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4

教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解决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高校重视度不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以及沟通交流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应用型民办高校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研究背景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无数的独立院校也正在转设,随着独立院校的转设民办高校的数目也在不断的增加,民办高校对于中国高校教育的作用及影响也在不断的增大。教务管理部门作为民办高校发展前行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大数据、互联网加在人民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教务部门要想更好的进行教务工作,更好的进行教务管理建设也必然离不开信息化,实现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现阶段亦有不少学者对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与研究。刘雅卿(2021)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1],并从部门信息沟通间的问题以及工作人员信息技术缺乏等方面进行了现状论述,最后还从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立足实际进行软件开发等角度提出了有效路径。陈艳、梁靖(2021)立足于互联网飞速发展以及新冠疫情的背景,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2],并从人才队伍组建以及校园资金支持等角度提出建议,在最后分析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李秋惠、陈几香等(2021)在互联网加的背景下对教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构建进行了研究[3],通过分析互联网加背景下教务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的原则,提出系统构建建议,并提出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制度体系。

综上可知,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同时现阶段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众多问题。因此,本文在已有文献以及社会实际的基础上对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更好的助力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好的助力应用型民办高校整体发展。

二、建设困境

1.学校重视度不足

大部分民办高校虽然办学历史尚短,但是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体系,在教务工作上也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但应用型民办高校以往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而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需要。

同时,虽然现阶段的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但是高校在进行发展建设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就业率、学生的学科成绩、学生的科研学习等,对于作为学生发展及教师教学基础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反而不足,在人力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也就相对欠缺。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及足够的资源投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应用型民办高校进一步实现综合发展。

2.工作人员素质能力欠缺

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务部门的教师多为以往招聘进入,或毕业学生留校以及新入職人员。一是有教务岗位工作的人员在信息管理、信息应用等方面存在知识的欠缺,不能够较好的结合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设计出合适的应用平台、网站等;二是新入职人员以及部分留校的学生存在工作经验不足的情况,且同时存在电脑等信息技术有待提高的缺陷。三是很少有特地为教务部门招聘计算机专业以及计算机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助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而部分有特异招聘具有信息化建设能力的工作人员又缺乏相应的教务管理工作经验。综上可知,在进行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存在工作人员素质能力欠缺,综合素质能力有待加强等特点。

3.沟通交流与学习度不足

众所周知,在高校的教务管理中,除了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还有学院的教务管理部门。学校的教务管理以及学院的管理部门虽然都在面向老师、学生进行教务管理工作,但是在工作中职责以及工作范围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同时在面对问题的处理之中,可能会存在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鸿沟,某些问题会存在沟通上的差异导致影响工作的完成度。同时由于工作之间的差异以及沟通上的差异甚至可能会出现人员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问题的解决。

三、路径探索

1.高校加强重视程度

由分析可知,应用型民办高校在进行发展建设时对于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度不足,给予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以及人力支持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障碍。因此,为进一步的进行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应该提高重视力度,同时给予更多的人力支持以及资金支持。可通过校友资金引入等方式增加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同时可以运用资金进行教务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等。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信箱等方式广泛吸收老师、学生以及工作人员对于教务关丽丽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与建议,并有针对性的吸收采纳与整改。

2.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一是可以通过资金政策、行政政策等吸引高素质人才,为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同时可以通过培训会等的开展等,对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进而解决在进行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之中存在的人员综合素质不足的缺陷。

3.加强交流与学习

综上可知,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沟通问题存在于部门间、师生间等,因此可以通过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同时也可以可以举办校际间的沟通交流活动,组织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教师以游学等形式进行沟通学习。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学习提高解决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应用型民办高校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雅卿.谈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才智,2021(25):108-110.

[2]陈艳,梁靖.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1):216-217.

[3]李秋惠,陈几香,江燕.“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21(16):28-31.

教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现实困境,阐明了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的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 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季凌燕(1976-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组织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理论。(江苏南通226019)

高校管理干部肩负着对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任务,是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转,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和发展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加快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管理干部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没有深刻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未能明确和谐管理目标、贯彻执行和谐管理理念,未能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理论等,缺乏管理业务知识和管理技巧,处理公共事务的手段落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潜心于管理工作的深层次研究和思考。这些均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管理效益的提高,影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人际关系不和谐,管理效率亟待提高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习惯于按规章办事,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工作创新的活力和竞争的激情。部分管理干部与教师、其他管理干部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表面上和睦相处,内心却相互抵触,遇到问题时相互扯皮、推脱,存在“隐性缺失”现象。“隐性缺失”指从职数配备上看人员配置齐全,但实际工作中却因种种原因在人力或精力上投入不足而延误工作的现象。部分管理干部尤其是“双肩挑”或“一肩多职”的干部缺乏管理经验,社会兼职过多,管理工作只能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状态。这些现状制约着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挥、组织、协调功能的发挥,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益,對构建和谐校园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适合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具体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与学校教师、教辅人员相比较,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方式、手段不同,岗位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指标难以做到科学和易于操作,考核结论在评聘职称、职务晋级、确定津贴标准等使用上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而许多高校在领导岗位聘任过程中,强调选拔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高校管理干部工作任务具体而烦琐,很少有精力从事教学和管理研究,难以出科研成果,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不仅严重挫伤了管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直接影响到管理干部队伍的稳定。

(四)管理干部待遇偏低,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高校将教学、科研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在教师进修培训、岗位津贴制度等政策制定时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部分高校把管理工作当做一般事务性工作,没有形成对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对管理干部队伍缺乏应有的关注。与同等年龄、学历、资历的教学科研人员相比,管理干部在相关待遇方面有着不小的差距;与公务员比较,管理干部主要是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做好服务工作,他们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或职务,却没有相应的“权力”。这些实际情况导致管理干部出现明显的角色落差,他们渴望成就事业,但实现价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迷惘和失望心理,对构建和谐校园缺乏热情,对管理工作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校园,向社会传递和谐的校园文化,向社会输送具有和谐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管理干部是高校领导、教师、学生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织保障。高校管理干部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推动下,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加快,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管理程序逐步调整,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化的现代管理必将代替粗放式的传统管理,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具有专业性、专职性、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克服“双肩挑”干部模式的弊端,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增强管理干部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实现高校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快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

因此,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创造师生健康发展、自我实现的和谐环境,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一)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引导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

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 引导管理干部树立和谐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首先,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高校应在管理干部中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教育活动,引导高校管理干部充分认识到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增强管理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自觉性,提高管理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和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目标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各高校应定期举行管理干部培训活动,对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阶段目标和重大改革等问题进行学习研讨。通过各种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高校管理目标,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高校的管理目标,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开拓型管理转变,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①最后,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心理素质。高校引导管理干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找准职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要加强管理干部的心理素质教育,引导管理干部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管理干部的内心和谐。

(二)加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组织保障

1.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努力构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干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高校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服务对象的数量、范围等,制定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对高校内部有关组织和层次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努力克服管理干部队伍庞杂、协调性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现象,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②同时,高校在积极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积极推进教育职员制度,推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为主要特点的聘任合同制,适当控制“双肩挑”干部职数,实现“身份管理”“过程管理”向“岗位管理”“目标管理”“和谐管理”的转变。

2.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高校要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等规定要求,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推行干部公平竞争与党组织考察任命相结合的聘任制,继续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在选拔管理干部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竞争理念③,坚持并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需要选人,真正把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人才充实到管理干部隊伍中来,努力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要打破管理干部岗位之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实行合理流动,完善岗位交流和轮换制,坚持实行学校内部机关与基层、党务与行政之间的交流轮岗,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是建设高素质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管理干部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各高校要加强对管理干部的任期目标管理,明确各管理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对管理干部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和监督,并将干部职务的升降、工资收入、福利待遇与考核结果挂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标准,采取组织评价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管理干部进行全面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同时,高校要遵循“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如任前廉政谈话制度、重大事项向党组织汇报制度、收入申报制度、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及教代会定期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等,促使高校管理干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4.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为管理干部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如健康的人文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等,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干部,激发管理干部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结合起来,关注管理干部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津贴分配等方面的问题,逐步缩小乃至消除他们与同等条件的教学、科研人员之间在上述方面的差距,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管理干部的进取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满足管理干部自我实现的合理要求,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

高校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管理干部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加强对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和有效监督管理,努力建设和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注释]

①许洪顺.和谐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4.

②石祥.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7(5):29.

③余雪华,王冬梅.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128.

教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高校的工作都是以教学为中心。而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是学校与各院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教学管理一线的基层管理者,是院系教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他们的素质高低、职业意识强弱与否,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院系,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因此,如何将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教务管理人员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熟知基本职责

教务人员这个角色是为领导提供综合性服务,起辅助作用的。所谓综合性,就是教务人员担负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任务,不是专指做好特定的某一项工作,而是把职责范围内的所有工作做好;其次就是辅助性,即当好领导的助手与配角,为领导出主意,当参谋;最后是服务性,教务人员直接为院教学工作服务,必须把一切日常事务担当起来,让领导集中精力全面掌握、指挥工作,為其解除后顾之忧。

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归根结底就是为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服务的。他们承担着大量的教学行政管理工作,教务处与学校的教学组织和实施,都是通过教务管理人员传达、执行和反馈来实现的。同时,教务管理人员又要完成本学院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工作,大到组织修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管理学生学籍,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考试,安排老师监考,小到各种档案材料归类整理,印发试卷,排课表,调停课,借用教室的申请等,事情琐碎而繁多,有些工作虽然是主管领导的指示下进行,但教务管理人员是具体的执行者,实践着领导的决策,责任可谓重要。

在日常工作中,教务人员应该及时地了解教师和学生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不打破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们的教育利益,努力满足师生们的合理要求,使教授对象、教授时间、教授地点等公共资源的排列、组合更加合理化。教务管理工作繁重而琐碎,需要付出大量的脑力、体力劳动,有些工作也常常是需要在八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加班加点超负荷完成,因此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一种奉献、敬业的职业意识,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爱岗敬业,怀着满腔的热忱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这样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

2 高校教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高校教务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政治品德素质,有服务、奉献、敬业的意识,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服务态度。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是开展教务管理活动的根本要求,敬业爱岗、按章办事是做好教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加强主动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是提高教务管理质量的关键心理素质。

高校教务人员必须具有教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管理是一门科学,在科学迅猛发展的当今更显得重要。教学管理人员必须了解教学各个环节的目的,内容,任务及相互之间的衔接与配合,以及教学工作的规律性,熟悉与精通并不断深化与发展,不断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总结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以保证促进和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务管理人员至少具有大学学历,必须掌握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有全局观念,一切从培养人才这个基本点出发。具有团结协作,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具有现代化科学的基本知识,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基本了解,具有某一专业,学科的有关知识,探讨学科发展走势及方向,以便做好本职的教学管理工作。

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具有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知识,利用现代化设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能熟悉与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办公自动化的应用知识,以及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开拓创新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制能力,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及时更新知识的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决策能力,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

3 高校应加以重视和充分支持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

教学是每一所高校的工作中心,重中之重,而教务工作与教学紧密相连。教务工作并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只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小事,随便叫一个人就能干好。如果说教学是牵引学校前进的火车头,各院系的教务办就是各个车站的调度室,教务人员就是调度员,这个岗位除了鸡毛蒜皮、婆婆妈妈,还要有一定的操作技术要求、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需要一定的机智和智慧。天天和这个群体打交道的老师和广大学生会有深刻的感受。如果让日夜劳作在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群上的教务基层人员承受太多的委屈,就会从客观上迫使这个群体中的精干人员或主动转出或消极应付。然而,无论是哪种消极态度都不利于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更不要说什么发展和超越了。因此,高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教师都必须重视教务管理人员,并支持他们的工作。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出台相关政策与对策,用来缓解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譬如优化教务管理系统的人员结构、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改善工作方式、减轻工作压力、逐步完善考核与晋升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做好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进修工作等,使教务人员在烦琐工作中带来的疲劳心理、待遇偏低诱发的失落心理,为发展前景担忧导致的迷茫心理等逐一得到解决和释放。

任何一个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务管理人员的共同关心和共同努力。他们是渺小的,脆弱的,甚至还是受到歧视的,但是教务管理人员不能因为自己被别人看得“渺小”和“脆弱”,而消极对待工作,相反教务管理人员必须抱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态度,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着想,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为学校的发展默默奉献、鞠躬尽瘁。将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教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教务管理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教学管理工作朝着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目标迈进的重要工具和途径。教务管理系统的出现,逐步改变和完善了原有教学管理的理念、模式及流程。随着教务系统应用在教学管理领域的愈加广泛,规范教务系统的使用,建构符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整体操作模式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本文以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所使用的正方教务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使用的探索性分析,试寻求高校教务系统管理和构建的基本方法,最终达到为教学管理工作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管理系统 正方教学管理系统 建构路径 教务管理

1.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现状分析

1.1教务系统使用者的关系

教务管理系统并不是以单一功能模块及功能孤立存在和运行的,其存在以下特点:

(1)操作功能关联。例如:教学计划→教学任务→课表编排→成绩录入→成绩统计→毕业资格审核,前者操作均是后者操作或实现的充分且必要条件,该操作功能关联是以一定的基础数据维护和操作顺序为基础的。

(2)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关系。在整个教务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管理者(系统管理员、教学管理者)、使用者(教学管理者、教学秘书、任课教师、学生)需在教学管理部门搭建的教学规范制度的平台上进行操作。教学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需协调沟通使用者与管理者的关系,通过工作分工、责任化的有效手段,将工作内容整合及分配,达到所需工作目标。

1.2教务系统在教学管理中的优势

1.2.1提高数据查询统计效率

教务管理系统比之原有的教务工作模式,其重要的优势表现在对数据的整合、查询、分析的高效性。原有教务工作一般会呈现出过于独立的工作范畴,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内容之间联动性较差,从而导致系统的统计效率较低。教务系统通过基础数据的建立和日常信息维护的工作,将数据与信息之间进行关联,采用一定的计算方式,将统计结果呈现给使用者,为学校管理层的决策支持提供详尽的数据分析。

1.2.2规范教务管理工作

教务管理系统一般是采用将含有信息数据的表格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数据库,各种表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和制约,组成了一个涵盖所有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这其中每个操作人员都需用自己的所属身份登录系统,按照既定原则进行操作。

1.2.3强化了院校两级教务管理

传统的高校教务管理是按照校院或者院系二级管理的,各自具有数据信息独立保存的特点。这个特点体现在虽有计算机参与管理及数据储存,但存在数据重复、数据交流错误、功能简单、维护成本高等问题。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信息量的逐渐增加,旧有的单机信息数据储存、管理模式已经落后,并严重阻碍着教务工作的发展。教务管理系统采用数据从服务器集中管理和调用的办法,减少了数据过于分散而导致的信息错误,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同时,这种数据管理模式也为院校两级管理提供了平台。

2.教务系统使用存在的问题

2.1教务系统设计与学校体制不符

大多数学校通过购买成品系统的方式建立的教务管理系统,这其中普遍存在系统本地化问题。教务系统既要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又要符合学校的自身情况。购买的教务系统的设计是参照一般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开发的,而每个学校的教务管理模式又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使用过程中的矛盾或博弈。伴随着教务系统在教学管理中使用的逐步深入,购买成品系统的高校也存在着系统升级维护和拓宽功能领域的需求,往往这种需求不被学校决策者重视。学校领导只重视系统的建立而忽视系统的维护和再开发工作,资金投入、技术支持都无法得以保障,导致教务系统发展停滞不前,阻碍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推进。

2.2技术与业务边界

通常教务系统是由学校技术部门人员参照同类院校的标准和使用情况进行引进,并根据系统模块的设置,结合现有使用者的工作分工加以赋予相关功能或开放有关联权限。一旦系统平台搭建成功,技术部门人员便将系统交由教务处进行管理。教务处会在本部门使用者中设立系统管理员,负责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系统管理员或系统研发者,以寻求技术问题解决。系统管理员一般会由学校单纯的技术部门人员,如网络实验中心管理员、计算机教师担任;或者在教学管理部门中选择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使用者担任。教务系统的使用面临着对使用者需具有一定的要求,既了解教务工作的基本原理,又能把握高校教学的规律,熟悉教学管理规定,能根据系统设计原理并结合实际需要的提出系统实现要求,由技术人员遵循业务规律,结合数据库设计和网络安全规范,严格控制操作环节来进行技术支持。教务系统本身就是具有技术性和业务性的特点,如何达到业务与技术的平衡点,融合彼此的优势,是目前教务系统使用的重要难题。

2.3使用者工作习惯

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者一般为与教学工作相关人员。这些人员中大多不是出自技术性专业或者日常办公中对技术相关内容接触较少。这其中部分使用者往往会根据系统管理员或使用熟练者的操作方法进行继承操作,而缺少对系统功能和实现效果的研究主动性。并且由于长时间固定工作方式的积累,而存在对固有工作方式的依赖,抵触改变工作方式或加入系统工作内容。这种工作方法在学生人数、信息量较少的条件下,由于工作熟练程度较高,反而能体现出一定的工作效率,但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教学管理不断的科学化、制度化、丰富化的背景下,这种脱离或部分脱离系统平台的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反而增加工作成本,使得教务事务处理的速度减慢,总体的教务信息筛选,联系和处理问题能力下降。

2.4使用者操作不规范

目前我校系统使用最重要的问题为使用规范化的问题。已应用到我校教学管理系统的部分模块已较为成熟,并给我校教务管理工作带来便利,如选课、成绩管理模块等,系统使用者使用规范问题较为严重。一旦使用者的前期的基础数据存在录入失误,将会给后期数据统计分析带来严重错误及工作漏洞。例如:教学任务的数据错误将引发教师成绩录入、生评教数据准确性、学生成绩统计、补考统计等一系列数据问题。因此,系统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规范性操作,将决定教务系统应用的成败,也决定着工作效率是否能够达到提升。

3.教务系统的管理及建构

3.1完善教务系统管理制度

在日常教务管理中,往往出现教务工作制度健全而系统教务制度缺乏的现象,或者照搬日常工作制度而不考虑教务系统的可操作性,就导致教务系统管理定位模糊,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效果。制度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实施保障,它将劳动责任和生产效益有机结合。所以教务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发展,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共同搭建与维护,其中涉及的相关人员及其操作规范需有明确而健全的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制度把控,例如,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安全制度、教务处及教学秘书操作权限制度、教务系统网上选课制度、网上生评教制度、成绩管理和成绩修改监督制度等,只有制度规范,管理到位、责任明确才能确保教务管理系统有序运行。教务系统的使用者也需提高系统规范使用意识,自行遵守教学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规范操作要求,增强风险责任意识,减少盲目性操作。

3.2创新和调整固有工作思路

教学管理者是教务管理系统的信息传递媒介,以数据和工作指令维持信息在不同使用者之间流动,从而完成教务工作。随着教务系统的使用不断深入,一些原有工作内容则不再适用和不符合教务系统设计,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调整原有工作流程,打破工作部门界线,开发新的管理模式,实现数据与资源的共享。例如,我校改变了原有自上而下通知、自下而上汇总信息的效率的工作模式,利用教务系统开放授权Web端学生信息查询和修改功能,实现了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实时信息交流,在学籍、学生档案、火车票优惠卡购买、考试报名等工作中,工作效率、数据的准确率有明显提高。

3.3优化人员配置,提高系统使用者业务水平

高校对教务工作人员配备、结构组成、工作分工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划分及组合,对技术型人才要有一定的配置,发挥成员优势及特长,搭建合理的教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结构。对原有使用者要进行定期系统培训,提高使用者系统业务水平,增强其使用系统进行教务工作的现代化办公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逐步改变原有工作方法。采用系统模块培训手段,针对工作中某一问题或者某项任务进行专项培训和操作。多组织高校之间教务系统使用的交流、学习活动,借鉴其他高校成熟的操作方法。

3.4坚持系统维护投入,做好系统二次开发

教务管理系统在使用一定的时间后,会出现系统数据冗余,部分查询操作报错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学校需继续坚持对系统稳定性和拓展功能的投入。有研发能力的高校,可对原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目前,无自主研发能力的学校,基本采用购买较为成熟的教务管理系统的模式,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进行使用设计,对自己所提交的个性化需求均需研发公司进行技术支持,这种需求实现过程周期性较长,技术依赖性较大。因此,高校需采用系统引进与二次开发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以实现系统使用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需要。

3.5总结使用经验,引入知识管理概念

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虽有操作手册、系统配置等说明性的技术知识,但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的经验和操作技巧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解决突发性事件(如迎新现场的故障排查),非规范性的操作实现等,这些对解决我们使用系统中出现的暂时性无解问题,通常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引入知识管理概念,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使用者把使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反馈到知识系统内,实现过程分享,形成永不间断的智慧循环。

4.结束语

教务管理系统的出现是在这个时代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是为配合目前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校园,减少教育教学工作的劳动成本,及时提供充分、科学的决策依据,达到教学有效管理目的的产物。在教务管理系统的建构和管理中,学校的重视和投入是前提,使用者的业务能力是基础,健全的制度和规范化的管理是保障,如何解决和处理好这之间的关系,是教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高杰欣.解构与建构:高校教务系统管理[J].现代教育技术,2010,(8).

[2]唐秀忠,刘浩平.云南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教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高校德育管理的基本内涵

根据管理的一般含义和德育管理内涵的论述,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高校德育管理:所谓高校德育管理,是指高校或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高校德育的性质和任务,在遵循德育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实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协调高校德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有效组织、调动和利用高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和相关要素,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通过对高校德育管理和高校德育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德育管理的对象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德育资源和一切相关因素,而德育的对象是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二,德育管理是一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特殊管理活动,而德育是把一些具体的德育信息传递给学生,目的是引起学生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其三,德育管理是一个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而德育是社会与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高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职能

职能(competency)是指人、事物、机构在特定体制中所应有的作用。人的职能是指一定职位的人完成其职务的能力;事物的职能一般等同于事物的功能;机构的职能一般包括机构所承担的职权、作用等内容。高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指高校德育管理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主要包括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方面的内容。

1.决策与计划职能

决策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主体是管理者。它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Lewis.Goodmanandfandt,1998)计划就是指为了实现决策确定的目标,提前进行的行动安排。决策与计划职能是高校德育管理的首要职能,决策与计划是德育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高校德育决策就是对高校德育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决定。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提出若干个可行性方案用以进行比较,并且选择最优行动方案的过程。高校德育决策包含以下过程:一是诊断问题。首先必须要求决策者发现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知道在哪里需要改进。实际情况与预期状况的差异,并提示管理者潜在的机会或者问题的存在。二是明确目标。管理者需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确立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所以说明确目标是高校德育决策中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职责。三是拟定方案。一旦德育目标被正确地识别出来,高校德育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一步骤既需要结合上级精神和自身实际,也需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大量研究和分析相关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搞好科学预测,而且要提出尽量多的方案。四是筛选方案。这一步是评估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并选择最满意的方案。由于最好选择通常是建立在仔细判断的基础上,所以德育管理者必须仔细考察所掌握的全部事实,并确信自己已获得足够的信息。五是执行方案。选定方案之后,紧接着要对选定的方案组织实施。六是评估效果。对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估是指将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德育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检查是否有偏差,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确保决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高校的德育计划是高校德育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德育计划通过将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活动任务分解给组织的每个部门、环节和个人,从而不仅为这些部门、环节和个人在该时期的工作提供了具体的依据,而且为决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高校德育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做什么(What),明确高校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第二,说明为什么做(Why),这也是阐述完成事情的原因。为了充分调动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与激情,更好地实现高校德育目标,必须明确计划制定的原因和目的。第三,指出由谁去做(Who),即明确实施计划的有关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第四,指出在何地做(Where),即明确计划实施的地点或场所,了解计划实施所处的环境。第五,指出什么时候去做(When),规定了计划开始和完成的时间,并且明确实施计划时的时间分配,以便于更充分地运用学校的德育资源。第六,是怎么样去做(How),明确了计划实施的方式和手段。

高校德育的决策与计划是指引高校德育活动的蓝图,在高校德育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2.组织职能

组织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客观的、外在的共同目标而相互协助行动的集合体。这是从组织本身作为一个实体的角度来考虑的。其二是指作为一个实践过程的组织,是一个安排特定集体各种活动的过程。我们认为作为德育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高校德育管理中的组织就是建立并利用学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氛围,科学配置并有效使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将高校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连接成一个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德育管理,将计划付诸实施并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

高校德育的组织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高校德育组织结构。当德育目标确定以后,德育管理者首先应对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工作内容进行分类,把有联系密切或者性质相似的工作进行合并,并成立相应的工作部门,而且要根据具体的管理幅度来确定德育的纵向管理层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并且丰富的系统。二是分权和授权,当确定了德育组织结构形式以后,就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适度的分权和正确的授权,分权意味着把德育管理的职权由高层管理者委派给不同的层次和各个部门,所以一定要讲求适度。授权就是把权力委任给各个管理层和各个部门的过程。处理好组织中的分权与授权,有利于组织系统内部的协同工作。三是组建德育队伍。在科学设计德育组织并分权和授权的基础上,还应该适当配备德育人员,包括人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任命、奖惩以及对其行为的激励等。四是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指高校德育管理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在决策、计划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种管理资源,做好协调和保障工作,开展丰富多样的高校德育活动。

高校德育管理组织是高校德育决策和计划得以实现的根本,也是高校德育管理者对高校德育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它能大大提高德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校德育管理的目标并非依靠少数人或者零散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的,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组织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系统中的每个人都能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所以说组织是实现高校德育管理目标的基础。

3.领导职能

“领导”从名词和动词的角度来考虑有两种各自的含义:名词属性的“领导”就是指“领导者”,动词属性的“领导”是指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领导职能”中的“领导”就是指在一定的组织或者团体中,通过管理者的引导、指挥和协调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高校德育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必须通过实施高校德育管理的领导职能,才能使这些资源运作起来。高校德育管理的领导是为了达到既定的德育目标,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从而指挥、

协调、激励管理对象的过程。高校德育管理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德育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自身素质。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下属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所以说,领导者必须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取得被领导者的认可,这既需要组织赋予其责任范围内的支配力量也就是权力,也需要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也就是威望。高校德育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首先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宽广的胸怀,能够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能给组织成员指明组织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其次要能够协调好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全体组织成员劲往一处使,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再次要能为组织成员提供发展的空间。因此,提高德育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高校德育队伍管理是德育领导的核心,事关整个高校德育工作。德育队伍是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增强德育有效性的关键。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政治坚定、业务性强、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保证。

4.控制职能

斯蒂芬·罗宾斯曾这样描述控制的作用:“尽管计划可以指定出来,组织结构可以调整得非常有效,员工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起来,但是这仍然不能保证所有的行动按计划执行,不能保证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控制是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高校德育的控制,就是保障高校德育计划与实际德育工作相适应,以便顺利实现目标的活动。

高校德育控制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标准。标准是人们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的规范,制定标准是进行控制的基础。高校德育管理实施控制,首先就要根据既定的计划的要求和控制对象的客观情况来确定控制的标准。具体地说,控制标准就是要制定出对学生的自身素质和高校德育效果进行检查和衡量的指标及其体系。二是衡量绩效。衡量绩效就是高校德育管理者根据预定标准对高校德育实际工作的成效和进度进行检查、衡量和比较,获得并掌握高校德育具体工作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并进行具体分析。三是纠正偏差。德育管理者利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客观的标准,对高校德育工作绩效进行衡量,可以发现计划具体执行中出现的偏差。纠正偏差就是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德育偏差产生的原因,并且制定实施有效的纠正措施。

高校德育控制就是依据高校德育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高校德育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具体高校德育工作结果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来确定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并对这个偏差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高校德育控制是高校德育组织机构健康运转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德育计划目标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M],黄卫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黄兆龙,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郑绍濂,胡君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社,2004

[5]赵玉英,张典兵,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上一篇:学生心理论文下一篇:逆反心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