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

2023-04-17

第一篇: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个特点来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奇幻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全文共4个自然段,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但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一册课文中,学生初步接触”总分”这种构段方式。由于他们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不多,对新课文感情朗读的整体把握能力还不够,大多数学生不注意感情朗读,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用惯常的“唱读”读法,声软而长,没有抑扬,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有所感悟后指导多次感情朗读,继续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习惯。另外,山区学生见过山间的云雾,他们少出远门,没游览过庐山,根本不知庐山云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在读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总分段式,掌握中心句。学习第

2、3自然段的写法。感受庐山云雾姿态美变化快

3、学会运用总分的写法来具体描写家乡一处自然景物或校园的一处景物。 学习重点:

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特点的。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一找、二画、三品、四读”阅读法、迁移法、合作学习法。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时间: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复习导入:同学们,我国自古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2、同学们,作者把庐山的云雾写得那么美,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

好,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庐山的云雾——(板书课题,注意“庐”字的写法。)齐读课题2遍。

3、创设情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庐山,欣赏那里的云雾。请大家闭上眼睛,张

1 开想象的翅膀,飞往庐山。此时,漫步于山道上,你眼前飘过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同学们,你们身边流淌的是什么?伸手摸一摸,你们摸到的是什么?同学们,你们现在仿佛已经来到哪儿了?现在,我们大家都来到了庐山!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知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1、初读,了解大意。

师:请同学们睁开明亮的大眼睛,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在庐山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点名说。

小结:明白了,你们看到了不同姿态的云雾。

2、再读,在头脑中构建四种云雾的图画。 师:会读书的孩子,还会把书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现在老师也想读读第二自然段,同学们要边听边想象,看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

孩子们,眼前出现画了没有?出现了几幅?是怎样的四幅画?在书上用波浪线画一画。

3、师生共同绘画,引导学生理解云雾的特点。

师:我们一起合作,把这四幅画画下来好吗?要画云雾得先画什么?有了山的衬托,云雾才显得更加洁白!

(老师借助图画,引导学生从位置和姿态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云雾的特点。)

(1)以第一幅画为例,引导理解“笼罩”。

什么样的云雾像绒帽?指名说(借助动作进行理解);正因为这样笼罩着,所以比作白色的绒帽。

(2)以第二幅画为例,引导学生理解 “缠绕” 、“一条条”。

知道什么是缠绕吗?你就是一座山,怎样缠绕呢?云雾缠绕在半山腰上,为什么不比作皮带、腰带而比作玉带呢?(轻、白)你再来读一读。是啊,青山葱翠,云雾洁白而温润,有着白玉般的光泽。作者看到这样的云雾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让我们带着欣赏、喜欢的语气再来读这一句。

(3)以第三幅画为例,引导学生理解“一望无际”、茫茫。

见过大海吗?给你怎样的感觉?书上也有一个词表达了“一望无际”的意思,是哪个词?(茫茫)我们就来看看这茫茫的云海(出示“云海图”),像海一样广阔点名读这一句,感受云海的茫茫。

(4)以第四幅画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天幕”?

“天幕”是什么样的?从哪儿垂下来?上接着(天),下连着(地),把(一切)都遮住了。感悟得真好!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这天幕的巨大吗?

(5)小结:孩子们,我们把书上的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理解了文中词语的意思,真好!

4、指导朗读。

师:会读书的孩子呀,还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这不同姿态的云雾呈现在大家面前。笼罩的,缠绕的,还有弥漫的,遮挡的。我们试着再来读一读,通过你们的读,让大家感受到这画一幅有一幅的姿态,一幅有一幅的韵味,好吗?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5、理解本段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背诵。

(1)(出示幻灯)师:我们来对照图画,再来感受一下四种不同姿态的云雾: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 );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 )。云雾弥

2 漫山谷时,它像( );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 )。

(2)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呢?从哪儿可以知道?(板书:千姿百态,跟老师一起写“千姿百态”,“姿”的横长一点,“态”的撇捺要舒展。)

(3)这个词是说有一千种、一百种姿态吗?而是表示什么意思呢?在许多成语中,千百都不表示具体的数字,而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还有哪些姿态呢?

师画两峰之间的云雾。这是什么位置,什么姿态的云雾?指名说。有没有不同的比喻。(天桥、丝带、彩虹桥、);师画山脚下的一团云雾。指名说。(小河、牛奶河;堆积在山脚的云雾像白色柔软的棉被;盘绕在山脚的云雾,像毛绒绒的大靴子。) (5)除了“千姿百态”这个词,你还从哪里看出庐山的云雾不止这些姿态?(引导学生认识省略号的作用。)

(6)小结:不同的云雾,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它的样子( ),不同的人看,它的样子( ),这就叫(千姿百态)。这么多种样子,用上书上的一句话就能概括,是哪一句?齐读这一句。这一句概括了整个自然段的内容,咱们把它叫做( ),拿起手中的笔,把它画上横线。读书的时候,咱们要特别关注这样的句子,它能让我们更快、更准确的把握自然段的意思。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云雾的瞬息万变。

1、找中心句。师述:这静态的云雾已经让我心动,倘若有微风吹来,庐山的云雾便忽聚忽散、忽浓忽淡,更加神秘莫测。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板书:瞬息万变。)

瞬是眼睛眨一下,息是呼吸一次,从“瞬息万变”中,我们能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变化得( ),变化得( )。对!又快又多。

我们怎么读这几个词,让我们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变化真是快呢?点名读。

2、庐山的云雾不仅变得快,而且变得多,书上写了几种变化?点名说。 (从“一缕轻烟”„„变成了“一座冰山”,幻灯展示。) (1)“一泻千里”是什么意思?你见过一泻千里景象吗?(洪水、江水等)一泻千里让我们感受到水流怎么样?(力量很大,很有气势)为什么不把云雾比作洪水而比作九天银河呢?指名说。它使我联想到诗句:(飞流„„,疑是„„),好美啊!咱们再来读读这种变化。

(2)教师评价:真好!读书就要这样,眼前要有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要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也看到这样的画面。用这种方法读第二种变化,看看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作者的依依不舍。

1、体会感情。

师:孩子们,目睹了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庐山的云雾真美呀!你想不想离开?)文中有一个词也表达了这种感受,是哪个词呢?(流连忘返)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齐读这一段。要读出依依不舍之情。

2、理解内容。

是什么让我们流连忘返?(庐山、云雾),想一想,庐山和这云雾有着怎样的关系?为

3 什么说庐山让人流连忘返?

3、小结:有了这庐山的衬托,云雾才呈现出千姿百态;而有了云雾的缭绕,庐山才更显得神秘莫测,宛如仙境。庐山和云雾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灵动、美丽的画面,就让这幅美景静静地流淌在我们心间。

五、作业设计:

1、做课外小导游:向身边的朋友介绍庐山的云雾。

2、仿造课文第二自然段总分的写法来具体描写家乡一处自然景物或校园的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14、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刚刚还是„„转眼间„„ 瞬息万变{

明明是„„又变成„„

第二篇:《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流连往返”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

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难点

1.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背诵第一自然段,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

初步读文,理解生字新词及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XX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课,板书:庐山的云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看插图)你们看,这就是庐山!

(播放课文录音) 边看插图边听

听后提问:庐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由发言)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自学要求:

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五、教学生字词

1.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幻、瀑、罩

2.重点理解的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

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

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背诵第一自然段,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难点

1.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背诵第一自然段,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齐读这句,突出“十分秀丽”。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引导读书,找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 (板书:千姿百态)

3.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

4.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5.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感悟总述和分述的关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9.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请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

(读、议、背。重点是通过读议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云雾的特点写具体的)

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用“流连往返”造句。

七、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读全文。

2.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

第三篇:教学设计庐山的云雾

3.《庐山的云雾》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流连忘返”等四字词语表达的意思,积累词语,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2.默读课文,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词)读懂每一段的内容。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能仿照第

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清楚、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

3.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生动比喻等语言表达的意思,认识排比句,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生动比喻等语言表达的意思,认识排比句,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词)读懂每一段的内容,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能仿照第

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清楚、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 教学过程:

环节

一、认知——自读美文,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个不能不去地方:庐山。(板书)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庐山去欣赏庐山的云雾。

2.齐读课题,从题目看,这篇课文重点写什么? (二)强化初读 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检查预习。

变幻无常 腾云驾雾 四蹄生风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云遮雾罩 一泻千里 流连忘返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是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2)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小结:全篇总分总的写法。 环节

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围绕“神秘色彩”,总体介绍庐山云雾。

1.这篇课文很美,好多同学虽然没有去过庐山,但是读了课文,也觉得那里的云雾非常美,有的同学还想去那里旅游。置身于庐山的云雾之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出示,齐读填空。

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 、 的感觉。

“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假如我们来到了庐山,看一看,你身边是什么?你头上是什么?你脚下是什么?(都是云雾)伸手摸一摸,你觉得在电视里看到过的谁也是这样子的?(孙悟空、神仙等)说说这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

2.这一段话通过人们置身于庐山云雾之中“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写出了庐山神秘的色彩,如同仙境一般,你能读出这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吗?指名读,齐读。

(四)围绕“千姿百态”,感受比喻之妙。

1.默读第二段,画出中心句,写了云雾的哪些姿态?(交流:笼罩在山头;缠绕在半山;弥漫山谷;遮挡山峰)

2.飘浮在山间的云雾时刻都在变化,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云雾的姿态?指名朗读课文,看看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1)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比喻的写法,分别是怎样打比方的?

笼罩山头 → (白色绒帽) 缠绕半山 → (条条玉带) 弥漫山谷 → (茫茫大海) 遮挡山峰 → (巨大天幕)

(2)再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边听边想象,你能借助作者的想象把云雾的姿态展现在眼前吗?说说作者的比喻好在哪里?

交流,预设指导:

——“白色的绒帽”为什么要写清是“白色”的绒帽?(体会云雾的颜色)比作“绒帽”和“帽子”有什么不同?(体会云雾飘飘的感觉)读读这句话,把云雾的特点从“白”“绒”就体现出来了,要读好。

——比作“一条条玉带”,和“一条条带子”相比,你觉得好在哪里?(引导抓住“一条条”体会云雾多;“玉”字写出晶莹剔透的美)读读这句话,多美的玉带,要读出这种美。 ——比作“茫茫的大海”让你感觉弥漫山谷的云雾怎么样?(看不见远方,到处都是,如同大海无边无际),怎样读出这种感觉?

——“天幕”什么意思?大不大?“巨大的天幕”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景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 是因为云雾的位置不同,作者看到的云雾的形态也不一样,这就是“千姿百态”。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4.作者看到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形象的比喻把庐山的云雾描写的如此传神。看着这些云雾让我们也展开丰富的想象,那么庐山的云雾还可能像什么呢?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几张庐山云雾图。

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_____________ 。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_____________。云雾弥漫山谷,它是_____________;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_____________。

所以作者说:“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第一句话­——齐读)。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乐朗读,也可以尝试根据提示背诵。

5.总结第二自然段学法。

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五)自主感悟“瞬息万变”,学习写具体。 1.自学第三自然段。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收获。 2.交流汇报: (1)“瞬息万变”怎样理解?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变化得非常快?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刚刚还是…… 转眼间……

明明是…… 还没等…… 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云雾的“瞬息万变”。

(2)作者在这里又把云雾的姿态做了哪些比方,找出来。(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读读课文,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个比方?说一说。

交流,指导预设:

——“一缕轻烟”你能读出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吗?那轻到“随风飘荡”你能读出来吗?这样的云雾在你身边、脚下、头顶,有没有仙境的感觉?读出这种感觉?

——“九天银河”懂吗?庐山的瀑布李白是怎样写的?(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给你怎样的感觉?(很壮观)你能读好吗?

——“四蹄生风的白马”是什么样的?跑的快到什么程度?(理解“生风”)说明了什么?(云雾变化快)

——比喻成一座“冰山”你觉得形象在哪里?连起来读一读,把变化的快表现出来、

——这段话末尾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请看着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像云雾还会变成什么?(学生交流,练说句子) (3)练有感情朗读背诵。

(六)抓“流连忘返”,升华感情

1.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 !齐读 。 2.你能用“流连忘返”说个句子吗。

3.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被庐山的云雾给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真是流连忘返,再一次美美地朗读一下课文吧,试着背诵下来。

环节

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七)拓展应用,读写训练。

1.交流

二、三自然段写法。(师总结: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着相似之处,段落开头都用中心句总括了庐山云雾的特点,然后围绕中心句再作具体描述,这样写,能抓住特点把事物描述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仿照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具体描写出我们的家乡、学校某一处景物特点。

先回顾这一处景物的特点,用一句话写出来。 再思考围绕这句话,你要写清楚哪些景物,把这个特点写具体,还能试着打个比方就更生动。

尝试写话,评议修改。

3.推荐阅读: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庐山云雾》,欣赏不同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的不同风姿。

第四篇: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3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2、过程与方法:

(1)多层次朗读感悟法,边读边入情入境地想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2) 加强中心句的训练,初步了解总分式结构的构段方式,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体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第

二、三段的写法,初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播放课件欣赏庐山美景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庐山的云雾》这一课,知道了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还有那变幻无常的云雾。这么多景物你最喜欢哪种?

2、

老师也喜欢云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神奇美丽的庐山云雾吧!

(板书课题:3 庐山的云雾)

二、 朗读、欣赏、想象,感悟云雾的美。

(一)自学提示:

1、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庐山云雾特点的句子。

2、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3、你最喜欢哪一种?试着把它读出来。

2、 请这位同学来说说吧。你找的又快又准,这段话主要写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千姿百态”中的“千”和“百”说明了什么?对,说明了云雾的姿态非常多。

3、 本段话中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请再读读本段,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云雾的姿态,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待会儿在班上交流。

4、 好,现在我们来开始朗读比赛。谁先来?

(1) 这位同学你来吧,你选的是哪里的云雾?好,请欣赏笼罩在山头的云雾(播放课件)说说为什么喜欢?(作者把笼罩在山头的云雾比作白色绒帽,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的颜

色、形状及轻柔的感觉,高雅美丽。)请你带上动作怀着对云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读这句话。谁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2) 你喜欢哪里的云雾呢?请欣赏缠绕在半山的云雾(播放课件)说说喜欢的理由吧。说得这么好,一定能读得更好,带上动作把你对云雾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读得真好,后面的同学加油!

(3) 你呢?请欣赏山谷里的云雾(播放课件)。山谷里的云雾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你的感受很深刻,这种景象的确壮观。你能带上动作读出景象的壮观吗?

(4) 当云雾遮挡山峰时,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欣赏画面。谁能读好 这句话?好,你来读。

5、

作者在具体描写云雾的这四种姿态时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照:山头→半

山→山谷→山峰)采用了那种修辞手法?(比喻)

6、

庐山的云雾只有这四种姿态吗?(有很多)请你想像一下还会有哪些姿态?(指

名让两三个同学说)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

7、 让我们伴随着音乐来朗读,把这美好的景象留在头脑中吧!

8、

本段话先运用中心句总的概括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

特点,然后通过分述具体描写了云雾的四种姿态。这种结构叫做总分式结构。

9、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段的学习方法:找出中心句→感受云雾的特点→配乐朗读,再现画面→理清构段方式

(二) 读出云雾的动态美,感受云雾的瞬息万变。

过渡:庐山的云雾还有什么特点呢?请运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学习收获。

(1)庐山的云雾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是呀,庐山的云雾变化得快而且多。

(2)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变化得非常快?赶紧找找,用喜欢的符号划出来。你来说说吧,对,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明明是„„它又变成了„„”中能感受到。因此,朗读时应抓住这几个词语读出云雾变化之快。 (3)庐山的云雾都变成了什么?(变成了“一缕青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冰山”)云雾真的变成了这些事物吗?

(4)这段话末尾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云雾还会发生许多变化。赶快来欣赏变幻莫测的云雾吧。(播放课件)请看着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像云雾还会变成什么? 试着用上下列句式来描述(播放课件):

①云雾一会儿变成……一会儿又变成…… ②明明还是……转眼就变成……

③刚刚还是……刹那间就变成……

(5)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庐山的云雾真是瞬息万变呀!谁能说说瞬息万变的意思?

(6)让我们试着读出云雾变化的神奇美丽和发自内心的赞叹吧!这段话要读好可不容易,课前老师读过好多遍呢。敢和老师比赛朗读吗?那赶紧练习练习吧。 (7)本段话又采用了什么结构?

本文

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即运用中心句先总的概括景物特点,然后通过

分述具体描写这个特点。请同学们选取一处景物练习用总分式的结构写一段话,课后完成。老师这里有几个内容可供大家参考。

(1)公园里的花可真多呀!…… (2)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3)走在大街上,喧闹声不绝于耳。……

(三)情不自禁,赞叹美。

1、在云遮雾罩的庐山上游览,感觉如何呢?请齐读第一自然段的

二、三两句话。

2、不知不觉,我们该回家了。离开庐山时,你的心情怎么样?老师和你们一样,也舍不得离开。让我们怀着这种心情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3、结合我们离开庐山时的心情说说“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想想你游览过的什么地方也曾让你流连忘返,用上“流连忘返”说一句话。

三、 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1、 欣赏了庐山的云雾,你们有什么感想?

是呀,庐山的云雾太神奇了!我也爱庐山的云雾。我和你们一样想去庐山游览。我们祖国的风景名胜非常多,希望你们有机会多去游览。

2.课后请继续搜集关于庐山的诗文读一读。本节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第五篇: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并尝试背诵课文。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2、抓住语言文字反复朗读感悟,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体会第

2、3自然段的写法,并会用总分方式来写话。 教学重难点:

体会庐山云雾的特点,掌握总分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

2、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庐山云雾的特点,你会用什么?(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眼见为实。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第二小节,想一想书上写了几种形态的云雾?画出具体的句子。交流

2、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云雾?

①交流:第一种是笼罩在山头的云雾,第二种是缠绕在半山的云雾,第三种是云雾弥漫山谷,第四种是云雾遮挡着山峰。

②你最喜欢什么地方的云雾,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3全班交流:

(1) 谁愿意第一个来交流。

(2) 结合师生评议,课件演示,引导想象,从而指导朗读。 A 山头 (1)平淡:a你找到了第一种姿态,你为什么喜欢?

预设1:白色绒帽 柔软,很美,你从哪里感受到很美呢?(评价:对呀!就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预设2:

(2)说不出:再请你读读文字。哦,我听明白了,你对白色绒帽这个词特别有感受白色绒帽(显红)对呀,教师动作演示(一团团,很浓、很密)又浓又密的一团团聚在一起的云雾就像是白色绒帽。你喜欢这样的云雾吗?如果让你在这句后加句“可真----啊!”,你会加上什么?加上读一读。

(3)你来读(指名读)评价:多新奇啊!你也来读。(指名读)喜欢这种云雾的同学一起读。(评价:这美丽的云雾永远的留在了你们的心间。)

过渡:你还喜欢哪一句,我们继续交流。(跳到第二自然段) B 山腰: 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云雾?

(1)说得出:一条条玉带(长长的、细细的、软软的、窄窄的)多美呀!(指名读)

师引导:一阵微风吹来,这又长又细的云雾怎么样了?(教师动作演示)你来说?(预设1:没有了。对呀,它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预设2:飘起来了,对呀,就像仙女身上柔软的绸带,多美呀!女同学一起来读。(评价:真惹人喜爱啊!好像天上的神仙一样)

什么是“缠绕”?云雾缠绕在半山腰上,怎么不比作皮带、腰带,而比作玉带呢?是啊,青山衬托,云洁白而温润,有着玉石般的光泽。也像刚才一样加一句:可真 呀!

师:谁还喜欢这句?也来读一读。

C 山谷 你为什么喜欢?(像茫茫的大海)(大、无边无际、辽阔„„) 预设1:很大,后面也加上一个词:壮观!可真 啊!读出这种感觉。 预设2:对呀,就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多么神奇!谁来赞赞他呢?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真让我感受到庐山神秘的色彩。

过渡:还有一种云雾的姿态,也能给我们带来有这样的感受?谁来读好这句话。

D 山峰

(像块大幕布把整座山峰都给遮挡住了)加上:可真 啊!男同学让我们一起将壮观的画面读出来。(男生读)

这样的云雾,确实让我们被他深深的吸引。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领略云雾不同的姿态吧!我来读第一句话,每一组同学读云雾的一种姿态。(分句读)(评价:他们读得真美,真壮观)你们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齐读)

庐山的云雾就这四种吗?不是。从哪个词看出来?千姿百态。还会有什么姿态呢?请同学们,放飞你的想象,请同桌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吧!(指名说)

——-———的云雾,就像————————。(评价:多奇妙呀!想象真丰富!真精彩啊!)

4、教师小结学习方法:看来,这美丽的云雾已经铭记在你们的脑海中了!学习这一段时,我们通过中心句抓住了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又通过朗读,感受到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把这一特点写具体了,让我们领略到它神秘的色彩。其实,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是运用了先总起后分述的方法写的。快找找。(出示自学要求)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轻读这一小节,找找这一段的中心句。说说课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2、指名交流: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云雾变化很快的词语?

引导抓关键词: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 (一泻千里 九天银河 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3、这么奇异的景象,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背诵这一小节。)

4、师:你看,眼前的云雾说变就变——(学生尝试填空)

【课件出示: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转眼间就变成了————„„】

生:一只小兔子,

生:一朵朵盛开的莲花

【课件出示:明明是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生:一只吃竹子的熊猫。

生:一只只可爱的小企鹅。

师: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可是一眨眼,它又变了:

生:一只吃竹子的熊猫,

生:一只小兔子在吃草。

【课件出示: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她又变成了————】

生:一朵朵盛开的百合花。

师:这么多的变化,就在我们一眨眼一喘息的时间,这庐山的云雾就有这么多的变化,这就叫“瞬息万变”。你觉得“瞬”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一眨眼的意思。

5、想不想亲眼去看看庐山的云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播放视频)老师引读

2、3段。

四、学习最后一节

1、师:置身于这“千姿百态”的云雾之中,你们舍得离去吗?欣赏到这“瞬息万变”的云雾,你们还想踏上回家的归程吗?来到庐山的人们,都会有共同的感受——

读: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师:是呀,这美景吸引了我们,不想回去了,这就是——

生:留恋忘返。

板书。

师:这也是我们对庐山由衷地赞叹啊!谁来读读。

学生读

师:读出我们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2、指导造句

什么样的地方,也让你流连忘返?

3、难怪宋代大文豪苏轼游览庐山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五、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仿照文中

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练习册P5第二题

板书设计

千态姿态

庐山的云雾

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平台建设项目申报下一篇:网络优化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