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2022-10-23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参考文献

[1]赵园媛.东北民俗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二手玫瑰乐队的视觉形象设计为例[J].艺术大观,2022,(19):55-57.

[2]牛宇佳.《聊斋志异》子弟书研究[D].导师:刘衍青.宁夏师范学院,2022.

[3]康健,吴俣蒨.从乡野到舞台:1949年前后东北二人转之转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19-22.

[4]胡媛媛.东北喜剧网络电影的叙事形态研究[D].导师:左衡.中央民族大学,2021.

[5]陈芊竹.东北民间二人转艺术存续现状与发展研究[D].导师:史册.东北师范大学,2021.

[6]赵浩楠.二人转传统剧目文本中男性角色性格研究[D].导师:高志民.东北师范大学,2021.

[7]张怀强,李倩.论电视剧《刘老根3》的叙事风格[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0,(03):107-111.

[8]董振邦,夏远力.二人转小帽中展现的东北民俗文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50-353.

[9]钟春霞,高妍.农业科普搞出新“花样”[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9,(12):54-56.

[10]薛丞妍.吉剧剧本中的东北民俗现象分析[D].导师:金士友.东北师范大学,2019.

[11]张超.浅谈东北大鼓与东北民俗文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0):230-231.

[12]胡伟.当手机遇上农机[J].农机市场,2018,(10):11.

[13]张燚枝.东北民间手玉子舞的舞蹈生态学研究[D].导师:孙慧佳.东北师范大学,2018.

[14]王颖.浅论“二人转”为代表的东北风演唱艺术[J].商业故事,2018,(05):15.

[15]穆希琳.东北民俗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二人转女性角色的影响[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90-91.

[16]张超.东北民俗文化的特征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0):239-240.

[17]夏红娟,董振邦.二人转小帽《小拜年》中的民俗文化内涵分析[J].戏剧文学,2017,(08):148-151.

[18]周敏鹭.论吉剧的地域文化特色[D].导师:金士友.东北师范大学,2017.

[19]洪洋.东北微喜剧的独特性[J].戏剧文学,2017,(03):105-108.

[20]李大博.二人转《大西厢》的民俗文化价值[J].剧作家,2017,(01):104-107.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郑秋芳,邵国莉.东北二人转在东北民俗中的演变历史[J].明日风尚,2017,(01):319.

[22]刘云,黄迅.东北二人转文化丑角形象表情创新设计解读——以十二生肖动漫形象设计为例[J].艺术品鉴,2016,(11):115-116.

[23]孔繁冬.东北二人转民俗语言幽默的认知识解[J].黑河学院学报,2016,(05):191-193.

[24]骆洋.东北二人转唱词语言浅析[J].视听,2016,(09):200-201.

[25]李琦,廉明静.东北二人转传播形态的转化及其文化解读[J].传媒观察,2016,(09):8-10.

[26]崔男男.《二人转的文化阐释》(第二章)翻译实践报告[D].导师:王健.吉林师范大学,2016.

[27]吕艳超.二人转人物的音乐形象[D].导师:杨柏森.吉林艺术学院,2016.

[28]张媛,金士友.浅析民俗文化与教育——评《二人转与东北民俗》[J].中国教育学刊,2016,(03):113.

[29]王新新.基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东北乡村电视喜剧研究[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5,(12):58-59.

[30]秦艺.黑土民艺热辣风[J].中华民居(上旬版),2015,(11):42-47.

[31]丁怡文.东北地方文化中的喜剧元素分析[D].导师:马金科.延边大学,2015.

[32]高英伟.浅析东北民间丧葬音乐曲词意象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以辽阳地区为例[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4):1345-1346.

[33]陈旸.东北二人转的文化底色[J].当代音乐,2015,(05):37-38+51.

[34]宁国利.二人转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功能[J].戏剧文学,2015,(02):144-147.

[35]贾大福.夫妻敛钱上演“二人转” 夫唱妇随“转”进烂泥潭[J].先锋队,2014,(30):41-43.

[36]董琦.东北二人转的源起及其民俗文化探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4,(05):44-46.

[37]于丹.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融合民俗民谣音乐元素的有效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4,(10):65.

[38]许秋华.东北二人转中的满族民俗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5):161-163.

[39]王新新.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管窥[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9):195.

[40]郑春凤.消费语境下东北民间文艺的变异与断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5):117-120.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徐洁,陈洪阳.海伦二人转中的地方民俗研究[J].戏剧之家,2014,(11):5-6+8.

[42]张翼飞,张春城.满族新城戏的审美维度与文化价值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03):97-99.

[43]张兰阁.二人转:从远古走来的伏羲女娲[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4,(06):51-53.

[44]董艳.浅析二人转艺术的多层面思考[J].神州,2014,(14):181.

[45]刘颖.民俗文化在东北区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3):335.

[46]杨丽嘉.表演惯例与民俗规约:四个吉林二人转《西厢》文本之比较[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06):18-22.

[47]刘立梅.东北地方戏曲创作概论[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1):17.

[48]潘海军.活力·诙谐·超越——论东北民俗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3):125-127.

[49]陈辰.从二人转文化的流变中诠释东北秧歌的雅化特征[D].导师:向开明.延边大学,2013.

[50]刘璐.论东北喜剧小品的戏谑化风格[D].导师:杨朴.吉林师范大学,2013.

[51]郑惠方.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D].导师:王贵生.西北师范大学,2013.

[52]景丽梅.扎根胡地叙写黑土情缘[D].导师:刘绍信.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53]张静雅.论东北地方戏[D].导师:王丽伟.吉林大学,2013.

[54]薛龙.浅谈东北二人转的舞台设计[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3):167-168.

[55]王晓辉.基于“关联理论”的民俗文化产品翻译的实证研究[J].科技资讯,2012,(30):223.

[56]权银淑.民间艺术的文化阐释——评《二人转与东北民俗》[J].神州,2012,(12):99.

[57]杨朴,杨旸.由“二神转”到二人转——二人转原型及演化脉络的考古实物证明[J].戏剧文学,2012,(03):132-142.

[58]王惠.东北民俗文化品牌“刘老根大舞台”的成功经验[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3):48-51.

[59]张艳秋.管窥东北二人转《蓝桥会》戏词中的民俗小景[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2):66-67.

[60]邵功民.浅谈文化馆的建设和工作思路[J].群文天地,2011,(21):219.

[61].征稿启事[J].东北之窗,2011,(12):97.

[62]齐向军.论东北二人转丑角艺术[D].导师:那炳晨.吉林艺术学院,2011.

[63]王琳.吉林乌拉满族现存音乐研究[D].导师:傅翠屏.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64]王虹懿.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角色塑造研究[D].导师:扈光辉.辽宁大学,2011.

[65]刘思言.探析东北民俗文化对二人转的影响[D].导师:郭崇林.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66]杨怀波.东北方言幽默研究[D].导师:魏成春.温州大学,2011.

[67]孙丽雯.浅谈二人转艺术中东北文化的体现[J].广播歌选,2010,(12):74-75.

[68]耿家林.二人转文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学术交流,2010,(08):194-196.

[69]杜芸芸.文化视角下的东北二人转唱法探究[D].导师:徐敦广.东北师范大学,2010.

[70]张燕.传播学视野下的赵本山小品研究[D].导师:袁世全.安徽大学,2010.

[71]杨太.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编委会.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0:55-70.

[72]杨朴.二人转原型的跨文化探讨——答复《二人转“原型”研究中的四点质疑》[J].戏曲研究,2010,(01):132-145.

[73]孙艳辉.大众传播语境下东北“二人转”传播形态转化研究[D].导师:姜守斌.东北师范大学,2009.

[74]苗艳.东北汉族民间小调演唱风格探析[D].导师:孟新洋.中央民族大学,2009.

[75]孙珊,张莉,宋宁.浅谈东北民间小戏二人转[J].作家,2008,(14):243.

[76]杨太.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74-79.

[77]赵欣,孙红侠.东北二人转未发展为成熟戏曲形态之原因[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23-126.

[78]卢晓侠.在乡土与都市间游移——东北民俗喜剧的当代文化选择[J].戏剧文学,2007,(03):66-70.

[79]卢晓侠.在乡土与都市间游移——东北民俗喜剧当代文化选择的诗学阐释[A].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2006:94-98.

[80]孙笑非.从审美的形象到文化的视角[D].导师:刘大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81]杨朴.二人转与女神与和神庙[J].戏剧文学,2005,(12):43-46.

[82]耿闻,门家禄,陈喜良.《刘老根》的旅游效应[N].中国旅游报,2003/06/13.

[83]关德富.追本溯源——读杨朴先生著《二人转与东北民俗》[J].戏剧文学,2001,(07):54-56+60.

[84]姜书良.民间艺术的文化阐释——评《二人转与东北民俗》[J].戏剧文学,2001,(07):57-60.

[85]张继昂.试论二人转音乐的美学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2,(03):18-20+4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焊接工艺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学校教学法制教育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