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

2023-01-20

第一篇: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

浅析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

加快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是实现公安工作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迅速更新的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化、信息化是检验一个组织有没有战斗力的重要标准。近一年来,**县公安局在党委班子的领导下,抓住机遇,强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在网络建设、网上办公、网上执法、通信设备、信息培训及应用、硬件投入、规范化管

理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下面,结合我局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公安信息化建设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笔者认为,公安事业要有更快更新的发展,必须要有公安信息化作支撑,特别是在加强刑事技术、网侦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等侦查破案支柱建设上要有新突破。当前,公安事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用公安信息化来破解。一个是警力严重不足问题。信息化是解决警力不足的现实之路,我们能够向信息化要警力、要素质、要战斗力。另一个是经费严重不足问题。公安事业发展与经费瓶颈制约的矛盾相对突出并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必须探索实践低投入高产出,省力、省钱又省时的办法。信息化是解决经费不足的现实之路。过去,我们因为受信息化建设不足的制约,在案件线索摸排、追缉逃犯等方面,往往使用“人海”战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还不好。有了信息化,我们就能在网上串并案,就能在网上直接破案,就能在网上追逃,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大增强警务效能。想控制治安、压制刑案,只有走信息化强警之路,把公安工作信息化置于优先发展地位。

二、公安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因素是信息拥有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有了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宽阔的信息基础平台,还必须有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支撑。具体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广辟信息来源。围绕公安基础工作,要以广大民警为骨干,以协警、信息员、隐蔽力量、社会群众为有力帮手,将信息收集触角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要瞄准突出治安问题和薄弱环节,围绕重点人、地、事、物、组织等要求,扎实开展人口管理、重点部位控制、社区治安防范、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基层创安等工作,从中获取第一手的、全面准确的公安基础业务信息。同时,将可被我采集、能为我所用的社会信息纳入采录范围,努力构建以公安信息为主、社会信息为辅的综合信息库、二是严把信息质量。全面规范信息的采录工作,加强信息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抓紧界定信息内涵,强化信息收集时效,统一信息采集项目、录入要求、操作流程和数据格式。特别是对一些公安实战中作用突出的信息,如指纹信息、现场勘查信息、案件信息、高危人群信息等,要分类建立健全信息采录运行机制,坚持数量、质量和时效并重,落实岗位采集责任,切实把好关、三是加强信息维护。丰富高质的信息是基础,统一严格的管理是关键。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利用价值,确保信息的安全可靠,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的网上信息日常维护制度,落实“谁主办、谁采录、谁维护”责任,努力为实战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实现信息共享。突破传统模式下警种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将现有分散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有机整合,实现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提升应用效益。

三、民警信息化素质是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保证。公安信息化讲求的是规模效益,既体现在信息数量上,也体现在应用群体上。只有信息警务理念和信息作战方式为每一位民警所接受、所掌握,每一位民警都成为信息警务的参与者、受益者,公安信息化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高度重视民警信息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扩大信息化应用群体。一方面,大力培养和引进急需的科技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切实优化人才政策,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一套灵活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要鼓励广大民警学信息科技,用信息技术,把信息应用技能培训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实现应用主体的最广泛性。具体要做到:对所有的45岁以下民警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同时要制定刚性要求,开展好全员计算机培训。让每个民警都能做到“会打字、会录入、会查询、会安全维护、会本岗位业务系统使用”,养成“上班先开机,工作必上网”的习惯,逐步形成“文件网上走、案件网上办、台帐网上建、绩效网上考”的新格局。实现“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形成人人重视信息、人人应用信息的良好氛围,把信息转化为警力、转化为效率、转化为战斗力,实现信息资源在公安工作中的有效利用。真正叫响“不懂计算机的领导将丧失指挥权,不懂计算机的民警将丧失工作岗位”的口号。

第二篇: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呈现四大亮点

2010-03-09 08:58:18 来源: 公安部网站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2009年,公安科技信息部门以公安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全面推动“金盾工程”二期建设,努力提高公安科技管理水平,着力提升信息通信保障能力,为深入推进“三项建设”和公安中心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呈现四大亮点。

全面推动“金盾工程”二期建设

去年以来,公安科技信息部门以“大情报”系统建设为龙头,全面推动“金盾工程”二期建设。他们积极开展公安部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如期完成全国公安“大情报”系统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初步探索对重大事件的预警防范;积极推进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稳步开展全国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平台(PGIS平台)建设;积极推进“金盾工程”(二期)本级项目和公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规范“金盾工程”二期项目建设流程,科学管理,提高效率,加强监督。

着力提升信息通信保障能力

新疆“7·5”事件发生后,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从全国各地紧急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机动通信队赴乌鲁木齐市,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7·5”事件处置和全疆稳定提供技术保障与支持。

他们统筹整合人员力量,综合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搭建完整先进的安保通信环境,确保信息传输畅通,为圆满完成国庆安保任务提供了较为完备的信息通信保障。除此之外,还以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为突破口,圆满完成黑龙江鹤岗矿难等重大突发事件及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合组织政府首脑理事会等多项重大专项通信勤务保障任务。

加强公安科技管理与指导

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组织编制《全国公安机关2009至2013年科技强警工作规划》,明确未来5年公安机关科技强警战略目标与任务。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强化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重点实验室承担科研项目科研基础条件和科研能力不断强化。组织完成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的“十一五”项目,显著增强公安机关社会治安防控和管理能力。同时,加大公安科技应用引导力度,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战斗力。

加强公安信息通信网运行和安全管理

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强化网络病毒防控和安全监测管理工作,建立部、省两级病毒预警应急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病毒木马感染等重大安全隐患。此外,还加强对政

第三篇:关于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思考

[访问次数:110][发布时间:2010-12-20][发布人:zhzx][文章来源:大石桥市公安局]

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我们要全力突破制约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瓶颈”问题,需从五个方面下功夫,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党委、政府的支持是推动各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我们要主动将公安信息化建设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对公安信息化建设进行动员部署,督促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特别是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投入和支持,确保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二)努力建立全警参与的格局。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公安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不断采取超常举措、不断加大抓实力度,转变观念,狠抓落实,努力营造全警参战、务求实效的工作氛围。一是要统一全体民警的思想认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二是要组建干事创业的工作班子。广泛吸收各方人才,构建懂技术、精业务、会管理的复合型结构班子,有效带动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三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要把公安信息化建设摆在全年绩效考核的重要位置,以建立公安“大情报”系统、服务实战为核心,制定考核项目,明确任务,细化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督导检查,强势推动信息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四是要深化全警应用的技能练兵。从实战出

发,从应用出发,开展信息化应用技能大练兵,促进广大民警信息化应用技能不断提高。

(三)深化大情报系统应用。“大情报”系统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龙头项目,也是提升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突破口。要紧紧围绕搭建系统平台、培养专业队伍、健全工作机制、探索模型方法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实施,加快建设步伐,有效引领信息化建设沿着健康的发展轨道顺利前行。一是要根据“大情报”系统建设的实际需要,建立由指挥中心、治安、国保、刑侦、禁毒、网监等专业部门参加的“大情报”研判机构,选调具有实战经验和较高情报分析能力的人才,负责情报信息搜集、研判工作,为高效开展情报研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从公安实战出发,围绕情报信息的搜集、传递、评估、会商、应用、反馈等工作环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时对社会治安形势进行客观地综合评估,提前预判,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支持。三是要以服务实战为导向,从强化情报信息研判入手,不断摸索提高网上作战能力和水平的途径,逐步建立、总结出一套贴近实战的技战法,将研判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四是要整合社会信息资源,这是建立“大情报”系统的一个重要步骤,事关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整合全社会信息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公安机关警务效能,为打造平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加强以信息采集应用为核心的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基础信息质量尤为关键,没有高质量的信息作为支撑,信息化应用就不能取得成效。“大情报”系统,更需要准确、鲜活、广泛的基础信息作为支撑。为此,要重点突出信息采集、录入、维护“三个环节”,切实加强基础数据采集、录入和维护工作,努力夯实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根基。一是要将基础信息采集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融会贯

通到公安基层业务工作中去,形成常态化,真正做到“信息工作日常化、日常工作信息化”。特别是重点人口、高危人员、流动人口、特业场所管理等基础信息,要坚持“谁主办、谁采集,谁录入、谁负责”的基本原则和“凡采必全”的基本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信息采集工作,要狠抓信息采集的完成率,实现量的突破,狠抓信息采集的准确率,实现质的飞跃。二是要严把信息质量关口。为确保信息质量,情报部门要按照分工对录入平台的各类基础性信息不间断地进行质量监测,基层也要设立专职信息员,由信息员负责审查采集信息的质量,对合格信息集中录入,从源头上提高信息质量。三是要建立信息维护制度。针对基础信息变化快、基层警力有限的实际情况,民警要充分发挥群众工作优势,注意物建信息员力量,形成广阔严密的信息网,获取信息线索,及时更新、维护基础信息项目,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五)建立适应形势需求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指挥机制。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立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统一指挥、跨警种合成作战的指挥平台,改变以往各自为战、缺乏协调的管理方式。二是建立统一运转的情报研判机制。积极依托网上信息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公安业务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指导公安工作的预警新机制。通过对违法犯罪数据的量化分析,做到对不同犯罪类型客观形势和发展趋势的量化掌控,为科学决策和精确布警提供依据。三是建立信息主导的基层勤务机制。积极实施信息主导下的主动警务、效能警务,加强对本地区不安定因素及违法犯罪特点等的动态分析,及时落实打击防控措施,实现“警务围绕信息转,警力跟着警情走”,力争将犯罪活动遏制在初始阶段。四是建立一套健全的快速反应机制。要以信息网络为支撑,指挥中心为枢纽,将各类信息实时、高度融合,努力在案发第一时间调度就近警力处置,并通过信息网络快速接收一线

处警信息,实施即时跟踪指挥,形成点线面联动处警格局,真正使信息网络成为各级公安机关快速反应机制的中枢神经。

第四篇:县公安局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思考

2010年以来,全国公安系统开展以构建“大情报”体系为龙头的信息化建设,各地、各级公安机关均在警务运行机制变革这一新的平台上,呈你追我赶态势,这对县级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县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及时实现工作模式转型,将建设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将建设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在信息化警务起跑点上探索一条县公安机关跨越式发展的全新道路,笔者就当前信息化工作进行了粗浅分析和思考。

一、县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

县是全省科技强警示范县、城市报警与视频监控系统试点县、信息化建设示范县,是全市多项公安业务信息化工作的试点单位,同时自主开发的“协同警务指挥调度系统”荣获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都反映出县公安机关具有坚实的信息化基础和良好的信息化氛围。

一是有较为坚实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县局

三、四级公安信息网络分别从02年、03年实施建设,08年开通社区警务室的接入网络,现已建成贯穿全县,网络硬件设备较为完整,传输性能较为稳定的有线网络体系;08年对中心机房进行安全改造,配置县级公安机关必备的安全设施;建设350M集群无线对讲基站一个,常规基站一个,全县覆盖率达80%。科技装备方面。

二是有较为完整稳定的信息系统。全局性信息系统:协同警务指挥调度系统、“天网”系统、门户网站、警务综合应用平台等。警种业务信息系统:治安业务主要包括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技防网络系统、印章信息管理系统、出入境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等。刑侦业务主要包括标准化信息采集系统、刑事技术系统及其他刑侦类别信息系统。交警业务主要包括机动车登记、驾驶人、网上考试、危化车辆等系统。监管业务主要包括综合安防系统、关押人员信息系统、电化教学系统。国保业务主要包括无线视频监控、国保工作信息管理、数字举证等系统。其他业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自研及综合部门业务系统。

三是有一定信息化人才资源积淀。县局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10年以来,县局组织信息化知识培训学习共15期,部门自发组织信息化知识培训学共18期,全局信息化学习氛围日渐浓厚,民警队伍的信息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四是信息化工作成效明显。2008年以来,县公安机关在金盾工程一期建设的基础上,以“三基工程”、“三项建设”建设为契机,围绕“协同警务指挥调度系统”开发,整合公安内部信息资源,深入推动信息系统综合应用,打造信息化警队,在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转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此可简单概括为:信息化意识深入人心,全警掌握信息化基本技能,警力配置更为合理,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基础工作与信息化工作融合初具雏形,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具体公安工作的比重不断加大,信息化制导实战的特殊作用在局部得到发挥。

二、浅析制约县公安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问题

“三项建设”开展以来,县公安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有问题的已经成为制约县公安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工作理念存在局限。当前,县公安机关各警种、各部门缺乏的不再是单纯“需要干”的意识形态,而是面对“怎么干”的迷茫,警种、部门没有一套规划性的工作理念指引切合实际的信息化工作开展,在信息化建设、应用、管理工作上无从下手或者仅停留在按部就班的基础性设备需求层面,无法打开广阔的视野,站在长远的角度,开展系统性、科学性、亮点性的信息化相关工作。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单纯的信息化意识培养,已不再适应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及时转换思维方式,将口头空谈的信息化意识落到实实在在的具体如何开展信息化工作上来,树立起全警正确的工作理念、建立起全局具体的工作措施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技术力量亟待加强。信息通信专业技术人员不同于其它岗位的工作人员,存在着专业指向性强、知识更新快、培养周期长等特殊性(从新进到完全胜任岗位工作培养周期至少两年,随着公安信息系统的逐渐庞大,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不断更新,这个周期还会增长)。

在全县范围内,实质从事公安信息化专业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为6人(民警4人,辅警2人),除开展本职公安业务工作外,还肩负着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宣传、保障等工作,目前这支力量只能维系信息化工作现状需求。协助开展公安信息化专业技术工作的部门科技信息管理员,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只有极少数能开展部分相关信息化基层工作,整体无法成为信息技术力量的有效补充。可以预见,未来我县技术力量将面临后续力量弱和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三是配套机制还需完善。培训机制滞后。由于客观原因,县目前开展的公安信息化培训,还在延用2006年市公安局基础标准进行信息化知识网考,这与我县当前开展的信息化示范工作不相称,培训机制跳不出规定动作的圈子,没有与实际发展相适宜的自选动作,致使培训内容仍是旧标准、老要求,教、学两个层面未在机制上固化,已经出现疲软,全县整体信息化应用技能水平有不进反退的迹象。建用机制脱节。通过前期的科学建设,全县公安信息化系统与应用、管理机制均得到建立。但随时间推移,部分长篇累牍的应用、管理办法既无实际操作性,又未适时更新,形同虚设,导致部分设备、系统长期闲置,造成了巨大的经费消耗和严重的信息资源流失。跟踪机制缺失。近年来,县公安机关顺应需求,建立了信息化方面的考核、督察机制,针对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不定期抽检、督导,对整体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在考核、督导后,尚未形成完整的锁链式跟踪督办机制,信息化工作存在“督点改点、未督不改”的情况,还未从根本上发挥考与督的目的是彻底解决问题、转变现状的作用,信息化整体工作未长线掌握、连续推进。

三、对县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号好“第五次警务革命”这根脉,使县公安工作依托警务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笔者认为必须牢牢抓住“建设理念是决定因素、人才体制是前提条件、载体适用是关键推手、培训机制是根本助力、项目带动是基本保障”五个方面,及时调整转型,出台具体的有效措施,以“开放式”、“企业化”的理论、原则、模式、方法和技术,来实现公安信息化与警务运行机制结合效率、效益的最大化。

(一)分级规划,以理念变革指引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对全县整个公安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培养“三个层级”的信息化工作理念,保证整体信息化工作各司其职,每一个民警明确角色定位,明白该做什么,不断甄筛经验教训形成累积,在统一方向上聚集为合力。一是领导决策理念。领导犹如航海行船的船长,他指挥着整个船只的前行。在公安信息化工作中,领导必须扮演着既当信息化工作的行家里手,又当精打细算老板的角色。必须从高立点、前瞻性的决策角度指引全局信息化工作开展,需要在纷繁复杂中对成本和绩效进行准确的评估,形成确定目标、找准方向的决策理念。二是技术参谋理念。技术团体犹如航海行船的帆手,他保证着航向的正确。在公安信息化工作中,技术团体需要提升辅策参谋理念,围绕领导决策内容,开展可行性论证和实践,在领导决策方向上,不偏移、不失真,全力确保信息化建设、实施、管理过程的一致性。三是全警应用理念。全体民警犹如航海行船的桨手,他提供着船只运转的动力。在公安信息化工作中,全警在掌握应用技能基础上,磨练创新应用理念,多思考、多尝试,总结出多类信息化应用工作法,利用有限的信息化系统功能和信息资源迸发出无穷的综合性效益。

(二)打破常规,全面革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体制。

专业技术人员是县公安机关开展信息化工作上承、中转、下接的核心力量,没有这样一个核心体的参与,信息化建设就是不能贴近实战的空中楼阁。要留得住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和引入技术外援,锤炼出多面型技术人才,并不断从全警中培养一批后续力量,为技术人才库输入新鲜能源,就必须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体制跳出常规,进行完善调整。一是建立破格晋升机制。增设专业技术部门的股级领导职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竞职晋升科级领导优先考虑,对基层单位开展信息化工作表现突出的民警及时提拔任用或县局调用,对地区信息化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的单位要给予人事政策倾斜,通过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待遇,让专业技术人员在警种、部门中能说得上话、做得成事、打得开局面,让全警都积极争当警种业务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建立技术津贴机制。设立普通津贴和特殊津贴,对各部门科技信息管理员日常信息化工作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按照多个梯次给予适当的普通津贴保障,充分调动科技信息管理员的参与日常信息化基础工作的热情。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化发明、民警的信息化工作法创造,通过县、市信通部门认定,并投入到公安业务工作应用,产生了一定推广效果的,按照省、市、县、警种、部门的五级推广范围程度,给予较高额度的特殊津贴奖励,激发全警参与创新发展公安信息化的热情。三是建立特殊培养机制。鉴于专业技术岗位的特殊性,建立专业学习和多岗锻炼两项培养机制。将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定量投放到有实力的企业公司和信息化建设发达地区公安机关进行专业学习,同时考虑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在县局多个公安业务岗位的短期随岗工作,使不断跟进的信息化工作新

模式,根据业务工作情况不断进行局部微调,使其更好契合于县公安信息化发展实际。

(三)认真把握,着力于发掘信息化建设的适用载体。

公安信息化贯穿公安工作始终一线的时代趋势已不可逆转,从“三基工程”建设以来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仅靠公安机关自身单打独斗,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方式会越来越举步为艰,找准广范围、大形势的载体,学会搭车运作,才能真正活跃县公安信息化,开展突破性的工作。一是借助内部载体。结合“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对当前发展机遇进行深度利用,借助创新社会管理等有效载体,开展新一轮县公安信息化建设。同时掌握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性、全省性公安工作重心,对县公安信息化工作提前谋划融入,用未来各阶段公安中心工作这一内部载体,保持公安信息化整体建设的全面性、连续性。二是擅用外部载体。透彻分析当前党委政府“两个加速、两个推进”、政法系统“共建共享”、机关委局信息化工程内容,强化汇报协调,尽力加入决策、建设行列,用外部载体拓宽公安信息化的建设空间。对外部单位今后时期的工作重点予以关注,对有利于发展县公安信息化的可利用资源,主动联系沟通,积极争取支持帮助。

(四)提档加码,层次推进信息化培训机制更新完善。

对现有县公安信息化培训机制进行整体修订,信息化技能应用整体水平不能仅圈定在省、市两级的基础性要求框架内,要加压公安科技知识的接受担子,提升信息化技能应用等级。一是培训分层不分类。对全警进行年龄段分层,培训内容由综合、刑侦、治安三个版块组成,不分警种类别开展难、中、易三个等级的信息化培训和考核,避免民警单一的警种条线学习培训模式,如刑侦民警,初设培训内容为刑侦版块中级,综合、治安版块初级;治安民警,初设培训内容为治安版块中级,刑侦、综合版块初级。同时按照年龄分层的额定等级标准定期升级,定期未能升级的,要限期自学补考升级。三个等级的培训内容要在两年内根据实际情况,更新设定。二是规范强壮教员队伍。建立相对固定的信息化教官队伍,落实教育经费,多途径强化师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规划和管理制度。通过信息化等级培训,进行学员发展评估,突出重点培养,让各部门中的一部分人在信息化知识、操作能力、应用水平、思维模式方面“先富起来”,成为警种的技术尖兵和教官队伍的后备力量。

(五)多点启动,有效发挥品牌建设的牵引拉动作用。

根据新型警务革命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时制宜在结合省、市在县的试点、示范工程,深化“典型树立”方式的亮点项目打造,从多个点上带动县整体的公安信息化效益。一是“民心工程”品牌建设。针对县公安窗口单位和外勤部门,用较小的投入成本,从细处入手,开展对人民群众信息化服务和便民措施,实现县警务工作群众满意的最大化收益,如办证厅的触摸式信息服务台,街面巡逻警后窗的LED电子服务提示屏幕等;二是“防控打击”品牌建设。针对一线实战部门,选择性引入最新的公安科技成果,开展对防范案件、打击犯罪的信息化手段强化,实现县警务工作社会认可的最大化收益,如刑事技术专业检验设备,天网布控和图像分析处理系统等;三是“智能管理”品牌建设。针对技术部门,采用联合、自主、购买、交换等方式,对全县信息化系统进行统筹融合,实现县警务工作科技支撑的最大化收益,如全县信息设备巡检系统,服务流量管理系统等;四是“研判决策”品牌建设。针对指挥情报部门,重点打造在新形势下,整合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以信息化辅助决策,整体警务运作扁平化,实现县警务工作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收益,如全县应急物资调配系统、区域治安形势分析系统等。

(六)无缝衔接,捆绑落实公安信息化工作的配套保障。

县公安信息化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关系未来命运走向的中心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转型发展必须坚持用“规划等于需求、应用优于建设、收益大于投入”的标准来衡量信息化工作的成功与否,围绕业务需求、考核奖惩、人员经费、运维应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在分析论证、捆绑建立、施行落实、更新完善等配套环节上下大力气,确保各项措施能紧随信息化推进,成为信息化工作平衡性发展的“黏合剂”,形成县公安信息化“多头并进、互促互补、融通共用”的新局面。

第五篇:如何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及提高水平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作用于公安工作尤其时基层公安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如何在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基层公安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要战斗力的目标。现就结合本单位实际,谈几点具体看法:

一、信息化建设进程回顾

(一)发展前的状况2006年固始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组建初,仅有一台电脑且配置不高,接入公安网后运行速度较慢,工作效率低下。有警力21人,平均年龄27岁,虽趋于年轻化,但公安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不高,在巡逻执勤、执法办案过程中主要依赖于个别信息化应用水平稍好的民警,实战能力不强。同时,对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意识,信息化建设及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处于明显薄弱的状态。

(二)现阶段取得的成果与建队初相比,目前固始巡特警共拥有台式电脑台18台、笔记本电脑3台,达到人均一台的标准,且配置高,网速快。三年来,无论班子成员还是一线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均逐步提升,其中能够熟练运用的11人、基本熟练的7人、基本掌握的3人,均具备独立网上执法办案、独立操作公安信息化平台等信息化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节约了警力,增强了战斗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以来,巡特警部门通过信息化应用,共破获各类案件10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32人,网上逃犯1人,实现了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三)主要经验做法

1、加大硬件投入。为缓解因电脑不足及配置不高而给工作带来的不便,0

7、08年度巡特警先后购置高配置电脑3台,09年度又一次性投入资金五万余元购置电脑18台,并及时安装入网。这些联网电脑的加入,使大队达到了人手一台电脑的即定目标,为提升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2、强化应用学习。一是强化培训,以教带学。大队把提高民警的信息化素质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使全队民警充分认识到信息练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迅速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自觉参加县局举办的信息化应用培训班,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同时大队积极搭建学习平台,专门邀请局技术人员张巍、殷全磊等来队授课,现场指导,以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对接受能力弱、基础技能差的民警进行帮助,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入门”。二是结对帮扶,以“熟”带“生”。将本单位计算机运用“熟手”谢宜斌、梅雪涛等人确定为信息化建设“小教官”,通过定人、定责、定措施的方式,让“熟手”与“新手”结对帮扶,互帮互学,并实行捆绑考核,充分调动了民警互助互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了熟手乐教、生手乐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巡特警信息化应用技能的整体提高。

3、实行信息导巡。信息是巡逻防控工作的生命线,一切巡逻工作的方式和措施都必须围绕最大可能地获取社会面违法犯罪相关信息而展开。一方面,牢固树立以信息为先导的巡逻工作新理念,大力推行由人到案、由物到案等以信息为起点的主动进攻型作战方式,积极实践网上查证、网上排摸等新战法,实现由以经验为主的巡逻防控模式向以信息为主的主动防控模式转型。另一方面,将信息战贯穿于巡逻防控工作的始终,进一步摸索、总结,丰富、激活信息主导巡逻警务活动的战术、战法,提高全体民警综合应用精确检索、模糊查询等网上作战的能力。

二、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程度不够。一些基层民警特别是一些基层领导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是一种资源浪费,影响了信息化效能的发挥和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2、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单位在硬件上投入很大,信息化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单位信息化建设专业民警非常短缺,势必会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放慢公安业务信息化的进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安机关保密工作规定下一篇:港澳地区中学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