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与两岸关系走向

2023-03-09

第一篇:马英九与两岸关系走向

马英九与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

一. 马英九个人简介

马英九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旧英殖民时期香港九龙的广华医院,祖籍湖南省衡山县,1952年随家人移居台湾。196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72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美国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国民党党内战后世代的代表人物。他自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即返回台湾并逐渐于台湾政坛崭露头角,担任过的主要职务计有台湾地区法务部门负责人、台湾地区大陆事务主管理部门副负责人、台北市市长及中国国民党主席等。马英九于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以中国国民党籍候选人身分参选选举并当选,于2008年5月20日正式就任。

二. 台湾政局概况

弹丸之大的台湾岛拥有一个世界纪录,那就是政党密度居世界第一,可惜这么多的政党并没有给台湾人带来更清明的政治环境,反而陷入了政党恶斗的泥潭不能自拔。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目前大约有120个党派,其中四大党派分别为:中国国民党,现任党主席为马英九先生;民主进步党,现任党主席为蔡英文女士;亲民党,现任党主席为宋楚瑜先生;新党,现任党主席为郁慕明先生。

“泛蓝”与“泛绿”:国民党及从国民党分裂出的新党、亲民党等泛国民党势力被外界称统称为“泛蓝军”,也称“泛蓝联盟”、“泛蓝阵营”。在台湾,泛蓝阵营目前代表在野的绝大多数。泛绿联盟,也称“泛绿阵营”、“泛绿军”,简称“绿营”,主要包括民主进步党、台湾团结联盟及其支持者,可以说是之前的执政联盟。

蓝营、绿营均是对在台湾的一群具共同利益或政治主张接近的政治集团的通称,不是一个正式的组织。蓝营目前重心在台湾民生问题上,原则上反对台湾独立;而绿营则主张独立,希望与大陆隔绝。

以下以两岸经济、军事及其他为分类,以时间为主轴,对马英九上任以来近两年做出的一些政策、决定及言论等做整理和分析。

三. 马英九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1.岛内工商界强烈呼吁尽快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

马英九在2008年台湾大选中为了争取选票,率先提出希望未来两岸签署CECA,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底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正式回应了马英九的主张,提出“两岸可以为此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于是,CECA议题就成为岛内及海峡两岸讨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建构的重要议题。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对台湾经济造成重大冲击,预计当年台湾经济将衰退约3%。而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实施零关税,对岛内相关产业可能产生重大冲击。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岛内工商界率先发出呼吁,希望两岸尽快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引发岛内一场

1 CECA问题的大讨论。

2.泛绿阵营将CECA政治化、污名化

坚持台湾主权独立主张的泛绿阵营在意识形态主导下,将这一惠及台湾经济与人民利益的经济合作事业高论政治化,全面污名化,认为此举是“倾中趋统计表”,是“丧失主权”,表示坚决反对。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称,“政府谈这些问题的意图是加速整合两岸经贸,难免被外界解读为走上经济统合、政治统一的路”。民进党“立法院”党团表示,CECA将台湾产业空洞化,加速台湾产业外移,台湾经济将雪上加霜。李登辉亲自创办的台联党主席黄昆辉在所谓的“民间国是会议”上表示,马政府若执意签署CECA,不排除走上街头抗议,不排除罢免马英九。泛绿阵营还提出要通过“公民投票”来决定两岸是否要签署CECA主张。

3.推动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马英九的既定政策

CECA是马英九选举时的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政见与政治承诺,是符合岛内主流民意的政策选择,不会因有反对声音就放弃这一政策主张与努力。2009年2月19日,马英九公开表示,两岸经济关系要正常化,必须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这是他的竞选政见,当选后当然要落实。

在两岸经济整合机制问题上,大陆方面原本倾向借鉴内地与港、澳签署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模式,有关主管部门官员曾多次公开表达了这一立场。但台湾方面一直认为CEPA模式是将台湾香港化,是矮化台湾,表示了反对意见。尽管目前马英九将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名称调整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但两岸经济整合或制度化合作的内容不变,两岸共同推动的方向与立场不变。

4.国民党“选票派”占上风迫马英九两岸经贸放缓

环球网2010年1月25日消息,原本列为马英九上任后相当优先的两岸经贸松绑项目,近一年来不但走走停停,两岸经贸开放幅度在历经两次选举后逐渐保守,甚至出现了12吋晶圆厂新增投资案暂缓放行的重大转折,此也透露出马英九两岸经贸步调放缓,颇堪玩味。据了解,马英九团队中,有一股拉力占上风,而“经贸派人士”屈居弱势,近半年来,两岸经贸开放脚步明显放缓,连马萧政见主张列第2波产业类别松绑登陆的政策,都一延再延,甚至开放幅度缩小。在马英九积极为2012年政权保卫战布局之际,未来的两岸政策恐怕还会有更多的政治考量,以致瞻前顾后。

5.马英九蔡英文举行两岸经合架构协议政策辩论

2010年4月25日,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和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就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进行了一场全台直播的电视辩论。岛内舆论评价,马英九在辩论中论点清晰,气势十足,而蔡英文多诡辩而少论据,表现得“外强中干”。《联合报》社论说,其实早就可以预判,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辩论。因为辩论尚未开始,民进党已经声明,不管辩论结果如何,仍要上街头,仍要公投。在民进党眼中,这场辩论的唯一目的就在建立继续对立抗争的正当性而已。那么,还有什么理性辩论的空间可言?社论说,每一个探讨台湾出路与生路的议题,都被转化变质成内部的政治斗争,这难道是台湾政治的宿命吗?

6.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2010年6月29日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框架协议内容基本涵盖了两岸间的主要经济活动,充分体现了两岸经贸关系的现状和特点,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机制。这一协议的主要内容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及经济合作等领域。商签协议的步骤可以是先建立框架和确定目标,然

2 后再协商具体事项。两岸达成综合性和框架性经济合作协议,有利于在现有基础上更为迅速、全面地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有利于为两岸人民谋得更多和更实在的利益,有利于台湾经济提升竞争力和扩大发展空间,有利于两岸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强的趋势。

7. ECFA具有重要意义

ECFA框架下,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利益。一定程度削弱“台独”社会根基。大陆透过释放善意与诚意,将提升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与认同,让“台独”势力在岛内造势的市场进一步受到限制。《联合报》评论认为,随着两岸关系进一步紧密,两岸“化敌为友”的民众情绪逐渐浓厚,这将使“台独”意识形态“接近破除”。

ECFA商签过程为两岸以协商方式解决政治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同时,未来两岸将进一步密集开展更多的经贸、文化交流,特别是ECFA协议确定两岸经贸社团将互设机构,筹设“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等官方、半官方的合作机制,这为未来进行政治协商不断累积制度性合作的基础。从中国启动的上海、北京等城市到台湾的自助游开看,双方交流的力度确是不小的。

总之,ECFA签署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正如国台办主任王毅所言,ECFA签订将“有利于两岸共同提升经济竞争力,有利于两岸共同增进广大民众福祉,有利于两岸共同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有利于两岸共同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

四. 马英九与美台军售

1.陈水扁时期(2000-2008)的美台军售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美台总共有近170亿美元的军售项目,使台湾岛成为此时期世界上最活跃的美国军火消费地区之一。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以后,2001年4月即向美寻求购买更大笔军火。美方同意售台4艘基德级驱逐舰、8艘柴电动力潜艇、12架P-3C型“猎户座”反潜巡逻机、“爱国者-3型”防空导弹等先进武器装备,总价值约180亿美元。但是,由于中国方面的反对和部分装备(如潜艇)在美已不生产,故此项计划未能全部实现。

2.马英九时期(2008-至今)的美台军售

虽然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已三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仍坚定推动美国持续对台军售,包括先进的美战机,并表示台湾需要在有充分防卫能力的情势下与大陆协商。台“国防部”副部长赵世璋表示,台当局近年来曾三度向美求购F-16C/D战机均遭拒,防务报告想向岛内各界表明,当局一直在积极争取军购。

2008年10月3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决定向台湾出售“爱国者-3”反导系统、E-2T型预警机升级系统、“阿帕奇”直升机等武器装备,总价值达64.63亿美元。

2010年1月,奥巴马结束长城和故宫游之后不久,宣布拟向台湾出售“黑鹰”直升机、“爱国者-3”反导系统、扫雷艇等总额近64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2011年9月21日,美国政府正式通过国会三项对台军售案,包括F-16 A/B升级案、F-16飞行员训练案及各型军机零件采购案,总金额58.52亿美元。

陈水扁执政8年,计采购16项,84亿余美元;马英九就任迄今仅3年余,计获售“新型通用(含救灾)直升机”等10项,连同此次F16A/B性能提升,总额高达183亿美元。

3.台军汉光演习模拟2011年两岸开战 马英九亲自督战

3 台军于2010年7月19日起,连续五天进行汉光26号演习的兵棋推演。马英九在兵推期间,择日亲自视导。台“国防部”作计室助理次长郝以知表示,今年汉光兵推重点是“联合截击”与“国土防卫”作战,演习模拟2011年发生战争时的各种因应作为,以及攻击军单位以最可能采取的“犯台模式”,采用计算机兵棋系统24小时昼夜连续方式,与防卫军实施对抗演练。

4.马英九: 任内两岸不会有战争 美不需为台而战

2010年5月6日,据台湾“中广新闻”报道,马英九日前接受采访,谈到台湾“决不会”要求美国为台湾而战,他5日表示,他对两岸和平深具信心,在任期内不会有战争,所以美国不需要为台湾而战。台当局“总统府”做出解释,并表示降低两岸冲突是避免战争的最好方法。台海风险降低,台湾与大陆采取和解政策,这一点也符合美国的期待与利益。

5.民众给马英九打58分 稳定两岸关系最受好评

2010年5月,针对马英九上任满两年,台湾媒体对马英九的施政表现,做了民意调查,台湾的民众打了58分,民调显示稳定两岸关系是马政府执政两年来最获民众好评的施政,危机处理太慢,则是马团队的施政隐忧,总结马政府两年来的施政表现,民众给了58分,接近及格边缘。

6.两岸军力失衡 ,会持续向美采购军事武器

马英九2011年3月10日当晚在台北市美国商会的谢年饭上致词,他说,在两岸军力失衡的情况下,台湾绝不愿成为亚太地区安全的战略缺口。“我们希望成为地区和平稳定的基石,因此我们希望与美国在安保方面,继续保持密切合作,包括向美国购买防卫性武器。” 马英九在演讲中还表示,台湾有许多任务等待完成,其中一项就是扮演区域和平缔造者的角色。他表示,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相较之下,两岸关系正逐渐改善,台湾不会成为亚洲地区的燃点,但出于防御目的,台湾仍会持续向美采购军事武器,提升自我防卫力量。

7.中国历史上分合都靠战争 两岸正改写历史

2011年06月28日, 马英九28日上午在主持台湾陆海空军将官晋任布达暨授阶典礼说,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历史上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今却是首次用和平解决争端,“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创举”,大家应该要有这个勇气,把这段历史写好。

国台办29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提问:昨天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一个场合上提出,两岸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两岸用和平来解决争端可以说是炎黄子孙的一个创举,希望两岸继续写好这段历史。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回答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三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它确实给两岸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受到了两岸同胞的欢迎,我们希望双方继续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共同的政治基础,妥善处理政治分歧,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向前迈进。

8.马英九:美国对台军售并未影响两岸关系

凤凰卫视2011年9月26日报导,台湾二零一二大选,进入关键冲刺期,国民党参选人马英九,二十五号企图抢攻青年选票,出席青年后援会成立大会。马英九致词时首度提到,美国对台军售,没有影响两岸关系。马英九:“最近美国同意出售58.5亿美金之军购,最重要的是这个军售并没有影响两岸关系,同时,我们签了ECFA之后,日本跟我们还签了投资保障协议。”

9.马英九:审慎斟酌未来是否洽签两岸和平协议

据新华社台北10月17日电 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今日下午召开记者会,说明其参加2012年台湾地

4 区领导人选举政纲中有关两岸部分的内容。他说,台当局推动两岸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循序渐进”,即“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经过3年多的运作,我们现在也在思考,未来10年中,应该对两岸在循序渐进的情况下,审慎斟酌未来是否洽签“两岸和平协议”。 马英九表示,在十年当中是不是洽签两岸和平协议,这样做是需要有前提的。他提出的三个前提:一是民意高度支持,二是台湾确实需要,三是台立法机构监督。对于未来四年任期内是否推动两岸政治对话,马英九强调要看时机是否成熟,但不会以时间表来决定推动时机,所谓的时机就是指是否达到三个前提条件。

10.对美军购及和平协议背后的政治考量

马英九任职期间一直没有放弃对美军购,还放出和平协议的空枪,甚至还说出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含糊语句,其后究竟有什么政治目的?

岛内有些民众固执认为,若不买武器,就不是真心“保卫台湾”,这对任何一位政治人物都是“紧箍咒”。是故,在台湾政坛,接近百分百的议题都有分歧,唯独军购,蓝绿几乎保持一致,尤其在选举时刻。因此,马英九必须对选民有所交代。

当今台海双方正在和平发展,双方合作势头良好,在已经签署的两岸重要文件中:ECFA具有重要意义。台湾许多地方中小企业,台湾中南部农民将受益匪浅。马英九有了这个民意基础,敢不敢说出两岸统一的话,恐怕还很难说,因为台湾岛内政治复杂,各派利益纠结渊源很深。

一方面,为了获得台湾当地民心,减弱台独势力对其的攻击,马英九不得不抱美国的大腿,求得军购,另一方面,为了稳定两岸关系,防止军事冲突,马英九又不得不放出和平协议的空话,甚至公开发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言论。

总之,马英九一方面积极稳定同大陆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在为2012年的台湾大选打基础。

11. 美军售目的:把台湾当牵制大陆的“棋子”

若从美国角度来分析,有分析家指出,美国要实现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需要用台湾来牵制中国大陆的影响力,“坚持对台军售,这是美国一贯的两面派玩法”。

“从亚太战略来看,台湾是美国西太平洋防卫的重要一环,是美国遏制中国大陆最重要的棋子。”田金丽说,从台面下的美台军事交流来看,美台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默契。为了利益,美国必须保证两岸在实力上相对的平衡,这是其明知大陆会反弹,却仍然坚持对台军售的深层动因。两岸关系缓和,一方面是符合美国利益的,但另一方面,美国的保守势力又会因此产生焦虑,担忧台湾会倒向大陆。而对台军售无疑是最能挑动两岸关系神经的因素。只要理解了美国在两岸玩的这种两手策略,就掌握了理解美国对台军售政策的钥匙。

五.马英九与两岸文化交流及其他

1.马英九2010元旦祝词:极统或极独均不利两岸关系发展

马英九于2010年元旦以《改革、奋斗、台湾再起》为题发表祝词,强调 台湾政府会采取平衡的原则,不会一厢情愿把台湾的对外关系全部寄托于两岸关系,会采取平衡原则让两岸关系与对外关系相辅相成,同步前进,不会有所偏废。他还说与大陆协商两岸经济架构协议是为了避免台湾的外销市场被边缘化,强调营造和平环境,深化两岸交往,认为现阶段无论极统或极独都会引起极度的对立与纷扰,没有一方可以获利,周边国家也连同受害,他还主张在目前宪法的架构下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状态,并在九二共识

5 的基础上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

2. 台官员称马英九任期内不涉及两岸政治协商

2010年2月,有台湾官员指出,马英九未来2年任期,两岸协商困难度将会提升,但不会涉及政治会谈,立场不会有任何变化。他说:“两岸刚开始恢复交流,恢复协商不到2年,两岸关系还在初级阶段。” 他表示,双方都体认,这一步如果走得不稳健,原来根基都会受到冲击,两岸关系有渐进的过程,制度化交流弄妥当后才有空间思考下阶段的问题。另外,“陆委会副主委”赵建民5日将到日本访问,向日本方面说明台当局大陆政策。他说,把两岸经贸关系制度化,创造的都是对台湾有利的环境。

3. 马英九:民进党应有两岸政策 不能只喊反对

马英九3月27日表示,像改变两岸关系、改革“外交”、改革行政组织,“我从来没有去想,这会不会使我连任产生困难”;他认为,“该做的就要做,有执政机会,就要为台湾长远的未来打下基础。”

马英九向民进党喊话,他说,有关两岸的问题,不是只有国民党需要处理,民进党也该有政策,“碰到两岸经济协议面临的问题,不能只是反对而已,应该有一套想法,这时不宜用不专业、不符实际甚至虚构的情况来杯葛,譬如说我们全面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

4. 马英九明确拒绝两岸合办辛亥革命百年展:各办各的

5月15日,马英九表示,为展现“建国”百年意义、价值与气势,“建国百年”活动要办的像是台湾博览会,尽善尽美。大陆要举办的是辛亥革命展览,大家各办各的,“我们当然不会去”。 马英九指出,大陆要举办辛亥革命展览,“我们当然不会去”。目前政府的作法,就是大家各办各的。辛亥革命当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建立民国,“我们现在‘建国’一百年了,这才是我们最重视的一项工作。”在这一百年当中,明年“中华民国”已经在台湾62年了。

5. 大陆生赴台对两岸长远关系有正面帮助

马英九2010年10月30日上午参加台北大学校庆时致词表示,随着大学相关规定的修正,将有大陆研究生于明年春天、大学生于明年秋天赴台就读。让两岸年轻人在人生较早的阶段成为朋友,有助建立合作及竞争的关系,对两岸长远关系有正面帮助。

6. 两岸两会已签15项协议 皆具有高度意义

2010年12月21两岸两会第六次会谈签订《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马英九表示,陈江会谈共签订15项协议,皆具有高度意义。这次签署的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包含传染病防治、医药品安全与管理研发、中药材的管理研究等,这些对于台湾的消费者权益都有很大保障。

7. 没有“九二共识” 两岸就不可能再协商

马英九12月28日表示,“九二共识”是1992年开启两岸协商大门的重要共识,民进党可以因为意识形态而不接受,但不可以否认。,“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基石,如果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未来不承认,两岸关系将陷于不确定状态。没有它,两岸关系要和平发展,是很大的问号。

8. 两岸打击诈骗犯罪,马英九笑称自己立大功

东南卫视2011年7月19日报道,为了争取2012年能够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近来频频下乡体察民情,当然也不忘要自我宣传政绩,他甚至还做出了诈骗案犯罪率降低的民调,谈到两岸共同打击犯罪使得诈骗案减少时,马英九还笑着说,他可是立了大功的。从“全代会”演说到下乡激情开讲,马英九都对降低诈骗案绩效感觉良好。

9. 开放陆生赴台就读让两岸青年及早做朋友

2011年8月17日,马英九出席“全台大专社团负责人研习会”与4名大学生对谈时表示,教育是台

6 湾软实力,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是为了让两岸青年能及早做朋友,彼此认识对方,进而增加台湾学生的竞争力和国际观。马英九说,两岸从过去的冲突对立到目前的和平状态,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后,年轻人有更多机会,除能及早认识大陆学生,看到大陆学生念书十分用功,还能增加台湾学生竞争力,增进国际观,让校园更国际化。透过交流,让大家成为和平缔造者、人道援助者与中华文化领航者。

10.马英九辛亥百年讲话强调两岸和平与交流

凤凰卫视10月10日报导,马英九的“双十”讲话有几个重点包括他说辛亥百年是两岸共同的记忆和资产,而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事实上两岸关系尤其是经贸上的发展跟这些年来,三年多来的交流,确实对于马英九来说,包括对国民党政权来说的话,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别于过去民进党执政的时候,比较重要的突破跟进展。站在国民党政权的立场上面来说的话,当然,对于马英九来说,他过去这几年其实也是不断的强调,两岸的和平跟继续的交流发展。所以我们想这部分的话,有别于过去民进党跟大陆方面的一些连结,跟彼此之间能够共创台海的和平。

六.总结:马英九的两岸关系立场

对于政治家,我们不能评判他是好是坏,但是可以通过分析他的政治立场及环境,对其作出一些推测及评论。

1.政治考量—两面三刀的政治家

虽然两岸已经签署ECFA,象征着两岸的和平。但马英九还是希望通过测试岛内各方势力为契机,放出一些话,比如“和平协议”,“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看看岛内的民意支持,并稳定大陆方面。从去年选举来看,马英九失误也不小,所以,马英九急需测试民意,以避免对下一年大选估计不足。

而马英九需要知道民意是如何应对两岸统独问题的,台湾目前只有两大派别,首先是以马英九为代表的国民党派,另外一派,当然实力不够。当然一下子倒退了,两岸为了能够自由航行,这样还可以选择。因此,马英九说这些话,说明,国民党应该提前测试一下民意,为下一年的选择做准备。

2. 马英九无路可退,倒向大陆是其唯一选择

一些极端的台独分子,声言一旦掌权,第一件事就是要捉住马英九,进行审判!这让本来就苦苦挣扎于竞选的马英九,更是心存疑虑,难道真的要步陈水扁的后尘吗?只不过陈水扁是由于贪污受贿和洗黑钱,而马英九却是因为在两岸事务上走的过于亲近。

假设马先生没有获得下一任领导人的话,对于马英九来说,是福是祸,还或未可知。但是绝对不是什么好结果。因为在世界上,几乎没有那个国家会接受马英九的流亡,更没有那个国家会插手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事务。所以摆在马英九面前的道路几乎都没有绝对的保证,因为马英九不得不面对可能会失去的执政权力。

但是凡事都有个正反的两方面,在马英九惴惴不安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对台统战问题上,却迎来了难得的时机。本来台湾作为中国的领土是不容侵犯的,过去我们也讲,一定要解放台湾;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陆台关系的改善,现在对于台湾问题,已经达成了最后的原则,就是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虽然大陆争取和平解决了,但是台湾内部却充满了对抗和分化。其中对于大陆和台湾的未来的统一,抱有敌意的人,绝对不是少数。于是乎,各种各样的言论纷纷出笼。而其中这句抓马英九,审判马英九是所有言论之中最有分量的。相信马英九,也绝对不会掉以轻心,装作听不见。而这些人嚣张的气焰,势必会让抓马英九这

7 件坏事,变成了好事,无形之中,将马英九向大陆这一方面推了一推。

表面上,台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还是东亚比较有影响力的经济体;注意只是一个经济体,绝对不是什么政体。台湾困守于这个小岛,已经逐渐的失去了国际上的存在。唯一能够抱着大腿的国家,只有美国了。

3. 高举宪法——清剿独派分子,势在必行

台湾内部之中想要独立的却是有那么一批人,这些人整天的无所事事,就是想要从中国的大版图上独立出去,这是不可现象的。那么作为实际上的台湾的领导人,完全可以拿出宪法,来治这些想要脱离大中华的人的罪行。

作为独派分子,不论是从台湾内部还是从大陆,还是从中国未来的大统一问题上,都要进行不遗余力的清剿。否则祸乱中华者,恐怕就是这些人。

看一看这些人的嘴脸,就知道在中华大统一上,独派分子之所以反对的那么彻底,就是不愿意放弃自己可能的权利和利益而已,害怕成为历史的罪人。而对于大中华统一之后的美好前景,根本就没有谈论和奢望过。因为一旦大中华统一,他们便成了过街的老鼠。

若果马英九站在中华民族的利益和百年中国统一的梦想之上的立场的话,就不会成为民族罪人和历史罪人;而选择和大陆进行最终的统一。

4. 谱写一场中华民族的光辉篇章?

事实证明,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就是不上桌面来谈判,而和平协议也只是借以巩固两岸政策优势。 现在大陆和台湾只是局限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缺少合作或者统一的诚意。所以值此马英九可能会受到危险之际,大陆是否会拿出勇气和手段,共同谱写一场中华民族的光辉篇章呢?

所以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就是大陆和台湾是否会站在国家和民族大统一的立场上,相互伸出合作和解之手,共同为中国未来奠定一个最终统一的框架和时间表。

如其那样的话,台湾幸甚,大陆幸甚,中华民族幸甚!

总之,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没有什么面子不面子的问题,不能统一就是最大的没面子和损坏形象!所以现在折损一些面子或者动用一些武力,达到最后国家的统一,那才是光耀门楣,泽被子孙的大大的好事!

第二篇: 马英九登陆之日与两岸关系

〈解题语〉【深度访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林泉忠博士接受本社深度访谈,就马英九未能成功赴港及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发表看法。林泉忠认为,马英九此次赴港申请未获批准,只会让其在未来作为民进党政府与中国大陆之间沟通桥梁的进程后延。马英九终究要赴港,并进一步登陆。而由于有了台湾民意的背书,未来蔡英文也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识”。中国大陆也会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运用更加柔性灵活的对台政策。以下为采访全文。

马英九扮演两岸沟通交流桥梁的角色将会后延

记者:马英九本来计划在6月15日出席在香港举办的亚洲卓越新闻奖颁奖典礼,并会在演讲中谈及两岸关系和东亚情势。但是蔡英文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驳回了马英九的赴港申请,您认为这是蔡政府的真正原因吗?或有其他考量?

林泉忠:蔡英文不批准马英九赴港演讲的关键在于台湾社会舆论对这件事并不明显支持。如果台湾社会舆论对马英九赴港持压倒性的支持态度,恐怕蔡英文不会做如此决定。“国家安全”只是一个任何时候都“说得通”的藉口。

但马英九此次赴港计划也有瑕疵。第一,是时机问题。马英九6月1号宣称要赴港演讲,距离他卸任才不过十多天。在时间的选择上太早,太急。

第二,卓越新闻奖颁奖典礼不是一个很有必要的场合,与台湾民众没有非常直接的利益联系。如果是一个关系到台湾利益的场合,比如与台湾有关的经贸会议,或台商的会议,可能会更好一点。

第三,马英九在事先没有和蔡英文商量的情况下,就直接对外公布了他赴港演讲的计划。可能是想用社会舆论的压力让蔡英文妥协,但没有成功。

我认为,蔡英文并非一开始就拒绝他去香港,甚至有可能会让他去。因为两岸关系继续冷下去,对蔡英文也是很大的压力。如果马英九能够成为沟通两岸的桥梁,蔡英文当然也可能积极考虑。这里有三个条件:1.两岸关系一直无法打开僵局;2.帮到小英政府,也被台湾社会认为对台湾及维持两岸和平格局有利;3.马愿主动调整对“九二共识”的坚持态度,如理解“不搞法理台独,坚持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就和九二共识精神无异”等。

话说回来,蔡英文在权衡利弊后做出不批准的决定,最大问题还是马英九选择的时机不合适,他太着急了。但阻止马英九赴港演讲,对蔡英文自身也有风险。她这次不批准,下一次批准就要更慎重。马英九再次申请时也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与压力,也必须更谨慎。

虽然马英九赴港演讲是为未来登陆而铺路,但香港之行的安排也不能太过随便。建议他下次出访可以先去别的国家,比如美国、新加坡。当然登陆前还是要先去香港,以缓冲登陆的敏感性。

记者:马英九赴港申请未获批准会对未来两岸关系有什么影响吗?

林泉忠:目前来看,不论马英九赴港成功与否对两岸关系的影响都不会太大。但赴港受挫会使他未来扮演两岸沟通桥梁的角色后延。

这次中国大陆对马英九计划赴港一事没有任何表示,当然中国大陆也不方便表示什么。但我相信北京非常重视马英九赴港,也乐见其成,只是未来双方需要更默契地沟通,安排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登陆旅程。

虽然目前中国大陆向蔡英文施压,强硬地要求其承认九二共识的阶段还没有结束,但我预测这一阶段只会延续半年左右,北京的政策已经开始松动,我预测北京会在年底或明年春天发表对台重大讲话,但在此之前必须要让两岸关系的僵局软着陆,否则不利于未来的发挥。

如果两岸关系继续冷下去,半年后会使中国大陆非常被动,因为目前的对台政策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这对中国大陆自身也没有什么好处。“打压台湾”只会让台湾无保留地全面倒向美日,拉拢蔡英文才是高招。更何况蔡英文已经柔化了民进党激进“台独”的思想,让民进党温和稳健了很多,她在520就职演说中也释放了一些善意,但她还需要更进一步地释放善意,给两岸关系一个台阶下。

记者:不少人认为马英九参加习马会是为了获得历史定位。既然已经获得了历史定位,那么此前他作为已经退居的领导人申请赴港演讲有什么用意?

林泉忠:赴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未来去中国大陆而铺路。媒体过分强调了习马会对马英九历史定位的意义,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马英九的历史定位早就有了,就是开启了两岸和平新局。当然习马会有其历史意义,至少说明他开启的和平新局是有效的,得到了中国大陆的肯定。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习马会”意在布局520后两岸关系》,就是说明习马会是为马英九在未来做两岸交流的桥梁而铺路,这不仅是中国大陆的想法,也是马英九的想法。当连战不能再作为两岸交流桥梁的时候,马英九可以取代连战。因为马英九在台湾社会还有一定影响力,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马英九赴港就能够将做两岸沟通桥梁的想法落实,之所以选择香港是为了减少来自台湾社会的反弹,如果他立刻去北京,可能会引发舆论批评。而香港是有别于中国大陆的特殊地区,也是他的出生地,因此他赴港是合情合理的。

虽然目前登陆可能会延后,但他终究会去中国大陆。香港不算,我想未来他登陆的第一站应该会首选南京,第二站是湖南老家,最重要的一站就是北京,登陆的最终目的地就是北京。 记者:马英九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赴港是想让国际社会更瞭解“中华民国台湾”,他为什么要用“中华民国台湾”这个概念?

林泉忠:“中华民国台湾”的用法延续了台湾民主化、本土化浪潮以来国民党的基本认知。虽然我们过去很少听到他这样讲,但这是仍然是国民党内部的主流认知,即比较偏向本土化的认知,不再将中国大陆视为“中华民国”的一部分。

在台湾内部,是将“中华民国”等同于台湾,而在国际社会如果直接讲“中华民国”,认知程度会比较低。同时在已经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香港讲“中华民国”也可能被中国大陆视为挑战。因此,为了避免刺激中国大陆,马英九采用了一个比较折中的说法,把过去李登辉讲的“中华民国在台湾”重新拿来用,和他以前的讲法也没有什么矛盾。使用“中华民国台湾”是为未来到中国大陆访问而做的阶段性调整,马英九所说的“中华民国台湾”这个概念目前还可以在香港使用,但将来登陆时还能不能继续用这个概念是值得怀疑的。

记者: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关系一直以来不是很好,如何能期待马英九及国民党会心甘情愿地做民进党当局与中国中国大陆之间的沟通桥梁呢?

林泉忠:两党选举前是敌人,选举之后不应是敌人。蔡英文的执政思维是强调团结,她希望国民党能在两岸关系困难的时候扮演积极角色。马英九也很可能会调整他此前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他代替连战作为两岸交流桥梁的角色也更能凸显。

而且目前蔡英文政府与中国大陆关系相对紧张,如果马英九可以在改善两岸关系中扮演积极角色,也能够得到台湾社会的肯定,改善他在台湾民众中的印象。

记者:在马英九还未卸任之前,就有绿营人士声称要对马英九进行清算,这是否影响了马英九此次赴港计划?

林泉忠:我想即使由于一些人的阻挡,马英九暂时去不了中国大陆的话,他也会在未来去中国大陆,他能在推动两岸关系朝良性方向发展扮演积极角色。如果马英九去不了,民进党就少了一个能够帮助两岸关系好转的关键因素。目前很多民进党人还看不到这一点,所以会有反对马英九的杂音,但这些杂音也可能会随着民民进党政策的调整而消散。

而且蔡英文不是一个只根据意识形态来处理两岸关系的领导人,她非常瞭解两岸关系的敏感度,能够把握好其中的分寸,这一点从她此前阻止民进党废除“立法院”孙中山遗像的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来。蔡英文会尝试改善两岸关系,所以我不认为她会阻挠马英九赴港或登陆。但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存在,比如她可能很难做到让其他民进党人不去阻挠马英九。

台湾普遍民意与“中华民国宪法”精神有落差

记者:蔡英文就职演说中提到了四个既有的政治基础,其中包括“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与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但现在台湾普遍民意越来越倾向独立,而“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则体现一中原则。那么二者之间是否有冲突?

林泉忠:现在台湾社会的民意与“中华民国宪法”精神存在很大落差。即台湾社会民意越来越倾向于本土,远离中国大陆,但“中华民国宪法”仍规定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这是台湾民主化以来一直存在的矛盾与困境。

一方面,“宪法”是不能轻易修改的;另一方面,民意又在偏离“中华民国宪法”对国家的定义。但仍有一些可以连接的点,比如蔡英文在上台后还是要根据“中华民国宪法”来制定《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放弃了此前的“两国论”版本。因此“中华民国”宪政体制的框架会有程度上的虚化,但不会有根本改变,我不相信蔡英文可以对现有“中华民国宪法”做大幅度的修改。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台湾居民来中国大陆被视作“出国”,即使在马英九执政期间也是这样,我请假到大陆来开会、讲学是“出国”。第二个例子是2007年我在台湾做调研时,有七成受访者认为香港、澳门与台湾不是同一个国家。但按照“中华民国宪法”,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是一个国家,所以要求民意符合“宪法”是很难的。这的确是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但很少有人人指出这个落差。

蔡英文难以操控民进党内部的不同派系

记者:那现在民进党当局一方面在推动修改公投法,另一方面废除课纲微调。这是否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为将来“修宪”做准备?

林泉忠:蔡英文是台湾民主化以来的四位“总统”中最稳健的一位,甚至比马英九更稳重。她谨言慎行,也是民进党内的异数。我认为她不会推动“法理台独”,她也不会主动进行“去中国化”的举动。

但我们要理解,民进党内部有极独、浅绿、中间派等各路人马,其他人的一些作为不一定与蔡英文的想法一致,蔡英文很难掌控如此多元的民进党。在选举中,民进党内部各派系会以大局为重,放下分歧。但我不相信在选举过后他们还会那么团结,分歧会慢慢凸现出来。

蔡英文对执政团队的任命其实也是一种势力平衡,她不可能完全用浅绿或蓝营的人,也会起用一些深绿的人,她一定是经过一番斟酌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记者:所以推动修改公投法、废除课纲微调,都是民进党内部个别人的行为?而并不能代表蔡英文本人的行为?

林泉忠: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课纲问题是在选举中浮现出来的,而且课纲微调本身有争议。在民进党人看来马英九调课纲是多此一举。但在马英九看来,陈水扁以前对课纲改动太多,必因此须作出调整。不同意识形态的各方都在斗,蔡英文是有选择性地做了一些协调妥协。修改公投法也是民进党在选举中的主张,因此还会继续。

但一些在之前的大选中没有提及的“去中国化”,蔡英文不会特意去做。比如蔡英文制止了民进党人要求废除悬挂孙中山遗像的提议,可以看出蔡英文与其他民进党人不同。

记者:在未来有没有可能蔡英文会控制不住民进党内的各个派系?

林泉忠:蔡英文能否做好内政问题,解决核

四、食品安全等社会争议还很难讲,她的挑战会越来越大。随着选举结束,各种不满的声音都会发出来,而且肯定会有一些人因为在人事安排中没拿到位子而不满。不只国民党会骂她,民进党内部也会有不同的声音。

统战效果不理想 中国大陆应改变对台策略

记者:中国大陆是否有可能通过对台湾的一些制裁或限制向蔡英文施压,来逼迫蔡英文承认九二共识?

林泉忠: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方面对她的施压,如肯尼亚问题,WHA、世界钢铁会议等,客观的效果是:没有让台湾人更加讨厌蔡英文,反而会同情蔡英文,埋怨中国大陆。

因此,中国大陆在施压时候必须要了解台湾民众的意向,如果得不到台湾民众支持,其实制裁的效果是不好的。中国大陆应该拿捏好力度,在制裁的同时不让台湾民众反感。每一项制裁都应做非常完整透彻的评估,而不是随随便便。中国大陆要步步为营,细腻地观察台湾民意,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记者:如果说打压得不到台湾民众的支持,那么过去八年两岸的经贸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但为什么两岸的心却越来越远,似乎也没有得到台湾民众的支持?

林泉忠:中国大陆应该先找出在哪些方面让台湾人不满,做一些风险的规避,也许情况会有所改善。而不应该觉得对方不接受你的让利就很奇怪。比如中国大陆对台湾“国际空间的打压”,对台湾某些媒体的渗透能不能少做呢?一些对台统战能不能不做呢?两岸的交流沟通是很好的,但不一定要带有政治目的的统战,一直以来统战的效果并不理想。

现在有关部门认为台湾、香港的年轻人不了解中国大陆,只要他们多来看看就可以产生认同。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其实早在香港回归前就有青年团体来中国大陆参观访问,回归之后这样的参观团体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结果回归17年后爆发了“占中”。可见统战式的交流未必能起到什么效果,对于台湾也是一样,这样的做法最好可以改一改。虽然中国大陆暂时很难停止所有的统战活动,但这是目前比较容易调整的。

因此首先要找出问题在哪里,分清哪些比较容易做,哪些不容易做。在思考可以做什么之前应该思考哪些可以不做,这样可能更好面。认为台湾不听话就施压的做法不是平等对话的基础。

没有九二共识 两岸也不可能为敌

记者:蔡英文上台后非常亲近美日,而在南海,美国是菲律宾的一贯盟友,前一段时间美国又解除了对越南的军售禁令。这是否形成了对中国大陆的包围?

林泉忠:美日介入南海问题后,对中国的包围圈逐渐形成。他们在拉拢菲律宾、越南的同时也会拉拢台湾,他们不希望台湾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大陆站在一起。而为了得到美日的支持,蔡英文也不会和美日对抗。即使在马英九执政期间,他也提出不会与中国大陆共同处理东海、南海问题,更何况是蔡英文。我昨天在一虎一席谈也提到,当美日拉拢台湾时,为什么中国大陆不去思考如何拉拢台湾呢?马英九对南海问题最不满意的就是中国大陆将台湾排除在南海问题的对话机制之外,可台湾却控制着南沙的最大岛——太平岛。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大陆也许可以通过让台湾参与对话的方式换取台湾不要全面倒向美日。

记者:但这需要两岸之间有较强的互信程度。

林泉忠:不信任对中国大陆是不利的,中国大陆和蔡英文政府减少交流只会让台湾更倒向美日。虽然蔡英文为了迎合主流民意,没有支持九二共识,但其实她相当温和。中国大陆是否可以换一个思维,更积极地拉拢蔡英文呢?无止境地敲打她对中国大陆没有好处。

记者:这意味要中国大陆放弃九二共识或一中原则吗?

林泉忠:其实一开始中国大陆并不支持九二共识,但看到台湾越走越远后,才回过头发现九二共识也不错,这本身就是一种妥协。今天的台湾已经走到这个地步,中国大陆还能原地踏步吗?可以让蔡英文不做“法理台独”,不一定非要让她接受“九二共识”不可。不做“法理台独”和接受九二共识之间并没有很大差别,不过是一个名词而已。

以前中国大陆对台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并不是只有硬没有软。胡锦涛执政时期推动两岸之间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很大的进步。虽然他也以九二共识为原则,但他并不要求马英九承诺两岸必须朝统一的方向发展,这是很不容易的。

没有“九二共识”,两岸也不可能永远为敌。两岸关系可以从50年代兵戎相见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说明政治是可以调整的。当台湾主流民意不支持“九二共识”,蔡英文是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识”的,那中国大陆还要永远坚持“九二共识”吗?

记者:如果未来中国大陆能够产生一种对台湾、香港等边陲地区有巨大吸引力的“国家认同”,比如将一中的内涵解释为文化中国或历史中国,而不仅仅是政治中国?台湾问题或香港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林泉忠: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中国”这个词绝不仅是政治性的,也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如果这个“中国”也可以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而不强调某一政权或制度,也许更有吸引力,大多数台湾人、香港人也都能够接受。我觉得未来中国大陆在表述一中的时候可以更柔性一点,胸襟更开阔一些。这些年中国大陆办孔子学院,虽然孔子学院有很多问题,但是以孔子作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就是类似的一种思路。那我们思考“中国”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胸襟更开阔一些,有更多文化内涵呢?

蔡英文即使执政失误 国民党也很难东山再起

记者:那您认为惨败之后的国民党未来会怎么做?

林泉忠:未来国民党也很有可能调整两岸政策,不再坚持“九二共识”。我在《中国国民党的三个新选择》中写到,国民党惨败后只有三个选择。其一,与台湾主流民意接轨,彻底本土化。放弃连接中国的国家论述,将国家论述的起点设在1949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年轻世代的认同,也才有可能有竞争力;其二,正式放弃“中华民国”代表中国”,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统地位,做北京在台湾的代言人;其三,与北京明确切割,并全面向中共施压促使中国大陆走向民主化。如此才能继续坚持连接“中国”的国家论述,但我们看不到国民党有勇气及能力这样做。目前国民党还在延续马英九的路线,这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记者:如果蔡英文未来的执政成绩不理想,是否会导致民进党支持率下降?这是否将成为国民党东山再起的机会?

林泉忠:蔡英文支持率下降的可能性很高,维持三个月的高民意是有可能的,三个月之后就不好讲了。

但认为如果蔡英文做不好,国民党还有机会东山再起的观点是天真的。但如果国民党链接中国的国家论述不调整,蔡英文做得再烂,国民党也不可能东山再起。别忘了蓝绿以外还有新的第三势力出来,也许未来他们会取代国民党。

记者:民进党执政后政策大转弯,有没有可能未来民进党会越来越像以前的国民党,而第三势力如时代力量等会成为新的“民进党”,取代民进党原来在台湾政坛的角色?

林泉忠:是有这样的可能。国民党会更加被边缘化,但目前第三势力如时代力量的力量还很小。从“立法院”的一些运作可以看到,时代力量和民进党是有所不同的,但他们都在争取年轻世代的支持,谁会成功还很难说,要看未来发展。第三势力以及年轻世代的走向 也会影响蔡英文政权的稳定。

第三篇: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与两岸关系的发展隐忧

作者:肖永国

中国国民党主席换届选举2009年7月26日结束,在这场毫无悬念的中国国民党未来党主席的“面子选举”中,马英九以28万5354票当选新任党主席,得票率为92.51%。在同一天,另外两件事情发生:

1、“台独”引以为骄傲的“体育政治化”的高雄世运会结束,民进党势必引发新一轮的鼓吹“台独”的宣传战;

2、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贾庆林一同出席了由海峡两岸艺术家共同组建的海峡和平交响乐团的首场演出,并捎来2005年“胡连会”达成的两岸五项和平愿景将成为马英九党纲的消息;

如果把这些事情做一个“政治串联”,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两岸现实和未来的政治展现。

一、两岸“电报风云”的政治背景;

在以上的背景条件下,两岸执政党的政治家随即利用27日往来的“政党贺电”开展了一场政治舆论的主导攻势。通过该舆论宣传,两岸维护“和平发展”的政治力量希望实现六个方面的目标:

1、 冲击“台独”利用高雄世运会操纵台湾政治舆论的势头;

2、 把台湾政治舆论聚焦到两岸“和平发展”的关系上;

3、 推高马英九兼任党主席的政治意义;

4、 延续两岸关系深化发展的政治氛围;

5、 鼓舞马英九推进两岸关系的政治信心;

6、 支持马英九落实“胡连会”的政党共识;

评估政治舆论宣传的胜负,最好的途径就是看“台湾新闻媒体的政治关注”、“台湾民众的讨论主题”及“台湾在野党的政治反馈”。如果从这三方面来考察,两岸政治舆论的宣传结果是成功的。通过两岸“电报风云”的政治舆论宣传,在两岸政治精英的策动下,通过两岸新闻媒体的政治互动,两岸执政党对台湾政治和社会的舆论主导能力有了很大的政治提升。这才是两岸关系一年来最大的政治发展之一。

透过两岸的政治宣传,我们需要深度分析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影响。这就不得不提此次主导两岸政党舆论宣传战的政治推手:中国国民党副秘书长张荣恭。

二、中国国民党核心政治人才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贡献;

熟悉两岸事务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国国民党内,始终存在坚持不同两岸政治观点的路线之争。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真正主张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代表人物非连战先生莫属。连战先生有三大核心幕僚,即“文胆”李建荣(连战先生的“笔杆子”)、“武胆”张荣恭(连战先生的“急先锋”)及“代言” 郑丽文(连战先生的“发言人”)。这三大核心幕僚,尽管遭遇了中国国民党的诸多政治变化,但是在近年来历次重大的两岸历史事件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张荣恭先生一年多来,面对不断调整变化的马英九执政当局,以其卓越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格局,为两岸关系的定位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政治贡献。

张荣恭,1950年1月1日出生,台北市人,1975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法学硕士辅仁大学法律系毕业,现任国民党政策委员会副执行长兼大陆事务部主任。历任“中央社”大陆新闻部编辑,“中央月刊”副总编辑,“中央社”大陆新闻部主任,辅仁大学讲师,“中央社”副总编辑,“中央社”执行副总编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大陆研究工作会主任、“总统府”“国家统一委员会”研究委员。

张荣恭为世人称道的政治贡献就是:

1、政治穿针引线;

2004年12月下旬,在陈水扁当局及外界均分析两岸“春节包机”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候,张荣恭只身到北京,在与大陆方面沟通后,重燃两岸“春节包机”的希望,增加了国民党公开宣布介入推动包机的信心。2004年12月28日,张荣恭等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召开记者会,正式宣布国民党推动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2005年1月9日,张荣恭再赴北京,就包机事宜与大陆方面及台商进行协商,会后正式启动了2005年春节包机业务。29日,两岸包机开始对飞,张荣恭特意赶赴广州欢送台商登机返乡。首战告捷后,4月18日,张荣恭等人赴北京,最终敲定了连战访问大陆的行程。之后的历史,两岸民众都已经知悉了。

2、共创两岸和平;

张荣恭早在1995年做“总统府”“国家统一委员会”研究委员时就建议建立两岸政治和社会的“和平缓冲区”,并率先提出“两岸经济繁荣带”的概念。这一概念为福建省政府采纳,二○○三年福建省政府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名称,其目标在运用福建与台湾的地缘特点,推动两地协作,建成一个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福建。福建省政府的建议获得中共中央认同,二○○五年的大陆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加载“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文字。2009年5月国务院以最快的速度规划和布局,正式决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区”)。

对台湾而言,可藉“海西区”为腹地,发挥优势,扩大市场,提升竞争力。“海西区”建设与马英九竞选政见中的两岸共同市场完全切合,实现了从台闽两地经济便捷的双向互动,获取稳妥的经验。愈为密切的台闽关系,愈有助于台海军事缓和化,为“台海和平区”创造条件。

3、两岸政治定位;

2008年马英九代表中国国民党行使中国在台湾的主权以来,在台湾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的格局下,处于政治摇摆状态的马英九当局对于两岸关系的定位让关心两岸发展的人们很忧虑。张荣恭敏锐的抓住马英九纪念“金门炮战”提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不能再重演内战”的政治机会,把中华民族和“内战观”结合论述,形成了马英九的两岸路线。特别在2009年4月日本分裂中国的政治势力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后,在张荣恭等精通两岸关系的政治精英的引导下,马英九坚持两岸关系的中华民族和“内战观”结合的历史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台湾“宪法”确立两岸关系是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对等的“特殊政治关系”。

马英九执政当局坚持的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与李登辉主张的“特殊国与国”或陈水扁的“一边一国”划清了界限。马英九依循国民党一贯的政策纲领,务实定位两岸关系,从而恢复了两岸制度性协商,也恢复台美互信。而这种立场,不仅完全无损台湾尊严,两岸和解对话与“和平发展”的空间,也都豁然而开。

4、共谋两岸发展;

两岸分隔六十周年,在两岸政治精英总结一甲子波折起伏的经验后,在维持台海现状的基础上,持续“搁置争议,积累共识”。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一方面重建其过去提出的“两岸关系以经贸为主轴”的正确路线;另一方面开辟了透过两岸协商以拓展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空间,以及降低两岸军事对峙的契机。恢复了两会领导人中断达十年的互动,实现两岸“三通”直航,兑现了马英九的“竞选”政见,受到台湾民意支持和国际舆论肯定。

张荣恭等人的政治坚持与马英九对两岸关系的主张完全符合。马英九的“竞选”的两岸目标就是达成“两岸和平架构”、建立“经济合作机制”、透过两岸协商扩大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空间 、共同发扬中华文化等。不仅如此,2008年12月底胡锦涛的六点讲话,作为大陆方面推动两岸关系全面正常化的指导纲领,已和马英九的政见形成善意互动。两岸在“马政见”与“胡六点”间,求同存异,稳健前进,建立两岸良性循环,强化两岸和平发展,合力振兴中华民族。这是两岸政治精英创造的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

除此之外,张荣恭等人的贡献还有很多,如坚持“国共平台”与“两会制度化协商”的分际等重大政治是非上,台湾政治精英的政治眼界也是堪称典范的。

诸如张荣恭一样“懂两岸关系”、“熟悉两岸事务”的台湾政治精英还有很多,基于篇幅,不一一赘言。正是在这些“懂两岸关系”、“熟悉两岸事务”的台湾真正政治精英的主导下,两岸关系一年来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三、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发展两岸关系的新格局;

实事求是地说,基于对台湾特定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认识,马英九的“民意”和“党意”的高支持度只会助长马英九当局对中国大陆不切实际的政治要求,对发展两岸关系及推进两岸政治协商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台湾当局要推动两岸关系及政治协商除了台湾岛内的民意支持外,更需要“两岸之外”的国际政治力量的支持。这就需要中国大陆在“做好大陆内治”、“优化台湾政治和社会结构”外,还需要打击“国际分裂势力”和发展“维护中国统一的国际政治力量”。

更准确地说,透过两岸“电报风云”的政治舆论宣传,清晰地展现了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格局:“两岸执政党先行”→“工商业群体受益” →“台湾民间力量推动” →“政治和社会形态改变” →“两岸政治关系发展”。

1、“两岸执政党先行”就是通过两岸执政党合作形成发展两岸关系的动力和主导,牢牢把握维护统一的两岸政治力量对两岸关系发展的领导权;

2、“工商业群体受益”就是紧紧抓住两岸经贸文化的纽带,加强和巩固两岸关系的经贸文化基础,创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和潮流;

3、“台湾民间力量推动”就是利用台湾“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格局建立两岸持续深入的社会关系,改变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仇视、对立和对抗的社会意识,建立客观、积极、善意的两岸社会关系;

4、“台湾政治和社会形态改变”就是通过两岸点滴的政治和社会积累,创造两岸共同的利益和威胁,形成“一个中国的政治认同”、“两个政治实体合作执政”、“一致对外的政治关系”、“开放发展的两岸和谐”的政治与社会格局。

5、“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是对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的两岸政治和社会结局,台湾执政当局通过两岸政治协商的方式做出的最后政治认同或确认。

由此可见,两岸之间即便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两岸维护统一的政治和社会力量发挥“蚂蚁憾树”的精神,通过点滴的政治和社会积累填平两岸的鸿沟,那么,这“点滴的政治和社会积累”就是发展两岸关系和推进两岸政治协商的基本力量和方向。或许这不是发展两岸关系最聪明的方式,但是,这是最符合台湾实际、最有效的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战略。

四、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隐忧;

综上所述,对于马英九兼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站在发展两岸关系及推进两岸政治协商的立场上而言,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两岸最重要的事情是两件:

1、 台当局必须延续和发展两岸共同制定的“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两岸政策;

2、 台湾推进“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党政骨干人才必须保留、发展和壮大;

古语说“人亡政息”,就是强调,政治骨干人才对政治格局具有主导发展的作用。一旦发展两岸关系的人才流失了,即便两岸或中国大陆有多么“聪明”或“高明”的政策,也是于事无补的。然而,这一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或“杞人忧天”。

因为台湾主张“和平发展”的领军人物中,连战先生73岁,张荣恭先生59岁,其他骨干人才也都是50岁以上的年龄。台湾真正“懂两岸关系”、致力于发展两岸关系的人才,后继堪忧。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当今台湾40岁左右的中青年人才,都是经过李登辉和陈水扁“政治独化”的群体。这其中,能够有很深的“中国归宿”和“祖国大陆”情感的政治和社会群体,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以目前两岸关系缓慢的发展速度而言,两岸能形成共同的历史和现实认同,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所以,当前对两岸主张“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政治力量而言,最紧迫的问题是真正懂两岸关系的台湾中青年人才的选拔、培养、锻炼和使用。这才是中长期台湾或两岸最急迫的政治问题。

总之,对“发展两岸关系”和“推进两岸政治协商”而言,只懂得“政治收割”的马英九先生并不可靠。越是在两岸大力吹捧马英九兼任党主席的时候,真正关心两岸关系发展的政党和民众越是应该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本质上,马英九在两岸关系的发展史上,无论其本人是否兼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都无可避免的扮演着“过渡者”的历史角色。不仅如此,以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为标志,马英九在台湾政治和社会的认同度开始持续走“下坡路”。马英九为了挽回其政治形象,“凸显两岸政治分歧”、“设置两岸政治屏障”等方式就成为马英九最快捷的政治选择。其政治结果就是:“两岸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成为马英九维护其“政治形象”的政治牺牲品。更有甚者,在两岸复杂的内外环境下,两岸关系出现波折、翻覆或倒退都是有可能的。

在中国国民党内,同时存在马英九与连战这样的政治人物,这既是两岸中国人的幸运,也是两岸中国人的悲哀。

然而遗憾地是:马英九对这种“幸运”或“悲哀”,没有任何的民族感情。因为,事实上,马英九就是一个期待八年执政、能够“功留自己、债留子孙”的台湾小政客而已。

========================

附件:台湾《中央日报》:珍惜两岸和平发展期 http://.tw 2009-07-30 08:40:30

台湾《中央日报》评论:珍惜两岸和平发展期 http://.tw 2009-07-30 08:40:30

二○○五年四月国共平台建立以来,和平发展开始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到去年五月国民党重新在台湾执政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即完全确立。这从中共给历任国民党主席的贺电中,清楚地展现出来。

中共首次发给李登辉的贺电中写道,「早日完成中国统一大业」。这意谓着对李的过度期望,而在当时,李也确实常常鼓吹国家统一,如今看来,显然都不够务实。

本月二十七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祝贺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的电文中说:「由衷期望贵我两党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不断为 两岸同胞谋福祉,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和胡上次祝贺马首度当选国民党主席时说的,「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共创中华民族美好而努力」,主 轴一致,都是和平发展。此一情势必须加以珍惜。

从另一角度看,如果现在还是民进党执政,台湾仍在「去中国化」及搞台独,两岸关系只会处在紧张状态,时时刻刻准备摊牌,绝对谈不上和平发展。而两岸一旦摊牌,其结果恰恰是台独份子所最恐惧的统一,而且还是武力统一。因此,国民党执政对台海局势的正面意义,不可言喻。

当然我们不能幼稚地认为,胡锦涛给马主席的贺电未像过去那样主张国家统一,是意味中共放弃统一的目标。但至少中共已经采取实态度来发展两岸关 系。马、胡两位领导人都认同中华民族,那就表示尽管存在两岸政治分歧,仍可透过搁置争议的方式,逐步化异聚同,此一过程即是和平发展期,这有利于提供两岸 人民安居乐业的环境。

第四篇:我看马英九的两岸政策

2008年5月20日,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举行就职仪式,正式上任。这也是国民党经过8年后再一次取得政权,台湾社会也由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马英九上任后引人关注的除了如何引领国民党走出困境,继续开创台湾新格局而努力,更关注的是马执政团队采用的两岸政策。这也是国际舆论最为关心的焦点。

马上台后出台了一系列两岸政策,概括起来为:

1、认同“九二共识”,模糊“一中原则”。

2、认为两岸是“一国两区”,但又强调台湾的“主体地位”。

3、倾向“不统不独”维持现状,主张统一“时机未到论”。

4、赞成加快经贸文化互动,推拖、回避政治议题协商。

5、放弃攻势军事战略,赞同建立军事互信机制。

6、主张“活路外交”拓展空间,深化美日台关系。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马英九两岸政策的看法。

一、 政策出发点是为了迎合选民。 台湾和大陆相比,是一个选举社会。一切政治人物的政治行为都是为了选举,因此有时某些政治人物为了迎合部分选民的需要,经常喊出一些特立独行的言论来吸引群众和舆论的眼球,提高媒体上的曝光度。马英九出台的两岸政策的出发点既不是为了两岸统一的大事业,也不是为了整个台湾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该政党的利益。

众所周知,台湾社会分为蓝绿两个阵营,蓝营以国民党亲民党为主,绿营以民进党和台联为。因此,马作为国民党的候选人和国民党主席,在上任以后的首先要稳住他的根基,总体上还是偏向于与大陆开展各个领域的往来,2008年7月4日,两岸开启直航,三通正式开放,为台湾与大陆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765万选票对他来说是不够的,他要的是全民的选票,因此他不断地照顾没投票给他的544万绿色选民,如任命赖幸媛为“陆委会主委”所以他的政策不能完全按照国民党的利益为标准。他不独不统的政策就很好说明了这点。

二、 政策对于两岸关系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从政策产生的效果来看,不得不说,至少对比起以往台湾政府,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对于推动两岸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1.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首先,马英九承认了“九二共识”,重拾了“一个中国”政策,这让大陆和台湾的一切交往合作成为可能。既然不促及底线,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好好说,贸易往来也好,通航也好,总之大陆和台湾双方最尖锐的矛盾已经搁置了,即使他仍然存在,我们可以在发展其他方面的时候选择性的忽视。

2.使两岸关系明显改善

多方事实显示,在马英九政策出台后,两岸关系是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有所改善。

首先两岸大三通已经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直接通邮,各封包局可直接交换邮件,而无需经过第三地;(台湾)中华邮政董事长吴民佑寄出第一封快捷邮件给(大陆)中国邮政集团总经理刘安东。 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海上货运直航,以上海到基隆为例,航程可以节省超过8个小时。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直接通航和常态包机。例如上海至台北航班最快只要82分钟就可完成整个飞行,比搭高速铁路从台北到高雄来回还快,两岸一日生活圈具体成型。

然后是两岸民间往业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近年来,两岸民间交注呈现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台湾主要政党高层人物不断走访大陆;台湾当局卸任和在任官员活跃于海峡两岸;两岸城市间交流不断加强。 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成为两岸交流的一股“热流”;两岸宗教与民间信仰交流热络。台湾民众在大陆就学、就业、购房、定居逐年增多——在传媒大学就有很多台湾生源的学生和交流生。

同时,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两岸贸易主要香港转口,台湾向大陆出口的产品,几乎以工业用原料及零配件为主,重要的包括人造纤纱、布、机械设备、电机及电子零组件,及塑胶原料等。大陆出口到台湾的产品,则以非食用或燃料用原料为大宗。 然后是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随着两岸经贸规模的扩大和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增多,台湾电子电器等高科技产业投资步伐明显加快。

3.有助于两岸和平

马英九主张两岸签订为期三十至五十年的和平协议,其最关注的部分是所谓“暂行架构”,即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有三项目标:希望两岸通过谈判达成“维护台湾国际尊严”、 “确保台湾国际参与”以及“两岸双赢,终结外交上你争我抢等浪费资源的对抗”。如果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马是要寻求“大陆同意的台湾参与国际事务的新模式”。这里,马预设了“大陆同意”的前提,表明不打算伤害中国对于台湾的主权。

虽然“暂行架构”是出于马英九希望更多的参加国际事务而提出的,但他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大陆对台湾主权,算是一种妥协。同时大陆也会相应的给台湾更多合理的空间,减少对其的打压。这种政策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双方的让步,减少了矛盾冲突,对和平发展是有利的。

三.马的两岸政策具有反复性,可靠度不强

正如前面所说的,马英九的举措在于他选民的态度。虽然国民党执政,但绿营势力还是很强大的,马英九不会把他们绷得太紧,不会让这些人完全的站到他的对立面去。他的两岸政策在迎合大陆口味的同时也有以前民进党的一面。如马英九所认知的“九二共识”的意涵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即国民党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同时要求大陆必须同意或容忍国民党对一个中国的不同解释,否则,无法承认一个中国。换言之,马英九把“一中”与“各表”捆绑在一起,不接受没有“各表”空间的“一中”,这点同我有矛盾。马英九希望达成这样一种局面,即两岸在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的同时,以互不承认但也互不否认的态度处理双方对“一中”意涵的争端。他认为,在这种局面下,台湾给予大陆一中“面子”,而大陆默认“中华民国”的存在,让台湾得到“里子”。目前,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也出现了一些反复,比如任用亲绿的赖幸媛成为大陆办公室主任等。

然后,马英九执政团后面还有国际势力支持,他的政策也会随着美国的变化而变化——台湾在经济、军事、国际事务很多方面都要考美国支持。一方面,台湾和美国之间是附庸关系,台湾走的每一步都要看美国脸色,另一方面,美国和中国之间,台湾是美国对华的一粒棋子,台湾在美国手中可以是投怀送抱的蜜糖,也可以是打击大陆的武器。但至少,在现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发展从总体上说对于美国来说是有利的,中美联系紧密,美国也不会在对台事务上做出过分的事情。

四.两岸问题在关键点上还是没有突破

马英九出台的两岸政策只是一个初步的试验,或是一个小的开始,他的很多做法产生的成效仅算是敌对关系的结束。实现三通、增进交流最多只算是实现了两个主权国家意义上的的相互合作交流。

两岸要统一必须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目前两岸在政治上的融合还是举步维艰。 首先,马英九并没有实现两岸统一的目标。两岸统一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台湾主权属大陆,这无论如何台湾政党都是不愿意的,另一种即他们“反攻大陆”,但这个目标对于台湾来说还是太遥远。所以马英九作为一个台湾领导,目前不会有两岸统一的心愿。马英九所在的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为两岸关系做出实质性的突破举措,因为国民党在台湾执政稍微不慎便会被赶下去——他能做的,仅仅是在人民能容忍的基础上做一些对台湾民众有利又对大陆有利的事情,对大陆有利是对台湾有利的衍生品,并不是目标。

然后,两岸要统一,还存在这主权国家之前不存在的其他很多矛盾,如国际事务上、意识形态上等不可调和的问题,这些矛盾在马英九的政策里并没有丝毫的解决。台湾和大陆的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也不同,虽然大陆的一国两制在处理香港问题上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但台湾问题要复杂的多,跟香港的情况也不能类比,要让两个区域实现主权统一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马英九的政策促及两岸政治体制问题的本来就很少,推动两岸政治体制改革向统一方向转变的内容就更少了,哪怕是探索性的举措也没有。

因此,我们仅能把马英九上台看成是台湾对大陆态度的一个转变,两岸统一的希望,要把它当成是统一大业关键的一步是不正确的。

总的来说,马英九上台让我们看到了台湾为寻求发展对两岸态度的转变,看到了两岸关系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这种统一的趋势是不稳定和不可靠的,马英九的政策具有多变性和两面性,两岸统一大业并没有因为马英九上台而取得根本性的进展,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五篇:中日关系与亚太格局走向

在亚太地区中,中日关系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双方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地位,两者关系对于亚太地区的局势有重大影响。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 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 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 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 化。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 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 反弹力。

两强并起。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 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 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 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 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 贡献。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这一过 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 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使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

友好本来是在差异中克服、调整,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敬,才慢慢达成的境界。出于战略、策略之需,或者历史要素来演出友好气氛的手法已经太陈旧,太权宜,也太表面。 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

共同繁荣的需要。随着交流的深入,过去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发生,“异”在两个国家之间碰撞。但是,这不是坏事,因为这种碰撞也是使事物回归正常位置的机会。真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应该是真心与真心的碰撞后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间产生的磨擦给我们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端结。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最大希望在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东亚地区合作是中日化解历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机、克服安全困境、实现双赢的唯一出路。一方面地区合作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的两个国家;

另一方面地区合作也有利于两国问题的解决,因为中日之间的很多问题在双边层次上难以消溶,但是,中日都参与地区合作,这就为两国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除了有利于两国建立信任之外,地区合作机制也可以成为减轻国内压力的积极因素,为领导人做出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提供更大余地。

另一方面,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和日本。中国的人口占东亚人口60%以上,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60%以上。东亚联合要求中日合作,不能排除任何一方。如果日本与中国最终走向对立,将会改变整个东亚的战略形势,并使这种形势向着有不利于 中国的方向发展。如果中日关系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无法在政治层面上获得突破,那么 中日经济合作也可能走向“泡沫经济合作"。事实上,这样的动向已经显现了。日本开始寻找下一个替代中国的市场。日本技术和投资转向印度、俄罗斯可能将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名校小升初语文面试题下一篇:门诊部护士长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