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发展的思考

2022-08-20

第一篇:安化黑茶发展的思考

安化黑茶发展的思考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安化黑茶产业转型发展的调查

省农业委员会发展计划处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湖南农业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方式究竟怎么转?转到哪里去?是否有捷径可走?有没有相对平稳且有效、快速而持久的办法?欣闻安化县荣获“2014中国茶产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称号,9月17日至18日,我们赴安化县进行了调研。

聚焦:黑茶红了安化

2015年9月17日,海拔998.17米的安化县云台山村。秋风秋雨里的云台山,犹如一幅层次分明的织锦,放眼望去:山顶,怪石如林;山腰,茶园如练;山脚,游人如织。湖南云上茶业公司董事长刘波如数家珍:公司已建成有机生态茶园1300余亩,年产量2400余担,新建厂房7800平方米,辐射带动云台山村民36户120人以上参与种茶,村民每年茶叶增收5000余元,以采茶、品茶为主的“茶旅文化一体化”绿色梦、致富梦正一步步走进现实。

2015年6月20日,意大利,米兰。安化县4家茶叶企业亮相2015年米兰世博会。

1 2009年9月,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湖南展厅2件展品引起围观,其中一件就是“安化千两茶”。

2005年,中央电视台。一篓由安化白沙溪茶厂53年前生产的50公斤“天尖”被央视鉴宝栏目专家评估出了48万元的天价,震撼了茶业界和收藏界。

……

从千仞云台山村到千年茶马古道,从首都北京到时尚之都米兰,目光为何聚焦“安化黑茶”? 这些数据也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品牌价值超过35亿元。“安化黑茶”2011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最具带动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的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上海世博会评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在联合国馆举行中国茶道、茶艺演示,获准使用联合国“UN”标识销售。把 “UN”标识在中国茶的包装上,安化创造了世界第一。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安化黑茶再次在世界舞台展现风采,作为公共品牌竞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6款黑茶产品竞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2015年5月,成功签约中国载人航天用茶基地,安化黑茶“飞”入太空。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公布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安化茶”三个茶叶公用品牌估价35.81亿元。

——实体专卖店超过3000家。2006年内销之初,“安化黑茶”在长沙高桥市场难寻踪迹,现在成功进入北、上、广、深等146

2 个大中城市,远销蒙古、日本、俄罗斯、韩国、德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广州的芳村、北京的马连道、东莞的华南茶叶市场、上海的天山茶城等专业茶叶市场都有专卖店,安化黑茶成为各类茶叶经营店必备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安化黑茶专卖实体店达3000家以上,网店达3万多家。今年4月,省政府牵头,10多家安化黑茶企业组团,参加国际食品和饮料展,循着“一带一路”亮相波兰华沙、匈牙利、捷克。

——全县茶叶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继2005年 “天尖”被专家评估出了48万元的天价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万两安化黑茶世博砖以278万元的高价拍出,再次引爆市场,黑茶销售价格几乎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安化云台山一家茶叶生产企业,2010年出产的一支千两茶出厂价1280元,2011年升至1980元,2012年达到2980元。白沙溪茶厂年产值曾经一直在2000万左右徘徊,现在1个月的产值相当过去的1年。一套千两茶制作需要的几根竹黄、几片棕叶粽叶,售价居然200多元,一套万两茶的包装高达千元。安化县南金乡的一个130人小山村,仅卖鲜叶收入7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安化茶叶税收由2007年的120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1.2亿元,全县茶叶从业人员28万人,每年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茶叶仓储、现代物流、绿色包装、茶机茶具制造、茶馆茶楼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仅安化县竹木加及纸质包装业产值就达5.2亿元。

追问:黑茶为什么这样红

在安化,穿行于崇山峻岭,徜徉在山涧溪流,探赜绵延神秘的茶马古道,遥听回荡悠远的马铃声响,廓桥不倒,蹄印犹在,

3 无情岁月洗尽了铅华,总有一些人和事不会泯灭。

安化县茶业协会副会长曾学军认为,安化黑茶载于唐、兴于宋、贡于明、盛于清,但真正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还是得益当年益阳市委做出的正确决策:要把安化黑茶打造成新型永续支柱产业。这个决策是在深入分析全国绿茶、红茶、黑茶市场和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的,回过头来看,这个定位是正确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全省茶叶产业步入低谷,安化县的国有茶厂江河日下,难以为继,工厂关了、人才跑了、茶园毁了。益阳市委、市政府和安化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了茶叶市场回暖的良机, “有形的手”和 “无形的手”一齐发力,催生了茶协、茶农、茶商、茶企等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内生动力,逐步构建了推动茶叶产业良性发展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化经营体系和规范化管理方式,政府、社会组织、农民、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黑茶成为安化县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绿色产业。

19年坚守,一张蓝图绘就“安化黑茶”样本。2006年,安化县委、县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意见》,明确了安化县茶叶产业定位,旗帜鲜明地提出“安化黑茶中国独有,中国黑茶世界独尊”,占据了黑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随即制定了《实施细则》,印发了《关于在全县统一打造“安化黑茶”品牌的通知》,编制了茶叶产业中远期发展规划。一系列文件、规划、细则,明确了安化县重点发展黑茶的产业定位,砍下制约黑茶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板斧,促进了产业转型发展。县政府明确:重点扶持黑茶。在规划引导下,全县茶叶产业迅速转产。绿茶厂,关了。红茶厂,关了。黑茶企业加快扩张,茶园面积由2006年的

4 8万亩迅速发展到2014年的25万亩,茶叶企业98家,茶叶产量量接近5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26.5%,被授予“2014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成为声名远播的“安化黑茶样本”,学习取经者纷至沓来,各大媒体接踵而至。决策就是选择,规划就是选择有所不为。在绿红黑白黄的五彩茶叶中,安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黑”。19年来,县委、县政府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发展黑茶的产业定位没有变,坚持一条路走到“黑”。

“1亩茶园补贴1000元”,综合施策拉动产业成长。“十一五”以来,安化举全县之力,致力破解交通、电力、水利等瓶颈制约,为茶产业发展夯实平台。全县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0多亿元,实施了G20

7、S30

8、S225公路扩改和二广高速建设,实现了90%以上村级公路硬化,茶园建设基地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为扶持茶叶发展,捆绑退耕清林、扶贫、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用于种苗基地的良种选育和茶园建设,鼓励发展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耕作的标准化良种茶园。县政府从2007年起对新增1亩茶园补贴1000元,改造1亩旧茶园补贴500元,近3年全县每年新增2-3万亩茶园。支持银企对接,建立完善助保贷、互惠贷等融资服务平台。2008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扶持益阳黑茶产业发展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省直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口扶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扶持重点户、专业村组的基地建设,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茶叶机械的购置;对开设安化黑茶的茶馆、茶楼、形象店的经营者给予贷款支持;鼓励茶地流转。改革原有集体茶场所有制结构,促进茶园承包经营权向大户集中,培植种茶大户。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收购、租赁、入股、扶持等方式从茶农手

5 中获得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茶地使用权、经营权和管理权。

13个标准,推着黑茶产业全程规范作业。安化黑茶从茶园到茶杯基本实现全程标准化。目前制订了13个标准,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全省地方标准发布,包括《安化黑茶通用技术要求》、《获砖茶》、《花砖茶》、《黑砖茶》、《湘尖茶》、《安化黑茶栽培技术规范》、《安化黑茶黑毛茶》、《安化黑茶加工通用技术要求》、《安化黑毛茶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成品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包装标识运输贮存技术规范》、《安化黑茶冲泡及品饮方法》。从种苗、栽培技术、基地要求、投入品管理的生产环节,到原料筛选、初加工、精加工的加工环节,到包装、贮运和饮用的全过程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规程。今年安化还组建安化黑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搭建安化黑茶质量安全保障平台;在狠抓系列标准制订和实施的基础上,着重强化绿色有机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标准黑毛茶初制加工厂建设,全程清洁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严格了产品质量,确保了产品安全,提升了安化黑茶整体竞争实力。

2个区域公共品牌、12个著名商标,抓牢您的眼、捕获您的胃。安化县茶叶协会先后注册成功“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两个区域化共品牌,培育了4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2011年 “安化黑茶” 被评为最具带动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以黑茶文化和黑茶保健为概念,在实体和虚拟两个空间全方位扩大宣传影响,塑造安化黑茶品牌。协调企业、协会参与,举办国际茶文化节,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展会、年会,跨行业、跨领域做宣传;每年投巨资在首都机场、京珠高速、长益高速、

6 边疆地区设立“安化黑茶”大型户外广告牌;在上海、济南等重点城市,聘请专家对黑茶“降压、降脂、降糖、降尿酸”等特殊功效现身说法;特别是近年来,安化黑茶品牌推广卓有成效,在上海世博会入选“十大名茶”、广州亚运会成为特许礼品茶、祥和中国节作为申遗惟一纪念茶;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纷纷将视角投诸安化黑茶。以怡清源为代表的龙头茶企在安化黑茶品牌推广上也不遗余力,在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栏目和央视五套体育频道体育新闻栏目进行全年品牌宣传。怡清源还与张纪中战略合作拍摄安化黑茶电视剧《菊花醉》,助推黑茶品牌传播全国。铺天盖地的宣传,让黑茶牢牢抓住您的眼球。“今天您喝黑茶了吗”成为安化的日常用语,高血压喝黑茶、高血脂喝黑茶、肠胃差喝黑茶,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话语。茶不醉人人自醉,这就是安化黑茶!这就是舆论的魔力!

105家制茶企业,重现茶马古道的繁华。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安化茶马古道有5里一茶行之说,全县有茶行、茶号300多家,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盛景。2014年,安化县内登记注册的黑茶生产企业达105家,其中规模企业23家, “安化黑茶”品牌授权使用企业70家,黑茶产量达4.95万吨,产业综合产值78亿元,产业税收过亿元,成为全省首个茶产业税收“亿元县”。 白沙溪茶厂、安化茶厂、久扬茶业等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怡清源茶业、可耐尔、华莱生物等知名企业相继进驻。 企业与基地、茶农、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共生合作模式,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带动了产业快速发展。可耐尔公司采取“公司+村级组织+茶农”的模式合作开发茶叶基地建设,与11个村签

7 订《茶叶基地建设合同》,由各村分别茶农签订承包合同,公司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对验收合格的实际面积,补偿给茶农300元/亩。云上茶业公司流转的茶园3200多亩,以务工方式聘用当地茶农培管,现建成高标准生态观光茶园1500多亩,将茶博物馆、茶艺展示馆、茶产品展示馆和制茶体验馆与活动广场融合一起,建设多功能茶文化体验中心,形成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直销、电子商务等营销模式的创新,营销量呈几何倍数增长,逐步发展成为黑茶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上交税收近4千万元。

科技与监管多方发力,共同打造资江两岸“百里画廊”。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技术、产品的多层次支撑。茶业协会整合县技术学校、工业职中、农广校、扶贫办、人社局培训中心等资源,成立安化黑茶学校,开展茶产业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专业人才。从2010年-2014年,全县举办茶产业专业培训班80期以上,培训2600多名茶艺师。同时加强了评茶员、制茶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全县有中高级制茶师、农艺师、评茶员上百人,以及大量从事茶叶加工的熟练技术工人、管理和营销人才。以县乡农技站为依托,指导基地建设和茶叶生产;推广和普及黑毛茶加工技术,提高现有制作“安化千两茶”、“三砖茶”、“三尖茶”的制作水平。着眼制茶工艺和制茶机械的换代升级,开展制茶机械研制、发酵工艺改进和制茶工艺技术规程的修订等技术攻关。今年上半年,由企业联盟,科研院所技术支撑,组建湖南黑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攻关,创新产品和工艺。在产业发展中,政府当好引路人、守夜人是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县政府将茶叶

8 基地建设工作列入对各乡镇的绩效考核内容,引导和支持辖区内企业办基地和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要求新建茶园基地实现规范化、良种化,提倡企业办基地、基地联茶农,培植一批茶叶种植大户,建设一批大型基地。县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局、茶业办、茶业协会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执法队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坚决打击无证照生产、制假售假、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等违法行为,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优化发展环境。行业严格自律,切实强化行业自律,发布《关于规范全县茶叶生产经营市场秩序的通告》,落实《安化县茶叶生产经营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县茶叶协会根据县政府授权,严格实施“安化黑茶”证明商标授权使用制度,每两年对已授权使用的企业进行目标考核,加强授权企业的生产、加工及商标使用的管理。如果说规范监管是黑茶产业的保健良方,那么茶旅融合无疑是黑茶产业养身之道。安化以茶为主题,以旅游为内容,以文化为内涵,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民俗、茶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品牌,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一体化发展。茶马古道高城风景区申报国家4A级景区,打造资江两岸“百里画廊”,规划建设柘溪库区“百里茶湖”、茶马古道“百里茶带”等生态观光茶园,启动风雨廊桥、古茶亭、古茶碑的保护和修缮,建设黑茶产业园、现代物流区,黑茶大市场、黑茶一条街,茶旅一体化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既整合了资源,又提升了茶产业的附加值。

警醒:越是红的时候越要警惕黑

红了。当心被黑!蹄疾而步稳检验着能力,勇毅而笃行考验

9 着智慧。快速发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也可能掩盖很多问题,但必须保持警醒,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永立潮头。

更加重视质量安全风险管控。随着安化黑茶的“走红”,社会资金大量涌入,许多企业仓促投产,发展不平衡,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风险大。特别是安化黑茶原料需要一定的成熟度,茶树叶片成熟度越高,氟、稀土的含量就越高。虽然安化黑茶标准化体系已经建立,但执行力度还不够,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状况还不尽人意。有的黑作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安化黑茶因养生保健而闻名,更应严控质量安全,切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更加重视公共品牌管理。安化黑茶是公共品牌,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企业利用安化黑茶的品牌价值打开市场后,过多注重企业品牌的开发,却忽略对公共品牌的保护和创新,企业靠山吃山而不护山,靠水吃水而不治水。目前,安化的黑茶品牌中,仅“白沙溪”、“中茶”、“怡情源”等为数不多的品牌被大众消费者认知,大量的小品牌淹没在行业内耗之中。 “安化黑茶”的品牌优势没有充分整合与发挥。长期以往,最终将出现“坏茶驱逐好茶”的逆向淘汰。如果消费者对安化黑茶失去信任,品牌价值贬值,受影响的将是整个产业和所有企业。

更加重视集约集群发展。着力解决企业各立山头的问题,企业只是由于市场的吸引聚集黑茶产业,彼此缺少契约联合,没有形成成熟的企业集群。如企业都致力于建设自己的营销网络,渠道重复建设,占用企业资金,而且可能加重消费者负担,推高产品均价,削弱安化黑茶产品在同品类茶叶中的竞争优势。着力

10 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绝大部分安化黑茶企业产品都是“三砖三尖一花卷”,少特色、少个性,同时产品口感不稳定,即使是同一个厂的同一款茶,口感都难以保证稳定。如果同一款茶口感的多变,就意味着回头客不多,消费者的忠诚度没有保证。着力解决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安化是著名的“黑茶之乡”, “万亩茶园”、百里茶廊,茶叶种植仍然相对分散,规模化不够,制约茶产业、茶文化和茶旅游的开发。

展望:愿安化黑茶长红常红

安化县委、县政府对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充满信心,有清晰的基地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在“千亿湘茶”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实现年产值30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带动区域内40万人就业的目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以规划为引领,完善配套措施,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长长红、常常红。

提升黑茶战略地位。整合全省黑茶产业,将“安化黑茶”的县级区域品牌,提升为全省黑茶产业的统一品牌,特别是雪峰山脉和湘北部分地区的7个县市,是湖南黑茶产业中心,要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在抓好内销、边销的同时,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以战略的眼光、开放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安化黑茶国际化进程。

强化标准化管理。建立生产标准化、加工标准化、茶叶品鉴标准化,品牌管理标准化的完整标准体系,建立“安化黑茶”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跟踪和质量追溯。严格标准化生产加工,规范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公共品牌保护,

11 严格规范“安化黑茶”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识的使用。

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致力创新产品,坚持消费导向,开发出符合更多消费者口味和特定功能的安化黑茶饮料、食品、药品、保健品等,使黑茶 “物尽其用”,拓展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加快营销创新,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的“6+1”产业链中创新组织模式、营销模式和流通业态。挖掘产业内涵,在科技服务、文化传播、技术研发、三次产业融合等领域,将信息时代的思维和技术融入历史悠久的茶产业、茶文化中,用创新的思维引领产业的发展。

建立危机管控机制。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一个角落的新闻都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一起偶然事件就能摧毁一个产业。安化2013年成功应对媒体报道茶叶及茶叶制品被检出稀土超标的事件,要深入汲取经验和教训,建立科学有效、反应敏捷的风险防范机制。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物,但昨天的雨雪依然泥泞今天的道路。湖南是茶叶生产大省,有22个县列入全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茶叶优势县,目前全国茶叶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的严峻挑战,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或许安化的昨天能够启迪您的今天和明天。

赴安化县调研组 张凯锋、曾球、尹剑德、李锋

第二篇:安化黑茶的起源、发展与种类

安化黑茶产于雪峰山余脉的安化县境内,安化黑茶起源于汉代湖南省安化县渠江镇的渠江“皇家湘淳薄片”简称“皇家薄片”,唐代时皇帝赐名渠江薄片,宋代以后发展称“渠江茶”,明代有“安化黑茶”之名。安化黑茶发展到现代有薄片、三砖、三尖、一花卷。

一、安化黑茶的起源

安化黑茶源于西汉道家张良造的“药茶”——张良薄片,汉代称之为:渠江皇家湘淳薄片简称“皇家薄片”。黑茶的起源与道家启蒙以及与道家制造“药茶”划“符水”给乡民治病分不开的,而划“符水”治病,有驱除心理障碍之嫌。黑茶的起源问题,实际上是说茶与道即安化黑茶与道家的关系,说黑茶的起源无形之中就扯到了中国几千年的“茶道”文化。

相传汉代名臣张良好茶,谢官后,先云游天下,后带领众徒弟在位于雪峰山余脉的安化渠江神吉山张家冲隐居修道,因留恋这里的奇山异水,便定居于神仙屋场,并兴修庙宇、道家学堂各一座(现尚在渠江镇纸槽村神吉组留有神仙屋场、道家学堂及庙宇遗址)。

张良看到山下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便用渠江神吉山的茶叶提炼成多种形状的茶片——后称薄片救治乡民。渠江茶由此名声大振,更因薄片方便携带和长时间收藏,百姓皆做此

1 茶,常饮终生无疾。因薄片收藏越久,香醇越浓,百姓称之为“香醇薄片”或“湘淳薄片”。

汉代末期,渠江黑茶薄片已经成为朝廷贡茶,而誉为渠江“皇家湘淳薄片”简称“皇家薄片”。皇家薄片呈形状不一的扁平薄片状。有现代诗赞:《皇家古茗》(神吉山中藏古茗,宗祖薄片救乡民。皇家历代品湘淳,千年渠江流遗韵。)是对安化渠江皇家薄片黑茶起源的生动写照。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箱竹篾包装的黑米状的小颗粒,现代渠江茶与古汉墓出土的“一笥茶”的竹篾,如出一辙。古文学家翻译墓葬中刻有“一笥”的竹简,意为“一箱茶”。这一箱西汉时期的神秘茶叶出处——安化渠江镇。后经渠江皇家薄片茶业专家将其定名为“渠江皇家薄片”。湖南省益阳市茶叶

2 局局长、高级农艺师易梁生认为,他有三大依据,认为马王堆出土茶叶来自安化皇家黑茶薄片。后经各界考察团考证:渠江皇家薄片是安化黑茶起源,并多方证实了此观点。

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等地饮渠江“皇家湘淳薄片”茶颇广。

二、安化黑茶的发展

唐代时,经济发展迅速,茶文化也得到了大的发展。唐皇给渠江“皇家薄片”赐名“渠江薄片”。此时,渠江皇家薄片进入兴盛时期。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记载:“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

唐代后至宋代,特别是宋朝历代皇帝,重文轻武,文人墨客皆好茶,渠江皇家薄片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文中有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据宋代吴淑的《茶赋》所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

元代后,少数民族和汉族大融合。渠江薄片在元朝因蒙古族的统治而失传。

历史上有三次因战乱引发的移民运动如:宋末

3 元初“洪武大移民”和明、清朝的“江西填湖广大移民”,以及“两湖填四川的大移民”。旧志载有:“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破谭,浏遭歼屠殆尽”之载。传此劫难中旧潭州百姓死伤殆尽,当地仅有极少土著乡民靠险隘山寨得以生存。元、明、清三个朝代,引发了大规模移民运动,各地移民来 “实其地”,插草为标,渠江薄片由此历史性阶段失传。在“两湖填四川的大移民”中,渠江皇家薄片黑茶工艺传入了四川等地,元代以后,四川等地的黑茶兴起,后发展成为四川边茶。

渠江皇家薄片而有:“源于秦汉、兴于唐、盛于宋、殆于元、复兴于明”之说法。

三、安化黑茶的复兴

“渠江皇家薄片”之名在明代后被称为“渠江茶”,而被名称“渠江茶”所替代。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私茶。”明代渠江茶重新被茶商和官府认可,被确认为“官茶”。“渠江茶”量小,逐渐将征茶范围扩展到资江流域各处,整个安化茶、安化黑茶兴起。天尖、贡尖、生尖,因朝廷和市场需求先后出现,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接着砖茶随之出现。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

4 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

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

四、安化黑茶的种类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笥茶”与“渠江茶”盛茶的竹篾篓如出一辙,茶叶专家结合出土“竹简和木简”的记载,认定这“一

5 笥茶”为安化渠江黑茶薄片。安化黑茶从汉代渠江皇家薄片传承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安化黑茶从汉代“皇家薄片”发展到唐代“渠江薄片”,明代后又发展为“渠江茶”、“安化黑茶”。安化黑茶的种类现在概括起来有四类:薄片、三尖、三砖、一花卷。

安化黑茶的起源、发展和复兴,实际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复兴的缩影。安化黑茶发展在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的今天,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安化黑茶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

第三篇:黑茶的简介及安化黑茶的介绍

【简介】

最早的黑茶是由湖南安化生产的,由绿毛茶经蒸压而成的边销茶。由于四川的茶叶要运输到西北地区,当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减少体积,蒸压成团块。在加工成团块的工程中,要经过二十多天的湿坯堆积,所以毛茶的色泽逐渐由绿变黑。成品团块茶叶的色泽为黑褐色,并形成了茶品的独特风味,这就是黑茶的由来。黑茶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它的出现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黑茶的原料比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要堆积发酵较长时间,所以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因此被人们称为“黑茶”。黑茶按照产区的不同和工艺上的差别,可以分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对于喝惯了清淡绿茶的人来说,初尝黑茶往往难以入口,但是只要坚持长时间的饮用,人们就会喜欢上它独特的浓醇风味。黑茶流行于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同时也受到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喜爱,现在黑茶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主要产于湖南的安化县、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主要品种有湖南安化安化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散茶,云南普洱茶等。其中四川边茶历史最久。

【安化黑茶介绍】

湖南安化黑茶:主要集中在安化生产,最好的黑茶原料数高马二溪产茶叶, 此外,益阳、桃江、宁乡、汉寿、沅江等县也生产一定数量。湖南黑茶是采割下来的鲜叶经过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五道工序制作而成。湖南黑茶条索卷折成泥鳅状,色泽油黑,汤色橙黄,叶底黄褐,香味醇厚,具有松烟香。黑毛茶经蒸压装篓后称天尖,蒸压成砖形的是黑砖、花砖或茯砖等。湖南安化黑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第四篇:安化黑茶的历史记录

安化黑茶究竟源于何时?具体岁月已难于考证,但有历史足迹、年代记录。专家考证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文字记载首见于盛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民国。

1、追溯到秦汊时期。

专家论证:公元1972~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墓(公元前23年)出土的陪葬品中,有用竹篾箱包装的茶叶,为目前发现最早的安化黑茶,则安化黑茶历史追溯到汉代,有二千余年了。安化黑茶所用的竹篾箱包装,源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竹篾箱包装,也是安化黑茶包装的历史原型。

2、文字记载首见于盛唐。

杨烨(唐·宣宗10年,公元856年)写的宫廷用食品《膳夫经手录》一书里记载:“渠江薄片,有油苦梗。”

毛文锡(五代,公元936年)《茶谱》云:“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采摘不过十

六、七斤”,“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

3、公元1524年以前开始制造。

《甘肃通志·茶法》载:“安化黑茶,嘉靖三年(1524年)以前开始制造。” 1524年以前开始制造,是何年代?根据北宋时期(1044年前后)战事频繁,战马紧缺,安化有茶商军收茶、护送茶北上,“以茶易马”,以及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山西太原王姓族人辗转落地安化,以茶为业等历史的研究、考证,至迟可推测到11至13世纪中后期(即宋元时期)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渥堆(发酵)工艺,于是就有了安化黑茶问世。

第五篇:安化黑茶的功效与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数据反映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 类健康第一杀手。调查发现我国各大城市家庭成员有便秘的家庭多达6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表明肥胖人群不断增加。

●可以想象,有多少人需要调理肠胃,有多少人需要降“三高”,有多少人需要减肥„„“神奇”的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千百年来是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安化黑茶治便秘、调理肠胃简直是“特效”,简直是“立竿见影”,几天就可能解除长期的困扰;

●安化黑茶降“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效果显著,被称为“人体血管的清道夫”; ●安化黑茶抑制人体脂肪堆积,将体质向最佳状态调节,减肥效果明显,尤其适合小腹赘肉较多的人;

●安化黑茶还具有排毒养颜、改善睡眠、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癌、补充膳食营养等多种功效,黑茶非“茶”。

●“所有的茶”都只不过对健康有些辅助作用,药理和“治疗”功效不可能很明显。但是安化黑茶例外。

●“所有的茶”都有刺激性,影响睡眠,不宜在睡前喝。但是安化黑茶例外。 ●“所有的茶”都不能喝隔夜茶。但是安化黑茶例外。

●如果您了解“所有的茶”,但是还不了解安化黑茶,那就了解它吧,因为它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茶”。

中国自古就有“以茶治病”的历史。现代医学认为:茶中的多酚类、茶多糖类、茶皂素类、氨基酸生物碱类和无机元素都对人体具有保健功效。茶是一种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抗氧化衰老、抗癌变、降血脂、调节新陈代谢的特殊饮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安监局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安环部月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