沟通交流。

一、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所扮演的角色

从雕塑自身的艺术性来看, 它仅仅是立体三维的造型艺术, 是存在于现实空间中具有观赏价值的雕塑。但是公共艺术中的城市雕塑其艺术性将远远超越雕塑自身艺术范畴, 有效促进雕塑作品充分表达城市的社会发展、历史变迁、文化精神等方面, 因此, 必须深刻的认识到, 它并不仅仅是宣扬被置放的小范围场所表达的艺术美感, 城市雕塑艺术应该立放于整个城市社会环境中来进行研究分析。当然, 城市雕塑虽然被赋予了公共艺术的象征意义, 但是却并不是公共艺术中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 它仅仅是在表现形式、空间艺术和材料性质上与公共艺术的概念相符合罢了[1]。在城市雕塑的思考与探究中, 城市雕塑家他们对于雕塑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态度对于作品的定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雕塑师的创作理念中, 大致有以下几种:有以批判的心理对当代商业文化蔑视的, 有主张艺术应该严谨和尊崇且具有教育意义的, 也有对权利和政治极具向往态度的。但是不论这些雕塑家创作理念如何的千变万化, 在大部分人心理, 对于艺术的主要职责却是等量齐观。不外乎就是将那些与政治和权利无关的艺术表现形式看作是一种浪费, 是毫无考量价值的。抑或是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视角去解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式、内容以及所要传达的情感。对于这两种观念, 虽不敢苟同, 但是却也不做任何的贬低。因为任何一个艺术形态的展示都是每一个雕塑家用心表达的体现, 更何况每个雕塑家对于艺术的解读都大相径庭。因此, 我仅仅是认为最好的艺术体现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下大众文化的艺术表达。也就是说要从大众的基础需求出发, 尊重和反应大众文化、社会基础经济以及社会基层群众认知度相当的艺术文化。在当前商业性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开辟一条具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大众可以接受和消费的艺术文化道路。

二、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发展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的城市雕塑起步较晚, 20世纪初期, 上海、天津、北平、南京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曾出现过少量的城市雕塑, 但是其艺术形式大都是为了纪念某些特定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再加之当时激增的一批当代文化的崇尚者, 勇敢的追求新思想新事物, 于是走出国门, 前往西方国家进行静修学习, 从而开创了我国现代化雕塑形态。具有代表性的有李金发的《蔡元培像》, 江小鹣的《马相伯像》、《谭延闿像》、《胡文虎像》, 还有一些外国友人制作的比如保罗·朗杜斯基的《孙中山坐像》等。而当时的中国旧社会国内局势严峻, 经济发展严重落后, 对于城市规划的概念根本无从谈起, 更别说是城市景观艺术的发展和城市雕塑品质与品位的提升。仅有少数几个受西方国家影响的城市, 有几个具有纪念意义的雕塑产生, 对于整个中国城市雕塑的高速发展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雕塑也随着发展起来, 在此期间甚至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例如:重庆长江大桥桥头组雕《春夏秋冬》, 广东珠海市海滨的《珠海渔女》, 兴安县《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 位于南京的《南京大屠杀纪念碑》, 位于长沙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像》等等。随着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 城市雕塑的规划被纳入了城市规划项目中, 公共艺术逐渐被国人所接受、重视, 呈现出繁花锦簇的景象。但是繁荣态势并非完美的象征, 城市雕塑在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了很多的困境, 因此, 需要雕塑家们在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多加注重[2]。

三、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追溯到古罗马时期, 雕塑作品就曾在神庙、竞技场、大剧院、议会室等场所出现, 这充分表明了城市雕塑的发展其实由来已久, 城市雕塑到达发展巅峰是在19世纪的法国, 当时法国各个城市都随处可见雕塑的身影, 而且从雕塑技巧和手法来看, 此时期的雕塑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毫不夸张的说, 当时的一些城市雕塑俨然已经成为了当时法国各个城市的标志和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 雕像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它被看作是城市的重要景象, 与城市的建筑可相提并论, 同时又与城市建筑交相辉映, 甚至是带动了城市的旅游业, 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例如著名的《自由女神像》、《撒尿小孩铜像》等, 通过将雕塑与城市历史环境和文化巧妙融合, 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赏, 甚至加强了国外游客对于当地历史变迁、文化精神、时尚元素等等的深层次感受。

四、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存在的问题

从国外城市雕塑向国内衍生,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国内对于城市雕塑的规划与建设管理部缺乏经验和完善的体系, 仅仅是匆忙的将西方国家体系化下的现实主义雕塑思想引进来, 还没有来得及探索其思想与自身文化底蕴是否协调、城市建设规划等问题, 就贸然将其运用于实际的城市雕塑中, 忽略自身存在的问题, 没有与城市本土文化有效融合, 只是为了追随国际潮流, 结果却造成不伦不类的尴尬局面。从城市雕塑所表达的艺术情感和文化含义来看, 缺乏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 不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更加不符合当下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需求。因此, 在今后的城市雕塑建设中, 要注重城市雕塑对地域特色的表达和对当地历史变迁、精神文明的强效体现, 创造出属于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城市雕塑。

五、总结

总而言之, 不论是从城市雕塑的艺术形态还是雕塑家的创作理念, 无论是从城市雕塑的发展历程来看, 还是从城市雕塑对当地经济与旅游行业的推动来看。城市雕塑这个载体所承载的内涵与意义已经超越了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 它成为了城市思想的传达者, 成为了大众与城市历史、文化沟通的桥梁, 人们对于城市雕塑的观赏并不仅仅是关注其艺术表现形式, 更注重对其传达的艺术精神、文化信息的了解与品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雕像在公共艺术中的存在以燎原之势快速蔓延, 对于公共艺术的影响也是越来越重要。现代城市雕塑不仅具有艺术性, 同时还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个性化发展的功能, 对于一个城市的人文、社会、自然资源的有效融合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雕塑,互动

参考文献

[1] 彭修银.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对城市空间美学建构的作用[J].建筑与文化, 2015 (10) :19-19.

[2] 刘蓓.浅谈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互动性[J].现代装饰:理论, 2016 (1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泸西地区春季露地西兰花品种引进比较试验下一篇:珍爱亲情感恩父母——班主任工作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