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文言文一轮复习

2022-12-23

第一篇:必修四文言文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一)(教师)

《劝学》《 师说》

【复习目标】

1、 掌握《劝学》《师说》中的重要实词意义与用法、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劝学》《师说》全文。

3、 背诵并默写《孔子语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完成迁移训练,并翻译全文。

【课时】四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解释《劝学》中的加点词语或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 )轮,..其曲中规( ),虽有( )槁暴( ),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 )也。故木受绳则直,金( )就砺( )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 )明( )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假( )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 )备焉。故不积跬步( ),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 ),.....功( )在不舍。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 )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 )心一( )也。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 )也。 ...

二、背诵《劝学》全文。

三、背诵《孔子语录》

1、《孔子语录》(《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第二课时

一、默写。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________________。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___ 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而闻者____。

(3)___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而____千里。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4)积土成山,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不积____步,无以____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功在不舍。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 (6)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饮黄泉,__________。蟹六跪而二____,非蛇___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___。

2、(1)子曰:“ ___,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________ ,不亦君子乎? (2) ,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 , ,是以谓之‘文’也。” (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6)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8) 子曰:“____________,不____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二、解释《师说》中的加点词语,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 )?惑而..

2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 )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嗟乎!师道( )之不传(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是故圣( )益圣( ),愚( )益愚( )。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 )焉。彼童子之师,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 )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 )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圣人无常( )师。孔子师( )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 )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 )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 ),经传皆通习( )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 )其能行( )古道....( ),作师说以( )贻( )之。 ..

二、 背诵《师说》全文。

三、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三、四课时

一、默写。

1、(1)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3)嗟乎!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_______。

(4)爱其子,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惑矣!彼童子之师,___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8)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故天将降大任于___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于虑,而后作;征于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迁移训练。

(北四市2012届高三第三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韩愈

公讳丹,字文明,姓韦氏。公之父政,卒雒县丞,赠虢州刺史。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举明经第,选授峡州远安令。顺宗嗣位,诏拜谏议大夫。

刘辟反,围梓州,诏以公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公行至汉中,上疏言:“梓州在围

①间,守方尽力,不可易将。”征还入议蜀事。刘辟去梓州,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拜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将行,上言:“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上以为忠。

一岁,拜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罢八州无事之食者,以聚其财。始教人为瓦屋,取材于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于场,度其费以为估,不取赢利。凡取材瓦于官,业定而受其偿,从令者免其赋之半;逃未复者,官与为之;贫不能者畀之财,栽食与浆,亲往劝之。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明年,筑堤捍江,长十二里,疏为斗门,以走潦水。公去位之明年,江水平

4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堤,老幼泣而思曰:“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灌陂塘五百九十八,得田万二千顷。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上书告公所为不法若干条,朝廷方勇于治,且以为公名才能巨,治功闻天下,不辨则受垢,诏罢官留江西待辨。使未至,月余,公以疾薨。使至,辨凡卒所告事若干条,皆无丝毫实。诏笞卒百,流岭南。公能益明。 (选自《韩愈文集》,有删改) 注:①高崇文:唐代大将,刘辟反,统兵往讨,平定叛乱。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明经第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B.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 让:移让 C.为重屋四千七百 重:重要

D.不辨则受垢 垢:污秽,耻辱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韦丹“治功”的一组是(3分) ①征还入议蜀事 ②罢八州无事之食者 ③为瓦屋万三千七百 ④筑堤捍江

⑤得田万二千顷 ⑥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辟造反围困梓州,韦公被任命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管理梓州,他认为此时梓州正处在包围之下,尽力守卫都很困难了,实在不容易担任那里的将领,就回绝了。

B.韦公被任命为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将要上任,给皇帝上书说这三州都不是要害的地方,不如让它们归属河东,皇帝认为他很忠心。

C.韦公担任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后教导人们建瓦屋,从山上取得材料,召集陶工教给人们制作陶瓦的方法,并在集市上供应建屋的原料,不获取利润。

D.一名受到韦公惩罚的士卒诬告韦公违法,韦公因此被朝廷免职,但事后朝廷派人来调查,发现士卒是诬告,而这件事使韦公的才能更加显现出来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3分) (2)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3分) (3)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4分)

三、翻译《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并整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

5.(3分)C (重:重叠) 6.(3分)D(①个人经历;⑥总体评价,与“治功”无关)

7.(3分)A(“实在不容易担任那里的将领”错,“易将”的意思是“更换将领”) 8.(10分)

(1)韦公在父亲去世之后凭甥孙的身份跟随太师鲁公真卿学习,太师很喜欢他。

(3分,既、以、爱各1分)

(2)(如果)没有这道堤坝,我们的尸体或许要流入大海了!(3分,句式、其、句意通顺各1分)

(3)有一个违反命令应当判死刑的士卒,韦公最终没有杀他,实施杖刑后让他离开了。

(4分,卒、当、果、遣各1分)

5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参考译文: 韦公名丹,字文明,姓韦。他的父亲名韦政,在雒县县丞任上去世,朝廷追赠虢州刺史。韦公在父亲去世之后凭甥孙的身份跟随太师鲁公颜真卿学习,太师很喜欢他。后参加明经考试合格,经过选定授以峡州远安县令的官职。顺宗皇帝嗣位,下诏授以谏议大夫之职。

刘辟造反,围困梓州,皇帝下诏让韦公担任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韦公走到汉中时,给皇帝上疏说:“梓州现在正处在被包围的时候,他们正在尽力防守,这时不可以更换将领。”朝廷征召他回来讨论蜀地之事。刘辟离开梓州,韦公趁机将东川节度使之职移让给高崇文,自己被朝廷授予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之职。将要上任,给皇帝上书说:“我所治理的三个州,并不是要害之地,不值得设置官职,浪费国家资财,不如让三州归属河东方便。”皇帝认为他很忠心。

过了一年,被授予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之职。韦公到任后,就计算家里的人数来接受朝廷的俸禄,把多给的钱都交给官府。罢免了八州的无所事事只是白吃饭的人,来聚集钱财。开始教导人们建瓦屋,从山上取得材料,召集陶工教给人们制作陶瓦的方法,把木材、陶瓦聚集到集市上,估计建屋的费用而定价钱,不获取利润。凡是从官府领取木材、陶瓦的人,房子建好以后再交钱,遵从命令的人免除他们一半的赋税;逃跑还没有归来的人,官府给他们将房子建好,贫穷不能购买材料的人官府给予他们钱财,用车装着食物和水,亲自到各处劝说他们盖瓦屋。建造瓦屋一万三千七百间,建造两层的瓦屋四千七百间,百姓没有了火灾的忧虑,夏天潮湿就住在上层。第二年,修筑堤坝保卫长江,长十二里,分散修筑闸门,用来泄出洪水。韦公离职的第二年,长江洪水达到了与堤坝相平的高位,百姓老幼都哭着思念韦公的好处说:“如果没有这道堤坝,我们的尸体或许要流入大海了!”开挖池塘五百九十八口,从而获得田地一万两千顷。凡是为百姓祛除祸害兴办有利的事都像是追求享受一样。

有一个违反命令应当判死刑的士卒,韦公最终没有杀他,实施杖刑后让他离开了。这个士卒上书朝廷告发韦公所做的若干条违法的事,朝廷正在严抓吏治,并且认为韦公是一位以才能闻名的大臣,治理地方的政绩名闻全国,不辨明是非就会蒙受耻辱,就下诏罢免韦公的官职留住在江西等待辨明。使者还没有来到,过了一个多月,韦公因患病去世了。使者到后,辨明士卒所告发的若干条事项,没有一件是真实的。朝廷下诏鞭打这名士卒一百下,流放岭南。韦公的才能更加显现出来了。

6

第二篇:2014高考第一轮复习之高中语文必修四

界石铺中学高中语文复习资料系列之教材复习

2014高考第一轮复习之高中语文必修四

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篇目:《窦娥冤》《雷雨》《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拿来主义》《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2、默写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廉颇蔺相如列传》。

【现代文和诗歌部分】 窦娥冤

一、字音:

亲眷(

) 嗟(

)怨 杳(

)无音信

嘱咐(

)

尸骸(

) 负屈衔(

)冤 古陌(

)荒阡(

) 应验(

)

甘霖(

)

二、词语释义:

① 亲眷:亲属;

② 嗟怨:叹息埋怨;

③ 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④ 尸骸:尸体;

⑤ 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 ⑥ 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⑦ 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

⑧ 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所发生的事实相符。

三、文学常识

戏剧是指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戏曲、歌剧、话剧的总称。戏剧包括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等,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台词)和舞台说明。 戏剧的分类: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按剧情的繁简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

《窦娥冤》: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伟大的戏剧家。现存剧本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15种。他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窦娥冤》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和官府的黑暗,表现了窦娥不屈的反抗精神。

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些有楔子。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位。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独立段落。杂剧剧本由曲词(元杂剧的主体)、宾白(剧中人物的对话)、科(主要指演员的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三部分构成。杂剧角色分末(男角)、旦(女角)、净(刚强、凶恶或滑稽的人物)、杂(末、旦、净以外的杂角)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雷雨

一、加点字注音

烦燥

曹禺

汗涔涔

亲戚

半晌

二、词语补释: 拜望: 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 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 谛听: 仔细地听。谛: 仔细。

恩怨: 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 见解。

交涉: 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 违背良心。昧: m âi 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 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 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2013年6月 界石铺中学高中语文复习资料系列之教材复习

无赖: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 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

郁热: 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三、文学常识

《雷雨》:经典话剧,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雷雨》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深刻地揭露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及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

哈姆雷特

一、给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匍匐(

) 意旨(

) 暴虐(

) 祈祷(

)

轻蔑(

) 难堪(

)

怪诞(

) 忏悔(

) 踌躇(

) 迷惘(

) 延宕(

) 虔敬(

)

紊乱(

)

劝诱(

) 嫁奁(

)

陨落(

)

横暴(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神魂颠倒:【注音】:shãn hún diān dǎo【释义】: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人或事入迷着魔。 (2)紊乱:【注音】:wěn luàn【释义】:杂乱;纷乱:秩序紊乱|言语紊乱。 (3)涂脂抹粉:【注音】:tú zhī mǒ fěn【释义】:脂:胭脂。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 (4)鞭挞:【注音】:biān tà【释义】:鞭打。比喻抨击:这部作品对旧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 (5)当机立断:【注音】:dāng jī lì duàn【释义】: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6)陛下:【注音】:bì xià【释义】:对君主的尊称。 (7)殿下:【注音】:diàn xià【释义】: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现用于外交场合。 (8)创伤:【注音】:chuànɡ shānɡ【释义】:1.伤害。 2.被刀剑﹑火器等所损伤。 3.指伤口。 4.比喻战乱或自然灾害等给国计民生带来的破坏。 (9)烟视媚行:【注音】:yān shì mâi xíng【释义】: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三、文学常识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是英国戏剧之父。《哈姆莱特》通过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词,原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抒情诗,到了晚唐五代,它逐渐摆脱按乐谱谱词的束缚,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大致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婉约派代表词人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主。

柳永词两首

一、字音

堤沙(

)

天堑(

)

珠玑(

)

罗绮(

) 叠巘(

)

羌管(

)

钓叟(

)

骤雨(

)

2013年6月 界石铺中学高中语文复习资料系列之教材复习

都门(

)

都是(

)

凝噎(

)

暮霭(

)

二、重点词语

重湖叠巘: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和远近重叠的山峰。 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词中代指朝廷。 三秋:秋季。

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凄切:鸣叫声凄凉哀切。

长亭:驿站上供人休息的地方。古时一般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人们常在此送别。 凝噎:因悲伤而喉咙梗塞得说不出话来。 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年复一年。

三、文学常识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著有《乐章集》。 苏轼词两首

一、字音

故垒(

)

公瑾(

)

纶巾(

)

樯橹(

)

酹(

)江月

料峭(

)

吟啸(

)

一蓑烟雨(

)

二、重点词语

风流人物:文中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羽扇纶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 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尊:同“樽”,酒杯。 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芒鞋:草鞋。

吟啸:吟咏长啸。 料峭:形容微寒。

三、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诗风豪放,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辛弃疾词两首

一、字音

遥岑远目

玉簪

搵英雄泪

螺髻

鲈鱼

堪脍

舞榭歌台

封狼居胥

寻常巷陌

佛狸

二、重点词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 搵:擦拭。

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岑,小而高的山。

求田问舍:购买田地和房舍。这里是指那些只知道谋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草草:本意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词中是草率马虎的意思。

2013年6月 界石铺中学高中语文复习资料系列之教材复习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不堪。

三、文学常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主义诗人,一生主张收复中原,但壮志未酬。诗风豪放,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李清照词两首

一、字音

纱橱

盈袖

瑞脑

憔悴

堪摘

戚戚

乍暖还寒

二、重点词语

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 永昼:漫长的白天。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暗香盈袖:清淡的香气充满衣袖。

乍暖还寒: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降息:调养,保养。

堪摘:乐意摘取。堪,所欲,想要。 怎生:怎么,怎样。 次第:光景,状况。

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三、文学常识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词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作品则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作品集有《漱玉词》。婉约派代表词人。 拿来主义

一、字音

冠冕

脑髓

吝啬

自诩

蹩进

国粹

孱头

孱弱

针灸

残羹

冷炙

譬如

二、字形词义

孱头:怯弱无能的人。

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自诩:自我夸耀。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 冠冕:“冠冕堂皇”的省略语,意识是很体面、有气派。 蹩进:蹑手蹑脚的进去。

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玄虚:这里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国粹:原指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

三、文学常识 《拿来主义》:作者鲁迅,选自《且介亭杂文》。本文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字音

烫人(

)

罪孽(

)

惩罚(

)

2013年6月 界石铺中学高中语文复习资料系列之教材复习

刹那(

)

给予(

)

专横(

) 刹车(

)

给以(

)

纵横(

)

二、字形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相形见绌:相比之下,就显出了不足。形,对照;绌,不够、不足。 拙劣:笨拙而低劣。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惶恐不安:惊慌害怕。 短文三篇

一、字音

稍纵即逝(

)

群众(

)

弥补(

)

泾渭分明(

)

茎叶(

)

痉挛(

)

弭除陈见(

)

不胫而走(

) 推衍(

)

耕畜(

)

挨饿(

)

赋予(

) 畜养(

)

紧挨(

)

予取予求 (

)

枯燥(

)

躁动(

)

培养皿(

)

二、重点词语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容易失去。 赏玩:欣赏玩味。

躁动不安:因急躁而坐立不安。 厚赐:丰厚的赐予。 金规矩:语出《圣经》。其内容是要求人们像希望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他人。 苏武传

一、文学常识 《苏武传》:班固,我国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二、字词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î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â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î)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2013年6月

第三篇: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

必修四文言知识梳理

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宜:宜可使(应该)

曲:曲在赵(理亏)

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靡:左右皆靡(退却)

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

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

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今义:鄙卑下贱

七、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二、《苏武传》

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 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 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 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得生

《张衡传》

1.通假字

(1)员径八尺 (“员”通“圆”) (2)一时收禽(“禽”通“擒”) ﹙3﹚傍行八道 (“傍”通“旁”) (4)形似酒尊 (“尊”通“樽”)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常从容淡静

..古: 言行举止适度得体 今: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举孝廉不行 ..古:

不去赴任 今: 不可以。 (3)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 特地征召 今: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 (4)覆盖周密无际 ..古: 四周严密 今:周到细致 (5)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古:

方向 今: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6)衡下车,治威严 ..古: 官吏初到任 今:从车上下来 3.词类活用 (1)妙尽璇玑之正。(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道理)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3)又多豪右 (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多有) .4.翻译下列句子并总结句式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状语后置) (2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省略句)

(4)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

(二)一词多义 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

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 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通过、经由)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乃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

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于是,就) 制

① 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② 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属zhǔ

①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 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shǔ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善: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的) ②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善行)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缮”,擦)

交好)

第四篇: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教学设计

一、考试要求: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命题规律:

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

三、命题趋势:

1、此专题为考查热点,主观题和客观题都可能为考查形式

2、文言文阅读第一题2014年考到,10分的翻译年年必考

四、方法指要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

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形旁为舟,意思为 大船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形旁为 石 ,意思为 石阶 (4)径造庐访成

形旁为走

意思为 到

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上 入 下 米 ,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

左 目 右 間 ,意思为 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 “背”,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4)使有司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左传》) 责, 意思为___________

“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禁废除各种,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5)“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

“顿”字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 (7)“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8)“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匈” (9)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三)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推断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 素善留侯张良

,词义为 友好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词义为认为„„奇异

4、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词义为

往,到

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

属予作文以记之

, 词义为

嘱咐

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明白

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靠近

8、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联想:投笔从戎

投,扔掉,舍弃

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联想: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只是

10、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宋史》

联想:严惩不贷

〖解释〗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贷 : 宽恕、宽免

(四)相似结构推断法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推断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怙”对“恃”, 词义为 依仗、凭借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用” ,词义为 被任用

(3)文过饰非

(“过”与“非”同义)“文”对“饰” ,词义为 掩饰

(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对“愈”

词义为

更加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对“择”

词义为

选择,选拔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推断练习】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 》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3、行将为人所并(将)

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

5、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接待)

(六)语法结构推断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推断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樵:木柴。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_______ “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

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脯(杀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7、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一样,等同

句中主语为“其罪”, “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

8、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

(七)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 倾斜 )

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粮)

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

4、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敬佩)

五、练习巩固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我夫人有娠”(娠:身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3、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篡:劫夺。贼:杀害。——主要依据对应互译法推断)

4、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檄:下令。喻:开导。——语法分析、语境分析均可,互为辅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天一传(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至性

至性:纯厚的本性

B.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自若:和平常一样

C.州县望风内附

附:逃跑

D.间出逆战

间:有时

6.下列句子中,表现江天一“深沉多智”的一组是(3分)

①躬畚土筑垣以居

②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

③率壮士驰数十里

④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

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

⑥我不死,祸且族矣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②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江天一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侍奉母亲和抚养弟弟,他说读书人应有好品德,才有好文章,可见他本性善良,品德高尚。

B. 县令傅岩认为天一才学奇异,每次县童生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尽管他穷,家人又埋怨叹息,他还是如往常一样读书。

C. 张献忠攻破武昌后,烧杀抢掠。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事委托给天一,天一率领部下与张献忠作战,很受金声赏识。

D. 江天一被抓后辞别金声说:“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在刑场,高呼“高皇帝”,可见其重情好义忠心不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5.C(附:归附)。

6.B(①说明其勤劳,③说明其勇敢,⑥说明其重情)。 7.C(“烧杀抢掠”是狼兵所为,天一去抵抗的也是狼兵)。

8.(1)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在通顺翻译出大意前提下,关注得分点,以下同。“淋漓、蛇伏和敝盖”各1分);(2)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已而、援兵、登陴和怠”各1分);(3)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经无法挽回,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为、遽和属”各1分)。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一、考试要求: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

二、命题规律:

《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三、命题趋势:

此专题结合文言文断句和文言文翻译进行考查

四、方法指要:

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

3.通晓古今。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呗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五、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词,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师说》。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把健壮而上破之。《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呼(《祭十二郎文》)。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猪而崖不哭。《劝学》。

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期望幸焉(《阿房宫赋》)②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 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④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

驼传》。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同。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而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此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7)与“而”有关的符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儿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后来,“何”字成了“葛”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 葛”“盍”三字同音,词义相通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③“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玉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之?(《赤壁之战》)②大王何来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④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释:①和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③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例释:新城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欺负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行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口气,可译为“吗”“呢”。例释: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疱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①布衣之交尚不能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④是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释: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释: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步与焉!《论语秦伯》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亲于是乎输栗于晋《左传

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疱丁解牛》)(乎:在)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地”。例释: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⑨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缺”“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即而求之。(《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现实,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赋》)②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表衔接或转折,解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①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记刺客列传》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三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为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雨下,则苗勃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另:“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荆轲刺秦王》中的“且”读为“ju”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唐雎”可以写作“唐且”。因此“夏无且”就是“夏无雎”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苏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若且却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注意:“且......且......”也是表并列,入“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中的“且搏且却”即此意。 5.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例释: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齐策》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注意:“若”字和“如”字在词义上都有相通之处。如①“比得上”,“增补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②“像”,“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③“假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④“你”、“你们”“你们的”“若入前为寿”《鸿门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⑤用作形容词词尾,同“然”,当“„„.的样子”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7 【若】

有“顺从”的意思。如《诗经》:“曾孙是若”。

(一)动词,像,好像。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花木兰》。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④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表并列,译为“和”、“与”。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一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殽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难点讲析: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在“恣君之所使之”一句里,“使”字后面已经有代词“之”,而前面又有“所”字,这“所”字该怎么理解?答:“使之”的“之”字指代长安君,“所”在动词“恣”的后头,必然是名词,充当“恣”字的宾语。而“所”恣在古代有时可当“意”讲。因此,“恣君之所使之”可译作“任凭您的意思派遣他(长安君)”。

(一)名词,处所,地方。①有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④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②陈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无蠢》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所以为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

【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此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师说》)

【所在】1.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9.【为】

(一)动词。

1.“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赢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为积威”,被积威。⑨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⑩制造、造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⑾凡长安富豪人为(做、干)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以为,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读 ,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嬴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溺于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④《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③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换金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四)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也欤】表疑问,相当“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令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12.【以】 难点例释: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中的“以”字是虚词用作实词吗?“以”字实际上是“粗”右连部分,古人通过“用耜翻地”来表示“用”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以”字起初是个动词,属实词。用作介词是虚化的结果(许多介词是从动词转来的)。“贤不必应”中的“以”字,用的是本义。

B.在古文里,介词“以”后面的代词“之”往往被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业,必以分人”,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代前面出现过的“衣食”。这是因为在古代“以”和“之”读者相近,在说话时,往往后者被牵着“吞并”。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所以学生记录老师的话时,自然也就省去了“之”。我们应该把它当为一种现象记住。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辩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④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连词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快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已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13.【因】 本义阐析:“因”字除了指“原因”、“因为”外,还当“凭借”、“按照”、“沿袭”讲,它为什么这么多意思,要怎么记忆呢?答:甲骨文“因”字像一个人卧在席上,是“茵”的初文。本义是“席子”“垫子”。由于席子,垫子之类的东西是供人们躺或者依靠的,所以“因”字可引申为“依靠”、“凭借”。如“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因此,可引申为“根据”、“按照”,如“挖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还可以表“沿袭”(凭借着原有的不加改变),如“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因”字的“原因”义,也来自“凭借”义------原因也是一种凭借,至于“因为”义,是“原因”虚化而来的。

(一)介词

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蔽之,不认(《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蠢》)

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4.【于】

yu“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中的“于”字读音是“wu”

(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卒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壁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在„„方面”“在„„.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率,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而耻始焉。(《师说》)

5.被。①均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或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超过,比。乙孔子曰:“苟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8.给,陈涉少时,尝于人佣耕《陈涉世家》

9.按照,根据,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列传》 【于是】

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5.【与】

注意读音。(1)yu,可得闻与(欤),船容与而不进兮;(2)当作“参加”时读yu,“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其他都读上声。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而其物质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而战胜而得者,其实

《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①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处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16.【则】

本义阐析:金文“则”字的左半部分。原先是个“鼎”字,在古代,鼎可以象征国家政权和帝王之位,所以上古时多将邢书,法律刻在或铸在鼎上,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由此可以懂得“

”字有“规范”、“准则”之意。另外:“则”字的“准则”义可引申为“规章”、“规程”而规章条文是分项分条的,因此“则”字能表示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如《(论语)十则》 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入则无法家携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已(《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哉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③其事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徒尔(《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①连呼则则。 1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均为客。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8【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②不如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岂止降秦。独不伶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与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 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

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诈取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 国。

蔺相如料定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料定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

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 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来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蔺相如和廉颇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二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渐渐升到栘中厩监。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多次互相派遣使者窥探观察(对方情况)。匈奴先后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共十余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者作为抵押。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为王,害怕汉朝袭击,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把路充国等人都放回汉朝。汉武帝很高兴,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苏武和副使中郎将张胜及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等,招募士卒和侦察敌情的一百多人出发了。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物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了,并不是像汉朝所期望的(那样)。

汉朝正要打算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夫,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交好,私下里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可以为汉朝私下里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张胜答应了,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出去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动手,他们当中一个人夜里跑了出来,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派士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单于让卫律处理这件事,张胜听说后,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话泄露,把情况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想自杀,张胜、常惠拦住了他。虞常果然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们商议,想要把汉朝的使者都杀了。左伊秩訾说:‚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让他们都投降。‛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去 受审讯。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苏武拔出刀来自杀,卫律大惊,急忙抱住苏武,派人骑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了个坑,放进无焰的火,把苏武背朝上放在火坑上,踩他的背使其出血。苏武已经气绝了,半天才

又能呼吸。常惠等哭了,将苏武抬回营帐。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身体日渐好转,单于又派人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用剑斩杀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应当处死。单于招募投降的人免罪。‛举起剑想要杀他,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苏武说:‚我本没有参与密谋,又不是他们的亲属,为何要受牵连?‛卫律举剑作势要杀苏武,苏武神色不改。卫律说:‚苏先生,我先前背叛汉朝投奔匈奴,幸而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称王,有几万手下,满山的牛羊,富贵到这种地步!苏先生今天投降了,明天也会这样。白白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不理他。卫律又说:‚你通过我的关系投降,我就和你结为兄弟,要是不听我的话,以后再想见我就难了。‛苏武大骂说:‚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作奴隶,我要见你做什么?单于信任你,让你来判定人的生死,你不公平处理,反而想借此使汉天子和单于相斗,自己幸灾乐祸,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想要两国互相攻打,匈奴的灾难,从我苏武开始了。‛

卫律知道终究无法迫使苏武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更想让他投降了,就把苏武关在一个大地窖中,不给他吃的,喝的。天降大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过了几天都没有死。匈奴人视之为神,就把他放到北海边无人区,让他放公羊,公羊产奶了,才放他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别的地方。苏武到北海后,不给他粮食。他只好掘野鼠,收草籽来吃,拄着汉朝的旌节牧羊,每天起来就拿着,节上的牦牛尾的毛全部脱落。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在北海打猎。苏武能结网纺缴,矫正弓弩,於靬王很喜欢他,供给他衣食。三年多,於靬王病重,赐给苏武牛马,生活用品,帐篷等。於靬王死后,其手下都迁移到别处去了。这年冬天,丁灵人偷走了他的牛羊,苏武又陷于困境。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是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不敢访寻苏武。时间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李陵为苏武置办酒席,安排歌舞。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和你一向关系很好,所以派我来劝你,(单于)准备以礼相待。你这样长期不能回国,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有谁知道

您对汉朝的信义呢?前些时候您大哥做奉车都尉,跟随皇帝到雍城的棫阳宫去,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碰到柱子上把车辕折断了,被指控为‚大不敬‛,伏剑自杀了,皇上赐给二百万钱给他安葬。您弟弟孺卿跟随皇帝去河东后土祭祀,一个宦官和黄门驸马争船,把驸马推入河中淹死后逃跑了。皇帝派孺卿去抓捕,没有抓到,他因害怕而喝毒药自杀了。我临来时,你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妻子还很年轻,听说已改嫁了。只剩下两个妹妹和你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又过去了十多年,也不知他们是否还活在世上。人生如朝露般短暂,你又何必久久地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发狂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听说老母被拘押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难道还超得过我?再说皇帝现在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们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即便回国也是吉凶难测,你又为谁守节呢?听我的话吧。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们父子几人本没有什么功劳才能,全靠皇帝的栽培,为将封侯,兄弟三人都成为皇帝的侍从,常常希望为朝廷献身。现在能有机会牺牲生命报效朝廷,即使被杀,也是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为父死,不会有怨,请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连饮数日,又说:‚请你听一听我的话!‛苏武说:‚我早已是该死的人了!大王一定要逼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我就死在大王面前!‛李陵见他是真的不会投降,感叹道:‚唉,你真是一位义士!我李陵和卫律的罪行无以复加。‛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

汉昭帝即位后几年,匈奴与汉朝和亲。汉朝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却谎称苏武已死了。后来汉使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得以夜里见汉使,自己详细地陈述这几年的情况。教使者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猎时,射下一只雁,脚趾上系着一封信,说苏武等人在某大泽中。使者大喜,按常惠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环顾左右,大惊,对汉使者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随行人员,除了已降和已死的外,跟随苏武回国的还有九人。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回到首都长安。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壮年出使,等回国时,头发和胡须都已变白了。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 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 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

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附录

一、通假字:

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与不:不,通‚否‛。

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事,通‚侍‛,侍奉。 《苏武传》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 ‛ ,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请毕今日之驩:驩 , 通‚欢‛,欢聚。 因泣下霑衿:霑 ,通‚沾‛,打湿;衿,通‚襟‛,衣襟。 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张衡传》

精思傅会:傅,同‚附‛。 员径八尺:员。同‚圆‛。 尊则振龙:振,通‚震‛,震动。 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苏武传》

其一人夜亡:夜,在夜里。 剑斩虞常已:剑,用剑。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向上。 朝夕遣人侯问武:朝夕,早晚。 《张衡传》

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当时。

(2)名词活用作动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上前。 秦御史前书曰:上前。 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shè),安置住宿.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yì),穿着。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献礼。 相如每朝时:朝,上朝。 《苏武传》

天雨雪:雨,下。

羝乳乃得归:乳,生育,生子。 武能网纺缴:网,结网。 檠弓弩:檠,矫正。 杖汉节牧羊:杖,柱着。 惠等哭,舆归营:舆,抬着。 爵通侯:爵,封爵位。 《张衡传》

皆共目之:目,使眼色。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苏武传》

兄弟亲近:亲近,亲近之臣。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3、使动用法: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苏武传》

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归璧于赵:归,使...回去。 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以绝秦望:绝,使...断绝。 蔺相如固止之:止,使...停止。 《苏武传》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回国。 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 请毕今日之驩:毕,使……完毕。 胜、惠共止之:止,使……止,阻止。

4、意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羞,以...为羞耻。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苏武传》

单于壮其节:壮,认为……壮烈。 《张衡传》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以……为奇,认为……出奇。

三、古今异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人遗(wèi)赵王书:书,信。 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祝酒。 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宣言曰:宣言,扬言。 《苏武传》

置币遗单于:币,财物,礼品。

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第二年。 《张衡传》

举孝廉不行 :不行,没有去。 再迁为太史令:再,两次。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我为赵将。 《苏武传》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肯定判断句) 缑王者,昆邪王自也。

非汉所望也。(否定判断句)

2、被动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而君幸于赵王。 使不辱于诸侯。 《苏武传》

见犯乃死,重负国。

皆为陛下所成就。

少以父任:任,被任职。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被消灭。 胜闻之,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张衡传》

连辟公府不就:辟,被征召。

3、变式句(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 《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以何见汝为? 信义安所见乎?信义所见安乎? 子卿尚复谁为乎?子卿尚复为谁乎? 何以复加?以何复加? 何以过陵?以何过陵? 《张衡传》 未之有也。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勇气闻于诸侯。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拜送书于廷。 会于西河外渑池。 《张衡传》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验之以事。

(3)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人。 《苏武传》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五、成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布衣之交 刎颈之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必修四语文情景式默写下一篇: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