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对转变差生的启示

2022-09-11

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 有5000万之众的青少年被现行的评价标准划入了“差生”行列。他们或者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或者自我修养不足, 亦或是学习目的不明确, 甚至是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等种种原因导致学习不好, 被打上了“差生”的印记。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学家, 其精辟而独到的教育思想令当代人折服。本文首先反思差生出现的原因, 然后试图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出发, 对差生的转变提供一些个人的见解。

1 出现差生的原因解析

1.1 差生的涵义

钟启泉教授对差生的定义为: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业不良”, 还包括“学习失能”。按照我们通常的说法, 差生就是:考试成绩长期不及格, 同时道德品行也比较差的学生。而在现实学校教育中, 只要“学业不良”的学生就基本被认定为差生了。

1.2 差生出现的原因

1.2.1 教育思想上歧视差生

由于应试教育的毒瘤未除, 教师更关注成绩好的学生, 从而忽略甚至放弃了对差生思想上的重视。既为差生就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 但是由于教师负担重等原因, 一连数天甚至数十天与差生都无任何交流, 这种面对差生近乎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 无疑是造成差生出现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1.2.2 实际中对待差生过于严厉

有些教育者深信不疑的是:严师出高徒。尤其是他们认为对待差生更应该“三分教, 七分管”, 只要把学生管好了, 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亲其师方能学其道, 如果一味严厉的对待学生, 学生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敬重老师, 特别是靠体罚去改变学生, 无疑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 甚至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1.2.3 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

当学生学力和智力不相符时, 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 都是可以逆转的。但是, 当教育者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时, 将延缓逆转的时间。在现代考试制度不可能取消时, 很多教育者就把上课——做题——考试作为唯一的教学手段, 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考试难度无限制拔高, 现在很多职业高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 弱化了学生实验课程, 繁重的学业负担、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喘不过气, 更使差生的转化变得不可能了。

1.2.4 师生双方信息渠道不畅, 沟通缺

在很多学校, 老师们大都认为差生什么都不行, 一无是处。事实并非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班有位学生, 数学考试每次只考20多分, 但是他在参加全区作文大赛中, 却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认为差生什么都差, 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信息不通畅所造成的。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 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丧失了, 学生也就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经常出现学生即使不能理解新的知识, 也不善于向老师倾吐, 老师的教学方法即使不适合, 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的状况, 差生的转化也就无从谈起。

2 孔子教育思想下差生的转变策略

2.1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陈州绝粮之际, 子路竟“愠见”孔子, “君子亦有穷乎?”孔子一点也不怪罪, 而是和微微地循循善诱:“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没有因师道尊严而盛气凌人, 取而代之的是朋友般的平等。子夏因有疑问而提出问题, 得到解释的同时也启发了孔子, 子曰:“起予者商也!”, 显示了他平等对待学生, 虚怀若谷的精神。孔子终身“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 对学生无私无隐, 并常常以身作则地进行身教。这一切都是孔子与学生关系融洽的基础。

2.2 尊重学生人格, 德育为先

孔子“弟子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与孔子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是分不开的。当下, 新课程教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尊重学生人格比挖苦甚至体罚打击学生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曾曰:“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人,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即:孔子认为在躬行道德实践之后, 仍有余力, 再学习文化知识。可见孔子把道德教育置于智力教育之上, 主张道德教育首位。孔子推崇德育教育, 与我们当代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按照现代人才观的质量因素划分的顺序,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永远是高于文化知识水平的, 要不“四有新人”的提法中为什么把“有道德”排在了“有文化”的前面了呢?我想, 它决不是小平同志随意侃大山说出来的吧?

2.3 因材施教

在2000多年前, 孔子就已实施因材施教, 成为现代教学的典范。

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法的选择,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 因材施教,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转变差生的重要途径。

2.4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向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孔子认为学生也有胜过老师的地方, 老师也要虚心的向学生请教。正所谓教与学的主体应当常常互换, 人人都是学的主体, 同时又往往承担教的任务, 教学相长正是这个道理。“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来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展,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当代, 创新教育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他们的所思所感也超过了老师的想象, 有的思想确实能给老师启迪,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5 注重发挥特长

孔子了解学生的特长, 注意给这些学生提供用武之地, 进一步引发他们的潜力, 全面提高他们的智慧。

职校的学生大多厌倦枯燥的课本知识和理论学习, 但却对操作、技能等动手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因此, 推荐学生到相应的兴趣班, 或参加有关的第二课堂, 从技能入手, 培养和发挥特长是现今职业教育的普遍趋势。

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曾说过:职业教育的意义是多层面的, 其中最直接的一点, 就在于能够培养大量的我国目前急需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差生的出现, 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的因素, 也有家庭的关系, 更与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紧密相关。如何转变差生, 让其回归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 以加速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制造中心, 并且逐步发展成为研发中心, 是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 事关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的关注, 也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摘要:现实生活中, 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大量的“差生”, 研究差生的教育转变问题关系到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学家, 文章首先解析了差生产生的原因, 然后在孔子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探讨了职业学校差生的转变问题。

关键词:孔子,教育,差生,转变

上一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大学生足球意识和耐力培养下一篇:关于中职学生工程造价学习的现状分析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