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经济人口发展

2022-08-11

第一篇:烟台经济人口发展

烟台市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主导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发展。2005年,烟台经济正在经历着由传统产业体系向新型产业体系转换的重要时期。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是烟台市加快区域发展、增强综合实力、迈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烟台市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烟台市统计年鉴2005 版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 第

一、待开发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区域经济处于为开发或者不发育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原始,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占有极高的比重,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规模小,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甚至自己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中。

第二、成长阶段

当区域经济跨国工业化的起点呈现出较强劲的增长势头标志着

区域经济进入了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区域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急剧变动。

第三、成熟阶段

经历长期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进入了成熟阶段,其主要特征有: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并逐步开始稳定,工业化已有较长的历史,达到较高水平,第三产业也较发达,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与信息已基本形成网络,生产部门相当齐全,协调能力较强,区内资金能力人口素质较高。

第四、衰退阶段

由于运输位置的转变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资源枯竭,资金技术的变化区域进飞机在经历成长阶段后逐渐进入衰退阶段。

三、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分析 第

一、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1.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 2004年已经达到1639亿元,比1990年增长11%,生产力大幅提高,已经进入工业化成长阶段。

2.从产业结构变动看,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中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主要是第二产业。 2004年,烟台市的三次产业构成为10.45:56.42:33.13。在三次产业的构成中,第二产业远远超过第一产业的比重,稳定在50%以上,已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

第二、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结构中传统的种植业与渔业部分一直含有绝对的比重,林业和畜牧业的比重较小,农业产业机构总体发展态势比较稳定,第一产业增加的构成中农业和渔业占有与绝对的比重。当前烟台市第一产业的主要问题是:

1、第一产业中农业比重过高,就业人数比重过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03 年第一产业人数150 万约占社会总人口的41.05%, 高于第二产业的30.5%和第三产业的28.44% ,农民收入一直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越来越缓慢。

2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种植业比重较大,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林果业和畜牧业渔业比重较小,烟台市有71% 的土地面积为山丘,非常适合发展畜牧业,但是烟台市畜牧业的总产值尚不足。

第二产业

1.工业比重过大建筑业比重小,2003 年烟台市全市的第二产业总产出为704.93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57% ,第二产业基本呈线性增长,工业几乎以相同的斜率逐年稳步增长,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处于绝对优势,建筑业的比重很小,制造业形成了四大支柱工业,

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形成了机械制造、黄金和食品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中食品加工业明显拉动烟台经济增长,形成良好的产业链。

2.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烟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台市2002 年进出口总额为44.78 亿元,约占全省的1/5。 烟台市外贸依存度为33%,高于山东省的平均6个百分点,但低于中国的60% 和青岛的92% ,主要问题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资源开放性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较多。

3.制造业现状为传统性和现代性制造业度有所发展,但是潜力性产业刚刚起步,且传统产业比重还是很大,资源集约利用度差,制造业的配套生产能力差区域合作处于初级阶段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以统的社会服务业为主,2003 年烟台市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469.20 亿元,其中批发零售餐饮业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业贡献率较大,新型的产业发展较快但仍处于初级阶段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最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也最大,但是从烟台的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服务业也上有欠缺。

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解决社会资源在三大产业之间的合理分配,已达到最优的经济效益。烟台市的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原则是减少第一产业的比重,巩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等吸纳劳动力较多的第三产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解决资源

在产业内各个行业之间的分配,烟台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总原则:第一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效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力,提高农民收入;第二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增强区域竞争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

第二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烟台经济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精准发力 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聚焦烟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使命呼唤担当,实干铸就辉煌。当前,烟台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力建设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伴随一系列生动实践和果敢探索,烟台正沿着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航道,劈风斩浪,昂首前行。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次生产力重大变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伸和拓展,是新生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交互,是市场配置的重塑重组。烟台区位条件优越、产业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良好,条件得天独厚,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中先行一步、走在前列,推动烟台经济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一要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烟台发展的根基,也是烟台今后加快发展的支柱。坚持把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以“四新”促“四化”,全力推动工业迈向中高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名城。要坚持传统产业抓技改,突出抓好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黄金、现代化工等五个过千亿元产业集群;坚持新兴产业抓壮大,加快培育发展海工装备、核电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规模总

1 量攀升和质量效益提升。

二要着力加快城市化进程。要坚持走港产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推动港产融合,大力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烟台港,加快西港区建设步伐,抓紧规划建设综合临港产业区,做到临港布产、临港聚产;要推动产城融合,靠产业发展拓展城市空间布局,靠城市发展增强产业集聚功能;要推动港城融合,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港口集疏运功能相衔接,高水平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承载力提升;要推动城市与自然融合,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更美、人民更富。

三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烟台海域面积、岛屿面积均居全省第1位,发展海洋经济优势明显。要坚持海陆统筹、海陆联动,发挥海洋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港口体系完备的综合优势,提升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突破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航运物流等产业,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全国一流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四要大力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烟台山、海、岛、河、泉一应俱全,要大力宣传推广“仙镜海岸,鲜美烟台”城市形象品牌,高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

2 展。精心打造蓬长龙、芝罘岛、烟台山、崆峒岛、东西炮台、养马岛、昆嵛山滨海一线黄金旅游带,高品质开发好岸上游、岛上游、海上游等独具烟台特色的旅游产品。坚持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魂,讲好烟台故事,传播好烟台声音,依靠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五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烟台农业产业化起步早,品牌知名度较高,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莱阳梨等农产品和张裕、鲁花、龙大、安德利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全国很有名气。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果品、水产品、畜禽、蔬菜、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力度,做好“接二连三”文章,积极培植壮大农业“新六产”,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迈进。

六要大力发展医药医疗健康产业,积极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区。烟台处在神奇的北纬37度线上,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64%,非常适宜居住养生。要充分发挥烟台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医药医疗健康产业,加快打造成千亿级新兴产业。要以获批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为契机,积极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区,让烟台的生态环境优势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

3 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

七要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渤海物流基地。要加快实现重大基础设施突破,全力推进环渤海高铁、大莱龙扩能改造、烟台港西港区、城市轨道交通、蓬莱机场二期扩建、塔山南路、塔山北路和蓬栖、文莱、龙青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全力谋划突破烟大海上通道建设,强力推动全市物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打造环渤海物流基地;还要超前谋划解决好水的制约,尽快打通芝罘区与莱山区的72条断头路,全力以赴推动棚改工作。

八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激活发展动力。烟台要加快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必须激活改革开放创新活力。要再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坚持以开放引资金、引项目,大力引进“四新”“四化”项目,世界500强项目,投资数额大、拉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项目,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统筹搞好园区规划布局,调整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打造专业化园区。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服务理念,最大限度减少权力事项、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收费标准,着力加大自我改革力度,深入推进空间布局体制改革、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产业布局改革等

4 重大改革事项。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保护知识产权,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大力引进大学大校大院大所,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搭建更多创新平台,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第三篇:浅谈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对山东的蓝色经济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烟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认真研究烟台的蓝色经济发展,是当前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笔者拟对烟台蓝色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烟台蓝色经济的发展与南方一些沿海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蓝色经济总体规模较小,集群效应不能有效发挥,能够拉动港口经济迅速发展的临港石化和造船企业数量较少、膨胀较慢,新兴海洋产业规模不大,滨海旅游业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科技含量偏低。高科技海洋产业在整个海洋产业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海洋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与海洋开发的高技术特性、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需求不相适应。三是发展投入不足。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受紧缩政策影响,涉海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港口建设相对滞后,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四是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以及海上交通事故、突发性油污染等一系列因素,海洋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一、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现已初具规模。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港口建设步伐加快,港口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目前,烟台市新建、续建港口项目18个,港口工程数量和投资额均创近年来新高。以烟台西港区、芝罘湾港区、莱州港区和龙口港区为重点的大型、深水码头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全市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150多个。疏港交通体系建设拉开框架,德龙烟铁路、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开工,烟台西港区、莱州港区疏港高速公路已开始建设。随着港口承载能力的增强和疏港交通体系的完善,有力促进了港口物流和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以烟台港集团、渤海轮渡、中韩轮渡为龙头的海洋运输企业蓬勃发展。

2、临港工业规模进一步膨胀,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全市临港工业实现营业同比增长,造船和海洋机械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海洋产业中增速最快的产业,造船(整船)、船段及海洋工程装备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莱佛士船业、大宇造船、中柏京鲁船业、渤海造船以及巨涛海洋重工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成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同时,启动了一批临港石化项目,万华老厂区搬迁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蓬莱安邦石化进入全面建设施工期,海阳核电一期工程顺利推进。

3、渔业结构不断优化,渔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烟台市大力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加快推进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远洋捕捞和人工鱼礁建设规模,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和休闲渔业基地,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逐步形成了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渔业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深入开展药物残留专项检查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五大专项行动,推行水产苗种许可制度,完善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提高了水产品质量水平。

4、滨海旅游业投入持续加大,特色旅游集群初步形成。烟台市以打造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为中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原则,不断加大滨海旅游业培植力度,先后启动实施了烟台大南山生态建设、牟平养马岛旅游综合开发、蓬莱三仙山景区等一大批旅游开发项目,在全市形成了旅游投资开发热潮。目前,全市在建旅游项目42个。随着旅游开发的持续加大,龙口南山、牟平养马岛、开发区金沙滩以及蓬莱、长岛、

海阳等八大海滨度假区特色旅游集群逐步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更加均衡,产品体系更加完整,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

5、海洋新兴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成为蓝色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市海洋风电、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猛、后劲足,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大唐莱州风电一期工程、莱州东源土山风电项目9个风电项目全部竣工投入运营,海阳市行村镇的海洋化工产业园、莱州市银海盐化工产业园现已初具规模;烟台东诚生化、布鲁拜尔生物制药、东方海洋、万利生物制药等一批海洋生物制药企业新产品开发也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进入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二、新视角下的烟台蓝色经济发展思路

推进烟台蓝色经济发展从金融危机等新视角下分析,必须站在宏观的高度上,以全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开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机遇为契机,抓住国家政策调整和拉动内需的重大历史机遇,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实现陆海联动发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投资,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临港物流业发展,突破发展临港石化、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核电等重点产业,提升优化现代海洋渔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培植发展海整理洋新兴产业,进一步膨胀海洋支柱产业规模,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发展现代临港物流业,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港口资源优势,以港口为龙头,按照“综合物流区”和“专业物流链”的模式,发展现代临港物流业。加快建设一批临港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全力做好烟台保税港区的规划和争取工作。着力打造芝罘湾港区、烟台西港区、龙口港区、莱州港区等几个现代临港物流园区。采取合并或调整航线等资源整合的方式,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2、重点发展造船、核电和石化等临港工业基地。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的原则,做好临港工业规划和发展。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业要抓住国际船舶制造业加快转移和国家出台《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机遇,加快建设开发区、蓬莱两大船舶及海洋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区,重点加快海洋工程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艇等特种船舶和高技术新型船舶的建造,同时着力发展船舶配套企业,培育船舶配套产品集群;核电产业要结合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以海阳核电的建设为契机,积极引进核电通用设备制造项目,搞好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完善核电产业一体化体系,规划建设海阳核电产业园区和莱山核电技术研发集聚区;临港石化产业重点依托现有油品及化工码头、液化仓储基地以及大型石化企业等,启动建设烟台化石化学产业园,重点抓好万华老厂搬迁和莱州至昌邑、烟台至淄博地下疏油管线的建设。

3、优化现代海洋渔业,大力发展深水养殖。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加大科研推广力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资源修复,不断提高渔业资源有效利用率、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以海参、鲍鱼、名贵鱼等名优高效品种的养殖,提高水产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实施渔业质量安全监管,加大病害生态防治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大力实施以人工增殖放流、鱼礁建设、深水网箱养殖和保护区建设为主的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工作。

4、整合陆海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科学整合陆海旅游资源,完善产业体系,推动滨海旅游业由数量型到效益型的转变。积极培育“1+3”旅游板块的亮点,整合各板块的优势资源,促进区域融合。通过重组、引进等方式培植大型旅游公司形成集“吃-住-行-游-购”为一体的旅游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城市品牌,积极推出旅游精品路线和产品,丰富海上游、滨海度假游、海岛民俗游、“渔家乐”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富有海洋特色的滨海旅游度假区,提升滨海旅游服务水平。同时,对全国最大的陆连岛——芝罘岛的规划建设加快进度。

三、加快推进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建议加大对烟台市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烟台市的港口发展对于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烟台港西港区建设处于规划扩建期,德龙烟铁路建设进展缓慢,蓝烟铁路档次低、运力不足,难以满足烟台港发展需要。建议将烟台西港区、德龙烟铁路、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重点项目纳入全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统筹研究推进,并在土地使用、海域使用金征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烟台港持续快速发展。

2、建议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议加大对海洋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整合优势科技资源,主攻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在海洋生物制药、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监测技术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成果,为促进海洋经济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3、建议深化海洋经济投融资机制改革。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建议中央财政增设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将收取的海域使用金省级留成部分全部用于海洋经济发展,真正做到取之于海、用之于海。二是制定海洋经济投资优惠政策,健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快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行政性收费减免政策、贷款利息补贴政策,鼓励涉海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上市融资,积极利用外资或开展国际合作。

4、建议继续纵深推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一是扩大水产品出口。利用烟台现有的水产品生产优势、价格优势、地缘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强水产品养殖、生产、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从源头上提高和监控出口水产品质量,化解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培育出口创汇多、产品结构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产品,推动优势产业做大、龙头企业做强、知名品牌做优,促进出口持续增长。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对海洋企业“走出去”的规划指导。加快制定优惠政策,健全服务与保障体系,努力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环境,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第四篇: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

摘要: 马寅初在经济理论上有不少建树,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有他的独到见解,有的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他为维护学术尊严,坚持真理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此外还讲述了人口和经济之同的关系及相互制约,以及对现阶段就业压力。并附上了一些解决方法,只有协调人口.经济发展,就业三者之同的关系,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马寅初 经济发展综合平衡 人口经济增长就业

1.马寅初和他的人口论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马寅初先生逝世已经32周年了。他在民主革命时期,为救国救民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维护学术尊严,坚持真理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马老先生在经济理论上有不少建树。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有他的独到见解,的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但当时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却受到了错误的批判,他被批判为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中国的马尔萨斯”、“一贯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战线上经过拨乱反正,对马老的错误批判,已作了平反,特别对马老先生的“新人口论”已逐渐为我国广大干部与群众所传诵和赞扬。。

马老关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理论中,正确地阐明了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工业是主导的思想。马老针对我国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较慢的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人口太多,本来有限的国民收入,被六亿多人口吃掉一大半,以致影响积累,影晌工业化。因此,中国人口如继续这样无限制发展下去, 就一定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他竭力主张:“要提高农民分动生产力, 一面要积累资金, 一面要控制人口, ”努力“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入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他说:“人多固是一个极大的资源, 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我的新人口论主张保留它的好处,去掉它的坏处;保存这个大资源,但去掉这个大负担,方法是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马老这些科学论断和有力措她的建议,由子左倾思潮的干扰,使这些建议没有得到重视和采纳,而且对他进行了错

误的批判,致使我国的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958年下半年以后,马老被点名批判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文字围剿和政治压力,马老却胸怀坦荡,无所畏惧。马老坚持真理的这一付铮铮铁骨和掷地有声的誓言, 将激励着我们后一代人。

2.我国人口与经济、就业的现状

人口与经济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一个生存问题。

2.1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

在社会中,消费者的数量总会超过生产者的数量。人口学将还没进入或已经退出生产领域的那部分人口称为从属年龄人口。中国人口结构现状如下。总人口:l,421,90,000,年龄结构:O—14岁:19.4%(256,600,000),15-59岁:69%(9ll,290,000)60岁或以上:11.6%(153,400,000)其中65岁或以上:8.1%(106360000)。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从属年龄人口比重大,社会负担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提高。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有:1)速度快,从成年型结构到老年型结构的转变,西方国家50~100年的时间,而中国仅用了20年时间;2)加速推进,2010年后老年人口的增加速度会越来越快。3)达到水平高,至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将比世界平均水平大6岁,

4)是绝对量大,未来半个世纪我国将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总之,寻求新的筹资渠道不断充实社保基金,还要以企业和私人养老金计划、家庭养老和老年人自养等多种养老方式作补充。

2.2我国人口与就业形势

在就业市场主要是由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校的毕业生这三类群体组成。1)下岗职工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由于劳动保障部颁发了关于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基本上使国有企业由改制和主辅分离产生的下岗职工得到有效控制。2)农民工状况将得到缓解。虽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趋缓,但农民工的供给不会出现明显的短缺.主要有:第一。各级政府加大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力度。第二,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将被城镇医疗保险覆盖,优化了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第三,健全了劳动协调机制,强化劳动合同管理,维护农民工的权益。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大幅增加,虽然每年硕士招生数量都有增加,能够使部分大学生推迟就业,但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仍然增长明显.

3和谐就业的对策建议

尽管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6‰,但人口仍要持续增长10多年,人口将要增加2亿以上,2亿多人口对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十分巨大。经济发展在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上应该有所改变,构建人口、经济、就业三方和谐的发展有这样几个方面。1)加强社会培训。使居民都能够有机会参加培训确保不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2)发展第三产业,积极疏导服务业就业领域。3)开放劳动力市场。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上途径多管齐下,可望将失业率控制在尽量低的水平。通过大幅度提高失业人员和城镇贫困人口的补助金标准,来确保现有的劳动者福利水平不致显得过低而导致因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

参考文献

[1]周梅妮.张振威.我国劳动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09

[2] 胡子诚正确评价马寅初的综合平衡理论[J] 《探索》 1987年03月

[3] 周学馨 人口发展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人口管理创新[J]-理论月刊2009(6)

[4] 付晨光 对我国人口红利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探讨[J]-甘肃农业2009(7)

第五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始终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原则,在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切实做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发展思路。绿色**的发展预期目标: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在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但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和人口结构相对失衡是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其地位和严重性不容忽视。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减缓了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速度和人均gdp水平,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2698元,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383元和1851元,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更大,尚有7.35万人未解决温饱。根据经济学家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经济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均衡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所增长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无力进行物质扩大再生产,也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口的盲目增长,威胁了人类的自身安全,出现了人口安全危机。从**市实际来看,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市人口合理容量为150-200万人,人口适宜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65人,而现在全市人口总量已达到292.6万人,超过合理容量近百万人,实际人口密度已达到124人,超过适宜人口密度一倍。据测算,到2014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300余万人,2020年后才逐年缓慢回落,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2、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作为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总体而言,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是生产力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因此,人口素质高低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人口素质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不高。根据五普资料显示,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为7.51万人,全省为8.35万人,全国8.44万人,分别少0.84和0.93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为0.17万人,全省0.41万人,全国为0.36万人,分别少0.24和0.29万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人数比例还不足全国和全省水平的一半;而文盲率,**为13.9%,全省为7.3%,全国为6.72%,分别高6.6和7.18个百分点,即高出全国、全省水平的一倍。再之,**的智力低下的痴呆傻哑人达10万多人,其比例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速度,拉大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制约**经济目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3、人口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一方面来自性别比失调的压力,据五普资料显示,**市男女。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观点,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市地处秦巴山区,人口基数大,人类生存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品种虽然繁多,但总贮量、总规模较小,人均占有量很低,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下,资源与环境的安全日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显突出。全市人口总量占全省的8.2%。而耕地面积只占到7.1%。建国以来,全市人口总量增长了近2倍,近年来仍以年均万人的速度递增,而耕地却以年均2万多亩的速度递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从解放前的3亩多减少到目前的不到1.3亩,并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和退耕还林建设的发展而继续减少,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只有劳动力投入量与资源环境拥有量达到一个合理比例,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我市目前工业化水平不高,剩余劳动力已达30万人之多。同时,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劳动力总量、迁移流动人口总量也将继续增加,并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剩余劳动力还将持续增长,人口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市人口多、资源少,面积大、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少的基本市情将长期存在,切实解决好人口与资源、人口与耕地、人口与就业这三大矛盾,必须首先解决好人口问题,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解决好人口问题,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我市81.1%的人口在农村,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是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农村人口问题。切实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对于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村社会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市农村人口总量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要重视解决好农村人口的问题。从人口分布看,2000年全市农村人口占81.1%,城镇人口占18.9%,城镇化水平不高;从经济收入看,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5元,农民人均收入低;从生育水平看,由于受农村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社会保障和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农村人口的生育率普遍高于城镇,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产业化建设,推进城镇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这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

4、解决好人口问题,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要确保这个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就必须按照“一高一低”的要求,切实做到经济发展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增长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8.78亿元,而人均只2694元,与全省人均水平相差近2000元;2001年全国人均gdp为800美元,全省为600美元,而我市只有400美元,每年净增人口就要消耗掉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22%以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控制人口的经济效益上看,计划生育的投入产出比为1∶8,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从人口发展形势看,经济增长有利于人口控制,但在经济起飞时期(人均gdp在300—700美元时),经济发展又具有鼓励和刺激生育水平升高作用,而我市正处在这一时期。同时,

七、八十年代以来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正处在兑现二胎生育政策时期,人口出生的高峰已悄然到来,人口形势依然严峻。如果人口问题解决的不好,不能保持在较低的生育水平下,经济发展就会被增长的人口所消耗掉,人均经济占有量理、自我服务。

2、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宣传教育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先导宗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力度,首先要全面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及落实“关爱女孩行动”。要认真落实中、省关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要求突出宣传以“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为主要的内容的新的婚育观念。要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把计划生育宣传作为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要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部门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全方位开展生殖健康服务,现阶段生殖健康被国家列入社会发展目标内容之一,大力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已经成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开展计划生育的老办法,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生殖健康服务,通过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一是全面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在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中,做好术前宣传咨询,术中规范操作,术后随访服务,保证手术安全;二是扎实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不断改进服务制度,强化以“三查”为重点的普及性服务工作;三是规范进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制定切实的干预措施,做好出生缺陷儿的监测工作,全面推广孕前、产前、新生儿*出生缺陷干预服务,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

3、努力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出生性别比决定了人口群体性别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深远的影响。严格偏高的出生性别比,不仅妨碍**市目前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的稳定,而且对今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从五次人口普查情况看,**男女性别比偏高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整体偏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超出了正常范围。二是长期偏高,“一普”男女性别比115.99;“二普”为113.60;“三普”为114.35;“四普”为117.80;“五普”为114.09。三是随出生孩次递升,一孩出生基本正常,二孩及以上出生性别偏高。四是存在着地区差异,宁陕、镇坪趋于正常,其它各县区偏高,主要是生育政策差异造成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是人口发展过程的“生态失衡”,是“生育选择空间狭小”和“男孩性别偏好强烈”互相冲突和挤压的结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特别是b超对鉴定性别后的人工流产起了显著作用。所以,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应当成为社会共识,成为政府行为。治理性别比,我个人认为,应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溺婴”、“弃婴”等列入《刑法》罪名,将其上升为刚性法律条文,只有司法真正介入,才能扭转现行计生法规和行政手段,在惩处利于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杜绝溺、弃婴现象上的不足。如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如何确定“非法”界线,法律上没有严格规定,实际无法操作,往往查处这类事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再如“溺婴”,目前司法解释是比照*罪,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不同,由于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影响,溺婴比照*罪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目前全国还没有这种案例报道,**更没有。况且利用行政手段处理这类案例,有举步为艰,很难落实相关责任等等。因此上述几个非法行为列入《刑法》罪名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应从人大和计生业务两个渠道积极向国家反映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上升为硬性法律规定,只有实行司法介入,人为选择性别的结果才有可能杜绝。在目前尚无刚性法律条文时,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和综合治理两条路子。因此,策,通过对计划生育户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经济、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少生快富。

——建立鼓励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实行节育补偿、家庭福利、奖励优惠等形式的利益倾斜。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费,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基地、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这方面给予优待。

——建立有利于人口与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养老、子女**、合作医疗、母婴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和节育手术安全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育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育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参与救助和志愿者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首要的制约因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作者系**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报杯获奖作文下一篇:义务教育法教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