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管理工作以人为本

2023-01-20

第一篇:公安管理工作以人为本

以服务民警为本 打造服务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

以服务民警为本打造服务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

以民警为核心开展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与以战士为核心开展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一脉相承,都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民警为核心这一传统的工作理念因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而日趋淡化,逐渐被领导讲话、纪律整顿等程式化、植入式,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所取代。导致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过分强调政治的主导作用,忽视民警的经济、文化、生活需求;只要求民警严格执法,忽视执法过程中民警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只要求民警乐于奉献,对末位淘汰、竞争上岗给民警造成的心理压力,子女入学、父母就医、长辈赡养给民警带来的生活压力视而不见。直接导致民警工作心情不畅、情绪不佳,甚至出现推诿拖延、消极怠工现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无法收到实际效果。

要有效克服上述问题,增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以民警为核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尊重民警、依靠民警、为了民警理念融入公安工作的各环节,更多考虑民警自身的实际需要,时时处处让民警感到人文关怀。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党支部是队伍建设的龙头,是决定一个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得力与否的关键。龙头出现问题,

民警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效仿,消极因素就会在单位蔓延,进而影响队伍凝聚力。以民警为核心、关心民警实际生活、想方设法为民警排忧解难,把思想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是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的反映,更是思想政治工作较高境界的体现。明确了核心就抓住工作重点,也确定了工作方法。基层党支部要紧贴民警的实际需求,以三会一课为着力点,以民主生活会为载体,进一步规范党内生活和组织生活质量。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善意批评、以诚相待、当面提意见、背后讲成绩等举措,切实消除隔阂,增进团结。确保民警由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提高党内事务的透明度和民警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切实形成一套科学、先进、操作性强的基层党组织生活机制,不断提升党员民警的整体实力和工作积极性。

二是完善思想动态分析机制。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转变民警思想、净化民警灵魂、提高民警觉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民警的思想苗头,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又要从民警的现实需求出发,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忽视思想分析,交心谈心就会流于形式,人文关怀也无从谈起。所以,各级领导要全方位关注民警的思

想动态,尤其是民警家中出现重大变故、身体患病、受到处分、竞聘落选等容易引起思想波动时期,更要及时工作,消除民警可能产生的心理负担。当前民警的许多思想认识问题,都与物质文化生活、权

益保障、个人成长进步等利益需求和价值实现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基层领导分析民警思想动态时,不能只看表面不顾里层、只看形式不触实质,要从深层次上剖析民警的思想根源。在思想疏导时,要立足实际,换位思考,尊重民警,理解民警,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解开民警的思想疙瘩。

三是注重情感沟通。情感沟通的本质就是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切实为民警解难题、办实事、去困惑,实现领导与民警在情感上的深度沟通。使民警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方法有更明确、更直观的认识。基层民警工作负荷大,心理压力大,正当的执法权益难以保障,政治待遇无从落实、实际困难难以解决。虽然政治、经济待遇并非效力无限,但爱兵如子却是古代兵法强调的人与人情感沟通的最佳黏合剂。所以,作为公安基层领导干部,要进一步丰富从优待警的内涵,拓展从优待警空间。把民警看成自己的家人和亲人,对民警工作中的成绩要及时鼓励,对出现的问题要悉心帮助整改。切实落实民警休假、体检、帮扶、补助、表彰、晋职、提升、激励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从优待警举措,积极为民警争取政治待遇和生活福利待遇,真心关心体恤民警的困难。才能让民警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增强队伍凝聚力,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团体归属感。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集中阐释了兵民在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做好兵民工作对战胜敌人的重大战略意义。当时,全国兵民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宣传鼓动下,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全民皆兵,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新的历史时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更应时刻牢记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精髓,发扬以民警为核心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扎扎实实地将尊重民警、理解民警的工作理念融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围绕了解民警、关心民警、凝聚民警、激励民警的工作思路,积极搭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平台。才能充分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让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并发挥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篇:公安部称八成火灾系人为因素造成

公安部称八成火灾系人为因素造成 http://.cn2011年07月25日17:39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25日电 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今日表示,公民消防安全意识不强,一直是消防安全工作的一个“短板”。当前,民众对消防知识知晓率不足30%。从火灾原因看,80%的火灾是人为因素造成;从重特大火灾人员伤亡看,多数是因公众缺乏消防安全常识和逃生自救能力所致。

7月25日,中宣部、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卫生部、广电总局、安全监管总局联合在京召开全国部署实施《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电视电话会议。刘金国介绍,近年来,中国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有了很大改善,但公民消防安全意识不强,一直是消防安全工作的一个“短板”。据全国国民消防安全素质调查显示,民众对消防知识知晓率不足30%。从火灾原因看,80%的火灾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从重特大火灾人员伤亡看,多数是因公众缺乏消防安全常识和逃生自救能力所致。无数起血的事故教训反复说明,消防安全关键在“防”;能不能防得住,关键在人;能不能逃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会不会逃生自救。

“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刘金国说,消防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最终取决于全民消防意识的提高。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务院消防工作报告时,特别提出要切实采取措施增强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减少火灾危害。

刘金国说,中宣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印发《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这在消防史上还是第一次。《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消防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公安机关要以《纲要》印发为新的契机,把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工作来强势推动,与“防火墙”工程和消防安全“五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开创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

近日,由中宣部、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卫生部、广电总局、安全监管总局等8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正式颁布。这是中国第一份由多个职能部门参与制定的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文件。

第三篇: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翟 不 理

南煤集团南庄公司

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安全发展,国泰民安”为主题的第5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抓安全生产管理始终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以亲情为切入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以人为本已成为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安全生产管理更应如此。

我国大量的事故调查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由“三违”引起的,这说明在我国现阶段的安全生产实践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充分认识目前部分企业干部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文化意识不高、劳动技能和安全防范能力低下的现实,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

煤矿生产,安全为天。我认为,作为煤矿企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安全管理的总方针。安全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人是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及规章制度,只有通过人的行动才能得到落实和执行。人的安全意识如何,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直接作用于安全生产工作,决定着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成败。因此,要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就必须抓好“人”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企业各级管理者,要明确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总方针的关键的环节就是要使每个

人都能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要从“人”的管理上寻找安全管理的突破口,找准安全管理的切入点,充分做好“人本安全”的文章。以人为本,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强化安全培训教育,这也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潜力最大、可塑性最强的因素。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最大隐患,只有加强对人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们的安全文化素质,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才能筑起牢固的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思想上的麻痹松懈、心理上的侥幸,才能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把安全工作摆在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大局高度。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树立安全来自教育和培训的理念,就要落实好各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方式,以贯彻煤矿“三大规程”和公司倡导的“三大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操作水平、强化其自主保安意识、全面提升全员安全素质为最终目的,建立严格的学习、考核制度,教育职工充分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发展”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所在。“环境造就人”,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对员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不仅可以感化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提高

全员安全素质,更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证。因此,企业各级管理者要从创建企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自身安全工作实际,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突出人性化、亲情化安全宣传教育,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抓安全、处处闻警钟、刻刻被提醒”的安全宣传氛围,形成独具企业特色的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模式,不断拓展群众安全文化范畴,全面提升企业安全文化水平。通过安全文化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职工的安全价值观,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达到积累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目的,为企业实现长治久安、健康发展创造有利地条件。

另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连着企业、连着社会,直接关系到职工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抓好安全生产管理要以人为本,不妨以亲情为切入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广大职工增强“安全生产你我他,幸福安康保全家”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担负着整个家庭幸福的责任,同时也担负着社会的责任。要广泛开展“一封家书一份情,封封家书系安全”的活动,句句真挚的话语呼唤着亲人的平安,用亲情和爱心感染亲人,用责任和义务提醒亲人的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必将在保障职工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以人为本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

企业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防止事故发生,就必须抓住“人”,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让员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事故的严重危害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自觉做到按章作业。这样,就能防患于未然,确保安全生产和杜绝事故的发生。关键词:以人为本;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规范化;安全文化

1 人的不安全因素简析

所谓人的原因,是指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故。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的行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以电力企业为例,具体的不安全行为有:操作错误,走错施工间隔;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的摆放不安全;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在起吊物下停留作业;必须使用防护用品时未使用;不安全着装;工作时说笑打闹等。概括地说,人的失误可分成两种类型,即随机失误和系统失误。随机失误是由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而引起的,与人的心理、生理原因有关,它往往是不可预测,也不重复出现的。系统失误是由系统设计不足,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发的,与工作条件有关,类似的条件可能引发失误再次出现或重复发生。

造成人不安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可分以下几方面:

(1)对运行中的设备和所使用的工器具不了解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等维护管理要求,野蛮操作,造成事故。

(2) 侥幸心理,思想麻痹作怪。对经常性工作习以为常,凭经验办事,不注意分析变化了的具体情况而贸然行事。明知违章,却认为是小概率事件,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3)冒险行为。明知有危险而为之,为赶时间,怕麻烦而忽略办理必要手续,减少必要的安全措施,如雷雨天恶劣天气仍然工作、无票工作等。

(4) 情绪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过度紧张。人的精神状态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常不易被他人发觉,他人难于起到监控的作用。而且有不少是在无意识的情况就发生了违章行为,连自身都无法察觉。

2 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对安全生产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控,实现生产中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保证企业生产顺利完成的一系列活动。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而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人是安全生产中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管理者实施安全调控的最重要对象。我们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提高生产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水平是确保安全的重要手段。安全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关键在人,在于人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感、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因此,安全管理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2.1 把重视人的生命视作企业安全管理的第一需要

做好企业安全管理,首先是要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当人身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劳动者的劳动条件

的改善,职业疾病的防治,生产环境的优化,生产工具设备的技术进步,确保人员安全的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都应当是安全工作部门的职责,其次对于设备和系统发生的事故要客观地对待,我们在过去一段较长时间内对电力安全的责任压得太重。电力是一个高事故风险的行业,设备的损坏往往不是一个工位的暂停工作(如机械加工业那样),而会殃及电网造成多个工位的暂停工作,甚至会影响到系统。而电力的事故又是很难避免的,我们要强调的是控制或降低事故的相对频繁度——通常用故障强度的概念来表述,对个别事故的调查分析是为了探求其内在规律。因此,我们要从大量的事故中提炼出统计规律而不过分强调个人的责任,因为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可以较好地避免因为个人违章而招致事故的可能。

2.2 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因素,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和职工的全面协调发展,首先要求企业通过规范的制度和培训制度,培养、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不论他在企业管理链条中承担什么职责,他都是一种人力资源,要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展演,我们应当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知识的获得权、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首先要将必要的管理知识,传授给每一位企业的员工,使其都有受教育、受培训的权利,企业的负责人也必须懂得对每一位员工进行文化、业务教育是企业应尽的义务,而不是对员工的恩惠,因此企业的教育培训计划应当是企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企业决策还要有足够的透明度,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加快和畅通企业的信息流,员工参与决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企业的治理法规中应当有所规定。

(2)为员工搭建充分展示其聪明智慧的舞台,提供员工为企业管理献出能力的渠道。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电力工业的工艺过程中更多地不是体力劳动了,自动装置、控制设备、计算机大量应用于各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之中,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可以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智力潜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具体的管理设计应当为发挥员工的智慧提供广阔的平台和人机对话的条件。在我国企业发展史上曾经较长时间发挥作用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都曾为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发挥过作用,在西方经典的管理理论和一些实业家们的实践中也都占有一席之地,今天我们提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就要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条件。

(3)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应成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重要的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包括团结友爱的爱心,坦诚豁达诚信,互帮互助的友情,刻苦好学的气氛在全面提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3 建立“人性化”的沟通、管理模式,潜移默化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以人为本”的切入点在“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通过感情化沟通、人性化管理、制度化激励等管理模式,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目标。

(1)感情化沟通,拉近各级人员间的距离,减少彼此间的隔阂。

感情化沟通在安全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真正的沟通,不是行政命令的沟通,而是感情化的沟通。沟通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面的,上下交融的,不仅有职工之间的沟通,也有班组长与班员的沟通,还有单位领导与职工的沟通。职工之间不沟通、不理解、不团结,甚至互相抱怨、拆台、勾心斗角,班组的工作将是一盘散沙;班组长与班员不沟通,班组长只按照自己的做法一意孤行,班组的工作将无法开展;单位领导与职工不沟通,只是领导干部说了算,在企业的目标

与管理、建设与发展的大问题上,没有充分发挥和尊重职工的智慧和情感,职工将对企业感情疏远,失去信心,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因此,只有职工之间、班组长与班员、单位领导与职工互相沟通了,职工群众才会自觉地发挥出主人翁的精神和责任感,才会将自己的汗水奉献给企业的安全生产上,将自己的智慧融入到企业的经营之道里,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企业的生产工作中,从而配合使企业做好工作。

(2)人性化管理,活跃安全管理气氛,将安全管理工作深入职工内心。正确、恰当地运用“人性化”管理时,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和成功。实行“人性化”管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具有较广泛的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理解和原则立场的同时,还具有对职工发自心底里的关爱。对影响安全生产工作的原则性问题必须态度明确,绝不含糊。要让职工在“人性化”的管理中,体会到既有制度,又有自由;既有严肃,又有活泼;既有要求,又有关爱;既有奉献,又有回报。2.4 重视、发挥团队精神在安全管理工作的作用

(1)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确立企业文化,它们的高度融合就成为企业管理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而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内部各要素整合的纲领。它们的结合是发挥团队精神的支柱和鲜明的旗帜,没有这样的支柱和旗帜,就不足以凝聚员工,就不能形成合力。

(2)企业组织扁平化。随着信息源的开发和信息源的扩充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过去那种金字塔式的决策——指挥系统,已经显现出其效率低,保守的缺陷。现在不论各级领导甚至普通的员工在信息的获得上有了很大的共同平台,谁也不比谁占先,当然,随着企业内部管理信息上网这种平等性更加明显,把企业的某些具体决策授权给事业部的已经具备条件,于是企业组织扁平化就可提上议事日程。

(3)加强班组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单独作业能力是搞好企业管理的基本功,不论是发供电企业,还是施工修造企业,大量的作业是落实到班组的,班组是企业管理的细胞,运行管理、工程管理、工艺管理是如此,安全管理也是如此。加强班组管理,关键是选好班长,班长选用要突破过去的老经验老模式,要选派有学历、懂管理又有一定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工担任。

2.5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处罚激励行为

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完善的管理制度化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同时,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中,我们还应推动和建立安全生产的激励机制,两者相辅相成,可以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健康开展和有序进行。通过认真考核和深入分析,表彰奖励那些在安全生产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制止违章行为,消除事故隐患的人和事;同时,对违章行为和事故隐患,做到有情提醒,无情纠错,严厉处罚,决不姑息。表彰奖励,对那些热爱本职工作,自觉地遵章守纪的人,产生的是吸引力和动力,是对他们的肯定和激励,也是所有职工学习的榜样;严厉处罚,对那些得过且过、投机取巧者,产生的是制约和震动,是对他们的警示和教育,同时对所有的职工也是一种警醒和鞭策。

第五篇:浅谈以人为本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摘 要]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是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革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管理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保护学生的利益,为学生服务。本文探讨了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贯彻“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以人为本 高校学生管理 自我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国内高校的教育体制日益僵化、教育管理理念渐趋落后,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发展要求。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校的普遍扩招,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亟须一系列改变。现代教育的特征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要求作学生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做好管理育人工。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经完全自主择业,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转变。一系列的转变,都需要有新的学生管理理念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尚未完全在普通高校范围内形成。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单一模式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管理工作者必须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原来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体制

其次,因特网的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学生管理提出了挑战。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网络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语言习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高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挥。

再者,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变革。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已普遍实行了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同时还要管理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校的学生。而且还要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的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

二、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作为未来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这种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一群生理成熟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的管理,同时也是对一群还未自立,仍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的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极为必要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和管理,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抓好抓实学风建设。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一系列活动,是培养活生生的、能动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学生。高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孵化器,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要实现高校培养目标,关键是要抓好学风建设,因为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高低。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素质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进取、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把就业教育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就是要是建立平等互爱的相互关系。师生关系应当是互学互敬的平等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以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和个体道德发展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在学生管理中必须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经常开展一些朗诵比赛、知识抢答赛、篮球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讨论中来,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得以充分的发展。

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就是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管理作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和心理关怀。所谓道德关怀,就是道德教育者从关怀出发,使道德教育真正达到促进道德接受者的和谐发展。它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从偏重于空洞说教向道德关怀转变,从功利驱使向培养学生自觉转变。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在校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也屡屡出现。高校管理者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压抑的情感,再经过心理专家的教育和帮助,从而可以让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在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途径。

一是要强化服务意识,转变管理者的角色认知。 要认识到学生管理不仅是对人的管理,更是对人的培养,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教育、管理、服务”三结合的原则,管理的过程就是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过程,做好每一项工作都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才发展提供服务,也是从不同角度营造和创造促进学生成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可以说,学生最需要的“服务”是为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自由创造一个激励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

二是增强管理针对性,加强对学生的情感辅导。学生管理者应善于利用科学的道理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由事入理、由浅入深地向他们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其次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思想上热情地关心学生,学习上细心地指导学生,生活上热心地照顾学生,遇到困难能耐心地帮助学生。要科学地处理好“情”与“理”的辨证关系,既不要“有情无理”也不要“以情代理”,而是要情理有机地结合,作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景交融。

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注意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降低乃至消除大学生对被管理者的逆反心理,实现他们的自我管理。学生管理宜推行在学生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管理和学生自治管理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这种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

四是要因材施教,体现人文关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情感的,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层次的。管理不应采取死板的、僵死的、统一的管理模式,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创造理性和科学约束下的自由发展空间,创造各种潜能发展的机会。在管理过程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模式。在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扬学生科学素质较高的优势,带动并向人文素质的劣势领域渗透,实现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融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安民警个人剖析材料下一篇:干部队伍作风整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