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管理工作范文

2024-04-29

教务管理工作范文第1篇

一、计划

拟定教学计划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学期教学计划要在开学前制定好,并上交一份到教导处。计划的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期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分析及重难点;教材的处理与选择;课程标准的执行;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进度安排及测验;课内外活动及检测时间;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及素质;主要教具;教研专题;完成计划的措施等。

二、备课

(一)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必须做到“五备”:

1.备课标:熟悉并掌握课程标准,才能抓住备课的灵魂,把握学生发展的主线。备课标要做到“四备”:

一备学段课标,宏观把握学段的课程性质、结构体系、目标要求; 二备学期(或学年)课标,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三备单元(章节课标,合理安排课时,分解与组合教学内容;

四备教时课标,明确课标的行为动向、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区分内容目标所要达到的深度与广度。学段课标,教师应人手一套。

2.备教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因此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教材包括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图片音像、问题设置、作业设计和阅读拓展等。 在备教材时要依次做到“三读”:

一读教材教本,初步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二读教学用书,重点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读参考材料,有效利用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深度感悟教学新理念。分析“内容目标”与“教学活动”间的对应关系。

3.备学生:要求从如何有利于学生“学会”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教学,为此就要了解不同年段、不同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身体心理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学习能

1

力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科学地预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发生的疑惑。

4.备预设:要求教学预设做到两点:一是思路要清晰,清晰的教学思路能够体现课堂教学的节奏美,能够表现教师思维的流畅美;二是思路要简明,简单明晰的教学思路既便于操作,又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组合的层次美,步与步、层与层之间的教学预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步骤的预设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于粗略,不能扎实落实教学目标;二是过于细碎,不能深化教学内容,使各环节蜻蜓点水。 ·

5.备作业:对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教师应胸有成竹,熟练自如,同时还应根据学生实际,自编若干个针对性强的分层作业,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

(二)集体备课“五步”应环环紧扣

要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并把握省力、有效的原则。重点研讨解决个人备课中的疑难问题及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同年级同课程有两名或两名以上任课教师的,应组成备课组,选定一人负责,每周集体备课1~2次,以统一教学进度和要求,交流教学方法和经验,并做好详细记录。

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基础和前提,集体备课是个人备课的补充和完善。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分五步:

第一步拟定课题。由备课组长提前确定备课内容和集体备课的时间; 第二步个人钻研。每个教师进行认真钻研,充分准备; 第三步中心发言。由事先确定的主讲教师作中心发言;

第四步集体商讨。备课组成员畅所欲言,能者为师,集思广益,经过观点上相互激烈碰撞与争论,及时加以比较、切磋和完善;

第五步形成个案。根据集体达成的共识,结合任教班级的学情,发挥教师个体优势和特长,形成既能体现集体智慧又能反映个体特色的教案。

集体备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心发言的质量。中心发言人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大局意识、奉献精神。中心发言材料要精心准备,反复揣摩,确保发言质量。主备稿设计时右侧的留空不少于页面的l/4,供集体讨论修改之用。 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也应认真准备,为提高集体讨论的质量打下基础。教研组长要做好集体备课的详细记录。

(三)明确教案规定和要求

2

1.先备课,后上课,写好教案再上课是对每位教师的基本要求。不得无教案上课,不熟悉教案不上讲台,不用旧教案上课,不能一人供稿众人照搬,不用课本或试卷上的“批注式”写法代替教案,不以纯解题过程作为教案,不全文抄袭(或下载)不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

2.教案应一课一案,以课时为单位书写,常备常新,精益求精。教案一般应体现十一个要素:即:课题、课型、授课时间(指本课时首教班级的日期)、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小结、练习与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作业中典型问题记载。课型不同(如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复习课等),教案的写法有所不同。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复印资料、打印件、试卷等可粘贴于教案中,作为完整教案的其中一个部分。 3.备课应至少有二个课时的超前量。

4.教案检查。学校教导处每月对教案进行检查,平时不定期抽查。中心小学不定期对各小学任课教师的教案进行集中检查或抽查。

5.教案个数规定。各科教案要与上课提前或同步,全期教案总数达到教学用书规定要求。

三、上课

上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维品质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课堂教学。

(一)基本要求

1.严格遵守课程表,不私自调课、不随意缺课、不占用自习课或其他课程上课。

2.增强课堂时间意识,不迟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课,不中途离开教室。 3.注重形象检点,不携带通讯工具进课堂、一般情况下不坐着上课。体育室外课教师必须着运动服。

4.增强文明礼仪意识,坚持用普通话教学,不讲土话、脏话。

5.尊重学生人格,不训斥、不挖苦、不嘲讽、不动手,不将违纪学生逐出课堂,严禁体罚或变相休罚学生。

(二)上课前的准备

1.提前做好自己的心理准备,调适好自己的心情,不将自己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教室,影响课堂氛围, 以微笑面对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

2.提前3分钟到达教室候课, 目视学生做好上课所需学习用品准备工作,营造安静的教室环境。

3.提前督促学生做好教室场地的布置工作,如黑板是否擦干净、讲台上物品是否摆放有序、卫生洁具是否摆放整齐、学生课桌椅是否对齐等,营造有序的课堂环境。

(三)上课时的要求

无论何种类型的课程,构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行为是导入、讲授、提问、倾听、评价和板书等,关注并不断改进上述教学行为,有利于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课要做到六个“有效”:

1.有效导入:教师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新颖而有趣的导入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把“教学目标告诉给学生”,帮助学生在上课前组织思维,激发学习过程,集中注意力去获取行为结果,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免学生只关注课堂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而忽视教学的“核心部分”。

2.有效讲授:讲授应保持一定的节奏,使教学节奏与教学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疏密适度,详略得当,层次清楚,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质疑恰当,严谨科学,启迪思维;重视教学环节和不同主题的“过渡”,做到衔接自然;重视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力求生动、形象。

3.有效提问(或有效练习):教师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的回答或回应,情境恰当,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要重视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和难度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兴趣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探究中来,达到劳逸结合、及时检测调整的目的。要有讲有练,有议有思,精讲巧练,及时反馈,学教结合,灵活调整,不搞满堂灌。无论教师讲授如何精彩,必须保证学生至少有5分钟的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可以是练习(作业)、讨论、思考、质疑、读书或者整理笔记等,活动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穿插进行。

4.有效倾听: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给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即使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或错误的答案,教师也不要随意打断,关注和尊重学生。 5.有效评价:在学生有所参与、有所表现后,教师紧接着必须面向全班作出相应的适宜的即时反馈评价;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必要“追问”和“补充”,挖掘

4

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掌握多数学生的程度,照顾部分学生的要求,因材施教,区别指导,让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6.有效板书:教师要重视板书的布局,做到字迹端正、内容简明、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艺术美观,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和再现,不写错别字。

(四)合理利用教学媒体

恰当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体,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但不过分依赖课件,更不能被课件所束缚,继承传统教学媒体中的合理部分,使课件的预设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建设、发展的过程,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

(五)增强课堂安全责任意识

实行课堂点名制,发现缺席学生要了解具体情况并和班主任联系;密切关注课堂中的异常情况,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疏导方针。具备足够的教学机智,能及时、恰当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后续工作由任课教师为主负责在课后及时处理,必要时和班主任联系,争取工作上的支持。

(六)及时撰写教学后记

教师在教学后,要自觉、主动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即时、即兴的反思。反思教学观念、目标、内容、过程、行为以及教学效果等,记录学生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寻找课堂教学的亮点与缺陷,挖掘得失背后的原因所在,通过教学随笔、教学日志、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课例等多种方式,把教学反思呈现出来,反思可以全面,也可以是一个片段,一个细节,文字可长可短,从中不断获得对教学规律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专业发展。 每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的任课教师每周的教学反思至少一个,字数不少于50个。

四、布置与批改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业批改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诊断学习问题,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布置与批改作业是教学流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作业基本要求

1.分类设置作业薄,各类作业薄要在右下角使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

1、

2、3.....)

2.作业薄封面书写要规范,注明科目、班级、姓名、座号。

5

3.作业内容:在页眉注明课题、第几次数、日期。 4.作业薄要保持完好、整洁。

5.作业的版面设计要美观,书写工整、规范。修改的地方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二)科学合理布置作业

文化课每节课后均要布置一定的有教师批改的作业,作业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授课内容,根据班级学情,根据学科特点,做到书面与口头作业相结合;为巩固知识、夯实基础、启发思维、发展智能服务。做到难易适度,数量适当,基础性、典型性、发展牲、创新性相结合。倡导实施分层作业,必做与选做相结合。

A类题为人人必须掌握的基础题,B类题为有一定思维的提高题,C类题为创新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学情学会选择,学会量体裁衣;倡导建立校本作业资源库,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精,从局部到系统的过渡,常改常新,从而真正摆脱教辅资料对教学的束缚,教学对教辅资料的依赖。学校教研室在校本作业资源库建设中要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严格控制作业量

教师手头应拥有尽可能多的资料,教师做的习题要广而深,通过解大量习题发现突破重点、难点的好题目,好方法,布置给学生的习题要少而精。布置作业要有全局观念,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相互配合,避免各自为政,避免过量的课业负担。

语文科、数学科的作业均为每天至少1次。英语科的作业每周至少3次,三年级以上的语文科大作文每学期不少于8次,小作文两周1次,精批细改不少于6次。不搞题海战术,不布置未经筛选的作业,不布置无效的机械重复性作业。

(四)规范作业要求

作业应认真、按时、独立完成。根据学科特点,规范作业书写格式,格式要明确、具体,字迹清楚、过程完整。作业小学

一、二年级用HB铅笔,三至六年级用蓝黑钢笔或水笔。应建立不交作业学生情况登记制,对无故不交作业、作业不规范或拖欠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重做或补做,但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学生认真查看教师的批改或评语,并及时订正错误。对独立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要教育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互助互学。

(五)作业批改要求

6

作业要及时批改、及时下发,一般应在下一堂课前将作业本发给学生。教师应规范使用批改符号,使学生认得出、看得懂,书写工整,给学生起示范作用。作业批改采用百分制评分,必须全收全改,注明批改日期,不能打大“√”,不能以“阅”代之,不错改、漏改。作业要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补。

(六)作业中典型问题记载

作业批改后,对独创性的见解和典型性错误应随时摘记,结累原始素材,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在设法弄清学生作业错误原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及时订正作业,对共性错误及时讲评,对个性问题提倡面批,以提高作业订正的质量。教师和学生均应养成建立错题档案集的良好习惯。

五、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学适应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环节,学校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课外辅导的作用。

1.了解学生,分类指导。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细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从双基、能力、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全面衡量学生,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及时进行有计划的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2.密切关注“学困生”。对学习成绩居后的学困生,要保证每周至少有一次个别辅导,帮助消化课内难以消化的部分内容。辅导要耐心细致,谆谆善诱,不讽刺挖苦,不搞远近亲疏,肯定进步,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填写个别辅导记录。在补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心理辅导,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全发展。

3.开发潜能,培养特长。对一些基础扎实、学习潜力较大的学生,要发挥其所长,指导他们在学好课标、教材规定的学习内容之余,认真钻研,积极创造,学有所专、学有所长。

六、考试

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发现、诊断教学问题,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规范命题。命题必须根据学科指导意见和考纲,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各个知识板块要有基本权重,做到知识覆盖面宽、突出重点,难易适度,题量恰

7

当,结构合理,注重“双基”,关注能力,信度大,效度高、有一定梯度。试卷要有一定的原创性,避免不加选择加工的抄题拚题,做到无偏题、无怪题、无超纲题、无错题,无勘误。要制定好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教师要熟悉试卷命题的思路和模式、提高教师的命题水平。

(二)合理安排考试。教师应重视预习抽检、课堂提问、当堂训练、作业检查等各种形式的平时考查,倡导课内10分钟小测验,及时反馈教学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达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目的。除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外,每个单元章节(模块)须考查1次,并纳入教学计划。要杜绝以考代教,随意组考的现象。

(三)重视考后分析。认真及时地批阅和下发试卷,减少阅卷失误。考试结束后,正确填写成绩登记统计表,及时写出考试分析报告,善于从中捕捉信息。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

试卷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考试或做试卷是一种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事后的讲评,讲评课实际上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复习课。讲评课的效果事关复习效率的大局。

1.讲评课应达到的效果

成为纠正错误、弥补缺陷、丰富体验、巩固双基、引导审题、规范解答、熟练技巧、深化理解、由点及面、延伸辐射、借题引路,授生以渔,跟踪训练,考后反思、提高能力、拓展思维的开发创新课。 2.讲评课要求

1)注重时效:考试或做试卷后,短期内学生答题时的心智状态记忆清晰,而且对讲评也有一定的期待,此时的讲评效果往往较好。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改作,及时反馈、及时讲评,使讲评课的效果最大化。原则上讲评课应安排在考试后的下一个课时。

2)精心准备:讲评课的准备不等同于将试卷做一遍,讲评课的教案不等同于试卷。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的错误情况,总结学生出错的原因和出错的规律,确定讲评重点和难点;其次教师应结合试题与学生出错状况确定自己的讲评思路、讲评步骤和讲评方法,并写出教案,避免讲评的盲目性、随意性,避免就题论题、平铺直叙、平均用力、详略不当,避免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模糊。 3)查漏补缺:讲评试卷,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这更需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反思解题得失,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精析精练。

8

不能为了节约时间,教师拼命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要重视做好学生的错题过关,查漏补缺,重视二次训练。注意抓实、抓准、抓好学生的薄弱点、易错点和认识误区。

4)归纳延伸:要善于将试题分类,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个性分析与共性总结相结合。多侧面、多角度进行合理延伸,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重方法指导、题型分析,延伸发散、归纳总结、纵横联系、方法优化、变式训练。

七、开课听课评课

“开课、听课、评课”是最经济、最实用、最方便、最有效的教研活动。学校要兴“开课、听课、评课”之风,活校本教研之源,持之以恒,促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带动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开课:教导处要经常性地设计载体,开展各种类型的实验课、观摩课、示范课、汇报课、评优课等。青年教师的开课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与主题,在开课中打磨成长、成熟。高级教师的开课,要有教学“导向与示范”的作用,基于常态、高于静态,起辐射、引领、示范作用。每位教师一学年内至少开课一节,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开课一节。开课教师在开课日的前一周,填写好报送单,教研组长鉴阅登记后送教导处。

(二)听课:听课可以丰富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扩大教学视野,可以分享成果、取长补短、共享进步,达到鉴别、欣赏、内省的效果。教师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内容包括听课年月日、学科、班级、授课者、课题、教学流程、教学评点。每学期校内听课数,教师不少于15节。校长、副校长、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学期不少于25节,并有听课记录,学期结束时送交教务处,归入教师业务档案。

(三)评课:开课听课后的评课不可缺少。听课教师应对听课内容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归纳,从不同角度审视教学过程和关键事件,通过对课堂实例的评价,交流,寻找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与缺陷,设身处地来探求课堂教学的最佳设计方案,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评课要有责任心,实话实说,不能重听轻评;敷衍了事,不能只唱赞歌,不讲缺点。评课记录要整理存档,逐步建立校本“评课资料集”。

八、加强教研与师训工作

教师队伍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素,也是学校内涵内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9

1.重视教学实践与教学科研的整合。建立骨干引领、同伴互助、团队合作的校本教研机制。集体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要落到实处,使教学研究经常化、常态化。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的思想,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经过理论与实践的摸索,提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行为,真正达到以研促教的效果。

2.加强师训与继续教育的整合。根据校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训计划,每次师训活动应有详实的材料。学校每周要安排一次集中性的教师业务学习活动,做到活动有主题、有实效。要组织好各种层次的教学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使教师不断成长为适应新时期科研型、学者型和创新型的教育专家。学校要建立新教师培养机制,对教龄5年以下的教师,要安排骨干教师结对帮扶,要有方案,要将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工作量与培养效果列入教师绩效工资评价。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之间的差距,不单是学识水平的差距,更多的是敬业态度和师生关系的差距,在教师学高身正的前提下,敬业态度好、师生关系好就是好的教育质量。“态度决定一切”,尊重学生、热爱事业、师德高尚的教师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是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纲性管理与柔性关怀相结合,制度激励与营造氛围相配套,造就一支爱岗敬业、爱校爱生、素质高、有专长、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教务管理工作范文第2篇

一、规范课程管理,严格实行常规检查制度

我校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上好上足课程,我们主要通过:

.校领导加强巡课,加强促进技能科课程得到落实,不被语数科占用,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得以更加全面。

2.坚持对新教师进行不定时听课,第一就是保障新教师能够加强课前的备课环节,切实备好课,不教无准备的课。第二就是通过推门听课这个环节,课后能及时与新教师进行沟通,并对其课堂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及建议,督促新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

3.每月对教师进行常规月检,通过这个环节把握教师们的教学方向,对有存在不足的教师给予更加明确的工作要求,意在加强常规化的管理。

二、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加强课题研究

.常规教研。认真落实周四教研日,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为了锻炼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师徒结对的老师根据“青蓝工程”文件的相关规定,确确实实进行了一次师徒同台同课异构的模式,让新教师更快的成长起来。如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颜明旭老师凭借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入选了镇级的参赛资格,并获得了镇级的二等奖。同时,在新教师的汇报课评比中,颜明旭老师上出了一节高质量的课,获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肯定。同时,我校还开展了第四个“四课提质月活动”、“家长开放周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老师的教学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2.课题研究。我校两个镇级小课题都进行了结题,其中数学小课题已经通过了验收,语文小课题也在结题验收中。在课题方面,我校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力争每个老师手中都有自己的小课题可以研究,待有一日能够申请成为镇级的课题。

3.师资培训。为了能够提高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我校组织了多名老师分批次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让这些参加培训活动的老师回校后要对培训进行总结并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力求所有的老师都能够不同程度的学到新的教育理念,让自身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重视课外活动开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我校坚持落实周三无作业日以及各项兴趣活动项目的开展,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得到锻炼。我们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在好书的同时,能够拓展自己的课外业余生活,增长自己的见识。本学期我校还安排五年级学生还参加了镇里统一组织的为期一周的军事管理训练,通过这个活动来提高学生们的自我照顾能力。

下个学期思路:

.认真开展校本小课题的研究活动,争取顺利通过验收结题。

2.继续加强学校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锻炼,通过更多的教研活动来带动教师的成长。

3.加强对学生兴趣小组的培训,争取能取得更多的成绩。

教务管理工作范文第3篇

本学期,教务处在校委会的领导下,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全体同仁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奋力拼博、勤奋工作,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统筹安排教学工作

1、制定学期部门工作计划,并及时长传教务工作计划和县培研中心学科教学意见,以指导学期教学工作。

2、在校行政的领导下,努力完成教务处日常事务工作,根据教师人员结构情况和班级编制,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征询、交换学科意见,落实安排好教师的教学任务,为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转做了大量的工作。

3、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努力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同时,根据课程标准,安排课时,排好课表,以保证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4、布置学期工作,安排学期活动,明确工作要求,并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好各科的教学计划。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强化领导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以身作则,肯吃苦、肯学习、肯钻研,乐于奉献。围绕学校“高效课堂”教改继续重点抓课堂教学改革,以教学现场为载体,随堂听课,做到“及时看,课上听,随时查”,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全学期安排各类听课活动达80次之多。

2、进一步以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围绕专任教师、教研组、年轻骨干教师三个层面开展“有效教学”,结构化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评价诸环节使课改深入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3、加强教学过程的检查,及时收阅教师的听课记录、备课教案,抽查了学生作业,观察教师的随堂课,定期了解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并分析检查情况,在教学五环中检查或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

4、通过学情问卷调查,组织学生参与评教活动。

三、大力开展各类活动

1、学习以“高效课堂”为载体的教改活动要求,以探求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备课、听课、评课制度。

2、围绕“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有序安排了推门听课、跟踪听课、优质课、汇报课活动。

3、开展“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本学期校级晒课34节,学校推选12节参与县级评比,其中四节被推选到市级参与评比。

4、组织新教师座谈会,敞开心扉交流感受,促进他们尽快成熟,以便不断增强我校教学发展的后劲。

5、开展全校各年级的“培优辅差”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成效。

6、重视学校各学科的知识竞赛,有活动安排,有过程材料,有获奖通报,本学期我校教师共有18篇论文获得不同级别奖励,4篇论文公开发表,市县优质课6节。

7、坚持“阳光体育”活动不动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塑造着学生良好的素养品格。

四、做好教学服务工作

1、认真做好了教材的征订、装运、分配、发放、调剂工作,确保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全面实施“阳光分班”工程,做到了招生、编班的公正、公平、公开。

3、规范图书借阅制度,采用集体借阅与个人借阅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学生借阅。

4、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尽可能发挥信息技术组、实验室功能作用,力争做到了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全新开展,教育网络班班畅通、理化生仪器如期归整入架。

5、认真做好教学档案整理工作。根据办公室的要求,安排相关人员,落实相关责任,按时完成了教学档案的整理装订工作,确保了学校各类档案资料的规范归档。

6、进一步规范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学生复学、休学、转学都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并在学籍管理人员处备案。

7、与教研室、办公室、政教处、总务处、团支部积极配合,参与了学校各类活动的开展。

五、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

1、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加大业务培训,提高整体教师的业务素质,本学期外派教师各级培训达到了59人次。

2、完善各类功能教室,加强功能教室管理,发挥功能教室作用。

3、加强音体美科技制作辅导,建设多样学生团队,创办特色学校。

教务管理工作范文第4篇

【摘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要求。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教务管理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其服务的水平与能力。本文从以生为本的发展背景着手,对其内涵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了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坚持以生为本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以生为本,实现高校教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以生为本 教务管理 创新

以生为本的理念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中衍生出来的,是现代教育学的核心理念。它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发展潜力。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如今的教育教学中运用的十分广泛。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教务管理发挥着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中心环节作用。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要求在高校教务管理领域坚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的呼声也越来越强,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也势在必行。

1.以生为本的理念内涵

以生为本,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坚持以生为本,就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学生。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运用到高校教务管理中,就要从教育的理念、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等每个环节,体现出对学生需求的尊重。

在高校教务管理中运用以生为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务管理要围绕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发展规律来开展工作。二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因材施教。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其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作用,自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行动。

2.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坚持以生为本的必要性

在科学发展观中,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工作要求,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即以生为本。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面向学生,需要将学生的相关权益放在第一位,在教学管理中体现学生的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伴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也需要跟随科学发展观进行相应的更新与改革,从制度制定上注重对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学生作为学校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学校的主人翁,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都应当体现学生的自主权利,高校教务管理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应当作为服务者为学生提供服务。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务管理工作便是坚持以人为本,让教务管理工作真正立足于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生为本理念下高校教务管理实现路径

3.1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务管理队伍

在目前的高校教务管理当中,硬性规定的规章制度并不具备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务管理人员对于学生态度强硬,恶化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在以生为本的教务管理模式中,首先要改变队伍的管理模式,作为教务管理人员要以沟通为桥梁,连接学校与学生,主动地关心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当学生有教务管理上的问题需要咨询处理的时候,教务管理人员要端正自身的态度与语气,关心学生的需求,帮助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顺利成才与毕业。

3.2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在以生为本的高校教务管理当中,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其主体性是影响教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教务管理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相关的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与自我管理意识的觉醒。让学生通过认识自我,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受管理。让学生加入到教务管理当中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正确地思考学校教务管理的核心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3.3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学校的教务管理的需求也各有不同,目前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中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如出国的学生渴望更高的绩点,就业的学生渴望更多的实践机会。因此,在以生为本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当中,应当要注重对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作为教务管理人员要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将之反馈到院系、学校教务管理意见当中,做好与学生的交流,解决学生的问题。

在当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根本,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运用在高校教务管理创新当中,强化服务意识。强调以生为本,高校的教务管理才能够切实地培养出具有高质量的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琳.浅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3(15):217-218.

[2]张浩.以生为本视域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7).

教务管理工作范文第5篇

【摘要】教务管理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教学管理工作朝着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目标迈进的重要工具和途径。教务管理系统的出现,逐步改变和完善了原有教学管理的理念、模式及流程。随着教务系统应用在教学管理领域的愈加广泛,规范教务系统的使用,建构符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整体操作模式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本文以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所使用的正方教务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使用的探索性分析,试寻求高校教务系统管理和构建的基本方法,最终达到为教学管理工作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管理系统 正方教学管理系统 建构路径 教务管理

1.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现状分析

1.1教务系统使用者的关系

教务管理系统并不是以单一功能模块及功能孤立存在和运行的,其存在以下特点:

(1)操作功能关联。例如:教学计划→教学任务→课表编排→成绩录入→成绩统计→毕业资格审核,前者操作均是后者操作或实现的充分且必要条件,该操作功能关联是以一定的基础数据维护和操作顺序为基础的。

(2)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关系。在整个教务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管理者(系统管理员、教学管理者)、使用者(教学管理者、教学秘书、任课教师、学生)需在教学管理部门搭建的教学规范制度的平台上进行操作。教学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需协调沟通使用者与管理者的关系,通过工作分工、责任化的有效手段,将工作内容整合及分配,达到所需工作目标。

1.2教务系统在教学管理中的优势

1.2.1提高数据查询统计效率

教务管理系统比之原有的教务工作模式,其重要的优势表现在对数据的整合、查询、分析的高效性。原有教务工作一般会呈现出过于独立的工作范畴,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内容之间联动性较差,从而导致系统的统计效率较低。教务系统通过基础数据的建立和日常信息维护的工作,将数据与信息之间进行关联,采用一定的计算方式,将统计结果呈现给使用者,为学校管理层的决策支持提供详尽的数据分析。

1.2.2规范教务管理工作

教务管理系统一般是采用将含有信息数据的表格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数据库,各种表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和制约,组成了一个涵盖所有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这其中每个操作人员都需用自己的所属身份登录系统,按照既定原则进行操作。

1.2.3强化了院校两级教务管理

传统的高校教务管理是按照校院或者院系二级管理的,各自具有数据信息独立保存的特点。这个特点体现在虽有计算机参与管理及数据储存,但存在数据重复、数据交流错误、功能简单、维护成本高等问题。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信息量的逐渐增加,旧有的单机信息数据储存、管理模式已经落后,并严重阻碍着教务工作的发展。教务管理系统采用数据从服务器集中管理和调用的办法,减少了数据过于分散而导致的信息错误,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同时,这种数据管理模式也为院校两级管理提供了平台。

2.教务系统使用存在的问题

2.1教务系统设计与学校体制不符

大多数学校通过购买成品系统的方式建立的教务管理系统,这其中普遍存在系统本地化问题。教务系统既要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又要符合学校的自身情况。购买的教务系统的设计是参照一般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开发的,而每个学校的教务管理模式又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使用过程中的矛盾或博弈。伴随着教务系统在教学管理中使用的逐步深入,购买成品系统的高校也存在着系统升级维护和拓宽功能领域的需求,往往这种需求不被学校决策者重视。学校领导只重视系统的建立而忽视系统的维护和再开发工作,资金投入、技术支持都无法得以保障,导致教务系统发展停滞不前,阻碍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推进。

2.2技术与业务边界

通常教务系统是由学校技术部门人员参照同类院校的标准和使用情况进行引进,并根据系统模块的设置,结合现有使用者的工作分工加以赋予相关功能或开放有关联权限。一旦系统平台搭建成功,技术部门人员便将系统交由教务处进行管理。教务处会在本部门使用者中设立系统管理员,负责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系统管理员或系统研发者,以寻求技术问题解决。系统管理员一般会由学校单纯的技术部门人员,如网络实验中心管理员、计算机教师担任;或者在教学管理部门中选择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使用者担任。教务系统的使用面临着对使用者需具有一定的要求,既了解教务工作的基本原理,又能把握高校教学的规律,熟悉教学管理规定,能根据系统设计原理并结合实际需要的提出系统实现要求,由技术人员遵循业务规律,结合数据库设计和网络安全规范,严格控制操作环节来进行技术支持。教务系统本身就是具有技术性和业务性的特点,如何达到业务与技术的平衡点,融合彼此的优势,是目前教务系统使用的重要难题。

2.3使用者工作习惯

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者一般为与教学工作相关人员。这些人员中大多不是出自技术性专业或者日常办公中对技术相关内容接触较少。这其中部分使用者往往会根据系统管理员或使用熟练者的操作方法进行继承操作,而缺少对系统功能和实现效果的研究主动性。并且由于长时间固定工作方式的积累,而存在对固有工作方式的依赖,抵触改变工作方式或加入系统工作内容。这种工作方法在学生人数、信息量较少的条件下,由于工作熟练程度较高,反而能体现出一定的工作效率,但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教学管理不断的科学化、制度化、丰富化的背景下,这种脱离或部分脱离系统平台的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反而增加工作成本,使得教务事务处理的速度减慢,总体的教务信息筛选,联系和处理问题能力下降。

2.4使用者操作不规范

目前我校系统使用最重要的问题为使用规范化的问题。已应用到我校教学管理系统的部分模块已较为成熟,并给我校教务管理工作带来便利,如选课、成绩管理模块等,系统使用者使用规范问题较为严重。一旦使用者的前期的基础数据存在录入失误,将会给后期数据统计分析带来严重错误及工作漏洞。例如:教学任务的数据错误将引发教师成绩录入、生评教数据准确性、学生成绩统计、补考统计等一系列数据问题。因此,系统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规范性操作,将决定教务系统应用的成败,也决定着工作效率是否能够达到提升。

3.教务系统的管理及建构

3.1完善教务系统管理制度

在日常教务管理中,往往出现教务工作制度健全而系统教务制度缺乏的现象,或者照搬日常工作制度而不考虑教务系统的可操作性,就导致教务系统管理定位模糊,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效果。制度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实施保障,它将劳动责任和生产效益有机结合。所以教务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发展,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共同搭建与维护,其中涉及的相关人员及其操作规范需有明确而健全的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制度把控,例如,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安全制度、教务处及教学秘书操作权限制度、教务系统网上选课制度、网上生评教制度、成绩管理和成绩修改监督制度等,只有制度规范,管理到位、责任明确才能确保教务管理系统有序运行。教务系统的使用者也需提高系统规范使用意识,自行遵守教学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规范操作要求,增强风险责任意识,减少盲目性操作。

3.2创新和调整固有工作思路

教学管理者是教务管理系统的信息传递媒介,以数据和工作指令维持信息在不同使用者之间流动,从而完成教务工作。随着教务系统的使用不断深入,一些原有工作内容则不再适用和不符合教务系统设计,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调整原有工作流程,打破工作部门界线,开发新的管理模式,实现数据与资源的共享。例如,我校改变了原有自上而下通知、自下而上汇总信息的效率的工作模式,利用教务系统开放授权Web端学生信息查询和修改功能,实现了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实时信息交流,在学籍、学生档案、火车票优惠卡购买、考试报名等工作中,工作效率、数据的准确率有明显提高。

3.3优化人员配置,提高系统使用者业务水平

高校对教务工作人员配备、结构组成、工作分工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划分及组合,对技术型人才要有一定的配置,发挥成员优势及特长,搭建合理的教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结构。对原有使用者要进行定期系统培训,提高使用者系统业务水平,增强其使用系统进行教务工作的现代化办公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逐步改变原有工作方法。采用系统模块培训手段,针对工作中某一问题或者某项任务进行专项培训和操作。多组织高校之间教务系统使用的交流、学习活动,借鉴其他高校成熟的操作方法。

3.4坚持系统维护投入,做好系统二次开发

教务管理系统在使用一定的时间后,会出现系统数据冗余,部分查询操作报错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学校需继续坚持对系统稳定性和拓展功能的投入。有研发能力的高校,可对原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目前,无自主研发能力的学校,基本采用购买较为成熟的教务管理系统的模式,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进行使用设计,对自己所提交的个性化需求均需研发公司进行技术支持,这种需求实现过程周期性较长,技术依赖性较大。因此,高校需采用系统引进与二次开发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以实现系统使用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需要。

3.5总结使用经验,引入知识管理概念

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虽有操作手册、系统配置等说明性的技术知识,但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的经验和操作技巧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解决突发性事件(如迎新现场的故障排查),非规范性的操作实现等,这些对解决我们使用系统中出现的暂时性无解问题,通常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引入知识管理概念,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使用者把使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反馈到知识系统内,实现过程分享,形成永不间断的智慧循环。

4.结束语

教务管理系统的出现是在这个时代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是为配合目前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校园,减少教育教学工作的劳动成本,及时提供充分、科学的决策依据,达到教学有效管理目的的产物。在教务管理系统的建构和管理中,学校的重视和投入是前提,使用者的业务能力是基础,健全的制度和规范化的管理是保障,如何解决和处理好这之间的关系,是教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高杰欣.解构与建构:高校教务系统管理[J].现代教育技术,2010,(8).

[2]唐秀忠,刘浩平.云南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上一篇:国际经济管理下一篇: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