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班子建设主要做法

2023-03-01

第一篇:领导班子建设主要做法

领导班子建设主要做法:

(一) 认真落实理论学习制度,加强班子的思想建设

1、深入学习贯彻省、市局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学习和研讨 ,以扎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认真学习中央、省局和市委领导的讲话和相关文件,统一思想认识,集中精力,积极投入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并把加强班子作风建设年与强化地税稽查文化建设和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围绕创新抓学习,抓好学习促发展,出色完成各项稽查工作任务。

2、坚持和落实政治理论学习制度

一是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并把中心组学习扩大到科长,每月组织一至两次的中心组学习,做到学习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四个到位。二是坚持领导干部个人自学制度, 制定自学计划,班子成员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班子成员在学习领会的基础上,以上党课的形式与全局党员交流学习心得。此外,班子及成员还认真学习经济、法律和稽查业务知识,提高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能力。

(二) 积极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班子的组织建设

1、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各项原则要求

首先是重大问题经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凡是重要的人事调整、奖惩、大项经费开支等问题,都经集体讨论研究决定,有些问题还先听取群众的意见,提高了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1 其次是注重团结。局领导班子成员都能较好地摆正民主与集中、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在各自的分管范围内认真履行职责,都将搞好团结、发挥整体力量置于重要地位。班子成员、正副职之间做到常沟通、多商讨,互相支持,形成合力。

2、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

一贯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重视质量。会前召开党内外群众座谈会,征求对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参加民主生活会的班子成员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根据有关规定对照检查,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今年坚持实行了“领导谈心制度”和“职工代表恳谈会”制度,收到很好效果。

(三)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加强班子的廉政建设

1、年初班子和班子成员都作出廉政承诺,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规范执行财务制度,不干预或插手设备物品采购等,不为个人、家属和亲友谋取私利。

2、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年初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意见》,就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监督提出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要求。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

3、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坚持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和个人重要事项报告制度;遇到购买、装修住房、本人或子女婚娶等个人重大事项均能事前报告,主动接受组织监督,及时申报收入情况。

2 关于行政问责的具体落实和执行情况

一.在组织全体干部学习讨论省、市局《关于实行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稽查局关于实行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办法》,明确规定问责适用对象即对领导干部,也适用于一般干部;适用范围即涵盖了稽查执法四环节,也包括行政管理各个岗位,同时对问责形式和程序都做了具体规定。

二.我们先后制定实行了《一案双查双报告制度》、《案件两级双复查制度》和《监察介入稽查制度》,成立了由局领导带队,监察、督考、审理等部门组成的复查小组,尤其对30万元以上的大案进行一对一重点介入,严格审查。今年以来,以对 户企业进行了复查,复查面达 %;对 户30万元以上的案卷进行了全面复查。

三.制定完善考核体系,加大对各科室、各岗位、各环节工作的考核力度。保证行政问责制度不流于形式。

第二篇:落实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按照市纪委《关于建立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工作的实际,**县委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抓好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的落实。今年,县委常委班子共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2次,科级班子因出现严重问题或班子成员出现违纪违规行为受到纪律处分而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12次,在抓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的落实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把严“三关口”,做好会前准备

民主生活会次数少、时间短,要想取得实效,关键在规范,重点在准备,功夫在会前。一是严把征求意见关。围绕学风正不正、作风实不实、工作效率高不高、服务态度优不优、领导干部廉不廉等方面,在“深、广、实”上下功夫,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采取设立意见箱、公布监督(投诉)电话、发放征求意见卡、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说真话,取到真经。二是严把选准主题关。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确定了今年科级单位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是转变干部作风。各单位根据本单位存在(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干部作风方面需要整治地重点内容,确定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县委常委今年召开了2次专题民主生活会,5月,由于巴山镇三小教师杨文华唆使学生宣传“FLG”,给县委县政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一事,县委常委班子专门召开了反对“FLG”专题民主生活会,8月,针对全省正在开展的治理领导干部收送“红包”工作,专门召开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此外,我们针对巴山镇发生何家村群众异常上访事件在巴山镇召开了群众工作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针对郭圩乡村干部赌博问题,在郭圩乡召开了治理赌博问题专题民主生活会等。三是严把思想认识关。确定了民主生活会的主题之后,我们通过有针对性的集中学习,统一参会领导干部的思想;通过认真细致的谈心活动,沟通参会领导干部的思想;通过深刻的自查剖析,净化了参会领导干部的思想。通过严把“三关”,为下一步召开民主生活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三原则”,力求会议成功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民主生活会的难点所在,能不能自觉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是检验民主生活会成败的关键。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做到了把握“三原则”。一是把握正确导向原则。为防止民主生活会走过场,搞假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或只谈工作不谈思想等倾向,县纪委和县委组织部都派干部到场指导,因势利导,真确引导,确保民主生活会紧扣主题,既不避重就轻,也不搞无原则的上纲上线;对矛盾比较突出的单位,为防止在会上产(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生冲突,县领导亲自到会指导,今年县委常委参加科级单位民主生活会达8次,会上,既认真听取与会同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严肃制度班子中存在的问题,既分析问题和矛盾产生的原因,又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会议效果。二是把握实事求是原则。要求与会同志在开展自我批评时,做到严以律己,襟怀坦白,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认真对照检查,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说老实话,反映真实情况;在相互批评时,要求要敢于打破情面,讲党性,讲原则,批评同志时要与人为善,接受批评要虚怀若谷。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我们要求党政一把手要带头,做好表率,从而带动班子其他成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三是把握利于团结原则。无论是开展自我批评还是开展相互批评,最终一点就是找准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有利于团结,有利于促进工作这个落脚点上来。我们要求民主生活会必须要有一个议程,就是讨论和分析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就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民主生活会。据统计,今年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98个科级单位共查找班子存在的问题1452条,班子成员存在问题4650条,班子及班子成员提出的努力方向6234条。

三、落实“三举措”,确保取得实效

民主生活会实质是一个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整改上。一是实行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制度。每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结束后,单位必须写出书面的民主生活会情况汇报,报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和县作风办。县纪委、县委组(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织部、县作风办对民主生活会开的好的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对走会议过场、效果不好的单位,经领导批准后,责令其重开,对无故不召开或未经同意不按期召开或开得不好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促其整改,并追究单位一把手的领导责任,今年有2个单位的民主生活会被责令重开,1名单位领导被诫勉。二是抓好整改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各部门、各单位把通过征求意见、集中调研和民主生活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汇总,对于思想作风方面的差距,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办法;对于工作中的失误,敢于承认,拿出具体措施及时补救;对于反映干部个人的问题,按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及时进行认真负责的核实,视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处理意见,从而真正把整改落到实处。各单位、各部门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以“真抓、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郎溪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从2006年开始启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从村容整洁入手,逐步延伸,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示范点,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新农村建设氛围空前高涨。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郎溪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县长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如果没有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我们坚持把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各种会议、现场观摩、广播、电视、宣传栏、简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重点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对全县乡镇干部、示范村主要负责人以及各综合示范点理事会会长进行了系统培训,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法。各乡镇村都先后组织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各示范点理事会会长及村民代表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把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出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村镇建设发展。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 “规划先行、无祥规不建设”的总体要求,2007年编制了郎溪县村庄布点规划,并于2010年重新修编,对每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求先编制建设规划再建设。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突出地方特色,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四)项目整合,社会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撑。

新农村建设群众是主体,但离不开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项目整合,将一些涉农项目向新农村示范点倾斜。目前已整合项目有:农村能源沼气、农村重大公共卫生改厕项目、农村人饮工程、文化书屋、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等配套项目。同时我们还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动员本乡镇,特别是本村一些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捐款捐物建设家乡,鼓励在郎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营造村企共建氛围。安排县直单位结对帮扶支持新农村建设。

(五)健全机制,注重长效,着力提升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

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及其办公室自身建设,确保人员、经费、工作到位;整合资源、加大帮扶,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完善各项制度,制定了《郎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及指导组工作职责》、《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工作列会制度》、《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驻村指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和要求》、《新农村建设管理考核细则》、《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二是完善综合示范点申报确点、动态管理机制;三是是完善督查指导机制,实行示范项目建设通报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考核验收机制,完善以奖代补制度,据实兑现奖补。同时,引导新农村示范点从卫生保洁、经济发展、理事会建设、筹资投劳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二、取得的成效

(一)示范工程稳步推进,示范效应明显增强。

2个示范镇、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前五年建设的综合示范点逐年巩固提高,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点,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新发镇通过五年的努力,已基本达到示范镇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正在积极探索“整乡(镇)推进”工程;新增示范镇(十字镇)示范工作按照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要求正在扎实开展、稳步推进。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成效明显,全县已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104个,全县示范点筹措建设资金2390多万元,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参加新农村建设达10万多人次,编制示范点村庄建设规划121个,集镇总体规划修编7个,村经济发展规划11个,示范村经济发展规划或“一村一品”发展规划13个,成立村民理事会117个,建立了镇村文化活动场所142个,组织开展送电影、送文化下乡活动502场次,完成村庄内道路硬化49.4万平方米,实现改水3.4万人,完成卫生改厕5704座,新建沼气池3755口,修建排水沟近46.8公里,清除垃圾、淤泥10.9万吨,拆除废旧房屋、厕所、围墙等路障4286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示范工作扎实有效。

五年来,我县新农村示范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点,充分发挥了良好的带动示范效应,也成为展示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 我县以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为主攻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安排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以推进食品工业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积极推进食品工业的发展,认真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优扶强工作。根据我县实际,以粮食、特色蔬菜、茶叶、肉禽类加工和特色酱制品加工为重点,坚持市场导向和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截止2010年我县现有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市级26家、省级7家。二是认真组织开展了“一村一品”专项调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拟定了《郎溪县关于加快“一村一品”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积极组织红新制茶、瑞草魁茶场、庆丰茶叶合作社等企业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活动。其中“龙溪湖剑茶”和“瑞草魁”茶叶荣获2010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金奖。四是推进名优农产品标识认证工作。目前我县省级名牌农产品25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22个。

2、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94个,其中种植业25个,畜牧业34个,渔业10个,农机服务业5个,其它20个,现有社(会)员4230人,带动农户47186户。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6.28万亩。村务监督、“三资”清理工作取得实效。目前,全县111个村(居)完成了“三资”清理工作任务;13个乡镇(含开发区)均成立了“三资”代理服务中心,111个村(居)实行了“三资”委托代理工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3、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一是落实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二是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科学制定补贴方案。三是高度重视农民负担监管工作,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通报并督促进行了整改。

(三)民生工程不断深入,惠民行动进一步深化。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农村低保人数12704人,全年发放补助资金1181.62万元。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分散供养标准(1541人)每人每年1200元,集中供养标准(358人)由每人每年2200元提高到2400元,全年发放供养资金294.1万元。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奖励(特别)扶助,审核确认符合政策规定的575人,补助资金46.26万元全部发放到位。安排补助资金683.67万元,直补大中型水库移民11384人。1590名农村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享受生活救助360元。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440万元;发放免费教科书63831人次,价值439.8万元;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费616人,计42万元。发放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共计260.35万元,受惠学生2591人。举办各类农民科技培训班748期,培训农民10.18万多人次,实施阳光工程培训5682人次,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60%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5661人。新农合参合率96.57%,补偿累计受益301654人次,累计补偿支出3003.43万元,占2010年筹资额的73..73%。4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和72个村卫生室新建项目已完成。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建设或修缮工程已全面完成,岗位培训工作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实施。全县水稻投保面积为35.58万亩,达到实际种植面积的96%以上,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逐步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涉及到5个乡镇敬老院建设,新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床位300张。2009年提前建设完成全县10个20户以上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17个“农家书屋”工程全部完工。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在8个行政村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水泥场地全部建成,健身器材安装到位。15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3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部建成,所需设备配套到位。1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清洁工程全部完工,已投入使用。

(四)基层组织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和谐新农村创建不断推向深入。

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体系,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及时全面地进行党务、政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不断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群团等组织作用,深入开展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巾帼示范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努力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积极探索村民理事会等民主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发挥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农村基层各类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现阶段及下一步工作

(一)大力开展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农村土地整治和拆迁安置,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抓一批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作用,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创建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214省道新农村示范带

围绕宣城市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212工程(建设200个美丽和谐村庄、10个文化特色村、20条新农村示范带)。打造一批美丽和谐村庄及文化特色村,认真开展好214省道示范带的创建工作。

(二)工作重点

1、继续抓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确保完成2011年度22个示范点建设任务。

2、加强郎溪县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新农村

示范带创建工作。

3、抓好23个示范村“整村推进”。

4、探索示范乡镇“整乡(镇)推进”。

5、抓好老点的巩固、完善和提高。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7、进一步完善联系帮扶和协调机制。

8、加强新农村建设观摩培训工作。

9、加强财政资金项目监管力度,合理使用奖补资金。

10、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考核工作。

第四篇: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精选]

我区现有社区居委会43个,总户数55684户,总人口178968人。近年来,特别是“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们坚持从黄陂的实际出发,以创平安社区、文明社区为主要内容,以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服务“四到社区”为重点,以社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难点,以解决社区居民群众迫

切需要而又尽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抓重点、破难点,把握着力点的要求,实行区街联动,整合资源,集合力量,推动了社区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全区43个社区90以上达到等级社区标准,其中达到市一级社区标准有27个,实施“883行动计划”社区6个,创市级文明社区3个,今年又有2个创市级文明社区和6个实施“883行动计划”的社区将通过市里验收达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发展目标

社区建设在我区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为此,区人民政府坚持“面向社区,服务居民”的原则,突出体制创新、突出特色模式、突出功能提升,形成了社区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1、认真分析研究我区社区的特点和现状,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工作思路。城镇社区与中心城区的社区,既有许多共同点,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区社区的基本情况、集镇的区域优势、经济规模、建成面积、人文环境、办公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针对这些特点和现状,我们通过反复讨论研究,确定了如下工作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区居委会组织法》和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从建立和完善社区的体制机制入手,着力解决社区的办公用房和社区群干的生活待遇,先打基础,构建平台,然后以创建为手段,抓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力争三年内完成等级社区达标和“883行动计划”达标创建任务,提升全区社区整体建设水平。

2、正确面对困难和问题,明确工作重点。城镇社区一般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陂区相继完成撤县建区、撤镇设街、撤乡设居工作,我区大部分社区始建于最近几年,有5个社区是新建的,有11个社区是村改居。。虽然城镇社区的雏形初步形成,但作为市辖郊区的工作重点在农村。社区建设之初,我们面临着社区群干队伍新,生活待遇差,办公设施、经费严重不足,社区认识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城镇社区建设的发展。为了进一步理清思路,统筹兼顾地解决社区面临的困难问题,我们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6大工作重点:一是广泛深入宣传,灌输社区理念,营造人人关心、支持社区的良好氛围。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努力把县、镇、村体制转变到区、街、居体制上来。三是研究探索适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四是利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选准建设好一支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五是下大力气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和成员的生活待遇。六是狠抓创建达标,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我们紧紧围绕这6大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克难奋进,自我加压,取得了初步成效。

3、认清形势和任务,制定工作目标。社区建设从1999年全国在26个大中城市进行试点到2000年中央两办文件出台,标志着社区建设在全国普遍展开。武汉市在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变职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2002年,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新一轮社区建设的三年规划,即“883行动计划”,明确地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达到的标准。目前,全市各区贯彻实施“883行动计划”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同时,还应该看到,随着城镇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差距逐步缩小,这些都为推进城镇社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内外条件。为此,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我们的目标是:二年打好基础,三年抓好创建,力争2005年完成全区43个社区等级社区达标和区政府所在地11个社区和武湖4个、开发区1个社区按照市“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创建达标。具体步骤是:第一步,2003年以前抓好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制和机制,构建社区基础平台。第二步,2003-2004年全区43个社区完成等级居委会达标创建,其中市一级居委会达到80。第三步,2004-2005年区政府所在地前川街11个社区和武湖4个、开发区1个社区完成“883行动计划”创建达标。

(二)打好基础,构建平台,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2000年底,我们先后进行了社区划分、组织重构、建章建制等方面的工作。乡镇规模调整后,为了加强社区对撤并乡镇所在地集镇的管理和建设,我们在前川街抓了试点,在对社区的管辖范围、

服务对象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又重新设立了党总支;增选了社区居委会成员,由乡镇体制改革分流干部中充实干部到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了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负责协调联络驻社区站所、企事业单位参与集镇管理和建设。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城镇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探索出了一条

撤并乡镇集镇新型管理模式;不仅使被撤乡镇国有集体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而且继续保持了集镇的繁荣与稳定。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创新体制。以乡镇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加强撤并乡镇(街)政府(办事处)所在地社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经验。为了加强集镇的管理和建设,我们一方面争取乡镇政府支持,把原乡镇留下的办公楼和企业资产交给社区管理使用外,还把城镇集市管理、市容、环卫管理的职责职能交给社区。另一方面,从健全社区组织体系、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社区经济、规范社区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了集镇型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乡镇体制改革成果。

2、完善机制。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简政放权,将政府的有关社会职能逐步向社区剥离,该转变的职能,彻底转变,该下放的权利,完全下放。为此,区委、区政府多次下文,明确了政府职能部门、街道、社区三得各自职责及相互关系,明确了社区居委会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让社区有序开展工作,我们还对社区各种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能作用予以界定,并以图表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同时,区还专门制定下发了《社区规范化建设实施细则》,重新修订和制定了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等各种组织和书记、主任等各成员的24种职责制度,规定了工作程序,统一印制了24种1000余份规章、职责、制度,做到了制度上墙,职责公开,成员张榜,服务挂牌,统一规范。

3、解决难点。社区建设之初,我区社区一半以上没有办公用房,办公设施相当简陋。我们把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这个“老大难”问题,作为推进社区建设和重要基础和前提。区、乡镇街加大投资力度,想方设法改善社区办公环境和条件。一是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区政府专门制定下发文件,将撤销乡镇街的房产和办公设施无偿地移交给社区管理使用,基本解决了撤销乡镇集镇社区的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二是投资新建、购买、改扩建社区办公用房。前川街多方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基本解决了所属社区的办公用房,更新了办公设施。三是采取赞助和共建方式解决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如区民政局为帮助龙潭社区“883行动计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标,无偿提供200平方米的办公楼给居委会办公;前川街千方百计落实社区办公、服务、活动室(站、所)等用房面积,仅今年来扩建和新建了257平方米。近几年来,全区共投入资金5500多万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居委会的各种办公、服务、活动室(站、所)等室内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为3723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达86.6平方米。其中,1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6个。建筑面积最小的40平方米,最大的280平方米。并相应配齐“五室”(两委会办公室、警务室、书画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四机”(电视机、dvd机、计算机、打印机)、“三站”(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劳动就业服务站)、“两校”(市民学校、老年学校)、“一场所”(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

4、突出重点。我们把解决社区群干的生活待遇和办公经费作为推进社区建设工作打基础、建平台的重点、多方筹集资金,为社区排忧解难。一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对策,将社区群干的生活补贴和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对前川11个社区内工作者人均补贴生活费6000元,每个社区补助办公经费1万元,其它各街乡镇每年由区财政对社区主要负责人补贴生活费6000元,每个社区补助办公经费5000元。目前区劳动局正在研究解决社区干部“两保”问题。二是实行“费随事转”,在《中共黄陂区委、黄陂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中确定了9条措施。区计生委、民政局、城管局、卫生局、劳动局、烟草专卖局每年都为每个社区拿出了一定的工作经费。三是各街乡镇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将集镇的市容、环卫、集市、零售商品税收征缴等工作提供给社区管理和运作,扩大社区经济来源。通过以上办法和措施,为社区建设打下了良好组织和物质基础,为推动社区不断深入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三)着力创建,突出特色,努力提升城镇社区建设的档次和水平

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以实现“883行动计划”为目标,以等级社区居委会创建达标为手段,以建设不同类型的社区为特色,不断提升城镇社区的整体建设水平。主要做到“三个结合”。

1、把社区建设与黄陂实际相结合。我们把全区43个社区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抓了一个示范样板,力求突出特色,推动社区建设整体上档次、上水平。一是建设街道型社区。主要指区政府所在地前川街的11个社区。这种类型的社区,重点是抓好社区环境整治和社区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使每个社区有社区警务室、社区服务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环卫站,社区就业服务站、社区安保服务队和社区服务计算机信息网络。把区政府所在地的社区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治安良好、关系和谐的一流社区。二是建设集镇型社区。对乡镇所在地集镇和撤乡镇(街)原政府(办事处)所在地社区,在进一步抓好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社区经济。区、乡镇政府将承担的一些社会职能逐步转移给社区,下放权利,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让社区参与集镇的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广泛开展社区服务,拓展社区服务内容,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把集镇社区建设成为富裕、安定、和谐而富有活力的“堡垒”社区。三是建设农民新村型社区。在经济开发区和城镇周边,农民土地被征用集体迁建后,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规划新村。在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社区自治组织承担社会保障、新村管理、小区治安、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积极研究探索“村改居”和“村居合一”的方法和路子,引导农民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文化素养的转变,通过社区建设,为农民转为居民、农村转为城镇、农业转为其它行业架起一座桥梁,把农民新村型社区建设成为具有黄陂特色的新型社区。四是建设开发小区型社区。我们在学习借鉴百步亭、常青花园等典型社区创建经验同进,与小区单位(如二八八社区)联合制定实施计划,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在抓组织制度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体系,规范物业管理,使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种服务组织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协调配合,服务居民。把开发小区型社区建设成为开放型的具备各种功能的现代化社区。

2、把社区建设与创建市级文明城区与两平方公里创建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区委、区政府把社区建设作为争创市级文明城区的工程之一。我们及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以社区为基础平台,以创建文明社区为抓手,在社区广泛开展了市民素质、城建城管、美化绿化等方面的工作。以社区市民学校为阵地,开展了十万市民“讲礼仪、讲城信,做文明市民”的活动;以社区为依托,开展了前川、武湖范围内两平方公里的环境整治;实施了“清洁黄陂,美化家园”工程,开展了庭院绿化,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社区建设的内容。

3、把社区建设与创建达标活动结合起来。2004年,我们按照湖北省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考核办法,参照“883行动计划”达标标准,在全区启动了社区建设工程。为此,区委、区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中共黄陂区委、黄陂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黄陂区关于调整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黄陂区关于印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的通知》、《黄陂区2004年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不仅明确了全区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而且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开展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去年,市区政府共投资80多万元,为8个社区搞软件建设;社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出资1700多万元落实了路面硬化、整修给排水管道、安装路灯、修建居民小游园、安装健身器材等项目;社区规范建立了各类人员的档案资料,组织了“清洁社区,美化家园”和“家家乐”活动。各乡镇街、社区还根据下达的目标任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靓点,凸现特点,你追我赶,掀起了创建热潮。通过创建活动,使社区呈现出洁、绿、亮、美的新面貌。得到了社区居民群众的热忱欢迎,对党和政府领导的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用社区居民形象的话说“机构建了、面貌变了、设施修了、环境美了、心情好了、脸上笑了”。实现了“居地变化园、社区变面貌、居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目标。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居民的交口称赞,得到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表扬,《长江日报》也用较大篇幅报道了我区的作法。省市有关领导曾经高度评价说:这是黄陂区委认识高、政府抓得实、部门配合好、民政过得硬、街道擂得紧、社区干劲大的结果。2004年,我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先进区”,区民政局、建设局和前川街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先进单位”,龙潭、锦秀社区被命名为“市级文明示范社区,龙潭社区还被命名为“省级文明示范社区”。前川街龙潭社区书记、主任张建珍从全市421个社区主任选拔中夺得了“全市十佳社区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第五篇:镇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文章标题:镇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__镇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__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生态优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始终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以立足农村实际,促进农业发展,富裕农民生活为向导,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为契机,注重经济和社

会的协调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镇村面貌不断美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先后获得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争创文明村镇先进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文明村镇、浙江省经济百强镇、浙江省文明镇、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级生态示范镇等多项殊荣。其主要做法是:

一、以村庄道路、河道整治为重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__镇作为全市的重点整治镇,两年内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成为全市首家村村通过村庄整治验收的镇,其中省级小康示范村2家、市级重点整治村12家。一是道路硬化。两年内新增到村通组达户道路186.26公里,从镇到村通组的主干道路硬化率达100,其中到村的主干道路全部达到四级公路标准,达户道路硬化覆盖率达22.3,其中余南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家家户户通水泥路。二是河道净化。对全镇108条大小河道进行整治,共疏浚河道44.4公里,块石护岸建设26.18公里,清洁河面147.6公里,重现了江南水乡“水清、河畅、岸绿”的风貌。三是村庄绿化。两年来新增绿化面积34.5万平方米,道路绿化、公共绿化、农户房前屋后绿化和河道绿化全方位实施,全镇村庄绿化覆盖率现已达到41.32;四是民居美化。去年以来各村对村庄内灰暗陈旧的农户外墙进行有规划的粉刷,共粉刷民居2235户面积75.38万平方米。对危房、断墙、“赤膊屋”重点改造,拆除违章建筑,严格按村庄规划进行建设,改善村部及农家外观。

二、以垃圾收集处理、养殖业污染治理为基础,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针对近几年生产、生活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__镇注重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做到标本兼治。实现农户垃圾收集全覆盖,实现面水与污水、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两个分离”,率先建设全市首个SW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一是建立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以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为重点,在各村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卫生保洁系统,每家农户配备垃圾筒,各村部建设垃圾收集房,由镇、村两级保洁员负责每天收集、运输,实现了“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同时,镇政府去年投资160多万元建造了一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日处理垃圾70多吨,压缩后的垃圾直接送去焚烧,避免了二次污染。二是推进沼气工程控制面源污染。对全镇存栏50头以上189户养猪户,全部实施沼气工程,目前已完成150只沼气池建设,力争到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生态养殖小区”,率先建设占地100亩的牧业小区,对生猪进行集中养殖,对畜禽粪便进行有机肥的生产与使用,有效改变了农业生产中盲目、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现象。三是大力治理生活污染源。该镇加快自来水管网建设,采取镇、村、自来水厂三家各出一点的筹资方式,自来水管道全部通到每个村民小组,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取缔露天粪缸,现农户95以上用上了抽水马桶;推广清洁能源,90以上的农户使用太阳能、电、液化气;开展双整治活动,投资200万元建造公益性墓地2处,清理建筑性坟墓1890穴,其中就地深埋890穴,进公益性墓地1000穴,整治率达到90以上。

三、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一是完善培训体系。改失地为有业,创新被征地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机制,即建立“企业下订单、成校出菜单、政府来买单”的“三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开展对被征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允许被征地农民在一年内凭培训证免费接受各类培训,培训结束后,由镇牵头,举行用工企业与培训农民的就业洽谈会,进行双向选择,促成被征地农民就业上岗。二是完善保障体系。改现金为社保,创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即按照“土地征到哪里,社保跟到哪里”的“即征即保”原则,改一次性货币补偿为“土地换社保”深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失土农民办理社会养老保险,该镇已累计投入1.43亿元,解决了5000余名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完善医疗体系。实施城乡医疗一体化,镇中心医院与省、市重点医院结对,定期请上级医院专家来坐诊,引进高档的医疗设备。在全市率先建立农民个人健康档案,对镇村医疗卫生网络实行一体化管理,全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统筹,入保率达92.5。四是完善管理体系。以治理马路市场、占道经营、车辆乱停入为重点进行交通整治,在镇中心严管区,安装了红绿灯和规范的交通标志。同时,镇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对生活、生态环境全面实行规范化管理。

四、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推进农民新素质提高

该镇按照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对公共设施的财政投入,至今已累计投入近亿元,建起了科技楼、图书馆、工会活动中心、门球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文化活动中心,在各村建立文化活动室,兴建农民公园,安装健身路径、兴建灯光球场、农民公园等文化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

、健身娱乐场所。同时,开展“告别不文明行为大签名”、“社会公德大家谈”、“争做新世纪道德传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评选“九星级文明户”、“文明示范户”家庭文明评比,在集镇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十佳文明窗口创建活动”,提高全社区的文明程度。狠抓节日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渔里之谣”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十届,成为__人民的一道文化大餐。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寓教于乐文体活动的开展,唱响了主旋律,营造了奋勇争先的良好发展氛围。

《镇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来源于,欢迎阅读镇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领导班子运转情况报告下一篇:卵巢癌患者牢记饮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