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材料论文范文

2023-03-17

绿色建筑材料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扩大绿色建筑项目,需利用先进施工技术提升建筑施工质量,同保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性,保证绿色建筑在施工质量及应用效果方面均可达到建筑预期规划。因此,针对提高绿色施工材料的应用效果需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应用要点选择最佳产品以保证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绿材料;应用分析

引言:

节能与环保设计已深受我国人民关注,在消耗资源量极大的建筑行业中更加受到重点推广,为保证建筑工程在施工质量及环保性等特点方面展现设计优势,应更加重视各类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以此作为绿色环保型材料的推广与应用前提,真正实现节能环保理念所推广的新型建筑类型,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民的居住适宜度。

一、节能环保型材料的应用

(一)混凝土建筑材料

目前在建筑行业中所出现的绿色混凝土材料类型包括多个品种,比如:

1.高性能混凝土

这类型材料在使用期间所具有的实际性能高于普通混凝土材料,通过严格控制不同材料的配合比控制实际使用强度,可在使用凝胶材料及粉煤灰、矿渣等材料时保证材料混合质量达到目标要求。为保持最终使用质量良好,在使用外加剂等材料时必须严控使用量,防止影响最终混合质量导致使用性能下降。

2.绿色可再生型混凝土材料

这类材料在使用期间可明显降低材料的废弃率,利用施工中的废弃混凝土进行加工再处理,可再循环使用后实现节能环保目的。这类型材料的使用价值极高,可在减少周围生态环境所受影响的基础上保证建筑质量,普通混凝土作为骨料的应用方式,可明显减少其他骨料材料的使用量,在明显提高其抗压能力后满足建筑质量要求,对建筑施工成本的节约控制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3.合成纤维型混凝土材料

这类型材料的出现具有改善传统混凝土材料的利用价值,抗垃强化和抵抗冲击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可在保证混凝土使用质量及稳定性的基础上增加抗裂、防渗性能,为其在建筑中的实际使用质量提供良好保障。

4.多孔型混凝土材料

这类型材料在使用后具有环境改善效果,其中所具有的内部连续性空隙可满足植物生长所需,增加培养土和种子、肥料等营养。多空预制块形式的栽植混凝土技术在绿化种植后,可明显提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空气净化功能等效果,对建筑可起到清洁表面及改善环境等作用,减少污染问题的出现与影响。

5.泡沫型混凝土材料

此类混凝土材料主要利用发泡剂进行改良,结合机械进行处理后可具有封闭性气孔,在保证材料混合质量与均匀程度的基础上,通过泵送系统进行施工,可在模具成型或现浇施工后提高保温隔热及轻弹减震等性能。目前在使用期间主要以复合墙板及管线回填等领域为主,需高度控制发泡剂、工艺流程等方面做好相应准备工作,以确保后续使用性能达到优化改进目的[1]。

(二)绿色环保板材

1.瓷化板材

此类材料在使用后可发挥其高疏水性及高稳定性等特点,利用含钡离子的化学材料进行浸泡处理,使材料与钡离子深入融合后利用特殊工艺制作生产。这类材料在使用期间可完成室内木制装饰或夹具中的阻燃性施工任务,减少构造出现火苗后的烟雾形成量。

2.塑化板材

这类材料在生产期间主要利用内部加压的方式注入乙烯类树脂,可在提高实际硬度指数的基础上提高耐磨系数,其材料所具有的抗剪、抗弯等特点得到良好发挥,有效预防装饰面开裂问题,通常在室内的地板装修中进行推广。

3.绿色多功能性铝板

金属材料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点消耗材料,在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后已出现易生锈及耐腐蚀性差等特点,传统金属材料在使用期需以建筑施工质量标准为控制基础,但在近些年施工期间所面临的质量隐患威胁极为明显。在绿色多功能性铝板出现后,由于其所添加的锌、硅、铜等元素具有改性效果,可在保持传统铝制材料品质的基础上提高美观性,对建筑的实际保温效果也有一定提升作用。目前在推广使用期间主要应用于建筑室内板材,为进一步发挥其产品质量利用价值,可在施工期间增加实际应用范围,提升建筑抗风及抗压性。在材料生产期间可根据实际所需选择不同化学元素,对最终抗拉强度等特质进行优化改良,为建筑的整体防晒、隔热效果创造良好基础条件[2]。

(三)保温材料

1.真空隔热板

这类材料在使用期间可明显建设建筑导热效果,是目前推广使用的先进材料类型。建筑墙体和冷藏设备必须在抵御热传递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作用,才可在保温隔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类型材料在使用期间同时具有质地轻、体积小等特点,从而可在减少一氧化碳含量的情况下实现环保目的。

2.保温装饰一体板

这类材料在进入建材市场后已得到广泛推广,在保持传统保温材料的物理性能及阻燃性等优点的基础上,对其实际使用质量轻重、强度进行明显改善,因此在绿色环保型建筑中的使用率明显提升。这类材料在使用期间已明显克服质量问题,在满足建筑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要求后,使传统材料无法避免的质量问题出现率下降,比如施工期间的恶劣雨雪天气等,防止水汽对其材料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使建筑的整体使用寿命得到明显提升。该材料在使用后还可进行回收在利用,其所具有的安装简易性及资源节约等特点,已在我国建筑行业中获得明显追捧。

(四)绿色环保防水材料

此类材料在使用期间具有保温、防水、去污的作用,目前较为常见的渗透结晶型等材料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通过使用添加剂实现高防水效果,可在避免有机溶剂等材料形成污染隐患后封堵混凝土表面毛孔。其他材料在使用后对建筑的使用寿命及抗拉强度等方面均有改善,已推广用于新旧房屋的改造、建设工作中[3]。

(五)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

1.光触媒

这一新型材料在出现后,通过涂抹与建筑材料外层实现环境净化目的,与植物光合作用效果类似,降低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及细菌含量。但在其使用期间受造价成本及使用条件等限制影响较为明显,主要在大型科技型建筑或大型医院等建筑中使用率较高。

2.软膜天花

固体天花作为具有固定性及可变形差等特点的传统材料,在施工期间所出现的资源消耗量大等问题十分明显,软膜天花在应用后可明显减少施工压力,较为简易的作业流程可在加快施工速度的同时保证质量,使其可变性和软化力度等特点得到明显发挥,对室内环境的改善提升具有明显作用。在材料使用期间,可利用其保温、隔音、阻断细菌传播等性能优化室内居住适宜度,在整体设计美感方面同样具有使用优势。

二、未来发展趋势

(一)低成本控制

为进一步响应我国绿色理念号召,在新型建材的生产加工期间,应着重控制实际成本投入,以高质量及低成本为研发目标,才可进一步增加更多优质产品,降低材料价格,满足我国节能建筑的大范围推广需要。

(二)多功能发展

绿色环保建材应重视多功能性发展趋势,在材料性能和适用范围得到优化改善后,可在最大化开发其使用价值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可应用领域,使我国的绿色环保发展策略渗透各行各业[4]。

三、结束语

绿色建筑材料作为新型使用产品,在其研发推广期间所面临的困扰问题较多,需通过合理控制投入成本提高材料推广率,以高质量的建筑施工效果作为宣传特色,才可在明显减少建筑垃圾及资源消耗量的基础上实现节能环保效果,满足我国在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所提出的相關要求,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

参考文献:

[1]付江.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与经济促进性[J].建材与装饰,2016

[2]黄修奖.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7:21.

[3]朱晓玲.环保节能型墙体保温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7

[4]张泽敏.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发展及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20:14-16.

绿色建筑材料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从目前资源、能源的使用情况来看,不可否认的是,建筑是消耗能源量较多的行业,也是造成各类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因此解决和环境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就是更新教育的观念,从人才的教育入手,培养绿色建筑管理人才,这样才能满足建设生态文明的需求,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进行如下研究。

关键词:绿色建筑;管理类人才;培养 机制;实践基地

一、培养建筑管理类人才的重要性

在社会经济和城市的高速发展下,环境问题日渐严重,雾霾、废气排放、能源紧缺的当下,世界各国都推行绿色建筑,倡导绿色生活,寻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早在2017年发布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绿色建筑指标和任务,保证我国在2020年城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推广比例超过50%,增加绿色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以上,建筑行业的政策、标准相继出台。绿色生态之风广泛盛行,绿色建筑涉及的工作人员较多,涉及的领域也相较广泛,比如规划、施工、监理、材料选取等等多学科的知识,加上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都需要更多的人才。根据数据统计,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数已经突破4000万,由于管理松散、意识浅薄导致安全事故也屡屡发生,对社会也造成负面影响,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发展。因此,建筑企业想得到强有力的发展必须挖掘综合理论与实际相融合,知识与能力相并存的管理人才。

二、绿色建筑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意识浅薄、认知不到位

绿色建筑在国外的发展较早,理论、实践、人才培养方面都相对成熟,而国内距离国际绿色建筑标准来讲还是有一些差距。管理人才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意识浅薄,培养目标不准确,而管理类人才是要求有广博的知识、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同时还要有优秀品德素质的人才。由于对管理类人才培养没有足够重视,往往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这不仅仅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也阻碍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机制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培养尚未形成系统的机制,在管理类人才培养方面缺乏规划,并没有处理好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在专业设置方面与社会需求不相辅相成,较多的课程过于强调专业课而部分建筑企业对学员的培训内容也缺乏针对性,形式也较为传统,培训内容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学员就更容易走马光花,授课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缺少兴趣,达不到实际效果。没有专业性的培养机制导致建筑业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二、绿色建筑管理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缺乏

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管理人才,管理类人才大致分为理论性与专业性人才。这样传统模式下培养的管理类人才遇到实际问题缺少解决能力,很难走向社会去实践创新,能力的欠佳也会导致心理素质低下,压力感也会随之增大,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建筑类管理人才需求存在很大差别。

(二)教学方法与内容缺陷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方法仍然是十分普遍的,满堂讲的教学模式,即使有实践环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够,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脱节,始终停留纸上谈兵,忽视做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条件,长此已往,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丢失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力培养的不足以至于走到工作岗位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实践,严重者甚至达到不能胜任工作,学无所用。

(三)校内外实践基地问题

实践基地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基本保障之一,高校都应具备模拟实验室,用来提供实践学习需要。但是校内实践课程浮于表面,其中也是受设备、环境、场地、实践课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实践训练只表现在简单的操作训练,例如模拟训练,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校外的实训基地很难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经过有关调查发现,学生对校企的实践课程积极性不高,认识度欠缺。

三、绿色建筑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完善考察评定体系

完善考察评定体系,形成多元化的评定标准。把传统教学的评定标准转变为综合能力的测试与考核。例如从教学过程性考核(占比20%)、理论知识(占比35%)、社会实践(占比30%)、论文(占比5%)、答辩(10%)等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各种评价标准也会随之有所改变。实现细节化、过程化。过程化的管理更能掌握学习的真实性,提高创新能力,在这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达到走上工作岗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目标

绿色建筑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具有复杂性,而高质量教育需要高品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具有实践管理经验的教师队伍,坚持实践育人。高职教师应具备科学的思维、跨学科的学习体系、将情商、心理、挫折管理等等方面的知识加入到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任务中。教师定期进行深造、培训、转型,能言传身教感染学者的同时更多的给学生提供实践类的帮助,强化实践的作用。明确培养目标,深度挖掘视野开阔、能力全面的管理者人才的同时考虑为能力强的学生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温故而知新与时俱进,真正做到让学生受益于课堂,收获于实践。满足社会与企业对管理者人才的需求。

(三)增加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实践

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加大建筑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互动,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外部的实践培训,构建合理的培训模式。明确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好高校、企业、政府三方面的合作。为推动高校对建筑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必要的情况下可改变教学计划,将原本大学四年的课程转变2+2,即2年校内课程学习,1年實践学习,1年企业综合实训。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多接触社会,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实习与就业零距离。

结语

在新时代高速发展下,加强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管理类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注重管理类人才的后备力量,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好教学、科研、实践,从实际出发做出有效改变,依靠学校、社会、企业的帮助进行建筑管理类人才培养,从根本上给予强有力的人力支撑,打造符合当今社会的新型人才,进而促进绿色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檀秋. 绿色发展理念下我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2]张琰琰. 绿色建筑的工程管理关键措施[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万知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智慧工程二)[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8.

绿色建筑材料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建筑概论;教学;考核;自主学习

[基金项目]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A1-3201-19-700207):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理念的《建筑概论》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孙晓琳(1985—),女,山东威海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热泵技术、热力系统节能。

引言

考试制度和考核方式是本科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教学结果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水准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方向[1]。传统的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开卷或闭卷形式的笔试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手段。而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一些概论性课程教学中,出于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时长、专业的特殊性等方面的考虑,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无法很好地达到预定目标[2-3]。

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建筑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作为一门概论性的专业核心课程,起到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作用,并使学生对本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学科和工程应用领域联系紧密的相关学科有所了解。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下属二级学科,其专业研究内容与建筑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科学、工程热物理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而建筑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是本专业与相关专业,尤其是建筑领域相关专业之间联系的纽带。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宽泛,而教学课时数又有限,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靠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而为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学习方向,除了课堂教学设计之外,课程考核方式设置的优化也同样重要。

一、建筑概论课程考核方式现状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概论或导论性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其中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模式一般比较固定,采用期末笔试+平时作业的形式即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评价效果;而专业课课程内容由于专业性比较强,往往更注重工程实践方面的考核,可以根据专业性质及授课内容灵活采用课程设计或论文辅以期末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相对这两者而言,概论或导论性课程往往存在课程内容广而课时数相对较少的特点,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的制定难度较大。

建筑概论课程的考核方式,目前主要有几种形式:传统的期末笔试(开卷或闭卷),课程设计或论文,以及口头报告。但传统的期末笔试容易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只靠考前突击应付考试。同时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而分散,且多为基础性知识,靠常规的笔试也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衡量。而分组进行的口头报告或课程设计/论文又往往存在组内成员之间分工不合理,部分学生“搭便车”,以及论文抄袭、拼凑等现象[4]。针对该类型课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以评促学、以考促学的目的,有必要对课程教学框架和考核方式进行重新设计,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考核模式代替传统的、单一的笔试或报告,使得考核环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起到督促、引导学生学习,及时给予教师教学效果反馈,同时完成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的重要手段。

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建筑概论课程考核方式设计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育人目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建筑概论教学内容,进行了综合考核方式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建筑概论课程涉及内容覆盖范围非常广泛,但各章节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如果把课程教学内容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绪论章节是树的根基,内容包括建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等三个主要章节共同组成树干;其余教学内容如建筑室内外环境,建筑工程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节能,智能建筑,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殊用途建筑等等则是树的枝叶。如前文所述,由于该课程课堂教学学时数的限制,同时考虑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可能将所用课程内容都列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范围内。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组成分析,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绪论章节教学内容多为概念性,常识性内容,故采用课堂讲授即可,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等章节是该课程的主干教学内容,知识点多,延伸与拓展内容多,且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针对这部分内容,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而其他属于课程内容枝叶部分的章节,由于课时数限制,完全采用学生课后自学的方式进行。

(二)考核方式设计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需要辅以不同的考核方式。尤其是对本课程而言,课堂讲授内容多为基础性、常识性的入门知识,传统的笔试方式难以衡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无法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针对第一部分,绪论章节内容,采用传统的笔试即可达到良好的考核效果。考试题型可灵活采用选择、判断、读图画图、简答等多种形式,考核目标在于:①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的掌握程度;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③考查学生对课程及学科内容的理解及扩展思考水平。针对第二部分,即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和建筑构造三大主干教学内容,采用传统笔试+作业的考核方式。其中笔试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識的掌握。而作业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将所需内容应用到工程实践的能力。作业可采用制图、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等等形式,考核目标包括:①督促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并引导其学习的内容和方向;②通过课程设计或案例分析等工程实践应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③在工程设计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于第三部分,即基本靠学生自主学习的其他章节内容,采用分组汇报+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由于这部分内容覆盖范围广,既无法全部由教师进行课堂讲授,也无法要求学生全部课后自学。故而令学生按兴趣进行分组,并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最后通过现场汇报+答辩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采用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每组学生能够对本组所选择的课题研究内容自主进行深入学习,另一方面,汇报的过程也相当于学生代替老师向其他组学生进行课堂讲授,达到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效果。总而言之,分组汇报及答辩的考核目标在于:①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②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对相关知识进行辨别、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教学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的观察和分析,这种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综合考核方式不仅达到了良好的考核目标,而且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采用上述教学和考核方式,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缩减,而学生课堂积极性却得到了提高;在完成作业与分组汇报过程中,学生也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综合考核方式,在概论性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和评价,而且能够很好地引导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学实践结果也表明,这种考核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玉娜.高校课程过程化考核实践及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

[2]仇建,陈宾宾,徐翀,计算机学科导论类课程新型考核方式[A]//第七届全国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5.

[3]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l0(02):14-17.

[4]高亮,韩玉民,赵冬.答辩考核方式在编程实践类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24):135-137.

绿色建筑材料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绿色建筑是指建筑业在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空间的同时,还能在其全寿命周期里,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以降低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本文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以及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阐述了绿色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设计重点;发展

当今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建筑高能耗问题也逐渐被提上日程,这使得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只有遵循绿色环保建筑设计原则,抓住设计的关键问题,才能实现建筑的绿色、环保、节能。

1.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随着能源的日趋紧缺,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已势在必行,它不仅是我国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各国建筑设计师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发展健康、舒适、简单、高效的绿色建筑,不断推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下就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进行简要分析。

1、以人为本。发展绿色建筑的目的就是确保人的身心健康,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有活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具体体现在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布局等等方面。比如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尽可能选择那些低毒或无毒的建筑材料;在结构上应采取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方式,尽可能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保证室内相对的温、湿度。

2、与环境融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其建筑要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首先应在保护好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地形,就地取材,绿化环境,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3、采用高效、节约、可持续发展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应尽量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推行智能化设计,始终不渝的坚持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的方针,推进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2.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

1、建筑地点的选择。建筑物地点的选择,应在遵循一定设计原则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主导风向等各种问题和地理环境因素。在设计时,应对建筑物进行合理布局,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周围自然能源,使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物地址选好后,设计人员还应到现场实地考察,对施工现场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进行分析,并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现场热岛效应的出现。

2、室外环境的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室外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环境绿化是绿色建筑的室外环境设计关键所在。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居住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美化、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建筑整体的环境质量势在必行。

3、建筑物单体设计。(1)建筑物外形设计。一般情况下,建筑物体型系统越大,其能耗量就越高。因此在对建筑物进行单体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建筑物的外形面积,控制其层高,并采用规则的外形,这样也可以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2)外墙材料及门窗的选择。在对建筑物结构进行设计时,以优先满足自然通光和通风要求为宜,这样可以降低能耗,提升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在外墙材料选择上,应以节能效果好的材料代替传统的粘土砖等。在门窗材料的选择上,首先考虑到其气密性,选择那些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这样可以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3)设计方案的选择。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为了提高建筑物的适用性和可变性,对建筑结构及设备要采用弹性方案,即采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的方案。比如说,在设计管道时,应留有一定的管道空间。如在2011年获12大绿色建筑之称的美国OS小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特殊的管道系统,把自来水管和喷淋头的管道和按照需求供应的热水循环泵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4、节能环保设计。(1)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在对建筑物进行节能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到建筑材料自身的能源消耗问题,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建材。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能量消耗,合理的外形设计也能起到降低能耗的效果。这是因为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形状、体形系数等这些因素也能直接影响到节能效果。对建筑物墙体、门窗、屋顶等方面的选材和进行节能设计,都能提升建筑物的整体节能效果。此外,对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应尽量就地取材,减少建筑材料在生产运输及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这样不仅能降低运费,也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总之,绿色建筑设计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合理选材,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如优先选择绿色混凝土、低耗能建材,选用预制模数构件减少建筑垃圾。(2)确定人的主要地位。绿色建筑设计首先要确保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在选材上应选择那些无毒、低污染的材料。在结构上应尽量采取自然通风,保证室内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通过合理的设计调节室内的温湿度和气流等,以达到改善室内的热环境,提升节能效果。(3)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回收利用旧材料,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出。如在建筑物在拆除过程中,可对一些木制品、混凝土预制构件、钢材、保温材料等加以回收,经过二次加工和改造,在符合规范要求和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再利用到新建筑中。另外,太阳能和风能是两种清洁能源,并且用之不竭,又无污染,可广泛应用到绿色建筑中。通过太阳能光电屋顶和太阳能光电玻璃等,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以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此外,通过安装风力发电和风力致热设备,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或其他能源。采用可再生材料,如木材、纤维保温材料等,既可以节省成本也可以抑制环境的恶化。

5、绿色建筑的前景。绿色建筑虽然在前期投资上要高于普通建筑的投资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后期的运营成本要远远低于普通建筑。这样看来,绿色建筑的整体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各种因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逐渐建立和完善与其发展相协调的管理模式,建立评估体系,并通过政府的激励体制和市场的调节双重作用,促进绿色建筑朝着健康、绿色、环保、节能、舒适的方向发展。

3.绿色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则指的是非通用的可持续发展规则,它结合了地方的环境特色,用现有的技术进行建筑施工,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能满足人们需要。绿色建筑的提出就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涵盖范围越来越广。鉴于地方的差异性(资源、气候)建筑的解决办法比从前更注重因地制宜,这就意味着选择更加适宜的技术,应用最好的而不是最廉价的建造工艺,使用可循环再生的评估方法,利用当地能源和材料,采用当地的建造技能和技巧。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不仅是低耗能、低污染,还要求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生态理念,需要设计师将其融入到设计当中,这种融入必须是高品位、有著丰富内涵的。

结束语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提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生态环境与居住舒适度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利用绿色建筑最先进的技术、最新的理念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参考文献:

[1]夏麟.绿色建筑的设计革新思路[J].建筑技艺,2013(02)

[2]许方明,戈海玉.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13(02)

[3]缪清.论现代绿色建筑设计前策略与发展[J].门窗,2013(05)

绿色建筑材料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工业领域,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厂”成为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绿色工厂的内涵和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并以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为基础,介绍了绿色工厂的规划设计以及一些适用的绿色技术。

【关键词】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建筑;规划设计;节能

1、绿色工厂内涵

目前,“绿色工厂”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但它至少应包括:绿色的产品、绿色工艺以及绿色的建筑三个方面的内涵。由于工业行业千差万别,产品和工艺种类繁多,还没有对绿色产品和绿色工艺的严格定义和评价,而绿色建筑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标准的评价体系。

绿色产品主要包括以下三条内涵: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少用资源和能源,并且不污染环境。②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耗低,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危害,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物。③产品使用后可以和易于拆卸、回收、翻新或能够安全废置并长期无虑。

绿色工艺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2、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

与国外类似,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是从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开始的,2006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具体指导绿色建筑在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领域的评价和推广。

工业建筑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建筑行业中具有较大比重。鉴于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0年8月发布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初步建立了绿色工业建筑的“四节二保一加强”的评价体系。201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颁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引入了权重计分法,通过不同条文分值提现了绿色工业建筑的引导性。

3、绿色工厂的规划设计

绿色工厂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只是绿色技术的叠加。它应该是以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为基础,贯彻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执行“四节二保一加强”的技术措施,因地制宜的确定绿色目标和绿色策略。这个过程是比较复杂而专业的,国内绿色项目一般委托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全程辅导。以下介绍绿色工厂规划设计较为实用的一些技术措施:

3.1 绿色工艺技术

绿色工艺不仅能够降低工业能耗,减少污染,也会对工业建筑的“四节二保一加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加分。例如:自动化的立体高架库、环保节能型的物流运输设备(如生产流水线、起重设备、垂直运输设备)和运输车辆(如电平车、根据需求使用氢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作为动力的车辆)、蓄热式加热技术、工业炉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等技术的采用均对绿色工业建筑有直接加分;而少无切削加工工艺、激光切割技术、精益生产方式等绿色制造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可以节约资源、节约用地、减少废气排放,从而对绿色工业建筑有间接加分。

3.2 种植屋面

也成为屋顶花园,通过屋顶绿化,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吸附灰尘,消除噪音,隔热保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同时屋顶绿化对人的心理可起到调节作用,对环境起到保护和美化作用,而且在夏天能使建筑屋顶室内的温度降低,节省空调费用。对于工厂而言,种植屋面带来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了绿化率,这对于日趋紧张的工业用地来说,无疑是较为实用的技术。

在设计上,种植屋面带来的问题主要是屋面防水问题和载荷增加。防水层中必须设置一道具有耐根穿刺性能的防水材料,从而确保屋顶结构的安全。屋面增加了绿色植物以及覆土等构造,必然带来静载荷的增加,同时作为美化环境的屋顶花园,人员可以在此休息、活动,活载荷也应相应增加。对于工厂来说,办公楼、宿舍等公用建筑较为适宜建造屋顶花园,既可以增大厂区绿化面积,又可作为员工休息、活动的场所,合理选择绿色植物种类,可以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而面积较大的钢结构厂房设置种植屋面,则会对厂房造价影响较大,因此应因地制宜,合理设置,避免不计成本的“绿色”投资。

3.3 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

工业建筑由于体量巨大,通风及照明能耗往往占比较大,因此合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会给工业建筑节能带来较大成效。工业建筑合理利用自然通风是有效的节能途径。应根据工艺生产、操作人员需要,合理采用自然通风,避免盲目采用机械通风。为达到通风要求,设计时可选择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结合的混合通风方式,根据季节和室外气象条件采取自然通风运行模式,可以采用无动力屋顶风机、屋顶通风器等通风设施。《评价》5.2.3条对有利于消除余热余湿或污染物自然通风,可以加1.1分。

利用外窗和导光设施进行自然采光可节省照明电力,利用自然采光需要解决日光直射和日射得热造成的不利影响。光导管。设计时可以采用高透光率的采光天窗,从而增加厂房自然采光率。办公楼、地下车库等建筑可以引入采光天井、光導管照明系统等自然采光设施,减少电力照明能耗。《评价》5.2.6条对自然采光能有效减少照明能耗的,可以加0.8分。

3.4 智能照明系统

生产场所的人工照明按车间、工段或工序分组;灯列控制应与侧窗平行。当室外光线强时,室内的人工照明应按人工照明的照度标准自动关闭部分灯具。这种根据室内照度和使用要求,自动调节人工光源的开关(或分区开关),可较好地节能。有条件时,可考虑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如路灯采用光敏探测及时钟控制技术,即根据自然光强及时间自动开关照明灯具。

3.5 红外线辐射采暖

高大(层高大于10m,体积大于10000m3)工业厂房,采用红外线辐射采暖方式,可取得比传统供暖方式更好的节能效果,且易实现随机调节控制,节能、舒适、安全、方便。该条分值0.8分。

3.6 余热回收利用

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大量中、低温的余(废)热,这部分热量由于品位较低,一般很难在工艺流程中直接被利用。鼓励将这些余(废)热用于工业建筑的空调、采暖及生活热水等。当余(废)热量较大时,可考虑在厂区建立集中的热能回收供热站,以对周边建筑集中供热。该条分值1.1分。设计中,可以采用对空压机余热、工业炉余热等进行回收,用于制备热水、采暖等。

3.7 通风空调的热回收系统

工业建筑的空调、通风(含除尘)系统的排风和冷却水中,蕴藏着很大的能量。有条件时,可依托热回收技术,通过设置全热或显热交换器回收能量,用于新风的预热(冷)或(经必要的净化处理)用于空调的回风等。不过,热回收是否有经济价值、回收系统是否存在经技术经济和风险分析后确定是否采用及方案。该条分值1.1分。

3.8 太阳能制备热水

由于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的热利用较为成熟、方便,且工业建筑的生活热水总量往往不是很多,故在设计工况下利用可再生能源为生活热水加热,提供热水量不低于生活热水总量的10%,或者所提供的热量不低于生活热水总热量的10%是可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GB/T 50878-2013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作者简介:王海洋(1983~ ),男,湖北襄阳人,硕士,工程师,从事工厂规划与设计工作

上一篇:建筑安全技术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