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党建工作存在问题

2023-01-27

第一篇:国企党建工作存在问题

推进国企党建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策略

国企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策略

1、

国企党建的内涵与工作内容

1.1

、国企党建的内涵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工作上存在一些不足。国有企业中的基层党组织是围绕企业工作开展工作,保证和监督企业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加强企业内部党组织的建设。因此,国企党建是围绕企业党委党组领导作用和企业内部党组织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过程。

1.2、

国企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

国企党建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的内容:一是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为国企发展指明方向;二是根据党中央要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领导各群团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三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行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帮助国有企业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在国有企业内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指出国企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党风廉政建设任务;五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帮助企业进行职工队伍建设;六是根据国家政策和国有企业管理需要开展民主管理工作,保证企业职工利益。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可有效提高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帮助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形成有凝聚力的工作机制,有效促进国企发展。

2、

国企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足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新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大力推行机制体制改革,已逐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国企党建发展应与经济发展同步,为国企发展指明方向。然而,在国企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往往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忽略党建工作,造成国企党组织对党建工作的思想认识不足,工作上流于形式,削弱了党建工作的领导作用,对企业职工的指导作用不足,降低了党建工作的号召力。

2.2

、党建工作凝聚力不足

国有企业职工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参与者,也是党建工作的实践者、监督者和受益者。然而,很多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看着流于形式,广大企业职工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凝聚力不足。党建工作关系到国有企业发展,只有全员参与才能体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作用。

2.3、

党建工作制度不健全

国企党建工作的开展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存在党建工作制度不健全,责任分工不明确,直接影响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健全的党建工作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党建工作效率,还可以实现党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4、

党建工作创新力度不足

新形势下,国企党建工作明显存在创新力度不足问题,很多企业还在以传统单位的思维开展党建工作,工作成效差,已不能适应当前现实环境和实际需求。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应具有敏锐的创新思维,打破陈旧的模式,提高企业工作的活力和职工参与的吸引力。

3、

国企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

3.1、

加强对党员的政治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为了保证国企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将党建工作和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组织国有企业党员进行政治培训,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凝聚力,使职工正确认识企业党建工作,引导职工建立与企业共同的荣辱观,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进步。同时,通过加强对党员的政治培训,可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认识,提高国企党建工作成效。

3.2、

丰富党建工作内容

与企业工作实践相结合,丰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内容,可提高党建工作与企业工作的融合性,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丰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内容可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认知,进一步做好思想导向,给予每一位职工充分的关心和尊重,全面保障职工权益。同时,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党建工作,可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与企业工作实践的融合性。另外,丰富的党建工作内容可以使职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爱护,客观的看待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冲突,有效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3.3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党建工作有效开展

国企党建工作开展中,以企业文化为重要载体,必须注重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保证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企业文化建设应以职工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以保证起到协调促进作用,帮助企业职工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企业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处处以党组织利益为重,保证党建工作的高效开展。

3.4、

健全体制机制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要强化机制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由于体制机制落后,很多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工作方式落后,职工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直接降低了党建工作成效。国企党建工作不仅要提高企业职工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还要实现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为了保证国企党建工作的良好运行,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激发企业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建设首先应改变原有陈旧的管理思想,改变落后的工作作风,从思想上和工作方式上建立协调一致的工作模式,有效促进党建工作的持续创新。

4

、结语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面临很多挑战,工作上也存在很多不足,必须改变以往陈旧的观念和工作思路,不断创新,为党建工作提供活力。传统的党建工作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凝聚力不足、体制机制落后等问题,应结合企业实践,从提高企业党员的思想认识、丰富党建工作内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国企党建工作成效,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国企党建工作经验及存在问题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在党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在锤炼干部队伍、净化经营环境、推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厅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离不开公司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全体党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公司党委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工作,我们也收获了一些做好党建工作的经验,

第一,思想重视是前提,从一年来各党支部党建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党支部书记重视党建,亲自抓、亲自管,支部工作就卓有成效;

第二,能力提升是基础,从季度考核点评结果来看,党务工作者业务娴熟,责任心强,支部工作就有声有色;

第三,工作创新是动力,从去年年底的党建工作调研情况来看,新颖的教育方式、丰富的学习载体、灵活的学习平台能够有效调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党建工作成效;

第四,制度落实是保障,从公司党建工作整体上看,制度健全、切合实际、落到实处,我们的党建工作质量就有保障。以上经验是我们从具体的工作中总结获取的,经过了实践检验,必须长期坚持。

在总结成绩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支部之间党建工作水平参差不齐。

二是支部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是极少数党员存在进取意识不足、责任意识不强、大局意识不够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影响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第二篇:国企改革存在哪些问题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国企改革存在哪些问题?

国企改革绝不是把国企变成哪个集团哪个人的,而是改变一种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其公有性质绝对不能改变,而且更应加强。现在国企改革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一改其公有性越弱?

国企改革核心仍然是产权改革、建立治理结构、加快股改步伐、保护股东利益、减轻政策性负担。 工业革命以来近代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我们所称的“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过程。当今西方的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由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制度逐步过渡到近现代的市场经济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呈现出过渡的差异,例如,由于国家介入程度的差别而有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和“德国式道路”的区分,但在总体上,自由企业制度和主张自由竞争、抵制国家过多干预的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具有“自然发育”的特点。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批国家,在其初期则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其中的一些国家,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此前资本主义经济曾经获得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些国家如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发展,更大范围内则处在萌芽状态。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初期和中期,这些国家曾有过工业和经济的高度增长,但体制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终促使这些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自然发育”的国家,市场的扩展显示了从商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轨迹。 为生产服务的金融制度虽然也在发展,但证券市场的兴起和大规模发展则直接受到大量融资和企业间购并需求的刺激。而我们属于“转型”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现代工业基础,建立在有些领域已达到很高的、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竞争的水平,工厂制度不仅确立,而且具有较为系统的管理制度。与“自然发育”不同的是,这些工厂不是在市场扩张的刺激下成长起来的,而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计划安排。所以,它们是“工厂”而不是“企业”。--------------------------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如何实现这些工厂的市场化“转型”,“转型”中依据何种顺序和逻辑,就成为我们面对的问题。 不论理论和政策上采取了何种“说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实际上就是“市场导向”的。改革之初,企业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按什么价格出售无法自主决定,国家计划“管得过多,统得过死”,被当成是企业体制上的一大弊端而需要改变,因而要求企业“面对市场组织生产”。企业首先进入的是商品市场,在商品市场中则首先进入的是消费品市场。决非偶然的是,价格改革构成了80年代经济改革的重点,首先得以放开的是大多数消费品价格,尔后通过“双轨制”的调放结合,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放开了大多数投资品价格。中国国有企业首先经受了商品市场的竞争洗礼,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明确并初步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3、产品和企业的分化加快,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4、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企业家。 总之,商品市场的一个时期的发展,使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了某些实质性变化,那种完全指靠国家吃饭过日子的企业已少见了(尽管不能说完全没有)。对国有企业改革来说,商品市场所带来的变化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前提。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前面述及的市场发展的顺序问题。理论上可以假设资本市场先于商品市场发展,或者二者同步推进,但资本市场上的经营者很快将会发现企业不会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和销售产品,不知道那些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获利,并成为优势企业,不知道企业重组中谁去兼并谁,也不知道哪些企业领导人是真正的而非冒牌的企业家。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能有什么样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 在商品市场取得重要进展、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它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越来越显而易见。这些问题有些是根源于传统体制的老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趋于明朗和尖锐,有些是随着商品市场发展而引出的新问题。概括地说,它们集中表现为几个重要矛盾。 第--------------------------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一个矛盾是国有企业“所有者虚臵”与市场竞争对所有者作用要求提高之间的矛盾。所谓“所有者虚臵”不是说没有法律上和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是指这样的“所有者”不能切实负起应有的责任。这是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但在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的新环境下,对所有者的要求提高了,所有者的“质量”不同,企业竞争的后果便会有大的差别。这一点经常被用来解释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持续亏损等现象。分析近年来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原因,人们甚至有理由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是否存在明确的盈利动机表示很深的怀疑。这是一方面的情况。 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以及其他公有企业的治理结构、经营者的行为呈现出复杂状态。在企业扩权的背景下,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从差到好的老企业,改革以来“从无到有”的“新国企”,高层经营者实际上掌握了大部分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这些人已不同于改革前的企业经理人员,也不同于西方国家老一代企业家打下江山后雇佣的支薪经理,他们不同程度上具有创业者的性质,对他们掌握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人们似乎多少持一种默认态度,认为“人家搞起来的企业,应该有一份合法权益”。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经营者已是某种程度上的“风险承担者”。但现有的正式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并不全部承认并保护他们这种事实上的权利。与此同时,市场化过程使企业经营者损害法律上的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如职工)的利益,有了比计划经济时期大得多的空间,从在职消费到转移资产都可能发生。于是,合理的不承认,非法的管不住,经营者行为陷入了矛盾、扭曲的状态,确实有人完全是“吃”、“挖”公有制,也有人是“正路”不通而走“邪路”的。公有制的所有权可能落不到实处,经营者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既有制度不承认、不保护它,它就会以与既有制度相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近年来一些知名企业家“出事”,以及普遍存在的“穷庙富和尚”现象,仅仅用个人品质显然是无法解释的。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应有更切合实际的说明。无论如何,我们面临着一个能否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家稳定、长期发展的制度环境的问题。 第二个矛盾是国有资本事实上的部门、地区所有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之间的矛盾。国有资本名义上或法律上归国家所有,大多数实际上是部门、地区所有,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非市场化的环境中,国有资本要有运营的实际可能性,“条块分割”是无法避免的选择。对“条块分割”的弊端,已有诸多分析,如人为割断生产经营内在联系、重复建设和地区封锁等。在企业规模扩大、分化加剧的新形势下,“条块所有”至少又带来了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条条”和“块块”越来越难以对迅速扩张的优势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直接融资的支持,同时对在竞争中失败的劣势企业越来越难以在自己的行政势力范围内予以消化。二是“条条”和“块块”在自己的行政范围内越来越难以提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称职的企业家人才。撇开其他问题不论,这意味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原有的所有者在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上都出现了“短缺”。如果说西方国家曾存在私人、家族及合伙人资本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的话,我们的经济中目前也出现了明显的“条块所有”与生产和资本经营日益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两种情况虽然在具体国情和所有制性质上有很大差别,但所有制形式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上却有类似之处。在西方国家,矛盾一定程度上通过企业股权结构的“公开化”、“社会化”,即通过对外扩股包括企业上市加以缓解的。我们所面临的“条块所有”所带来的矛盾,也需要而且只能通过股权结构的开放和流动得到解决。 股权结构的这种变化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即为政企分开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条件。对此依然可以从比较的角度得到理解。西方国家的所有者职能与部分经营者职能的分离,虽然不排除股权依然封闭状态下雇佣职业经理的情况,但多数是在股权“公开化”以后出现的。“公开化”一方面使企业的股权不再等同于(一般应大于)原有所有者的股权,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多个所有者,使所有者(投资者)--------------------------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能够相互竞争和流动,形成了资本市场,以及在资本市场上产生的便于所有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基本信息。这些变化都使所有者和经营者职能的分离成为可能。对我们所面对的政企分开问题而言,在坚持国有制的前提下,政府作为事实上的所有者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在政府之外寻找其他国有所有者是徒劳的。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只有一个作为所有者的政府部门,而且这种隶属关系有着很长的“历史性”,要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职能分离意义上的政企分开将是很难的。积极的变化只有当引入了新的所有者,而且新老所有者具备了流动性,并且能够以某种方式提供关于企业经营状况信息时才能开始。 第三个矛盾是国有经济战线拉得过长与随着市场竞争的扩展而出现的“市场失效”问题之间的矛盾。准确地说,在改革前和改革初期,这个矛盾不可能突出,甚至不足以成为问题,因为当国有经济一统天下时,不存在其“战线过长”的问题,当市场经济未得到大的发展时,也不可能存在“市场失效”的问题。这个矛盾一旦突出起来,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近来强调国有经济缩短战线、调整结构,就是以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资源配臵中开始发生基础性作用,特别是竞争性行业的市场竞争加剧为背景的。在这一背景下,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并无确定的优势可言,虽然也可以找出具有竞争力、表现优秀的国有企业,但大多数企业却陷入困境。在另一方面,仅靠市场力量管不了、管不好和不愿管的事情大量增加,矛盾逐渐突出,如何把有限的国有经济资源按照优先顺序转移到最需要从而也是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去,就成为紧迫的问题。 国有经济的这种战略性调整所涉及的是国有经济在新体制中的“定位”问题。近年来在国有经济问题上存在着强调“产权改革”、强调经营者作用和强调建立竞争性环境等不同的观察角度,彼此有一些争论。在“产权改革”论那里,或明或暗地遵循了“公家的东西不可能象私人的东西那样受到关心和爱护”这样一条简单、朴实的逻辑,其结论的倾向性也是较为清楚的。强调--------------------------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经营者作用的论者则考虑到近现代企业中职业经理阶层出现且重要性上升的趋向,近来又受到人力资本理论和中国实践经验的支持。重视竞争性环境的观点则认为最重要的是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以获得评价企业业绩的充分信息。对同一问题从诸多角度开展讨论,对问题本身的理解无疑是有益的,同时也表明了问题的复杂性。对强调产权改革者来说,需要对这样一个事实提出解释,即在最崇尚私人资本、最“自由放任”的国家,如美国,也都存在着一块“国家资本”或“社会资本”。对强调经营者作用的论者来说,需要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代理成本普遍高于非国有企业的现象作出解释,而且将会发现重组后的国有经济经营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经营者。对强调竞争性环境者来说,也将会发现重组后的国有资本大部分并不处于竞争性领域。如果继续用一般的产权和企业理论来分析国有经济问题,将难以摆脱逻辑上的困境,因为其隐含的前提是把国有企业仍然当成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显然,对立足于解决“市场失效”问题、大部分将处于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来说,或者说实行战略性重组的国有经济来说,需要一组更切合实际的理论,其中包括国家理论、外部性理论、政府管制理论等,以对问题本身提出更好的说明。 上面述及的三个矛盾相互交织,不完全处于一个层次,但仍然可以由统一的逻辑加以解释。不难理解,第三个矛盾是基本的,它需要通过国有经济的职能转换和战略重心的大幅度调整才能解决,其结果很可能是多数或大多数国有资本将会转入非竞争性领域。在理论上则要求摆脱把国有资本参与的企业看成一般企业的局限。对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处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来说(尽管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国有资本将呈现递减趋势),第一个和第二个矛盾是无法回避而且必须解决的,其基本途径是在引入资本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企业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其核心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 其次,上述三个矛盾的出现和解决具有显著的阶段--------------------------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性特征,或者说只有当转轨“转”的一定程度后才会发生。如果没有商品市场的发展,这些矛盾或者缺少发生的依据,或者虽然存在但不会尖锐。也就是说,商品市场在解决了一些问题以后又提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商品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必须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这样我们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就有了答案: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同样遵循了由商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顺序,这一点完全是由市场化进程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角度看,国企改革期待资本市场解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支持国有经济收缩战线,重点是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当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目标确定以后,也就是国有资本在某些领域“要不要退出”的问题确定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退出”。我们不排除某些国有资本直接以实物形态上改变用途的方式“退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资产专用性存在,首先要解决国有资本变现即由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的问题,否则仍然无法实现“退出”。例如,国有资本要从一个纺织厂退出,该厂的机器设备、厂房、存货等显然不适合国有资本新用途的需要,所以首先要适当的交易者,通过拍卖、股权转让等方式将国有资本变现,而且在变现的过程中应给出合理的价格,不能发生低估国有资本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资本市场,通过这个市场解决国有资本退出过程中的“寻找交易者”、“定价”、“变现”、“转让”等问题。 第二,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核心是大企业的成长和新分工协作体系的形成。近年来出现的产品和企业两极分化,将导致两个重要结果。一个结果是大企业的成长,特别是一批按照国际水准衡量的大企业的逐步形成。商品市场的竞争胜利,给企业“长大”在生产、技术、销售、管理、品牌诸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基础,但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企业扩展的速度将相对缓慢,有的企业可能就停滞于既有水准。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大都有良好的金融支持系统,比如几乎都是上市公司。这一点也可解释在发达国家上市公司通常只占公司总数的--------------------------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很小比例(如千分之

一、二),但大公司却很少不是上市公司的。另一个结果是占到企业总量多数的、在竞争中失败或至少未占到优势的企业,将与大企业之间有一个分工协作关系重新组合的过程。新的分工协作关系包括横向关联(如成为大企业生产体系中的最终产品生产者)、纵向关联(如原材料、另部件供应商,产品推销商)以及混合关联(如跨行业纳入大企业多元化的经营结构)等。现在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对中小企业持一种蔑视态度,认为这些企业,没有规模优势,因而没有竞争力和发展前途。其实,在合理的经济体系中,大中小企业有适宜的比例关系,大多数企业仍然是中小企业。至于“规模经济”问题,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得到大量实证经验支持的观点,所有在竞争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有其规模上的合理性。我们过去的问题主要并不在于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而在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率的联系,如一个行业中大中小企业都生产最终产品。在这种状况下,出路只能是通过收购、兼并、破产、托管等方式重建大中小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市场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最具优势的。 第三,有助于企业产权制度和内部治理结构中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组织结构的变化,追求组织形态上与国际经验的相似性,如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经理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国有股本的持股机构等,而容易忽略作为其基础的资本市场的作用。然而,离开了资本市场,产权边界的确定、股东作用的发挥、对经理阶层的监督、经营业绩的评价等都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以人们谈论很多的产权问题为例,如果缺少资本市场上的“交易”,资产的价格将无从确定,产权的价值边界也不可能清晰。其次,在存在市场交易的条件下,资产将向对其评价高的主体流动,进而产生资源配臵效率改进的结果。如果不出现由于流动而产生的效率改进,所谓的“产权明晰”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了。尽管--------------------------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我们无法断言有了发育良好的资本市场,长期困扰我们的产权和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的诸多难题一定能够解决(可能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但若没有资本市场的作用,这些难题肯定是无法解决的。 如果说十几年来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国企经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对前面分析过的诸多矛盾的解决,将使我国国企体制转轨发生一个质的进步,从一定角度看,它将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

海鑫集团

李兆会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家族权威的重新树立;二是企业商业模式的再造;三是企业管理文化的重新塑造;四是人才和管理队伍的培养。作为既是突然接班,又是中国“独生一代”接班的第一人,前面没有先例可鉴,后面没有“预备期”过渡。李兆会当时的感觉是:“当命运让我面对海鑫的资产,我深刻地领略到了父亲‘超越财富’的精髓。我感到,财富选择在我一个人身上,责任感是如此地强烈。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李兆会知道权力并不等于领导力,权力是可以被架空和削弱的,而”领导力“是一个人的影响力。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就必须能够真正地让自己指挥企业。对李兆会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功可以由别人帮忙使他成功,而成长必须是自己亲自操刀,亲自去体验那种人生的博弈。

李兆会进入资本市场,是否能为海鑫赢来大把大把的银子,在这一点上,东镇人是不看好的。理由是李兆会太嫩,他根本没有“赌场”经验,是猴子一夜之间不可能变成老虎。即使这一次赌赢了,也是瞎猫子碰到死老鼠;

一位海鑫人直言告诉记者,李兆会虽然是海鑫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说穿了,那只是印名片用的,企业的大小事情都是他手下的一帮“军师”在处理。这些“军师”,有集团招聘的,也有县政府直接派来的。公司大的决策都是这些“军师”研究好了向李兆会汇报,然后,李兆会根据感觉点点头或摇摇头。如果一个企业发展只是靠董事长的“点头”和“摇头”行事,这个企业是不会走得很好的。然而,李兆会的企业在他的指挥下发展三年却战果辉煌。 其实,企业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企业家人格修炼的过程。

从官方角度看李兆会,他确实是一个成长很快的董事长,而且是一个有能力有个性的董事长,还是一个能集中集体智慧而进行决策的董事长。从这一点出发,李兆会进入资本市场并非“炫富”,也不是赌博,而是理智的选择,也是代表海鑫利益所作出的决策。

国家有关部门根据目前钢材市场需求预测,到2005年全国钢材需求量约为2.75亿吨,到2010年约为3.3亿吨;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根据目前钢铁产业的投资形势统计与预测,2004年全国钢产量已达2.47亿吨,到2005年已增长到3.33亿吨。也就是说,2005的钢铁生产能力,就能满足2010年的钢材市场需求,钢铁工业投资已超前5年。因此,从2005年开始,钢市便会进入供过于求的状态。一旦钢材供过于求,钢材价格就会直线下滑,在价格风险后接踵而至的便是资金风险。目前,大部分钢铁企业扩能都依赖于信贷资本,据有关部门调查,大中型国有钢铁企业50—60%的建设资金都是来自于银行,民营钢铁企业这一比例更高。一旦银根紧缩,加上企业效益下降或亏损,不少企业资金链条将会被拉断,不少钢铁企业不得不停产或半停产,甚至破产。此外,资源稀缺的风险也不能掉以轻心。按2005年我国达到的钢推算,全国钢铁企业将年需要铁矿石4至4.5亿吨。而目前我国自产铁矿石仅2亿吨左右,年需进口铁矿2至2.5亿吨。而世界范围内的铁矿自由贸易量只有2.4亿吨左右。无疑,全球范围内铁矿资源偏紧是必然的。海鑫的收入下滑是受全国大气候影响所产生的,2005年年初国家宏观调控抛出一个新政策,将钢材出口退税由原来的17%降低到11%,使得出口钢材价格增高,造成2000万吨出口钢材被返回国内市场,一下子使国内市场的钢材供大于求,价格急剧下滑。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钢铁企业大面积的亏损,这一亏,可能得两年才能恢复元气,在这两年里企业能顶过去就能活下来,如果顶不过去可能就会关门。国有钢铁企业有国家注入资本,民营钢铁企业要躲过这一劫却非常困难。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如果说,以前李兆会是靠“父亲的底子+钢材市场价格上涨的机遇”使海鑫效益得到成倍增长的话,那么,从2006年开始,李兆会将面临的是一场从未有过的生死考验。这场考验可能是他父亲在世时都没有遇到过的。然而,出乎记者意料之外的是,李兆会面对这场严峻考验,不但没有减产,而且还在扩大生产规模,从2005年下半年钢价下滑开始,李兆会将父亲留下的旧高炉和炼钢炉都拆了,准备重建新炉,记者在东镇看到新建的高炉已经完工,估计马上就要投产。令人不解的是,在公司收入下降、扩大规模使投入增加的海鑫,在2006年,职工的福利、薪水和李兆会对职工的亲和力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还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

还有人猜测,李兆会两度出手国内A股市场可能是海鑫钢铁发出的一个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信号。海鑫钢铁目前的产量是两百多万吨,在行业内属于中等规模的企业,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海鑫很难在本行业中再进一步扩大,因此希望选择多元化发展。由于家电、汽车等高端产业投资需要上百亿资金,海鑫把眼光投向了农业和金融行业。农业是基础产业,而且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扶持,可以长期看好;而之所以选择进入金融行业,是因为可以把产业与资金结合在一起,对于将来融资也有很好的帮助。

--------------------------精品

文档-------

第三篇:浅析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二00四级经济学专业

浅析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国企改革已“攻坚”多年,可至今仍是“攻而犹坚”,羁绊国企改革的旧病尚未医好,又添了改革“失范”、“走偏”的新病。梳理和揭示改革难题,是改革征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依病”综合诊治的需要。

一、 为什么改革整体推动难

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我们的企业制度的确有了一些实质性的转换,企业的竞争力在增强、活力在增加,但是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比,同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比,同国际著名的大的企业集团比,我们的企业竞争力和活力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改革还难以整体推动。加快改制,增强企业活力和吸引力,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地方在改制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一)多数未改制国有企业质量低下

其表现:一是,债务包袱沉重。国有工业企业一半以上账面负债,如考虑潜亏损失和现实市场状况,实际企业负债率就更高,总体上说已经是资不抵债。二是,企业现存资产质量差、变现能力低、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多数企业固定资产已经抵押给了银行,成为不可处置的资产;有些企业库存有帐无物,即使有产品也都已报废;一些企业由于生产设备闲置多年,应该淘汰;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已成“呆死帐”,无法收回;一些企业资产权属不明,很难以有效资产计算。这些原因致使企业想改制改不了,想破产破不了。三是,企业转制形式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前景堪忧。已

1 转制企业大都属于内部转制,外来资金进入比例很低,转制企业仍处于“近亲繁殖”状态,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四是,个别企业涉及合同纠纷和诉讼案件,改制工作无法进行。

(二)安置职工政策落实难

其表现:一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安置职工所需费用缺口较大,许多企业无力支付正常改制所需成本。从调查看,地方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拖欠职工工资、医疗费、取暖费数额巨大。而多数企业资产质量差、变现能力低,造成无力筹措资金偿还拖欠职工的各项费用,又无法支付改制所必须支付的安置配套费用。一些企业在实施买断、并轨工作中,采取职工自己掏钱买自己的办法,企业给职工打白条,虽然暂时解决了职工买断、并轨问题,但给政府和企业将来留下了隐患和不稳定的因素。二是,企业一些改制政策,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在操作中难以落实到位。为推进改制,国家、省、市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一些主管政策落实的部门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受部门的利益影响,尽管改制企业符合相关政策也拖着不办,给转制企业增加了不少麻烦。

(三)参与国企改制的部门过多、插手过乱

一是,一些城市为了推进改革,成立改革推进组、改革办,再加上资产管理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他们之间在改制方式选择上意见不统一,企业方倾向内部转制,推进组、改革办和国资委之间意见不统一,有的倾向于企业内转,有的倾向外转,这种意见上的不统一影响了改制的进程。二是,具体操作企业转制过程复杂。从研究到上报审批,再到方案实

2 施,程序比较烦琐,由于有的主管部门业务繁忙,有时难以排上号。有时遇到一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跑多次,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个别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作风不扎实、不深入、不是主动服务,而是坐等企业上门,有时态度蛮横,训斥、挑剔、引起基层和企业不满。

(四)企业经营者看法不同,心态各异

目前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都认为企业不改制没出路,对改革都持积极态度。但在怎样改问题上心态和想法不同。一是,困难企业经营者着急转制,因为,不改制将难以维持,但这部分企业困难太大,一时又转不了。二是,目前生产经营正常,产品有市场的企业,经营者想“先内转、后外转”,经营者的理由是,稳定职工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三是,部分企业经营者,考虑企业对个人和单位的得失影响,既担心自己的去留问题,又怕改制操作不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企业不稳,怕在改革中犯错误、负历史责任。

二、改制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

(一)资产的审计和评估不够严谨

在转制过程中,存在着审计评估草率认定、资产低估、负债高估和无形资产不评估的问题。部分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留于形式,在审计报告中除对往来款项的借贷方向进行必要调整外,其余均按账面数认定。为开脱责任,在报告中往往解释为“受时间和条件所限”。此外在负债审计中,因对真实性缺乏实质性认证,又造成了债务的虚增。如对于企业挂帐多年已不必付出的欠账,虚挂往来实为收益的应付款等,这些负债因在审计时没有被认真核实并做收益处理,最终造成虚增负债,减少了企业所有者权益。在评估过程中有的评估人员,受利益驱使,对资产

3 实行低价认证,造成资产的直接流失。有些企业靠多年的努力经营,已创立了自己的优质品牌、资质等级或特许经营权,这部分资产应在转制中确认并评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未履行。

(二)转让合同签订有不合理之处

有一资产经营公司,与一改制企业签订产权出让合同,按常规方式,以净资产的二倍作价,将产权出让给原经营者群体和部分职工。该厂将职工集资入股的全部资金,按出资比例分摊了实收资本。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则以合同中特别注明的,“高出净资产部分为公司收取该厂的资产监管费”为由,将企业收到的股金的一半用于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经费开支。使资产出让价款减少一半。

(三)购买及入股方式不合规定

企业转制,购买者必须以新增货币出资。但有些国企转制中存在以“抹账、欠账”方式购买和投资入股的问题。如一公司直接以职工的债务转作职工归公司的股权,造成上百万的投资只有几万元的现金注入,其中仅经理一人就以抹帐的形式入股78万元。由于公司无新增资金,致使公司在依照转制程序向产权交易中心出示入股资金时,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并承担了支付利息的负担。

(四)身份补偿金的计算、提取及偿付不合理

经调查,转制中对于置换职工全民身份的经济补偿金,存在计算有误、账面不反映及欠付无保障的问题。有的公司对于已实施并轨的人员重复计算身份补偿金,并对本不该提取补偿金的退养人员也进行了计算提取,最终冲抵国家资本金,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还有的企业,在“转制”前,

4 精心测算的应付职工置换身份的经济补偿金,在转制后的企业账面上均未反映,企业对于具体欠付的份额只以备查资料的形式留存。有些企业甚至没有与职工就欠付的资金签订确认协议,职工对自己的权益全无知晓。一些企业对于拖欠职工身份补偿金及各项债务的偿付,既没有与职工签订还款协议,也没按规定以相应资产作抵押,造成了职工安置无保证。

(五)产权出让价款未纳入预算管理且被挤占

一些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在企业转制过程中,收取的转制出让价款,没有按规定纳入相应的财政预算,且被挪做它用。还有的出让金滞留在企业的主管部门,既影响了地区职工安置资金的统筹安排,又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再次流失。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第

一、改制责任不清。国企改革的主体应是国有企业产权的主体。推进组、改制办、企业原主管部门和企业经营者不是产权主体,在改制过程中可参与谋划政策、指导工作、筹备改革和监督改革,无权参与转让国有产权的决策、财务审计、离任审计、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底价确定等。国企改革应落实责任制和追究责任的制度。第

二、转制规则、制度缺失和不完善。如对转制企业职工的维权问题,要有制度和法律作保证。地方政府应针对转制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和制定出指导和规范改制的指导性政策,以确保转制的成果质量。第

三、缺乏后续监督。如对购买方的股金是否真实、到位,职工的身份偿付金是否偿付只有要求,没有必要的监督和检查,形成了一定的隐患。第

四、缺乏对中介机构的约束机制,由于没有直接管理和监督中介机构的管理部门和联合监督机制,对国有资产的审计和评估很难把握和保证。

三、对国企改革的几点建议

第一,国有经济的战略地位,在中国的国情下,不可以没有国有经济,一定要看到国有经济在我们国家中间的主导、引导和推动的作用。政治力量的坚强基础就是国有经济;

第二,国有经济也要流动、分割、分化、兼并重组等等,也同样只能在调整和流动中才能实现增值。流动不是流失,只要处置得好、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就能够推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三,对竞争行业的国有资产,也应该将其置于市场竞争之中,通过市场来优胜劣汰。

第四篇:国企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本文以某煤炭企业为例,对当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1绩效管理的概念

绩效管理是为实现组织发展战略和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员工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表现、劳动态度和工作业绩,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监测、考核、分析和评价,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善员工和组织的行为,提高员工和组织的能力和素质,挖掘其潜力的活动过程。具体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面谈以及绩效结果的应用。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绩效考核的实施能结束国有企业“有任命没有明确任期,有职务没有严格考核,薪酬同业绩不挂钩”的历史,并且初步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激励层层连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增强了企业创造价值和资产回报意识;形成了“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激励约束机制,将业绩考核与奖惩挂钩,初步解决了过去国有企业负责人自定薪酬、薪酬与业绩脱节、薪酬增长过快和薪酬只能升不能降等问题;有效提升了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国有企业的内在动力,加快了企业经营效益的增长。

2 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体制和思想的影响,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意识淡薄,考核方式落后,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考核结果的应用单一,绩效考核仅仅停留在简单评估的层面,还没有真正上升到“绩效管理”的高度。开滦作为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在实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1 认识上的误区

开滦的有些煤矿对绩效管理在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误区,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内容,把绩效管理简化为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决定员工的薪酬、奖金和升迁或降职的依据,这是走上了绩效管理的歧途。这样的绩效管理必然过于强调绩效考核的判断性和威胁性,给员工带来很强的不安全感,以至于造成很大的抵触情绪,却忽视了绩效管理的沟通性和推动性,没有达到向企业员工传达企业价值观、开发员工潜在能力,使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目的。

2.2 绩效考核存在主观性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主管因与员工接触少,容易用员工知识多少、印象好坏作为评价标准,而不是依据完成任务的情况,有时难免有情绪上的主观性,考评标准模糊,不切实际,随意性强,有的打分毫无原则可言。就员工本身而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自己最好的一面往往很难有机会以常态呈现给主管,从而造成绩效考核的不全面性。在考核中,如“称职,基本称职、良好”等之类的中等评价,不足以激励员工,使员工成为主管偏见的牺牲品。

2.3 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缺乏统一性

通常被考核者是最易感到焦虑的群体,因此员工对绩效考核首先采取自我保护的态度,以致自我评分普遍接近满分的水平,基本上失去相互比较的意义。在员工互评上,抱着一团和气的态度,以求自保,在评优时有的单位甚至出现“轮流坐庄”的现象;在对管理者的评议上,对那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管理者,员工评议的平均分明显低于那些工作四平八稳的干部,有的单位通过打分甚至把管理者给淘汰掉。由于不能系统地看待绩效管理,不能将绩效融于管理的过程中,只为管理者提供了简单乏味的绩效考核表,空洞且缺乏说服力。

2.4 轻视绩效管理的过程,流于形式

有的企业绩效管理部门或企业领导只重视企业绩效管理的结果,轻视绩效管理的过程;或者虽然考察了企业绩效管理的过程,但没有结果反馈,绩效考核结束了就将结果放在一边,并没有用于改善企业管理。这样,绩效管理实际上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3 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对策

3.1 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改善绩效,而非仅仅为了提薪、升职或者解聘。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绩效的效果,没有考核,就没有比较,但绩效考核决非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部,绩效管理关注的是整个的过程以及对绩效的指导和改善作用,考核则只关注了结果。在具体实施考核前,企业人力资源部需要对考核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只有对这些工作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使考核真正对改善绩效起到促进作用。

3.2 让绩效考核思想深入员工

绩效管理是一项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它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企业应充分考虑到员工当前的思想状况及承受能力,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让员工明白考核不是为了制造员工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短处,以扬长避短,有所改进、提高。

3.3 从不同层次合理选择考评者,从多维角度系统收集考核信息

并且在选定考核人员时,一是考核者要有代表性。在考评组织绩效时,考评者要分别从不同专业角度对组织的经营行为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考核个人绩效时,要从被考评者上级、同级、下级及相对客户之中选取相应的考评者,以达到对被考评者绩效全面客观评价。二是选定的考评人员在职业修养、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方面必须具相应的能力,以确保考评效果的相对客观和准确。三是各方面考评人员所占的权重要恰当。

3.4 沟通是有效的绩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从绩效指标和标准的制定,考核结果的反馈到绩效改进,都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来实现。如果不给员工反映自己想法或意见的机会,很可能导致员工在考核结果不理想时产生不满,所以必须建立双向的沟通机制。企业应当以制度化的形式将其规范下来,并通过不定期抽查、绩效改进对照等方式对沟通效果做出检查,确保绩效反馈与绩效改进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实现绩效管理的作用。

建立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必然选择。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探索与完善,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又具操作性的绩效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都各不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与潜能,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绩效管理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它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奖惩手段。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了一个信号,一个促进工作改进和业绩提高的信号,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个人、组织乃至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蕊.如何进行绩效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林筠.绩效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小东.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浅析[J].科技创业周刊,2005.

第五篇:探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 前言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改革是持久的动力。我国国企改革已有三十年历史,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国企改革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管理原则、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以抓大放小为主要思路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以及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要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国企改革在较为明确的改革思路下实现了巨大的改革成就,主要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国有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国有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中浅层次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实质问题依然存在,这影响了国有企业自身素质及国民经济的整体提高。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国企改革的历史现状及方向,才能深层次挖掘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本文就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 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2.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制定公司决策和公司政策;二是公司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事实上,许多公司董事会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经理人员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委派或指定。由此产生的董事和经理人员与股东会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丧失,不称职的经营者不能及时罢免,优秀的经营者不能走上经营岗位,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2 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是指各种股权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比例数量及其相互关系。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主体单一化,造成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投资主体单一化,大多数老国企投资主体只有国家一个。即使一些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集决策与执行于一体。另外,由于国有产权的非人格化,使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部分在海外的国有资产缺乏监管。

2.3 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于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当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时,经营者就可能会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当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营者就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投机行为来谋取个人利益。这种现象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进一步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健全董事会制度,上市公司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防止和纠

正内部人控制现象。目前,由于经理市场、资本市场远未成熟,这样就难以公正地评价经理人员的业绩水平和公司价值,对经营者也就产生不了竞争压力和动力,使得国有企业改制后仍然存在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问题;而在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国企治理结构错位、企业产权未能多元化、监督约束手段失灵等现实情况下,内部人侵蚀所有者利益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2.4 垄断行业改革滞后,成为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目前,虽然垄断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公司化改造,但股权结构仍然以国家绝对控股为主,资产结构不合理,现代企业制度缺失。垄断行业大型企业改革步伐滞后,出现既得利益固化倾向,效率偏低。国企改革在20 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着力抓中小企业改革,垄断行业大企业改革因关系重大,没有抓紧有效推进,以致出现垄断行业既得利益固化倾向,为保住既得利益,既得利益群体往往设置一些壁垒,阻挠竞争,特别是阻挠新的厂商进入参与竞争。这也是垄断行业改革不够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影响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成为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

2.5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流失。目前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转让国有产权没有完全进入市场,难以发现国有产权的市场价格,少数不法分子低估贱卖国有资产;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问题突出;把职工经济补偿金等费用从转让国有净资产的价款中预先扣除,压低了产权转让价格。正是由于这些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面积流失。据统计,国有企业2004 年共申报核销资产损失3178 亿元。这就相当于国企92000 元亿资产总额的4%左右,32000 亿净资产的9.9%。加上中国财政部已核准的近1000 亿元损失,国企共计核销损失达4000 多亿元。而在过去几年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共计核销损失接近2 万亿元。

3.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企仅仅是从形式上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在内的治理结构,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它们之间形成制衡关系,真正发挥各自的作用。完善治理结构不仅要借鉴西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更要结合中国国有企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特性,构建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制约公司经营者,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于公司经营者的产生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上。今后,完善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规范董事会运作机制。公司董事会的任命和解聘,必须由股东大会民主选举;加快建立国有企业独立董事制度,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人员中的数量。二是逐步培育职业经理市场,公司经理人完全按照市场机制选任。取消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行政任命制度,全面推行聘任制。

3.2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

展权利。只有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才能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3.3 探索国有股减持新思路,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改革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1,特别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采取国有国营的形式。 2,需要但不特别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采取国有他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资本参股并存的形式。3,不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一般采取国有企业退出的方式。

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前提,要努力探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途径。

3.4 完善委托代理机制,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针对国有企业治理中委托代理问题和内部人控制比较普遍的现象,应根据本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条件,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控制内部人不当行为的发生。

3.4.1 强化公司内部约束机制

(1)强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自的职能。

(2)建立国有企业独立董事制度。确保独立董事的人格独立性和行权独立性。

(3)对经营者要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以年薪制和股份期权为主的薪酬激励机制。

3.4.2 强化公司外部约束机制

(1)发展市场体系,通过完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竞争机制,运用市场规律制约企业经营者。

(2)建立公司法规、股东诉讼等法律机制,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约束。

(3)要对上市公司信息进行定期披露。

3.5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5.1 明确国有资产委员会的职责据国务院批准的国资委三定规定,国资委有六项主要职责:一是根据国务院授权,依照《公司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二是代表国家向部分大型企业派出监事会;负责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三是通过法定程序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并根据其经营业绩进行奖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四是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监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益。五是起草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依法对地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六是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3.5.2 重点解决国资有效监管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监督管理机构和制度,理顺职责权限关系,落实资产经营责任,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领导。

3.5.3 公开国资交易,客观公正地清算评估资产在国企转制的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国企兼并必须经过政府的批准,必须清产核资,不能由企业自评自估。国企转让时,必须搞

好财务审计,必须经过产权交易所进行交易。当然,我们不能把正常交易中的低价格优惠视为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的兼并和转让,有时是需要让利的。

3.6 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中央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已成为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

今后,需要根据各个垄断行业改革进程,分类推进或深化改革。一是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要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尚未进行实质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

3.7 文化建设与企业家队伍建设

3.7.1 建立独有的国有企业文化首先,企业文化建设应在企业特色上下功夫。要为打造本企业独具竞争实力的企业文化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把创新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灵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只有不断提高干部和职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向前。

3.7.2 培养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决策能力和生产的组织协调能力,是资本增值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这两种能力,就是企业家的才能。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的盈利能力就是企业家的存量。利润的本质不是对货币所有权的回报,而是对企业家才能所有权的回报。目前我国国企领导人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

4. 小 结

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企的改革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一些新问题也暴露出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不断的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比如如何做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问题,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条件下如何保证国有资本的地位和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问题,如何避免改革过程中公司管理层与国有资产的监管人之间的合谋,如何避免改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都需要继续分析和研究。只要我们能重视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外部机制的完善,建立有效的机制管理国有资产,建立独有的国有企业文化和培养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必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造成真正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微观市场主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企需准备的材料清单下一篇:国企党建工作总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