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简介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安化黑茶简介范文

安化黑茶简介

安化古称梅山,地处湘中偏地,资水中游。境内群山起优,水秀山青,生态优美。 安化自古以产茶名世。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安化建县时,“惟茶甲诸州县”元、明以后,安化“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

明嘉庆三年(1524年)以前,安化茶农发明了黑茶加工技术,黑茶产销崛起。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朝廷将安化黑茶正式定为运销西北的“官茶”。此后数百年,安化黑茶被西北各兄弟民族视为“生命之茶”,国际称之“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安化在中国黑茶史上创造了无数奇迹:清代乾隆年间晋商在安化本地开发出芽尖、白毛尖、天尖、贡尖、生尖等黑茶新品;清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商首创圆柱形的紧压茶——“百两茶”;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晋商“三和公”茶行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创制“安化千两茶”,其加工工艺已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939年,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先生在安化试制黑砖茶获得成功,并创办湖南省茶业管理处砖茶厂(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前身),此后在安化诞生了中国第一片黑砖茶(1940年)、湖南省第一片茯砖茶(1953年)、中国第一片花砖茶(1958年)。

安化黑茶产品系列丰富:有安化千两茶、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天尖茶、贡尖茶、生尖茶等产品。

安化黑茶的品质特征是:外形色泽黑润或黑褐,汤色橙黄或橙红明亮,香气纯正或带独特松烟香;滋味醇厚或醇和,极耐冲泡。

放置在通风、干燥、阴凉、无异味的地方贮存的安化黑茶,在一定期限内,其品质将进一步升华,有越陈品质越好的特点。陈年的安化黑茶,汤色更红亮,滋味更甘醇,隽永的陈香令人陶醉。

安化黑茶具有消食解腻、降脂减肥、清热解毒、利尿解乏、消滞去寒辟,改善便秘,增进食欲等保健功能,对缓解腹胀,止泻和胃有明显效果。

是现代人崇尚的健康之饮,文明之饮,智慧之饮。

Brief Introduction of Anhua Black Tea

Anhua , known as Meishan in old days, is located in the remote area of central Hunan Province 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Zishui River. With stretching and verdant hills as well as elegant waters, it has beautiful scenery. Anhua has been famous for its tea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In the fifth year of Xining in North Song Dynasty(1072AD), when Anhua County was established, “only tea was popular among many states and counties”. After Ming and Qing Dynasty, most natives of Anhua “took producing and selling tea as a profession, as tea was the most noted native product here.”

Before the third year of Jiaqing in Ming Dynasty(1524), tea farmers in Anhua invented the black tea processing technology, which led to the rise of producing and selling tea. In the twenty-third year of Wanli in Ming Dynasty , Anhua Black Tea was formally designated as the “Official Tea”, which could be sold to the northwest of China. In the following hundreds of years, it was considered as “tea of life” by northwestern ethnic minorities and “mysterious tea on Silk Road” by the world.

Anhua has created numerous miracles in the history of black tea: During Qianlong years in Qing Dynasty, Shanxi businessmen developed many new kinds of tea such as yajian tea, baimaojian tea, tianjian tea, gongjian tea and shengjian tea. Before the first year of Daoguang in Qing Dynasty, Shaanxi businessmen invented the cylindrical pressed tea—bailiang tea. On the basis of it, sanhegong Teahouse run by Shanxi businessmen createdAnhua qianliang tea, whose processing techniques have becom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1939, Mr Peng Xianze, father of black tea theory, succeeded in producing black brick tea in Anhua and founded Brick Tea Factory of Hunan Province Tea Administration(former baishaxi Tea Factory of Hunan Province). After that, the first black brick tea(in 1940), the first Fuzhuan brick tea(in 1953) and the first Huazhuan brick tea (in 1958)were born here.

Anhua black tea has products in many series, including Anhua qianliang tea, black brick tea, Huazhuan brick tea, fuzhuan brick tea, tianjian tea, gongjian tea, shengjian tea and etc.

The features of Anhua black tea are: black or dark brown appearance, orange yellow or orange red tea soup, pure fragrance or unique incense , mellow or mild taste and long-lasting brewing strength. Deposited in a ventilated, dry and cool place free of peculiar smell 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e quality of Anhua black tea can be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the more aged ,the better. Crusted black tea has redder soup, sweeter taste andintoxicating fragrance.

Anhua black tea has many health care functions, namely promoting digestion, keeping fat off, reducing blood pressure, losing weight, clearing heat, expelling the poison, eliminating dampness, relaxing the bowels, improving one’s appetite and etc. It also have obvious effect on relieving 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diarrhea as well as nourishing one’s stomach.

Anhua black tea is a health drink of civilization and wisdom advocated by modern people.

第二篇:安化黑茶产业的正道是:发展并打造正宗“安化黑茶”品牌

安化黑茶产业的正道是:发展并打造正宗“安化黑茶”品牌

2010-08-20 10:02:51 来源: 作者: 【大 中 小】 浏览:21次 评论:0条 “安化黑茶”历史久远,辉煌过成百上千年,曾几度沉浮,几经沧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对健康文化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安化黑茶”在新的世纪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一、“安化黑茶”的价值和魅力

正宗“安化黑茶”是采用安化内山区大叶群体品种鲜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整形等独特工艺加工制成的黑毛茶及其系列产品。其干茶色泽乌黑油润,汤色橙黄,香气纯正,滋味醇和,降脂效果十分明显。 1.特定区域的大叶茶原料,决定了安化黑茶的特定品质。 安化是大山区,位于湘中偏北,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雨量1668毫米,无霜期274-287天,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资水两岸的山体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分化而成的土壤,土质肥沃,且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环境,在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这种环境下所产生的有独特优良品质的安化大叶茶群体品种。“云台大叶茶”就是于1965年公布的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

据彭先泽1940年《安化黑茶》记载:安化境内所生产的本地茶,古时称“道地茶”;用“道地茶”加工制作的黑茶,才是正宗的安化黑茶。安化之外所产的茶叫“外路茶”。 安化境内所产的“道地茶”尤以“六洞”、“高马二溪”云台山、芙蓉山等区域所产的茶更佳,其地处资江沿岸,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常年云雾缭绕。该区域所产的茶叶其叶片嫩者薄,老者厚,干茶色泽黑润,水色枣红,冲泡

四、五次,犹不减色,本年采制者,汤略苦涩,贮囤一年以上者,味甘而水清。

安化是一块出产“安化黑茶”的宝地,正象只有在贵州茅台镇用茅台镇原料和水生产的茅台酒一样,“安化黑茶”只有用安化境内所产的原料加工制作,才有独特的品质和特殊的风味,安化黑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在全国以县命名的茶仅“普洱茶”、“祁门茶”、“安化茶”三种。在我国的大学茶叶教科书中,安化茶是作为一个专门茶类介绍的。由于安化茶叶原料有独特品质和特殊风格,按照绿茶加工程序去加工,就可以精制成“安化松针”、安化银(金)币、安化银毫、云台春芽等名绿茶,其中“安化松针”是全国名绿茶之一;按照红茶加工程序去加工安化红茶,以其优良品质运销俄、英、法等西方国家,1915年,安化红茶在巴拉马国际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酒同获金奖;按照黑茶加工程序加成安化黑茶,以其独特品质和特殊风味,明清至民国,在西北市场有几百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清500多年,安化成为了中国黑茶中心。其间,中国五个黑茶产地省,平均产量比例是:湖南(黑茶)占40%,四川(乌茶)20%,广西(六堡茶)15%,云南(普洱茶)15%,湖北(老青茶)10%。安化在清朝时,最盛年产黑茶达14-15万担,红茶70万箱,湖南省的茶80%产在安化。

2、“安化黑茶”数百年成熟的传统独特工艺更新显其品质价值。

“安化黑茶”之所以独特,除了有优质的茶叶原料外,另一个原因是其加工工艺独特,如渥堆发酵、七星灶松香熏制毛茶等方法。安化人民利用这些传统成熟的独特工艺,加工制作出了世界茶王千两茶,中国第一块安化黑砖茶,中国第一块安化花砖茶,湖南第一块安化茯砖茶,以及安化天尖、贡尖、生尖茶等。没有安化原料,无法加工出正宗“安化黑茶”,没有“安化黑茶”这些传统成熟的加工技术,不可能成就安化黑茶上千年的昔日辉煌。安化原料与安化黑茶独特工艺珠联璧合,使“安化黑茶” 蜚声海内外。

3.茶马古道重要发源地之一,见证了安化黑茶的特殊历史地位。 明代以前,边销茶以四川官茶为主,安化黑茶属于私茶,不能随意边销。但由于安化黑茶滋味浓厚醇和,适合边民的口味,深受边区少数民族喜爱,茶商们就绕道湖广集聚安化设站收茶。使川引由两万多锐减到一二十。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御史李楠以“安化黑茶”边销西北妨碍茶法马政为由,请求朝廷禁运。御史徐侨上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销),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 ”。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自此,在明万历二十三年,安化黑茶终于由朝廷定为官茶,以“取代汉川之茶,贮边易马”。直至清代,西北地区“边茶”,十之八九由安化供应,西北边销逐渐由安化黑茶所取代。“安化黑茶”定为官茶后,晋、陕、甘等地茶商纷纷来安化办茶,从明清至民国,安化资水沿江一带的苞芷园、小淹、边江、江南、鸦雀坪、唐家观、酉州、黄沙坪、桥口、东坪、马辔市等地茶行、茶庄、茶号林立,兴盛时,多达300余家,白天人潮如海,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光绪戊申秋八月,陕西试用知县刘翊曾在黄沙坪赋诗: “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 在没有火车、汽车运输之前,从安化运茶至山西祁县、 至陕西泾阳,又远运至西北恰克图、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区,形成了历史上的茶马古道,骆驼古道,有“晋商万里茶路源起地”之说,并成就了大德诚、大德兴、大德丰、永聚祥、大玉川、巨盛永、长裕川等重要商贾。

明清至民国,随着茶叶兴旺,茶市弊生,有掺假、掺杂,“外路茶”掺入“道地茶”等。为确保正宗安化黑茶质量和信誉,维护茶商和茶农利益,历代政府十分重视对“安化黑茶”的保护和管理,刻石碑、立章程。类似古代的禁碑在安化随处可见,较早的是雍正八年的“苞芷园茶叶禁碑”:禁外县茶贩子装假混安杂卖;禁本地人等贩运异属草茶,拥塞本地;禁产货茶户掺假,蒙混外省客商;禁船货装载私贩假茶入境。 这些禁碑、规定,不仅对当时“安化黑茶”这一品质保护和提升起了积极作用,就是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实现借鉴意义。

4.“安化黑茶”文化源远流长。

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惟有悠久的历史,才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载体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明清至民国,晋陕中原文化融入安化,更是促进了安化茶产业、茶文化的发展,历史造就了安化特有的茶文化,如茶亭、风雨廊桥、茶碑、茶钟、雕花的窗、茶馆 、“竹筒茶”、“茶禅”、“烘房飘香”、“ 新站长”、“安化千两茶歌舞”、“安化千两茶赋”,众多的茶歌、茶诗、茶文、茶谚、茶联、茶民俗、及“安化黑茶茶艺”、“安化茯砖茶茶艺”、“安化千两茶茶艺”、“安化天尖茶茶艺”及有茶乡孕育出或与安化黑茶有缘的如陶澍 、左宗棠、毛泽东、彭先泽、冯绍裘、黄本鸿等名人。文化一经与茶结合在一地,茶文化就成了茶产业的灵魂,使安化茶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这也是安化茶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二、严格按照“安化黑茶”标准组织生产

1、按照绿色无公害要求,加快原料基地建设;

2、按照健康卫生要求,尽快提升加工企业生产水平;

3、加强对基地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督,使“安化黑茶”地方标准落到实处。

4、严厉查处掺杂使假败坏“安化黑茶”声誉的企业和行为。

第三篇:安化黑茶历史

安化黑茶

安化,地处湖南中部偏北,资水中游,雪峰山脉北端。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2%。辖18个镇、5个乡。县总人口95.1万,有汉、土家、苗、蒙古等26个民族。县城位于资水中游北岸东坪镇,隶属益阳市,东距省会长沙240公里。

安化古称“梅山蛮地”,土著多为瑶族,是名闻遐迩的梅山文化发祥地,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置县,有近千年历史。安化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境内东周古村落与旧石器遗址的相继发现,证明距今1.5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安化为古梅山之域,汉属益阳县地。唐僖宗光启二年(886),梅山峒蛮断邵州道,不与朝廷通。直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朝廷收复梅山,置安化县。据史料统计,自宋到清,安化通过科举考中进士以上14人,举人117人。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有:清代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罗

1 饶典、著名书法家黄自元。20世纪初,李燮和、李唐等最早参加华兴会、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成为当时叱吒风云的人物。从大革命到解放战争的几十年革命斗争中,姚炳南、卢天放、刘肇经等大批革命志士前赴后继,共有389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代伟人毛泽东先后于1917年和1925年在安化进行社会调查和开展农民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安化英才辈出,胡吉主、谭望初被先后评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世界羽毛冠军唐九红、龚智超、龚睿娜、黄穗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

安化地形地貌多样,各类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6.2°C,无霜期长275天,日照1335.8小时,降水1706.1毫米。地势从西向东倾斜,西部高峰九龙池,海拔1622米,东部善溪口,海拔57米,相对高差1565米。境内高山叠嶂,峰峦挺拔,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63座。资水横贯县境中部,境内干流长度大于5公里的溪河170条。1961年柘溪电站关闸蓄水,形成柘溪水库境内水面达85平方公里。安化盛产松、杉、竹、果、茶叶、油茶、油桐、棕、药材等,有木本药材103科,1022种;钨、金、锑、钒等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39种;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蓄积量150万千瓦,除柘溪电站外,还建有中小电站142处,总装机2万多千瓦。

安化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名胜古迹颇多,风景迷人。近千年来,安化这块湘中宝地之名胜曾引得四方骚客,游踪广布,诗赋联翩,佳篇层出。清代两江总督陶澍在《东坪道中望熊山诗》中云:“何群山

2 之莽苍兮,突一支以高仰。岸然奇伟不可干,空中一落九千丈。嵯峨从古少人行,支搁日月如灯檠。六月寒气竖毛发,白昼放出雄雷声。上有蹲虎立豹之雄关,下有崩虹裂帛之潺湲。野猿山狖欲上而无路,往往啼啸悬岩间。”安化的风景名胜有位于县城北8公里的红岩省级自然保护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人工湖面、游艇飞驰;群山环抱,古木参天;峡谷中,索桥飞架;丛林中,亭阁隐现。位于柘溪库区的柘溪省级森林公园,从省内外引进树种67科358种,其中珍贵树种15科25种,被称为亚热带的植物园,是旅游的胜地。六步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域面积12250公顷,核心区有数百公顷保存较好的原生植被。有木本植物103科、1022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有银杏、南方红豆杉、香果树等23种。有野生动物100余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黄腹角雉等40种。自然景观还有奇石如林、奇洞遍布的思游景区,洞中有洞,洞内分层、层层有景的马路溶洞群等。古迹亦多,有安化一中校园保护完好的文庙、武庙;有石人石马、陵墓享堂、御书御撰扁牌一应俱全的陶俦陵园等等。

安化茶马古道——中国南方最后一支马帮——,安化,历史上作为世界黑茶的生产中心,安化山山种茶,四季运茶。前乡的茶,经过初制后,要运到后乡的资江边八大茶叶镇再加工,大都要走二三百华里山路。茶马古道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

3 到升华,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将幻化成华夏子孙崇高的民族开拓创业精神。

安化九龙池位于雪峰山北麓,南京乡与新化县大熊山接壤,海拔1622米,为湘中第一高峰。峰顶有一池,九股清泉从池底涌出,池水甘甜清洌,清澈见底,咕咚之声清雅悦耳。相传远古其主峰有九座峰峦,尽得天地之灵气,黄帝登熊山时,将其点化成九条金龙,从池中循入东海,九龙池因故得名。自此,池中溢出的清泉,自山巅飞流直下,进密林、穿乱石、入深潭,至山下汇成四十八条山溪涧流,纵横交错,迂回曲折。时而急流穿涧,悬瀑奔溅,含珠吐玉,轰隆叮咚之声及于遐迩;时而平水绕林,碧波荡漾,鳞光闪闪,霞雾生烟之状悠然可见。

安化特产有擂茶(把茶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味道可自选,甜味、咸味。安化以黑茶和千两茶最为出名,黑茶是属后发酵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黑茶是采割下来的鲜叶经过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五道工序制作而成。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需要4-5个月的时间,应此产量很少。饮用千两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滋味甜润醇厚、提神、解腻、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对缓解腹胀、止泻有明显功效。

安化黑茶

茶马古道,茶马互市,古丝绸之路,万里茶路,骆驼古道,船舱马背,茶马精神„„

4 安化黑茶历史: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运输的主要商品是丝绸、瓷器、茶叶。安化黑茶,通过古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往西北边疆,也销往俄国、英国等国家。

安化黑茶历史:她独特的历史造就了她独特的魅力;她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成茶机理形成她独特的功效,2300多年来,被边疆牧民称为“生命之饮”;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安化黑茶历史:她蕴含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茶马古道、茶马互市、古丝绸之路、万里茶路、骆驼古道、船舱马背、茶马精神”等中国名词。

安化黑茶历史:在马王堆的汉墓里,在盛唐的宫廷中,在成吉思汗的马背上,在大明王朝的茶马司,在左宗棠的新疆行营,在万里茶路的南方起点—安化县黄沙坪,安化黑茶一直在述说着她的历久弥香„„

千年黑茶,源起安化

西汉:马王堆一篓黑茶,安化黑茶历史2300年,1972—1974年,长沙马王堆

一、三号汉墓出土有“一笥”竹简,经考证即茶一箱,箱内黑色颗粒状实物用显微镜切片被确认考证为安化黑茶,安化黑茶的历史达到2300年。

南北朝:约公元5世纪,茶马互市兴起。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唐代时逐渐形成了规则,宋朝时进一步

5 完善,甚至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样的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明朝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设置“茶马司”。

唐代开始,安化黑茶成为历代朝廷贡茶,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资江边有“阳团茶”,“渠江薄片茶”,经江陵、襄阳,进长安。安化黑茶从唐朝开始成为历代朝廷贡茶。

唐.五代—安化黑茶被载入史册,据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唐朝时,安华所产渠江薄片,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这证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产,在当地有些名气,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说明当时就有黑茶生产。

宋朝,在安化设立博易场,宋代熊蕃在《宣和北苑贡录》中,列举的当时全国的几种贡茶中就有安化“芙蓉仙茶”。当时朝廷对安化的评价:唯茶甲诸州县。宋朝因而在安化设置了以米盐布换茶的官市(博易场)。

北宋,一支特殊军队—茶商军兴起,因安化黑茶出现过一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特殊军队—茶商军。北宋战事多,战马紧缺,而在西北地区唯有茶叶才可换马。朝廷就派专门军队到安化收茶,再押运西北,换成战马。这种实施茶马政策的军队,被叫做“茶商军”。

6 《宋史郑清之传》:“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日:‘此辈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炳亟下召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

明朝洪武年间,安化黑茶遭钦点,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钦点安化每年交22斤“安化芽茶”为贡茶。

明洪武四年(1371年),户部设置“茶课司”与 “茶马司”,明代对于茶之贸易,虽不行专制,但禁止私茶出境,犯者斩,并立茶马司,以便与西蕃交茶易马。同时,又于产茶之地,十株取一,无主茶树,十分取八,其对于茶之需要,可为尽心而为之,而要不外为“制服西戎之术”。由此可知,中国茶叶传于外蕃,一方面因由于外蕃生活上之要求,他方面亦由于中国无力平蕃,或需要外蕃马,不得不投其所好,用茶与之交易或为之羁摩。故茶自唐课税之后,对内既为国库所关,对外复为安危所系。

中国古代有以官茶换取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少数民族马匹的政策和贸易制度。明洪武四年(1371),户部确定以陕西、四川茶叶易番马,于是在各产茶地设置茶课司,定有课额。又特设茶马司于秦州(今甘肃天水)、洮州(今甘肃临潭)、河州(今甘肃临夏)、雅州(今四川雅安)等地,专门管理茶马贸易事宜。明代的茶马政策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成为“制服西戎之术”。

明嘉靖三年(1524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

7 黑茶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始于十六世纪初,理由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

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使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买。”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禁止越四川境内私贩湖茶。

16世纪末期,湖南黑茶兴起。

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安化黑茶引起三年边疆血战,公元1575年,北方蒙古与明朝终于结束了一场历时三年的清河堡战争,这是一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击中原边境军事要塞的战争。进攻方是蒙古汗图们札萨克图率领的蒙古各部,以及女真族的建州部。打了三年,最终蒙古人成了胜利者,但是蒙古各部也死伤惨重,明军主将裴成祖战死,军民伤亡不计其数。引发这场战争的,却是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安化黑茶。

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安化黑茶成为官茶,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明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利厚畅销的安化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产销萧条。明朝万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打架,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

8 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清朝年间,安化成为世界黑茶中心,黑茶产量世界第一。 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后,茶业空前兴旺。在小淹至东坪不到百里资江的两岸,有茶叶专业镇8个,茶号300多家,茶工十万。制茶季节,晋商,陕商,徽商,广州,汉口,兰州等客商齐聚安化,打造了500年“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的茶业历史奇观。明清600年,安化成为世界黑茶中心,黑茶产量世界第一。期间中国五个黑茶产地省,平均产量比例是:湖南(黑茶)40%,四川(乌茶)20%,广西(六堡茶)15%,云南(普洱茶)15%,湖北(老青茶)10%。在清末有四万人口,与有2200年历史的益阳城不相上下。专门的茶叶船码头就有四个,是长江水系与汉口相连的最大茶叶码头,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道光年间,天尖和贡尖被列为贡品,供皇室饮用,道光帝钦定的评茶官为紫禁城选天尖茶

安化黑茶历史上主要有“天尖”、“贡尖”、“生尖”、“花卷”等品种。传统天尖、贡尖、生尖为湖南黑茶中的上品,采用谷雨时节鲜叶加工而成,主要供贵族阶层用品。清道光年间(1825年前后),天尖和贡尖即列为贡品,供皇室饮用。道光年间曾任两江总督的陶澍有词曰:“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包厢。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

9 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对安化黑茶实行“政府采购”,左宗棠收复新疆成为陕甘总督后,靠什么安边?——安化茯砖黑茶。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对安化黑茶实行“政府采购”,此举使蒙古、俄罗斯和我国西北地区更加感受到了安化黑茶之神奇。1873 年,由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将“引茶”改为了票茶制,“以票代引”。1873年左宗棠在西北改以票代引后,1875年发行第一案票,凭票来安化采办黑茶,计73540担,至1882 年才发行第二案,以后每三年发票一次,年均输出黑茶8600担。

民国八年,镌刻《黑茶章程》,清末民初,安化县黑茶销量稳居湖南首位,来自山西、内蒙古等地的客商长期住在唐家观、江南、黄沙坪及酉州等地收货。由于需求量大,一些不法之徒趁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短斤少两,严重影响了茶商的利益,给安化黑茶带来了不良后果。为及时纠正这些不良现象,县知事朱恩湛奉民政司令于民国八年七月初一立下的黑茶章程10则。

民国时期,仍沿袭左宗棠茶票制,民国时期由陕西财政厅发放的官茶茶票,凭此票可到产地安化进行采购。左宗棠创设的茶票制度深深地影响了西北茶务,直到民国时期还长期沿用。1931年到1937年国民政府仍发行茶票第13至21案。1913年发票最少,为506票,计茶20340担,第21案发票最多,为2300票,计茶92000担,1939年又发特票,计1165票,茶46600担。1942年国民党将茶税列人统税中征发,至此,左宗棠创立的茶票制度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10 建国初期,是安化黑茶边销茶大发展时期。边销茶,又叫边茶,因用于供应边疆少数民族饮用而得名,属紧压茶,是茶叶的一种,因其种类形状像砖样,传统的重量一般分4市斤、2市斤、l市斤一块,俗称砖茶;因主要在我国边疆、高原、牧区销售,也是专供茶;由于该类茶叶的大宗品种主要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故于商业经营中称为“边销茶”。

1、边销茶: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十分重视边销茶生产供应工作,制定了“国家定价、定点生产、归口经营,计划调拨,保证供应”的方针;

1963年,开始对民族贸易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照顾、自有资金照顾、价格补贴照顾的“三项照顾”政策;

在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期间建立了边销茶储备制度; 1997年6月,国家出台了新的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的优惠政策,包括在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期间,每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安排1亿元人民币贴息贷款,用于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对县以下(不含县)国有民族贸易企业和基层供销社免征增值税等;

2002年,制定了《边销茶国家储备管理办法》,对边销茶原料和产成品实行储备管理,对代储单位给予信贷扶持,用于储备的贷款利息由中央财政负担。 以上政策对于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11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以及边疆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当代青海简史》记载,到1951年底,西北地区100%的少数民族喝上了茯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中央代表团赠送给新疆人民的礼品,就是湖南安化黑茶中的茯砖茶。

2、生命之饮

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终年以牛羊肉和奶类食品为主,食后不易消化,造成肚子鼓胀,在安化黑茶未传入边疆前,每年都有不少牧民死于积食症。后来,就是靠安化黑茶消食去腻,积食症才得以化解。因此,边疆地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说。

3、健康之饮

曾经,法国医学调查团到我国新疆、青海、内蒙古等西北地区调查,发现游牧民族均以高脂肪、高蛋白、高胆固醇的肉类食物为主食,经抽血化验,其中所含胆固醇、血脂、三酸甘油脂等却都低于一般人的标准,他们大为震惊,大惑不解,因此展开深入调查。最终法国人将目标锁定在牧民们日常饮用的安化黑茶上,将其带回巴黎进行临床试验,证实安化黑茶具有消食去腻、降三高、补充膳食营养等保健功效,正是牧民们三高发病率低的重要原因。

外销壮举,茶路艰辛

12 从安化到欧洲

古时,由于茶叶要运输到西北地区,当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执着、坚韧的安化人凭着茶马精神,用最原始的运输方式,一人一马两三筐茶或几头骆驼,将黑茶运到了边疆。安化黑茶的出口运输其实是一条艰险卓绝的道路。

离安化

安化黄沙坪古茶市"万里茶路"南方起点,驮出安化的山路十八弯,经资江运往洞庭湖。

出湖南

安化黑茶运至洞庭湖后,再用大帆船转运到沙市,经襄樊到老河口至泾阳或经襄樊后到晋阳、祁县。安化黑茶的运输方式以船运、马驮为主,也就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船舱马背”式 “茶马古道”。

抵西北

“船舱马背”运至山西、陕西后,然后以骆驼为主要运输工具,一部分运至青海、甘肃、新疆、宁夏、西藏各地销售。

达欧洲

运往西北边疆的安化黑茶部分供应少数民族,其余沿着古丝绸之路,穿越中亚细亚,运至欧洲腹地(是中国茶叶外销史上的一大壮举)。

马帮驼铃,古迹犹存

13 在湖南省安化县(主要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就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

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悠远的马铃声,回荡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

如今,茶马古道上马蹄印仍历历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桥仍屹立在风雨中,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茶马驿馆:一张千年黑茶文化的历史名片;黑茶房间装修,茶香伴您入梦;安化黑茶文化大观园。 坐落于中国黑茶之乡、万里茶路的起点-安化黄沙坪古茶市(资水边),是独具特色的黑茶文化主题五星级宾馆。茶马驿馆又分为宾馆和园林文化两大部分,集黑茶产品展示、文人墨宝、黑茶茶文化长廊、黑茶茶文化墙、品茶休闲、住宿餐饮于一体,被誉为“黑茶文化大观园”,是游人重走茶马古道后休息的驿站,是商人商务洽谈的理想天地,是文人品茶泼墨的天堂,是安化茶马古道上一位清纯妙女,一个你不能不去的地方。

14

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

15

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

16

第四篇:安化黑茶的历史

大概是人性的缘故吧,只要是我们认为美好的事物,往往对它的一切都十分的感兴趣。它的过去,它的现在,它的将来。安化黑茶现在的火爆,它的历史无不深深的吸引我们。

历史的脚步谁也无法阻止,一页一页的无情翻过,书是记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记载着历史的大事小情,咱们往下看吧:

安化黑茶的历史之最久远的身影,距今约2300年的历史了。

汉墓马王堆一号,三号墓中出土有茶叶,经考古专家和湖南高级农艺师易梁生先生考证为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的历史之唐朝身影

唐栠烨《膳夫经手录》记载,资江边有“阳团茶”,“渠江薄片茶”,经江陵、襄阳,进长安。

其中“阳团茶”,“渠江薄片茶”就是湖南黑茶。安化黑茶属于湖南黑茶。 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

安化黑茶的历史之宋朝身影

宋代熊蕃在《宣和北苑贡录》记载当时的贡品茶中有安化“芙蓉仙茶”评价甚高,唯茶甲诸州县。在安化设立了以米盐布换茶的官市。

安化黑茶的历史之明朝身影

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钦点安化每年交22斤“安化芽茶”为贡茶。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37年),中国茶开始输往俄国。

安化黑茶的历史之清朝身影

安化黑茶在明朝非常的兴旺。明清600年,安化成为世界黑茶中心,黑茶产量世界第一。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1689年9月7日)由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沙俄全权使臣戈洛文签订于尼布(今苏联涅尔琴斯克)。后和俄国人进行平等贸易,俄国人欢迎的是中国砖茶,尤其是西伯利亚一带以肉食为主的游牧民族。 安化黑茶的历史之近代身影

民国时期安化黑茶需求很大,保障安化黑茶的良性发展,满足需求,县知事朱恩湛奉民政司令于民国八年七月初一立下的黑茶章程10则。

现在的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的名气,越来越大,在茶业界有了一定的一席之地。相信我们在政府,茶企业,等的不懈努力下,安化黑茶必定越做越大,让我们大家(你,我,他),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第五篇:安化黑茶发展的思考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安化黑茶产业转型发展的调查

省农业委员会发展计划处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湖南农业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方式究竟怎么转?转到哪里去?是否有捷径可走?有没有相对平稳且有效、快速而持久的办法?欣闻安化县荣获“2014中国茶产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称号,9月17日至18日,我们赴安化县进行了调研。

聚焦:黑茶红了安化

2015年9月17日,海拔998.17米的安化县云台山村。秋风秋雨里的云台山,犹如一幅层次分明的织锦,放眼望去:山顶,怪石如林;山腰,茶园如练;山脚,游人如织。湖南云上茶业公司董事长刘波如数家珍:公司已建成有机生态茶园1300余亩,年产量2400余担,新建厂房7800平方米,辐射带动云台山村民36户120人以上参与种茶,村民每年茶叶增收5000余元,以采茶、品茶为主的“茶旅文化一体化”绿色梦、致富梦正一步步走进现实。

2015年6月20日,意大利,米兰。安化县4家茶叶企业亮相2015年米兰世博会。

1 2009年9月,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湖南展厅2件展品引起围观,其中一件就是“安化千两茶”。

2005年,中央电视台。一篓由安化白沙溪茶厂53年前生产的50公斤“天尖”被央视鉴宝栏目专家评估出了48万元的天价,震撼了茶业界和收藏界。

……

从千仞云台山村到千年茶马古道,从首都北京到时尚之都米兰,目光为何聚焦“安化黑茶”? 这些数据也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品牌价值超过35亿元。“安化黑茶”2011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最具带动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的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上海世博会评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在联合国馆举行中国茶道、茶艺演示,获准使用联合国“UN”标识销售。把 “UN”标识在中国茶的包装上,安化创造了世界第一。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安化黑茶再次在世界舞台展现风采,作为公共品牌竞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6款黑茶产品竞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2015年5月,成功签约中国载人航天用茶基地,安化黑茶“飞”入太空。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公布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安化茶”三个茶叶公用品牌估价35.81亿元。

——实体专卖店超过3000家。2006年内销之初,“安化黑茶”在长沙高桥市场难寻踪迹,现在成功进入北、上、广、深等146

2 个大中城市,远销蒙古、日本、俄罗斯、韩国、德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广州的芳村、北京的马连道、东莞的华南茶叶市场、上海的天山茶城等专业茶叶市场都有专卖店,安化黑茶成为各类茶叶经营店必备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安化黑茶专卖实体店达3000家以上,网店达3万多家。今年4月,省政府牵头,10多家安化黑茶企业组团,参加国际食品和饮料展,循着“一带一路”亮相波兰华沙、匈牙利、捷克。

——全县茶叶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继2005年 “天尖”被专家评估出了48万元的天价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万两安化黑茶世博砖以278万元的高价拍出,再次引爆市场,黑茶销售价格几乎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安化云台山一家茶叶生产企业,2010年出产的一支千两茶出厂价1280元,2011年升至1980元,2012年达到2980元。白沙溪茶厂年产值曾经一直在2000万左右徘徊,现在1个月的产值相当过去的1年。一套千两茶制作需要的几根竹黄、几片棕叶粽叶,售价居然200多元,一套万两茶的包装高达千元。安化县南金乡的一个130人小山村,仅卖鲜叶收入7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安化茶叶税收由2007年的120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1.2亿元,全县茶叶从业人员28万人,每年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茶叶仓储、现代物流、绿色包装、茶机茶具制造、茶馆茶楼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仅安化县竹木加及纸质包装业产值就达5.2亿元。

追问:黑茶为什么这样红

在安化,穿行于崇山峻岭,徜徉在山涧溪流,探赜绵延神秘的茶马古道,遥听回荡悠远的马铃声响,廓桥不倒,蹄印犹在,

3 无情岁月洗尽了铅华,总有一些人和事不会泯灭。

安化县茶业协会副会长曾学军认为,安化黑茶载于唐、兴于宋、贡于明、盛于清,但真正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还是得益当年益阳市委做出的正确决策:要把安化黑茶打造成新型永续支柱产业。这个决策是在深入分析全国绿茶、红茶、黑茶市场和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的,回过头来看,这个定位是正确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全省茶叶产业步入低谷,安化县的国有茶厂江河日下,难以为继,工厂关了、人才跑了、茶园毁了。益阳市委、市政府和安化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了茶叶市场回暖的良机, “有形的手”和 “无形的手”一齐发力,催生了茶协、茶农、茶商、茶企等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内生动力,逐步构建了推动茶叶产业良性发展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化经营体系和规范化管理方式,政府、社会组织、农民、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黑茶成为安化县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绿色产业。

19年坚守,一张蓝图绘就“安化黑茶”样本。2006年,安化县委、县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意见》,明确了安化县茶叶产业定位,旗帜鲜明地提出“安化黑茶中国独有,中国黑茶世界独尊”,占据了黑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随即制定了《实施细则》,印发了《关于在全县统一打造“安化黑茶”品牌的通知》,编制了茶叶产业中远期发展规划。一系列文件、规划、细则,明确了安化县重点发展黑茶的产业定位,砍下制约黑茶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板斧,促进了产业转型发展。县政府明确:重点扶持黑茶。在规划引导下,全县茶叶产业迅速转产。绿茶厂,关了。红茶厂,关了。黑茶企业加快扩张,茶园面积由2006年的

4 8万亩迅速发展到2014年的25万亩,茶叶企业98家,茶叶产量量接近5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26.5%,被授予“2014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成为声名远播的“安化黑茶样本”,学习取经者纷至沓来,各大媒体接踵而至。决策就是选择,规划就是选择有所不为。在绿红黑白黄的五彩茶叶中,安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黑”。19年来,县委、县政府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发展黑茶的产业定位没有变,坚持一条路走到“黑”。

“1亩茶园补贴1000元”,综合施策拉动产业成长。“十一五”以来,安化举全县之力,致力破解交通、电力、水利等瓶颈制约,为茶产业发展夯实平台。全县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0多亿元,实施了G20

7、S30

8、S225公路扩改和二广高速建设,实现了90%以上村级公路硬化,茶园建设基地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为扶持茶叶发展,捆绑退耕清林、扶贫、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用于种苗基地的良种选育和茶园建设,鼓励发展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耕作的标准化良种茶园。县政府从2007年起对新增1亩茶园补贴1000元,改造1亩旧茶园补贴500元,近3年全县每年新增2-3万亩茶园。支持银企对接,建立完善助保贷、互惠贷等融资服务平台。2008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扶持益阳黑茶产业发展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省直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口扶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扶持重点户、专业村组的基地建设,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茶叶机械的购置;对开设安化黑茶的茶馆、茶楼、形象店的经营者给予贷款支持;鼓励茶地流转。改革原有集体茶场所有制结构,促进茶园承包经营权向大户集中,培植种茶大户。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收购、租赁、入股、扶持等方式从茶农手

5 中获得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茶地使用权、经营权和管理权。

13个标准,推着黑茶产业全程规范作业。安化黑茶从茶园到茶杯基本实现全程标准化。目前制订了13个标准,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全省地方标准发布,包括《安化黑茶通用技术要求》、《获砖茶》、《花砖茶》、《黑砖茶》、《湘尖茶》、《安化黑茶栽培技术规范》、《安化黑茶黑毛茶》、《安化黑茶加工通用技术要求》、《安化黑毛茶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成品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包装标识运输贮存技术规范》、《安化黑茶冲泡及品饮方法》。从种苗、栽培技术、基地要求、投入品管理的生产环节,到原料筛选、初加工、精加工的加工环节,到包装、贮运和饮用的全过程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规程。今年安化还组建安化黑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搭建安化黑茶质量安全保障平台;在狠抓系列标准制订和实施的基础上,着重强化绿色有机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标准黑毛茶初制加工厂建设,全程清洁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严格了产品质量,确保了产品安全,提升了安化黑茶整体竞争实力。

2个区域公共品牌、12个著名商标,抓牢您的眼、捕获您的胃。安化县茶叶协会先后注册成功“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两个区域化共品牌,培育了4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2011年 “安化黑茶” 被评为最具带动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以黑茶文化和黑茶保健为概念,在实体和虚拟两个空间全方位扩大宣传影响,塑造安化黑茶品牌。协调企业、协会参与,举办国际茶文化节,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展会、年会,跨行业、跨领域做宣传;每年投巨资在首都机场、京珠高速、长益高速、

6 边疆地区设立“安化黑茶”大型户外广告牌;在上海、济南等重点城市,聘请专家对黑茶“降压、降脂、降糖、降尿酸”等特殊功效现身说法;特别是近年来,安化黑茶品牌推广卓有成效,在上海世博会入选“十大名茶”、广州亚运会成为特许礼品茶、祥和中国节作为申遗惟一纪念茶;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纷纷将视角投诸安化黑茶。以怡清源为代表的龙头茶企在安化黑茶品牌推广上也不遗余力,在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栏目和央视五套体育频道体育新闻栏目进行全年品牌宣传。怡清源还与张纪中战略合作拍摄安化黑茶电视剧《菊花醉》,助推黑茶品牌传播全国。铺天盖地的宣传,让黑茶牢牢抓住您的眼球。“今天您喝黑茶了吗”成为安化的日常用语,高血压喝黑茶、高血脂喝黑茶、肠胃差喝黑茶,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话语。茶不醉人人自醉,这就是安化黑茶!这就是舆论的魔力!

105家制茶企业,重现茶马古道的繁华。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安化茶马古道有5里一茶行之说,全县有茶行、茶号300多家,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盛景。2014年,安化县内登记注册的黑茶生产企业达105家,其中规模企业23家, “安化黑茶”品牌授权使用企业70家,黑茶产量达4.95万吨,产业综合产值78亿元,产业税收过亿元,成为全省首个茶产业税收“亿元县”。 白沙溪茶厂、安化茶厂、久扬茶业等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怡清源茶业、可耐尔、华莱生物等知名企业相继进驻。 企业与基地、茶农、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共生合作模式,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带动了产业快速发展。可耐尔公司采取“公司+村级组织+茶农”的模式合作开发茶叶基地建设,与11个村签

7 订《茶叶基地建设合同》,由各村分别茶农签订承包合同,公司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对验收合格的实际面积,补偿给茶农300元/亩。云上茶业公司流转的茶园3200多亩,以务工方式聘用当地茶农培管,现建成高标准生态观光茶园1500多亩,将茶博物馆、茶艺展示馆、茶产品展示馆和制茶体验馆与活动广场融合一起,建设多功能茶文化体验中心,形成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直销、电子商务等营销模式的创新,营销量呈几何倍数增长,逐步发展成为黑茶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上交税收近4千万元。

科技与监管多方发力,共同打造资江两岸“百里画廊”。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技术、产品的多层次支撑。茶业协会整合县技术学校、工业职中、农广校、扶贫办、人社局培训中心等资源,成立安化黑茶学校,开展茶产业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专业人才。从2010年-2014年,全县举办茶产业专业培训班80期以上,培训2600多名茶艺师。同时加强了评茶员、制茶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全县有中高级制茶师、农艺师、评茶员上百人,以及大量从事茶叶加工的熟练技术工人、管理和营销人才。以县乡农技站为依托,指导基地建设和茶叶生产;推广和普及黑毛茶加工技术,提高现有制作“安化千两茶”、“三砖茶”、“三尖茶”的制作水平。着眼制茶工艺和制茶机械的换代升级,开展制茶机械研制、发酵工艺改进和制茶工艺技术规程的修订等技术攻关。今年上半年,由企业联盟,科研院所技术支撑,组建湖南黑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攻关,创新产品和工艺。在产业发展中,政府当好引路人、守夜人是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县政府将茶叶

8 基地建设工作列入对各乡镇的绩效考核内容,引导和支持辖区内企业办基地和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要求新建茶园基地实现规范化、良种化,提倡企业办基地、基地联茶农,培植一批茶叶种植大户,建设一批大型基地。县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局、茶业办、茶业协会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执法队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坚决打击无证照生产、制假售假、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等违法行为,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优化发展环境。行业严格自律,切实强化行业自律,发布《关于规范全县茶叶生产经营市场秩序的通告》,落实《安化县茶叶生产经营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县茶叶协会根据县政府授权,严格实施“安化黑茶”证明商标授权使用制度,每两年对已授权使用的企业进行目标考核,加强授权企业的生产、加工及商标使用的管理。如果说规范监管是黑茶产业的保健良方,那么茶旅融合无疑是黑茶产业养身之道。安化以茶为主题,以旅游为内容,以文化为内涵,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民俗、茶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品牌,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一体化发展。茶马古道高城风景区申报国家4A级景区,打造资江两岸“百里画廊”,规划建设柘溪库区“百里茶湖”、茶马古道“百里茶带”等生态观光茶园,启动风雨廊桥、古茶亭、古茶碑的保护和修缮,建设黑茶产业园、现代物流区,黑茶大市场、黑茶一条街,茶旅一体化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既整合了资源,又提升了茶产业的附加值。

警醒:越是红的时候越要警惕黑

红了。当心被黑!蹄疾而步稳检验着能力,勇毅而笃行考验

9 着智慧。快速发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也可能掩盖很多问题,但必须保持警醒,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永立潮头。

更加重视质量安全风险管控。随着安化黑茶的“走红”,社会资金大量涌入,许多企业仓促投产,发展不平衡,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风险大。特别是安化黑茶原料需要一定的成熟度,茶树叶片成熟度越高,氟、稀土的含量就越高。虽然安化黑茶标准化体系已经建立,但执行力度还不够,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状况还不尽人意。有的黑作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安化黑茶因养生保健而闻名,更应严控质量安全,切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更加重视公共品牌管理。安化黑茶是公共品牌,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企业利用安化黑茶的品牌价值打开市场后,过多注重企业品牌的开发,却忽略对公共品牌的保护和创新,企业靠山吃山而不护山,靠水吃水而不治水。目前,安化的黑茶品牌中,仅“白沙溪”、“中茶”、“怡情源”等为数不多的品牌被大众消费者认知,大量的小品牌淹没在行业内耗之中。 “安化黑茶”的品牌优势没有充分整合与发挥。长期以往,最终将出现“坏茶驱逐好茶”的逆向淘汰。如果消费者对安化黑茶失去信任,品牌价值贬值,受影响的将是整个产业和所有企业。

更加重视集约集群发展。着力解决企业各立山头的问题,企业只是由于市场的吸引聚集黑茶产业,彼此缺少契约联合,没有形成成熟的企业集群。如企业都致力于建设自己的营销网络,渠道重复建设,占用企业资金,而且可能加重消费者负担,推高产品均价,削弱安化黑茶产品在同品类茶叶中的竞争优势。着力

10 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绝大部分安化黑茶企业产品都是“三砖三尖一花卷”,少特色、少个性,同时产品口感不稳定,即使是同一个厂的同一款茶,口感都难以保证稳定。如果同一款茶口感的多变,就意味着回头客不多,消费者的忠诚度没有保证。着力解决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安化是著名的“黑茶之乡”, “万亩茶园”、百里茶廊,茶叶种植仍然相对分散,规模化不够,制约茶产业、茶文化和茶旅游的开发。

展望:愿安化黑茶长红常红

安化县委、县政府对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充满信心,有清晰的基地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在“千亿湘茶”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实现年产值30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带动区域内40万人就业的目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以规划为引领,完善配套措施,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长长红、常常红。

提升黑茶战略地位。整合全省黑茶产业,将“安化黑茶”的县级区域品牌,提升为全省黑茶产业的统一品牌,特别是雪峰山脉和湘北部分地区的7个县市,是湖南黑茶产业中心,要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在抓好内销、边销的同时,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以战略的眼光、开放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安化黑茶国际化进程。

强化标准化管理。建立生产标准化、加工标准化、茶叶品鉴标准化,品牌管理标准化的完整标准体系,建立“安化黑茶”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跟踪和质量追溯。严格标准化生产加工,规范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公共品牌保护,

11 严格规范“安化黑茶”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识的使用。

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致力创新产品,坚持消费导向,开发出符合更多消费者口味和特定功能的安化黑茶饮料、食品、药品、保健品等,使黑茶 “物尽其用”,拓展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加快营销创新,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的“6+1”产业链中创新组织模式、营销模式和流通业态。挖掘产业内涵,在科技服务、文化传播、技术研发、三次产业融合等领域,将信息时代的思维和技术融入历史悠久的茶产业、茶文化中,用创新的思维引领产业的发展。

建立危机管控机制。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一个角落的新闻都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一起偶然事件就能摧毁一个产业。安化2013年成功应对媒体报道茶叶及茶叶制品被检出稀土超标的事件,要深入汲取经验和教训,建立科学有效、反应敏捷的风险防范机制。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物,但昨天的雨雪依然泥泞今天的道路。湖南是茶叶生产大省,有22个县列入全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茶叶优势县,目前全国茶叶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的严峻挑战,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或许安化的昨天能够启迪您的今天和明天。

赴安化县调研组 张凯锋、曾球、尹剑德、李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爱读书的原因范文下一篇:爱情的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