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部偏远地区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2022-10-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6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的接诊患者中选择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照随机数表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2例, 患者年龄52~85岁, 平均年龄 (72.0±5.0) 岁;观察组中包括男性27例, 女性23例, 患者年龄53~86岁, 平均年龄 (71.5±5.5) 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行统计学分析显示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赶赴急救现场,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 监测生命体征, 对病情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吸氧、止痛、镇静、抗凝、血管扩张等急救处理措施, 稳定患者病情, 为入院治疗争取时间。

1.2.1 强化急诊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定期对急诊新入医护人员进行急救出诊培训, 提高医患人员的专业素质, 同时制定科学规范化的出诊流程, 提高出诊效率, 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

1.2.2 个性化院前急救护理实施:

在接到急诊电话时简单询问患者的一般病情信息后, 立即通知急救医务人员出诊, 在出诊过程中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 进行病史资料的详细询问, 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采取简单的处理。达到救治地点后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需转入医院接受治疗, 之后通知医院相关科室做好接诊准备, 转运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持平稳,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预防相关并发症。入院后根据患者情况开启功绿色通道, 并做好相关的交接。

1.3 疗效判定

比较两组的急救效率及急救抢救成功率, 急救效率主要比较两组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和入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学系统, 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和t检验, P<0.05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前提。

2 结果

2.1 急救效率

由表1可看出对照组的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和入院时间均长于观察组, 两组的差异显著, P<0.05。

2.2 急救成功率

对照组的急救成功率为98.0% (49/50) , 观察组为86.0% (43/50) , 两组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X2=4.891) P<0.05。

3 讨论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过程中, 以往的院前急救中注重急救抢救的实施过程, 而轻护理, 忽视了护理对抢救效果的影响, 为改善这一情况, 我院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护理, 首先强化急救专业培训, 提高急救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出诊效率, 在抢救过程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 进行心理疏导, 另外转院前做好和患者及家属的解释, 增加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度, 在转院过程中注意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护, 预防并发症, 为院内的诊治争取时间。在结果中可知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和急救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说明个性化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中可有效的提高急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应用个性化护理具有显著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50例实施常规的院前急诊护理, 观察组实施个性化的护理, 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急救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个性化护理, 可提高急诊的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

参考文献

[1] 刘颖, 赵婷.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2 (1) :13-15.

[2] 丁红霞.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5) :260-26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探讨下一篇:浅谈语法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