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静的坟墓简介

2022-07-03

第一篇:不平静的坟墓简介

不平静的值班夜晚美文摘抄

又是一个值班的夜晚。小刘目前最讨厌的就是值班。

80年代砖混的楼房,、上笔直、平行、均等、特有的漏缝,时有蚰蜒、草爬子、湿湿虫进进出出。无论冬夏,只要下雪、下雨,这一点,那一片,滴滴答答,从二层漏到一层,像尿湿多次未洗的被褥。几乎每年都进行处理,总是好景不长,按下葫芦浮起瓢。也许是年代久远,临时应对,等待处理,没必要增加投入。小刘看着这些凌乱的黄中透黑,大圈叠小圈的“地图”,身居货车驶过整楼发颤的值班室,暗暗庆幸这里不曾发生级别高一点的。

刚毕业上岗那年,闲来无事,隔着窗帘赏夜景,数来来往往疾驰的车辆,看零零落落散步的人群,正心驰神往,“哗啦”,窗帘卷着钢丝从一侧坠砸下来,将小刘罩住。突然的意外,着实被吓了一跳,心怦怦狂蹦了很久。窗帘受到双肘的下压,固定盒内的膨胀螺丝自墙体脱落,好在有分量的铁家伙没伤及脑袋,未刮烂眼镜。

某同事告诉他,住在二楼的谁谁(有名有姓)夜里去如厕,闷热难耐的夏天,竟有人身穿绿色棉大衣,头戴狗皮帽子在走廊踱步,以为是小偷,大喊一声“谁,干什么的?”只见那人不紧不慢,超级轻盈,向走廊的尽头移动,倏然消失于储物间,“看你往哪跑!”吵嚷着跟过去,任凭怎么找,连个影子都没有。召集所有值班的同事,从楼上到楼下,一个房间一个房间仔细搜寻,折腾大半夜也没发现那个大衣人。

小刘听后觉得很可笑,连说“不可能,绝不可能。”却自此再没敢夜间登过二楼。

“啪嗒,啪嗒”几颗豆大的雨点拍击玻璃窗,小刘翻身起来向外张望,外面路灯的光模糊昏黄,车辆行驶匆匆,比往日稍显寂静,几只蛾子扑棱棱隔着玻璃瑟瑟发抖,雨滴连成线串成珠,向下奔流。打开灯,扫视楼上的地板,心里默念“上帝啊,让它争争气,千万别漏了。”一道闪电,瞬间撕裂整个黑夜,亮如白昼,紧接着震耳欲聋的霹雷“咔—嚓—嚓”,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带动窗玻璃哗啦啦一起响,腐烂的钢窗框,禁不起刚才剧烈的震颤,蚀锈的酱色铁皮成片剥落。听老奶奶讲,霹雷是哪个成道的狐仙、黄仙、白仙什么的,造孽了,欲遭天谴。有一年,山腰一棵显眼的白杨,不知啥时从头到顶一劈两半,经常有好多人前去围观,在附近寻找,试图发现某一动物的皮毛鳞角。

雨越来越大,“哗哗哗”似瓢泼,似盆倒,路面积水很厚,驶过的车辆,碾压迸出很远的飞瀑,像长了双翅翱翔滑行;倾泻的雨线,射向地面,溅起密集的朵朵莲花。

滴答滴答,头顶的楼板缝最终熬不住了,已经习惯尿床的孩子,总在积累到一定时刻,喷薄而出。小刘拿来脸盆脚盆,接住自上而下的水柱,一处两处,三处……,还差两个盆子,一楼没有了,得上二楼。那个……那个戴狗皮帽子,穿绿色大衣的人影?迈出的步子收回来,仓促环视一周,赶紧划上门栓。尽管什么都没发现,但心里已经“嗵嗵”剧跳起来。

闪电,雷声,耀眼、清脆、密集。

小刘把床挪至不漏雨的间隙,亮着灯,蜷缩在被窝里,心想,下吧下吧,让霹雷更猛烈些,来个彻夜通宵。此时或许很早,那二楼绿色怪物已被消灭,最好捎带上即将爬出的那些蚰蜒、草爬子、湿湿虫。

第二篇:安静的是校园,不平静的是心情

安静的是校园

不平静的是心情

从昨天开始我就在期盼时间过得再快一些,因为今天学校要开展一个“特别”的活动——“校园安静日”,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都不能讲话,会是怎样的一种场面?真的很期待。

一大早,当我走进熟悉的校园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醒目的红色条幅“校园安静日 请您保持安静”,老师们这么早就布置好了?我惊讶极了!每幢教学楼前还贴着政教处的宣传海报和标语,都在提醒大家不要讲话,营造出了“过节”的氛围, 我的心情又紧张又激动。

终于盼到了7:40分,广播一响,同学们迅速来到操场上集合,我把活动的意义和要求详细地讲给同学们听,随着“校园安静日活动现在开始”的口令发出,全校立刻安静下来!我首先做到不说话,用手势指挥同学们依次带回教室,同学们心有灵犀的接收到指令,活动正式开始。

原本我以为像我这么爱说话的人,如果一上午不说话,会憋得难受,我早想好了,真的不行的就拿口罩戴上得了。谁知真正开始活动了,也没觉得很别扭,倒是看到了很多令人发笑的场面,有趣极了。

我觉得一二年级的小孩子自制力差,所以下课时我悄悄地到他们的活动场地和教室抓人,结果孩子们出乎意料的安静,见到我除了鞠躬微笑,没人说话,他们憋着想笑又不能笑的样子,我觉得真可爱。

课间操,我在操场上看孩子们做操,做得好的我还给他们发了榜样卡,走到五年级的队伍中,我的目光别一个胖胖的小男孩吸引住了,他长得挺胖的,但在“全身运动”这一节中动作却最到位,别人都没蹲下去,他那么胖,却能坚持做到位,我觉得很不容易,就给他发了一张榜样卡。他一高兴,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激动地说:“谢谢老师!”我一听他说话了,着急了,马上示意他不能讲话,我并不打算罚他的榜样卡。可是这一切还是没有逃脱他们班主任王老师的眼睛,他已经走上前去,递上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你说话了!10分的榜样卡!”那位刚刚得到榜样卡的同学,已经没有了刚才的喜悦,一脸的委屈相,我有些不忍心,就追上王老师,胡乱的比划着,想让他放过那个可怜的男生,王老师当然明白我的意思,可他就要坚持原则,给我做个手势,意思是:“不行!”没办法,我只好走到那个孩子身边,给了他一张20的榜样卡,用眼神告诉他,扣掉10分还有10分,他感激地向我点点头。我这才舒了一口气。

监督员同学可真认真!一二班的石孟非同学,中午活动的时候,一直坐在一三班的教室里监督他们,只要谁一说话,马上就记下他的名字。

咱班的高兴恐怕是最严格的监督员了。我一走进教室,梁语琪就委屈地告诉我:“老师,我打了个喷嚏,声音大了一点,高兴就要记下我的名字,扣榜样卡了。哎呀!”我听了,好笑极了!打喷嚏也要扣分,估计梁语琪是今天最冤枉的“犯规者”了!郭上源就更惨了,高兴扣了他的积分卡,他哭的眼泪哗哗的,不知是伤心的还是夸张的,还发出了响亮的“呜呜”的哭声,引得大家都想发笑。

说话的孩子我没有抓到,下课的时候,我就想去老师的办公室抓几个说话老师。走进一年级办公室,老师们都在安安静静的办公,看到我,大家投来得意额目光,仿佛在说:“陈校长,让你失望了,抓不着我们,没人说话!”我偷笑一声,又推开了二年级办公室的门,只有俩位老师,看见我进去,一脸迷惑,我拿出卡片写上:“我来抓说话的老师,没抓着,失望啊!”她们一读,张嘴哈哈大笑,却没有声音,只有夸张的表情,我觉得好笑死啦!

终于抓到了一位——杨华老师!她正在和一个老师比划来比划去,实在讲不明白,就说了一句!马上就被我逮到了!她马上捂上自己的嘴巴,委屈地说:“校长,我在跟他们讲怎样上传学籍,太麻烦,怎么说也说不完清楚,只好说话了!”我深表同情,却仍“狠心”地“嘲笑”违纪了,她愤怒的瞪着我,之后憋不住又笑了。

中午的餐厅简直就是附小一绝!几百人就餐的餐厅,没有一人说话,只有筷子和碗相碰的细微声音,真奇妙!平时怎么要求都乱讲话的一群皮孩子,今天还真能憋得住!我不得不佩服小孩子的自制力了,了不起!

短短4个小时的活动很快就结束了,但带给我的思考却很多。看来,教育孩子,光靠说教真的不行,集合、课间、就餐,讲了千遍万遍也没安静过,一个活动,老师没啰嗦一句,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中奥妙值得反复思考。

做一个懂孩子的心的教师,才能做成功的教育!才能成为成功的教育者!五日应三省吾身:今天学生在我心里吗?今天我懂学生的心吗?今天我走进学生的心吗?

今天的活动,美中不足,时间太短了,我带大家说出老师的心声:“活动至少要持续到下午放学!真刺激!”

第三篇: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是极为的痛苦和不平静

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是极为的痛苦和不平静。在婚姻中,任何一方的背叛都会令其伴侣的自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伴随着“伤害”的是屈辱、悲愤与自我价值的失落感。

你也清楚,妻子的“出轨”破坏了你们对婚姻的信任。夫妻的信任重建是需要时间的,不能操之过及。好在你们重建的基础还是不错的:你和妻子都想重新恢复关系,用心来经营这个婚姻,这是积极有益的态势。

我看到,在处理这次危机事情上,你做的很棒的地方是:

1、你以负责的态度面对婚姻危机,而非草草的一气之下以离婚收场。

2、与妻子坦诚的沟通,确认你们关系的走向。

3、事发后你认真检查你们出现关系危机的因素,并有意识的改进和提升。

同时,我要提醒你的是,此时你的心理已处于“受伤”的状态,你的妻子也是“受伤”

的状态。很多人认为只有被背叛的一方才是“受害者”,事实上,婚姻中的任何一方出轨,导致的是双方的心理“受伤”,而非仅仅指某一方。

在你们恢复关系的同时,亦是你们疗伤止痛、心理复健的时刻。比较关键的是二人要真实的面对、沟通、表达与聆听对方的心声。比如,突然间你想到妻子“那次”的场景,内心万分痛苦,这时可以对妻子说,我现在心里很难过、很气愤,当你把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后,你就会放松、明朗了。让妻子了解你的感觉,对于重建你们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若你能有意识的培养表达感觉的习惯,及以信任之心对待妻子,你们内心的距离将日益贴近、亲密,这是建设性的沟通和爱的表达。

须注意:你表达因想起妻子“出轨”而伤心难过的感受,并讲给妻子听时,不是以指责、怨恨为出发点,只是客观的如实的表达这样的一份情感。这需要事先与妻子沟通好,表达感受不等于算“回锅帐”,也不是滋事找茬,夫妻二人能坦然的面对这样的时刻,说出内心的感受正是为了快速修复被破坏的夫妻情感,而不是拿对方出气。

女人和男人有个差别,就是女人会很容易去表达内心的感觉,比如说,我现在很难过、很生气等;而男人比较困难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对自己当下的感受不敏感,常把理性的想法与感受混为一谈。对于受伤的男人来说,如何学习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感觉是“疗伤”的重要步骤。有时候,实在太难受了,找个无人的地方,放声的大哭一场也是不错的法子。坚持一个原则,不压抑自己的感受,学会表达真实感受,同时不因表达真实感受而让伴侣觉得你在审问或质询她。如何提高表达自我的感受力,可向女性学习。

还有须注意:很多外遇回来的夫妇,尤其是“出轨方”很怕伴侣“翻旧帐”,怕会引发不好的结果。这是一个矛盾的局面:在心理未恢复以前,想让自己或伴侣“忘掉”所发生的一切,是难上加难的,是自欺欺人的做法。理智上不让去想它,可情感上(潜意识)偏偏不由自主的会想起那令人心碎的感觉。除非事情真的过去了——心理上真的“放下”了(心理伤口愈合了),才可以真的做到不去提它,那是自然的就能做到的。

在改善关系方面:你要注意自己“做到”的一切,要让妻子“感受”到,那才是“真爱”。这不是说你不真心,爱的规则是不以你认为付出的爱为爱,而以对方接受到的爱才为爱。举例:你说对妻子很照顾,自以为做到了八分,可是妻子感受到你的爱只有四分,真正你对妻子付出的爱是四分,你们两个都很委屈:中间的“四分”去哪了?这“四分”可是你们学习的目标,学习走进对方的心理世界,做对方需要的事,才是有效的爱的行动。

人不是完美的人,是有瑕疵的会犯错的人。其实,每个“错误”都是化妆后的“祝福”,接纳一个“犯错”的伴侣,实际上是接受一个完全真实的自己!

就让爱来教会我们学习宽恕别人、接纳自己的一切吧!

第四篇: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白岩松: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幸福在哪里(代序)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 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 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像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 主,在车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那一瞬间,我惊呆了: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 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我们都无处闪躲。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著,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钱和权,就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联。

曾经有一位评委,看着台上选手用力地表演时,发出了一声感慨:为什么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再也看不到真诚和纯真,而只是宝马和别墅?

其实,这不是哪一个选手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人群中,有多少个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静时,我们还敢不敢在镜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权力,依然是一个问题。

个人崇拜减少了,可对权力的崇拜,却似乎变本加厉。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上下级之间充满了太多要运用智慧和心智的相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领导面前,下属变得唯唯诺诺,绝对没有主见?一把手的权力变得更大,顺应领导的话语也变得更多,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却越来越少。

其实,是下属们真的敬畏权力吗?

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可能并非如此。或许是下属们早已变得更加聪明和功利,如果这样的顺从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或起码可以避免坏处,为何不这样做?

但问题是,谁给了下属这样的暗示?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

青春应当浪漫一些,不那么功利与现实,可现今的年轻人却不敢也不能。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这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房价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许短期内房价会表态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所以,热了《蜗居》。

而《暗算》的另类流行,又暴露着职场中的生存不易,论资排辈经过短暂退却,重又占据上风,青春,在办公室里只能斗智斗勇不敢张扬,不大的年龄却老张老李的模样。

至于蚁族们,在高涨的房价和越来越难实现的理想面前,或许都在重听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逃离北上广,回到还算安静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爱,然而面对女友轻蔑一笑之后的转身离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还能有怎样的说服力?

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万分艰难地被压抑着,这时代,怎样才可以朝气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代的未来又是什么?

改革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

而新闻进步了多少?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的东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标准,比如,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经历日复一日怎样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并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那么理想与责任可以坚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义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之下,变成现实主义者;

如果现实主义者都变成功利主义者,而功利主义者又变成投机分子……

希望会否变成绝望?理想是否成为空想?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设。然而,它依然如同噩梦一样,虽然虚构,却会让醒着的人们,惊魂未定。

新闻事业的前行,同样需要信仰。

十一

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

在200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一家报纸约我写了一篇新千年寄语,当时,我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反思,一个是平静。

反思,不难理解。由于生存都堪忧,荒唐岁月一结束,过去一路上的伤口只是草草地遮盖了一下,来不及更负责任地处理,我们就匆匆上路,这没什么可指责的,这是生存遭遇危机时近乎唯一的选择。

然而,三十多年走过,生存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或许有一天,我们该停下脚步,把伤口上的浮尘擦去,涂上酒精或消炎的东西,会痛会很刺激,然而只有这样,伤口才可以真正愈合,之后才可以真正轻装上阵。

这是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

而之所以另一个关键词是平静,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安抚我们的内心,将是未来最大的问题。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十二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 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然而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微博,144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甚至144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那么,下一步呢?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附:柴静写给白岩松 1 十年前,陈虻找我的时候,原话是说,我们要给白岩松找一个女搭档。我当时还没想换工作,陈虻说你来我们年会玩玩吧,也见见大家。那年年会是白岩松主持的,象他书里写的,“以恶搞和折磨领导”为主题,我跟台长分一组,白问“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在什么季节?” 台长按钮抢答“冬季”------大概他脑子闪现的都是系围巾的男女群雕。于是被大笑着羞辱一番,最后好象钱包也被抢掉了,一撒,天空中都是现金。我当时觉得,这个地方有点意思。晚上有同事打电话来,声音低沉“岩松要跟你谈谈” 我一去,一屋子男同志,搞得跟面试一样。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是因为岩松这个人什么都彪悍,就是不习惯跟女生单独讲话。一晚上他就问了我两个问题,问“你喜欢谁的音乐?” 我好象说的是平克弗洛依德。他问“华人的呢?” “罗大佑” 就这两个,他没再问什么问题,只说了一句“这是条很长的路,你要作好长跑的准备” 2 我刚到连线,没有任何新闻经验,日子不好过。现在想起来,他当时是制片人,压力比谁都大,也不能对我拔苗助长,别人笑我的时候,他心里估计比谁都难受。有次我穿裙子到办公室,他叫我过去,说“回去把衣服换了” 当时我不理解他,后来明白他是怕我柔弱,怕我不能在这个腥烈的战场上生存。有一阵子我连结尾评论都不会写了,怎么写都通不过,领导等着审,我瞪着眼坐在桌前,他进来递给我一张纸,是他替我写的串场词。我惭愧又感动,一直留着那张纸。他一直不安慰我,只有一次深夜,看我还坐在办公室剪片子,进来对我说了一句,“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

3 后来我去了调查,跟他见面很少,几年中评论部分分合合,不过很多离开的人钥匙串上,都是挂着新闻评论部的小方铜牌,磨得精光铮亮。 2008年会是我主持的,那个年会只剩下一个简单流程了,轮到岩松上台发言,他就说了几句话,其中一句是“我们忠诚的是新闻,不是任何领导” 底下坐的都是领导,悄然无声。

4 这几年,他做时评,天天在新闻的风口浪尖上。有人说,说这些干嘛,就算没有风险,有什么意义。他在书里写到他的节目《新闻1十1》,“多简单的名字,1十1=2,谁都知道,但环境稍有改变,仅仅是有利可图,就会在一瞬间,让相当多的人脸不红心不跳地脱口而出1十1=3.” 所以他说的捍卫常识,其实是要用千斤之力来扭住的。他在书里说到喜欢曾国藩,没细说,我大概理解一点,因为想要有所建设的人,多半是象蔡元培说的锅里的小鱼,两边煎,哪方都不讨好,保守派觉得你冒进,激进派觉得你迂腐。唯有苦苦支撑。我没听他沮丧抱怨过,我遇到事的时候,他也不安慰,就在南院的传达室里放一个袋子,让人留给我,里面装着书,还有十几本杂志,都是艺术方面的。我理解他的意思,他希望什么都不要影响到生命的丰美。岩松妈妈七十多岁了,我有次见她,老人家看我一会儿,说,老看你节目,别让你妈担心。然后说,“我天天看电视,也替岩松揪着心。” 这话我听了心里挺难受,所以有时候也想劝劝他。他就一句话,“有人在前头,你们也好走些”

5 他这本新书出版,托人转我一本,上面写“柴静:这一站,幸福”。我翻开扉页,上面印着仓央嘉措的诗“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身为同事,看这书时最触动我的,是他满腔没有说出的话。他曾经以年青人的狂狷,写过《渴望年老》,今天他四十二岁,鬓角灰白,人生的重负真实地压在肩上。我们不多交谈,只每年秋天,新鲜的内蒙羊肉来了,他就叫上八九个老男人,在他家聚一次。有次喝了点儿酒,看台湾民歌三十年的演唱会。他喜欢胡德夫,一架钢琴,唱《匆匆》, “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匆匆,匆匆,一年容易又到头,韶光逝去无影踪……” 他喃喃自语“我恨不能给他跪下”。我回头看到他泪光闪闪。这是最最遥远的路程,以他的资历,他本可以选择更容易的方向,但他没有后退,也没有拐弯,只是往前走去。

第五篇:找回平静,找回自己内心的平静美文

以前我看到别人做错事,就苦口婆心地想规劝他们,但效果不大,因为能接受的人很少。于是,我一直在思惟为什么?后来,直到我看见佛经有一句话,如是说:‘悟者,觉悟本性;本性不动,是名自己。’这时,我才恍然明白,我们人活著的意义是什么!

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属于自己、完全随著环境在团团转,为了别人的错误而自我折磨。我们不要把错误当作是一种罪恶,如果错误是一种罪恶,那么一个成功者,就是一个累积满身污秽的人。

假如,你有心学佛,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找寻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宁静’。当你找回自己真实的内在,就可以体会到,其实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你也可以活得很快乐。

世界上种种的繁荣虚华,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刺激只能片刻,享受无法永恒?运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快乐,通通都是暂时性的。好比看一场电影,听一场演奏,场散、曲终,终有结束的时候。而人们总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恒,奈何依然做不到。因为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合就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

因此,我们应当了解,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念念观照一切皆是无常。

这样,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包商银行企业准入下一篇:八年级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