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职称论文范文

2023-03-27

信息化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本文以物流信息化进程中的物流管理软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物流管理软件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剖析其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得出我国物流管理软件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物流 信息化 物流管理软件

随着互联网大时代的逐渐深化发展,物流业将它的触角悄悄地延伸到制造和贸易以外的广阔市场中,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凸显出其惊人的影响力。大量软件开发厂商纷纷加入物流管理软件的竞争大军中,希望能够分得一杯羹。然而国内市场上真正发展成熟、满足客户需求的物流管理软件却是凤毛麟角,如何在物流信息化进程中制定有竞争力的物流管理软件发展策略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物流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

根据相关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的企业在提升自身产业价值、创造物流供应链价值方面已经逐步转变思路,由传统的通过人力劳动和生产设备创造价值转变为新型的通过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创造价值。这种转变支撑着物流管理软件在过去几年的迅猛发展,通过对外部营运供应链的管理信息化,其提升收益的边际效益指数惊人地达到了60%。

(一)专业化程度高的物流管理软件更受欢迎。

我国的物流软件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后,在产品设计理念方面已经日趋成熟,同时各物流企业在选择产品时也有了更加理性的考虑,开始针对自己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物流管理软件开发商们也针对这一趋势,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流程模型的多样化,在设计理念中采用逐步细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物流管理软件逐步向供应链管理服务方面靠近。

在全球范围内,不少发展成熟的物流管理软件供应商已经在软件设计理念中很大程度地融合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其实顾客选择物流管理软件的初衷基本相同,都是希望能够高效地整合管理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上的资源,从而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所以各大开发商正致力于在物流管理软件中融入物流供应链的重要管理模式,已达到整合物流各方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目的。

(三)行业的激烈竞争将加速优胜劣汰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大量软件供应商加入物流管理软件的研发行列中,其中有部分是以前的仓储运输企业发展转变而成,有部分是传统的管理软件开发商衍生而来,还有部分是国外的物流管理软件开发商进入中国市场。这三类厂商都有自身的弊病与不足,我国的物流管理软件市场出现了品牌多竞争大的局面。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深化,具有雄厚资金支持、品牌效应深入的几家大型厂商将逐渐显现出自身优势,优胜劣汰的步伐也将逐步加快。

二、物流管理软件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物流行业的新热点,我国物流管理软件在自身逐渐成熟的过程中遇到了許多发展契机,这些契机是物流管理软件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物流业进入我国十大振兴产业规划。

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在上游制造企业运量萎缩和运输成本提升的双重压力下,目前已有超过4成的物流企业利润下降。国务院通过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现代物流业跻身十大产业之列。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而物流管理软件作为新时期物流行业与信息产业结合的产物,势必将处于风口浪尖之处。

(二)我国物流业市场并不成熟,尚处于发展期。

据调查,目前第三方物流商提供的物流服务85% 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而信息、加工处理和财务等增值性服务只占15%。可见,我国物流的产业结构中信息化程度还相当低,众多物流的企业还处于摸索期,他们采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初衷仅仅局限于单纯的降低物流成本,现在我国物流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我国物流管理软件的发展策略

(一)针对客户需求,采取个性化定制策略。

日本的物流业发达很大程度取决于其物流软件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在我国,随着物流业的逐步发展,物流管理软件的顾客在选择产品时逐渐趋于理性化,他们更愿意选择契合企业物流供应链特点的软件,所以软件供应商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采取自主定制物流管理软件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设定企业所需的功能模块,最大限度地缩短开发周期和用户方熟悉软件系统的时间,从而节省开发费用和实施费用。

(二)以售后服务作为盈利的重点。

随着软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软件的赢利点应该转变为服务。软件制造企业可以和政府机关、电信展开合作,提供物流管理软件的购买、下载、咨询和升级服务,以此将软件的赢利点转移到售后服务。物流管理软件供应商通过与企业保持联系,时刻跟踪物流市场,向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升级服务。这种策略一方面可以产生二次利润,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客户忠诚度,巩固市场份额。

(三)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软件市场鱼龙混杂,各种类型的软件供应商在物流市场上竞争,寻求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道路也显得极为重要。对于在市场中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厂商,在经验和技术上相对中小厂商已有不可逆转的优势,所以他们的发展方向就是利用企业的雄厚资金支持,继续做大做强,巩固并扩大企业的优势。对于市场上大多数的中小型厂商,他们的发展策略就是将市场细化,找准自身立足空间。物流管理软件的市场复杂度高,中小型厂商总可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拓出属于自己的市场。

四、结语

现在我国的物流管理软件市场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相信随着物流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物流管理软件将呈现出专业化、个性化和系统化的不断成熟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

参考文献:

[1]馨轩.物流软件市场3年将超21亿元.大连日报,2008.8.15(A06).

[2]杨静.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概况.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1:47-49.

[3]罗利.供应链软件将重蹈ERP 覆辙?.市场周刊,2008,09:14-15.

[4]林松.自主定制物流信息化软件受青睐.现代物流报,2008.2.27(B04).

信息化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新农村;发展现状;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我国人口的70%以上,因而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三农”问题是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然而自2003年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后,全国都在为解决该问题而努力奋斗。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村以及农业问题的解决的前提是为农民服务,因此,发展农业以及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新兴科技层出不穷,智能设备、物联网等在默默的改变并且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化建设是协调农村与城市平衡发展的关键纽带,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逐步的深入,信息技术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改善了农村的生活以及丰富了农民就业的途径,尤其是在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最终提高了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保障,因此,分析农业和农村信息以及二者的联系,对于我国将来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农业以及农村

我们在进行进一步探讨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对农业和农村的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二者的关系。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 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两者内涵都不同,但是它们具有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对二者的建设中,忽略任何一部分都会使得两边的发展困难,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建设,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

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

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3.2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都是属于现代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要是实现农村的发展快而好,实现农民富裕。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农村信息化以及农业信息化两者的建设来促进的。新农村的生产发展,主要是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实现,而农村信息化又可以给农业信息化提供决策的依据、提供生产人才、还能解决信息化后的一些问题,农村信息化是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物质保证,这就需要农业信息化来提供,农村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有效的结合可以更快的促进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万林,张港红,李桢,赵佳宁.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01:466-470.

[2]熊春林.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胡扬名.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4]高万林,李桢,于丽娜,王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3:257-261.

[5]毛海涛.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信息化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从目前我国各个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共同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给领导者和决策者提供相应的依据。事实上,实现档案信息化,建立安全保证体系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档案信息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只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才能保证档案管理的高效性。

关键词 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也从整体上完善了档案管理的高效性和科学性。从现如今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上可以看出,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以现金的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即使这样,问题也层出不穷。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 档案信息化与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的档案信息化就是指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采用信息化的技术和手段,实现信息的共享,为档案应用着提供便利。同时做好档案的开发和整理工作也是现如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的高度发达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能够提升社会服务的意识,加强服务力度。在进行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应的制度,管理方式等进行高度重视,同时做好档案安全的防御工作也是一种企业或者是事业单位风险评估的重要表现。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时提升企业信誉程度,树立形象的重要因素。可见,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加强保证意识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2 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环境和政策环境

2.1 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环境

从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上看,其技术环境主要是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办公方式的优化,做好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存储和利用工作是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各个关节中都需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中。所以说,各种技术设备和方式的共同作用逐渐完善了档案信息化的进程。另外,还需要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工作,同时保证档案信息传递的快速和便捷。

2.2 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由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实现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较多的便利,因此,国家对这一问题加强了重视。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提到了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举措都是为档案信息化创设一个相对比较公平且开放的环境,使得档案信息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实现全国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另外,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特点也需要科学的政策环境作为背景,各级单位或者是机关等都应该充分应用网络的相关资源实现档案管理的高效性。不得不提到的是,档案信息的检索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保证应用的快捷性。

3 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存在的安全问题

档案管理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机构的机密或者是相应工作的进展。因此,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做好安全保证工作,能够有效的解决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众多问题。虽然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众多,但是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较严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物理安全问题

物理安全问题是档案信息化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所谓的物理安全主要是指档案信息存放的条件以及环境,档案信息多以电子形式保存,因此,保存的温度和湿度等都需要控制在相应的范围内。尽量避免出现消磁,毁坏会这是盗窃的问题。从目前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上看,出现破坏的可能性主要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计算机自身的软件和硬件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人为因素。可见保护电子档案的安全性需要做好辐射的防护,提升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等等。

3.2 软件安全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证软件的安全问题才能实现档案信息的正常运行,提升利用程度。软件和硬件都是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要在运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以及规定来进行,同时对软件的使用权限进行控制,同时还需要对电子档案进行归档和整理,避免黑客对档案信息进行拷贝和篡改。

3.3 数据安全问题

数据安全才是档案信息安全的基本,电子信息的保护就是要保证信息不被泄露。同时在电子档案的软硬件共同作用的前提下,需要更加注重对数据安全问题的重视。为了保证安全问题,需要将档案信息进行备份处理。通过科学的介质来进行传递,提高其利用程度。还可以根据档案信息的使用频率来设置权限,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信息的数据安全问题。

3.4 网络安全问题

在计算机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网络节点的制约,形成一定的破坏性,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对于档案信息的安全程度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网络问题的出现也会造成其他问题的产生,所以需要根据电子信息档案的相关内容以及应用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防火墙结构,做好安全技术的推广,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严格地控制。在此过程中需要将网络监管工作落到实处,选择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进行这一工作。

3.4.1 单位的安全防范意识要加强

改进服务的方式增加新的举措,提高创新性,在共享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下,要加强安全性防范,在共享电子档案信息的同时注意信息流失,除了给计算机各类用户提供计算机网络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在技术时上要加强管理,最终做到信息服务的最优化。

3.4.2 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应用系统的维护

在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下,我们还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应用系统的维护。对那些突发性的灾难,在安全上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并最终达到综合性和智能化的电子档案管理。

4 结束语

档案信息的安全是档案事业顺利开展的保证,国家信息安全工作也离不开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总之,电子档案存放工作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工作的重中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晶晶.数字档案存储介质及格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王茹熠.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防护对策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9.

信息化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一、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档案信息化就是指档案本身的资料信息化或者档案的信息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融合处理的信息化。其建设目标就是让档案里的信息进入到社会的交流系统, 在最大范围内传播, 并将档案中的信息和社会各类信息进行渗透和融合,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000年12月,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 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 同月, 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 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由此, 传统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并且某些地区档案部门已经开始尝试投资建设。时至今日, 经过各地档案部门信息化建设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取得了极大成效, 随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及相关措施的出台,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也愈加规范、统一, 为以后的数字化建设和信息共享铺平了道路, 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2014年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 在完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以及对档案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 档案信息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

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 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 实现网上归档、网上管理、信息共享和网上便捷查档, 提高工作效率, 避免资源浪费。改变档案管理工作由事后复查为及时在线督促、指导, 通过档案集中管理模式强制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彻底解决个别单位尤其是基层部门档案管理工作无序的问题。同时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 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二) 档案信息化是形势发展的需求。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大数据时代, 数字档案馆 (室) 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一, 各级档案馆是政府部门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 是最丰富、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 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利用, 充分实现信息共享, 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其二, 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近年来, 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 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数字化。其三, 传统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应, 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 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而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可通过网上即时归档功能, 由专职档案员归档转变为全员参与归档, 改善因人为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资料或数据流失、归档错误情况, 有利于增加档案信息总量和优化档案信息结构。

(三) 档案信息化是社会的强烈需求。

当今, 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 领导作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 如婚姻、户籍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档案, 在一些僻远地区和身在异地的利用者要查阅档案十分困难, 往返甚至需要几天, 还要搭上人力、物力, 他们迫切要求信息共享。还有一些外商投资者, 他们想了解投资地区的整体情况, 通过数字化档案馆查阅中心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方式。这就迫使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 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 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档案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时尚的概念, 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 档案信息化除了存在资金问题外, 还会受到人员、管理、技术等诸多因素限制。因此, 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应当是循序渐进,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逐渐走向完善。

(一) 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限制。

长期以来, 档案管理部门在各职能部门中属于“弱势群体”, 部分领导认识不到档案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 不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导致档案管理浮于表面, 认为档案部门是养老的地方, 档案工作者是“仓库保管员”, 用时想到了, 不用时淡忘了, 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档案管理人员档案业务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简单培训、日常工作自己摸索和前任档案员传授, 没有受到专业、系统的培训, 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模式管理档案,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水平较差。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 标准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 工作繁杂, 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 既难以保证对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造成档案资料收集不及时、不全面。

(二) 档案管理方式不相适应。

目前, 在多数行业系统内, 因技术问题或是出于安全等问题的原因, 档案信息系统与各个应用系统平台、公众平台之间还未能完全实现系统关联、信息共享, 不能广泛提供便捷的服务, 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应用暂时未能呈现, 档案资料的实用价值不能被充分挖掘, 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形成档案归档不完整—利用率低下—档案工作不受重视的恶性循环。一是档案门类不够齐全。部分单位归档工作存在不及时、不完整的现象, 影响了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档案资源大量流失。由于档案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不少单位档案存在断代现象, 主要原因是部分人员认为工作中形成的材料自己保管能够方便工作, 不愿上交集中管理, 在其调离时又不按规定移交, 导致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损毁、丢失。三是重收集保管而轻利用。目前很多单位的档案工作仍停留在看门守摊、被动服务的旧观念、旧模式上, 仅仅满足于简单地整理文件归档、等待利用者上门查阅, 造成大量信息资源的闲置。有些单位的档案信息化也只是应上级部门的要求, 为建设而建设, 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质量。

(三) 技术更新维护相对滞后。

近年来, 国家颁布了部分相关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和实施纲要, 对所需软硬件的要求作出详细规定, 大大提升了档案信息化的水平技术。选择一套技术先进、管理成熟、适用于本单位档案信息化的软件及相应的硬件设施, 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前提。但目前市场上档案信息化的软件系统种类繁多, 良莠不齐, 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一些单位信息化的进程和质量。一是粗制滥造, 名不符实。二是追求利润, 成本过高。三是中途倒闭, 售后终止。部分单位所使用的信息化软件前期运行良好, 但由于种种原因, 开发软件的公司中途倒闭, 虽有后续公司提供售后维护、更新, 但也是敷衍了事, 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建设停步不前, 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三、如何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尽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存在着诸多难题, 但仍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是数字时代的大势所趋。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分阶段的, 其过程也是漫长的, 应根据需要和可能的原则, 区别轻重, 分清步骤, 依据条件, 量力而行。

(一) 提高档案信息化的意识。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冷门工作, 需要领导高度重视才会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到位。档案管理人员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 应对信息化建设有充分的了解, 提升信息化意识。这种意识形成和提高将大力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进程, 在档案工作中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使用感以及责任感会随之提高, 能有效加强档案信息融合和传播的速度, 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学习业务知识, 熟练掌握在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统计、利用技能, 主动收集、主动整理、主动规范、主动维护。要不断通过宣传、日常工作安排等途径, 不断提高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 主动上交档案, 配合档案管理人员做好档案收集、管理工作, 丰富扩大档案信息源, 从而形成全员参与共同规范档案管理的良好局面。

(二)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于档案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有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和专业知识、写作能力, 还必须精通电脑和网络技术。要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好, 业务水平高, 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档案专业知识, 热爱档案工作, 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适应工作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档案员队伍。这就要求, 必须加强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既懂档案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 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是档案信息化的前提。

档案信息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 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 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 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是做好公文制发工作。在公文制发过程中就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 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包括用纸标准、行文规范、签发符合规定等。二是把握立卷归档原则。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 分清主次, 剔除不该归档文件, 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应归档文件的散失。要把同类并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在一个卷内, 保持同一问题的完整性, 从而提高档案利用的价值。

(四) 档案信息化应符合本单位实际。

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应该全面开花, 而应该是有重点地建设。一是档案利用率较高和档案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单位, 应当先行一步。二是经济力量雄厚的发达地区, 由于实施政府上网、数字城市等工程的需要, 也应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三是具备技术、经费、需要等因素的单位, 应该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档案信息化的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与自身档案管理相适应的档案管理的软件, 对于录入环节应做到有针对性、有计划, 并做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五) 档案信息化建设应重内容轻形式。

档案信息化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档案信息的快捷传递和方便利用上, 重点是要使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措施适应数字网络环境, 充分发挥其优势功能,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一是要重视“软件”环境改变。档案信息化的核心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如果馆藏档案人为不愿意开放, 或者到了开放年限还不开放, 或者强调保密不开放, 该公布的档案不公布等等软环境条件不改变, 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二是要重视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上, 要以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出发点, 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目的。因此建设过程中不能片面强调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数量, 更要重点关注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质量和可利用性。三是要有重点地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各单位保管的档案数量庞大, 不同的档案的价值也不同, 将全部档案数字化是不切实际的, 既可能浪费有限的资金又增加了工作量。因此, 要根据馆藏情况、服务对象和档案馆的功能类型, 有重点、有选择地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 如馆藏珍贵档案、具有长远使用价值的档案、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利用率高和需求大的档案等。

摘要:本文论述了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信息化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化智库初步形成。智库如何开展相关研究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议题上,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探讨的是如何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咨询;面向学校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与评估方案;针对关键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学术研究;面向社会公众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面向未来教育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以及面向产业发展提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议。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方式应该以教育现实问题为导向,构建跨学科团队,形成交叉综合的研究,应用多元研究方法,借鉴国际经验形成本土特色的创新研究。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运行方向是将分析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如何向智库转型,探讨不同类型智库如何开展协作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更好服务教育综合改革。

关键词:教育智库;教育信息化智库;核心议题;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赵慧臣,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代教育研究所,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王玥,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把信息化上升为战略高度。对于教育信息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应用需要智库的有力支撑。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教育智库的设立与发展被纳入到《纲要》中。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教育信息化智库如何在政府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怎样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命题。

一、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现状

1.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智库支持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个十年,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为硬件、软件和人才三个方面。在硬件方面,教育信息化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其中,2000年启动的校校通计划、2003年农远工程计划等项目在缩小城乡差距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软件方面,教育信息化侧重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教育工具等建设,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方面出现了较多成果。在人才方面,教育信息化注重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专业化发展。2005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侧重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和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发展。

进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在政策层面教育信息化上升至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加大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组织推动力度,学界产生了许多教育信息化相关新理论,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信息化实践。

我国教育信息化从“需要建设、需要投入、需要提高”逐渐过渡到“如何合理建设、如何科学投入和如何有效提高”的阶段。如何科学规划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要求,对于任务面广量大、利益牵扯繁多、关系错综复杂的教育信息化来说,其科学发展需要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构建提供有效咨询服务的教信息化智库,使其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2.教育信息化智库初步形成

教育信息化智库能够更好提出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数字化学习解决方案,可以为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参考及人才支撑。在我国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期,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

初步建成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已经开始服务教育信息化实践。教育信息化智库集中大量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专家,支持他们应用学科知识来研究教育信息化决策的问题,并把研究结论应用于政策制定、行业发展和院校改革。例如,2011年教育部成立了由部长担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在系统层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2013年教育信息化的专家组织“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再次优化,以期更好地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教育信息化发展。2014年,为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教育信息化规划、重要政策以及重大问题上的研究、咨询、指导作用,教育部决定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其成员主要由学校、政府、行业机构和骨干企业等在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的人员构成。

虽然有些教育智库并没有直接以“教育信息化智库”进行命名,而是以基金会、研究院、研究委员会、战略基地等名称命名,但是实际上仍然具备教育信息化智库咨询决策、舆论影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职能。例如,美国马里兰州的教育技术政策研究推广机构(Educ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Research and Outreach,ETPRO)是具有教育信息化智库性质的研究机构。该机构将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设计和评估正式和非正式教育项目,分析教育信息化政策,所提供的服务包括研究、评估、培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策略等。

随着教育信息化智库受到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数量日益增多。但教育信息化智库机构的建立并不等同于职能的发挥,研究的聚焦并不代表理论的成熟。面对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复杂问题,有些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依然沿用了相对传统、封闭和主观的决策模式和规划方式。

3.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亟待深入

从整体上看,目前教育信息化智库正处在建设的初级阶段,存在着研究方式尚未转型、研究队伍结构不合理、尚未发挥对重大决策的影响力等问题。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不断丰富,才能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可以为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有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教育学、管理学和政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议题,提出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框架等,这既丰富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成果,又促进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科学发展。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通过提供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调研和经验借鉴、提交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咨询报告等方式,为政府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提供建议。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如何将教育信息化融入到教育综合改革中,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机结合,这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并支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二、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

我们应该站在教育改革与协同创新的宏观视野,根据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眼光,从管理学、社会学及政策学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见下图)。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探讨如何为政府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政策等提供咨询服务;如何为学校等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创新应用提供方案;如何为研究者、实践者和社会大众解读教育信息化政策而发布教育信息化研究报告等。

图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

1.面向政府部门,如何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咨询

教育智库的根本使命是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教育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与咨询服务(王建梁等,2014)。教育信息化智库立足学术前沿,紧扣国家需求,服务公众需要,面向教育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教育信息化制度、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其影响因素,从理论上提出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方案,为政府部门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其建议一旦被教育决策部门采纳,将会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因此,如何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决策建议,成为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重要议题。

例如,作为英国关注教育信息化问题的教育智库,伦敦大学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向英国贸易与工业部提交了提升英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游戏制作”计划(Making Games Project)。该计划汇集了来自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50多名研究者,探讨如何利用媒体和信息技术为课程提供工具,同时阐释如何将游戏设计引入年轻人的课外活动中,以提升他们的素养(尤其是媒介素养)。此项计划最后被政府部门采纳。此后,作为关注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高级研究机构,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高度评价了“制作游戏”计划,英国教育及文化事务司也修订了ICT在学校的应用政策,允许购买更高规格的电脑,要求学校满足游戏环境的要求。另外,在2010年3月发布的基于游戏学习的文件审核中,英国教育及文化事务司指出:允许学生学习游戏设计的知识(如叙事结构、规则系统等),在游戏设计中解决问题、进行价值判断,提高协商交流和决策技能。(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2010)

2.面向各级院校,设计教育信息化规划与评估方案

教育智库以政策咨询为主攻方向,同时也着力开拓教育新型用户以至于形成用户群,比如政府之外的学校、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张力,2015)。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结合各级院校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和关键问题,分析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实施的特征、要素、层次与结构等,探索体现师生需要的教育信息化规划设计和评估方案。

面向各级院校,教育信息化智库需要以学校行业分类为基础,结合学校区域分布的特点,制定与区域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方案,提出数字化校园、绿色校园、智慧学校等教育信息化的设计方案,评估学校、教育机构或公司的教育信息化状况,并提出信息化发展规划设计和改革创新的方案。例如,美国马里兰州的教育技术政策研究推广机构将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设计和评估相关教育创新项目,并根据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教育机构、公司和非营利机构的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其评估范围从正在规划的方案到已经实施的项目,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涉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评估。

3.针对关键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学术研究

与教育信息化机构的学术研究相比,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存在明显差别。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应用不足等问题,教育信息化智库应该从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实施的角度,提出符合我国教育信息化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涉及到经费、团队、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技术应用、效果评估、管理支持等方面。为此,教育信息化智库应该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学术研究。

此外,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将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和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加以归类分析,创建专题网站、数据库等,实现跨学科、跨地区的信息联网,向不同教育学科的研究人员以及教育机构的决策人员提供教育信息化研究方面的信息服务,吸引更多研究人员联合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例如,作为澳大利亚国家层面关注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机构,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The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除了向本国和中东、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各级政府提供一流的教育决策服务之外(曾天山等,2013),其管理的数字教育研究网络(Digital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评论学校、培训机构和公司企业等领域中重要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的趋势与影响。数字教育研究网络为关心数字学习的领导者、研究者和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涉及信息通讯技术、媒体、教育、新技术等相关领域(Digital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2015)。就内容而言,其提供的网络资源可以分为四类。(1)ICT研究,总结和分类相关的研究报告和期刊论文,以方便研究者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检索。(2)每周简报,每周发布最新的ICT研究报告、论文和会议信息。(3)研究评述,发布大量的ICT研究评述,涉及平板电脑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土著、在线评价、MOOCs、专业化学习、虚拟现实和基于技术的学习等主题。(4)研究简报,深入分析ICT研究重点领域和趋势,便于领导者、研究者和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搜索相关研究的详细内容。

4.面向社会公众,如何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

教育信息化发展不仅是教育领域的行为,也需要社会系统的大力支撑。教育信息化需要学校、家长、研究者、企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工作。因此,教育信息化智库还要研究如何让社会各界更了解教育信息化知识,关注教育信息化政策,为教育信息化推广争取更大的社会支持。

面向社会公众,教育信息化智库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三种:(1)以发布研究报告、发表期刊文章等形式向公众传播研究成果;(2)定期举办教育信息化专题的学术讲座、培训等,以解读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教育技术标准等政策方式推广研究成果;(3)组织大型国际会议发布研究成果、探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要问题。例如,ETPRO以倡导互联网安全作为专题,自2001年以来一直承办C3会议(Cyber Ethics,Cyber Safety and Cyber Security),引导社会大众理解技术使用的道德、法律、安全和保密性,向教育者和家长们展示如何将这些理念运用到生活当中。参会者可以听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网络执法者、互联网安全课程的提供者、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的演讲。除了举办学术报告和会议之外,教育信息化智库还会通过授予单位或个人荣誉称号等奖励形式,传播机构的理念与思想。例如,为了更加了解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安全性,ETPRO还设置了C3 学校授予项目(C3 Schools Award Program),并奖励在互联网安全方面表现出众的学校。

国际上有些教育智库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信息化智库,但作为为教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通过发布学术成果的方式面向社会公众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例如,2001年以来,新西兰教育研究委员会(The New Zealand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针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专题,先后发布了《学校ICT评估项目:文献告诉我们什么》、《数字时代学习增长的文献回顾》、《学校如何培养和支持在线学习和虚拟学习》、《素养与在线学习:转换的可能性》四项电子版研究报告,并且探索与多家刊物合作发表在线期刊文章(Rachel & Magdalene,2009)。

5.面向未来教育,如何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

高素质人才始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不仅需要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吸纳和选拔,而且也应该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的交流和培养。教育信息化智库在数据收集、信息挖掘、系统设计以及报告撰写等研究过程中,汇集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这为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提供了支撑。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通过双聘机制和企业导师制,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信息化高端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在把握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总结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成功经验,面向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具体说来,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培养学术型人才,为教育管理部门培养依据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决策型人才,为学校和企业培养数字化资源设计开发的实践型人才。

6.面向产业发展,如何提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议

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教育信息化智库探索如何针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提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建议,能够支持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在评估iKeepSafe Educational Programs时,美国马里兰州的教育技术政策研究推广机构与多家互联网安全组织合作,开展了问卷、观察和访谈等形式的调查;对所开展互联网安全教育的项目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其内容设计、专业设计、教师水平和学生接受状况;帮助iKeepSafe公司改造了其教育产品,并且确定了能够影响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项目(iKeepSafe Educational Programs,2015)。

国内一些教育信息化智库以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导向,以服务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为目标,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化、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工程化研究。例如,依托华中师范大学的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并与企业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产品推广和产业示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的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协作,联合进行数字化教育装备的研发与示范应用。

三、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方式

借鉴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智库经验,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实际,我们需要根据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核心议题,形成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框架,优化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方式。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实际可运行性,不断满足各方的要求,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必须以教育问题为导向,构建多学科的研究队伍,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研究。

1.以教育问题为导向,探索教育信息化的解决方案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注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探索教育信息化的解决方案,为政府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建议。在选题的性质与方向上,教育信息化智库应该根据国家的宏观战略需求,关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既要考虑前瞻性、战略性、时间意义上的长期的带有深度的问题,又要考虑现实的、应急的问题(庞丽娟,2015)。

一方面,研究者需要了解真实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与研究现状,尽可能收集多方资料,并借助系统方法、分析模型等相关工具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研究者既要参考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案例,又能敏感地洞察其所处社会环境、教育传统、思维方式等背景条件,并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问题,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2.构建跨学科团队,形成交叉综合的研究模式

教育信息化智库具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管理学和政策学的综合特征,其研究需要构建跨学科的团队。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以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为目的,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研究团队;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升研究层次和成果水平;发挥研究人员的综合优势,激发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使研究成果富有可信性与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智库的跨学科团队应该遵循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建立综合交叉的研究模式。具体说来,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应该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研究;将社会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相结合,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方案;将多学科并行研究与交叉研究相结合,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社会服务。

为保证多学科专家协作研究的效果,可以采用学科类别与研究课题相结合的矩阵研究方式。其中,矩阵的横向涉及不同类型的研究主题,纵向为主管部门根据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将其分组。在具体研究某个教育信息化课题时,组建不同学科研究人员,形成交叉综合的研究团队,以保证相关研究的有效开展。

3.基于大数据驱动,应用多元研究方法

如果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较多采用伏案式的理论研究方法,则结论有“闭门造车”之嫌。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有必要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正如美国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的论述:“在科学研究中,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教育研究要在各学科专家所发展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的力量中找到利刃。”(伯顿·克拉克,2001)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深刻分析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问题和发展对策。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大多数政府和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数据决策的意义,并开始强调“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方法”(孙强等,2014)。仅靠某一门学科的研究人员无法独立完成如此海量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解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学专家,应该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领域专家集体研究,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充分发挥跨学科的研究优势,凭借全面而客观的数据来源和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支持,提高研究成果的创造性和应用价值。

4.借鉴国际经验,形成本土特色的创新研究

从全球化、国际化的视角研究教育信息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常态。教育智库应与国际同行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与合作,在研究视角、研究思想、人才结构、研究项目等诸多领域实现去粗取精、吐故纳新(田慧生,2015)。研究者分析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与研究现状,总结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成功案例,分析不同国家教育信息化智库机制、模式,可以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然而,不同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承载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不同的教育传统。借鉴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经验不能脱离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本土的学术文化语境,还应该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与本土特色,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信息化设计方案和推进策略。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根据国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新动态及新方向,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理论和实施方案。为此,研究者可围绕选题设计、人员管理、资金来源和服务领域等研究主题,借鉴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的代表案例,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基本特点,不断探索符合教育改革需要、促进教育发展的服务方案,形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服务体系。

四、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运行方向

1.分析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转型,不断扩大研究主体

面对新的形势,加快实现向智库转型,是教育科研机构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刘国瑞等,2014)。随着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的全面展开,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的传统地位与优势必将面临强烈冲击。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机构向智库转型不仅仅意味着研究主体的不断扩大,而且需要根本性变革和结构性调整。研究人员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智库在教育系统中的特点和特征,思考如何在教育系统中发挥价值。例如,在研究内容上,需要从以完善学科理论体系为中心转向以解决教育信息化问题研究为中心;在研究方法上,需要从理论思辨研究转向一定样本的调查研究。

在此过程中,教育信息化智库需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从系统上分析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深刻影响;以我国教育信息化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提出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实施方案,以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益,支持教育的综合改革。研究者不仅应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职能、特点和价值等基础性问题,而且需要研究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理论基础、系统架构和运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

2.不同类型智库开展协作研究,实现研究的协同创新

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分类可以参考教育智库的分类框架。就机构身份而言,教育智库可大致包括三种基本类型: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吴康宁,2014)。据此,教育信息化智库也可以相应划分为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和民间教育信息化智库三类(见下表)。三者在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方面有一定差异。

表 不同类型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方式的比较类型

[\&官方教育

信息化智库\&高校教育信

息化智库\&民间教育

信息化智库\&研究

内容\&研究教育信息化制度、教育信息化政策以及教育信息化重大问题\&为各省、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咨询报告,推广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为中小学、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解决方案\&研究

目的\&以影响教育信息化政策决策为主\&以推广研究成果、培养咨询人才为主\&以服务机构、企业发展为主\&研究

成果\&政策咨询报告\&监测报告、学术讲座\&规划方案\&研究

人员\&政府人员、

专家学者\&多学科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企业研究人员、高校学者\&研究

经费\&政府拨款\&政府拨款、高校专项基金、企业资助\&企业自筹、社会捐助\&]

虽然不同类型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具有一定区别,但是存在协作关系。其中,政府设立的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以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紧扣国家需求,研究教育信息化制度、教育信息化政策以及教育信息化重大问题,为国家的重大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支持。依托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智库推广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以及教育学术交流,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而民间成立的教育信息化智库聚集专家、校长、教师,根据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前沿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解决方案。开展不同类型教育信息化智库之间的协作研究,实现研究方式的协同创新,能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服务。

首先,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开展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协作研究。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中的研究人员在与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协作中可以了解教育信息化决策的过程和特点,逐步成为教育信息化政策方面的学术人员。其次,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与民间教育信息化智库之间开展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广应用研究,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通过多种媒介让广大受众理解接受和应用推广。最后,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与民间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协作研究可以便捷、高效地共享研究数据和资源,有利于节省研究的经济投入和人力资源成本。

3.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更好服务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效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逻辑推导、国外案例佐证、国家政策解读等层面;还应将研究视角从教育信息化已知价值转向未知价值(如发挥教育信息化作用)等方面。为此,研究人员在研究选题上还应该关注教育信息化智库成果的信息发布管理体制,判断是否通过媒体引发公众对教育信息化问题的关注;在人才培养改革上关注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状况,判断是否为人才培养提供到政府、企业、学校或其他智库学习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价值,服务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成果不仅以咨询报告等形式为教育信息化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还应该以研究报告等形式对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者和信息时代社会大众给予知识上的启蒙和应用上的指导。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提高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其中,教育信息化研究样本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研究结果价值是否能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质量,制约着教育信息化智库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2001).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

[2]刘国瑞,王少媛(2014).推进省级教育研究机构向教育智库转型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04):1-7.

[3]庞丽娟(2015).我国新型教育智库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4):4-8.

[4]孙强,张雪峰(2014).大数据决策学论纲:大数据时代的决策变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33-37.

[5]田慧生(2015).加强新型教育智库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J].教育研究,(4):10-13.

[6]王建梁,郭万婷(2014).我国教育智库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9):1-6.

[7]吴康宁(2014).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国家智库[J].中国高等教育,(6):16-19.

[8]曾天山,王小飞,吴霓(2013).澳新两国国家教育智库及其服务政府决策研究——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科研考察报告[J].比较教育研究,(8):35-40,53.

[9]张力(2015).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J].教育研究,(4):13-14.

[10]Digital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2015).https://dern2.acer.edu.au/dern/about.

[11]Educ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 Research and Outreach(2015). http://www.edtechpolicy.org.html.

[12]iKeep Safe Educational Programs(2015). http://www.edtechpolicy.org/etpro/wwd_evaluation.html.

[13]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2010). Cas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Making Games Project[EB/OL].[2015-04-10]. http://www.ioe.ac.uk/Research_Expertise/IOE_

RD_A4_MGames_0511.pdf.

[14]Rachel, B., & Magdalene, L.(2009). How Can Schools Foster and Support E-Learning and Virtual Learning?[EB/OL].[2015-04-10]. http://www.nzcer.org.nz/research/publications/how-can-schools-foster-and-support e-learning-and-virtual-learning.

收稿日期 2015-04-15 责任编辑 田党瑞

上一篇:农业师职称论文下一篇:理工类职称论文