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现代文阅读习题

2022-10-10

第一篇:七下现代文阅读习题

七下综合现代文阅读2

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装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奈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从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野趣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1.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2.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A →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B→我希望这是他将来的一笔财富

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结舍语境,理解第③段“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一句中“熟练”一词的含义。

5.第⑤段划线句“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6、第⑥段运用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7、⑧段中加点的“苦涩的东西”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简要概括。

8、联系全文谈谈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

9.结合卖豆浆孩子的经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什么启示?

温暖的小刀

(1)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2)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不愿伸出来。和我一起监考的,是另一所学校的一位女老师。大约,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随后,我俩便开始留意这个女生。在我们想来,她袖口里的那只不愿示人的手,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3)考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只有这个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握着她的那只手,一边还不自觉地环顾着左右,神色紧张而怪异。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纸条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东西。

(4)然而,我们错了。半小时后,也许女生做题做得太过专注,一不小心,露出了自己的左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5)原来,她竟是一个有残疾的学生! (6)这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愧疚之余,不禁心生悲悯。那位女老师,更是一脸的痛楚,小声地嘟囔着:“怎么会是这样,多可怜的孩子啊,多可怜的孩子。”

(7)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片上,印着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地形图。我们分发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试卷的答卷纸上。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太过匆忙,这些纸片裁剪得很粗糙,考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把四个毛边撕去,大小合适,才能贴在试卷上。

(8)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大约,她还是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那只手,就用左胳膊使劲压紧纸片,右手一点一点地撕。可是,那张小纸片仿佛不听话,只要她一用力,就从她的胳膊下跑出来,再压下去,再跑出来。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9)“这位女同学,我可以帮你吗?”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声音低低地征询女生的意见。女生抬起头,看了看,迟疑了一下,还是把纸片给了她。

(10)然而,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把那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后,便在满考场里寻找着什么。我有些纳闷,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嘛,她究竟想要干什么呢?

(11)不一会儿,女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找到了一把小刀。然后,她坐在讲台前,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裁着那张纸片,“哧——哧——”,小刀割裂纸片的声音很好听。我和女生看着她做这一切。说实话,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12)随后,她微笑着把这张小纸片轻轻地放在女生的桌子上。女生欠了欠身子,低低地说了声谢谢。她拍了拍女生的肩膀,说:“赶紧答题吧”,便走开了。

(13)然而,我还在纳闷着。一张小纸片,用手也完全可以撕得很整齐,为什么一定要找把小刀来呢? (14)考试结束后,我道出了心中的不解。那位女老师笑了,说:“这个女生所残缺的,是一只手。我不想在她面前,用自己灵巧的手指头去撕那张纸片,那样的话,会撕碎这个女孩的心。我满考场去寻找一把小刀,就是想借助小刀,避开对她的这种伤害。”

(15)一直以来,小刀在我心中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铁片而已。而那年春天我懂得了,原来即便是锋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并说说题目的含义。

2、第(2)段加点词语“这个细节”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从女老师留意女孩、裁剪纸片等细节,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女教师?

4、分析第(11)划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5、本文多处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7、假若你是那个女生,考试结束后,你会怎样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根据《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一个“绝”字传达出那些信息?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有何表达作用?

3、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

4、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5、作者以舟子的话作结,舟子的话含义是什么?

1.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归园田居》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诗句是 ,。 (2)《归园田居》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3)《使至塞上》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句是,。 (4)《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 (5)《渡荆门送别》从远处描绘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的句子是 ,。

(6)描绘长江近景的句子是,。 (7)《游山西村》蕴涵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的句子是 ,。 (8)《游山西村》中对古老民风的赞美和热爱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1、一位十二三岁的男孩,每天坚持在小区门口卖豆浆

2、我以父母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3、点题,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卖豆浆的情况,引起下文,激发阅读兴趣。

4、写孩子对算账、找钱、舀豆浆做得熟知并做来顺手,说明他做这件时间长,突出了孩子的能干。

5、外貌、神态,突出小孩的成熟老练、自信坚强形象。

6、对比,突出卖豆浆孩子生活的艰辛和他的坚强独立。

7、苦涩于卖豆浆孩子的辛苦忙碌;苦涩于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表达了对卖豆浆孩子的同情,也表达了对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

8、孩子卖豆浆的经历,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品格,培养了他对家庭对生活的责任感,这些为他将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学习孩子那种独立自强的精神,学习他为家长分担生活责任的品质。

答案

(一)温暖的小刀

1、女老师用小刀帮助一名残疾女生裁剪纸片;

小刀是冰冷的,但因为有一颗爱心,小刀也是温暖的,温暖着残疾女生的心;

2、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不愿伸出来。

3、细心、慈善,关爱学生,充满爱心和理解、和蔼可亲的女教师形象。

4、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女教师裁剪纸片时专注、细致、认真情态,表现了女教师对残疾女生的关爱之情;

5、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不愿伸出来。(她手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是不是用来作弊的物品?)

老师特意借来小刀帮女生裁纸(明明是用手撕,为什么还要费尽周折借小刀)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跌宕起伏,结构紧密而巧妙。

6、内容上看,小刀没有感情但人可以赋予感情,女老师小心翼翼的裁剪生怕伤着了女孩的心灵,从小刀看出了女教师的善良的爱心,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中心,深化了主题。形式上看,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关爱他人的意义和价值(两个都答,按第一个答案给分)。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第二篇: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邓稼先

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回答问题

1、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要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2、文章中写了两件文革中发生的事,通过邓稼先处理这两件事,从中你可以体会出邓稼先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3、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我不能走”回答下列问题

4、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5、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6、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7、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8、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给上面文字划分层次,

2、第二节“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的“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3、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为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幺?

4、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5、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6、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社戏

【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双喜: 六一公公:

3、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4、文章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写社戏的部分却很少,作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

【重点语段阅读】

一、阅读《社戏》7-8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写出了“我”看社戏转机的出现。这转机全在于哪些人做了哪些事?请你概括出来。

2、双喜敢写包票的原因有哪些?从选文中,可看出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找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词语,把画线句子改为“这十几个少年,委实全都会凫水。”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何不同?

二、阅读课文10-13(甲段)和22-23(乙段),回答下列问题。

4、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哪一段是写夜航去看社戏的?哪段是写看完戏归航?在文中找出两处根据。

5、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轻松、舒展、点、磕、退后、上前、架),并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 、

6、“甲”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并找出相应句子。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7、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8、“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9、第一段说船“飞一般前进”与第二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

10、“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中“大概”能否去掉,为什么?“那声音”指的是什么?

11、甲文写到豆麦是为后文写“偷豆”埋下伏笔,第二段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也是为了埋下伏笔,请从第三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用“”标出。

12、“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沉静”与“自失”在这里如何理解?

13、从第

一、

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并概括我当时的心理。

14、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两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15、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6、两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甲段: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乙段: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17、“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在这里如何理解?

三、阅读课文31-40段,回答下列问题。

18、“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19、本语段表现了六一公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0、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货,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2)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21、你对语段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请简单谈一谈。

安塞腰鼓

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伟大的悲剧

阅读“没过多久,„„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回答问题。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2.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在沙漠中心 阅读:“我这里说的根本就不是飞行。„„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

2.依照下列句子仿写。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仿句:

3.谈谈你对“我”把“露水当作希望”的理解。

4.选文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5.假如有一天,当你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阅读“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回答问题。 1.从文段中找出揭示“芙蓉鸟事件”真相的句子:

2.“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为什么?

3、最后一段中“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如何体会作者此地的思想感情?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5、作者对第三只猫的前后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斑羚飞渡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中几次写到彩虹,分别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2、P207第一段。“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3.课文最后一段。“它走了上前,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4、课文中多次出现“彩虹”,这“彩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P207第一段。“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震惊?

6、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群斑羚?

7、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了什么角色?这样好不好?我们应当怎样做?

8、文中写我、猎人和狗的反映,作用是什么?

9、课文中斑羚的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

附:参考答案 邓稼先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功臣,作者通过对比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真诚、朴实的“纯”的性格特征,并高度赞扬了他的奉献精神。

2邓稼先的故事很多很多,但是作者善于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展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他之所以能够感染别人,正是因为他具有无私真诚的品格。 3邓稼先不喜欢引人注目,真诚朴实,毫无私心,默默奉献,这也正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理想的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品格。

4、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5、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6、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7、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8、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第一层:开头到“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层意: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第二层:最后两节。层意: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2“这”指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3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先生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的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5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6看问题不能太绝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论先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言行要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社戏

【问题探究】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享受到自由;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2、双喜:聪明能干、心细如发、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六一公公:淳朴乡民的形象。热情好客、宽厚善良、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4、合理。看社戏只是全文的线索,作者要表现的是“我”与农家少年的美好友情和他们纯朴的品质,而看社戏前后的情节正是表现这一主题的重点。 【重点语段阅读】

一、

1、转机的出现,一在双喜的“提议”;二在十几个别的少年的“撺掇”;三在双喜“写包票”。

2、双喜敢写包票,原因有三点:船大,迅哥儿不乱跑,同去的小伙伴们都是识水性的。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双喜是个聪明机灵、热情自信的孩子。

3、“识水性”原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这十几个少年无一例外,个个都会凫水。改后语气不如原句强烈。

二、

4、甲:夏夜行船,乙:月夜归航写夜航去看戏的是( 甲 )段,写看完戏归航的是( 乙 )段。根据:甲段中“但我还以为船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乙段中“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找出其中两处即可。

5、A、作用: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欢喜轻快的心情。

B、作用: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

6、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7、“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8、不能去掉。“似乎”表示好像,并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若去掉,语气就发生了变化。

9、不矛盾。“飞一般前进”写出了船行速度快,“我却还以为是船慢”就更突出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10、不能去掉。因为“大概”表示猜测,并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是肯定了。第二段中的“歌吹”。

11、“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12、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13、(句子略)第一段(活泼轻松)第二段(急切焦虑)第三段(惘然陶醉)

14、正面描写:航船就像大白鱼在浪花里蹿; 侧面描写:“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15、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运用嗅觉、视觉、听觉等,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16、甲段:本体起伏的连山 喻体踊跃的铁的兽脊 表达效果:把连山比作兽脊,再加之“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 乙段:本体航船 喻体大白鱼

表达效果:把航船比作大白鱼,化静为动,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又从侧面表现了小伙伴们高超的架船技术。

17、“回望”表现出“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三)

18、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19、六一公公是一位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忱的人 20、(1)表现了六一公公在得到别人的理解、肯定之后的喜悦之情。(2)表现了“我”更喜欢的是与小伙伴一块吃豆的那种乐趣。

21、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生活体会”略 安塞腰鼓

1、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

3、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

6、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伟大的悲剧

1、“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3、这些词语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4、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在沙漠中心

1.因为“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人们只是通过飞机这个工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寻找真理。

2.示例: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茁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寻找理想。 3.表明了当时处境的艰难,就如 “救命的稻草”之于溺水的人;同时也说明了“我”的顽强和乐观精神。

4.平静、坦然、乐观的心情。

5.积极适应恶劣的环境,并保持平静和乐观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 猫

1、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2、因为第三只猫的亡失,责任在于自己的主观臆断,并用木棒暴打,这种过失无法补救。

3、因为自己伤害了无辜的第三只猫,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内疚、悔恨的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心里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所以“永不养猫”。

4、答:比喻,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5、答: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斑羚飞渡

1、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2、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3、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4、彩虹是虚幻、美丽的东西,它容易给人带来幻想、希望,让人陶醉其中。而文中用美丽的彩虹与斑羚飞渡这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也用美丽的彩虹象征斑羚美好的心灵。

5、因为“我”是猎人,参照人类在这种生死关头常常会有临阵脱逃的表现,但是作为一种动物的斑羚却没有。可见动物的品德比人类还要高尚。

6、团结、舍己为人、临危不惧、关爱后辈、无私奉献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7、侵害者和掠夺者,不好。善待动物,爱护生命

8、从侧面写出了我们被“斑羚飞渡”的精神所深深震撼。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

2015柳州

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

20.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4分)

21.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22.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

23.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2015济宁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

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5.“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1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5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17.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18.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4分)

2015临沂

雪 白 王开岭 一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

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

”,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

(选自《精神明亮的人》)

【注】①雪花膏:一种化妆品,洁白如雪,用来滋润皮肤。

19.本文以“雪”为线索,由雪及人,由雪及事,由雪及现实,请概括作者的心路历程。(4分)

① →②痛心→③ →④ →⑤

20.作者在文中说“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雪“美得痛心”。(4分)

2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3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22.本文意蕴深刻,请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分)

2015海南

特殊的圣诞礼物 〔美〕赛珍珠

圣诞节前夜,鲍勃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着第二天要干的事。他家里并不富裕,过圣诞节最使他高兴的,就是吃火鸡和母亲做的馅饼。他姐姐每年都要缝制一些圣诞礼物,而父母总给他买些他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一本书什么的。而他呢,也总是把零用钱攒起来,给他们每个人都买份礼物。

他很爱他的父亲,可他父亲从没意识到他的爱,这让他感到很失落。他想,这个圣诞节他就十五岁了,该送给父亲一份更好的礼物,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老是到商店里去给他买条普通的领带。他侧身躺在阁楼的床上,眼睛望着窗外,心里琢磨着。

记得小时候父亲告诉过他,耶稣是在牲口棚里诞生的。还说牧师和圣人来到牲口棚,给人们带来了圣诞礼物。想到这,他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对啊,我为什么不能在牲口棚里送给爸爸一件特殊的礼物呢?我可以早早起床,悄悄地去牛棚里,一个人给牛添草加料,把奶挤了,并将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爸爸进去挤奶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干完了。这不就是给父亲的最好礼物吗?他凝望着满天的星斗,不觉得.意.地笑了。

这一夜,他醒了好多次,每次都要擦根火柴,借着火光看他那只旧表。

凌晨两点半他就起了床,悄悄下楼,轻轻拉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向牛棚。牛棚里,一头奶牛睡眼惺忪地望着他,显出惊奇的样子,好像在说:“你好早啊!”

过去,他从来没有独自挤过奶,现在觉得似乎要做一件极不简单的事。他开始干起来:给牛添草加料,挤奶,接着打扫牛棚„„诸事完成后,他便小心翼翼地关上牛棚的门。

回到房间,他一看表,离四点只差5分钟了。他赶紧脱掉衣服,跳上床,像地鼠一样钻进被窝,用被子捂住头,尽力控制自己激动的喘息声,生怕父亲听见。这时,房门开了。

“鲍勃,”父亲的声音,“虽然是圣诞节,但我们也得起来干活啊,孩子。”

“好——吧——”他故意装作还没睡醒的样子。 “那我先去了,我得把事情先干起来。”

门关上了。他仍躺在床上,忍不住笑出了声,想到等一会父亲就会明白一切时,他的心跳得都快蹦出来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终于听到了父亲的脚步声,接着门开了。

“鲍勃!”

“嗯,爸爸——”

“你这小鬼,”父亲激动得话也被哽住了,“你这家伙骗了我,是不是?”

“这是给您的圣诞节礼物,爸爸!我爱您!”

父亲紧紧地搂住了他,双臂在他的后背上下抚摸着,滚烫的泪水滴到了他的面颊上。

“我也爱你!孩子,我真谢谢你!再没人比这干得更棒了!”

那一瞬间,他心里猛然一暖,眼睛一下子湿润了,原来爱是需要表达的!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赛珍珠,美国作家,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5.“特殊的圣诞礼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摘录原文语句回答。(3分)

16.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不觉得意..地笑了。

(2)父亲紧紧..地搂住了他。

17.选文第②段中说“可他父亲从没意识到他的爱”,读完文章,请说说父亲是否意识到了他的爱,并简述理由。(2分)

18.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19.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回答。(2分)

2015福州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亲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看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万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5.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 、 的情感。(4分)

16.阅读③-⑦段文字,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4分)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 ① , ② ;长满水草的河渠, ③ ;充满欧陆风情的的街巷、教堂;“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 ④ 等。

17.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2分)

18.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简要点评。(3分)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我选 句。

点评:

19.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4分)

第四篇: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对比阅读 练习题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10分)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张 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5年4月16日,有删改)

1.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太重,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3.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15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4分)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 阅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若夫霪雨露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负者歌于途

(

)

B.杂然而前陈者

(

)

C 去国还乡

(

)

D 长烟一空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小要求加标点符号)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答: 【

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 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二)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佳木秀而繁阴

(

)(2)遂书以名其亭焉(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2分)

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7.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第五篇:初二下册语文暑假作业现代文阅读练习题

(一)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2 / 3 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需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用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人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感冒,并使感冒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一道防线。足够的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出废物,使患者早愈 。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

第 1 页 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操、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 %、初生婴儿80 %、少年75 %、成年男于70 %、老年男子于小于65 %。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l % 2 %。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 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 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1 / 3 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抖,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另外,饮料中含糖,喝多了会抑制摄食中枢,人容易厌食。

1.本文扣住饮水,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饮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饮水要注意的问题。

第 2 页 2.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请补充说出其它三个方面。 (l)水是人体必需的物质; ⑵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怡病; ⑶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 ⑷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

3.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说明方法: 列数字

举例:个体重65 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

作用:具体地说明了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

4.文章结尾说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中含糖,喝多了会抑制食中枢,人容易厌食。事实上,在我们周围,喝饮料代替喝水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读了本文,你对喝饮料代替喝水的现象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本文饮水知识及身边生活现象简要谈谈。

谈出自已的认识,能够结合本文饮水知识及生活中喝饮料代替喝水这一现象来谈的。

第 3 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器械科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企业各部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