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作用

2022-09-14

1 中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

1.1 半成熟性和半幼稚性

中小学生处于身心成长时期, 特别是中学生对事物有了“独立自主的观点, 不愿盲从, 自我意识逐步发展, 半成熟、半幼稚与半独立、半依赖共存, 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呈波澜起伏状, 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无法正确把握, 看待问题容易固执己见、片面性和绝对化。”[1]认知能力方面具有片面性, 理解不全面。在人格特点上, 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 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正是由于这些特点, 他们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 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之中, 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 就会在心理感受、性格特征及平时活动中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

1.2 闭锁性特点

中学生与其天真烂漫的童年相比, 不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 即使遇到困惑, 一般在表面看不出来他们有什么异常。由于闭锁性的特点, 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是不愿对父母说的, 且随着年龄增大, 这个特点越明显。如一些中学生放东西的抽屉总爱加锁, 把自己写的日记等也藏得很好, 似乎有什么秘密东西不愿让人知道, 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东西。但中学生心理闭锁只是局部的, 一些秘密希望有同龄、同性别的人特别是知己分担。调查发现, 当班主任教师对其说了比较难听的话时, 大部分人选择告诉好朋友或自己忍受, 他们不愿意告诉父母。

2 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2.1 以身作则是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引导的重要环节

初中生的模仿能力是比较强的, 心智还没完全成熟,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示范作用, 教师言语失当且习以为常, 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话语观是一种错误的引导。久而久之,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2]调查中常会模仿班主任老师使用的伤害性语言如“蠢货”等侮辱同学的人占51.39%。教师言行失当且习以为常, 会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造成错误的引导。

“语言———这是能触摸到人性最细微特点的最精致的刀具。善于运用语言是一门伟大的艺术。”[3]比如教师不经意的说:这么简单的题目你怎么还做错啊?虽然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种提醒、警示, 以后这类简单的题目绝对不可以犯错, 但另一些人却会觉得老师嘲笑他, 会产生一些自卑的情绪。还有如“又错了”、“我要讲几遍你才会”、“就你们几个总……”等语言, 让半成熟性和半幼稚性的中学生觉得这些都带有讽刺和威胁的性质。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要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名言:“在拟定教育性谈话内容的时候, 你时刻也不能忘记, 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 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教师有责任琢磨自己的语言, 坚持不懈地学习、锤炼自己的语言。”[4]

2.2 正面心理引导的积极影响

(1) 引导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如《钢铁的怎样炼成的》、《红岩》等, 陶冶情操, 树立远大理想, 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2) 关注正向发展。正向关怀即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价值和力量, 帮助学生去寻找这种价值和力量,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发现自己的长处、谋求个人的成长方面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就在于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认识, 即树立“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是人格的核心, 它会影响人的行为, 特别是在挫折面前, 这种“自我心像”很重要, 它可以决定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

(3) 让学生始终不要放弃自我激励。走出心里压力的阴影“每个问题都蕴含着解决的种子”, 相信自己具有无限的潜能。

(4) 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基础, 学生间具有良好的群体关系后, 学生一旦产生心压力, 来自于同学们的安慰、帮助是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的。

2.3 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引导

初中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 往往因人而异, 面对团体的引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 应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引导, 对症下药。通过朋友式的谈心, 有针对性地梳理、引导。帮助分析利害关系,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达到减轻他们心理障碍的目的。对有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要有一个过程, 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 这时班主任要善于等待,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引导学生, 这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谈心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法宝。多与学生交心谈心, 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 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才会接受启发引导。

3 结语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也应当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 尤其是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积极的心理引导的重要性, 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引导学生朝着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

摘要:近年来, 初中学生自杀、出走、厌学的事例屡见不鲜, 证明了学生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不能够正确应对, 心理已达到不平衡甚至是不健康的状态, 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已经成为班主任的工作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状况,引导

参考文献

[1] 邱克武.关注学生心理增强教育效果[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5) .[1]邱克武.关注学生心理增强教育效果[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5) .

[2]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3] (苏)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5卷)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3] (苏)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5卷)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 耿振勇.从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看教师口语素养的提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1) .[4]耿振勇.从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看教师口语素养的提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城镇化背景下衡水市农民生活状况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