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词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浅析辛弃疾词范文

浅析辛弃疾词的豪放与细腻

宕昌实验中学

高兴荣

摘 要: 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词又绝不仅仅只有豪放一种风格,婉约而清丽,质朴而诙谐,这样的作品亦占据他词作的相当部分。

关键词: 辛弃疾 豪放 细腻

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于将两宋词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系。辛弃疾便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

辛弃疾是个抗金英雄,在词坛上也是个豪杰。他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不甘平庸,对词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所处的南宋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大都“文恬武嬉”,沉迷于醉梦腐朽的生活之中,而一般漂浮在社会上层的文人学士,又都寄情于声色,吟风弄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稼轩词渐至成熟并传播与社会,确是“大声鞺鞳”,犹如一轮冲破雾幔的红日,照亮了昏浊的大地。《四库提要》称:“弃疾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翠裁红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稼轩词远远地跳出为歌舞酒宴淫歌宴曲的窠臼之外,为词这样的文学体裁开拓了更广阔的社会天地,使词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

稼轩词主要的艺术特色是雄浑豪放。其豪放风格首先表现表现在词的“起势”和“收势”方面。

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其“势”简直可以气吞斗牛、惊诧宇宙,“斗牛光焰”、“燃犀下看”,以“剑势”统帅全篇。《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颇有一泻千里之势。有些词用问句起势,颇有胸怀万卷,势若千钧问鼎之感,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一问,气势磅礴,一切皆动,了然感悟宇宙人生。王国维所说的“幼安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陈廷焯所说的“辛稼轩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当指此类。

稼轩词的“收势”大都波澜陡转,戛然而止,很是为读者宕开一个无限思索的空间。他不刻意追求珠圆玉润,圆满的结尾。面对残破的现实,不回避,不退缩。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前九句极写“壮词”,何等地鼓舞人心,但结拍陡转,“可怜白发生”,金圣叹说“其句劈空而起”,留下一片苍凉。这就是以“势”造境。

以“豪放”来论辛词,大半是指那些奔放驰骤、激昂排宕的作品,但辛词又并非“豪放”二字所能包括了的。“稼轩体”题材之广阔,体裁之多种,风格之多样,或抒情,或咏物,或铺陈事物,或论道说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秾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多姿多彩。清代沈谦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

测。”(《填词杂说》)宋词家张炎则说:“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词源》)黄蓼园说:“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抒其志乎?”(《蓼园词选》)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高度评价此词:“婉雅芊丽。稼轩亦能为此种笔力,真令人心折。”“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最为“婉妙”。

辛弃疾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生活观察得仔细,体会得深刻。他写的一首词《玉楼春》是农村小唱,写得清新活泼,诙谐幽默。上下两片,是两幅图景,相映成趣。上片是游女听禽图,三三两两的女子,听取树上鸟鸣,鸟鸣巧如人语:“提壶出门打酒,婆母烙饼焦糊”。提壶、婆饼焦皆鸟名。下片追忆昨夜贪欢醉倒一幕,写其错把松动当人动,醉态惟妙惟肖。

又如《清平乐·村居》,风格清新,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充满农村和家庭生活情趣,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这位战场上英雄爱怜儿女的深厚感情。上片写出“茅檐低小”的家境和翁媪的老态,但也悠然惬意;下片写三个儿子爱好不同,倒也顽皮得天真可爱。刘克庄论辛词“其秾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郞之下”(《后村诗话》),当数此类。

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写豪气,而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的独特外,也是辛派后劲不可企及之处。

辛弃疾词作的豪放使他的形象定格在一代词宗的地位,而他词作中那清婉亮丽的细腻又使更多的后人记住了这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性情中人。

“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的辛弃疾,本无意作词人。他的词是他的生命意识的自然流淌。他将民族的命运,民族的呼声,以及自己全部的生命理想都融入他壮美词篇。当代史学家叶嘉莹先生说:“辛氏乃是一个能以英雄豪杰手段写词而却表现了词之曲折含蕴之特美的一位杰出的词人。”(《论辛弃疾词》)

参考文献:

[1]辛弃疾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6:3.

[2]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7:1548.

[3]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5:134.

[4][宋]张炎.词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39.

[5][清]黄蓼园.蓼园词选.上海聚珍仿宋书局,1920:53.

[6][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台湾开明书店,1954:5.

[7][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1627.

[8][清]沈谦.填词杂说.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79.

[9][清]王国维.人间词话,1995.12:37-38.

第二篇:浅析辛浅析辛弃疾对李白的受容 韩梅

“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人格与其作品是统一的。” 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以其英雄的豪情、词人的气质和满腔的爱国激情在南宋动荡的社会局面下铸就了别树一帜的豪放词。对前人之接受,辛弃疾完全遵循个人对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反思与认识,博杂却很精细。李白作为中国古代诗坛上的奇葩,时代的骄子,以他独特飘逸的诗风所彰显的生命意识和博大胸襟及勇于打破封建礼教束缚,独立自负的人格魅力深切感染了这位一代英豪。在其词作当中,不仅尚未拘囿于对李白文辞典章的化用借鉴,更体现了二者身处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所拥有的相同的积极入世之志、傲岸独立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中国古代的诗坛和词坛增添了一股英雄之气。 一

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中,共收录辛弃疾词作629首。据邓广铭先生的校注,其中直接引用了李白之姓名、字号或间接引用李白之语的词作共计38首,近1/17。尤其在江淮两湖、带湖及飘泉之什中出现较为频繁。由此梳理可将辛弃疾对李白的受容归纳为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在稼轩词中多次直接提及代表或象征李白的称号。如:“谪仙人,字太白,还又名白。”(《念奴娇》)、“唤起诗家二老。”(《念奴娇》)、“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水调歌头》)这些直接提及李白之处,一方面表达了对李白人格魅力的敬仰及追慕,另一方面也是辛弃疾以古者圣贤自况,表达自己愿与之为知己的高洁之思及傲世人格。 较有典型意蕴的则如:“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欧鹭本就是自由、高洁的象征,另加有独立、避世之意。在古人赞美欧鹭并与之结盟的作品当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李白的《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安史乱起之时,李白空有经邦济事之心却无大展宏图之机,只得慨叹“明日拂衣去,永与海鸥群”,又苦叹“白鸥兮飞来,长于君兮相亲”(《鸣皋歌送岑徵军时梁园三尺雪》),表达出李白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面前,心中万般无奈以及避世静心的落寞,其中也不乏以避世之言传经邦济世、建功立业之志的意蕴。 辛弃疾极度欣赏李白的高洁人格与傲世气节,在词中对李白作出与欧鹭同等高洁的赞赏。也进一步借鉴了李白的这种“盟鸥”之趣:“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欧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间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哉。”

其次,辛弃疾在其词中大量引用出自李白之诗句及与之相关的代表性意象。如:“沉香亭”、“黄鸡白酒”、“春风恨”、“对影”、“百篇才”、“白发”等。“停杯对影,待邀明月相依”(《新荷叶再和前韵》)、“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水调歌头》)、“明月团团高树影”、“今宵鸳帐,有同对应明月”(《念奴娇》),李白以对明月的钟爱,极具开创性地赋予其思乡怀人的情节。对影、邀月、独酌,这一系列行为也正体现了辛弃疾心念复国却忧愤孤独的心绪。再如“笑君解释春风恨,倩拂蛮笺只费诗”(《鹧鸪天》)“最忆当年,沉香亭北,无限春风恨”(《念奴娇》)“和雨泪阑干,沉香亭北看”(《菩萨蛮》)“雨恨风愁。解释春光,剩须破费,酒令诗筹。”(《柳梢青》)等,这种种意象多出自李白的《清平调》《襄阳歌》《月下独酌》等名作当中,都借以繁华消散的凄凉来缅怀对故国的眷恋,抒发对壮志难酬的悲慨。 在辛词引用李白典型意象的表现形式当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忧郁的白发之叹。李白曾发旷世慨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也曾高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多年的仕途坎坷,孤独寂寞早已郁积胸中许多愤,无奈时光空流逝,无功、无业、无国、无路。辛弃疾一发心中苦闷,开口便道:“甚已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恰如其分的借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妙语,生动自然地将满腹惆怅化为白发之叹,表达得有其过而无不及,使我们深切体悟到词中所蕴含的种种情绪以及年老体衰,势单力薄的辛弃疾“心似伤弓塞雁,身如喘月吴牛”(《雨中花漫》)的万千悲怅。 二

不同的意象与作者主观意识交流之后将折射出不同情致的人生体悟。因为“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的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4]236 于此,通过二者的内在

之思与外在之言产生的共鸣将不难寻绎出辛弃疾对 李白受容之端倪。

(一)“济苍生、安社稷”的积极入仕之志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驱使下,素来抱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李白身处盛唐太平之世,在当时文人积极出世的主流思想影响下,以狂傲洒脱、独立自负的个性表现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和参与意识。他一生两次步入仕途,坎坷多艰的经历不仅致使其未能实现“奋其智慧,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功成身退”的宏伟抱负,并因狂傲的个性屡遭谗害,只落得个徒有一片热忱之心而无经世安邦之政治谋略,但他始终坚信有朝一日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稼轩词甲集•范开序》)的辛弃疾,从小在祖父辛赞的教导下,立志要复仇雪耻、收复失地。这种强烈生命意识驱使着辛弃疾追求功名、积极入仕。壮年时的他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雷厉风行、气势豪迈。早期的词作当中就已流露出“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的豪情壮志。然而,这位肩负着强烈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英豪却因不满于南宋小朝廷的偏安政策,屡次遭到长期的排挤废斥,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正是那股英雄气概使他在“三仕三已”的悲惨境遇下更执著于自己的复国理想,以不屈的精神慷慨高呼:“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这种忠愤填膺的词作在辛词中可谓随处兴发。直至晚年,每每追思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出”(《鹧鸪天》)的豪举,仍能使辛弃疾扬起“他日赤松游,依然万户侯”(《菩萨蛮》)的豪迈激情。

李白和辛弃疾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同样怀揣入世济代、立不朽功业之心,强烈渴望能够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仕途坎坷都曾使他们在出世与入世间痛苦徘徊。不论是李诗之豪放飘逸、雄奇壮美,还是辛词之如椽健笔、抒怀磊落,都空前绝后地将其一生的人生体验与精神个性完整的展现其中。

(二)狂傲独立的人格

李白有着绝对的自信与抱负,狂傲不羁且独立自负,正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虚舟》)所阐发的那样。读其诗文,品其人格,探其行止,他的整个人生以及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不可一世的狂傲。李白不仅拥有“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苏轼《李太白碑阴记》)的凛然大气,面对朝中奸佞仍能对以“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宋戴埴《鼠璞》卷上)的桀骜不驯,甚至冷眼相待、慷慨陈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些均是李白式的狂放傲岸,是不佞权贵的象征,是高尚人格的象征,是积极进取精神的象征。这是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与精神风貌的展现,更是盛唐文化的高度升华。这种种的人格气节在山河破败,异族侵占的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极力的凸显与张扬。狂放精神,“它的本质上便是一种‘进取型’精神。”[5]448“说到底,这种狂放精神,其本质就是一种“英雄”之“感怆”,是一种非“常情”可比的忧国感情。”[5]454于是,无论是国泰民安的盛唐,抑或国事危殆的南宋,都可以赋予时人狂傲的足够理由。作为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所抗争的,了然是异族的侵占、南宋小朝廷的偏安政策以及主和派奸臣的懦弱无知等种种政治现状;所执着的,了然是他一直以来郁积于胸的杀敌报国、复仇雪耻的伟大理想抱负。于是,辛弃疾的狂放不免染上了傲岸独立、忠愤爱国、愤世嫉俗、嘲讽时事的重色调。 正如王国维所说:“苏、辛,词中之狂也。”[6]213辛弃疾常于酒席间自诵:“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巧借张融之言,以一个“狂”字,意味深长的抒发了自己狂傲独立的决绝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再如:“我志在寥廓,畴昔梦登天。摩裟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水调歌头》)以天马行空的梦境,将其傲岸狂放的人格幻化为李白式的羽化登仙。仙人之气使其人格与万恶的世俗现状完全割裂,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使其将不平之气与狂傲之情夹杂着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进一步转化为玩世不恭、嘲讽时事的态度,用极具辛辣讽刺的语气表达着强烈的不满以及不与苟合的不屈精神与独傲个性。辛弃疾的整个词作、整个身心乃至整个人生,无不灌注了这种愤激、抗争、批判的狂放精神。当内在强烈生命意识的勃郁迸发溢于纸表之时,我们便可发现辛弃疾已从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接受进一步升华为对其人格层面的受容。 三

无论是内心深处的勃郁喷涌还是发于言表的壮声英慨,辛弃疾这位英伟磊落的豪杰之士无不以家国之思为己任、以报仇雪耻为人生理想。这一切的行为言语无不体现了这位英雄豪杰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爆发。被誉为英雄诗人的李白,勇于挣脱封建礼教枷锁,以豪放飘逸的风格追求精神自由,成为后人欣赏标榜的典范。“李白的个性,李白的思想,李白的风格,李白的气质,决定了他是把诗歌当做生命来对待的。”[7]总而言之,辛弃疾对李白的受容不只是李白的华彩以及他在文坛上的种种美誉,更重要的是二者内在思想的强烈共鸣。他对李白的受容也不仅仅拘囿于文辞上的借鉴学习,更多的是对其整个精神的体悟思索。无论是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潇洒才子还是渴望驰骋疆场的英勇将士,李白与辛弃疾内在的强大生命意识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们满腔的澎湃热血,这种强大能量的注入也必将使他们的作品发挥出更大的感染力以及更深刻、更久远的影响力

第三篇:辛弃疾婉约词之女性词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班级:中文(2)班学号:20082301B082姓名:王璐

辛弃疾婉约词之女性词

【摘要】:辛弃疾戎马半生,壮志难酬。其报国之志,平乱之心,多借助豪放词吟诵抒发,总的来说,豪放词是他诗意栖居的基本方式,而他的婉约、多情、细腻之作虽不能豪放词相比,但在他所做的629首词中,仍然有一部分是婉约之作,其中女性词就有183首,这些词的存在,从温婉、细腻的角度呈现出一个真实立体的辛弃疾。

【关键词】:辛弃疾;女性词;类型;美人文化意蕴

自从清代陈廷焯在其《云韶集》中称“稼轩词极英雄之气”以来,辛弃疾便被冠以英雄词之美名,因此,他的婉约词也往往被忽视,实际上,从他的婉约词能够更真实、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有远大抱负和细腻情感的立体的辛弃疾。本文将从他女性词中六种类型的女子和美人文化意蕴来分析。

一、辛弃疾笔下六种类型的女子。

1、纯真活泼女子。

辛弃疾戎马半生,壮志难酬,满腔抱负常常被现实击得粉碎,这些坎坷和挫折所带来的郁闷之情都需要通过在生活中寻找快乐来排遣,于是,侍女便成了他——也是南宋文人——调节生活的快乐元素。

侍女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宋时的侍女既不同于侍妾又不同于婢,她们的地位比妾低又比婢高,她们往往多才多艺,色貌俱佳,主要以才艺服务于主人,除了陪主人宦游、宴饮、登临、远足等,在主人得意时一起分享快乐,失意时共同承担忧愁,因此颇得主人赏识。”[1]许多的士大夫家中都有歌姬、舞妓、笙妓、侍儿等等,辛弃疾也不例外,家中蓄养了六个侍女:卿卿、钱钱、整整、田田、香香和飞卿。[2]岳珂在《桯史》卷三中曾有记载:“稼轩以词每宴必命侍妓歌其所作。„„特置酒召数客,使妓迭歌,益自击节。”这些侍女们的年龄一般在12—16岁之间,她们不谙世事,在辛弃疾的眼中那些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少女们都是那么的俊俏、可爱、活泼、聪明,与她们在一起,辛弃疾常常能够忘却仕途中带来的不顺意,生活中存在的烦恼,陈晓芸在《论辛弃疾女性词美的意蕴》中说道:“他的作品中就有好些是涉及到这些侍女的,如他的《鹊桥仙·送粉卿行》、《西江月·题阿卿影像》、《临江仙·侍女阿钱将行,赋钱字以赠之》等,通过这些词作我们看到了一个把侍女当朋友看待的词人。”而舒红霞与刘欢的《<稼轩词>“美人”的文化意蕴》一文中说:“辛弃疾作为封建男权社会之一员,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视女性等同于‘物’的思想。他<好事近>词曰:‘医者索酬劳,哪得许多钱物?只有一个整整,也合盘盛得。’”在上文中已提到,整整是辛弃疾侍女之一,在我看来,且不说是朋友,如果辛弃疾把整整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也不会因为医药费不足而把整整当成所属之物来当掉,辛弃疾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家里再怎么贫困也不用把侍女卖掉来付药费,由此可见,辛弃疾并没有视侍女为朋友,她们只是他失意时获得快乐的来源而已。

2、欢场卖笑女子。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因为家境贫穷不得不卖身于青楼的女子从未消失,她们能弹会唱,身在青楼仍然保持自身的贞洁,一般来说,宋人社交宴集之时常常会招来这些歌姬舞妓,或给他们表演助兴,或陪他们喝酒玩乐,辛弃疾亦是其中之

一。他在福州时作的《满江红》词云:“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行乐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共何人对饮三五钟?颜

如玉。”[3]这是他对早年携妓歌饮生活的总结,学者沈松勤在《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里考证:辛弃疾一生可分为五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与歌妓有不尽之情,共计73首,由此可见辛弃疾与歌姬交流之频繁,关系之密切。

歌姬舞妓一般都被当作玩物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地位极其卑微,辛弃疾对待女性的态度虽有局限性,但相对于其他封建社会的男性来说,他的等级观念并没那么强,他把她们当作心灵的慰藉,情感的寄托,生活中的伴侣。而当他看到她们被玩弄、被抛弃时,作者则对她们的不幸和怨苦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如 《鹧鸪天·和人韵,有所赠》:

趁得春风汗漫游,见他歌后怎生愁。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眉黛敛眼波流。十年薄幸说扬州。明朝短棹轻衫梦,只在溪南罨画楼。 此首词描写了浪子与歌妓的短暂相爱的故事,情过之后,“人似浮云影不留”,“眉黛敛眼波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玩弄之后的女子的凄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悲情伤春女子。

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女子的地位随着她们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而渐渐下降,《大戴礼·本命》中说:“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从四德、贞洁观念等构成了中国宗法社会所特有的压迫和禁锢女子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女子常常是男子的附属品,一旦出嫁,便由从父转为从夫,自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度以来,下层知识分子有了一个进入仕途的好机会,女子没有读书考科举的权力,因此当丈夫远赴京城时,她们就只能独守空房,苦苦等待丈夫的归来,并且,有些男子在高中科举之后又另娶妻子,因此出现了思妇、弃妇、闺怨等词作。辛弃疾也有描写这类人物的词作,如

《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首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文中女子看到“柳塘新绿”想起了那时温柔甜蜜的时刻,而现在却只能独自回忆着当初,“肠已断,泪难收”,女子已无法忍受着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于是登上了小红楼,希望能在高处看到丈夫归来的身影,却只能望见连绵不断的山。辛弃疾用细腻的笔法刻画了一个缠绵悱恻、凄楚动人的思妇的形象。

辛弃疾不是一个专注于感情世界中的人,即使是婉约的女性词,也不能离开政治上失意的抒发,“词中所刻画的寂寞孤苦的伤春女子实是作者自身形象的真实写照。辛弃疾因言官弹劾而落职,退居江西上饶,表面上悠闲自得,实际上内心愤愤不平。与那些伤春女子一样,有着被他人(朝廷)抛弃的怨恨。”[1]

4、典故传说中女子。

辛弃疾一生只想抗击金国,收复失地,但从23岁进入仕途开始,之后有20年退居在带湖、瓢泉,这段期间的压抑郁闷之情不言而喻,他善于用典,因而他的词作中常常出现的主人公是仙女,她们有 “洛神”、“嫦娥”、“昭君”、“西子”、“玉环”、“飞燕”、“寿阳”等,她们都有着尊贵的身份,或为可望不可及的仙子,或为高高在上的后、妃,“词人在描述她们时,有时纯是抒情,表示赞美;有时也别有寄托,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注入这些女性形象之中,强调她们被弃的幽怨,抒发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郁闷与怨恨。”[1]其中的意蕴将在下文详细阐述。

5、幸福家居女子。

辛弃疾所写的这类女子一般体现在祝寿词中,可以只指他的妻子和岳母。辛弃疾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他南下之后,孤身一人在朝廷中摸爬滚打,可以说跟妻子组建的家庭是他在南方唯一的家,唯一的依靠,此外,他的岳父与他有相似的经历,妻子又恪守妇道,因而他对家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对妻子,为妻子做文章,在唐宋文人中并不少见,但一般写悼亡诗词的较多,如元缜和苏轼等,他们都是因为妻子去世引发生离死别的伤感而写下千古名篇。然而像辛弃疾那样,在平常岁月里,在妻子50岁生日时为她写祝寿的词作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如:

《满江红〃寿内子》

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

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3]

6、田园农家女子。

辛词中的田园农家女子总是伴随着笑声出场,她们很朴素,完全不同于前几类女子那般或忧愁,或悲情,他们是快乐的,是淳朴的,相比之下,他们有一种脱去现代气息的农村的味道。

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清平乐〃柳边飞鞋》)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3] 辛弃疾自从23岁入仕途之后,有20年退居在带湖、瓢泉,不仅仅是田园农家女子,他对整个农村生活都有独特的了解,杨丽在《辛弃疾农村词中的和谐图景》中提到:“辛弃疾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沉浸,使他笔下的山水田园优美和谐、淳朴恬淡。所以他笔下的农村词没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的孤寂,而是饱含着‘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的欣喜达观、温馨和谐,给人以别样的审美享受。”

辛弃疾眼中的农村是和谐的,没有农民生活的艰难、劳动的辛苦和剥削压迫的残酷等不和谐内容,因而有人认为他的词只“描写了农村生活中平和静穆的表面,而没有能够进一步把笔触透到平和静穆的背后,真实地反映农民和农村的现实生活,因而缺乏深刻性。”我觉得,杨丽在《辛弃疾农村词中的和谐图景》中的一段描述就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由于辛弃疾眼中的农村是作为污浊官场的对立面出现的,与官场尔虞我诈、排挤陷害的险恶相比,乡村的生活更淳朴真实、景物更恬静美好、人与人的关系更单纯亲近,人的内心更平静安宁,他把农村当成自己精神避难的桃花源,所以,他的农村词充满了理想化的和谐图景,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心灵的洗涤。”

二、稼轩词中“美人”的文化意蕴。

1、理想与事业的化身。

舒红霞在《<稼轩词>“美人”的文化意蕴》一文中说道:“稼轩自幼怀抱恢复大志 ,率众南归 ,力主北伐 ,但是南宋朝廷奉行的主和政策 ,使北伐计划举步维艰。虽然辛弃疾曾官居一方帅臣 ,但其‘归正人’的身份 ,以及其与主和派相对立的恢复大业的忧患意识与民族责任感 ,都使他时常处于畏馋见讥、时遭排斥、仕途坎坷、半生赋闲的不利地位,成为一个官宦场中的‘弱者’。为此,作为一个具有钢铁意志、戎马生涯的将军 ,他不仅深切地感受到了得不到朝廷理解、受人轻视、无可奈何、逆来顺受的人生境遇 ,而且产生了与封建男权社会受压抑

之女性‘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认同感。”因此,他继承了屈原的“香草美人”的传统,采取创作主体性别移位的方式,以幽怨美人之形象,叙述着臣妾对君王、臣民对家国的政治寄托和政治愿望。 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以传统的“天涯芳草”、“画檐蛛网”、“落红”、“飞絮”、“危栏”、“斜阳”等意象创造出一种迷离之境,又借用阿娇、玉环、飞燕的典故,含蓄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和忧谗畏讥的身世之感,从而使词取得了既缠绵哀怨又沉郁顿挫的双重美感效果。[1]

此外,还有一种完全是《离骚》“香草美人”表达方式之副本的词作,如《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5]

空谷幽兰自妍自芳却无人欣赏,宝瑟古调泠泠悦耳但无人聆听,作者处处寻觅知音却等到年华已老,其心态几乎与美人遭嫉见疏、幽怨痛苦却又无可奈何的情境十分相似。

辛词中的“香草美人”之喻可谓达到了极致,与上文五类型中“悲情伤春女子”和“典故传说女子”有重叠之处。

2、祖国江山和自然山水的化身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当时已被金兵占有,从小他就受祖父的影响,热爱南宋江山,立志要抗金复国,因而他将美人比喻成他朝思暮想、毕生为其回归奋斗的故国山河和朝夕生存、倾心热爱的天空与大地、草木与生灵。

“花向今朝粉面匀 ,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於尘。自笑好山如好色 ,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辛弃疾这首《浣溪沙》,明白地道出了他对于自然山河的审美态度。在作者眼中,春天的花、柳都变成了心中爱恋着的美人 ,并因江南美丽春景牵惹起对沦陷区故乡的怀念而滋生新愁,作者对山水自然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另外,稼轩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描写长江以北的远山是:“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沦陷区之山河 ,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位正在经受蹂躏的面带愁情与恨意的娇美佳人。[6]这样的审美情怀是建立在深厚的爱国情感上的,这样深厚的爱国情感膨胀着游子漂泊他乡的孤独,无法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痛苦。

“美人是美丽的江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是可爱的家园,实际上是稼轩内在世界的对象化。稼轩文武兼备,其词豪放而婉约,其叱咤风云、铁马金戈的战争生活和命运多舛、宦海沉浮的人生阅历,不仅造就了他的豪情壮志,也培养了他高尚、细腻、丰富的审美情操。因此,在实现自身对象化的过程中,他能够客观地展开人的‘丰富性,主体性、人的感性的丰富性’,‘既

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7]这就是说,在以‘美人’的倩影描绘‘江山’的词作中,辛弃疾已经在特定的语境中超越了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束缚,既能像男性创作主体那样倾注对自然、江山的热爱,又能像女性创作主体那样细心体验、感受江山自然美丽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集豪放婉约于一体的创作风格。”[6]

3、伯乐与知音的角色。

人生难得一知己,历史上“高山流水”的故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句话,辛弃疾一直盼望着有贤明君臣能够理解和赏识他,并且像朋友一样懂得他内心的苦闷,了解他从始至终的抱负,因而,伯乐与知音的角色可以说是重合的。

他在《玉蝴蝶·贵贱偶然浑似》中问道:“暮云多,佳人何处? 数尽归鸦。”他一直在寻找,一直在等待,当然,“美人”有时也降临到他的身边。淳熙15年冬,陈同父与辛稼轩在鹅湖相会,陈亮自幼即喜谈兵事,平生力主抗金恢复,与辛弃疾可谓同志。陈亮此次来访之目的是计划与辛弃疾、朱熹一起谋划恢复大计,结果朱熹爽约。陈亮便与辛弃疾在上饶逗留十日,他们一起游历鹅湖,共酌瓢泉,分析时局,商讨恢复大事。辛弃疾终于寻找到了他的知音,一个与他有着共同志向,懂得他内心苦闷的知音,在陈同父走后,稼轩“复欲追路”,并写下了《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来表达对同父的不舍,并且从陈亮的和章《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中“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但莫使伯牙弦绝” 的词句,可知陈亮也是引稼轩为知音的。

这一类女性词已经抽离了一般文化内含,完全摒弃了男性对女性所持有的欲望色彩,具有深厚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是一种精神理想的高度升华。

宋代周辉曾说过:“词作为生活的记录比诗更有原生态的性质,故通过词去观察唐宋文人生活往往可以看到鲜为人知的一面。„„在词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他们私生活的许多痕迹,尤其是情感生活的痕迹。当然,关于私生活概念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也许在唐宋文人看来,词本来就是表现他们私生活的最好载体,或者说是他们私生活的日记,但却是公开的日记。”要了解一个作家的全部就必须了解他创作的全部,除了抒发胸臆的豪放词,辛弃疾的女性词则使我们看到了他内心脆弱、细腻的一面,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辛弃疾的情感与思想。

参考文献:

[1] 陈晓芸、应子康 辛弃疾女性词论析 江西社会科学2009

[2] 程继红 带湖与瓢泉——辛弃疾在信州日常活研究 齐鲁书社,2006

[3] 朱得才 薛祥生 邓红梅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2006

[4] 陈晓芸 论辛弃疾女性词美的意蕴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6] 舒红霞 刘欢 《稼轩词》“美人”的文化意蕴 宁夏大学学报 2007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第四篇:辛弃疾词二首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 课件。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 、正字音 2 、辨字形 3 、介绍作者

辛弃疾( 1140- 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 、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 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1 、上阕

(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 5)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 2 、下阕

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明确】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明确】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

【明确】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请简析。

【明确】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代指女子。揾,拭擦。几句的含义是: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能酬而流下的热泪呢?词中出现“玉簪螺髻”“红巾翠袖”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

( 5)小结

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三)概括主旨

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四)布置作业

 背诵这首词。

 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依旧。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

二、 创作背景介绍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 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 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播放录音带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

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诵读指导】韵脚:上、下阕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应读得响亮,作稍长停顿。

停顿:应指导学生处理好句间停顿和句中停顿,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

四、 赏析探究

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

1 、上阕

( 1)前四句:怀孙权

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式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给人以遗憾。“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 2)后六句:怀刘裕

简析:京口是刘裕祖居的地方,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所以词人登高远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早已在人间不着一点痕迹,只有词人登高凭吊英雄。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

( 3)引导学生探究 :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结论一: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论二: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结论三: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 4)小结

上阕作者登高怀古,触景生情,缅怀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作者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宣泄了出来。

2 、下阕

( 1)前三句:引出历史教训

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策略:学生讨论,结合相关背景材料作分析。

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换得,落得。“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

( 2)中间六句:追忆亲眼所见

“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鸦社鼓”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简析:从 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 1205年写这首词,整整 43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作者清楚地记得 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作者在南归途中,一路上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 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相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么可悲呀!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 3)结尾两句:怀廉颇以自况

探究: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何具体含义?

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 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 4)小结

下阕:讽刺刘义隆是对韩侂胄的警告;慨叹“佛狸祠下”,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则是抒发内心的郁愤。

两首词艺术特色综合概括 1 、精当的用典

两首词都有精当的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主要在下阕,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回乡;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求田问舍,作者对这两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他想表明的意思是:自己既不想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心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下面又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慨叹岁月易逝,报国无门的惆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下阕都运用了典故。上阕作者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创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精神气概。下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意在讽喻韩侂胄急于事功,草草出兵,将会导致失败。其二,以廉颇自况,是内心的独白,是全词抒情的高潮,也是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2 、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廉颇的遭遇是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讽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栏杆拍遍”,就是写作者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慨,是对统治者不重用抗金名将的讽刺;写季鹰和许汜是对弃官归隐、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的讽刺。

【课内练习】

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 1~ 4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 、词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即指 ,又指 。“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 。

3 、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4 、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案】

1 、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2 、时间之漫长久远

词人思绪之无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 、参考: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雄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郁顿挫,忧国、伤时、伤己,两首词同为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两首词,同时回顾学过的《破阵子》,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风格。

2 、辛词长于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第

六课:辛弃疾词两首

两首辛词学习重点: 典故理解、知人论世 课前导入:

—— 以文入词,英雄之词 横刀跃马登上词坛的英雄。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其词是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没有谁像辛弃疾这样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个性;其词对表现心灵世界有深广的拓展,继苏轼的开拓之后,进一步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其词在苏轼 “ 以诗为词 ” 的基础上,进而 “ 以文为词 ” ,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1. 其词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 “ 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 (辛弃疾〈临江仙〉) 2.“ 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3. 其词纯是自画像,是自己思想、情感、遭际、生活的实录,是自己的生活史、生命史、心灵史,词中有他的影子、他的气质、他的性情、他人格的烙印------其词即是其人,词格即是人格。

4. 读稼轩词须知人论世(特定的历史时期及特别的身世遭遇)。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思路:

(一)词中 “ 登临意 ” 是指什么?在词中是如何表现的?(理解内容) 即景写意 —— 山河破碎的愁恨

“ 登临意 ” 动作达意 —— 请缨无路的愤懑 典故托意 —— 空负壮心的慨叹

“ 无人会 ”—— 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 英雄失路,报国无门 一腔热血,空自冷却

(二)理解:下阕三个典故的内容及作者用意? ①季鹰(反问句):不愿像季鹰那样弃官归隐 —— 报国雄心 ②许汜(推测句):不愿像许汜那样买房置地 —— 北伐之志 ③桓温(感叹句):只能如桓温那样虚流年 —— 不遇之慨

(三)诵读指导

1 、准确把握感情(复杂而起伏跌宕) 悲慨、沉郁、婉曲、矛盾 ------ 2 、多种风格的融合,相映生辉 柔媚、豪放、清新、淡远 3 、押韵(际、意等)、长短句的搭配、节奏的停顿 4 、舌齿音:

楚、天、千里、清、秋皆舌齿音,吐字肯定清楚,精神魄力都表现出来了,音节结合自然,体现语言修养。

(四)拓展探究:词中诗人巨大的孤独感从何而来?请结合所给词人生平资料,深入解读。(知人论世)

1. ( 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

2.22 岁聚众起义, 23 岁率部南投南宋朝廷,被任命为江阴佥判,后连任地方官职,每任均不长。从 29 岁到 42 岁, 13 年间调换 14 任官职。

3.42 岁,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

4.52 岁,复为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 5.65 岁,再度被启用,惜不终也。 6.68 岁,老英雄含恨而逝。 ------ ( 五 ) 课上小结: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思路

(一)阅读理解:结合练习二,了解典故内涵,体会用典用意。(谏书 1. ①孙权:能守后亡 ----- 借古抒怀

②刘裕:能战北伐 ------- 抗金救国的雄才大志 ③刘义隆:草率出兵落败 --------- 忌草率 ④扬州路:烽火连天

佛狸祠:神鸦社鼓 ------- 借古讽今 宜速行 ⑤廉颇: 老当益壮 ------ 用英雄

报国无门 ----— 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 2. 用典(用事)的艺术效果

1 、便于以极简省的文字表达复杂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2 、有暗示、启发作用,便于表达不便明说的内容和情感,使作品含蓄蕴藉。 3 、弄清典故的内容,正确理解作者婉转传达的思想感情。 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凿痕,笔力甚峭。 —— 以文入词的体现

(二)探究

1 、拓展探究 —— 南宋作品中的 “ 英雄 ” 们(练习四)

2 、比较探究 —— 王国维语 “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 ,请结合两人词作,具体谈谈其表现,并探究其风格的成因。(知人论世)

 写作意图、手法、思想感情等。

 时代、处境、身份、个性等。

苏 轼

辛 弃 疾 超然物外

志在其中 (羡慕)

(效仿) 出世之思

用世之志 豪放旷达

豪迈激愤 的情思。

第五篇:辛弃疾 词 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学生朗读资料介绍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做大做强范文下一篇:企业纳税筹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