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英语阅读教学大纲

2023-03-25

第一篇:人文英语阅读教学大纲

阅读教学与人文精神渗透

-----谈谈《报任安书》的人文精神

攀枝花市西区第十二中学 陈国琼

关键词:人文精神

司马迁

历史使命感

勇气和精神

人生价值的实现

内容摘要;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语文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感染。《报任安书》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又是非常丰富的,如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巨著而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挫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等,对学生都是很好的教育,挖掘其人文精神内涵就显得特别重要。

08年的高考结束后,点击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可以发现,对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关注是相当多的,有几个省市的作文题明显地指向了这次的抗震救灾。如四川卷的话题作文“坚强”,安徽省“带着感动出发” ,广东高考作文题目:不要轻易说“不”,从这些作文题来看,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自我、关注他人。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深深地感觉到,人文精神正在一步步远离我们的学生。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有效地挖掘教材所选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渗透点,让学生很好地接受人文教育。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等。根据相关定义,我们可以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其实,人文精神离学生并不遥远,他们所学的课文中就有很多例子。如《赤壁赋》和《兰亭集序》中两位伟大人物对生命的思考,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在此我们重点来分析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将之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素材。

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根据历史记载我们知道,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遭受了令人难以启齿的宫刑,按理他应该自裁,但正如他在本文中所写的那样“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之所以隐忍苟活,是因为他还没有完成父亲的愿望。完成父亲的愿望是他苟活的一个原因,其实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所表现

1 出来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终之际向司马迁倾述了自己著史的宏愿:“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从这个遗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谈作为史家的高度责任感,司马迁也有很深的触动。司马迁在病榻前流泪表示:一定要继承父亲遗愿,“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所以继承父亲的志向,完成编修历史的任务,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之一。

司马迁写《史记》,也是为了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司马迁所生活的时代,汉朝统一大帝国已建立几十年,汉武帝时期在巩固大一统政权方面又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需要有人把它记录下来,将古今进行比较,完成宣扬汉朝的历史使命。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说得很清楚:“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后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段话表白了他以孔子为榜样,编修历史以端正世道人心的热切济世情怀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因为这样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著作。从相关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史记》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中国通史。在纵的方面,它记载了从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大约3000年的历史。这部通史贯彻了详近略远的原则,特别注意当代史的撰述。全书130篇中,写楚汉战争之后百余年史实的占半数以上。《史记》一方面发扬了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其实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宣传汉朝的功业,完成宣传汉朝的历史使命。横的方面,它记载了中原地区以至西到中亚,北至大漠,南至南越,东至大海这一广阔地域上各民族及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历史活动。在记述范围上,它几乎囊括了社会历史所有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等各方面内容。所记人物则包括社会各阶层,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者、游侠、医生、以至农工商贾,都在书中得到反映。可以说它是一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广阔的时空与丰富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史记》也就成为前无古人的开创之作。

二、在挫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难免会遭遇挫折。有些人,将挫折看成是一种挑战,不断地努力奋斗,从而无数次超越自我,达到一个新的人生高度;有的人,稍有不顺心,就怨天尤人,仿佛他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前者淡化了挫折带来的痛苦,鼓起勇气,主动出击,推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而后者,坐在已经关闭的门前恸哭流涕,这无疑只是坐以待毙。司马迁是前面一种人。

在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但宫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 2 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主要的是使受刑者的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曾经也想到了死,但他最终选择了活下来,他不甘心于无声无息地老死于野落荒村,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相信只要自己是一块金子,总有放出光芒的那一天,因此,他认为只有文学才是他赖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武器,一方面文学可以用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愤懑,表白自己的人格,向黑暗的社会抗争。另一方面,文学还可以传世,不至于使自己的名声,文学才华被埋没,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文不值。前人在困境中愤而著述的故事也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在文中他这样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于是他把痛苦耻辱全都埋在心底,调整心态,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狱中发愤著书,终于倾尽他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三、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中国有一种传统理念:“士可杀不可辱。”不甘受辱,视死如归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举。司马迁绝不是怕死之人,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他而言,活着,实在是比死沉重万分!但司马迁对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归宿有着这样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功成名就,壮怀激烈从容赴死,固然是“重于泰山”,而事业没有完成,陷入绝境而默默无闻地死去,则“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司马迁之所以“减死一等”,自己向皇帝提出接受宫刑,甘心受辱隐忍不死,是为着“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这是司马迁的生死观:人生事业,超越死生。这一选择,无疑是比死更加艰难的“伟大的痛苦”。这种超越精神的伟大之处在于,在生活的绝境中心中始终怀着希望,在屈辱和痛楚中保持进取的自信和尊严。这种精神也来源于伟大人物身上:“且西伯,伯也,拘于□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司马迁忍辱负重,想要自杀而最终选择了活下来,为的是“退而论书策”“曼辞以自饰”。这种超越死生超越时空的理念,是人的灵魂的净化、人的思想的升华、人的价值的实现。

其实生命的真谛就在于追寻。追求不同,价值体现也就各不相同。世间万物中,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感觉到了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在家庭中,我们有了家庭价值;在社会中,我们有了社会的价值。任何一个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感觉不到自己存活的价值的人,是不幸的,也是痛苦的。

《报任安书》体现的人文精神是丰富的,远非上面几点所能概括。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文本,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教师将作品中的有关精神品质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芒能够一代一代地闪耀下去,那么当他们面临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候都能从容应对,坚强地活下去,使他们的生命也能彰显出绚烂的色彩。

联系电话:15983586506

第二篇: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尊重广大高校学生群体个性化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文教育渗透,提升学生的个人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和自主性,能在使学生对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形成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升,进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他们的人格。因此,本文将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等。加强对广大高校青年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希望他们能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实现审美情趣和审美辨别能力的提升。从本质上来讲,人文素养是对人类精神的培养,是希望人类能够对真理形成清醒的认识,进而能够追求进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人文素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前,我国高校青年学生对英语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兴趣,但英语教师仍然需要在教学中对其进行强化,以尽可能的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学生英语学习中人文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同时,人文性功能的发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施加一种“隐形”的影响,进而能够促进学生自我的不断完善。其次,学生对国外文化具有一定的好奇心,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学英语教育的特点在于其中的文化元素,这也是英语教学的魅力所在,因此,文化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的提升和强化,能够让学生对语言的真谛产生真正的领悟,强化学生的英语掌握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水平,进而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再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人文本,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互动学习,指导他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自身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二、构建英语文化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中进行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渗透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方针,其旨在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文化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文化鉴别能力和包容能力,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创设情景教学,培育人文知识底蕴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英语教师应最大程度的进行情境教学环境创设,通过设置不同的话题、主题让学生现场模拟跨文化交际操练,利用教师收集到的或者教学教材中自带的视听材料创设形式不同的文化交际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讨论、辩论、表演配音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通过跨文化境域的体验获得丰富的语言交流技能。同时,也必须重视学生非语言交际的体验,让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提升自身对体态语、手势语的认识。

(二)变更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方式

大学英语教师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在为学生讲授基本英语知识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教育教学目的。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由的进行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引导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听说内容的重要性,加强对英语口语的运用,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知识运用。同时,英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英语学习内容绝非仅限于教材上那些有隔阂的基本知识,英语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他们还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目的进行英语学习。通过教学思想的改变和教学方式的改善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必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这对他们人文素养的真正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广大青年学生必须积极改变自身的学习思想

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认为他们只要学会老师讲授的知识就可以了,就能在考试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也能在后续的升学中占据一定的有利地位,致使学生尽管掌握了老师教授的和教材中要求的基本英语知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对其进行有效运用。因此,大学生必须在思想上变更自身的学习观念,必须深刻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操作的综合运用,而不是只是单纯的进行学习。学生必须注重自身英语口语、英语听力的学习,不能对教师的引导和督促过于依赖,而是应该学会自主学习,掌握必要的英语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质量和效果。只有在认识上和心理上能够切实转变学习思想,大学生才能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更大提升,进而才能让自己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栋梁。

三、结语

人文素养培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中体验人文精神,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在教学实践中营造积极的人文学习氛围;以及如何让高校英语教学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是广大高等教育英语教学工作人员和关心英语教学的研究者们必须重视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强化文化意识、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的教育,重视对学生高尚人格、和谐身心和高雅志趣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质内涵更加丰富、更为全面。

参考文献:

[1]叶慧君,王鹏.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母语文化教学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9).

[2]张楚廷.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学原理[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3]张云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1,(46).

(作者单位: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第三篇:《英语阅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232041/4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适用专业:英语

总课时数:144(含实践学时:72)学分: 6

一、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英语阅读》是英语专业

一、二年级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使学生大量接触英语读物和培养阅读能力的一门实践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包括略读、寻读、细读、评读等能力;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不断积累各种语言知识,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加深文化沉淀;注重阅读理解能力与提高阅读速度并重通过对不同文体整篇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提高英语文章的写作能力;欣赏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提高语感。该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从而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加快阅读速度。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综合能力,是针对英语专业的单项技能训练课,是对精读课的补充与扩充,为听力、口语、写作、笔译和口译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英语语言文化输入量和熟练程度。

二、教学内容纲要

该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阅读技能训练:从字、词、句、段到篇章,训练学生在语境中认识生词,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通过找出文章的主题、主题句、阐释主题的具体材料,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细节。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主,课外读物为辅。本课程教学安排为两学年,分四个学期,总课时为144节,其中理论72学时,实践72学时。课程采用《英语阅读教程》,全套教材共4册,每册共15个单元,每周2个课时,每单元2个课时。第一学期新生军训,课时只有12周,选取第一册10个单元讲授;第二学期18周,教师自选完成第二册12-13个单元;第三学期18周,教师自选完成第三册12-13个单元;第四学期18周,教师自选完成第四册12-13个单元。

本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英语泛读教程》所选语言素材题材广泛,英语阅读课程所选的语言材料的内容呈百科知识性,包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历史、宗教、体育、医药环保、风土人情科、科普知识等各个领域;同时语言材料的文体呈多样

性,既有文学作品,又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广告等语言风格不同的各类文章。本教材有15个单元,在使用该教材时,Section A 要求在课堂上处理,学生不要预习。Section B供课外阅读,课堂上进行检查。Section C 主要用于快速阅读训练,要求严格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按要求在不预习前提下完成Section A(25---30分钟)来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通过对Section A中词汇练习及阅读思考题的讲解,教授有关阅读方法,如:根据上下文判断生词的词义;熟悉英语句子结构;了解内容题材与中心思想的区别,把握文本中心思想;阅读速度和逻辑推导;认识文章材料组织形式,给文章列提纲;对文本的批评鉴赏能力等。课外要求学生熟练领会教材出现过的词汇,掌握所学阅读方法,并能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自觉熟练运用。课外通过大量阅读(建议至少课内阅读量的5---10倍以上),巩固所学阅读方法,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程具体要求如下:

本课程一年级教学的基本要求:

1. 在一年级,有效掌握基本的阅读与理解技巧,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阅读技能训练,学习跳读(skimming)和略读(scanning)阅读技巧的运用。

2. 从字、词、句、段到篇章,训练学生在语境中认识生词。

3. 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通过找出文章的主题、主题句、阐释

主题的具体材料,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4. 认识文章材料组织形式,给文章列提纲。

5. 分析文章题材、文章写作手法、难句理解、推断作者的立场及态度等。

6. 通过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细节。

7. 要求阅读速度为每分钟80--120个单词,理解准确率不低于80%,理解中心大意,找出论点,掌握主要细节和论据材料。

本课程二年级教学的基本要求:

1. 二年级学完,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较高、内容广泛、体裁多样的文章,能读懂难度相当于美国Newsweek的国际新闻报道。

2. 掌握并运用各项阅读技能,从词汇,语境,句子,段落,篇章等不同层面,具有语篇上的分析能力,重点训练学生见“树”亦见“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也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理,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

4. 能够就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讨论,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逐步提高对各种体裁的快

速阅读能力(计时性阅读)。

5.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并能运用正确观点评价思想内容。能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领会作者的态。

6. 了解通篇布局、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段,熟悉一些英语修辞知识。

7. 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20--170个单词,准确率不低于90%。能在5分钟内速读800词左右中等难度的文章(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了解中心大意,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知识猜测和判断词义。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是在于英语阅读知识及技巧学习,把阅读技巧理论知识和实际阅读操作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快速、准确、有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把文章主题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注重整体理解,把握课文中心思想;以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为引导,理解细节,掌握语言点扩大词汇量。

教学难点是阅读知识及技巧的练习与掌握,提炼中心思想和给文章列提纲。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从高中跨入大学英语专业,在英语阅读材料的长度和难度上都有一个跨度,整体阅读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要跨越这个坎儿,一方面需要提高词汇量,另一方面就是要用阅读技能来引导阅读。弄清topic, topic sentence, main idea and details 之间的关系,以便层层理解整篇文章。

三、教学说明

课堂教学以讲解阅读方法和技巧、讨论和问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为主,采取讲练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课后习题,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拓宽知识面,增强理解能力及对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该英语阅读教程每单元用两个学时完成,内容量较大,必须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阅读技巧的训练,重要的是大量阅读。推荐适当的、学生感兴趣的英语阅读材料很有必要。

该课程的教学手段为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现代化的语言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上阅读等。

四、考核方法 本课程为第

一、三学期考查课,第

二、四学期考试课。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中出勤、作业、课堂测验、学习主动性等占30%。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

刘乃银主编. 英语泛读教程(1---4册).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主要参考书目:

1. 刘学明,吴丁娥.英语泛读技巧与实践(1---4册).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 韩志先.英语阅读教程(1--3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第四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感悟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武文娟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英语的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这一点可以在英语试卷中阅读部分所占的分值直接看出来。听力部分,和单项填空部分对题意的理解也是和阅读不可分割的。在多年的中考中有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凡是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在中考中得分普遍都比较高,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现就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在学生心中明确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根据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初中英语课程应该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一点老师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数据和事实更清晰地让学生明白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心中确立了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就有了英语阅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那么老师的英语阅读教学才有了一个良好的铺垫和开端。

二、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去学习,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学习的结果也会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平时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课堂、阅读材料背景等各方面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三、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引导学生树立理解文章整体篇章大意的理念。阅读一篇文章,迅速掌握文章主题思想是很重要的。要做到快速抓住文章主旨,就得特别关注每一段的首句,以及文章的首段和末段,往往文章的主旨就隐含在这些句子里。这一点,每年在中考中都有考察文章主旨大意的题型出现。平时训练中要把阅读和题型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理念和实践结合起来,最终达到让学生在中考中熟练完成这一题型阅读任务。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细节描写。

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描写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较详细的有关信息,获取这些细节信息的前提是带着问题阅读,心里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信息,如是时间、地点还是过程等等,那么在阅读中学生就要注意相关的关键词句。这一点在中考中常常以细节理解题的形式出现,老师要注意在平时训练中让学生熟悉题型的模式以及常见的设问方式。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作者的态度和写作目的。中考中考察作者的态度或者写作目的是阅读中的重要考点,老师必须帮助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熟悉这一题型的设问方式,比如:The writer writes this passage in order to„;The writer write’s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to„;熟悉了阅读题型,就要注意对问题的思考。作者往往把写作目的隐藏在文章句中,常常再句首提出问题让读者思考,或者简单介绍和文章主题相关的其他事物,或者到文章的结尾段才明确点名主题和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首尾段,当然也要关注作者对待事物的语气,以及列举的例子等等。

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练习词义的猜测及注意长难句的结构分析。很多学生在阅读中一遇到生词就依赖查词典,这么做既耽误了阅读时间也会影响阅读效果。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我们学过的构词法,如前缀、后缀、合成、活用等形式来练习猜测生词的词义,还有依据上下文等来推测生词词义。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长句,可能没有生词却不能正确理解句意,这大多是因为学生遇到长难句不会断句的原因。这一问题需要老师在平时阅读中多关注,训练学生学会断句,特别是一些比较长的复合句。断句的根本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句子结构,这一点必须结合平时的语法教学,多关注,勤练习。

四、要为学生精选阅读材料,注重阅读量的积累

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阅读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阅读量和词汇量是英语阅读的重要因素,老师应该有计划地给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任务,而且要天天坚持、及时检查。要布置阅读任务,老师必须做好精选阅读材料的工作,要给学生选择难易适度和词汇相对适中的阅读材料,而且要与时俱进,保证阅读材料的时效性和趣味性,这样学生才有兴趣读,才能完成阅读任务,也才能有效促进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英语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老师的要求相应地也提高了。科学高效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语言学习和阅读技能的提高,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尽心尽职地帮助学生,同时还要注意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给予学生科学高效的指导,帮助他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我们英语老师在教学时,千万不要教教材,要用教材教,应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了解有关西方国家的谚语,习俗等。教法方面避免把阅读教学变成罗列知识点的课,要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更加关注教材中的阅读策略,注重在阅读教学中拓展和延伸,要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变换形式让学生输出。

第五篇:英语故事阅读教学探索

英语故事阅读时对英文故事语段、语篇的阅读,是运用所学短语、句型等对文本解读的过程。小学英语故事阅读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阅读重心失衡、阅读资源匮乏、阅读方法缺失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找准目标,挖掘资源,实践尝试。

本次课例研究以“故事阅读的教学探索”为专题,选择的执教内容是PEP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Where is my car”?Part C Story time “Where is Zip”?

一、第一次课试教

在第一次课的试教过程中,执教教师利用歌曲视频和猜谜游戏等形式引入“Where is Zip”?这一主题,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主题展开的过程中还注意运用猜谜、模仿、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找到Zip,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1.Enjoy the song “Where is the toy car”. 2.Play a guessing game what it is. 3.What happened in Picture 3,4 and 5?4.Try to act.

但是在本堂课进行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问题发现。语篇整体性的认识忽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没有突出,对阅读的兴趣没有表达出来。

问题诊断。

1.环节之间情境创设过多,课堂主线路不清晰。教师以比较有趣的方式导入主题后,随即是分块地呈现文本内容,直至最后一个部分的内容呈现。学生对整个语篇的阅读理解被孤立、肢解;只有片段认知,缺乏整体概念。例如,在Warm-up处游戏猜一猜,用卡通简笔画的形式呈现the apple is under the table,the bird is on the bed.独立的片段缺乏情境与文本无法衔接。

2.课堂的教学朗读操练方式单一,对学生兴趣激发不够。教师在让学生齐声朗读完每一个段落内容后都是一起扮演角色配合动作读,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淡化了语言的魅力和语篇承载的思想对于读者应有的吸引力。例如,教师让学生齐声朗读故事第一片段后随即角色扮演,Miss Huang is Zip,who want to try Zoom?接着生生操练及成果展示,几乎每个片段的教学都是这一模式,缺乏新颖性。

3.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指令不明确,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每个片段齐声朗读后,除了扮演操练,教师还设计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只是学生完全机械地翻阅课本把原句演读一遍,这样使得对语篇文本本身的挖掘受到很大局限,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例如,第四个问题:Where are you,Zip?Can you to be Zoom and guess?学生只是说出PPT上出示的图片内容。第六个问题Look at Zip’s room,Can you guess where is Zip?由于场景相似,学生思维定势仍答Under the table?Under the bed?

In the toy box?

改进建议。

1.重视情境创设时的有效、高效。

2.减少形式化的齐声朗读,给学生自由朗诵的机会。

3.改变固定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追求阅读的快乐、情感的陶冶和思维的挑战。

二、第二次课改进

第二次课相较于第一次课发生了以下积极变化:(1)教师改变了原来以齐声朗读和扮演为主的故事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2)以问题引领阅读思维的开发。(3)能够以”Where is Zip?为中心的相关话题环环相扣地引入和展开主题。如以倒叙的方式呈现结尾。(4)在课的最后以游戏角色互换Zoom is going to hide and Zip is going to seek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向升华主题的方向迈开了一步。

观察发现。整体性认知有明显突破,互动活跃的质量有明显提高,结尾作为想象活动的自然延伸拓展了文本内容,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与情怀。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使课堂衔接水到渠成。教师取消了无意义的猜测,引进简单地词汇复习环节反而简单高效地为文本学习做了铺垫。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引入Where is Zip?主题后让学生猜测学习,接下来让学生尝试进行复述并进行角色扮演,最后设计了一个想象问题:If Zoom is going to hide and Zip is going to seek,what will happen?这样使得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了自然的拓展。

2.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激发,课堂生成精彩纷呈。在Zoom和Zip角色互换时,学生的表现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各式演出后,学生积极发言发表感慨Zoom真傻。

3.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小游戏,大智慧的体会更加深刻。在学生想象在Zoom和Zip角色互换时,生成许多精彩的内容:”I’ll hide behind the door”. ”I’ll hide under the desk”…

三、对故事阅读教学的经验分享

1.故事阅读教学要有三个重视。

(1)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

(2)重视阅读过程,注重语言点的传授与积累。

(3)重视阅读内容的传授,重视个体体验的需要。

2.故事阅读教学要注意三个步骤。

(1)Pre-reading阅读的准备阶段。讨论课文相关话题,复习原有知识,结合新知识,引出课题。

(2)While-reading阅读的实施阶段。了解课文情境,整体感知课文,扫除语言障碍。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3)After-reading?读的拓展阶段。通过说写等方式让学生输出,布置合理任务,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学有所用,培养人文素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事行政经理工作内容下一篇:人事行政总监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