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关键词引导研究论文

2022-04-1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护理关键词引导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目的分析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中采用引导式教育理念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抽签法分作参考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与试验组(采用引导式教育理念),每组各50例患儿,所有患儿均于2020.1-2020.12收治我院,对比两组患儿适应性发育商(DQ)评分。

护理关键词引导研究论文 篇1:

预见性护理在CT引导经皮肾造瘘术治疗肾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CT引导经皮肾造瘘术治疗肾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肾衰竭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4.00%)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8.00%,P<0.05);观察组(100.00%)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76.00%,P<0.05)。结论:肾衰竭患者CT下经皮肾造瘘术后使用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CT引导经皮肾造瘘术;肾衰竭

The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on Patient with Renal Failure Treated by CT Guided Percutaneous Nephrostomy

ZHANG Xue

(Nephrology Department, 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110001, China)

腎衰竭是指多种肾脏疾病发展至后期,导致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肾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治疗难度大且成本较高,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CT引导下经皮肾造瘘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可有效解除尿路梗阻,恢复患者肾功能。有研究表明[1],术后易多发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有效的护理方式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通过使用常规护理与预见性护理,探讨两种护理方式对并发症的影响以及护理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肾衰竭患者,病历时间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8.91±10.23)岁;男29例,女2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9.24±10.53)岁;平均病程(4.51±1.13)d。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8.77±10.47)岁;平均病程(4.55±1.14)d。两组患者年龄(t=0.158,P=0.875)、性别(X2=0.082,P=0.775)、病程(t=0.125,P=0.901)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均确诊为肾衰竭;耐受手术治疗;获得医院伦理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伴有严重器官疾病者;病例资料不齐全者;沟通不良或精神障碍者;研究中途退出或死亡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CT引导经皮肾造瘘术:患者取平卧位,根据肾实质厚度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做好标记,行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于穿刺点行小切口,从切口进针,在CT的引导下,穿刺针到达肾脏附近,经CT扫描确认方向一致后,提示患者轻微憋气,快速穿刺肾盂中间,若见尿液流出,CT扫描确认穿刺成功。通过穿刺针鞘导入导丝,导入后退出针鞘,使用筋膜扩张器沿导丝扩张至16 F,建立通道后留置肾造瘘管。

1.4.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术前常规检测,术后合理饮食计划,保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稳定,合理使用抗生素。

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①入组患护理人员综合性了解患者信息,术前患者行常规检测,若出现血压、血糖异常者,及时使用药物治疗,调节其血压、血糖状态。②术后根据患者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及护理,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③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体温升高,采取物理降温,若体温高于39.5℃,则采取药物降温;鼓励患者多喝水。④护理人员嘱咐患者不要过度活动,以免尚未恢复的肾脏因摩擦导致出血;还需关注尿液的颜色、容量、性状。⑤护理人员还需要检测造瘘管状态是否固定好,防止其脱落;是否通畅,避免出现折曲。若出现造瘘管不通畅时,可使用生理盐水缓慢冲洗,每日更换一次引流袋。⑥保持造瘘口区域皮肤清洁度与干燥度,定期检查造瘘口敷料并及时更换。

1.5 观察指标

1.5.1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记录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5.2 护理满意度比较

询问并记录患者对于护理方式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8.00%(P<0.05)。见表1。

2.2 2组护理满意度评价

干预后,观察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为76.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肾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有慢性与急性之分。慢性肾衰竭是指长期的肾脏病变,使其功能不断下降,造成肾衰竭;急性肾衰竭通常为肾脏血液供应不足、肾脏因阻塞使其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肾衰竭发生[2]。CT引导经皮肾造瘘术是目前泌尿科治疗肾积水、肾结石等多种肾功能不良的一种微创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但术后极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对患者预后造成极大影响。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3],旨在发现并解决患者的潜在问题,对可能发生事物的一种预判,并制定解决方案避免或者减少其发生的可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与效果,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由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抢救。

在手术治疗前后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术前,护理人员全面性、综合性了解患者的信息,并检测患者的血压与血糖指标,合理使用药物稳定血压与血糖值;术后,定时检测体温情况,体温升高时立即进行物理降温,叮嘱患者多饮水;当体温升至39.5℃时,则使用药物进行降温处理[4,5]。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引流液颜色、性状,若尿液颜色变深提示有出血并发症的可能,嘱咐患者术后应保持绝对的卧床休养,避免大幅度动作造成肾脏出血,这一举措降低了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定期检查并更换敷料,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的干燥与清洁,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缓慢进行避免感染发生;并妥善固定引流管,检查其是否出现折曲导致流动出现梗阻或者脱出[6]。以上措施均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危险性,有效避免患者因并发症导致病情加重影响预后[7,8]。常规护理作为一种常规的护理干预手段,对于病情变化较急、术后并发症多发的疾病实用性较低,极易造成不良预后。本研究中观察组使用预见性护理,其并发症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干预,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预见性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00%,观察组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其原因在于,预见性护理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效果更显著,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患者以及家属非常满意。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避免或者降低肾衰竭患者CT引导下经皮肾造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利于患者预后,护理满意率较高,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1 ]班勇,孙兆林,王倩倩等.经皮肾镜取石术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及转归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7,38(12):923-926.

[ 2 ]张立波,范红兵,栾琳.老年慢性肾衰竭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8,705(8):90-93.

[ 3 ]伍琣,杨海燕.预见性护理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8, 25(3):275-278.

[ 4 ]张慧松.系统护理干预模式对PCN治疗的急性肾后性梗阻合并肾衰竭患者肾功能及满意度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8):1087-1091.

[ 5 ]李青.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肾衰竭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3):107-108.

[ 6 ]刘婷.优质护理干预对慢性肾衰竭实施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 21(6):61-64.

[ 7 ]于艳萍,韩颖霞.预见性护理对ICU患者气管插管期间并发症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7,21(2):439-440.

[ 8 ]盛建国,刁宗平,赵璐璐等.超声引导下经皮肾造瘘术对肾积水患肾功能改善的评价[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 19(7):465-467.

作者:张雪

护理关键词引导研究论文 篇2:

引导式教育理念在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中采用引导式教育理念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抽签法分作参考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与试验组(采用引导式教育理念),每组各50例患儿,所有患儿均于2020.1-2020.12收治我院,对比两组患儿适应性发育商(DQ)评分。结果 护理前两组DQ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DQ评分高于的参考组,P<0.05。结论 引导式教育理念应用于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可激发患儿的兴趣,使其提高参与意识,开展自主运动,促进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瘫;引导式教育理念;引导式教育理念

小儿脑瘫指在产前或产后1个月内,因疾病或脑损伤导致的脑部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功障碍与躯体异常姿势,并伴有智力、感知、语言、情感、认知、心理、行为等多种障碍的综合性疾病。曾有学者研究指出,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预后有着重要意义,但常规康复护理经临床使用后证实尚有不足之处,无法达到理想康复效果,而将引导式教育理念应用于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则可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之处。本文对此展开综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1-2020.12收治我院的10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抽签法分作参考组与试验组(n=50),参考组男女各25、25例,年龄1-8岁,平均(4.54±1.26)岁,试验组男女各27、23例,年龄1-8岁,平均(4.63±1.24)岁。两组上述资料基本一致,P>0.05。

1.2方法

予以参考组常规康复护理,开展运动、语言、行为、动作等多方面康复指导。试验组采用引导式教育理念,内容涵盖:(1)语言交流:主动与患儿进行沟通,保持语速缓慢、吐字清晰,可适当加以字体语言,使患儿更易理解,引导并鼓励患儿表达自身想法,耐心倾听,当患儿对沟通予以回应时及时肯定并鼓励,激发其表达欲,同时叮嘱家属多与患儿进行日常沟通,强化日常生活中的沟通练习。(2)生活环境:帮助并鼓励患儿完成洗漱、进食、如厕等行为,指导家属学习引导方式,确保患儿行为姿势的正确性。并优化患儿所处病区,适当张贴卡通画报、设立玩具区,营造轻松、温馨的就医环境,减轻患儿紧张感。(3)运动指导:组织爬行、穿衣、看图、找妈妈等趣味游戏,引导患儿之间相互交流,激发其学习兴趣。

1.3观察指标

两组适应性发育商(DQ)评分对比。依照格赛尔发育量表(Gesell)为标准,主要包括适应行为、粗大运动行为、精细动作行为、语言行为和个人-社交行为,共五项指标。<25分为极重度障碍,25-39分为重度,40-54分为中度,55-75为轻度,得分与障碍程度为反比。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DQ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DQ评分高于的参考组,P<0.05。见表1。

3讨论

常规康复护理使患儿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接受治疗,而研究明确指出,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与其参与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存在直接影响关系。同时由于儿童的天性,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一样喜爱玩耍、做游戏,因此可将此种轻松愉快地方式运用到康复训练中,顺应患儿天性,引导式开展康复训练,提高其参与感与主动性,达到更佳康复效果。

本文研究得出,护理前两组DQ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DQ评分高于的参考组,P<0.05。是因为引导式教育理念的特点便是以科学的节奏通过娱乐方式,激发患儿潜能与参与感,改变一味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患儿完成所有行为的方式,引导其自主完成,将被动性训练转化为主动性,使其克服活动机能障碍,培养其自主独立的能力。同时此种教育理念是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色进行指定康复计划,具有一定科学性、全面性以及趣味性。徐杨曾做出同样研究,对108例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分组观察,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引导式教育理念,结果得出采用引导式教育理念的研究组有效率更高,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证实引导式教育理念的应用可改善患儿各项行为能力与生存质量,促进其加速康复。

综上所述,引导式教育理念应用于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可激发患儿的兴趣,使其提高参与意识,开展自主运动,促进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鑫,陈利红,程威娟.探讨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5):180-182.

[2]曾敏,谢媛媛,魏红,等.引导式教育理念在脑瘫患儿康复监护中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4):145-148.

[3]王春雨.引導式教育理念对脑瘫儿童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4):164-165.

[4]潘文莲.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8):169-170.

[5]徐杨.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干预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287-288.

作者:王玉琴

护理关键词引导研究论文 篇3:

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时接受护理行为节点性引导后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护理研究,根据奇偶法分为对照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静脉溶栓护理)与实验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情况与护理安全情况。结果:(1)护理后对照组NIHSS评分(18.54±3.32)分,高于实验组NIHSS评分(12.57±2.14)分,P<0.05;(2)对照组并发症10例(22.22%),高于实验组1例(2.22%),P<0.05;对照组发现与处置率50.00%,低于实验组100.00%。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过程中开展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可以提升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性,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预后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行为;安全性;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属于重症心脑血管疾病,要立即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改善脑部血流运转情况[1]。在此过程中,将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应用于其中,可以提升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性,控制治疗风险。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研究,根据奇偶法分为对照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实验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男34例,女11例,年龄64~76岁,平均年龄(71.54±1.06)岁,发病时间至住院世间10~45 min,平均时间(22.54±0.54)min;实验组,男35例,女10例,年龄65~76岁,平均年龄(71.61±1.07)岁,发病时间至住院世间11~45 min,平均时间(22.55±0.61)min。患者基线资料对照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常规静脉溶栓护理,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接受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

常规静脉溶栓护理:(1)护理人员根据医嘱要求为患者开展静脉溶栓护理;(2)控制现场护理秩序,检查用药顺序有无问题;(3)密切观察患者静脉溶栓时的反应,预防并发症发生;(4)随时准备对患者进行抢救。

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1)溶栓前:①标本线:采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全面检验;②监测线:监测各项生命指征;③置管线:选择血管情况较好的静脉置管;④抢救线:做好设备准备、医疗资源准备、人员准备,随时对患者进行抢救;⑤心理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安抚;(2)溶栓中:①用药线:根据医嘱给药,在10 min内做好给药工作,确保静脉助推能够在10 min内完成;②预见线:患者用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预见并发症发生,及时处理并发症问题;(3)溶栓后:①监测线:监测内容同溶栓前相一致;②检查线:送检样本,并处理极危值;③康复线:安排患者接受康复训练与休养。

1.3 观察项目

神经功能情况由此次静脉溶栓护理研究人员使用NIHSS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具体观察项目为:(1)护理前NIHSS评分;(2)护理后NIHSS评分。

护理安全情况由此次静脉溶栓护理研究人员负责统计相关数据,具体观察项目为:(1)并发症;(2)发现与处置率。

1.4 统计学分析

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神经功能情况

护理后,对照组NIHSS评分,高于实验组(P<0.05)。见表1。

2.2 护理安全情况

对照组并发症10例(22.22%),高于实验组1例(2.22%),P<0.05;对照组发现与处置率50.00%,低于实验组的100.00%,P>0.05。

3討论

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静脉溶栓治疗是核心治疗方法,关系到患者预后效果。此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护理研究,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后,神经功能情况、护理安全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了其护理优势。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过程中开展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可以提升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性,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

参考文献

[1]吴慧慧,周建华.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1):12-14.

作者:周燕群 李筠 吴敏 龚雪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OTC品牌创新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CDIO模式下网络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