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范文

2023-12-02

网络语言范文第1篇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应用不断丰富,手机阅读成为新的阅读形式。越来越多的作者、出版商和手机产业链上下游,开始关注并尝试进入手机出版领域。目前,国家尚无法律法规对手机出版进行明确定义,但随着手机上网的日益普及,手机出版也日益发达。手机出版是指“以通信WAP网络为信息的传播途径,将著作、图画、声频、视频、符号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内容数字化,以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发送到手机用户终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的实时传播行为”。手机出版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媒体、超文本、交互性、开放性与自由性、隐蔽性、便携性等特点。在过去几年间,手机出版在中国迅速发展。SUN微电子公司的网上大师级人物杰可布·尼尔森(Jaeob Nielsen)在一篇文章《传统媒体的终结》中预言:“未来的5到10年间,大多数现行的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为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不管这种说法是否“科学”,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新媒体势不可当是不争的事实。手机出版物也是新媒体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它在本质特征上不同于传统出版,传播模式和形式均发生了变化,这些形成了手机出版不同于传统出版的叙事特征。

一 “无”质化的比特叙事

从传播内容的本体叙事形态上看,手机出版和传统出版就不同。手机出版内容是电子数码语言的“比特叙事”,或者说是以数字化“比特”(bit,指0和1组成的计算机二进制数位)为符号本体的信息方式叙事。在电脑写作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尼葛洛庞帝所说的“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传统的信息传输工具如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它们所使用的物质是原子。原子是有体积、重量、生产成本和传输耗损的,比特则没有,也不会有。比特只是一种数码信息,在互联网上它无处不在,可以无限贮存任何信息却不挤占一切物理空间,它用“空中的文字”传递“海量的信息”,却又将自己隐而不显。只要有足够的网络带宽,使用者可以通过操作它来获得“所有时代所有地方的所有信息”,不仅能随时调阅,还能更新。时至今日,人类数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学艺术瑰宝和思想文化遗产,均能以比特方式栖居网络,而比特传输的网络信息大约每100天就会翻一番。就文学信息看,几乎古今中外的所有作品都经比特化处理后进入网络,网络原创作品更是汗牛充栋。正是借助比特的工具转换,使互联网成为古往今来最丰富的文学宝库。

比特是一种没有体积和重量的“软载体”,其传播无需“硬载体”传播的储藏和运输成本,也不会出现物质传播中常见的质量耗损或信息缺失,它所拥有的无障碍延伸从本体上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比特技术拥有强大的信息压缩和转换功能,它能用最简单的0和1这两个数字来表征最丰富的大千世界和最复杂的人类情感,不仅能轻易地实现文字转换,也能将对象转换为声音或图像。从符号本体的存在方式上说,用于网络写作的电子数码语言具有双重形态,即隐性形态和显性形态。这两种形态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电脑网络的语言出场。

二 语言形象化的多声部叙事

从传播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看,传统出版主要采取文字言语的单一形式进行传播,而手机出版则采取了多样的形式,除了文字言语形式之外,还有许多非言语和副言语元素形态掺杂其中。非言语元素,就是指除了言语行为(说话和书写)之外的一切社会行为及其语境因素表示意义的元素。比如为了弥补网络传播中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语言信息的缺失,人们便创造了很多表情符号等非言语元素,用来生动呈现和描摹日常面对面交际中的音容笑貌等非言语信息,充分体现了传播与心理的关系。副言语元素是超出言语交际和分析范围的各种不同性质或种类的伴随言语语言的声音。手机出版由于有数码技术作为支撑,能够传播这种副言语元素,传递功能性发声,如笑声、哭声、叹息声、呻吟声、咳嗽声等;能传递伴随语言出现的语音特征,如语音、语调、语速、音高、音量等等。这种非言语和副言语元素,在传统出版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手机出版在形式上不仅保留了传统纸质杂志的封面、目录和封底,还作出了传统杂志的中折痕以及翻页的效果。此外,生动精美的图像和视频、优美和炫酷的背景音乐、富有动感的视觉冲击等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使读者在虚拟的杂志环境中获得艺术性的享受,创造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和快感。这种信息处理方式,直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保留传统杂志的一些样式,是为读者导入一种认知图式,利用已有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加深对信息的全面理解和记忆。

三 “去中心化”的互动叙事

手机出版大多设有留言板,如果读者在线阅读,可以与编辑或者作者进行即时互动,读者可以随时对杂志的某些栏目、文章进行评论。传播学认为,有效的传播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传播者是受传者,受传者又是传播者。因此,读者的参与对于手机出版而言是其活力和生命的所在。手机出版传播的双向特征,使得读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兼具双重性,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始终被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另外,追求网络中心各节点的平等地位的P2P技术的运用,使中心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去中心的特点将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网络传播结构的扁平化特点也会进一步凸显。因此,“去中心化”在网络传播中心已经成为现实,网民的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

在手机出版传播中,信息资源的全球联通性将使读者直接面对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出版社原有的信息源中心消失。信息空间具有高度开放性,网络信息呈多向、发散式传播,读者有可能绕开传统出版设置的障碍而自由地获取信息。读者不仅可以主动地选择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和意见,出版者与读者有可能成为平等的信息资源共享者,原来存在的左右信息和舆论的特权力量受到挑战。出版者在网络环境中从事叙事活动,叙事模式会发生变化。以互动和个性化为特征的“分众传播”和“点播”逐步普及,手机时代的出版者必须更快、更好、更生动、更准确地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并根据读者所表现出的偏好(主题、色彩、风格等)、读者所用的浏览器、读者的地理位置及所用的调制解调器的速率来编排网页和发送信息。要适应读者的要求,决定手机出版的展示形式——以这种或那种色调、版式打印出读者订阅的个人报纸、期刊;并选择一位虚拟的播音员播报新闻、讲解故事……在将来的某一天,甚至可以推出“私人数字助理”,为读者推荐不同的手机出版物,在读者需要的时候,以读者最喜欢的叙事方式展现。

四 时空移动化的个人叙事

手机是人们的移动通信工具,具有移动性和流动性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手机出版的阅读时空也具有移动性和私密性。故要对手机出版的内容进行归类、细分,根据读者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将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主题,每一主题下的杂志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要。这种划分将原本分散的网络读者“重新部落化”,逐渐形成有特定属性的群。手机出版是否正在走向小众传播?对此,年轻学者黄旦博士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内容更加专业化;第二,接受者更为自由、主动,富有选择余地;第三,传播者必须更加关心和了解接受者的各种需要;第四,利用‘电子报纸’‘电视报纸’等新型媒体进行传播的传、收双方,都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据有关调查显示,手机出版的读者学历要远远高于传统杂志的读者。大学本科学历最多,占到48%;其次是专科学历的有31%。这充分说明,手机出版物的读者是一批年轻的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可见,手机出版属于小众传播。

此外,手机出版为扩展内容的来源,向读者提供了手机出版的制作软件。由于内容同质化一直是手机出版的现实问题,在“内容为王”的竞争环境下要想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必须具有原创性和新鲜感。网络杂志制作软件的出现不仅提高了读者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进一步增加了内容的鲜活度。在很多读者看来,网络杂志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被动地欣赏,而是主动地参与。这些针对非专业人士的“草根”软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需要——过一把当“主编”的瘾。在人们津津乐道的Web2.0时代,读者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自主权。

总而言之,手机出版是出版业的一种新型业态。其由于独特的传播特性,而扩展了新的市场,延续了杂志的影响力,加大了杂志的利用率,并且能够扩大杂志发行范围和地域,辅助传统出版品牌的塑造。手机出版还为读者提供了阅读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适应新生代读者的生活节奏和消费方式。同时,随着网民基数的逐年增加,新的阅读习惯的逐渐形成,手机出版的优势将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影响更多的读者。在人类的传播消费史上,传统媒介的传播形式从来没有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出现而消亡。至于手机出版标志着新的阅读形态的到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络语言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与英语语言学课程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改变传统单一的语言学课程教学手段的建议,即在局域网下建立语言学教学平台。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局域网 教学手段 课程平台 教学改革

一、引言

语言学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认识。语言学课程的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发展语言学理论,总结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但是根据全国范围内英语系开设语言学课程的具体情况调查,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并未达到大纲的要求。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这些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语言学课程教学平台的构建

(一)语言学课程课堂教学现状

课程教学是语言学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但是从目前的语言学教学现状来看,现行教学方法仍以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呈单向传递式分布,师生之间难以达到教学互动。如图1:

图1

课程讲授以教师为中心,可以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对于理论性强的语言学课程来说是必需的,但是,讲授法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从上图可以看出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

(二)理论基础

在局域网下根据语言学课程特点建立教学平台,是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出发的。其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满足学生认知上的需要,而且要注意和重视学生情感上的需要。情感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和自信心的树立。动机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情感因素,包括学习者的需要、好奇、态度、兴趣和意志等。焦虑与动机相结合,影响语言的输入,可能是学习过程中最妨碍学习者的一种情感因素。适当的焦虑可以形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过多的焦虑则会阻碍学生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对知识的汲取从而延缓了学生学习的进步。自信心体现出学生的自我评价。

同时,教学平台的建设符合建构主义的思想。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中的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交流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具体设计示例

进行语言学课程教学平台的设计时,应遵循以学科特点为指导,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并兼顾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原则。教学平台的设计可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接口。教师接口主要是用于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追踪和记录,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要求、态度和能力的变化,并对学生的参与情况、练习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和评价。学生接口可分为学习指导区、资源区、讨论区、试题区、查询区和娱乐区。

学习指导区首先应包括对语言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评估方法的介绍以及每一阶段学习的目标、要求和任务。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方便其交流信息,并为相互评估做准备。

资源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语言学教程中较次要的部分,如可以介绍语言学基本概念、术语和重要人物,介绍现代语言学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引进新的研究成果,或可提供国内外相关语言学网站和期刊,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讨论区不仅是有效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区域而且是学生专业学习和师生思想交流的园地。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自行讨论语言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向老师询问。

试题区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试题量和难易度、主观和客观、知识和能力等进行分级、建立多元化的测试资料题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主动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做出抉择。

查询区主要用于学生查询自己该课程的学习过程、得到的评价(学生、老师、计算机的评价),测试结果。而娱乐区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轻松一下,缓解压力。

(四)应用价值

建立基于局域网的教学平台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之一。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利用,将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提供的文字、图表、动画、影像、数据和英语语言学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更自然的人机界面,可以由教师结合所学课型,在学生面前真实而生动地展现英语语言学课程背景和环境。

首先,变传统的单向形的知识传递为启发、发现、探究的教学,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教学模式:

图2

教学平台连接了教学任务的实施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扩展了教和学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动态系统。从图3教学平台使用效果图可以看出教学平台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改变现行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互动效果。

图3

其次,使语言学充满趣味,简单易学。语言学中语音学、音位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部分。音位、音位变体更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教学平台的优势。教师利用电脑技术设计一个动态的发音器官图像,这个图像可以通过小幅度地变化口型,如[a:]音,口型的变化可以发出多个[a:] ,隐藏在这些[a:]音后的就是音位。这样的讲解就化抽象为形象,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计算机辅助语言学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观念的转变。语言学课程理论复杂,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是教学目标。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要求、态度和能力的变化。应积极了解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会利用其先进性辅助教学手段和机制。

2. 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学平台的使用不等于教师就是“放映员”,教师要尽量扮演协作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降低权威性,当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出现歧义或任务遇到困难不能进行时教要适时地进行引导。

3. 教学平台的角色。教学平台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教学手段,起辅助性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使用,不能滥用网上资源,一味追求视觉的华丽与变化的效果或娱乐性。

4. 评估方法的转变。教学平台的使用势必改变过去“一卷定终身”的做法,形成新的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5.课件的制作。语言学是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应尽可能地使用形象的素材将抽象的原理简单化。

四、结语

信息技术和教育相结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设计教学平台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比较又前进了一步,具有灵活的课程经营模式,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概念,是师生协作的平台,互动的评价体系,详尽的信息回馈工具。但也应对其有明确的定位,要清醒地意识到计算机本身的局限性和不足。只有教师和学生对这种辅助教学手段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合理利用发挥它的优势,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自主、理性的学习者。

[ 参 考 文 献 ]

[1] 刘丰.语言学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煤炭高等教育,2002,(6):83.

[2] 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49.

[3] 黄浦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课程(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电化教育研究,1997,(4):25.

[5]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12):1.

[责任编辑:陶 然]

网络语言范文第3篇

浅谈网络语言对公文写作的影响

在网络媒体迅速崛起的今天,网络语言业已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当中,并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语言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丰富而自由的表达方式、多姿多彩的话语风格,在当今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使用价值。公文作为各种社会组织机构传递策令、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书面文字工具,在大力提倡和推行办公自动化的今天,不能不受到网络语言的渗透、交融与冲击。本文从网络语言和公文语言特征入手,阐述两者在语言风格、使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网络语言对公文传播及公文效力方面的影响和冲击。

一、网络语言特征

于根元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互联网的产物”。他将网络语言“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这一特点归咎于虚拟空间里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此外,他还指出,为提高输入速度,“网语”中充斥着大量怪字、错字、别字以及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的“随意链接和镶嵌”。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具有标新立异和“经济”这两个突出特征,它是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通过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从语言风格上看,网络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活泼。“(┙>∧<)┙へ┻┻ ”(掀桌子)“╮(╯▽╰)╭”(摊手)等颜文字形象易懂、诙谐有趣;“淘宝体”、“甄嬛体”等网络流行体富有生活气息,使用广泛,引领社会潮流。从使用范围上讲,网络语言具有集团性、私密性、局限性,一个网络亚文化群内部约定俗成的语言可能无法被大众所理解。如在ACGN1亚文化群体中频繁使用的“御宅族”2“里番”3“幼驯染”4等 1ACGN,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该词汇主要使用于日、中、韩等亚洲地区。ACGN文化起源于日本,起初是青少年次文化,但如今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已发展成为

2御宅族一般以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的狂热爱好者为主要的称呼对象。对于了解“御宅族”涵义的人,通常将作形容词的“宅”视作“御宅”的简化,常使用“宅男”、“宅女”、“阿宅”或单独一个“宅”字及其衍生出的词汇来指代御宅文化相关事物。 3里番一词原系日本的电视圈专业用语。原指和本电视台或广播电台的节目播放时间和地点都相同的别台的节目。 4幼驯染一词在日文中指的是从小玩在一起的朋友,因在日本动画、漫画甚至文学作品中幼驯染相恋的故事极受欢迎,所以通常译作青梅竹马。

- 1

S16120927 李兵兵 法学

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词汇。那么,网络语言对公文写作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公文写作中又该如何对待网络语言呢?

一方面,公文写作采用网络语言可以促进公文传播。

从传播时效性上讲,网络语言具有模因传播的特性,因此公文写作采用网络语言可以有效扩大公文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率。

布莱克摩尔认为,模因是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传播的事物,而强势模因是指能被广泛复制、传播,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三个生命标准方面有较高的值的模因。从这个定义看来,“给力”“APEC蓝”“且行且珍惜”等网络热词及“淘宝体”“甄嬛体”都符合强势模因的标准,其传播范围广、效果明显、传播力强。因此,公文写作借用这类网络语言、语体,有利于公文信息被记忆、被复制,使受众参与到信息传播之中,主动承担“传播者”的职能,从而拓宽公文的传播途径,增强其传播效果。

从传播结果看,由于网络语言风趣生动,往往传递着公众心声,公文中适当使用网络语言,有助于改变大众对公文冷漠教条的刻板印象,促进公文的贯彻实施。南京理工大学的“淘宝体”录取短信、外交部的“淘宝体”招聘广告、嘉兴海宁司法局的“微博体”通知„„各类“网络体”愈发频繁地出现在公文当中。 从深层次看,这样一种公文写作和传播方式,是在破除“官本位意识”,避免居高临下,从群众视角出发,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习惯和情感取向, 就这方面来说,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微博公文”和官员个性化语言的不断涌现,可以说是权力回归服务本位的体现。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入侵公文写作会破坏公文的庄重性。

浅层次讲,公文写作使用网络语言不利于公文的规范化。如前文所述,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集团性,其语义推新变化快,一个词汇的语义往往随着时间和使用群体、使用范围的扩大而变迁。因此,公文随意使用网络语言,从语义内涵来看,可能引起公文“过期”,随着时间推移造成歧义并导致信息误读;从语言形上讲,网络语言强调独创性,词汇构成形式新颖,常常夹杂数字、字母、符号等,这样的词汇会破坏公文统一规格,不利于公文的规范管理。

深层次看,不当使用网络语言会降低公文权威性。2011年7月,上海徐汇区一则“淘宝体”通缉令引发社会热议。尽管此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警方

- 3

S16120927 李兵兵 法学

参考文献:

[1] 曹进,靳琰. 网络强势语言模因传播力的学理阐释[J]. 国际新闻界2016(2). [2] 程辉. 公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当慎重[J]. 秘书之友,2014(5). [3] 龚文. 论公文写作的灵活性[D]. 湖南师范大学. [4] 贾君芳,王盛苗. 网络新语体在公文写作中的应用[J]. 公文写作,2012(12). [5] 蒋学梅,周漫. 模因论视域下网络语言的传播探析[J]. 东南传播,2015(7). [6] 林圣娥. 浅谈网络语言对公文写作的冲击[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 [7] 楼志新. 公文语言与网络语言语体风格之比较[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 科学版),2006(9). [8] 谭晓闯. 网络语言传播中的模因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1(5). [9] 严雷,张冠英. 公文写作不规范现象及对策摭谈[J]. 应用写作,2010(6). [10] 袁晖. 试谈公文语言的口语化和形象化──论公文语言发展的一个新走向[J]. 语言文字应用,1995(3). [11] 朱忠梅. 公文写作的与时俱进:规范与创新[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9).

网络语言范文第4篇

1问卷调查分析

问卷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1)大学生群体中网络用语和流行语的普及度调查;(2)大学生对网络用语及流行语的使用情况调查;(3)关于使用网络用语的理由;(4)获知网络用语的途径;(5)如何看待网络用语;(6)网络用语对人们的交流是否产生影响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7)大学生对网络用语的态度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68份,无效问卷2份。

1.1 大学生群体中网络用语和流行语的普及度调查

其中,知道很多的仅占8.8%,大部分学生知道一半以上,占总人数的91.2%。可见,网络用语及流行语在大学生中已经相当普及。

1.2 大学生对网络用语及流行语的使用情况调查

在维吾尔族学生问卷调查中,仅有7.4%的被调查学生不使用网络用语,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使用网络用语,其中20.6%的学生经常使用网络用语,72.1%的学生偶尔使用网络用语。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用语,但经常使用的占20.6%,不使用的仅占7.4%。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网络用语及流行语都有所了解,并且偶尔使用。

1.3 关于使用网络用语的理由

在维吾尔族学生问卷调查中,25%的被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用语的理由是“时尚、形象、幽默”,42.6%的被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用语的理由是“简洁、方便”,32.4%的被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用语的理由是“其他”。综合以上分析,从中可看出许多网络用语出现的根源为简洁方便,节约时间,提高打字效率。

1.4 如何看待网络用语

在调查过程中,41.2%的被调查学生表示赞成,仅占5.9%的调查者表示反对,52.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好说,网络用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文化现象,我们不可能简单地采取“支持、鼓励”或是“扼杀、禁止”的手段,所以对网络用语应持保守的观望态度的人占大多数。

1.5 网络用语对人们的交流是否产生影响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调查过程中,61.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简洁幽默、方便交流”,26.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不知所云、交流困难”,11.8% 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可忽略、不存在影响”。对待网络用语这一新兴的文化现象,我们既不应该完全迷信网络用语,将日常交流, 甚至学校课程都网络用语化,也没必要全盘否定、一味排斥。

1.6 大学生对网络用语的态度调查

在维吾尔族学生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24%的学生对网络用语表示“乐意接受”,34%的学生表示“勉强接受”,29%的学生表示“没感觉”,仅有13%的学生表示“不能接受”。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于网络用语并不排斥。

2网络用语的分析及翻译

2.1 网络用语的分析

从以上汉语网络用语的分析来看, 简单日常化的汉语网络用语已经广泛普及及应用,年轻人使用的比较多,而富有深刻网络新义的网络用语针对维吾尔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他们无法用汉语网络用语进行沟通,只能用维吾尔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在交流方面会产生一些障碍。因此有些汉语网络用语翻译成维吾尔语时会出现模棱两可,意思模糊等现象。

2.2 网络用语的翻译

以下网络用语的翻译是根据维吾尔族学生调查问卷中总结归纳获取的翻译信息:

(1)“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例句①的意思是:爱上你哥,我只是一个传说。例句②的意思是:不要崇拜我,我只是一个神话。从例句分析来看,笔者认为例句②的翻译比较符合这句话的翻译逻辑, 切合意境表达了这句话的内涵,例①是直译,只是根据句子的表面意思而翻译,没能理解句子的来源。

(2)“人生就像刷牙,一手握着杯具一手握着洗具”:

这是一个比喻,把人生比喻成“悲剧”、“喜剧”。从以上分析来看,只有例句①说明了人生一边面对悲剧,而另一边又要面对喜剧,其它例句是按照句子的字面意思,把‘刷牙’‘杯具’‘洗具’直译了出来,没能把句子的真正意思挖掘出来。

(3)“给力”:

例句①比较准确的表明了‘给力’这个词的涵义,②表示是给力气、力量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把‘给力’一词使用的范围扩大化,可表示对某件事的看法,所以不能只翻译成力量、力气的意思。

(4)考霸(考生多次高考,被北大、清华录取,媒体称之:

例句①的意思是:善于考试例句②的意思是:参加多次考试的人。从以上两个例句可分析出,例句①指每次考试都能考好, 例句②指参加过多次考试,但是不能确定就能考好。根据汉语的意思是通过多次考试,结果也是理想的,所以成为“考霸”。

(5)“羡慕嫉妒恨”:

例句①的意思是:很羡慕例句②的意思是:羡慕、嫉妒、恨从以上例句分析来看,只有例句①表明很羡慕的意思,如果把整个词分开去翻译的话,就不能表达出这个词加强语气的效果了,所以我认为例句②没有例句①翻译的恰当。

(6)“神马都是浮云”:

例句①的意思是:一切都是假的。例句②的意思是:一切都是空话从以上例句分析来看,例句②更能接近这句话的意思,表示没有的话不值得一提。

互联网的日益推广与普及, 必将会带来网络语言的繁荣兴盛,其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因此,网络语言研究大有可为。综观我国当前的网络语言研究, 虽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不断拓展的趋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网络用语大部分和我们的习惯用语不一致,很难从网络语言中发现什么规律,更不能用什么语法去分析它,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对翻译网络用语有新的突破。

摘要:网络语言是互联网上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一种语言。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语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及翻译,通过对维吾尔族使用汉语网络用语情况的调查,了解其对汉语网络用语的熟知情况,激发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网络语言范文第5篇

摘 要:新疆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核心区,目前主要的历史使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提升新疆地方政府形象和提高新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在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完善新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议加以论述,以期对新疆网络舆情的应对及新疆的社会稳定有所裨益。

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社会稳定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现已成为公民表达观点意见、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上网人群占比为90.1%。简言之,网络舆情就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各种社会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中的直接反映。所谓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指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通过借助网络信息监测平台,及时收集、辨别、分析、处理各种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察觉并采取应对手段,对各种矛盾和冲突带来的问题进行预先防范和警示的一种机制[1]。

一、新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意义

1.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利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

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确保新疆的发展稳定,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稳定。近年来,受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破坏活动以及疆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矛盾积压难解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新疆的社会稳定状况呈现出较为严峻的态势。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开放性、丰富性、虚拟性又使得新疆的维稳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相较于其他地区,新疆的网络舆情形态更为复杂。因此,构建与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和指导意义。

2.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助于提升新疆地方政府形象

作为政府体系中直接接触群众、直接面对群众、直接为群众谋福祉的门户,地方的政府形象既得益于自身的政务管理水平,又受制于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水平。然而,在近年来的网络舆情应对中,新疆地方政府由于观念落后、危机意识不足、应对机制不健全、处置方法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其形象塑造难以让公众折服。地方政府由于应对不及时不仅容易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秩序失控,还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所以,对地方政府而言,顺应时代要求、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无疑是提升地方政府形象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途径。

3.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益于提高新疆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当前,网络俨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的主战场也由现实生活转移到网络平台。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复杂的区域环境使得新疆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困难重重。通过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不仅可以提升新疆应对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而且还能提升新疆应对网络舆情的洞察能力、研判能力、化解能力以及引导能力。

二、新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处置机制不健全

为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防范,各级政府机关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网络设施,在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中,有的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有的由宣传部门负责统一指导,但多数组织机构的侧重点放在收集涉检网络舆情上,而在如何应对处置舆情危机方面较为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决策机构也不明确。许多部门虽然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开过新闻发布会。同时,沟通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也较普遍存在。舆情发生后,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与各职能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尤其是探索宣传引导机制的主动性不强,与新闻媒体联系协作不足,无法得到媒体的理解与协助。

2.缺乏有效应对技巧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信息公开不及时。在事件发生初期,因为不重视或者对事态发展的预判能力不强,没有及时向社会实时公布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相关法律法规与科学依据及处理决定,导致不少群众相信了网络传言,让小道消息占领了市场,丧失了新闻舆论的主动权;二是行政业务部门往往缺席。在网络舆情的处理过程中,有的业务部门不重视舆情防控和应对处置,缺乏对舆情的深度解读和释法析理,也就出现了新闻宣传部门事后疲于奔命、单枪匹马灭火的尴尬局面,处置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三是态度不够真诚。面对网民的质问,有的放不下架子,对事件中所反映的问题予以回避有的甚至编造信息来蒙骗网民,加剧了民众对检察机关的不信任,导致事态升级。

3.技术手段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当前,我国对中文的网络舆情已经掌握了纯熟的监测技术,但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网络舆情监测技术还相对滞后,监测部门尚没有开发出先进的软件系统对少数民族语言网站进行舆情监测。目前,新疆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排查制度,与中文的舆情报告相比,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存在质疑。但是,在网络媒体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窗口的今天,如果不能利用科学技术对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网站进行舆情监测,就无法第一时间了解网民的思想动态,从而无法觉察思想动态背后潜在的社会隐患问题。

4.事前预警不及时

近年来疆内的暴恐案件频发,暴力恐怖分子的袭击对象、袭击地点不断发生变化,其在暴力活动中运用的武器和手段方式亦不断更新,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新疆的网络舆情预警却总是强调事后行动,缺乏事前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这是今后新疆网络舆情预警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完善新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议

1.建立健全机制,加强网络舆情控制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对领导小组组长及各成员的分工予以明确,对应急工作调度、决定应对方针策略、调查处理问题、对外联系沟通、组织引导媒体宣传、应急保障等环节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

二是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和整理有关涉检舆情反映,客观甄别筛选。积极开展动态跟踪,掌握舆情的状况和走向,对形势进行适当的研判并及时预警报告。

三是建立健全分析调查机制。平时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登记、汇总,分析事件原因和趋向,针对反映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查清事实,及时向上级汇报分析调查结果,并提出解决办法。

四是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在充分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周密的、阶梯性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以及保障措施等。

五是建立健全应对处置机制。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快速建立联动机制,迅速与上级院、同级党委网信办及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积极联系媒体,争取媒体的认同,通过媒体作出正面回应,引导舆论走向。

六是建立健全总结评估机制。网络舆情处置完毕后,适时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为下一次处理网络舆情积累经验。针对被曝光的问题认真整改,举一反三。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相应法律法规是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行动指南和法律依据[2]。虽然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一系列的配套规定措施,但是这些文件中涉及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的相关内容较少,缺乏对预警工作的指导性,从而给地方政府的实际操作带来诸多不便。为此,为了保证网络舆情运作发展的合理规范,增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使得“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得以真正落实,现阶段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法制框架体系,努力使新疆的网络舆情预警工作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

3.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把关引导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受网络群体的多元性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等因素的影响,有关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鱼龙混珠、良莠不齐,从而造成混淆视听、危害社会秩序等不良后果。基于此,严格把关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强化引导网络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4.注重应对技巧,增强应对处置成效

要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准确把握、快速反应。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二是公开透明、客观公正。注重调查取证等处置过程的实体与程序公正,主动增强透明度,以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向社会实时公布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相关法律法规与科学依据及处理决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针对网民的诉求,正面应对并诚恳回答,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三是借助媒体、正面引导。依靠机关系统内部的协同作战、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以及与网络媒体的通力合作,形成机关上下、内外、条块的整体联动格局和工作合力,及时化解矛盾冲突,尽快消除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四是整合力量、形成合力。争取网络大V、“意见领袖”的支持,同时积极组织网评员和机关自媒体正面发声,形成工作合力,及时抢占网络舆论阵地;五是自我纠错、敢于担责。对事件中所反映出的机关工作、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不护短,勇于承认错误,主动进行责任追究,有效扩大正面效应,提升政府机关司法公信力。

新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现实意义重大,尤其是在“7·5”事件发生后,把握网络舆情的正确走向成为关乎新疆的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砝码。受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特征以及“三股势力”的干预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新疆的网络舆情监控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积极采取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应对措施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程夏.网络群体事件的预警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2.

[2] 周小倩.也谈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完善[J].传媒观察,2014(1).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彭涛,葛世凯.网络传播把关人合力模式的构想[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责任编辑:思涵]

上一篇:c语言开发下一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