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化多元管理论文

2022-04-2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电影文化多元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新时代网络文化多元多向迅速发展,已经构成一种不可逆的新型文化,并展示出网络社会丰富的文化景观。

电影文化多元管理论文 篇1:

基于文化多元化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之我见

◆摘 要:本文先对文化多元化形式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进行简析,然后在紧跟时代步伐和扩大教学空间相关基础上,对文化多元化下高效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进行总结,进而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汲取外来文化和加强文化认同感相关基础上,详细分析和阐述文化多元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高校;思政教学;改革

思政教学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政治观和人生观的重要课程。在信息时代下,一些西方国家的思维、生活方式以及道德等,对我国高校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多元化背景下,急需对高校思政教学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够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实现思政教学的目标。因此,本文对文化多元化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学的改革进行分析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文化多元化形式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文化多元化背景之下,西方国家的文化正在经过网络和电影等方式,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进行了渗透,这对于学生的成長与国家的发展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学生是接触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这些多元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了影响,同时还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学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做好对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但是在现实情况中,高校的思政教学更多偏向于理论教学,上课时教师和学生都在室内教学和学习,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影响了思政教学的质量,同时也让学生对思政教学不感兴趣,从而无法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多元化形势下,思政教学必须要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实现思政教学最终目标。

二、文化多元化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文化的多元化虽然对高校的思政教学形成了不良的影响,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文化的多元化也对思政教学形成了积极的影响,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在文化多元化形势下可行性极高,有着很多的机遇和空间。

高校思政教学可以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入手,吸收一些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思政教学内容,让我国思政教学可以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文化多元化,还能够促使思政教师学习更加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将这些先进的内容使用在自身的教学中,可以对思政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进而让高校思政教学与时俱进。

三、文化多元化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措施

(一)合理汲取外来文化精髓

文化多元化中,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不良的,其中还有一些比较优秀的文化值得学习。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就要考虑到这一点,除了对主流思想进行坚持之外,还需要对多元化文化进行适应,并且要对其中优质的、普遍性的文化内容进行吸收。所以,在文化多元化形势下,高校的思政教学要客观对待,端正态度,构成正确且开放的文化发展心态,汲取和使用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所有优质部分,并且将其充分发挥在思政教学中,以此对我国主流文化进行优势互补。

(二)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肩负了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责任。学生要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经受各种考验的内在需要。因此,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要用使用中国近代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用优秀的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自豪。当前文化多元化现象已经存在,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思想意识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在这种环境之下,人们更加需要有更强的文化分辨能力,要有自主选择与自我修养的能力。所以,为了能坚定学生正确思想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经过教学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进行亲身感受。或者也可以使用一些先进的设备来辅助行教学,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多文化的理性选择能力。

(三)实施知行合一实践教学

我国当前一直都在强调高校思想教学的实践性环节,但是一直以来,这种教学仅是存在于形式上,没有真正地进行实践性教学。因此,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要想有效处理文化多元的现象,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就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做好策划和设计,确定思政实践教学目标,安排好教学的实际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方式和规范的流程,并且在教学之后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在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时,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与监督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在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中,加强对核心文化的感知、认知,并且经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可以在无形中养成终生学习的理念和习惯。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思政教学最终目标,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思政教学是高校教育中的关键部分。在文化多元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学必须要做出改革和创新,文化多元化让思政教学有了更多的教学空间。在实际教学中,经过对外来文化的合理吸收,加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实践教学等相关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升思政教学水平,从而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彭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5(1):96-97.

[2]李荟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6):174-175.

[3]杨玉.探析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9):150-151.

作者简介

李淑华(1967.09—),女,汉,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李淑华

电影文化多元管理论文 篇2:

新时代网络文化多元性与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摘   要:新时代网络文化多元多向迅速发展,已经构成一种不可逆的新型文化,并展示出网络社会丰富的文化景观。研究网络文化,需从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分类入手,探讨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加强新时代网络文化技术研究开发,拓宽网络文化市场发展空间;强化新时代主流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健全新时代网络道德制度化教育机制,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法律意识;深化新时代网络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建构人类网络文化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文化;多元性;核心价值观;建构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发展传承,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奠定了华夏民族走向文明与复兴之路。但是,在全球网络技术发展的今天,文化的传播形态由线下平面时代逐渐过渡到新媒体网络时代,使得新媒体成为了当下主要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平台。

一、新时代网络文化的意涵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建立国际互联网,但到了90年代,互联网技术才得以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于1986年正式启动互联网技术项目研究,1994年5月正式与国际互联网对接,1995年5月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至此,作为新生事物的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同时,人们在精神上赖以寄托的文化,其存在形态也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产生了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剖析

对于网络文化,目前学术界的认知并没有统一的定论。然而,王瑞华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从网络上鉴别、存取和使用电子信息的能力”。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张革华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杨鹏则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归纳以上四位专家的观点,他们分别从两种视角剖析网络文化,一是基于网络角度看文化,重在从网络的技术特点出发,强调由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而引起文化范式的变迁;二是立足于文化角度看网络,突出考察文化的特性,指出各种网络信息都归于其文化属性而导致文化范式的转型。

从以上探析可知,网络文化仍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但又是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它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所构成,并以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传递为特征的一种新型文化实体,而网络物质层面的文化本身是不含裹精神意向性,若将网络文化简单地理解為物质文化就难免狭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作为独立文化体系的新型文化形态,其形象也越来越丰满,独特的精神性和意向性呼之而出,文化信息传播作用亦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之,网络文化具有二元性,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和文化观念的集合。它既是网络时代人类传统道德文化等精神内容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扩展和多样化表达,又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人们在互联网中学习工作、沟通交流、娱乐休闲等活动方式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状态、价值选择、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的总称。

(二)网络文化的分类

网络根源于物质世界,是网络文化存在的根基,是社会政治、经济、医疗、科技、教育等现实生活的反映。网络文化经网民使用各种资源进行网络传播,不同于网络政务、网络经济、网络医疗、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网络关系,网络文化关系是网民以特有的网络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哲理,它区别于网外文化关系,是以特殊的单一文化形式而存在。目前主要有“网络客文化”和“网络微文化”两大类。

1.网络客文化。网络客文化是网络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传媒新工具、新渠道的开发而产生的新兴虚拟文化,是具有独特个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的文化。目前,新媒体领域内涌现出来的以播客、博客、维客、红客、黑客、晒客、试客、换客等名称表现的各种网络客文化形式,这些客元素共同构成了网络客文化的整体。

2.网络微文化。网络微文化是在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传递的即时性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民生文化的一种形式,表现为微电影、微信、微支付、微公益、微博、微表情等。微文化虽然是微言文化、微行文化、微民文化和微妙文化,具有去中心化、分工化、碎片化等特征,但同时具有网络积聚能量的特殊作用,能把属于微不足道的个体“微力量”汇集起来,形成数量惊人的“超力量”,不经意间就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目前,微文化已悄无声息地到来,这为新时代网络媒体开辟了崭新的广阔前景。

二、新时代网络文化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网络发展是超国家、超民族、超阶级的,网络文化利弊共存,一方面开启民智、传播文明,另一方面衍生文化垃圾、制造蒙昧盲从。在网络文化历史演进的当下,大有全民参与的态势,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新时代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1.网络文化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我国作为文化大国,在传统社会发展中,一元主流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但在网络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人们的价值观念由以往绝对单一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并日益向多元化态势发展。网络创作主体身份各具特色,传播途径通过网络医疗服务、网络电影文学、网络生产生活服务、网络娱乐游戏、网络直播和网络社交等新颖渠道进行。但传播内容良莠不齐,值得警惕的是网络践行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物欲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愈演愈烈,等等。近些年,网络直播作为全新网络文化的兴起,很快风靡全国,并且催生出了一个巨大的产业。

2.网络文化日益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网络文化的发展正朝着商业性方向迈进,不论是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游戏,亦或是电影与直播,都有专门的文化公司参与其中进行产业运作。因此,产业化发展是网络文化的必经之路,各种微博账号、公眾号的经营管理,都需要实现产业化,投入资本运作,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网络文化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条件,具备更强大的发展后劲。

3.网络文化日益呈现生活化发展态势。网络文化发展初期,涉及生活性的内容较少。但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接地气”的网络生活消费、淘宝购物和生活缴费等节目内容相继出现,让网络文化更加生活化。如在日益兴起的网络直播中,出现了做饭、种菜、木工等“接地气”的直播内容;网络银行业务中的存款、取款、贷款和转移支付等,极大地满足了网络参与人的生活便利与需求。

(二)新时代我国网络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网络文化多元性构成对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地位的挑战。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风尚发挥统领作用,占据中华文化核心主导地位,并构成我国文化的根基。但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视野的广阔性和空间的无限性,导致信息泛滥,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网络负面消息所建构起来的不安全、不稳定的舆论环境,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降低了网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人们通过跳跃式的短小信息,无常态思维,自由、随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促使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个体化和多元化。这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极易导致青少年精神上的失落感,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主流文化稳定性与安全性受到了挑战和消融。网络文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融入主流文化当中并得到广泛认可,由此得以造就网络文化的成熟形态。因此,理顺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关系,在网络文化中弘扬传统文化、传播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成为了新时代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2.西方强权文化渗透构成对青少年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挑战。在全球化起伏演进的现实潮流下,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民族文化国际交流互鉴中,传统与现代、矛盾与分歧是不可避免的。有些西方政客借助于语言和技术优势,利用其网站多、互联网英文信息占绝对优势的特点,推行其强势文化和价值观念,大肆渗透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念,进而误导青少年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扭曲法纪观和错位道德观。网络文化作为多元的文化体系,具有多重价值评判标准,特别在强权文化渗透面前,必须坚定夯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流和主导地位,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抵御“西化”的冲击和挑战。

3.网络道德失范和民族意识泛化构成对社会秩序的挑战。网络的低门槛、开放性与自由性,使人人都能参与,且人人都能自由无限畅游。但有些人是非观念混淆不清,网络“恶搞”,传播极具个人主义色彩的不良信息,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这对于鉴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极易产生思想道德观念混乱,从而削弱思想防范意识,导致心灵蜕变,心态扭曲。由于网络的实时性和匿名性等特点,网络赌博诈骗、低俗表演气焰嚣张,网络暴力犯罪、网络恐怖主义屡禁不止,这些道德法律底线失守的行为,不利于社会公序良俗的养成,对稳定社会秩序构成极大的危害。在意识形态领域鼓噪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煽动民族仇恨,离间民族关系,宣扬民粹主义,时常挑唆宗教矛盾,造成民族团结观念的淡薄泛化,企图扭曲和瓦解青少年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挑战民族国家政府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4.网络文本的可复制性构成对知识产权和创新体系的挑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文本的可复制性和传播的无限性,人们只要凭借搜索软件,点击网络链接,就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任何资料。这种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使得人们应用“复制”与“粘贴”便捷工具,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他人的精神劳动成果,造成了严重的侵犯知识产权和学术危机,严重影响了文化发展和学术创新。在社会生活网络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成果原创者的切身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损害和侵犯。因此,法律意义上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将受到极大挑战。

三、新时代促进网络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网络文化是在人和信息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文化行为。新时代下应坚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把握网络文化价值多向度引导功能,实现价值增值,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新时代网络文化技术研究开发,拓宽网络文化市场发展空间。网络文化代表着一种新兴文化的发展趋势,新时代为拓宽网络文化市场空间,必须大力加强技术研究与开发水平。一是跟踪国际网络文化发展的技术前沿,研发新一代电脑手机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等先进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数字技术,把我国文化信息技术装备提升到新水平;二是加大网络监督与控制软件技术的攻关和开发力度,建立超强的“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应用工具,确保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重要网站免遭黑客病毒的侵袭与攻击,捍卫网络优秀文化成果的可持续传播能力;三是扩大中文域名网站和自主服务器建设,拓宽布点,以市场为依托,生产传播融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网络优秀文化产品,改进传播手段,丰富传播方式,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四是加强网络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制定网络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完善多元化投资,改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城市向农村地区扩展,培育提高网络文化产业化、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拓宽网络服务空间和受众面。

其次,强化新时代主流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网络作为开放自由的平台,其传播内容是有底线的。人们不能因为网络的点击率、关注度或利润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那是无价值的资源浪费。因此,新时代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增强文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的数字化水平,塑造具有中国气派、品位高雅、反映新时代精神面貌的网络文化品牌。一要引导互联网企业积极开发提升青少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绿色软件,突出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把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与各种网络文化载体相结合,营造清新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二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热点的结合点,提高时代性对话能力和言语表现力,增强说服力与凝聚力,提高引导力与实效性,防止“失语”“失踪”“失声”;三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阐析,充分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增强马克思主义认同感;四要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通过多样化路径,建立星罗棋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网站,转变宣传与普及服务方式,在互联网传播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思想优势,并占据意识形态制高点。

再次,健全新时代网络道德制度化教育机制,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法律意识。网络文化是一个信息庞杂的舆论场,其主流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方向,但网络时常也充斥着各种非理性的极端化思维和情绪化表达,散布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诱导反人类道德的低俗审美趣味,易使青少年萌生各种违法犯罪等极端行为,因此,必须健全新时代网络道德制度化教育机制,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法律意识。一是从网络源头上加强治理。建立由政府主导,行业协会组织构建网络道德顶层设计,健全网络信用承诺联盟和道德公约,形成完善的网络使用者、开发者和管理者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开展良性互动协调配合机制,以维护正常的网络伦理秩序。二是从家庭亲情上施加引导。父母要关爱关注青春期的孩子,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直面坦荡交流沟通,培养孩子多样化的兴趣爱好,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三是从学校层面上正面教育。学校利用网络文化课加强教育,培育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积极倡导青少年学生浏览权威网站,充分应用“网络+文化”的模式,开展“慕课”“微课”“网络公开课”等网络平台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四是从青少年情趣上加以自律。教育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文化,严以律己,趋利避害,自觉抵制消极思想文化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网络作为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加知识面,形成自主网络学习习惯。

最后,深化新时代网络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建构人类网络文化命运共同体。为顺应网络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各国之间开展网络技术标准、规则运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治理模式等全方位沟通合作,建立信任协商有效机制,形成造福世界的“天网”。一要立足中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要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实施国家重大自然文化遗产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推进文化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二要借鉴国外,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对待西方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接收,又不能全盘否定,对于不同国家民族创造的真善美的文化精品,针对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理当借鉴吸收。只有开展不同文明、文化间国际互鉴交流合作,才能构建人类网络文化命运共同体。三要搭建国际网络文化高端交流平台。通过国际文化组织主导搭台,定期开展网络文化交流,展示网络文化最新成就。利用国际卫星网和互联网,向世界各国输送功能强大的讯号信息,讲述当代中国好故事,传播最美中国好声音,传授精彩中国好经验,展示亮丽中国好形象,提升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张  元.和谐网络文化建设依据、内涵及其实现路徑[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2]刘  淼.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符文康,张  珂.SNS环境下高校体育社团文化及其建设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6).

[4]孙建伟.网络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1).

[5]孙伟成,等.网络文化对图书馆文化的影响与对策[C].2016年湖北省图书馆学会年会,2016.

[6]范永同,郝俊杰.网络消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治理[N].光明日报,2015-7-18.

【责任编辑 孙小梦】

作者:包有或 冯小燕 吴坚

电影文化多元管理论文 篇3:

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影响

摘 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于2004年,它是为适应国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而设立的专业,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目标。 文化产业管理作为新兴的一个专业,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引进,成为许多大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在十八大的背景下,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就我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这个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经济发展;关系

一、文化产业的管理与经济的联系

文化产业管理既管理文化,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后,就会去追求自己的文化生活。经济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反过来文化又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繁荣。而文化产业就是文化而产生的经济,使文化不仅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离不开经济,经济也离不开文化。在十八大就明确的提取,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 ,这也是给了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一个很好的肯定,也证明了,它的潜力是无限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社会价值提高,离不开文化的良好管理。

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与其他西方国家

文化产业的繁荣是信息社会一个主要特征,我国正在向发达的信息社会迈进,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明显滞后,懂得文化产业运作规律的专业人才奇缺,对经济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是极为不利的,对这样的本科专业人才紧缺。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可见,如何管理好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所以,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有很大的空间和潜能,我相信,如何把握好文化产业的管理,将是我是经济发展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资源紧缺的今天,如果还继续以大能耗,不计损害的来发展经济,我们终有一天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三、中国国内文化产业管理成功的例子

(1)以创意产业闻名的香港,只要能善用其独特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发展到今天。电影《叶问2》的成功就是最佳事例。主角生活背景将内地市场和这出香港电影连接在一起。另外,叶问曾教授李小龙功夫,透过李小龙,叶问的故事进一步与好莱坞接轨。由电影的选材可见,香港人合理利用了文化产业的优势,选择利用叶问这位有故事的主角,制作出两部成功的功夫电影。

(2)这部电影的完美成功,不仅仅是依靠大手笔的制作。也靠着强大的文化底蕴作背景,电影中一招一式,一衣一角,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例如在天台习武的情况、练武者所穿的唐装等,在在演绎出古色古香的中国文化。电影透过其中心思想 ──中国武术崇尚和谐、重视修养来宣扬中国文化,将令人向往的中国武术精神向国际推广。

(3)现在社会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我们需要以良好的包装把一个事物打包出去,让人们知道他,了解他,从而促进人们消费,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说,现在什么都与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

四、如何去发展文化产业

(1)将文化产业注入每个一个产业,都会给他带来新的生命力。 将文化产业注入服务饮食、等服务行业,以文化作为底蕴,让服务人员穿上中国传统的服装,可以给就餐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就餐感受;将文化产业注入旅游行业,以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卖点,一方面,可以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来拉动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2)人才是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在人才培养上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体系,既要加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等专业的建设,也要注重与社会实际情况结合,重点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形成一种流动、竞争、开放的人才成长环境,从而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产品的消费是人类在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的温饱问题以后才能产生的一种需求,既符合人们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扩大国内文化消费需求,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就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五、发展民族文化,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文化产业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无一不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中,民族众多,逐渐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文化,如何大力发展这些文化,使得这些文化成为我们经济新的突破点,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是国家发展的长期结果,对于我们来说,中华的传统民族文化,是我们特有的文化系统。使他走出去,用到经济发展中去。将是我们的目标。

六、权衡文化产业管理与经济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文化产业,从而得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双丰收呢。首先,建立好公共的文化产业,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以人民群众、以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为第一目标。但是我们必须给文化产业活动一个不可动摇地位,公共文化活动可以配合以经济做辅助。但是强调的是,公共文化活动绝不是经济等各项活动的附庸。

七、结束语

文化产业,作为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点,已经和我们密不可分。管理好文化产业可以优化我们国民经济的经济结构,带动经济发展。所以说,文化产业管理是和经济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他们一开始就是骨肉相连的。文化产业的兴起,必定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大发展,势必也会引起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作为一个在校的文化产业管理系的学生,我相信我们的专业前景是光明的,文化产业将使经济发展有一个突破。

参考文献:

[1]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2007

[2]邱菀华.《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如何成功运作大型活动》,2005

[3]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指导教师:

刘燕,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

作者:袁子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侵占犯罪立法完善论文下一篇:我国破产立法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