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蓝天下教学设计

2022-10-26

第一篇:同在蓝天下教学设计

《同在蓝天下》教学设计

辽宁省海城市兴海中心小学郑海兰 教学目标:

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培养支持、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2.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尊敬、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4.理解生活中强者的真正含义,从而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能在生活中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残疾人的事迹材料。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故事。 教学流程:

1.观看图片。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播放残疾人的图片)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 师:在我国有6 000多万残疾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与我们生活在同一蓝天下的残疾人朋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残疾人的愿望。]

2.体验活动。

师:残疾人在生活中有许多不便,正常人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残疾人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到,让我们来体验一下他们的艰辛。

(学生选择体验对象,第一组:单手穿衣;第二组:盲人;第三组:用嘴写字。)

[设计意图: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需要克服的困难,增强学生对残疾人的敬佩之情。]

3.畅谈感受。

师:通过体验活动,你们心里一定有很深的感触,快把你们心里的感受说出来吧!

(生谈感受。)

师:我们都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他们和身体健康的人相比,在生活中的确会遇到许多困难,那他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障碍呢?大家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你们身边有残疾人吗?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学生发言。)

师:我们党和政府也一直关心着残疾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播放教材中“背景资料”。)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增强理解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的意识。]

4.强者论坛。

师: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残疾人,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仍然有着美好的追求。面对身体的残疾,他们没有悲观失望,而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课件讲述张海迪、桑兰、胡一舟等人的故事。)

师: 你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吗?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呢?来给我们讲一讲。(学生讲述。)

[设计意图:体会残疾人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向残疾人学习,做生活的强者。]

5.总结提升。

师:我们要学习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残疾人虽然是不幸的,但是因为有了我们这个社会,有了你,有了我,有了我们这些朋友,他们又是幸运的,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关爱下,一定会帮助那些残疾人撑起一片生活的蓝天。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理解、支持、关爱残疾人,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第二篇:《同在蓝天下》教学设计(品德与社会)

《同在蓝天下》教学设计

佛冈县第四小学 杨月桂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五课题1《同在蓝天下》。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

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儿童的生活;

3.开阔眼界,了解世界不同地区少年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国际理解。

学生准备

课前分组调查同龄人的生活,收集有关的图片、文字等材料,填写调查报告。

教师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准备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

师:上课前,我要请出我们熟悉的一位朋友,你们看,他是谁?(课件出示“乐乐”的图像和对话框)

乐乐:大家好!你们还认识我吗?对,我就是你们的老朋友――乐乐。现在,请同学们欣赏我和小文收集的一些照片吧。

2.请同学们欣赏教科书第82—85页上的照片,认识其他国家的一些小朋友。(展示不同国家、地区同龄儿童的照片,以帮助学生形成国际理解。)

师:看完照片,我感到你们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乐乐是怎么说的?

乐乐:我感到你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在广阔的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那其他地区的儿童生活得怎样?(出示课本教学内容画面)他们的生活是不是像大人们说的那样,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童话;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欢乐?

师:其他地区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了解的。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并完成调查报告,现在我们就来交流。

二、汇报、交流调查情况

1.学生按小组围成一圈,交流调查情况。

2.第一小组汇报。(小组代表上台,利用投影仪介绍)

调查对象:本班同学。

调查方式:上校园网、问老师、问同学。

调查结果:全班有50人,其中48人出生后一直生活在广东省内;其余2人中,高东全籍贯是四川,夏陈博小学前生活在湖北,(出示他们的照片)我们班同学在学校生活得都很快乐。同学们的家庭生活也不错,没有特别困难的家庭,有不少同学假期还去国外度假呢!(举例子,出示照片)

调查后的思考:我们的生活很幸福,大家要努力学习,做事不要拖拉。

3.第二小组汇报。(小组代表上台,利用投影仪介绍)

调查对象:本校3年级的学生。

调查方式:到学校德育处询问。

调查结果:3年级有学生413人(男217人,女196人),有五十位学生是单亲家庭,其中,有一位学生的父亲因车祸去世,但她学习成绩非常好,还是校合唱队队员;有一位学生父母双亡,她本来是和80多岁的爷爷生活在一起的,这个学期,她的姑姑把她接去一起生活,但是她的姑姑、姑父都下岗了,他们的生活很贫困。

调查后的思考:我们要关心那些遭受不幸的同学。

4.第三小组汇报。(小组代表上台,利用投影仪介绍)

调查对象:国内贫困儿童。

调查方式:看报纸、上网。

调查结果:贫困儿童的人数无法统计,但我们收集了反映贫困儿童的资料,其中有的是失学儿童。据统计,我国仍有近200万儿童因家境贫困而不能上学,还有的儿童学习环境很糟糕。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不少关心贫困儿童的热心人士。建议同学们,在那里可以查找到更多的资料。

调查后的思考:我们应该关心贫困儿童。

5.第四小组汇报。(小组代表上台,利用投影仪介绍)

调查对象:国外儿童的生活。

调查方式:上网、查找报纸。

调查结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比较大,既有国外儿童的假期生活,又有阿富汗儿童的痛苦生活。阿富汗儿童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投影出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近提供的有关阿富汗儿童境遇的一系列数字让人触目惊心:每四个孩子中有一个不到周岁生日就死去;平均每五万人只有一名医生;每五名儿童中,就有三名在战乱中失去了一位亲人;每年有8.5万儿童死于肠道传染病;有40%的儿童死于可预防的疾病;65%的儿童在周岁时不能注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接种疫苗;在阿富汗境内仍有1000万颗地雷,而被地雷炸死的人中,有34%是儿童。

调查后的思考:一名阿富汗小女孩说:“世界上没有地方可以买到和平,如果有,我将为我的祖国买来和平。”我们和她一样渴望和平。

师:每个小组都很认真、积极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同龄人的学习、生活情况,知道他们的生活有比较大的差异。

6.全班讨论。

师:请同学们说说对乐乐所提出问题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三、全课总结

师:战争、自然灾害使我们的许多同龄人遭受痛苦,和平和安定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最大的幸福。同一片蓝天,同样的期盼,我们真诚地希望世界各国儿童能共享美好的生活,也希望每个人都付出真爱与关怀,去创造和平、幸福的明天。

四、家庭作业:

画一幅以“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心愿”为主题的图画,表达自己对世界和平的热爱。

第三篇:同在蓝天下说课

辽师大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

同在蓝天下

说课:

我教的是辽师大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同在蓝天下。这一课堂我落实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有很好的心灵体验,并很好的和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看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生活不便的人,他们需要关心和帮助。

2.使学生看到我们社会为生活不便的人所做的事情。

3.使学生建立主动去帮助生活不便的人的思想意识。

4.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残疾人的事迹材料、歌曲。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故事。

一、在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体验感悟”为主线,以“主题探究”作为本课的主要活动方式,即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欣赏、体验、动手操作、模拟表演等一系列过程达到感受过程、学习方法的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四大版块之中。

其一游戏导入,激发情趣的过程

其二模拟体验,升华情感的过程

其三交流感受,增强爱心的过程

其四联系实际,深化明理的过程

其五学习榜样,拼搏进取的过程

其六总结反思,情感提升的过程

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残疾人的不便,从而了解如何去感受他们的坚强意志,从而树立自己的坚强的意志。结束在歌词中再次体验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并立志努力学习、顽强拼搏、做生活的强者,让大家一起美好地生活在这片蓝天下。

二、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价值

三维目标中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主要是凸现其教育价值。“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的教育价值,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基于对学生发展的考虑。第二创新融入过程与方法之中。第三具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价值。

三、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活动性原则。设计大量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

2.生活性原则。把本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第四篇:同在蓝天下配音稿

同在蓝天下

——渝北区实施妇女儿童“两纲两规划”工作纪实

这里是重庆市渝北区,未来重庆主城新中心,两江新区建设主战场,重庆对外开放的第一门户。进入新世纪以来,渝北的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和谐发展,渝北的妇女儿童事业全面推进,成果丰硕。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区、国家园林城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依法治理先进区、首届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区、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城区、第七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先进协调组织,2009年成功创建西部首个全国文明城区、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妇联组织)今天的渝北,60多万妇女儿童积极投身火热的五个重庆建设、六大渝北,享受着五个重庆、六大渝北建设带来的安康与幸福,享受着两纲两规划实施带来的阳光和雨露。

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十年间,渝北人为之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终于在2010年年末的一组数据中得到了回报。通过与《中国妇女发展纲要》42项指标对照,涉及渝北区的34项指标全部达标,达标率100%;通过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40项指标对照,达标38项,其中:婚前医学

检查率和儿童福利院数2项指标未达标,达标率95%。

第一篇重视与合力

“关心妇女儿童,怎么做都不过分!妇女儿童事业,花再多钱都值!”在渝北,历届区委区政府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妇女儿童《两纲》的实施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有安排,政府有布臵,部门有职责,有考核,财政有预算,从根本上保证了“两纲”实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同步落实。

“两纲”“两规划”,关键在落实。在渝北,妇女儿童工作的组织网络有效健全,两纲两规划的监测评估不断跟上,人大、政协的监督有力推动,“两纲”内容进入党政干部培训课程,各职能部门和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了实施两纲两规划的强大合力。

第二篇 尊重与地位

这是渝北区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女主人曹兴建现任统景镇党委书记,她也是渝北区2001年至今走出的32位区管正职女干部中的一位。在工作中,她总能用干练和智慧化解种种难题。在家里,她总能用女儿、母亲、妻子的角色细心周到的照顾到每一位家人。

如今,渝北区不断加大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对素质较高者打破身份和职级限制破格使用,女干部比例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妇女参与社会各领域决策与管理范围进一步扩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女性代表人数不断增多,全区320个村居妇委会主任全部进入村居

两委班子,她们都以渝北女性的名义走上了参政议政和社会管理的舞台。

第三篇 关心与发展

这里是渝北区回兴华家湾安臵房小区, 回兴街道果园村李昭玉就住在这里。

在她的前半生,脸朝黄土背朝天。而今,这个曾经固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妇女走进了培训学校,走进了工厂。她蓦然发现,眼前的一切,足以满足她当年那些妄想的希望。渝北区为包括她在内的农村女性和下岗女工建立专门的档案,组织就业培训,建立就业基地,组织专场招聘,千方百计为她们安排就业,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岗位,10年来共转移10万农村妇女进城务工。

就在距离王某某上班的工厂不远的回兴小学,李昭玉的儿子坐在教室里聚精会神的听课,妈妈说,她在城里的学校读书没花一分钱,家里现在赚的钱足够她买新衣服,吃好吃的,她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近年来,渝北区确立了东和春天实验学校、空港实验小学、笃信实验学校等12所公办学校就近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所有学校坚持“三优化”原则,为农民工子女配备优秀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如今,渝北区敢对所有人拍下胸脯: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率达到100%。

不但要让孩子们上学,而且要让孩子们舒舒服服的上学。近年来,渝北区妇儿工委、团区委筹集社会资金1100万元兴办“春蕾”班、创办8所希望小学,5000余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极大改善,50名

女童完成了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学业;区民政局、区总工会、区妇联筹集资金1000万元,帮扶贫困大学生1500多人完成大学学业;区妇儿工委、区妇联连续十年开展“迎春送温暖.真情进万家”活动,在春节、中秋、端午等节日帮扶贫困妇女10000多人,送去慰问金和物品

这些数折价3000多万元;发放慰问金1000余万元…….字背后,千千万万个农村家庭走出困境,涅槃重生。

第四篇 爱护与温暖

进入新世纪以来,渝北区针对全区妇女儿童和家庭需求的特点,以妇女儿童为中心,以家庭服务为根本,以深入社区乡村为基础,创立了一套为妇女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三维工作体系。

这十年,渝北以五个重庆建设为统揽,大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在城区,公园广场建设力度空前,大街小巷焕然一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天蓝水清,城在林中,家居湖岸的宜居景象正在成为现实。在农村,一幢幢巴渝新居拔地而起,一条条黑化公路连接城乡。镇镇有连锁超市,村村有水泥便道,户户有卫生厕所,家家有安全用水。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这十年,渝北首创城乡医保和民政救助无缝衔接,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村,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关爱女孩行动常年开展,幸福母亲工程长抓不懈。20万人次的孕龄妇女接受了免费体检,妇女“两癌普查”全面深入,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显著提高,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这里是设在渝北区妇联的“148”妇女维权热线,它是渝北妇女

儿童维权的主渠道和最前沿。打电话到这里来的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倾述,更多的是寻求帮助。

件件有登记,事事有答复。10年来,区妇联共接待处理来信来访1500件次,结案率达98%。公安、检院、法院、司法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联动执法,对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各种案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重拳打击。“零家庭暴力社区”不断涌现,妇女接访维权代理网点铺开到了每一个乡村和社区。全区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各种刑事案和拐卖妇女儿童案件不断下降,维权意识和法制意识深入到了每一位妇女儿童的骨髓,妇女儿童维权社会化工作的良好格局在渝北已经有效形成。

今天的渝北,全社会关爱妇女儿童蔚然成风,妇女儿童也通过各种活动,在建设五个重庆构建和谐社会中创立新功。35万册《家和万事兴》女性读本印发全区,文明家庭、和谐家庭不断涌现;“三学三比”活动广泛开展,“就业、创业、建功立业”行动蓬勃兴起,“巾帼杯”、“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妇女之家、妇女学校、家长学校、留守儿童之家遍地开花;创新开展“三十杰”宣传评选,充分展示新时代渝北女性风采,树立渝北女性自强不息、创先争优的良好形象。

如今的渝北,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妇女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同在一片蓝天下,沐浴着全社会温暖的阳光,渝北妇女儿童事业的步伐将更加坚实,未来将更加灿烂辉煌。

第五篇:同在蓝天下 快乐共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教育目的:

我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县城的学生有90%来自周边农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家庭,由于受本县地理条件限制,农业发展缓慢,学生家庭经济来源有限,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尤为严重。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或由于缺乏正确的管教方法,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误入歧途。“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日趋严重。

近年来,我校一直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研究问题。学校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对“农村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并从中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下面是一则留守儿童教育成功案例。

罗某,女,12岁,我县一小六年级(5)班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在课堂内从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外不爱和同学们玩耍,也不愿意和同学沟通交流。从小就胆小,我行我素独来独往,集体活动很少参加。一放学回家后,就钻进房子里,看书写作

业,也不出门玩耍。父亲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民,初中水平。母亲生下她后,因产后大出血医治无效去世,父亲靠外出打工拉扯着姊妹俩。由于她的父亲要打工维持生活,无法照顾两姐妹,只好让孩子的奶奶来照顾孩子。因此其父对孩子的关心甚少。再加上罗捧一出生就缺乏母爱,性格又内向,不愿和同学交流。因此,从开始上学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而她本人也由于想念母亲而很忧郁,很少露出笑脸。而她父亲为了提高她的学习成绩,每次打工回来都对她横加指责,甚至进行行为上限制,导致她的性格更加孤僻。

经过调查,发现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大问题,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也很配合老师工作。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她长期这样呢?经过班主任多次与其父沟通,了解了实情。原来,罗某自出生就失去母亲,看见别人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就特别羡慕,姐姐罗环经常对她说起妈妈在世的样子,因此,罗某从小就在脑海里描绘着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直至后来上了学,她对妈妈是越来越思念,尤其是在课堂上, 她的思想老走神,想象着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造成她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其次,他父亲又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心照顾不够,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举动。另外,孩子由于长期缺少母爱,短精神,造成心里很自卑,干什么事情都缺少精神支柱,也怕同学欺负她,因此从小起她就我行我素,很少与其他孩子接触,沉默寡言。就这样,孩子慢慢封闭了自己的思想,也不愿意多与其他孩子接触。自然而然出现了忧郁症,也就不合群了。这样的学生几乎在各个学校、各个班级都存在,如何教育他们,才能让他们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具体做法: 首先,要注重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并向家长提出一些明确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做法和

要求。具体做法和要求是:生活上,多抽时间关心孩子,陪陪孩子,有时间带孩子走走亲戚。务工之余,陪孩子下棋、唱歌、看书、做智力游戏,开发智力,培养特长,并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多与同龄的孩子一起游戏玩耍、交流沟通,教育孩子学会怎么在大环境中生活、相处、玩耍;心理上,摒弃“专制”作风,树立民主平等的家风,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经常与孩子平等地进行交谈,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在接触社会生活影响中,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学习上,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小天地”,经常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作业,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辅导,帮助孩子买一些课外书籍,订阅一些健康有益的报刊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

其次,发挥学校和集体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做法有:一是班主任采取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共同研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育管理学生。二是班主任深入细致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情况,对其生活上优先照顾,学习上优先辅导,教育上优先关注。三是开展“手拉手”互助,结成“老师—学生、学生—学生”的帮扶对子,鼓励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互帮互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四是班主任要注意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利用其点滴进步引导鼓励,鼓励树立信心,促使其不断进步。五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注重引导,以召开主题班会、榜样带动、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做好典型引路工作。六是建立定期家访制度,随时加强沟通,深入农村留守儿童家中掌握情况,跟据情况进行帮扶。

最后,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展示自我,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班主任教育孩子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认识、展示、挑战自我,树立自信。引导留守儿童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和影响,逐步改正自身的不良习惯,养

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教育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转化,如今的罗某,性格已经明显开朗,也愿意与同学们一起游戏玩耍,能主动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加,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讨论活动中去,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罗捧同学的成功转化,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成功范例 。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认真研究,寻找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方法和途径,逐步实现“同在蓝天下,快乐共成长”的教育目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团总支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