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需求教育环境让教育走向未来

2023-03-02

供给和需求这一相对概念不只是资本市场研究探索的主题, 也是人才教育和教学应该着重研究探索的主题。在教育教学中, 学生求知需求是知识传输的动力, 而知识传输应该是知识需求的保障。但是目前的教育机制是:学校是学生的唯一课堂, 老师是知识的传输者,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这种僵化的教学环境和教育关系, 是今天的教育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根本原因。因此, 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建立需求教育环境, 是今天的教育适应发展, 走向未来的必然要求。

1 改革传统教育, 才能拯救教育

传统教育是以学校为背景, 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教育。传统教育认为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学校、书本和老师。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和老师,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这一颠倒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教育模式, 虽然在近半个世纪的教育改革讨论中, 许多教育先贤已经在深层次上触及到痛因, 但是今天,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仍然以主流化存在。影响教育不能作到以社会需求为目的, 不能以学生的求知愿望为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的教育以学校为背景, 限制了学生的认知视野, 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不能同步健康成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 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概念化、虚拟的。这种教育机制, 客观上拉长了青少年教育周期, 尤其是拉长了心理成长的路程, 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显然不相适应。

(2) 传统教育以授式教育为模式, 忽视了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位置。尤其是应试比拼形成的封闭式教育蓬勃兴起, 单纯、禁锢的校园环境, 形成了学生主要认知世界的对象是学校、老师和书本。学校与社会隔绝, 书本知识与客观实际脱离,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束缚和压抑,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认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3) 传统教育以传输知识为目的, 冷漠教育的能动性, 使教育机械地充当了知识传输的工具。学校、教师、教材承载的功能, 应该是孕育学生的良好美德, 传递最佳学习方法的孵化器, 而不是机械传输知识的链条。当今教育环境已经封闭的透不进一丝自然的气息。在这样的教育链条中培养出来的学生, 大多数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较低, 适应社会角色的周期较长。

2 建立需求教育观, 让社会需求与人才教育实现有机链接

社会改革发展的现实明确地告诉我们, 今天和未来的教育, 应该是社会需求和人才教育紧密结合地教育。满足社会需求,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是今天和未来教育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围绕这一目标,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宗旨, 建立以需求教育为主导的教育观念。需求教育就是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根据社会需求的不同和变化培养各类专业知识人才, 并把这种需求融合在教育过程中, 转化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要求, 使社会需求与人才教育产生共振和互动。二是应放大教学课堂,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感知天地。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在自然的天地里, 在生活实践中, 对各类鲜活的事物进行感受。三是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现在的应试教育基本形成了家长、学校、教师三位一体, 以培养学生冲刺名牌学校、高端文品为主导目标的教育教学情势。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生的知识视野只有老师、课本。学生的灵动性和创造性早被月考、季考、中考等各种客观性试题湮没了。因此, 应试教育的现状必须改革。

3 实践需求教育的基本途径

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和应试教育体制, 确立需求教育观, 建立需求教育环境, 是当前教育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深层次问题。

第一, 应从学生的启蒙教育开始, 培养学生对学习知识的需求认识。这是一个需要改变教育者 (包括家长) 与被教育者相对关系的长期过程, 是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的过程。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是要转变师长角色观念, 塑造教育者的导引形象。传统教育使教育者始终居高临下, 处于授式地位, 而学生处于受式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育者要低位施教, 走进学生, 成为学生的导引。要使被教育者与教育者建立起一种积极的教育关系, 使被教育者的潜意识中逐步形成渴求知识的欲望和热情。二是倡导激活教育法。激活教育需要教育者对受教育者采取导引的方法去激活受教育者的思维, 使受教育者以主动的方式去吸吮知识的营养。激活教育法的优势就在于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自觉需求。

第二, 建立社会实践课堂, 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感受生活, 通过社会实践深化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认识。知识来源于实践, 需要再运用到实践中, 再认识、再实践,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教育是认知世界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学生学习知识完全锁定在三尺讲台前。应该让学生走出校园, 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感受生活, 印证知识的机会。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社会实践课堂, 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应努力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改大纲。要把社会实践课写进统一的教学大纲中, 社会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不得少于学期总课时的五分之一, 而且各学科都应该有实践课教学计划安排。二是改教材。按照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编写教材, 设置教学方案、实践重点以及社会调查课题。三是建立社会实践课堂。每所学校应设立固定的实验基地, 有长期的工厂和农村联系点, 以便有组织地进行社会实践。

第三, 改革应试教育现状。应试教育发展到今天硝烟弥漫的状态, 是与现行的高考制度直接相关的。因此, 改革应试教育必须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这里需要探讨两个问题, 一是高考选拔的人才是成品还是半成品?二是人才的选择是应该由社会需求来决定, 还是应该由高考来决定?答案应该是明确的。高考选拔的人才绝对不是成品而是半成品, 人才的最终选择应该由社会需求来决定, 而不是应该由高考来决定。现在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之所以存在质量问题, 关键在于我们只重视高考质量关, 而放松大学毕业质量关。这是不符合人才培养目的的。因此, 改革高考制度势在必行。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实行考核加考试的选拔方法。即将中学教育阶段的综合考评成绩纳入高考录取成绩, 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重视高考成绩, 也重视平时的学习表现。二是加强高等院校建设, 加大高考录取比例, 缓解高考录取社会压力。现有院校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和未来的人才需求, 应新增部分高等院校来实现人才战略目标。三是改革大学学分制考试办法, 将大学自行命题考试改为全国统一命题组织考试, 严把大学毕业质量关。四是设立专科院校,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分流高考生源。专科院校可以从初中毕业生中直接招录, 专科毕业后, 可以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专升本考试, 学习本科专业知识。这样既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求知要求, 也可以使预期的高考生源得到分流。

摘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不能做到以社会需求为目的, 不能以学生的求知愿望为目的。作者认为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建立需求教育环境, 是今天的教育适应发展, 走向未来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需求教育,社会实践,改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法意思表示动机错误制度研究论文下一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