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林区依托森林资源发展多种经营的思考

2022-09-14

1 西藏林区基本情况

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西藏森林覆盖率已达11.98%,森林面积1 471.56万hm2,森林蓄积量达到22.62亿m3,蓄积266.6 m3/hm2。西藏自治区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主要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面积844.25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99.43%,天然林蓄积占森林蓄积的99.93%。

西藏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南部和东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等地区。西藏的植被分布与演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森林资源的发展多取决于气候因素。

位于西藏东南部的林芝地区属于藏南高山峡谷潮湿针阔混交林区和雅鲁藏布江中游湿润山地针叶林区,是西藏的主要林区和全国重点林区。森林面积达374万hm2,林地面积占到全区的3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1.95%,几乎全部为原始林区或天然次生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原始林区。林芝林区盛产贝母、天麻、红景天、党参、三七、雪莲花、藏麻黄、灵芝和大黄等名贵药材和蕨菜、松茸、青冈菌和黑木耳等林下资源,可食用的菌类达120余种,松茸年产量超过300 t。

2 林芝林区经营的现状

因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减少木材资源的消耗,保护森林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从20世纪90年代起,林芝地区不断加大对原始林区保护的投入,目前,林芝地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已达320万hm2,占全地区国土面积的42%。林芝地区商品材年采伐限额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近20万m3下降到不足6万m3。近年来,当地政府一直倡导使用替代能源和替代建材以减少薪材的采伐及使用,每年可减少近10万m3的采伐量。

随着西藏林业的快速发展,森林面积的不断增加,林业发展与农牧民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但同时,林业发展方向的调整与农牧民经济利益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矛盾。

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及林芝林区缺乏木材或薪材替代资源,使农牧民在短期内无法从林业生产上获得收益和资源,这将势必成为不时出现的毁林现象的潜在诱因。虽然从2005年起国家每年投入1.3亿元对林芝地区的国家重点公益林实施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农牧民平均每人每年可以拿到1 000多元补偿金,但不能只依靠国家补偿资金来解决农牧民生活和发展问题。在保护森林与制约林业的发展、农牧民增收这一矛盾下,近年来,林芝林区通过发展林下采集业、森林生态旅游和木材精深加工等来增加农牧民收入。

3 林芝林区发展林业多种经营利用的思路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将坚持走依法治林和科技兴林的道路,全力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重要湿地保护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特色畜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因地制宜建设木本粮油(以核桃为主)、林果、花卉等林业产业基地,加大对松茸等林下资源的采集管理,积极开展藏药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1]。在这一规划的指导下,西藏林区应着重依托现有林区的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利用。

3.1 促进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将以往单一的林下采集业发展为林下经济产业

林下经济产业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森林生态环境和科技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下空间,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和动植物种类,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及衍生出的森林旅游业和餐饮服务等产业。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前提是护林造林,这与国家和西藏的林业发展政策和方向是一致的。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可走出一条近期得利、长期得林的新路。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可缩短林业生产的周期,增加林业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当地就业渠道,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巩固了国家和自治区生态建设的成果,因而发展推广林下经济产业在生产实践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1.1 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近年来,林芝地区特色农牧业强调发展藏猪养殖、藏鸡养殖、药材种植和水果种植等。但目前,林区群众对森林资源的利用还是以传统的采集业为主,即使有天麻、木耳等人工种植,但并未大面积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这一优势开展经营生产。

鉴于林芝林区当前的发展实际,建议应通过严谨规划,在维护区位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以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促进增收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农牧民根据自身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灵活地选择种养殖品种,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如林菌种植项目、林药种植项目、林菜种植项目、林果种植项目等)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只有把规模做大了形成了产业,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收益。

3.1.2 政府通过政策措施扶植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专业示范村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措施,扶持发展林下经济专业示范村,使之逐步形成区域化、集约化经营的林下经济发展产业格局,按照有关技术规程和标准组织生产,做好相关产业服务(如派遣科技特派员、做好动植物疫病预防和防治、创办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提高产品质量,形成品牌优势,增加市场竞争力,解决农牧民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促进经济效益提高,才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下经济产业专业示范村(林下种植、养殖的蔬菜、干鲜果品、药材、菌类、家禽和家畜等)的产品是以市场的需求来定位的产品,迎合了当今社会人们崇尚绿色、健康、自然的消费观念,产品除进入流通市场外,还可供农牧民发展农家乐或市民游客采摘游等延伸产业链上。

3.2 准确进行主题定位,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与项目

主题定位是借助当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创造主题旅游形象,提升旅游竞争力来赢得客源。准确的主题定位是建立旅游形象和旅游特色品牌的关键。旅游目的地只有在竞争市场上进行准确且独特的定位,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旅游与文化、生态相结合,突出“高山、雪域、阳光、藏文化”主题,优化旅游空间布局。要统筹推进相关产业和服务,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体系,吃、住、行、游、购、娱有序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深度开发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等转型旅游产品及冬季旅游产品,丰富发展乡村旅游。

林芝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主要在于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可以此作为着力点,进行主题定位,围绕“西藏生态旅游中心”的建设目标,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区与项目。生态旅游就是一种主题旅游,它不仅是用来表征对所有观光自然景物的游览,而且强调被观光对象不会受到损害。

3.2.1 处理好旅游商业化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011年,广东省和西藏自治区共同把位于林芝地区的鲁朗镇建设为“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这一建设项目是重点援藏旅游开发项目,提出要打造突显藏族文化、自然生态、圣洁宁静、现代时尚的国际旅游小镇。项目于2012年3月启动,2016年正式开放,目的是通过旅游景区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要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等相关服务,将游客从过去的过路客变为留客,带动林区就业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

自然文化遗产一旦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即走向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这势必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等带来一些不可逆的影响。修建旅游服务等设施,不可避免地出现开山炸石、伐木毁林、的现象;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的现象;游客进入后产生的油烟、噪音、污水和生活垃圾等没有进行环保处理的现象都对生态环境有破坏性,有时甚至会造成无法恢复的生态灾难[2]。要处理好旅游商业化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两者的关系,可通过评估确定合理的环境承载力,周边城镇建立环保处理设施以解决污水、生活垃圾等的处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3.2.2 建立森林生态旅游的增值项目和增值服务

而在林区建立增值项目和增值服务,即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延伸产业链。在生态旅游的实施过程中突出一两个主导产业,以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生态型林下经济,努力促进林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其更加有效地带动农牧民创收。此外,可对主导产业进行拓展,建立延伸产业链,通过延伸项目和服务的开展,形成资源共享、产业互补。

3.2.3 开发适合本地客源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

一直以来,林芝旅游主要依靠外来游客,因此旅游淡旺季明显,旺季甚至会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时可依托森林季节差异明显来打造旅游项目,如开展春秋赏花、采果和观景,夏冬避暑避寒,野外徒步等大众项目,在争取部分外地客源的同时,还可吸引本地客源,从而实现淡季不淡。

林业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生态保护这个层面上,既不能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价值,又极大地制约着林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林业多种经营利用是将保护生态的政策制约转变为林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途径。

摘要:西藏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区为东部和南部,以天然林为主且受气候影响较大。主要以林芝林区为例,阐述在生态保护的同时应依托林区优势资源,开展多种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从而促进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区,多种经营,森林资源,西藏林芝

参考文献

[1]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N].西藏日报,2011-02-11.

[2] 刘伟东.林业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前景分析[J].投资与合作,2014(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体育与“三生教育”关系的探讨下一篇:山西省发展“粮草兼顾”型农牧业浅析

热门文章

西藏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