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建设论文

2022-04-15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准确的、及时地获取国家政策、专业知识、重要信息的信息平台。本文从非遗门户网站建设的必要性入手,简要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建设案例,期望能够为同类型非遗保护网站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建设论文 篇1:

发展中的中国数字化博物馆

李文昌,中国文物报社网络部主任,副研究馆员。长期关注中国博物馆及博物馆学研究的发展。先后参与了《北京博物馆条例》、《中国博物馆条例》等博物馆法规的制定工作。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包括博物馆数字化与数字博物馆两方面问题。文中从早期的争论谈到近期涌现的博物馆网站建设潮,追溯了博物馆数字化的历史,关注的焦点在于中国各个国家级博物馆如何将他们的展品数字化,而这进程又是如何反过来推动博物馆建设的。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是通过某些特例,如敦煌研究院,又如2008年奥运会所带来的机遇所展示的。本文还分析博物馆、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和高校等在博物馆数字化方面所做的一些细节,同时也提出一系列现实的相关问题:缺乏长远规划或战略目标,缺乏专业知识与人才,缺乏统一的标准,存在着因地域、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缺乏商业规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等等。也许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发展中的检验与调整,得到自我解决。最后,由于web2.0技术所带来的变革,加强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并促使政府管理部门更具前瞻性地令中国博物馆数字化进程与西方保持同步。

一般来说,中国的博物馆出现在20世纪初,1905年建立于中国江苏的南通博物苑,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座博物馆。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在人类历史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博物馆达到了三千座左右。在这一时期,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出现了两大现象:一个是规模宏大、设施先进的现代化的新建馆的大量涌现;一个是博物馆的数字化实验。本文主要谈一下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问题。

对于博物馆数字化,还有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即博物馆信息化。有人还专门研究博物馆数字化与博物馆信息化的区别,这反映了一种理论上的不成熟,其实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而已,我们没有必要再把问题复杂化。这种理论上的不成熟,还反映在有关博物馆数字化的概念上的混乱,诸如博物馆数字化、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等等,许多人并没有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而随意使用,更增加了理论上的混乱。而最容易引起混淆的,则是博物馆数字化与数字博物馆的区别。这原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议题,但很多人却把它们混为一谈了。

限于篇幅原因,本文不再对上述概念一一赘述。但为避免混乱,下面对本文将要提到的有关概念做一简单说明。

博物馆数字化,指运用数字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对一个实体博物馆的各个方面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包括建网站、藏品数字化管理、虚拟展示、楼宇自动化、网络建设等等。

数字化博物馆,指一个已经完成了数字化处理的博物馆,是一个数字化的结果,比如我们可以说首都博物馆是一个数字化博物馆,也就是说数字化博物馆仍然是一个实体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在数字空间(cyberspace)之上的博物馆。它应该有两个特征,其一它是博物馆,应该具备博物馆的基本特点;其二它是虚拟的博物馆,现实中可以不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谈的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问题,包括博物馆数字化和数字博物馆两方面的内容。

数字化概况

发端:博物馆上网

谈到中国博物馆数字化的发端,很多人愿意以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召开的博物馆信息化会议为标志。但实际上,那只是一个内部会议而已。本文以为,中国博物馆数字化的肇始,应该以博物馆网站的出现为标志。博物馆网站的出现,在虚拟数字空间里,终于有了博物馆的一席之地,宣告了中国博物馆数字化的开始。

1998年8月,河南博物院网站第一次出现在互联网上,在随后的几年内,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网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友可以在网络上参观博物馆了。

“博物馆上网”成为中国博物馆数字化的第一次浪潮。现在,中国的主要博物馆和省级以上博物馆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网站,许多有特点的中小博物馆也在网络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网站建设成为目前中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和数字化博物馆

在博物馆上网的浪潮方兴未艾之际,中国博物馆数字化迎来了以藏品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为代表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在经过了上网的浪潮之后,很自然地从藏品的数字化入手开始了其深入发展的阶段。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率先进行了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处理。随后,许多有实力的博物馆纷纷自主开发了各自的藏品管理软件。主管北京市博物馆工作的北京市文物局也于1999年独立研发出一套藏品管理系统,统一配发给全市博物馆使用,这也是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首次统一开展的地区性的博物馆数字化工作。藏品数字化热潮一时风起云涌。

2001年9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开始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这是中央一级的行政管理部门的首次进行全国性的博物馆数字化工作,这也标志着藏品管理软件开发各自为政的时代走向结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博物馆数字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从藏品数字化开始,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都先后进入了博物馆数字化领域,数字化逐渐全面深入到博物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局域网的建设则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使博物馆在互联网上的三维立体展示亦成为可能,博物馆的全面数字化成为许多博物馆特别是新建馆的发展目标。数字化博物馆开始出现,如故宫博物院、新“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

作为老博物馆的代表,南京博物院先后完成了网站、藏品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多媒体展示系统、局域网办公系统的建设;通过整体改造,实现了楼宇自动化、信息自动化、消防自动化、安保自动化、办公自动化。

由博物馆数字化到数字化博物馆,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实验又实现了新的飞跃。

目标:数字博物馆

随着博物馆数字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浮出水面也就顺理成章了。特别是“文物调查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中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数字博物馆”的研究与建设是国家文物局积极组织实施的重要项目,其内容包括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库群建设、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存储与安全管理平台建设、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专题加工与服务平台建设、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网络互动传播平台建设、数字博物馆关键技术集成与标准规范贯彻实施和项目集成与运行(即明确中国数字博物馆的总体框架、总体方案等)。“中国数字博物馆”的正式启动只是时间问题。

单体博物馆在基本实现了博物馆数字化之后,也开始了其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如敦煌研究院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数字敦煌”的探索——即在对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彩塑及相关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加工的同时,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有关敦煌的文献、研究成果、相关资料等等,也全部进行数字处理。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数字敦煌”。

区域性的数字博物馆的探索开始出现。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北京数字博物馆”于2006年9月上线,2007年8月“北京数字博物馆平台”建设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结构。“实”的部分汇集了北京一百五十七家有实体的科普场馆,分别归入自然科学馆、社会科学馆、综合博物馆、趣味动漫馆等几大门类中。“虚”的部分则是设置了虚拟博物馆,即没有实体博物馆,也就是数字博物馆,目前已经开通了科学与艺术数字博物馆、北京民俗数字博物馆、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等。

还有一个应该说的是,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奥组委建立的“数字奥运博物馆”即将运行,这将是全球第一个在互联网上全面介绍奥运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的博物馆,它将全面收集北京2008奥运会、古代奥运会、现代奥运会以及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相关资料,展现奥运历史文物,重温奥运英雄的业绩,弘扬奥运精神。

中国的博物馆数字化实验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博物馆上网”开始,经过“博物馆数字化”、“数字化博物馆”两个过程,现在开始了“数字博物馆”的积极探索。

数字化的努力

博物馆的努力

在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历程中,博物馆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中的先行者如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为推动整个行业的数字化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这一示范作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影响。

作为新建馆的代表——位于北京的首都博物馆新馆为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提供了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案例。新首都博物馆是2006年建成开放的现代化大型博物馆,其数字化建设从建馆之初就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现在的新博物馆可以说是一座全面数字化了的博物馆。其特点有三:其一,博物馆信息资源建设实现了完整框架的数字化技术方式;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其二,展览充分利用了数字技术,多幕投影、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像、数字影片等多媒体展示项目全方位地合理利用;其三,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基于博物馆各专业子系统基础之上的服务于全馆各部门及观众的综合信息平台,其专业子系统包括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展示后台管理系统、首都博物馆网站等十多项内容。首都博物馆的努力为以后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行业的努力

随着中国博物馆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加强行业指导性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行业性组织也就适时出现。2003年和2006年,中国博物馆学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先后成立。行业协会作为连接政府和博物馆的纽带,为推动博物馆间的交流合作、数字化的理论研究等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特别是每年的年会成为大家相互交流、借鉴、共同提高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政府的努力

政府部门的及时介入、指导、支持,保证了博物馆数字化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作为博物馆的主管部门,中国国家文物局先后颁布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等数字化标准技术规范;开展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项目”的建设;成立了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启动了中国珍贵文物数据库研究、“中国数字博物馆”研究等重点课题;制定了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等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没有政府部门的出面是不可能实施的。

中国文化遗产的管理分为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分别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和文化部管理。在国家文物局积极探讨“中国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时候,文化部也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问题。2006年6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正式开通,这也是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家级专业网站,设有“组织机构、法规文件、申报指南、国家名录、代表作、传承人、保护工程、保护论坛、遗产选粹”等模块,较为全面地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数字博物馆”的有力补充。

大学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工程也得到了中国教育部的高度重视。2001年,中国教育部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专门设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北京大学数字地质博物馆等十多座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正是由于有博物馆、行业、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和共同促进,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得以不断深入发展。

存在的问题

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网站建设发展很快、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处理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特别是以故宫、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为代表的数字化先行者,其数字化水准已经达到或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缺乏理论准备。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是由博物馆人自发开始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因此从一开始,就因缺乏理论上的准备而具有实验的性质。正因为缺乏理论上的准备,所以博物馆数字化特别是早期的努力带有很多的盲目性、随意性,缺乏长期性、没有长远规划。

总体水平偏低。中国目前有各种博物馆三千座左右,开始数字化实验的,不会超过1/10(数字为笔者估计,没有经过科学统计);已经进行数字化的,除了少数博物馆外,绝大多数技术水平、应用程度都比较低,数字化的深度、广度都不够,整体水平需要提高。因此,中国博物馆数字化的水平总的来说还存在数量少、水平低的现象。

发展不平衡。由于各自条件的不同,各个地区、各个博物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对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因在人才、资金等方面占有优势、大馆因其藏品资源等方面占有优势,因此它们可以得到更多的重视、支持,因而发展要相对快一些。以资金而言,东部发达地区在经费投入等方面远远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各自为政。前面说过,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是由博物馆自发开展的,所以以本馆资源为数字化信息组织单位的“单馆模式”成为目前中国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主流。因此它们只能是从本馆的需求出发而不可能站在更高的层次开展工作,这样就导致了各自为政的现象的出现,由于缺乏沟通、标准不一,为以后的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困难,也导致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一馆的人才、资金总是有限的,由此也造成了数字化的规模、水平都不会很高。

相关行业标准缺失,导致资源共享困难。以藏品管理为例,由于没有科学的、统一的、规范化的藏品管理标准,藏品数字化也只能依靠各自的标准实行,这也就出现了藏品管理软件多达几十种之多的现象,由于“分类”、“计件”、“定名”等标准各不相同,因此各馆间的藏品信息资源的共享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各馆的藏品数字化进程越快,导致的问题也就越大。所以,尽快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数字化系统是一个由技术、内容、应用三方面共同组成的工具系统。但是,由于技术上存在盲目性,内容上存在差异性,应用上存在不兼容性,这导致了资源整合的可能性极低。

资金、人才不足。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较,国家在博物馆数字化方面的投入才刚刚开始。而博物馆自己是难以支撑数字化工作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的。所以虽然有许多博物馆有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希望,但由于缺乏专项经费,也只能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也存在严重不足。但因多种原因,博物馆很难吸引到高科技人才。

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新技术应用研究、建立统一协调有效的管理体制、制定系统科学可行的规划、加强法规、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经费支持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中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功的关键。

发展前景

虽然中国博物馆数字化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博物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数字时代博物馆必须要学会数字化生存,博物馆数字化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已经成为博物馆同仁的共识。中国博物馆数字化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因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会有一个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得到了博物馆、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的全面支持,经过了十几年的摸索,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即以国家文物局为领导,以藏品数字化为核心,以博物馆全面数字化为主体,积极探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中国数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打造数字博物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将成为中国数字博物馆最大的优势。

单馆模式仍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博物馆数字化的主流。博物馆上网和博物馆数字化特别是藏品的数字化仍将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成为博物馆数字化的主要内容。区域性和行业性的数字博物馆可能会成为中国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中国数字博物馆”将成为博物馆数字化最高水平的代表。

随着将互联网用户逐渐从信息的接受者逐渐变成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的Web 2.0技术的兴起,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到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中来,数字博物馆的服务模式和发展理念也逐渐发生变革。这将加快“中国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进程。

但是,经费、标准、人才、版权的保护、网络的安全性等仍将是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将关系到数字化发展的未来。国家文物局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是处于后进追先进的状态,因此应该努力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少走弯路。

博物馆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博物馆业内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合作。现在的博物馆数字化的努力还未能与社会整体发展衔接,仅仅局限在文博界内部,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差距还很大。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动博物馆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博物馆数字化,则是桥梁上的高速路。随着数字化的深度与广度的不断加强,这一桥梁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李文昌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建设论文 篇2:

新时代非遗网站建设方向

摘要: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准确的、及时地获取国家政策、专业知识、重要信息的信息平台。本文从非遗门户网站建设的必要性入手,简要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建设案例,期望能够为同类型非遗保护网站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传承;保护;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的建设提高了非遗信息的传播能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样态,多媒体、多形式地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推广中国非遗知识与保护成果。目前,我国非遗相关网站主要呈现出了政府类网站为主导,其他公益类、企业类型网站为辅的局面。[1]本文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为例,宏观描述与细部分析相结合浅谈新时代非遗网站建设的方向。

一、网站定位

2006年9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由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同意“中国艺术研究院加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2]同年,由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公益性非遗保护专业网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www.ihchina.cn,以下简称“中国非遗网”)[3]在互联网上线发布。2018年,中国非遗网进行了改版升级,进一步提升了网站的实用性、便捷性及权威性,网站全面展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成果,为非遗领域工作者、研究学者、传承人及爱好者提供更加专业、权威、全面的信息和服务的国家级的优质平台。中国非遗网定位是非遗领域的百科全书,网站集非遗政策宣传、资讯传播、成果展示、知识普及于一体,是中国非遗保护信息发布的重要窗口。[4]

中国非遗网聚焦非遗领域重要事件、最新动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科学的栏目设置充分利用国家权威数据资源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网站设置一级栏目七个包括,“机构”“政策”“资讯”“清单”“资源”“学术”“百科”,并在首页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人物”等专题内容,便于用户全面、准确、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1.首页内容丰富全面

网站首页设计共八屏,内容全面、丰富,用户可以实现浏览首页内容即可一站跳转至对应栏目。为保证浏览便捷性,开发人员设计了整屏滚动的模式,整屏内容的滚动播放,节省了用户浏览时间增加了浏览的舒适度。

2.资讯信息更新及时

网站资讯类信息及时报道国内外非遗保护相关的重要事件、重大活动;推介国内外针对非遗领域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理论文章或保护经验;推介非遗专业书籍和学术活动以及就非遗或传统文化某一主题撰写的深度介绍、报道。

3.非遗数据权威展示

网站设置清单栏目,宣传、普及与非遗保护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内涵,并进行数字资源展示。将非遗保护重要工作成果和权威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的展示,并实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和页面跳转。以下重点分析一下清单栏目的内容结构。

清单栏目在每一个频道都设置了内容简介,利用专业性文字说明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非遗保护专项工作的具体内容,了解国家非遗保护历程、非遗专业名词的由来以及国家级权威数据。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频道内容简介将国家目前公布的五批名录数据进行了解释说明,“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5]

分类查询检索,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項目名录频道用户可以通过所属地区、公布时间、类别、类型、关键词等进行组合筛选,查询检索,单个项目详情页面还可以实现项目与项目、项目与传承人之间的关联、跳转。

根据网站栏目点击量统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频道点击量占所有栏目点击量的47.132%。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频道点击量占所有栏目点击量的13.69%。

4.政策文件系统全面

网站设置政策栏目,将非遗相关重要法规、文件等进行梳理、展示。政策栏目划分为国内法规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重要讲话三部分。其中,国内法规文件可以按照国家、部级、地方及其他进行分类,并通过年份、类型和关键词进行筛选检索。截止2022年3月,共发布国内法规文件199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22条,重要讲话17条。

5.专项工作内容详实

中国非遗网针对非遗保护专项工作成果进行集中权威的展示介绍。包括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专项工作都设置了专题页面。专题页面设计展示了每个非遗保护专项工作的基本介绍,工作相关重要文件等。

6.学术百科助力保护

完整的非遗理论研究体系是保证非遗学科研究、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视,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理论和学术研究是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传承者、工作者以及爱好者必不可少的。网站设置学术栏目从论坛、调研、访谈三个方面展示非遗领域的学术成果。网站设置百科栏目通过申报指南、知识窗两部分内容,给读者解析国家是如何开展项目的申报工作。知识窗栏目涵盖了专业知识和工作指南两部分,栏目通过问答的形式进行非遗专业知识的解读,指导非遗相关工作开展。

7.高级检索提高效能

网站开发高级检索功能模块,采用分布式部署,通过更多的检索条件,提高检索速度和准确率。用户可以在进入网站后第一时间在搜索框输入想要查询的内容,并进入高级检索页面。高级检索页面不仅列出了近期搜索热词,便于一键获取,而且可以根据时间区间、栏目检索进行精准的定位。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用户寻找结果的时间成本。

8.资源建设内容精彩

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多形式展示,充分满足公众对非遗多方位的了解。网站开设资源栏目,将非遗相关展览、图片、音视频等进行多形式的呈现。

展览频道设计开发了2018年至2021年四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题,专题页面设计风格紧扣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内容丰富,除了主会场活动内容外,还涵盖了全国的遗产日活动盛况。展览频道陆续设计制作了抗击疫情非遗人在行动专题、2021年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专题、太极拳专题、全国非遗曲艺周专题、传统节日专题等。截止目前,自主开发设计专题达19个。

二、网站整体视觉设计

中国非遗网整体设计采用扁平化的页面设计,融合传统与时尚,运用视觉设计规范,来表现页面上各种内容的重要性和优先级。整体布局凸显网站品质及非遗特色,吸引浏览体验,首页、内页布局稳重中展灵动,传统与现代结合,加入趣味性设计元素,增强用户浏览体验。

1.图文并茂,提高非遗传播接受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平台及形式更加的丰富,传播速度更加的便捷、快速,信息的时效性进一步的提高。中国非遗网月均访问量超46万,月均访客人数超37万。[6](统计范围: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2.利用音、视频、专题内容建设,记录保存优秀传统文化

音频、视频资源可以给受众带来多感官的感受,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让人记忆深刻。专题内容建设,是记录非遗重要活动,重要资源的非常好的载体,可以将活动或学术内容更加的完整,更加的系统进行记录和展示。

3.H5游戏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满足受众的娱乐心里

H5小程序是利用移动端互动,将非遗项目或者活动利用H5技术进行宣传展示,不仅提高了受众的接受度,满足了大家的娱乐心理,将移动端H5在网站进行展示,旨在通过趣味性互动进行非遗知识科普。

当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也还存在专题网站建设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尚需不断提升。首先,栏目层级过深。例如,资源栏目内容较丰富,包括展览、演出、专题、H5等等,但新建的专题内容放在了二级栏目,并没有在网站首页进行展示,导致很多读者无法第一時间了解最新的专题内容。其次,多媒体内容较为匮乏。其政策、资讯、清单等栏目内容多为文字和图片,音、视频资源过少,内容较单一。在未来的网站维护和建设中,还需要进一步补充丰富和完善。

中国非遗网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中国和世界非遗的专业知识,是民众了解我国非遗资源、政策、知识、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是全国非遗相关工作者、志愿者正确地开展非遗保护与研究的交流平台。网站建设及日常维护中的经验和不足也为同类网站的建设和优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常艳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分析.[J]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2013(09)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全新改版上线》.

[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作者简介

杜丽丽(1980-),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作者:杜丽丽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建设论文 篇3:

政府网站英文版功用探析

信息时代,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英文版,是主动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http://en.hubei.gov.cn)于2012年5月正式开通。

英文版自开通以来,运行安全正常,内容不断丰富,功能日益提升,影响持续扩大,在湖北省扩大对外开放中起着文化交流、涉外服务的重要作用。据Google搜索收录显示,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近1000条信息被收录,日浏览量逐步提升,达到日均5000人次。本文从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建设实际出发,探析其在促进当地扩大对外开放、展示地方形象和发展前景、吸引外资、提供对外服务等方面的功用。

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31个省级政府网站中,19个已开通英文版,其中北京、上海、湖南、浙江等省市的门户网站英文版已发展完善,正在成为“宣传地方形象、吸引国外资源”的窗口。

在湖北17个市、州、林区政府门户网站中,武汉、黄石、襄阳、宜昌、荆门、鄂州、十堰等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有英文版,省直部门网站中,仅商务厅、文化厅、省外事侨务办公室、旅游局等部门开通了英文版。而湖北省的新闻网站中,也只有荆楚网和长江网开通了英文版。大部分市州和省直部门形式简单,内容单一,信息资源不够丰富,未能全面对外展示湖北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全貌。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实施对外开放先导战略摆到发展的重要位置,推动了湖北省贸易市场多元化发展,对外投资步伐不断加快,外商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对外出访交流日益增多,“华创会”、“湖北美国周”、“湖北韩国周”等重要外事侨务和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这一切,对湖北省对外宣传工作和对外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湖北构建战略支点、实现跨越式发展也迫切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官方外文网络宣传、服务平台。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推出的。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栏目设置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在建设时参考了国内外优秀网站的经验,结合现有环境及条件,在板块和页面的设置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目前,英文版相继开设了十个栏目,主要包括为湖北概况(Hubei Info)、对外开放(Opening-up)、湖北文化(Culture)、商务贸易(Business)、旅游观光(Tourism)、学习交流(Education)、视觉湖北(View)、办事服务(Services)、湖北新闻(News)和视觉湖北(View)等。

湖北概况主要对外宣传省情市况、各地特色、省市地图、气候特征等。外籍人士通过概况板块能够大致了解湖北省内的山水人物、风土人情、发展状况,增进他们对湖北的了解,吸引外籍人士的注意力。

湖北新闻主要是查看当天或者最近发生在湖北的一些重要的涉外新闻。诸如:重要的政治与经济活动、省内各市州的交通发展状况等,权威、及时地发布湖北信息,满足外国人对湖北的信息需求。

对外开放区又设置了四个子栏目:Politics(政治)、Economy(经济)、Activities(活动)、Sister Provinces&Cities(国外友好省市)。主要介绍省内涉外政策、经济状况以及省内举办的各种文化文艺活动,全方位地呈现湖北的发展潜力及多姿多彩的生活状况。

商务贸易板块主要介绍湖北的投资环境、优惠政策和可利用商业资源及其管理模式,公布湖北省投资向导、投资程序与须知、投资形式以及相关管理和商务服务信息;发布湖北省最新商务动态,含外贸动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各方面的信息。重点解读湖北的优势和特色,为世界各地的华人和有意向在鄂投资的海内外人士开辟一条认识、了解湖北的渠道,为海外投资者、招商引资机构搭建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

服务板块为外籍居住者、投资者、找工作人员、旅游及学习人士提供专业全面的信息和服务。例如到中国旅游的航班路线、食宿情况与娱乐场所。这个板块为在湖北的外籍人士提供吃、穿、住、行各个方面的服务信息。同时,视觉湖北(View)采用高清大图的形式,用近千篇图片介绍湖北风貌、人文和经济发展的图片,并配英文说明。

英文版在湖北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湖北信息的权威发布平台。

政府网站外文版,是政府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让外国人士直接、准确、及时地了解中国,传播政府的声音和政策,提供政府服务、展示政府形象的重要平台。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开通至今,共编译动态信息1,000多条,近80万字。内容主要包括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适合对外宣传的重要活动、湖北对外交流、湖北历史文化概况、湖北经济文化跨越式发展、湖北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新政策、新举措、新成就,以及外国人在湖北的生活等,已经形成一个内容丰富,集新闻、介绍、服务等信息于一体的平台,及时、准确、客观、充分、平衡地报道发生在湖北的新闻时事和重大事件。

(二)来鄂投资者全面的资讯服务平台。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为投资湖北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信息平台,发布政务、商务等相关职能部门信息及在鄂投资指南等,促进了湖北对外经济交流发展。在栏目布局上,充分学习了国外政府网站简捷明快的特点,首页栏目条上就设置了商业(Business)栏目, 体现了建站时对向世界展示湖北经济发展的良好意愿。

在商务板块里,介绍了湖北的投资环境、优惠政策,这些都是外商要在湖北进行投资商贸活动之前必须明确的。同时,对照伦敦市政府网站,他们在商业板块比较着重介绍当前伦敦经济发展方向和当地特色经济。比如,他们如何对待现时国家经济衰退情况(Dealing with the recession)以及大力宣传他们的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这些是为投资者指明商业投资方向。

在展示地方经济发展优势上,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积极向国际发达国家网站靠拢,清晰地罗列出湖北省国家级与省级的经济开发区,并逐一介绍各个开发区的发展重点,方便投资者在开发区间进行区分和选择。

英文版还与湖北省商务厅合作按行业划分梳理了近期湖北省内比较大型的项目,并将项目内容、投资额、地点和联络方式都公布出来,方便投资者浏览查询。同时,英文版将湖北龙头企业信息进行整合,加大对当地企业的宣传推广,扩大本地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自开通运行以来,英文版已追踪并整合报道了2012年省领导出访其他国家或外国首脑来湖北访问所带来的丰硕经济成果、武汉2012年开通的数条国际航班情况、郑武高铁客运专线、2012年“华创会”、2012年以来入驻湖北省的世界五百强公司情况、湖北香港周、湖北台湾周以及用数据说话,展示湖北各地进出口贸易、旅游、工业及开发区的投资和销售情况,并成功推出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专题,把湖北各地区实施的经济战略都作出全方位的展示。

(三)湖北风貌的展示平台。

1.呈现灵秀湖北的窗口。湖北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水风光独具魅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英文网站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全面介绍湖北的历史、地理、文化和自然风光等,透析湖北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各个社会层面,反映湖北观点,助力湖北省对外宣传和形象的提升。

英文版同时推出了湖北假期旅游指南专题。该专题全面介绍了湖北省的旅游资源,突出展现了湖北著名的旅游景点,挖掘了湖北的灵秀风景,并提供了旅游景点的各类实用信息。

2.文化教育的展示平台。在宣传湖北文化方面,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做了很大的努力。首先,在“文化”板块中分四个二级页面,分别是:“文化历史”介绍湖北文化的起源与神话传说;“文化遗产”详细介绍湖北境内各个文化历史景点,如明显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介绍湖北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武当功夫、龙舟节、汉剧、楚剧、剪纸、糖人等湖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文化设施”,详细介绍了湖北省博物馆等。这是英文版中最能体现湖北文化并且将湖北文化推向世界的栏目,生动的文字加上精美的图片,给网民带来最直观最地道的湖北文化大餐。

同时,湖北作为中国的教育大省,在全国也是可圈可点的。在“教育”栏目中,详细介绍了湖北作为中国教育大省的现状,以及针对外国人如何申请到湖北的大学学习。

3.细致全面的服务平台。英文版旨在打造服务外籍朋友在湖北的学习、工作、生活、投资的权威指南,为目标受众提供各类信息,帮助他们准确、客观、充分、平衡地了解湖北,努力创造和培育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面向全世界公开政策文件、通知公告、统计数据、政府采购、人事任免、公务员考录等公众关注的政务信息,及时为海内外人士提供服务和投资信息,并为广大在湖北的海内外投资者提供各种便捷的在线服务。

英文版还推出了外国人生活在湖北专题。该专题旨在为生活在湖北的外国人和有意来湖北工作、投资的外籍人士提供全方位的资讯服务。同时,还组织英文编辑采访了数位在湖北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请他们畅谈对湖北的看法、发展建议和生活推荐。专题内容涵盖出入境及居留手续办理、生活居住、旅游出行、吃喝娱乐、宗教事务等各个方面,信息全面实用。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的开通,标志着湖北省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增添了一个新的平台。 在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三大主要功能中,无论是信息公开、网上办事还是公众互动,均应以公众为中心,以对外服务为重点,体现政府的服务性功能,满足“沟通湖北与世界、服务企业与公众”的宗旨。办好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其难度并不亚于中文网站。英文版的建设,不可或缺的人员能力应包括:了解政府各项职能,了解网上政府的核心功能,熟悉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熟悉中英文互译技能。同时,还需要对政府职能、政府网站功能理解较为透彻的专职网站建设和维护人员。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许应锋 罗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顾客资产价值及资产管理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与市政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