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产业转移调控研究

2022-09-14

当前, 京津冀协同发展己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其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 通过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空间, 建设完善京津冀地区的交通网络, 实现京津冀间的产业升级、换代、转移。河北省作为京津产业转移承接的首选之地, 抓住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 采取有效制度措施, 选择适合本省需求的产业, 来承接产业转移落地, 使得京津冀协同发展纲领目标一致、采取的措施一体、区域产业做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开拓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 实现河北省跨越式发展。

一、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溢出转移的现状

(一) 产业承接规模增大, 产业承接层次逐渐提升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加快, 具有区位优势的河北省已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首选之地。河北省引进外省资金中半数以上来自北京和天津;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中, 部分企业选择外迁, 将总部落在北京, 河北作为生产基地。产业转移的层次逐渐提升, 例如, 落户在秦皇岛市的中关村产业园秦皇岛分园, 开创了北京的综合性高科技园区向河北转移的先例。也拉开了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大规模向河北转移的序幕;北京的相关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服装家纺等产业产业集群开始逐渐向沧州市转移, 成为拉动沧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北京的周边地市也通过打造服务外包园区, 承接北京的服务外包产业转移。

天津与河北间产业对接也在进行中, 沧州渤海新区作为与天津产业对接的桥头堡, 区位优势再次发挥作用, 有效承接及对接天津汽车零部件、港口化工、现代物流、金属冶炼锻造等产业转移。

(二) 河北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产业园区发展迅速

河北各级政府机关采取主动服务、一站式服务, 落实责任, 切实选择要承接的北京和天津相关产业, 通过建设产业园区, 保障京津溢出产业的快速落地, 并产生效益。河北省依托京津周围地市的区位优势, 打造不同产业功能示范园区为承接产业的平台, 集中引导转移产业在产业园区落地, 规避周边地市的产业园区重复建设。

(三) 河北坚持错位发展为先, 重点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为避免京津冀产业结构重叠, 河北省坚持以错位发展为先战略, 重点培育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集群。北京、天津集中了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智力资源丰厚, 基础研究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很强, 河北省应积极引进京津的科研成果, 加速促进京津科研成果在产业园区孵化、使得京津的科研成果尽快形式生产力, 以此推动河北的产业集群向着优势发展, 带动优势产业升级创新。

二、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仅仅依靠自身的动力不能够完成, 而是要利用京津产业向外溢出转移的契机, 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一) 京津冀之间产业结构相似度高低不等

北京市与天津市、天津市与河北省之间的产业发展基本上是竞争大于合作;北京与河北之间, 由于两者的行政地位及地理区位特点, 合作互补大于竞争。北京的高端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业等有很强大的优势和竞争力。天津的航运、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港口石化、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很强的优势。然而河北的钢铁冶炼, 采矿、水泥、玻璃、食品业, 纺织业等具有优势, 河北省产业结构以资源工业为主, 现代服务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京津冀构建全产业链的过程中, 依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 优化资源配置, 做好产业链分工。北京应以高新技术研发创新为主体, 凭借科研院所的人才等各种资源优势发展前端产业, 天津定位承接北京研发技术的扩大生产基地, 河北则为高新技术研发做产业配套, 大规模发展制造业。

(二) 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定位趋同

北京市在“十三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要实现“在北京制造”到“由北京创造”的转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发展”。天津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壮大发展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端产业, 加快发展机器人、3D打印设备、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现代石化、现代冶金、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河北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重点发展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扩大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产业规模提高竞争力, 打造河北省未来的主导产业。通过三地的规划可以看出, 京津冀在未来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选择上不同程度的趋同。但是, 河北省要正视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京津之间存在差距。

三、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建议

(一) 以产业承接为推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促进本区域产业转移重要推进力, 通过本区域产业差异化错位发展, 挖掘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目前, 河北省内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必须主动地、自发地、提高自身对溢出产业的吸收能力;同时, 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结合《河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创造有利于产业落地的承接条件、立足承接地区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准确定位要承接的重点产业, 培育示范园区的重点企业, 建设示范园区的重点项目, 促进产业转移相关科技成果孵化转化, 稳步有序快速提升产业升级转型, 让承接的产业尽快产生效益, 推动承接地的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是河北省的工业基础, 针对工业化程度低的传统产业, 通过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重大科技专项、“互联网+”及大数据示范等措施完成产业升级改造。

(二) 河北省需要营造爱商护商益商的制度环境

营造爱商护商益商的制度环境对当前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破解了京津产业转移企业项目落地难问题, 提高项目落地效率, 降低了企业落地成本。制度的落实与否取决于产业专业落地的当地政府的执行力度。地方政府应要继续完善制度环境, 构建服务型政府, 为企业提供简便优质的行政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是破除行政壁垒, 由中央政府做顶层设计、制定准确适用的协同政策, 京津冀三地政府更应该积极相互配合, 打破行政地域限制, 坚定有力的执行政策, 提高行政效率。

(三) 河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选择互补错位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河北省十三五及未来提升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举措。京津冀三地都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但是北京、天津集中了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智力资源丰厚, 基础研究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很强, ,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高度。河北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上, 要衔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聚集重点产业、重点园区, 做强做大已有优势新兴产业产业集群, 构建与京津分工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格局。

总之,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 以京津冀互利合作共赢为前提, 河北省要把握自身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京津冀三地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使京津冀区域合作协同发展展现旺盛的生命力。

摘要:产业转移是产业布局的实践表现, 区域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本区域的产业空间联系、产业结构的转换及产业转移形成布局合理的产业分工。产业遵循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经验规律。京津冀三地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 要实现协同发展, 河北省需要从客观角度评价自身产业发展水平及结构, 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 把握自身优势, 对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合作选择提供标准。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 赵秀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2017.

[2] 陶静.基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19 (01) .

[3]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河北省政府网站.

[4]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北京市政府网站.

[5]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天津市政府网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意义下一篇:时间压力与词频对词汇识别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