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2023-01-24

第一篇:国家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电视塔电磁辐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各省,部分城市都硅有r.播电视塔。按总发射功率可分为lOkW、30kW、60kW、90kW 四类。电磁辐琳目前已被列为造成公害的污染物,而广播电视塔电磁辐射是造成环境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之一。电视塔电磁辐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未报道。:奉标准是卫生部下达的“七五”期间重点攻关课题“工业企业卫生肪护距离标准体系研究”中的子课题之~ 。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由武汉市卫生防疫站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研所负责起草。起草人:李汉珍、邵强、张春利、黄俊铭、王军。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监所负责解释

本标准包括以下内容:①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②洙语;③ 标准内容(电视塔电磁辐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④ 附加说明。

本标准规定了电视塔与居民区之问所需的卫生防护距离 适用于地处平原、徽丘地区的新建及扩建、改建的电视塔,现有电视塔可参照执行。

电视塔电磁辐射的卫生防护距离,按电视塔发射机总功率及天线架设高度而定。

卫生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系指产生有害因素源(电视塔发射天线)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发射机总功率 天线架设高度* 卫生防护距离

10KW50500

100400

200300

300200

30KW50700

100500

200400

300300

60KW501000

100900

200800

300700

90KW501200

1001000

200900

300800

天线架设高度幕指电视塔上发射机天线相对居区的净高注:若天线架设高度偏离标准中的数值,应接插值原则确定本标准填补了我国电视塔电磁辐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空白,于1993年12月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第三届第三次环境卫生标准分委会评审通过。于1995年6月发给了成果证书(证书号:95一o682)。车标准由卫生部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于1995年4月推荐应用

第二篇: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以下简称“防护与安全”)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实践和干预中人员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防护和实践中源的安全。 本标准不适用于非电离辐射(如微波、紫外线、可见光及红外辐射等)对人员可能造成的危害的防护。

2定义

本标准所采用的术语和定义见附录J(标准的附录)

3一般要求

3.1适用

3.1.1实践

适用本标准的实践包括:

a)源的生产和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在医学、工业、农业或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包括与涉及或或能涉及辐射或放射性物质照射的应用有关的各种活动。

b)核能的产生、包括核燃料循环中涉及或可能涉及辐射或放射性物质照射的各种活动; c)审管部门规定需加以控制的涉及天然源照射的实践。 d)审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实践。 3.1.2源

3.1.2.1适用本标准对实践的要求的源包括:

a)放射性物质和载有放射性物质或产生辐射的器件,包括含放射性物质消费品、密封源、非密封源和辐射发生器;

b)拥有放射性物质的装置、设施及产生辐射的设备,包括辐照装置、放射性矿石的开采或选冶设施、放射性物质加工设施、核设施和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 c)审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源。

3.1.2.2应将本标准的要求应用于装置或设施中的每一个辐射源;必要 时,应按审管部门的规定,将本标装的要求应用于被视为单一源的整个装置或设施。 3.1.3照射

3.1.3.1适用于本标准对实践的要求的照射,是由有关实践或实践中源引起的职业照射、医疗照射或公众照射,包括正常照射和潜在照射。

3.1.3.2通常情况下应将天然源照射视为一种持续照射,若需要应遵循本标准对干预的要求。但下列各种情况,如果未被排除或有关实践或源未被豁免,则应遵循本标准对实践的要求:

a)涉及天然源的实践所产生的流出物的排放或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所引起的公众照射; b)下列情况下天然源照射所引起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

1)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或因与其工作直接有关而受到的氡的照射,不管这种照射是高于或低于工作场所中氡持续照射情况补救行动的行动水平(见附录H(提示的附录)) 2)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受到氡的照射虽不是经常的,但所受照射的大小高于工作场所中氡持续照射情况补救行动的行动水平(见附录H(提示的附录)) 3)喷气飞机飞行过程中机组人员所受的天然源照射;

c)审管部门规定的需遵循本标准对实践的要求的其他天然源照射。 3.1.4干预

3.1.4.1适用本标准的干预情况是: a)要求采取防护行动的应急照射情况,包括:

1)已执行应急计划或应急程序的事故情况与紧急情况;

2)审管部门或干预组织确认有正当理由进行干预的其他任何应急照射情况;b)要求采取补救行动的持续照射情况,包括:

1)天然源照射,如建筑物和工作物所内氡的照射;

2)以往事件所造成的放射性残存物的照射,以及未受能知与批准制度(见4.2.1及4.2.2)控制的以往的实践和源的利用所造成的放射性残存物的照射;

3)审管部门或干预组织确认有正当理由进行干预的其他任何持续照射情况。

3.2排除

任何本质上不能通过实施本标准的要求对照射的大小或可能性进行控制的照射情况,如人体内的40K、到达地球表面的宇宙射线所引起的照射,均不适用本标准,即应被排除在本标准的适用范围之外。

3.3实施的责任方与责任

3.3.1责任方 3.3.1.1对本标准的实施承担主要责任的责任方(以下简称“主要责任方”)应是: a)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 b)用人单位。

3.3.1.2其他有关各方应对本标准的实施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其他有关各方可以包括: a)供方; b)工作人员; c)辐射防护负责人; d)执业医师; e)医技人员; f)合格专家;

g)由主要责任方委以特定责任的任何其他方。 3.3.2责任

3.3.2.1各责任方应承担本标准有关章、条所规定的一般责任和特定责任。 3.3.2.2主要责任方应承担的一般责任是:

a)确立符合本标准有关要求的防护与安全目标;b)制定并实施成文的防护安全大钢,该大钢应与其所负责实践和干预的危险的性质和程度相适应,并足以保证符合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在该大钢中,应:

1)确定实现防护与安全目标所需要的措施和资源,并保证正确地实施这些措施和提供这些资源;

2)保持对这些措施和资源的经常性审查,并定期核实防护与安全目标是否得以实现; 3)鉴别防护与安全措施和资源的任何失效或缺陷,并采取步骤加以纠正和防止其再次发生;

4)保存履行责任的有关记录。

3.4实施的监督管理

3.4.1本标准的贯彻和本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由审管部门负责;对于干预情况,干预组织应对本标准有关要求的贯彻负主要责任。

3.4.2主要责任方应接受审管部门正式授权的人员对其获准实践的防护与安全的监督,包括对其防护与安全记录的检查。

3.4.3发生违反本标准有关要求的情况时,主要责任方应: a)调查此违反行为及其原因与后果;

b)采取相应的行动加以纠正并防止类似的违返事件再次发生;

c)向审管部门报告违反标准的原因和已经采取或准备采取的纠正行动或防护行动; d)按照本标准的要求采取其他必要的行动。 3.4.4主要责任方应及时报告违反本标准的事件。如果因违反标准已经演变成或即将演变成应急照射情况,应立即报告。

3.4.5发生违反标准的事件后,如果主要责任方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国家有关法规采取纠正或改进行动,则审管部门应修改、中止或撤销原先已颁发的注册证、许可证或其他批准文件。

4对实践的主要要求

4.1基本原则

4.1.1任何实践的引入、实施、中断或停止,以及实践中任何源的开采、选冶、处理、设计、制造、建造、装

配、采购、进口、出口、销售、出卖、出借、租赁、接受、设置、定位、调试、持有、使用、操作、修理、转移、退役、解体、运输、贮存或处置,均应按照本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除非有关实践或源产生的照射是被排除的或有关实践或源是被本标准的要求所豁免的。

4.1.2对于适用于本标准的任何实践、实践中的任何源或4.1.1所规定的任何活动,本标准各项有关要求的实施应与该实践或源的特性及其所致照射的大小和可能性相适应,并应符合审管部门规定的有关要求。

4.1.3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应遵循国家有关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法规与标准的要求。

4.2管理要求

4.2.1通知

4.2.1.1拟进行某项实践或本标准4.1.1中所规定的任何活动的任何法人,均应向审管部门提交通知书,说明其目的与计划;对于含放射性物质消费品,只要求说明有关制造、装配、进口和销售等方面的计划。

4.2.1.2如果实践或活动满足下列各项条件,并经审管部门确认,则可只履行通知程序,否则,还应按4.2.2的要求履行相应的批准程序:

a)所引起的正常照射不大可能超过审管部门规定的有关限值的某一很小份额; b)所伴随的潜在照射的可能性与大小可以忽略; c)所伴随的任何其他可能的危害后果也可以忽略; 4.2.2批准:注册或许可

4.2.2.1对任何密封源、非密封源或辐射发生器负责的任何法人均应向审管部门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除非其所负责的源是被豁免的。这类批准是采用注册的方式还是许可的方式,应由审管部门根据源或利用该源的实践的性质及所致照射的大小与可能性决定。适于以注册方式批准的实践应具有如下特征: a)通过设施与设备的设计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安全; b)运行程序简单易行; c)对安全培训的要求极低; d)运行历史上几乎没有安全问题;

4.2.2.2对下列任何源负责的法人均应向审管部门提交申请以获得批准,对这类源的批准应采用许可的方式:

a)辐照装置;b)放射性矿石的开采或选冶设施; c)放射性物质加工设施; d)核设施;

e)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

f)非豁免的、审管部门尚未指明适于以注册方式批准的其他任何源。 4.2.2.3任何申请者均应:

a)向审管部门提交支持其申请所需要的有关资料;

b)在所提交的申请资料中,说明对其所负责的源所致照射的性质、大小和可能性所作的分析,并说明为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及环境所采取的或计划采取的各种措施。

c)如果照射可能大于审管部门规定的某种水平,则进行相应的安全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并作为其申请书的一部分提交给审管部门;

d)在审管部门颁发注册证或许可证之前,不进行本标准4.1.1中所规定的任何活动。 4.2.2.4医疗照射实践及其用源的申请者在申请书中还应: a)说明执业医师在辐射防护方面的资格;或

b)承诺只有具备有关法规规定的或许可证中写明的辐射防护专业资格的执业医师,才允许开具使用其源的检查申请单或治疗处方。 4.2.3获准的法人: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

4.2.3.1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应对制定和实践各项必需的技术与组织措施负责,确保其获准的源的防护与安全;它们可以委托其他方完成某些有关的活动或任务,但它们自己仍应对这些活动和任务承担主要责任。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按需要选聘合格人员,负责确保符合本标准。

4.2.3.2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如果拟对其获准的实践或源进行修改,并且拟议中的修改对防护或安全可能具有重要影响,则应将其修改计划通知审管部门;在获得审管部门认可前,不应进行这类修改。 4.2.4豁免

4.2.4.1如果源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经审管部门确认和同意,则该源或利用该源的实践可以被本标准的要求所豁免:a)符合本标准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所规定的豁免要求;

b)符合审管部门根据本标准附录A(标准的附录)规定的豁免准则所确定的豁免水平。 4.2.4.2对于尚未被证明为正当的实践不应予以豁免。 4.2.5解控

4.2.5.1已通知或已获准实践中的源(包括物质、材料和物品),如果符合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则经审管部门认可,可以不再遵循本标准的要求,即可以将其解控。

4.2.5.2除非审管部门另有规定,否则清洁解控水平的确定应考虑本标准附录A(标准的附录)所规定的豁免准则,并且所定出的清洁解控水平不应高于标准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规定的或审管部门根据该附录规定的准则所建立的豁免水平。

4.3辐射防护要求

4.3.1实践的正当性

4.3.1.1对于一项实践,只有在考虑了社会、经济和其他有关因素之后,其对受照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利益足以弥补其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时,该实践才是正当的。对于不具有正当性的实践及该实践中的源,不应予以批准。

4.3.1.2涉及医疗照射的实践的正当性判断应遵循第7章所规定的详细要求。 4.3.1.3除了被判定为正当的涉及医疗照射的实践外,在下列实践中,通过添加放射性物质或通过活化从而使有关日用商品或产品中的放射性活度增加者是不正当的: a)涉及食品、饮料、化妆品或其他任何供人食入、吸入、经皮肤摄入或皮肤敷帖的商品或产品的实践;

b)涉及辐射或放射性质在日用商品或产品(例如玩具等)中无意义的应用的实践。 4.3.2剂量限制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制

4.3.2.1应对个人受到的正常照射加以限制,以保证除本标准6.2.2规定的特殊情况外,由来自各项获准实践的综合照射所致的个人总有效剂量和有关器官或组织的总当量剂量不超过附录B(标准的附录)中规定的相应剂量限值。不应将剂量限值应用于获准实践中的医疗照射。

4.3.2.2应对个人所受到的潜在照射危险加以限制,使来自各项获准实践的所有潜在照射所致的个人危险与正常照射剂量限值所相应的健康危险处于同一数量级水平。 4.3.3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

4.3.3.1对于来自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源的照射,应使防护与安全最优化,使得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射的人数以及受照射的可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这种最优化应以该源所致个人剂量和潜在照射危险分别低于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为前提条件(治疗性医疗照射除外)。 4.3.3.2防护与安全最优化的过程,可以从直观的定性分析一直到使用辅助决策技术的定量分析,但均应以某种适当的方法将一切有关因素加以考虑,以实现下列目标: a)相对于主导情况确定出最优化的防护与安全措施,确定这些措施时应考虑可供利用的防护与安全选择以及照射的性质、大小和可能性;

b)根据最优化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准则,据以采取预防事故和减轻事故后果的措施,从而限制照射的大小及受照的可能性。 4.3.4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

4.3.4.1除了医疗照射之外,对于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的源,其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应不大于审管部门对这类源规定或认可的值,并不大于可能导致超过剂量限值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值的值;

4.3.4.2对任何可能向环境释放放射性物质的源,剂量约束还应确保对该源历年释放的累积效应加以限制,使得在考虑了所有其他有关实践和源可能造成的释放累积和照射之后,任何公众成员(包括其后代)在任何一年里所受到的有效剂量均不超过相应的剂量限值。

4.3.5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应制定供执业医师使用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这类指导水平应: a)根据第7章的祥细要求并参照附录G(提示的附录)制定; b)对于中等身材的受验者,是一种合理的剂量指征;

c)为当前良好医术(而不是最佳医术)可以实现的医疗实践提供指导; d)在可靠的临床判断表明需要时,可以灵活应用,即允许实施更高的照射; e)随着工艺与技术的改进而加以修订。

4.4营运管理要求

4.4.1安全文化素养

应培植和保持良好的安全文化素养,鼓励对防护与安全事故宜采取深思、探究和虑心学习的态度并反对固步自封,保证:

a)制定把防护与安全视为高于一切的方针和程序;

b)及时查清和纠正影响防护与安全的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应与问题的重要性相适应; c)明确规定每个有关人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对防护与安全的责任,并且每个有关人员都经过适当培训并具有相应的资格; d)明确规定进行防护与安全决策的权责关系;

e)做出组织安排并建立有效的通信渠道,保持防护与安全信息在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各级部门内部和部门间的畅通。 4.4.2质量保证

应制定和执行质量保证大纲,该大纲应:

a)为满足涉及防护与安全的各项具体要求提供充分保证; b)为审查和评价防护与安全措施的综合有效性提供质量控制机制和程序; 4.4.3人为因素

应采取措施确保符合下列要求,以尽可能减小人为错误导致事故和事件的可能性: a)所有防护与安全有关人员均经适当培训并具有相应的资格,使之能理解自己的责任,并能以正确的判断和按照规定的程序履行职责;

b)按照行之有效的人机工程学原则计设备和制定操作程序,使设备的操作或使用尽可能简单,从而使操作错误导致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小,并减少误解正常和异常工况指示信号的可能性;

c)设置适当的设备、安全系统和控制程序,并做出其他必要的规定,以: 1)尽可能减小人为错误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照射的可能性; 2)提供发现和纠正或弥补人为错误的手段; 3)便于安全系统或其他防护措施失效的进行干预。 4.4.4合格专家

4.4.4.1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根据需要选聘合格专家,为执行本标准提供咨询。 4.4.4.2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将选聘合格专家的安排通知审管部门。通知时所提供的信息应包括所聘用专家的从业或专业范围。

4.5技术要求

本条所规定的技术要求适用于所有实践和源。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应保证其实践和源的防护与安全符合本条中的有关要求。应用这些要求和严格程度应与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的实践和源所引起的照射的大小和可能性相适应。对于核设施和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除本条中规定的这些基本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所规定的更为专门的技术要求和其他要求。 4.5.1源的实物保护

应按照下列要求,使源始终处于受保护状态,防止被盗和损坏,并防止任何法人未经批准进行标准4.1.1所规定的任何活动。

a)确保源的实物保护符合注册证或许可证中规定的所有有关要求,并保证将源的失控、丢失、被盗或失踪的信息立即通知审管部门; b)不将源转让给不持有有效批准证件的接收者;

c)对可移动的源定期进行盘存,确认它们处于指定位置并有可靠的保安措施。 4.5.2纵深防御

应对源运用与其潜在照射的大小和可能性相适应的多层防护与安全措施(即纵深防御),以确保当某一层次的防御措施失效时,可由下一层次的防御措施予以弥补或纠正,达到: a)防止可能引起照射的事故;

b)减轻可能发生的任何这类事故的后果; c)在任何这类事故之后,将源恢复到安全状态。 4.5.3良好的工程实践

实践中源的选址、定位、设计、建造、安装、调试、运行、维修和退役,均应以行之有效的工程实践为基础,这种工程实践应: a)符合现行法规、标准和有关文件的规定;

b)以确保源全寿期过程中的防护与安全为目的,有可靠的管理措施和组织措施予以支持; c)在源的设计、建造及运行中留有足够的安全裕量,以确保可靠的正常运行性能;预留安全裕量时着眼于预防事故、减轻事故后果和限制照射,并考虑质量、多重性可检查性; d)考虑技术标准的发展,以及防护与安全方面的有关研究成果与经验教训。

4.6安全的确认

4.6.1安全评价

应在不同阶段(包括选址、设计、制造、建造、安装、调试、运行、维修和退役)对实践中源的防护与安全措施进行安全评价,以:

a)在分析外部事件对源的影响和源与其附属设备自身事件的基础上,鉴别出可能引起正常照射和潜在照射的各种情形;

b)预计正常照射的大小,并在可行的范围内估计潜在照射发生的可能性与大小; c)评价防护与安全措施的质量和完善程度。 4.6.2监测与验证

4.6.2.1应确定用以验证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所需要的参数,并对这些参数进行监测或测量。

4.6.2.2应为进行所需要的监测与验证提供适当的设备和程序。应对这类设备定期进行维修和检验,并定期用可溯源到国家基准的计量标准进行校准。 4.6.3记录

应保存监测与验证的记录,包括设备检验与校准记录。

5对干预的主要要求

5.1基本原则

5.1.1在干预情况下,为减少或避免照射,只要采取防护行动或补救行动是正当的,则应采取这类行动。

5.1.2任何这类防护行动或补救行动的形式、规模和持续时间均应是最优化的,使在通常的社会和经济情况下,从总体上考虑,能获得最大的净利益。 5.1.3在应急照射情况下,除非超过或可能超过旨在保护公众成员的干预水平或行动水平(见附录E(标准的附录)的E2),否则一般不需要采取防护行动。

5.1.4在持续照射情况下,除非超过有关行动水平(见附录H(提示的附录)),否则一般不需要采取补救行动。

5.1.5对于适用本标准的任何特定干预情况,本标准各项有关要求的应用与该干预情况的性质、严重程度和所涉及的范围相适应。

5.2管理要求

5.2.1应急照射情况

5.2.1.1每一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如果其所负责的源可能发生需要紧急干预的情况,则应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或程序,并经审管部门认可;应急计划应规定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的场内应急职责,并考虑与其所负责的源相适应的场外应急责任;同时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应为实施所规定的各种防护行动作好准备(详细要求见本标准第10章)。

5.2.1.2有关干预组织应根据可能出现的紧急干预情况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涉及的场外范围制定相应的总体应急计划(以下称为场外应急计划),据以协调场区内、外的应急行动和实施所需要的场外防护行动,以支持和补充根据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应急计划实施的各种防护行动。场外应急计划应由相应的干预组只负责实施。

有关干预组织还应为应付其他各种可能可求紧急干预的意外情况(如源非法入境、带源的卫星坠入境内或境外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进入境内等)做出安排。 5.2.2持续照射情况

对于超过或可能超过有关行动水平的持续照射情况,有关干预组织应按需要制定能用或场址专用补救行动计划,并经有关部门认可。采取补救行动时,负责实施的法人应确保按照经认可的补救行动计划进行。 5.2.3工作人员与公众的保护

5.2.3.1对于工作人员因实施干预而受到的职业照射,应按审管部门的要求,由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用人单位或有关干预组织承担本标准10.5所规定的各项防护责任。

5.2.3.2对于干预情况下的公众照射,应按政府根据实施有效干预所确定的各种组织安排和职能分工,由国家、地方有关干预组织以及导致干预的实践或源的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承担各项公众保护责任。 5.2.4报告要求

发生或预计可能发生需要采取防护行动的应急照射情况时,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立即报告有关干预组织和审管部门,并应随时向它们报告: a)事态的发展和预计的发展趋势; b)为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成员所采取的措施; c)已经造成的和预计可能造成的照射。

5.3辐射防护要求

5.3.1只有根据对健康保护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考虑,预计干预的利大于弊时,干预才是正当的。如果剂量水平接近或预计会接近附录E(标准的附录)的E1所给出的水平,则无论在什情况下采取防护行动或补救行动几乎总是正当的。

5.3.2在干预计划中,应规定最优化的干预水平和行动水平;这种最优化干预水平和行动水平的确定应以附录E(标准附录)的E2和附录H(提示的附录)所给出的准则为基础,并应考虑国情和当地的具体条件,如: a)通过干预可以避免的个人和集体剂量;

b)干预本身所伴有的放射和非放射健康危险,以及干预的经济、社会代价与利益。 5.3.3在对事故进行响应的过程中,应根据下列因素对干预的正当性和预定的干预水平的优化程度重新加以考虑:

a)实际情况特有的因素,如释放的性质、气候条件和其他有关非放射性因素; b)未来条件不确定时,防护行动带来净利益的可能性。

6职业照射的控制

6.1责任

6.1.1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对工作人员所受职业照射的防护负责,并遵守本标准的有关要求。

6.1.2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向所有从事涉及或可能涉及职业照射活动的工作人员承诺:

a)按照本标准附录B(标准的附录)的规定限制职业照射; b)按照本标准的有关要求使职业防护与安全最优化;

c)记录职业防护与安全措施的决定,并将此类决定通知有关各方;

d)建立实施本标准有关要求的防护与安全方针、程序和组织机构;并优先考虑控制职业照射的工程设计和技术措施;

e)提供适当而足够的防护与安全设施、设备和服务,它们的种类与完善程度应与预计的职业照射水平和可能性相适应;

f)提供相应的防护装置和监测设备,并为正确使用这些装置和设备做出安排; g)提供必要的健康监护和服务;

h)提供适当而足够的人力资源,为防护与安全培训做出安排,并根据需要安排定期再培训,以更新知识保证工作人员达到所需要的适任水平; i)按照本标准的要求保存有关的记录;

j)就如何有效地实施本标准和所采取的防护与安全措施等问题与工作人员或他们的代表进行协商和合作;

k)为促进安全文化素养的提高提供所需条件。

6.1.3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聘用新工作人员时,应从受聘人员的原聘用单位获取他们的原有职业受照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

6.1.4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要求工作人员遵守本标准,必要时应采取行政管理措施,确保工作人员了解他们负有保护自己及分阶段免受或少受辐射以及保持源的安全的义务和责任。

6.1.5工作人员的义务和责任应是: a)遵守有关防护与安全规定、规则和程序; b)正确使用监测仪表和防护设备与衣具;

c)在防护安全(包括健康监护和剂量评价等)方面与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合作,提供有关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与信息;

d)不故意进行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和他人违反本标准要求的活动;

e)学习有关防护与安全知识,接受必要的防护与安全培训和指导,使自己能按本标准的要求进行工作。

6.1.6工作人员发现违反或不利于遵守本标准的情况,应尽快向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或用人单位报告。

6.2职业照射的剂量控制

6.2.1正常照射的剂量控制

正常照射的剂量控制应符合4.3.2的规定,并应遵循4.3.3中对辐射防护最优化的有关要求。

6.2.2特殊情况的剂量控制

6.2.2.1如果某一实践是正当的,是根据良好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实施的,其辐射防护已按本标准的要求进行了优化,而其职业照射仍然超正常照射的剂量限值,但预计经过合理的努力可以使有关职业照射剂量处于正常照射剂量限值之下,则在这种情况下,审管部门可以按照附录B(标准的附录)B1.1.2的规定,例外地认可对剂量限制要求作某种临时改变。

6.2.2.2剂量限制要求的临时改变应由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应在申请文件中对需要进行这种临时改变的特殊情况进行说明,并提供证据证明: a)已尽了一切努力减少照射,并已按本标准的要求使防护与安全措施最优化; b)已与有关用人单位和工作人员进行协商,并就临时改变剂量限制要求的需要和条件取得了共识;

c)正在尽一切合理的努力改善工作条件,直到满足附录B(标准的附录)B1.1.1所规定的剂量限值要求;

d)工作人员个人受照的监测与记录足以证明已遵守了附录B(标准的附录)中的有关要求,并为受照记录在有关用人单位之间进行转交提供了方便; 6.2.2.4对剂量限制要求的任临时改变均应:

a)按照附录B(标准的附录)中给出的适用于特殊情况的剂量限制要求进行; b)限定改变的期限; c)逐年接受审查; d)不再延期;

e)仅限于规定的工作场所。 6.2.3表面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工作人员体素、内衣、工作服、以及工作场所的设备和地面等表面放射性污染的控制应遵循附录B(标准的附录)B2所规定的限制要求。

6.3从事工作的条件

6.3.1工作待遇

不得以特殊补偿、缩短工作时间或以休假、退休金或特种保险等方面的优待安排代替为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所需要采取的防护与安全措施。 6.3.2孕妇的工作条件

女性工作人员发觉自己怀孕后要及时通知用人单位,以便必要时改善其工作条件。孕妇和授乳妇女应避免受到内照射。

用人单位不得把怀孕作为拒绝女性工作人员继续工作的理由。用人单位有责任改善怀孕女性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以保证为胚胎和胎儿提供与公众成员相同的防护水平。 6.3.3未成年人的工作条件

年龄小于16周岁的人员不得接受职业照射。年龄小于18周岁的人员,除非为了进行培训并受到监督,否则不得在控制区工作;他们所受的剂量应按附录B(标准的附录)中B1.1.1.2的规定进行控制。 6.3.4工作岗位的调换

审管部门或健康监护机构认定某一工作人员由于健康原因不再适于从事涉及职业照射的工作时,用人单位应为该工作人员调换合适的工作岗位。

6.4辐射工作场所的分区

应把辐射工作场所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以便于辐射防护管理和职业照射控制。 6.4.1控制区

6.4.1.1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把需要和可能需要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的区域定为控制区,以便控制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散,并预防潜在照射或限制潜在照射的范围。

6.4.1.2确定控制区的边界时,应考虑预计的正常照射的水平、潜在照射的可能性和大小,以及所需要的防护手段与安全措施的性质和范围。

6.4.1.3对于范围比较大,的控制区,如果其中的照射或污染水平在不同的局部变化较大,需要实施不同的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则可根据需要再划分出不同的子区,以方便管理。

6.4.1.4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应:

a)采用实体边界划定控制区;采用实体边界不现实时也可以采用其他适当的手段; b)在源的运行或开启只是间歇性的或仅是把源从一处移至另一处的情况下,采用与主导情况相适应的方法划定控制区,并对照射时间加以规定;

c)在控制区的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处设立醒目的、符合附录F(标准的附录)规定的警告标志,并给出相应的辐射水平和污染水平的指示; d)制定职业防护与安全措施,包括适用于控制区的规则与程序;

e)运用行政管理程序(如进入控制区的工作许可证制度)和实体屏障(包括门锁和联锁装置)限制进出控制区;限制的严格程度应与预计的照射水平和可能性相适应; f)按需要在控制区的入口处提供防护衣具、监测设备和个人衣物贮存柜;

g)按需要在控制区的出口处提供皮肤和工作服的污染监测仪、被携出物品的污染监测设备、冲洗或淋浴设施以及被污染防护衣具的贮存柜;

h)定期审查控制区的实际状况,以确定是否有必要改变该区的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或该区的边界。 6.4.2监督区

6.4.2.1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将下述区域定为监督区:这种区域未被定为控制区,在其中通常不需要专门的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但需要经常以职业照射条件进行监督和评价。

6.4.2.2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 a)采用适当的手段划出监督区的边界;

b)在监督区入口处的适当地点设立表明监督区的标牌;

c)定期审查该区的条件,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防护措施和做出安全规定,或是否需要更改监督区的边界。

6.4.3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应按附录C(标准的附录)的规定进行。

6.5个人防护用具的配备与应用

6.5.1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为工作人员提供适用、足够和符合有关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各类防护服、防护围裙、防护手套、防护面罩及呼吸防护器具等,并应使他们了解其所使用的防护用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6.5.2应对工作人员进行正确使用呼吸防护器具的指导,并检查其配戴是否合适。 6.5.3对于需要使用特殊防护用具的工作任务,只有经担任健康监护的医师确认健康合格并经培训和授权的人员才能承担。

6.5.4个人防护用具应有适当的备份,以备在干预事件中使用。所有个人防护用具均应妥善保管,并应对其性能进行定期检验。

6.5.5对于任何给定的工作任务,如果需要使用防护用具,则应考虑由于防护用具的使用使工作不便或工作时间延长所导致的照射的增加,并应考虑使用防护用具可能伴有的非辐射危害。

6.5.6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通过利用适当的防护手段与安全措施(包括良好的工程控制装置和满意的工作条件),尽量减少正常运行期间对行政管理和个人防护用具的依赖。

6.6职业照射监测和评价

6.6.1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根据其负责的实践和源的具体情况,按照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制定适当的职业照射监测大纲,进行相应的监测与评价。应将监测与评价的结果定期向审管部门报告;发生异常情况时应随时报告。 6.6.2个人监测和评价

6.6.2.1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负责安排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监测和评价。对职业照射的评价主要应以个人监测为基础。

6.6.2.2对于任何在控制区工作的工作人员,或有时进入控制区工作并可能受到显著职业照射的工作人员,或其职业照射剂量可能大于5mSv/a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个人监测。在进行个人监测不现实或不可行的情况下,经审管部门认可后可根据工作场所监测的结果和受照地点和时间的资料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做出评价。

6.6.2.3对在监督区或只偶尔进入控制区工作的工作人员,如果预计其职业照射剂量在1mSv/a~5mSv/a范围内,则应尽可能进行个人监测。应以这类人员的职业受照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应以个人监测或工作场所监测的结果为基础。

6.6.2.4如果可能,对所有受到职业照射的人员均应进行个人监测。但对于受照剂量始终不可能大于1mSv/a的工作人员、一般可不进行个人监测。

6.6.2.5应根据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的高低与变化和潜在照射的可能性大小,确定个人监测的类型、周期和不确定度要求。

6.6.2.6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对可能受到放射性物质体内污染的工作人员(包括使用呼吸防护用具的人员)安排相应的内照射监测,以证明所实施的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并在必要时为内照射评价提供所需要的摄入量或待积当量剂量数据。 6.6.3工作场所的监测和评价

6.6.3.1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在合格专家和辐射防护负责人的配合下(必要时还应在用人单位的配合下),制定、实施和定期复审工作场所监测大纲。

6.6.3.2工作场所监测的内容和频度应根据工作场所内辐射水平及其变化和潜在照射的可能性与大小来确定,并应保证: a)能够评估所有工作场所的辐射状况; b)可以对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进行评价; c)能用于审查控制区和监督区的划分是否适当。 6.6.3.3工作场所监测大纲应规定: a)拟测量的量;

b)测量的时间、地点和频度; c)最合适的测量方法与程序;

d)参考水平和超过参考水平时应采取的行动。 6.6.3.4监测的质量保证

应将质量保证贯穿于从监测大纲制定到监测结果评价的全过程。监测大纲必须包含有质量保证要求,以确保:测量设备具备所要求的计量特性(如准确度、稳定性、量程和分辨能力等)并得以适当的维护,测量与分析程序得以正确地建立和执行,监测的结果得以正确地记录、评价和妥善保管。

6.7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的职业照射管理

6.7.1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制定和实施用以控制和管理本单位职业照射的书面规则和程序,以确保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的防护与安全水平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6.7.2应在所制定的规则和程序中包括有关调查水平与管理水平的具体数值,以及超过这些数值时应执行的程序。

6.7.3应加强防护与安全培训和安全文化素养的培植,提高工作人员和有关人员对所制定的规则、程序和防护与安全规定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应将所有培训记录妥善存档保管。

6.7.4应建立监督制度和按照审管部门的要求聘任辐射防护负责人,对所有涉及职业照射的工作进行充分监督,并采取合理步骤,保证各种规则、程序、防护与安全规定等得到遵守。

6.7.5应向所有工作人员提供: a)他们所受职业照射(包括正常照射和潜在照射)的情况及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 b)适当的防护与安全培训与指导; c)他们的行动对防护与安全的意义的信息。

6.7.6应向可能进入控制区或监督区工作的女性工作人员提供下列信息; a)孕妇受到照射对胚胎和胎儿的危险;

b)女性工作人员怀孕后尽快通知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的重要性; c)婴儿经哺乳食入放射性物质的危险。

6.7.7应向可能受到应急计划影响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信息、指导和培训。

6.8职业健康监护

6.8.1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按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安排相应的健康监护。

6.8.2健康监护应以职业医学的一般原则为基础,其目的是评价工作人员对于其预期工作的适任和持续适任的程度。

6.9职业照射的记录

6.9.1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必须为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保存职业照射记录。 6.9.2职业照射记录应包括: a)涉及职业照射的工作的一般资料;

b)达到或超过有关记录水平的剂量和摄入量等资料,以及剂量评价所依据的数据资料; c)对于调换过工作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在各单位工作的时间和所接受的剂量和摄入量等资料;

d)因应急干预或事故所受到的剂量和摄入量记录;这种记录应附有有关的调查报告,并应与正常工作期间所受以的剂量和摄入量区分开。 6.9.3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

a)按国家审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报送职业照射的监测记录和评价报告; b)准许工作人员和健康监护主管人员查阅照射记录及有关资料;

c)当工作人员调换工作单位时,向新用人单位提供工作人员的照射记录的复制件; d)当工作人员停止工作时,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按审管部门或审管部门指定部门的要求,为保存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记录做出安排;

e)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停止涉及职业照射的活动时,应按审管部门的规定,为保存工作人员的记录做出安排。 6.9.4在工作人员年满75岁之前,应为他们保存职业照射记录。在工作人员停止辐射工作后,其照射记录至少要保存30年。

第三篇: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1总则

1.1为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伴有电磁辐射的正当实践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一切单位或个人一切设施或设备但本规定的防护限值不适用于为病人安排的医疗或诊断照射

1.3本规定中防护限值的适用频率范围为100kHz~300GHz

1.4本规定中的防护限值是可以接受的防护水平的上限并包括各种可能的电磁辐射污染的总量值

1.5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应本着可合理达到尽量低P的原则努力减少其电磁辐射污染水平

1.6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部门均可以制定各自的管理限值标准各单位或部门的管理限值标准应严于本规定的限值

第四篇:辐射防护

注:标黄内容不在出题范围内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放射源从高到低分为Ⅴ、Ⅳ、Ⅲ、Ⅱ、Ⅰ五类。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电离辐射的标志如图F1所示?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当皮肤受到微量污染时,可用肥皂(或EDTA-Na2肥皂)、软毛刷、温水洗刷,到降至污染控制水平以下为止;如果皮肤严重污染,应立即用肥皂、软毛刷清洗(切勿擦破皮肤),然后根据核素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去污剂。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为了保障安全,在放射化学实验室内任何操作都必须带手套完成。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每时每刻都受到天然存在的各种电离辐射的照射,这种照射通常称为天然本底照射。天然本底照射是迄今人类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主要来源。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放射性活度的单位是贝克(Bq) ,1次衰变每秒为1Bq。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电离辐射在辐射防护领域,是指能在生物物质中产生离子对的辐射。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制定的。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放射工作单位及其放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5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在进行加速器实验时是否能吃东西和喝水。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在进行加速器实验时是否必须佩带个人剂量计或个人剂量报警仪。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加速器在加高压出束时是否能进入加速器室。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加速器是否必须安装安全联锁装置。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加速器实验室是否是放射性实验室。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是否可以在反应堆物理实验室中吃食物和喝水。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反应堆物理实验室是否为放射性实验室。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使用α、β源时要使用镊子,特别注意镊子尖端不要划伤放射源表面,以免影响活度值并且沾污实验室。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可以用手触摸放射源表面。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可以用眼睛近距离直观放射源。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可以用与本实验无关的放射源。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国家对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放射源、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我国正在执行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后。原1989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第四十四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同时废止。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辐射工作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应当提出书面的现场检查意见和整改要求,由检查人员签字或检查单位盖章后交被检查单位,并由被检查单位存档备案。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辐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于2005年12月30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实施。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不适用于非电离辐射(如微波、紫外线、可见光及红外辐射等)对人员可能造成的危害的防护。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是否是时间、距离和屏蔽。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加速器在加高压出束时是否产生x、γ射线。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镅-铍中子源是否放出中子和伽玛射线。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用铀棒做试验时,铀棒是否可以划伤、弯折和跌落。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依照本章规定取得许可证。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本条例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其中辐射安全关键岗位应当由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担任。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辐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在含放射源设备的说明书中告知用户该设备含有放射源的

(二)销售、使用放射源的单位未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1年内将其贮存的废旧放射源交回、返回或送交有关单位的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及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管理的豁免出具证明文件。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以下简称“辐射工作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安全检查用加速器、中子发生器和放射治疗用X射线、电子束加速器是Ⅱ类射线装置。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X射线行李包检查装置、牙科X射线机、X射线摄影装置和其它高于豁免水平的X射线机是Ⅲ类射线装置。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能量大于100兆电子伏的加速器是Ⅰ类射线装置。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Ⅲ类为低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一般不会造成受照人员的放射损伤。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Ⅱ类为中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受照人员产生较严重放射损伤,大剂量照射甚至导致死亡。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Ⅰ类为高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短时间受照射人员产生严重放射损伤,甚至死亡,或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根据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从高到低将射线装置分为Ⅰ类、Ⅱ类、Ⅲ类。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已正式颁发,于2003年4月1日起实施。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全部技术内容均为强制性的国家标准。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是指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者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射线装置按照使用用途分医用射线装置和非医用射线装置。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Ⅲ类为低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受照人员产生较严重放射损伤,大剂量照射甚至导致死亡。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Ⅰ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E+05贝可。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放射性实验室内可以吃东西、喝水。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实验过程暂时不使用的放射源不能随便放置,要放在老师指定的有防护的区域内。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实验完毕,要关好电源,整理好仪器设备,并且向教师交还放射源。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放射性实验室允许带与实验无关的人员进实验室。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放射性活度的单位是贝克(Bq),1次衰变每秒为1Bq。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在考虑辐射防护时,要求剂量当量越低越好,可以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同时减少随机性效应发生的机率。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只要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就可上岗工作。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不仅要靠良好的防护技术措施,而且必须通过有效的防护管理要求来实现。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不遵循安全程序表明:缺乏安全文化、监督不够、培训不够。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剂量限值包括天然本底和医疗照射。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几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对已不能满足使用或不再使用的闲置源,不得自行处理,特别是不能任意丢弃、掩埋和挪做他用,应妥善保管,及时返回厂家或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防护最优化(ALARA)意味着剂量最低化。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应急计划应定期评估和更新。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禁止无许可证或者不按照许可证规定的种类和范围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生产、销售、使用活动。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放射性操作实验室为了辐射防护和实验室安全的目的,通常制定有安全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必须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但如果一个工作人员长时间干某一种工作,并且也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操作,可以不用按操作规程操作。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剂量约束值应该高于剂量限值。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某位辐射工作人员受到相同剂量的γ射线和中子外照射,其辐射损伤效应是一样的。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离开放射性实验室前必须洗手。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使用放射源需经教师同意。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为了保障安全,在放射化学实验室内的任何操作都必须带手套完成。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剂量与点源距离的关系为()。 正确答案:D A:正比 B:反比

C:平方正比 D:平方反比

高压线辐射场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A A:雨天辐射场强高,晴天辐射场强低 B:雨天辐射场强低,晴天辐射场强高 C:没有差别 D:没有辐射

应对任何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进行控制,使之不超过下述值()。 正确答案:A B C D A: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20mSv B:任何一年的有效剂量50mSv C: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0mSv D:四肢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0mSv

以下方法不能减少电磁辐射的是()。 正确答案:A A:用布覆盖辐射源 B:对辐射源进行屏蔽

C:辐射源远离敏感物体或人 D:尽量缩短处于辐射区的时间

依据GB9175-88《环境电磁波标准》在选择测量位置时,在旷野平坦地面环境测量,选()高度,如为待建地带,则应在()测定。 正确答案:A A:一般人的高度,即1.7米左右,待建建筑物相应高度处 B:离地1米左右,待建建筑物相应高度处 C:离地2米左右,离地1米左右

D:什么位置都行,待建建筑物相应高度处

剂量是某一对象所接受或“吸收”的辐射的一种量度。根据上下文,它可以指()。 正确答案:D A:吸收剂量、器官剂量 B:当量剂量、有效剂量

C:待积当量剂量或待积有效剂量 D:A、B、C均包括

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适用范围不包括()。 正确答案:A A:为病人安排的医疗或诊断照射

B:境内产生电磁污染的一切设备或设施 C:境内产生电磁污染的一切个人 D:境内产生电磁污染的一切单位

外照射的防护方法有()。 正确答案:A B C A:缩短照射时间

B:增大与放射源的距离 C:加强屏蔽 D:稀释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中将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有害效应分为()。ICRP第60号出版物指出辐射防护的目的是()。 正确答案:A B A: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

B: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减少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C: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D:防止发生躯体效应,避免发生遗传效应

下面哪些事物不会产生电磁辐射()。 正确答案:A A:树木

B:笔记本电脑 C:高压线 D:手机

下面事物不会产生电磁辐射的是()。 正确答案:A A:树木 B:笔记本电脑 C:高压线 D:手机

实验室发生辐射事故时,应及时向()报告,由本单位主管部门将及时向环保、卫生、公安部门报告。 正确答案:C A:实验室安全负责人

B:本单位辐射安全管理部门 C:包括A、B D:上述都不对

为了达到辐射防护的目的,ICRP在26号出版物中建议的限制剂量的制度,包括()三条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B A:时间控制原则、加大距离原则、屏蔽原则

B:辐射实践的正当化、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及个人剂量当量限值 C: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场所监测、环境辐射监测

D:辐射实践的正当化、个人剂量监测、环境辐射监测

对伴有电磁辐射的设备进行操作和管理的人员,应施行电磁辐射防护训练。训练内容不包括()。 正确答案:A A:频谱仪的使用

B:常用防护措施、用具及使用方法 C:个人防护用具及使用方法

D:电磁辐射的性质及其危害性,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实践使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剂量估计值不应超过下述限值()。 正确答案:A B C D A:年有效剂量1mSv B: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mSv C: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mSv D: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mSv

1896年,法国科学家发现天然放射现象,通常人们把这一重大发现看成是核物理的开端,并以他的名字作为放射性活度单位,此科学家是()。 正确答案:B A:卢瑟福 B:贝可勒尔 C:汤姆逊 D:居里夫人 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应本着“()”的原则,努力减少其电磁污染水平。

正确答案:A A:可合理达到尽量低 B:低于标准限值 C:不致命

D:不干扰他人或设备

关于放射性活度衰减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D A:加压、加热可以改变指数衰减规律 B:加电磁场可以改变指数衰减规律 C:机械运动可以改变指数衰减规律

D:放射性衰变是由原子核内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外部条件不能改变衰减规律

辐射致癌属于()效应。 正确答案:C A:急性 B:遗传 C:随机性 D:确定性

放射化学实验室操作的Pu、Am、Np等的同位素都属于极毒放射性核素,这些核素对人体的最大威胁体现在()。 正确答案:A A:化学毒性 B:中子流 C:强β射线

D:强gamma射线

某元素的同位素是指其()。 正确答案:B A:核内的中子数和质子数相同 B: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 C:核外的电子数与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D:A、B、C都不对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第三条规定,()对全国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正确答案:A A: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国务院公安主管部门 C: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 D:各级人民政府 电离辐射对人员的照射依照射对象可区分为()。 正确答案:A B C A:公众照射 B:职业照射 C:医疗照射 D:工业照射

辐射防护体系(辐射防护基本原则)包括()。 正确答案:A C D A:个人剂量限量和剂量约束限量 B:减少工作时间和对放射源进行屏蔽 C:辐射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 D:辐射实践正当化

辐射源是指()。 正确答案:C A:放射源

B:放射性同位素

C:可以通过发射电离辐射或释放放射性物质而引起辐射照射的一切物质或实体 D:X光机

适用于个人剂量监测原则项目的是()。 正确答案:A B C D A:对于任何在控制区工作,或有时进入控制区工作且可能受到显著职业外照射的工作人员,或其职业外照射年有效剂量可能超过5mSv/a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外照射个人监测

B:对于在监督区工作或偶尔进入控制区工作、预计其职业外照射年有效剂量在1~5mSv/a范围内的工作人员,应尽可能进行外照射个人监测

C:对于职业外照射年剂量水平可能始终低于法规或标准相应规定值的工作人员,可不进行外照射个人监测

D:所有探伤工作人员,都应接受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

我国放射防护基本标准G18871-2002中,电离辐射警告标志的中文语句是()。 正确答案:B A:当心射线 B:当心电离辐射 C:小心射线

D:小心电离辐射

世界人口受到的人工辐射源的照射中,居于首位的是()。 正确答案:B A:大气层核实验 B:医疗照射 C:地下核试验 D:核能生产

放射化学实验室需要操作多种放射性物质。根据放射性核素半衰期长短不同,含有这些核素的废物一般要求分开存放。短半衰期废物在存放一定时间后,经过测量低于放射性豁免值时可以作为一般废物处理。一般而言,短半衰期废物的存放时间一般要求()。

正确答案:D A:存放至实验结束 B:存放1周左右 C:存放1-2个月 D:10个半衰期以上

放射源是指(),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是指()。 正确答案:A C A: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B:能发射射线的所有物质;

C:非密封在包壳里或者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 D:未密封的放射性物质,当简单封装后就是密封放射源。

下列属于个人剂量监测类型的是()。 正确答案:A B D A:常规监测 B:任务相关监测 C:巡测

D:特殊监测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有()。 正确答案:A B C D A:包容 B:隔离 C:净化 D:稀释

在粒子能量相同条件下,下面粒子的穿透力最弱的是()。 正确答案:C A:γ光子 B:β粒子 C:α粒子 D:中子

外照射的防护最主要是针对()。 正确答案:D A:α射线和中子 B:中子和β射线 C:β射线与γ射线 D:γ射线和中子

目前各医院中最常用于肿瘤放射治疗的电离辐射类型是()。 正确答案:C A:α射线 B:β射线

C:光子(γ射线和X射线) D:中子

在辐射防护中,有四种辐射是我们所关心的,它们是()。 正确答案:A A:α粒子、β粒子、γ(X)射线和中子 B:α粒子、β粒子、γ(X)射线和电磁波 C:电磁波、β粒子、γ(X)射线和中子 D:α粒子、电磁波、γ(X)射线和中子

实验人员都要注意防止被实验设备产生的X射线照射,下列哪些设备能够产生X射线()。

正确答案:A C A:X射线衍射仪 B:721分光光度计 C:X射线荧光分析仪 D:气相色谱仪

当量剂量的国际单位名称的符号是()。 正确答案:C A:Gy B:rad C:Sv D:rem

国家对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放射源、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具体分类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将射线装置分为(),具体分类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商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正确答案:D A:Ⅰ类、Ⅱ类、Ⅲ类,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B: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C:Ⅰ类、Ⅱ类、Ⅲ类,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D: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Ⅰ类、Ⅱ类、Ⅲ类

国家对放射源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类。 正确答案:D A:Ⅰ、Ⅱ B:Ⅰ、Ⅱ、Ⅲ C:Ⅰ、Ⅱ、Ⅲ、Ⅳ

D:Ⅰ、Ⅱ、Ⅲ、Ⅳ、Ⅴ

国家对射线装置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射线装置分为()类。 正确答案:B A:Ⅰ、Ⅱ B:Ⅰ、Ⅱ、Ⅲ C:Ⅰ、Ⅱ、Ⅲ、Ⅳ

D:Ⅰ、Ⅱ、Ⅲ、Ⅳ、Ⅴ

依据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输出功率等于和小于()的移动式无线电通讯设备,如陆上、海上移动通讯设备以及步话机等可以免于管理。 正确答案:B A:5W B:15W C:30W D:60W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已经2005年8月31日国务院第104次常务会议通过,并已公布,自_____起施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已经于2005年12月30日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已公布,自_____起实施。() 正确答案:A A:2005年12月1日,2006年3月1日 B:2005年12月1日,2006年1月1日 C:2005年12月30日,2006年3月1日 D:2005年12月30日,2006年1月1日

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或GB9175-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适用的最低频率点为()。 正确答案:A A:100KHz B:3000KHz C:10KHz D:1KHz

在频率为50MHz的工科医辐射设备附近,职业工作者可以在小于()的磁场下8小时连续工作。 正确答案:A A:1.6 A/m B:2.6 A/m C:16 A/m D:160 A/m 依据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对于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 正确答案:A A:0.1 W/kg B:0.2 W/kg C:0.5 W/kg D:1.0 W/kg

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 2000报告书,天然本底辐射所致全世界人均年有效剂量为()。 正确答案:D A:0.002 mSv B:0.005 mSv C:0.4 mSv D:2.4 mSv

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T1/2),其定义是()。 正确答案:C A: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目衰变一半时的概率

B:放射性核素衰减时间为其寿命一半时的原子核数目 C: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目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D:A、B、C都不对

有效剂量E为人体各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乘以相应的组织权重因数后的和,有效剂量的()。 正确答案:D A:单位为J,专有名为希[沃特](Sv) B:单位为J,专有名为戈[瑞](Gy) C:单位为J·kg-1,专有名为戈[瑞](Gy) D:单位为J·kg-1,专有名为希[沃特](Sv)

放射性活度常用单位有居里,1居里与贝可的换算关系为()。 正确答案:B A:1Ci =3.7×107Bq B:1Ci =3.7×1010 Bq C:1Ci =5.7×1010 Bq D:1Ci =3.7×1011Bq

一个放射源,其半衰期为10天。30天后,其活度为初始时的()。 正确答案:B A:1/4 B:1/8 C:1/16 D:1/32

人体内每天因食物摄入的放射性物质,那种最多()。 正确答案:A A:40K B:41K C:131I D:133I

目前使用的是否为10居里的镅-铍中子源。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堆物理实验室是否使用中子源。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涉及的豁免一般准则是:a)被豁免实践或源对个人造成的辐射危险足够低,以至于再对它们加以管理是不必要的;b)被豁免实践或源所引起的群体辐射危险足够低,在通常情况下再对它们进行管理控制是不值得的;c)被豁免实践和源具有固有安全性,能确保上述准则a)和b)始终得到满足。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名称中,“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并列,把过去通称的“电离辐射防护”术语扩展为“防护与安全”。这不只是名称或术语的简单变化,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强调辐射源安全的指导思想因此贯穿于整个基本标准中。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包括实践中源的安全。这里“源”指的是照射的来源,包括可以通过发射电离辐射或释放放射性物质而引起电离辐射照射的一切物质或装置,既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辐射工作单位需要同时分别向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许可证的,其许可证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辐射工作单位在申请领取许可证前,应当组织编制或者填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依照国家规定程序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持证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许可证申请程序,重新申请领取许可证:

(一)改变许可证规定的活动的种类或者范围的;

(二)新建或者改建、扩建生产、销售、使用设施或者场所的。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在反应堆物理实验室里是否用三氟化硼正比计数管和氦-3正比计数管来探测中子。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在反应堆物理实验室的实验桌旁,用三氟化硼计数管测得热中子计数率是20cps,已知该中子计数管的灵敏度是8cps/nv,请估算在实验桌旁做5小时实验,受到热中子照射的剂量是否超过年剂量的本低限值。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对反应堆物理实验室的安全保卫工作是否比对一般的放射性实验室的要求更高。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年剂量限值是20mSv。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涉及的排除是指:任何本质上不能通过实施本标准的要求对照射的大小或可能性进行控制的照射情况,如人体内的40K、到达地球表面的宇宙射线所引起的照射,均不适用本标准,即应被排除在本标准的适用范围之外。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于2003年4月1日起实施以后同时替代了卫生部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和国家环境保护局的《辐射防护规定》(GB8703—88)。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适用《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对实践中要求的源包括:a)放射性物质和载有放射性物质或产生辐射的器件,包括含放射性物质消费品、密封源、非密封源和辐射发生器;b)拥有放射性物质的装置、设施及产生辐射的设备,包括辐照装置、放射性矿石的开发、或选冶设施、放射性物质加工设施、核设施和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c)审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源。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反应堆运行人员主要会受到因中子、产生的外照射。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X射线行李包检查装置、牙科X射线机、X射线摄影装置和其它高于豁免水平的X射线机是Ⅱ类射线装置。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辐射剂量只要控制在可接受的指导水平即可,不需要考虑是否达到最优化。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开放型操作的同位素实验室进行日常地面、桌面清洁时必须采用湿式操作或湿式打扫卫生方式,禁止使用扫帚、吸尘器等会造成扬尘的设备。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也适用于非电离辐射(如微波、紫外线、可见光及红外辐射等)对人员可能造成的危害的防护。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Ⅲ类放射源。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加速器可以不安装安全联锁装置。 正确答案:B A:对 B:错

在进行加速器实验时必须佩带个人剂量计或个人剂量报警仪。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在各类放射诊疗所致医疗照射中,影响面最广和占据份额最大的是医用X射线诊断。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辐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丢失、被盗,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随机性效应指的是()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的一类效应。 正确答案:B A:严重程度 B:发生概率 C:剂量阈值 D:危险程度

下列核素(物质)是超铀元素化学实验室中经常使用的。请指出()核素(物质)会产生较强gamma射线、需要考虑专门的gamma射线屏蔽问题。

正确答案:C A:天然铀 B:低浓缩铀

C:长期存放的钍及其子体 D:Pu及其子体

对于相同厚度的下列物质,对1MeV能量的γ射线屏蔽效果好的是()。 正确答案:D A:水 B:水泥 C:铁 D:铅

实验室发生放射事故时,应及时向()报告,本单位主管部门将及时向环保、卫生、公安部门报告。 正确答案:C A:实验室安全负责人

B:本单位辐射安全管理部门 C:包括A、B D:上述都不对。

下列物质组合起来对β射线屏蔽效果最好的是()。 正确答案:D A:铅(内层)+有机玻璃(外层) B:铜(内层)+铅(外层)

C:铁(内层)+有机玻璃(外层) D:有机玻璃(内层)+铅(外层)

放射工作场所的分区包括有()。 正确答案:A B A:监督区 B:控制区 C:工作区 D:非工作区

2007年,ICRP第103号出版物《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2007建议书》把所有照射区分为()、()和()三类。 正确答案:A C D A:计划照射 B:干预照射 C:应急照射 D:既存照射

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组包括有()。 正确答案:A B C D A:极毒组 B:高毒组 C:中毒组 D:低毒组

辐射工作单位在申请领取许可证前,应当组织编制或者填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依照国家规定程序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可分为()。 正确答案:A B C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登记表 D:环境影响记录表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 正确答案:A B C A:光电效应 B:康普顿效应 C:电子对效应 D:韧致辐射效应

一般辐射源依其特性可概略分为电压源与电流源,电压源在近场为(),电流源在近场为(),但在行经一段距离后均与空气阻抗377欧姆匹配而辐射。 正确答案:A A:高阻抗,低阻抗 B:高阻抗,高阻抗 C:低阻抗,低阻抗 D:低阻抗,高阻抗

迷道是一种进出通道,它利用的原理是()。 正确答案:A A:辐射多次散射达到减弱辐射水平

B:辐射被墙体直接吸收达到减弱辐射水平

C:其迷宫式的结构来隐藏辐射源防止外部人员误入 D:A、B、C都对

形成电磁干扰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 正确答案:A A:电磁骚扰源、耦合途径、敏感设备。 B:电磁骚扰源、宇宙射线、受试设备。 C:电路板设计、屏蔽设计、滤波设计。 D:屏蔽骚扰源、滤波传输线、优化接地

根据我国有关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指定的职业照射的个人剂量监测。目前国内较多采用()剂量计。 正确答案:C A:笔形电离室 B:胶片

C:热释光(TLD) D:玻璃

通常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周期是()。 正确答案:B A:1至2个月 B:2至3个月 C:3至6个月 D:6至12个月 对于脉冲电磁波,其瞬时峰值不得超过其相应频率范围限值的()倍。 正确答案:A A:1000 B:100 C:10 D:10000

在频率为50MHz的工科医辐射设备附近,职业工作者可以在小于()的磁场下8小时连续工作。 正确答案:A A:1.6A/m B:1A/m C:100A/m D:0.1A/m

用于工作场所电磁辐射监测用的仪器设备频率响应不均匀度和精确度应不小于()。 正确答案:A A:±3dB B:±2dB C:±1dB D:±4dB

半衰期T1/2和衰变常数λ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C A:T1/2=ln3/λ B:T1/2=ln4/λ C:T1/2=ln2/λ D:T1/2=ln5/λ

实验室用放射源一般较弱,常为微居里或者毫居里量级。1微居里换算成法定单位贝可,为(): 正确答案:B A:3.7×103 Bq B:3.7×104 Bq C:3.7×106 Bq D:3.7×108 Bq

人体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有: 正确答案:D A:131I B:60Co C:137Cs D:40K

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类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其中辐射安全关键岗位应当由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担任。 正确答案:A A:对 B:错

第五篇:辐射防护

名词解释

1射线强度——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放出某种射线的数目,其单位是1/s,与活度单位相同,因此也用Bq做单位。

2内转换——原子核从高激发态到低激发态或基态的跃迁有时也可以不通过伽马跃迁的形式释放出能量,而是将能量直接交给原子核外的轨道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发射出来。

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规划建设部门工作总结下一篇: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