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2023-06-26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2017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基础解读

一、光武中兴

1、新朝建立: 9年

外戚王莽灭西汉;后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推翻。

2、西汉建立:25年

刘秀(光武帝)建立

定都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力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3、光武中兴释义:

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措施: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影响:

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的衰败

三、黄巾起义(起义者头绑黄巾,被称为“黄巾”) 时间:184年 领导者:张角 创立组织:太平道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拓展延伸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思考: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等。

知识小结 习题处理

1.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

3、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火眼金睛找错误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张角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前25年,西汉宗室刘邦建立东汉,他巩固统治,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汉武中兴”。

东汉中期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迈,导致外戚权力膨胀,后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走向衰亡。东汉后期,天灾人祸,时局动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使东汉一蹶不振。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典型练习 川教版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夯实基础典型题

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 (

) A. 长安 B.成都 C.洛阳 D. 西域都护府

2、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张骞 B.卫青 C.班超 D.甘英

3、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广泛,名称准确生动 (

) B.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D.张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4、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5、下列在丝绸之路上不可能经过的地点是 (

) A.洛阳 B.河西走廊

C.新疆

D.西亚

6、西汉时,通向今印度、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其起点是

(

) A.重庆 B.成都 C.洛阳 D.长安

7、中国和日本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时,日本列岛上有上百个国家,其中曾派使节来中国的有 (

) A.10多个 B.20多个

C.30多个

D.40多个

8、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节来到洛阳,与东汉王朝“通好”的具体时间是在(

) A.公元前57年 B.公元前27年 C.公元27年

D.公元57年

9、现在日本有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被作为中日交往的历史见证。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里,这枚金印是汉朝哪位皇帝赠予的 (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光武帝

D.汉景帝

10、我国与日本交往开始有了文字记载始于 (

) A.春秋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1、西汉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国家有 (

) A.30多个B.50多个C.80多个D.100多个

用心

爱心

专心 1

12、下列被派班超派遣出使大秦的是 (

) A.卫青 B.霍去病

C.张骞

D.甘英

13、公元97年,东汉时派人出使大秦,最终到达的地点是 (

) A.大秦 B.欧洲

C.印度洋

D.波斯湾

14、大秦人从海路来中国最早是在 (

) A.公元前60年 B.公元57年

C.公元97年

D.公元166年

15、标志着欧洲国家同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 ) A.张骞出使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班超经营西域 D.大秦遣使来汉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6、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17、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这说明

(

) ①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有来往

②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重要影响 ③在汉朝时,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 ④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欧洲国家同中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哪一世纪? (

) A.公元前1世纪 B. 公元1世纪 C. 公元2世纪 D. 公元15世纪

19、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部属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条支海后没有继续前行,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条支海”是现在的 (

) A.红海 B. 波斯湾 C.里海 D.黑海

20、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可推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断当时已开辟了 ( ) A. 陆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 南方丝绸之路

D.西方丝绸之路 创新题

21、古书记载“骞始开通西域道也。”这句话中的真正含义是 ( ) A.张骞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 C.张骞是最早发现西域的人

B.张骞为开发西域做出了贡献 D.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2、19世纪德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注意到中国汉朝时期,在中国与中亚地区以及中国与南亚地区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形成了一条交通路线,他把这条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对这段材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中国与中亚地区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已经开通 B.中国与南亚地区的南方丝绸之路在汉代已经开通 C.丝绸之路的名称源于以丝绸贸易为媒介 D.李希霍芬为开通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23、“丝绸之路长跑之旅”是由世界著名儿科专家仁志田博士发起的一项以“关爱儿童健康成长,支持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为宗旨的活动。如果让你选择这条长跑路线,则应该包括下面的 ( )

①西安②敦煌③新疆④北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某个城市打出来这样一条旅游口号,“丝绸之路”的起点,则这个城市可能是 ( ) A.北京 B.洛阳

C.西安

D.咸阳

25、见右图,此为介绍丝绸之路的一本著作,你认为在这本著作中下面的内容不可能有 ( )

用心

爱心

专心 3

A.作者在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品尝西安火锅

B.作者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浏览敦煌莫高窟 C.作者在新疆品尝鲜美的葡萄和哈密瓜 D.作者在莫斯科观看二战纪念馆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6、大秦人第一次来中国与中国直接交往时,当时中国正处于 ( ) 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唐朝时期

27、欧洲大秦人来中国,向皇帝赠送的礼物有 (

)

①象牙②丝绸③瓷器④犀牛角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8、下列有关汉朝与朝鲜的交往错误的是 (

) A.两国之间很早就有往来,一些中国人只能渡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半岛 B.中国人去朝鲜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C.在中国工匠的帮助下,朝鲜人掌握了铁路制造技术 D.汉朝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着重要的影响

29、李明和历史小组的同学利用暑假去实地探访古代的“丝绸之路”,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用心

爱心

专心

4 ①西安 银川 A.①②③ ③河西走廊④敦煌 B.①③④

⑤太原

D.②③④

C.②③⑤

30、见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工人日报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将于10月26日在我国西安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大设施建设。”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请指出它的出发点A: 经过地:B: 。两关:C: 、D: 。

(2)材料一的图中的安息是指现在的哪里?在这条路上运载的主要物品是什么?

(3)最早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贡献的是谁?

(4)如何评价丝绸之路?

(5)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何影响?这种中西通道在今天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6)请你为复兴“丝绸之路”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7)请你为这次会议设计一条宣传广告语。

用心

爱心

专心

5 探究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美丽的丝绸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引起了中亚、西亚和欧洲人民的浓厚兴趣。西方人民得到丝绸,视为无上珍品,一位罗马作家称赞说:“丝国(称中国)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象野花一样美丽,它的质料象蛛网一样纤细”。塞里斯(seres,丝国)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词。据说罗马的恺撒大帝曾穿著豪华的丝织衣服。约公元

一、二世纪,随着丝绸生产的发展,西域商路的畅通,中国丝织品就日益增长增多地运往罗马帝国。年复一年地将东方的丝绸和西方的物品运往对方,使丝绸贸易成为古代世界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的商品。 请回答:

(1)在公元

一、二世纪,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

(2)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请你画一条简图来说明。

(3)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请你谈一谈对你的启示。

聚焦中考典型题

32、(2006年安徽省)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33、(2006年泰州市)丝绸是中国的特产,受到人们的喜爱。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丝绸贸易的情况,当时中国的丝绸最远销往 ( )

A.欧洲

B.中亚

C.西

用心

爱心

专心

6 亚

D.阿拉伯半岛

34、(2 0 0 6年庐江县)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

该去的省份是 ( )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35、(2006年通州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是 ( )

A.咸阳 B.杭州 C.苏州 D.长安 开放研究典型题

36、阅读材料: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统一的大国,国力强盛,积极对周边民族和国家进行政治、军事活动,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当时两汉王朝的外交活动,通过陆路和海路,几乎遍及亚洲,影响远达欧、非。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同时,两汉王朝也吸收了有关各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人中国固有的文化,我国当时的经济、文化大大丰富了。 请回答:

(1)通过阅读材料,请你分析出两汉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哪些?(至少说出两点)

(2)中国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两汉王朝也吸收了有关各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请你以中朝、中日和中欧交往的史实来说明此观点。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典型题

1、A

2、A

3、A

4、B

5、A

6、B

7、C

8、D

9、C

10、C

11、D

12、D

13、D

14、D

15、D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7

16、A

17、A

18、C

19、B 20、B 创新题

21、D

22、D

23、B

24、C

25、D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6、C

27、C

28、A

29、B 30、(1)A:长安B:河西走廊C:玉门关D:阳关(2)西亚。丝绸或丝织品(3)张骞。(4)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促进了中西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5)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如开发丝绸之路为旅游项目等,言之有理即可。(7)复兴丝绸之路,民族复兴之路。 探究题

31、(1)汉朝时期。(2)通过丝绸之路运往欧洲。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3)启示:不同的文明只要通过“对话”与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聚焦中考典型题

32、B

33、A

34、A

35、D 开放研究典型题

36、(1)原因:①对外交往积极主动,政府重视,政策开明。②两汉时期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③两汉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2)如,中朝:一些中国人给朝鲜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中国工匠帮助当地人掌握了铁器制造技术。中日:西汉时,日本列岛上有30多个国家曾派使者到中国。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中欧: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了解了沿途以及欧洲的一些情况。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以大秦国安敦王朝皇帝的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象牙和犀牛角等礼物。

用心

爱心

专心 8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第13课教案[大全]

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说课稿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过程、结果及意义(作用)。 2.把握班超出使西域的原因、时间、结果、意义(作用)。 3.把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

4.把握佛教传入的时间、事件,了解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学习提纲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 1.在西汉时“西域”是指哪些地方?你能在地图上指出来吗? 2.你能说说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吗?你能根据课本上的叙述概括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或作用吗?

3.东汉时与西域的关系如何?谁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你知道哪些与他有关的典故? 4.你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吗(最好能绘制简单图示)?那你能说说这条路为什么叫做“丝绸之路”吗?这条道路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5.你知道佛教的起源吗?佛教何时传入到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黑水都督府 护府

5、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技术是( ) ①凿井技术 ②冶金技术 A、①②

①②③④

6、派班超出使西域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明帝 C、汉武帝 D、汉宣帝

7、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 ) B、①②③

B、西域都护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

③养蚕技术 ④丝绸

C、②③④

D、A、秦 B、西汉 C、东汉 D、新朝

8、班超出使西域和张骞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C、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 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9、西汉和东汉时出击匈奴的分别是( )

A、卫青和霍去病 B、卫青、霍去病和窦固 C、张骞和班固 D、霍去病和窦固

10、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与之无关的是( ) A、诗文辞赋 B、民间传说 C、雕塑壁画 D、丝绸之路

11、“投笔从戎”的故事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 A、张骞 B、窦固 C、班超 D、卫青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王朝的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2、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A、迫使西域臣服西汉 B、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 C、与西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D、开通丝绸之路

1、西汉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A、西汉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西域 B、西汉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与西域持平 C、西汉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西域 D、西汉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世界先进国家 ①材料中“西域”指的是现在什么地方? ②两则材料中“武帝”“北虏”各指什么? ③西域都护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始设立的? ④材料

一、二反映了哪两个朝代对西域的治理?两个朝代统治者分别派遣谁出使西域? ⑤两个朝代对西域各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三、练习题, 试一试

15、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的交通线被称作什么?

(2)它为什么叫这个名称?

(3)简要说明它的出发点、所经过的地区以及终点。 (4)这条交通线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学案

13.风雨

贾平凹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2.把握内容,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3.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

1、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及生动形象的语言。

2、 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一课时

【预习导入】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一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偌 大(

)

蜷曲(

) 贾平凹(

)

倏忽(

样(

)

撩起(

)

刹 那(

)

锥形 (

)

葡萄蔓(

)

二、重要词语释义:

偌大:

) 倏忽:

攀附:

3、作者简介:

贾 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整体感知】

1、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2.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自我评价,总结收获】:

第二课时

【品读赏析】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

【合作探究】

古人评论精彩而含蓄的文章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课文中没有一个风字,但一直在写风;也没有一个雨字,但也写到了雨。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风怎样的特点。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样看的?说一说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3.本文在写景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的?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平时积累找出一些描写风雨的诗句。

【本课小结】

文章运用大量篇幅描写景物,从而表现景物之大之猛烈。在其他景物和老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本文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的讴歌和赞美

【自我评价,总结收获】

第五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 风雨 导学案(人教版) - 副本

1 3.风雨 贾平凹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 .题目解读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字词

1) 给加点注音。 偌大(

)

刹那(

)

蜷曲(

) 屋檐(

)疏忽(

)锥形(

) ......2) 解释词语

偌大:

刹那:

疏忽:

4.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1. 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2. 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研读·赏析】

1 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2.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词语一: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二: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何理解作者在结尾一段写了“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

1.①作者对众多植物和动物在风雨中的表现进行了特别细腻的描绘,直接目的是什么?②请用两个词概括动物们在风雨中的表现。

2.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他们为什么会惊喜呢?他们还会做什么?如果你就是这些孩子们中的一员,请你以第一人称,写出你的感受和行为。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以下句子的妙处。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2.积累巩固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选做部分

推荐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月迹》

【教学反思】

2 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学生读起来很爽快,但是赏析起来有点难度。学生可以结合参考书理解即可,不要求强行掌握。 2 文档设计较好,但难度较大。

3 参考答案

13.风雨

【预习·交流】

1)ruò

chà

quán

yán

shū

zhuī

2)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疏忽:忽然,很快。 【自学·合作】

1.侧面描写,文里没有提到“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鸟巢等均可看出来(请自行从文中摘录即可)。

2.放船出去,说明雨来了,可以让船起航,文章题目为“风雨”,前面只说风,只有这句,却是道出了雨,大妙。前文中,对风中景物的细致描写,写得惊心动魄,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和冲击感。结尾处的场景中描写的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是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

【研读·赏析】

1.示例: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孩子们„„ 景物一:树林子

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景物二.:垂柳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景物三:杨叶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 景物四:羊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景物五:槐树上的葡萄蔓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2. 示例:词语一:忽大忽小,忽聚忽散; 赏析:文中用了连词,形象而贴切的讲述了风雨来时,树林的姿态,把无形的风化作有形了。词语二:撩起一角 ;赏析:说明雨大水急,让人联想到了大雨时池塘中的情形。

3孩子们之所以“惊喜”,是因为在这样的天气里,可以什么农活都不用做,在没有多少玩具的农村,一只只纸船就是很好的玩具。尽管大自然的疾风骤雨给许多生灵造成了灾难,但是孩子们还是能从中找到快乐的童年。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

1.作者对植物、动物进行细腻描绘的直接目的是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动物们在风雨中表现得惊恐不安、脆弱无助。

2.略

4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

2)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选作部分: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暑假30天的惩罚计划表下一篇:七年级上历史15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