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糖与尿微量蛋白联合检验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2-09-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 人类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改变, 到20 世纪80 年代,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人类疾病谱中已经位于第3 位, 其并发症的死亡率更是位于第2 位, 仅次于肿瘤的死亡率。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患者的血糖水平长期处于较高的状态, 患者机体内的血液渗透压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进而使患者的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 同时, 患者的血糖代谢异常会导致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 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出现障碍, 进而导致患者其他系统与器官功能出现障碍, 这也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直接的原因。糖尿病的病程是一种慢性过程, 病程的发展也具有缓慢性, 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具有病情发展缓慢、起病隐匿的特点。患者又缺乏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进而使对病情的发展甚至恶性转归缺乏灵敏性, 待机体出现异常来医院检查的时候通常是机体已经出现临床症状且器官已经发生不可逆性病变, 增加疾病的治疗难度以及治疗费用。 在糖尿病的众多并发症中, 患病率较高且对患者机体的影响较大的就是糖尿病性肾损伤, 肾脏组织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在糖尿病性肾损伤的早期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可以延缓或阻遏糖尿病肾病的发展[1]。 该研究中通过对比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尿糖以及尿微量蛋白的测定值, 分析尿糖与尿微量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217 名, 其中男112 名, 女105 名, 年龄在18~65 岁之间, 平均年龄 (42.16±11.21) 岁。 观察组217例, 其中男123 例, 女94 例, 年龄在18~65 岁之间, 平均年龄 (43.22±12.07) 岁, 病程在1~8 年之间, 平均病程 (4.29±1.72) 年。

1.2 病例入选标准

为排除年龄增长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该研究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18~65 周岁的成年人, 同时, 为排除较长糖尿病病程对患者肾脏功能的影响, 该研究中所入选的糖尿病患者病程均在8 年以下。 此外, 该研究中对照组人群均为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 研究组患者的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学会2011 年12 月1 日启用的新标准执行[2], 即糖耐量实验时空腹血糖>5.1 mmol/L, 服用后1 h血糖>10 mmol/L, 服用后2 h血糖>8.5 mmol/L, 3 次血糖值中等的任何一次血糖异常均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两组研究对象均排除具有心、肝、脑等功能障碍的患者, 排除具有原发性肾脏功能障碍的患者, 排除具有精神障碍性疾病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该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批准进行研究, 取得研究对象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两组研究对象使用相同的采集尿液标本的方法以及检验方法, 具体如下。 嘱研究对象在采集尿液标本前禁食8 h, 并避免剧烈运动, 采集患者的中段尿作为尿液标本, 置于干净玻璃器皿之中, 同时加入甲苯作为防腐剂, 检验时, 取加入防腐剂的尿液标本2 m L, 除去上层甲苯之后使用3000 r/min的速度对尿液标本进行离心, 离心时间设置为10 min, 使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蛋白, 采用干化学试剂带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患者的尿糖水平。检测后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4 阳性界定标准

阳性界定标准:尿糖值>1.77 mmol/L为阳性, 尿微量蛋白值>20 mg/L为阳性, 阳性率=阳性人数/总人数×100%。

1.5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性别、体重之间的差异采用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 18.0 进行数据分析, 并采用差方评价的方式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反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尿糖、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 详见表1, 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详见表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的上升, 有些糖尿病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 不注重对糖尿病的饮食疗法、缺乏用药的依从性, 导致患者的血糖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使患者的血糖水平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同时,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也会随着血糖代谢障碍出现功能障碍, 进而导致患者的血脂在血管内沉积, 与糖尿病患者血液的高渗状态协同作用, 导致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障碍。 同时, 患者的高血糖水平使患者的尿液处于高渗状态, 进而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脏的负担不断地加重, 最终导致患者的肾功能衰竭。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与分泌器官, 其通过对人体内的废物的排泄达到维持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的作用, 此外, 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等参与血压的调节、红细胞生成和钙的代谢。 由于肾脏对机体内多器官的代谢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肾脏功能衰竭将导致机体的排泄受阻、贫血等症状, 而且肾功能衰竭具有不可逆性, 最终导致患者发生酸碱失调甚至酸中毒, 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此外, 糖尿病本身疾病的进展比较缓慢, 且患者的发病具有隐匿性, 糖尿病性肾损伤发生于发展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这主要是看患者的血糖水平的控制效果, 而由于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的疾病过程, 患者在长期病程过程中会渐渐失去用药的依从性, 进而导致患者的血糖不能被控制在理想值内。

糖尿病性肾损伤也逐渐形成并加剧, 在损伤初期, 患者往往没有临床症状, 不能引起患者的关注与重视, 当患者有水肿等临床症状的时候, 损伤的程度往往较为严重, 并且肾脏组织有可能已经发生了不可逆性损伤, 对患者的而身心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而肾脏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器官, 生脏损伤会直接导致患者其它系统与器官出现功能障碍, 同时, 患者的肾功能衰竭会使机体出现代谢性中毒。 糖尿病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的发病原因中居前3 位, 糖尿病能够诱发慢性肾衰竭主要是因为患者的尿中含有糖, 使尿液处于高渗的状态, 因此加重患者肾脏的重吸收负担而造成患者的肾功能损伤。 此外, 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来维持患者的体内的血糖水平, 胰岛素的代谢器官又是肾脏, 所以, 胰岛素依赖型的患者在使用胰岛素的时候胰岛素不能完全的代谢与吸收, 导致患者的血液中存有一定量的胰岛素, 会诱发低血糖, 若不能及时的采取有效地措施将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3]。 因此, 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 改变糖尿病的用药依从性可以有效的控制的患者的血糖水平, 进而延缓患者的肾损伤。 但是,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 患者的肾损伤不可避免,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加强对肾功能的监测可以及早发现患者的肾损伤, 但是, 监测患者的肾功能需要对患者的血液进行花样, 在这一过程中, 定期对患者的进行采血化验, 增加了患者的失血量, 采血对患者来讲也是一种有创的诊疗方式, 不适合年老体弱的患者。

该研究中, 将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尿糖以及尿微量蛋白进行对, 检验结果现实, 糖尿病患者的尿糖以及尿微量蛋白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该研究中所入选的糖尿病患者均为糖尿病病程在10 年以下的患者, 并排除已经明确并发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两组患者检验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尿液中糖的含量的主要取决于3 个因素:即动脉血中的葡萄糖浓度、每秒流经肾小球的血浆流量以及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以及肾糖阈, 糖尿病的患者机体内脂代谢也会存在一定的障碍, 导致患者的脂质在血管内沉积[4]。 同时, 血糖较高会导致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这两个因素与患者的血液高渗状态协同作用导致患者的血管内的血流速度下降, 流经肾动脉的血液流动速度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肾小球中的每秒血浆流量变小, 同时, 患者动脉血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 而患者的肾糖阈会随着肾小球率过滤以及肾小管葡萄糖冲吸收率的变化儿变化, 肾小球的率过滤降低的时候肾糖阈的的值会升高, 患者动脉血中的葡萄糖升高的时候, 患肾小球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的能力会下降, 进而导致患者的出现尿糖。此外, 尿糖分子的结构相对较小, 与血浆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 尿糖的分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当机体的肾脏功能出现损伤的时候, 肾小管对尿糖的吸收能力就会减弱, 使尿液中糖的含量升高, 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 尿糖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肾脏功能的指标之一[5]。 而糖尿病的患者随着胰岛功能的逐渐丧失, 机体对糖、脂以及蛋白质的代谢能力逐渐降低。 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 这种大分子物质通过肠道吸收后会进入到机体的血液循环中, 进而随血液循环进入到患者的肾脏组织血管观众, 正常情况下, 健康的机体肾脏会对流经肾脏的蛋白质重新吸收, 但是,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水平的状态下, 患者的血管通透性生了较大的改变, 同时, 患者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 患者的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质的吸收符合逐渐加重, 导致小分子蛋白质渗漏, 随尿液排出。 有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在肾损伤初期患者的尿液中会出现大量的微量蛋白。 因此, 微量蛋白也可以作为评估患者的肾功能的检查项目之一[6]。

在临床实践中, 将尿糖以及尿微量蛋白联合检验应用于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筛查中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①尿糖与尿微量蛋白的检验均是通过检验患者的尿液来完成的, 除此之外, 检验患者的肾功能的方法就是通过检验患者的血液来实现的, 检验患者的血液会在采血的过程中对患者造成创伤, 且糖尿病的患者由于机体内的血糖水平较高, 可以为细菌的繁殖与生长提供必须的能量, 患者的感染的风险较健康人群高, 通过血液检验来检测患者的肾功能会使患者的感染的风险增加, 同时增加患者的血液流失, 为患者的健康埋下隐患[7]。 ②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 尿糖含量与尿微量蛋白的含量均在某种程度上反应出患者的肾功能状况, 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可以从肾小球血管通透性、肾小管的率过滤等多角度评估患者的肾功能状态, 提高对患者肾损伤评估的准确性, 同时, 在对患者的尿糖进行检验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患者的尿糖水平评估患者的血糖水平, 对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评估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 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医疗仪器的不断改进以及医疗试剂的不断更新, 临床检验结果的精确度也在不断的提高, 现有的仪器与设备对尿糖以及尿微量蛋白的测定也日益精确, 这就增加了检验结果作为疾病的诊断以及评估的依据的可信性。 ④患者的尿液中的糖含量也会受到患者的饮食、用药、应激反应等因素的影响, 而患者的尿微量蛋白也会受到尿路感染等泌尿系统疾病的影响, 进而出现尿糖与尿微量蛋白检验结果失真的状况, 如果单纯使用其中某一指标对患者的肾损伤状态进行评估与诊断会有造成误诊的风险[8]。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机体长期处于较高血糖水平的状态下, 患者的肾脏血管随之受到损害, 特别是较长糖尿病病程的患者, 患者的尿微量的蛋白的检出率较高, 而糖尿病肾病会导致患者的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出现功能障碍, 但是患者发病的具有隐匿性, 在发病初期不易被发现, 在临床上可以应用尿糖与尿蛋白联合检验的方式对患者的肾损伤状态进行平评估, 从而及早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进行医疗干预, 延缓或阻遏疾病的不良转归。

摘要:目的 探讨尿糖与尿微量蛋白联合检验在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5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之间该院收治的217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 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21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检测两组患者的尿糖与尿微量蛋白, 并将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尿糖、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 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糖与尿微量蛋白联合检验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损伤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临床可以用于对糖尿病患者的肾损伤的筛查。

关键词:尿糖,尿微量蛋白,糖尿病肾病,筛查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0) :4091-4094.

[2] 顾园园.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 :98.

[3] 侯云珍, 郭升玲.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临床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6) :4, 6.

[4] 常英.探析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意义[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6) :87.

[5] 王玲, 王旭天.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临床观察[J].甘肃医药, 2014, 33 (8) :589-591.

[6] 李民.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1) :4355-4356.

[7] 彭军.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价值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36) :3, 12.

[8] 李文静.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价值探讨[J].医学信息, 2015 (34) :337-33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茎瘤芥安全种植调查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榨菜种植为例下一篇:跨境电商时代下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