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泥与锯末复配为基质对小麦种苗萌发生长作用初探

2023-02-24

随着城市污水厂规模的不断扩大, 日益增长的城市污泥成为新的环境问题, 富含大量营养元素的污泥废弃物又亟待解决, 农业及园林又遭遇土地资源有限的困境, 如果能用这些废弃物替代土壤, 基质缺乏的压力将得到缓解, 污泥等废弃物也能找到出路, 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目的。城市污泥用作栽培基质替代土壤在蔬菜育苗以及农用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研究表明, 污泥施用于土壤中提高了土壤中氮、磷、有机质含量, 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生物量;同时, 稻米中重金属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1,2]。每公顷土壤中施用污泥7500~30 000 kg, 既能使玉米产量增加及品质改善, 又不会对土壤及作物产生重金属污染, 土壤中施用污泥之后, 土壤和玉米中养分含量提高[3,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城市污泥:由大连东泰有机废物处理有限公司提供经消化的城市污泥。供试种子:小麦种子购于沈阳农业大学。供试锯末:选用梧桐树锯末。供试营养土:购于大连西郊园艺超市。

1.2 试验方法

盆栽试验, 采用10 cm×10 cm塑料盆。试验在室温中进行, 室温控制在15~25 ℃, 相对湿度为5 0 % ~ 6 0 % 。按污泥与锯末的质量比为1 0 % 、 2 0 % 、3 0 % 、 4 0 % 、 5 0 % 、 6 0 % 、 7 0 % 设置7 个梯度试验 (W1~W7) , 设营养土为空白对照 (CK) , 共设8组施肥处理。

1.3 指标测定

分别于3 d后统计种子的发芽势, 7 d后统计发芽率, 14 d后测定其株高, 20 d后取样, 测定植物叶片的各项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污泥与锯末配比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由表1可知, 随着配比中污泥含量的增加小麦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指标都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小麦种苗萌发的各项指标逐渐下降由于污泥含量过大, 有机营养物质过盛对种子的萌发起到抑制作用。配比中以污泥含量40%效果最好, 其发芽势为86.7%, 发芽率为96.7%, 发芽指数为49.1, 活力指数为250.3。其中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比营养土高出4.1%和4.9%, 发芽率和发芽势比营养土低了3.9%和1.4%。说明污泥含量为40%的配比更能促进种子的萌发, 作用效果更好。

2.2 不同污泥与锯末配比对小麦种子苗高和根长的影响

由图1可知, 随着污泥施含量的增加, 根长与株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污泥量过高, 有机营养物质过盛种苗生长产生抑制效果。对根长的影响, 以配比中污泥含量为40%时对小麦的作用效果最好, 平均根长为13.8 cm, 比营养土提高了2.5%;对株高的影响, 以配比中污泥含量为50%时对小麦的作用效果最好, 平均株高为18.66 cm, 比营养土提高了1.5%。

3 结论

污泥与锯末的配比中污泥含量为40%时, 其小麦种子的萌发和种苗的生长效果最佳, 其发芽势、发芽率、苗高、根长均高于营养土组。因此, 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废物资源进行基质育苗, 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达到废弃物综合利用, 改善环境, 可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 以不同配比经消化的城市污泥、锯末作为栽培基质应用于小麦种苗萌发生长上。用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高和根长等指标对污泥和锯末复配的基质作用效果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配比中污泥含量为40%时, 小麦种子萌发和种苗生长状态最好。

关键词:城市消化污泥,锯末,小麦,种苗,萌发,生长

参考文献

[1] 王启现, 王璞, 杨相勇, 等.不同施氮时期对玉米根系分布及其活性的影响叨[J].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 (12) :1469-1475

[2] 王新, 陈涛, 梁仁禄, 等.污泥土地利用对农作物及土壤的影响研究阴[J].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 (2) :163-166

[3] Warman PR, Termeer WC.Evaluation of Sewage Sludge, Septicwaste Andsludge Compost’Applicationsto Corn Andforage:Yieldsand N, Pand K Content of Cropsand Soils[J].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5 (96) :955-961.

[4] 张翔, 毛家伟, 孙春河, 等.污泥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9) :87-8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提高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运行能效的技术措施下一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