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

2023-06-25

第一篇: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历史课题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学案号12

主备人曹文增审核人曹文增日期2012-3-1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港澳回 归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 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 学习重点 :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课前预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你知道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的由来吗?跟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2、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谁(人物)在什么时候(时间)提出来的?他为什么 提出(目的)这一构想?有什么意义?

3、“一国两制”的含义是怎样的?

4、请介绍香港、澳门回归的进程。中国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5、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意义?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课内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 一国两制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

2、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中英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在全世界获得了高度评价。对于这一谈判成功的原因,邓小平同志作了精辟的论述:“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赖的国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组讨论: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1、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谁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邓小平B、周恩来 C、毛泽东D、刘少奇

2、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A.主权归属不同B.外交政策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D.经济政策不同

3、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

A.中华民族的利益B.台湾人民的利益C.香港人民的利益D.澳门人民的利益

4、我国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C.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D.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5、江泽民曾指出:“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文中的“从此”所指的具体时间是()

A.1997年6月1日B.1997年7月1日C.1997年8月1日D.1997年9月1日

6.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7、关于回归后的香港,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B.法律基本不变C.自由港的地位不变 D.原驻军不变 8.阅读下列材料: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回答:(1)歌词中的“妈港”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2)谁掳去了“妈港”?“妈港”又在什么时候根据什么方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课后提升】(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观察解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学(教)后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

弯路的反思!)

山东潍城经济开发区中学导学案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2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内容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分析法培养学生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理解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是繁荣中华民族的康庄大道。

【教学要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

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导入: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少数民族同学?(若有的话,请其介绍民族成分)中国除了汉族以外,还有 55 个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课探究】

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新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具体表现:(从政治、文教、习俗、经济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⑴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⑵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⑶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⑷既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

3.意义: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前提),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⑴3级: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⑵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中国成立前设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3.意义

⑴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 ⑵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⑶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⑷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1.措施:

⑴有计划地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 ⑵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

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2.结果:

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民族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通讯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真题训练】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共有(D )

A、5个

B、31个

C、55个

D、56个

2、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分布格局是(A )

A、大杂居、小聚居 B、小杂居、大聚居

C、小杂居、小聚居 D、大杂居、大聚居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是( A )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B、民族大融合 C、民族大杂居 D、发展民族经济

4、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B )

A、民族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大杂居

D、民族共同繁荣

5、我国设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 D )

A、10个

B、8个

C、6个

D、5个 6.新中国成立前设立的省级自治区是( C

)

A.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7.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是在( D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8、下列不符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这一政策的是( D

)

A、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 B、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C、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D、少数民族必须学习汉语

- 34 -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1 新人教版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含义及深远影响;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和意义;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学会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通过歌曲演唱、观看香港、澳门回归图片等资料,感受香港、澳门艰难的回归历程,加深对港、澳回归意义的理解以及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教学重点】

香港、澳门回归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加深对港、澳回归的了解和掌握;通过抒发港澳被侵占和回归的不同感受,加深对回归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影响——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理解含义及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首先我对同学们做一个小小的调查:随意询问学生,出现1997年出生的学生时,说明在你们出生的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洗雪中国百年国耻的大事,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澳门是祖国两颗璀璨的明珠。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幕幕历史的画卷,共同回顾一下香港、澳门是如何回归到祖国母亲怀抱的。

二、探讨新课

画卷一:沧桑的历史(展示)

1、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1)(展示香港被侵占示意图)学生交流,回答出相关史实后,教师通过展示简单说明过程。 (2)(展示澳门示意图)了解澳门问题和哪个国家有关。教师出示葡占澳门过程。 (3)提出问题:香港澳门问题的产生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为理解后面祖国强大,实现港澳回归,埋下伏笔。】

师:多灾多难的祖国母亲,眼含泪水看着自己的两个孩子离她而去。同学们,你们想到哪一首诗歌倾诉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生答《七子之歌》)(播放《七子之歌·澳门》歌曲,先酝酿再跟唱。)(百年前的中国由于落后,使得香港、澳门被列强夺走,每一个中国人,都忘不了这个耻辱,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香港、澳门早日回归。闻一多先生所作的《七子之歌》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心声。现在我们来看其中的两首。)

师: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悲痛的呐喊,深切的表达了港澳同胞渴望重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祖国母亲从未忘记失散的孩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如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就多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展示画卷二】 画卷二:伟大的构想

1、在英国和葡萄牙长期的殖民统治下,香港澳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和大陆有哪些不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一方面香港与澳门发展起来,香港成为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另一方面,在长期资本主义制度下,港澳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从历史来看,大陆与港澳台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从现实来看,港澳台的人民和大陆人民都希望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

2、(展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不同的方式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回答)

师:用武力解决,这既会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更会伤害港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和平方式,既照顾到香港、澳门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情况,又有利于保持港澳地区的稳定,促进经济的繁荣,更符合人民的心愿。据此,诞生于我们四川的一位伟人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他是谁----?

3、师:什么叫做“一国两制”,它的含义是什么呢?阅读教材60页相关内容。 (学生了解回答“一国两制”的内容。)

4、师:结合“自由阅读卡”,以香港区旗为例,说明是如何体现“一国两制”精神的? (展示香港、澳门区旗区徽)(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5、师:再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实行“一国两制”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呢? (课件显示资料。学生归纳回答问题,加深对“一国两制”深远影响的理解) 【生:“一国两制”尊重了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有利于保证它们的繁荣与稳定,也有利于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在大陆和港澳台实行两种制度,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主体地位,维护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对港澳台的回归起了促进作用。】

师:“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成为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随后,中英、中葡相继进行了多轮艰辛的谈判,终于使香港澳门回归成为现实。【展示画卷三】 画卷三:港澳的荣归

师: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重温一下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母亲怀抱庄严的、激动人心的那一刻。 (展示回归图片,教师适时解说图片内容)(播放后给学生回味的时间)

师: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了。百年前,我们的领土被强占了,骨肉分离了;百年后,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国人民终于洗雪了百年的耻辱,扬眉吐气了。今昔对比,大家有什么样的感想?学生交流回答。 (或分解提问:为什么能回归?回归说明了什么?)(或者假设你是中央电视台驻香港记者,报道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澳门回归的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师:同学们,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在你们茁壮成长的同时,香港澳门也与祖国一起更加繁荣。

(展示图片:四张左右)【世博会图片说明“一国两制”、回归的成果】 【如果学生说出回归意义,只说繁荣方面。】(展示画卷四) 画卷四:民族的企盼

展示《乡愁》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愿?

师:续接一句:将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地桥/你来这头/我去那头。

香港和澳门如今已经回归了,但是,台湾至今仍然与大陆隔海相望。实现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不仅适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同样也适用于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希望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中华民族早日实现大团圆。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教学设计3

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谁在中共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了解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基本路线的内容。记住谁在中共十四大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概括,并将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记住中共十五大召开的时间和大会的主题。记住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重要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 理解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通过课外收集、整理有关邓小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学生明白: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和理论的创新。

充分认识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使学生对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产生认同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缅怀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通过学习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了解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明确中国未来的奋斗方向,树立为实现这一美好前景奋发努力的目标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2重点难点

一、重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二、难点:1.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2.本课所涉及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1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活动2【讲授】新授

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拨乱反正的伟大胜利的情况下召开的。在开幕词中,邓小平回顾“七大”以来党的历史时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在这里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本质特征: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

三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因为学习、借鉴别国的经验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不能代替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和信心。邓小平的开幕词成为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阐述。 早在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国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经济和文化不发达,搞社会主义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也与时俱进。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肯定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并不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但像我国这样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必要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我国生产力落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三大还规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划了新的蓝图。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背景:

一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上发生了巨大的**。1989年-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掌权多年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苏联也在1991年宣告解体,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

二是1989年国内的严重**平息后,人们对如何深化改革产生了怀疑和困惑。有的认为应当把反和平演变与经济建设并列为中心,甚至用反和平演变这个中心去冲击经济建设;有的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有人担心改革开放会滑向资本主义。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中国既不能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走过的使社会主义垮台的道路,也不能回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能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内容:

1.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为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2.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3.明确提出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 邓小平的重要谈话,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解放的一些认识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向前发展。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中共十四大的功绩,即江泽民对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确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计。重点强调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不幸逝世,

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的致词,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继承邓小平遗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党的十五大的召开。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的称谓,明确提出要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江泽民在大会上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除了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外,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给中国人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性盛会

中共十六大召开的时间和提出的奋斗目标。2002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是进入2l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可以说是举世瞩目。会议全面总结了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和地位。

1.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仅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而且从它诞生以来的一切奋斗,都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所以它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冲破各种旧文化的束缚,为社会发展、

进步铺平道路。而党的根本任务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又必然要求它不断调整

4 和冲破一切阻碍和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建立和建设新型的文化,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也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3.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首先是由我们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性质决定的;其次,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它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后,教材点明了中共十六大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强调指出这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世纪的历史盛会。 思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的依据是中国社会的现状:一方面经济有很大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

10亿多人口,8亿在农村。农村基本上还是手工生产。工业较落后,贫困地区存在,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鉴于此,党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是什么?我国现在已进入什么阶段

1: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l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前两步战略目标,现在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目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者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1: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能回答“三个代表”的提出者是江泽民即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为什么会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解决了当时人们担心改革开放会使中国滑向资本主义的困惑,明确提

5 出了判断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并鼓励大家,改革开放的胆子要放大一点,步子要迈快一点,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为什么要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结论,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愿。 为什么邓小平逝世举国同悲:

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是他使我们富起来,使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邓小平的逝世是党、国家和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作业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作业:

1、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3530斤。这篇浮夸报道的出现反映了“左”倾错误的泛滥,“左”倾错误出现的原因是()

(1)中共八大的指引 (2)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3)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4)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1)(2)(3)B(2)(3)(4)

B、 C(1)(2)(4)D(1)(3)(4)

2、“谁说我们笨,不如西洋人?有了总路线,英美落后尘。”从这首“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1)高指标、瞎指挥严重泛滥(2)“共产”风盛行

(3)全国陷入**(4)人们充满了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

A、(1)(2)(3)B、(2)(3)

C、(1)(4)D、(1)(2)(3)(4)

3、下列各项中仅凭主观愿望,不能实事求是的是()

A、“大跃进”运动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D、中共八大制定党和人民的任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芳芳的性幸福生活16章下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